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个故事大都比较熟悉,因此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和探讨为主,不必在疏通文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个别疑难词句,教师可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做些点拨归纳。也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理解文意,尽可能少引进语法概念。

诵读要与疏通文意有机结合,重点在于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其心理,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此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应该主要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相应的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过多讲解。

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愚公“聚室而谋”,是说明他对移山这件事心里没底吗?(不是。“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然是疑问句,但此时愚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把山移走。从他话语中的“毕力平险”“指通”“达于”都可以看出他是有决心有目标的。因此这句话尽管是疑问句,但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2) 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相同吗?(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从一些具体的用词上来看,目的和语气全然不同。愚公妻子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

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用了加重语气的“其”,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在诵读时,前者应该读出担忧、疑虑的语气,后者应该读出责备、挖苦、嘲笑的语气。)讨论可分两个步骤:先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可以向学生提出“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之类的问题。在学生已经基本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前提下,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进一步认识愚公的形象,领会“愚公”“智叟”名字的妙处。

可以就这篇寓言的思想意义展开讨论。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些感兴趣的问题,如“这个故事如果不用神话结尾,该怎样结尾”等。至于对愚公移山行为的评价,要注意引导,提醒学生一要考虑本文的寓言性质,二要考虑文本的时代背景,避免将讨论引人歧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