孔孟与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儒家思想及其文化
2、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
靠个体的努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
全靠自已的修行和体悟。 ”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 不同于其它事特的高明高贵之 处和其他事特无法比拟的价值。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3、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
“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 妇女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男女不平等,男人可三妻四妾和休妻,女人却要 从一而终,好女不事二夫。“烈女” 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 毫无社会地位。
思考题: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哪些是应当 继承的,哪些是必须批判的? 如何认识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行为规范——礼
孟子的礼——“五伦”: 父子(有孝)、 君臣(有忠)、 男女(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中国文化建立在这种“礼”的基础上,礼仪之邦。
2、思想核心——仁
为什么提出“仁”? 春秋末期的社会变动 人与人之间剧烈变化 “礼崩乐坏” 人们失去精神与行为的依托
在中国文化中树立了伦理道德规范 伦理成为评价人的标准 在中国教育史、思想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思想家,更是教育家,儒家注重人格 培养和自我修养。其教育思想影响几千年。 对中国学术发展贡献极大 主要表现在对有限的经书进行无限的开发。
《论语》是巨大思想宝库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关于礼 过份强调礼制,限制和摧残了人格的尊严和主观能
80年代以来有三种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主干。 儒家、道家并为中国文化的主干 儒家是官方文化,道家是民间文化。
“入世为儒,出世为道” 成为中国官场一大特征。
儒家
特征
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经典典籍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 现代化的障碍。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 而》)。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 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有教无类
互敬互信 仁而有序
重义轻利
微言大义
格物致知
参见:正统、道统、法统、大一统、天命论、君君臣臣、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华夷之辨、君臣大义、尊王 攘夷
孔子学说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 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 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 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
孔孟与儒家思想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
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知识,即礼、乐、射、御、书、数,传授弟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人。
在西周以前,“儒”是官府的官员,身份崇高,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乐道艺。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丧失原有地位,流落民间。
由于他们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凭自己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
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
在秦代以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想通过提倡某些政治理想,令举国上下产生守礼爱人的思想,希望国民透过自我省察,达到爱人的目标,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
孔子主张透过“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回复人本来的善性,并加以发扬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种德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通过礼法,使各阶层的人安守本份,社会才会安定。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中庸》所述的是仁义本体理论,《大学》所记是修养方法,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力量和权威日渐衰落,周礼的法制不再受到诸侯贵族的尊重,他们公然违反周礼,不仅以下犯上,篡弒夺位,甚至互相攻伐,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十分痛心,于是决心提倡周礼,力求恢复西周初期的太平盛世。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它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圣人的德行。
简单地说,“仁”就是爱人。
孟子曾跟从孔子的后人子思学习,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要发扬善性,必须修身立命。
仁、义、礼、智等各种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们竭力求善,就能拥有善德,否则会带来恶行。
中国儒学发展史简述
中国儒学发展史1、先秦——孔孟儒学先秦儒学即原始儒学,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
先秦儒学大体有两个流派:一支是孔孟儒学,强调礼制、仁政、德治、民本,在天命观上远鬼神;一支是荀子儒学,吸收法家、道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且糅杂黄老学说。
荀子儒学被时人视作对儒学的背叛,长期被排斥在儒学之外。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秦汉——董仲舒儒学秦统一以后秉承其对东方文化一贯的开放态度,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明也采取了积极吸收的态度。
其间因为儒家文化与秦固有文化传统的冲突以及秦始皇个人的原因而有所反复,出现了“焚书坑儒”的举动,但是这种举动并没有对儒家的发展传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儒学在汉代的复兴正是在秦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秦不绝儒学”。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正统,但同时吸收齐鲁儒家思想。
因为“焚书坑儒”,长期以来认为“秦绝儒学”,直到宋代,郑樵才正式提出“秦不绝儒学”。
秦朝儒学主要集中于博士官及其弟子,民间也有秘密讲学,儒学继续发展:(1)秦博士大量设立。
儒家的领导思想
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是一种为仁由己,觉仁成德,追求天人、物我内在和谐的道德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思想。
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中是治理社会、国家比较完备的理论。
乃至今天,儒家学说仍具极其巨大的积极意义,其中的很多理论观点都值得现代领导者去思考、学习与践行。
一、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是众多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文本、仁者爱人、为正义的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人鱼之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南亲镇)人,祖籍为宋国贵族。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及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空庙祭祀孔子。
孟子(约公年前372年~约公年前289年),名轲。
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人认为邹国是如果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有加入了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一)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一、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2、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孔子所谓的“仁”是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基础,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原则的。
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复“礼”,推行礼治和德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说:“自行束惰,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哲学方面,孔子提倡中庸之道。
他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孔子弟子简介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
好勇力,性亢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
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酱。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口才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01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儒家篇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一家思想。
但它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不过也是一家之言而已。
要正确理解儒家,就要客观的去看待他的创始人孔子。
还有儒学的发扬者,孟子与荀子。
一说到儒家,就必然联系到孔孟2人,所以我就来详细分析他们2人。
读诸子思想,千万不要把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传承的思想所等同。
大家都知道,自然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创始人的思想与继承者之间,他们关系,只是类同。
也就是说继承者认同部分思想而已。
而且不同的继承者由于时代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完全照搬复制。
先来看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圣人吗?这个世界有圣人吗?如果是儒家的圣人观,答案是肯定的,没有!那么我们先来看儒家心里的圣人是什么样的?圣人:道德高尚到极点,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
有点智慧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人,这已经不是“人”,而是人们幻想中的“神”。
作为人都是有瑕疵的,有私欲的。
那么为什么历来都要宣扬孔子是“圣人”呢?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儒家必须要打造出一个“神”,然后儒家作为追随者,自然成了“神”的代言人。
一切与他们意志不相符的事物或者言论。
都可以用“道德”来定你的罪。
这跟西方的黑暗时期是完全一致的。
反对教会的人,就是反对神的人,是魔鬼,要消灭掉。
而很多的人都依附于教会下为所欲为。
孔子只是一位“好心办坏事”的有志之士,孔子的确是看见天下百姓因诸侯争霸,贵族欺压而苦难,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药方。
先来看两点,孔子的个人品德与他的救世药方!孔子的个人品德:孔子因其出身并不富贵,他从小也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因为他自身的刻苦和好学,所以他懂得很多的生活技能,也有着对当时社会不公一面的愤慨。
怀着“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态,他创办了儒家,开始教学,希望发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去救世。
孔子强调做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从自身坐起,教别人礼仪,那么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则,所以孔子身体力行的做榜样,是令人钦佩的。
孔子的品格在某些方面是很值得继承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比如对救世怀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敬佩的品格。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一、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这是中国古代所宣传的儒家为人思想之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清净无为。
分析:老子说,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所以牙齿最先掉落,而舌头永远鲜嫩。
儒家文化发展史儒家经典及孔孟荀的介绍
孟子—儒家的理想主义者
政治思想:仁
政学说、民贵 君轻 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
2012/4/9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荀 子—儒家的现实主义者
哲学思想:“明天
人之分”、“制 天命而用之” 政治思想:仁义、 王道、以德服人、 礼法并施 “性恶论”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2012/4/9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儒 学 的 发 展
春 秋
孟子 发展 荀子 改造
战 国
系统
秦
完整
蔚然大宗 人数 众多 沉重打击
孔子 创始人
?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 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 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 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 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董仲舒 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 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012/4/9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1.仁 意识到自我的道德约束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 ”不问马。
忠恕之道 ①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②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2012/4/9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理想蓝图。《中庸》和谐之路。 《论语》经典精神。《孟子》儒士文化。 大学是成功学,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孔孟倡导的儒学义理的核心是什么
孔孟倡导的儒学义理的核心是什么?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有什么启示?杨暘女201113005241经济管理系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成德践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的不易信条。
“亲亲、尊尊”的德性伦理,是儒家义理的核心内容。
在先秦,孔子首次为儒家的德性伦理提出了一个合理可靠的论证,其核心在于情感原则。
在孔子之前,“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生活”这个命题是和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天、帝关联在一起的。
孔子的仁学,以情感为第一原则,以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为主线,开创了以“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为根本课题的儒家哲学。
孔子的仁学中,天的人格神意味淡化,而道德实践的主体-人的作用凸显,以亲情为起点的情感原则和有别于认知理性的实践理性原则双翼并举,最终指向一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成圣之路。
道德何以可能?何以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个普遍性的原则。
孔子从孝、悌这种真真切切的可感可验的家庭亲情为出发点,为他的仁学体系建立了一个普遍性原则-情感。
孔子认为,人是有情感的生灵,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从出生到老死,时时刻刻都处于父母、兄弟、朋友等五伦的情感互动之中。
情感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又是有理性的生灵,每个人都能从“有限”的爱亲推广到“无限”的爱人。
儒家哲学注重体验、体证。
孔子为儒家哲学建立的主体性原则,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和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后世儒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实际上就是指恻隐之情人皆有之。
孟子的“义在内”,“仁义内在”的论述,是对孔子建立的情感原则的内在性和普遍性的进一步论证,而且有了新的内容。
孔子建立的情感原则,是从孝、悌的亲情而来的,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无伪,孔子是用“人之生也直”这一说法来说明此点的。
真实的情感在理性的提撕下成为“爱人”的普遍情感,并在实践过程中,无过无不及地表达为礼仪,也就是外王层面。
在孟子的时代,对“情”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给力版)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不完全一致,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1)西汉初年,统治者一直奉黄老之学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俱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无为而治适应。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原因:黄老政治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
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宋明理学两大流派①程朱理学:对理学的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思想核心分别是"心即理"和"致良知"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1)"异端"思想家李贽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③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①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孔孟儒学思想
第三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一.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和人性论 二.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和道德修养方法 三.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
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和人性论
离 非 道 也 。 可 可 , 也 不 教 。 , 离 , 臾 者 谓 道 , 须 也 之 谓 性 道 道 之 谓 修 性 之 率 命 天
中 庸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敢问死 敢问死? 未知生, 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先进 先进》 焉知死?” (《论语 先进》) • 樊迟问知。子曰: 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 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雍也》 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荀子
荀子(约前312 312- 荀子(约前312-前 238)名况, 238)名况,又称荀卿 或孙卿,战国赵人。 或孙卿,战国赵人。 曾游学于齐, 曾游学于齐,在稷下 学宫讲学, 学宫讲学,“最为老 师”,并三次任稷下 祭酒” “祭酒”。
荀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
1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和道德 修养方法
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
乾卦》 (《易·乾卦》彖辞) 乾卦 彖辞)
孔子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 ——论完全的人格 ——论完全的人格
个人自由; 社会制约。 “仁”:个人自由;“礼”:社会制约。没有 真情实感的礼是空架子,不成其为“ 真情实感的礼是空架子,不成其为“礼”。没有 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也不成其为“ 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也不成其为“仁”。 完全的道德品质: 完全的道德品质:“礼”与“仁”的统一。 的统一。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一、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2、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孔子所谓的“仁”是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基础,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原则的。
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复“礼”,推行礼治和德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说:“自行束惰,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哲学方面,孔子提倡中庸之道。
他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孔子弟子简介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
好勇力,性亢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
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酱。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口才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儒家孔孟之道》课件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 爱之心对待他人,这是人性本善的表现。他强调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关爱和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观之比较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不应受身份、地位等限制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强调实践和思考相结合,注 重培养品德和能力。
孟子则强调“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 但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习惯和行为会有所差异。 他主张教育应以人的本性为基础,引导人们向善,培养良好 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儒家孔孟之道》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儒家思想概述 • 孔子思想 • 孟子思想 • 孔孟思想比较 • 儒家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与启示
01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孔 子创立,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 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官方意 识形态,对中国社会、政治、文
05
儒家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 应用与启示
儒家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01
02
03
家庭教育
儒家孔孟之道强调家庭和 睦、孝顺父母,有助于现 代家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系。
企业管理
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忠诚、 诚信、勤奋等品质,有助 于企业培养员工良好的职 业道德。
社会治理
儒家孔孟之道主张仁爱、 公正,可以作为现代社会 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
智
智慧、知识、见识是儒家思想的 认识论,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思 考,提高自身修养。
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01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社会 、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
儒家路线孔孟之道就是亡国之学、祸国之术1945年7月黄炎培飞赴延安访问,与毛主席留下了一段著名的谈话“窑洞对”。
黄炎培对毛主席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主席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就是著名的黄炎培与毛主席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窑洞对”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炎培所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实是对中国历史上名个朝代政权更迭所表现出来现象的总结,而毛主席所说的已经找到了新路,是对黄炎培所提出现象的解决办法。
那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提出来,那就是造成这种政权更迭的历史周期率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原因或主要因素造成这种政权更迭形成历史周期率的?中国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清朝,基本上都是开国初期强盛,而到王朝未期衰败。
而西方呢?无论是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是西班牙、德国、日本、英国,基本上是王朝初期国力一般、然后强盛、再衰落的过程,象现在的美国也是在一战、二战后才逐渐强大起来的。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初期基本上都是腰缠万贯的大财主,然后逐渐败家到破产,而西方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初期象平民,中期是腰缠万贯的大财主,然后才是沦为平民或破产。
假如在中西方的两种方式中只能其一,将会如何选择?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西方的方式,因为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财主,一方面向社会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毕竟潇洒走一回了;如果选择中国的方式,将会很难接受,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败家子,更不会接受从富翁到平民的巨大落差。
那么造成中西方国家发展方式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么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开始国力衰弱,然后再强盛,再衰败的国家和朝代呢?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
儒家孔孟之道
当时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兼爱 )和杨朱(为我)学派的势力最大。 他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 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4、荀子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 孙卿。战国末期赵国(在今山西安泽 一带)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 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北)游学,任 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 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 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便定居兰陵,专门从 事著述和教学,直到老死。韩非和李斯 都是他的学生。
2、四行——社会道德——善
家庭结合而有社会,人伦道德之上 乃有社会道德。在楚简中,社会道德 谓之“善”,其《五行》篇中有关 “四行”的种种论述,便是儒家(主 要是思孟学派)的社会道德学说。 《五行》篇 谓之行。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 形於内,谓之行。礼形於内,谓之德 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智形於内, 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圣 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 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 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那就是: 1、人之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有的人伦 道德(六德) 2、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有的社会道德 (四行) 3、作为天地之子所应有的天地道德 (五行)。
三、三重道德
人生在世,首先是家庭的一分子, 然后是社会的一分子,以及宇宙的一分 子。无论任何人,一定会有这样三个位 置,也一共只有这样三个位置;一体而 三位,三位而一体。与此相应,便有三 套职责,包括有关的义务和权利,作为 各个位置的使命。从而,也就会有三层 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 思想,提高人们的境界。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 伦理学》中亦曾极力推崇这种中道, 认为美德都是超越两个极端而成。 譬如: 鲁莽——勇敢——怯懦; 羞涩——谦逊——无耻; 贪婪——慷慨——浪费; 放纵——节制——冷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 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
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 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 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 陪臣执国命”的 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 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 岁。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 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 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 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 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 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 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 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贤人众矣,当时 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 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儒家,又称儒家学派,是孔子以及其思想 的发展继承者所形成的一个派系。
? 儒学,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 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考评的一门学科。
? 孔子具备春秋时代“儒”的修养,也做过 “儒”的事情,但他不是普通的儒,是一 个有政治思想且学识渊博的儒。
儒家文化之来源
?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 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 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第九讲 孔孟与儒家文化
? 儒的来源
? “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是对一种宗教职 业人员的称呼。 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 和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需要掌握那 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 在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 职责是分不开的。
? 但春秋时代的儒 ,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 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 。 他们出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居于家 中,可对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礼”的规 定约束自己,不饮酒乱其本性。
? 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 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 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 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 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 之礼遇,但仍不见用。
?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 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 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 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 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 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 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 有数家之传。”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 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 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孔子 六祖以孔为氏 。其后因王室 动乱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 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 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 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 迹无考。父亲名纥(he),字 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 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 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 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 孔子葬于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 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 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 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 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 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 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 常先谒然后从政。
?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 由孔子相礼。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 事者必有文备”,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 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 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
?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 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 雉之城”提出“隳三都”的计划,并通过 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 同意,但孟孙氏听信家臣言反对,定公围 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 《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 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 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 《荀子?非十二子》:“弟佗(歪斜)其冠,冲澹 (谓 其言淡薄) 其辞,禹行而舜趋,是 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 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 子夏氏之贱儒 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 力',是 子游氏之贱儒也。”
? 先至卫国,始Leabharlann 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 恐获罪。
? 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
? 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 只得又返卫。
? 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 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 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 魋(tuí)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 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 曾“厄于陈蔡之间”。
鲁襄公二十二年 (前551年)孔子生,孔子早年丧父, 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 “委吏” (管理仓廪)与 “乘田” (管放牧牛羊),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授 徒讲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二十五年(前 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 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 孔子言而不能用。
?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 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 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 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 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
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 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至卫(时55岁)——将适陈,围匡——返卫——微服过宋,经郑至陈——往返陈 蔡——欲去楚,被困七日——返卫——归鲁(哀公十一年,时孔子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