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真题答案

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山东)内部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周汉文论 (3)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3)第三章唐宋文论 (3)第四章金元明文论 (4)第五章清代文论 (4)第六章王国维——古典文论的终结 (5)绪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天人感应论”,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是董仲舒。

二、主观题无第一章周汉文论一、选择题(选择)1、提出文学作品应该“求真美,疾虚妄”观点的是王充。

2、儒家文论中论述比较多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文与质的关系、作家的道德修养。

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提出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气”说。

4、《诗大序》在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对文学作品功用的总结是诗言志。

6、在《庄子》中,庄子以“轮扁斲轮”的故事为喻,是为了说明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词没有一种通达的,一成不变的解释。

8、孟子提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9、孔子诗论中,对于《诗经》总评是“诗无邪”。

10、被称为中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论、是先秦至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的是《诗大序》。

11、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的是老子。

12、论美丑、论文质、论形神属于《淮南子》的论述内容。

13、来自于《吕氏春秋》的思想包括: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和适原则;艺术的功能亦在于“安性自娱而已”;艺术有“教民好恶、行礼义”的功能;只有在心理状态平静和谐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欣赏到事物之美。

14、荀子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说。

15、把赋的创作视为童子雕虫篆刻的是扬雄。

16、孔子的诗论,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莫过于“兴观群怨”说了,其中“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

17、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一思想的是庄子。

18、认为艺术起源于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这一思想来自于《吕氏春秋》。

19、先秦对于学《诗》重要性的表述,以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最为著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导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2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3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神话的性质特征: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1《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诗经》的流传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正月》;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①《桧风.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第三节情爱诗1.歌咏美丽的爱情.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2.抒写婚姻生活.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第四节史诗及其他1.史诗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1.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3.《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4.《芣苢》的艺术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第三章先秦散文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
13.(荀子)荀子
论“言〃(简答)★

荀子论“言”:特别强调道,这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道的实际内容,就是所谓道义。他认为一切言论,但凡符合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但凡离开道的、违反道的,就是坏的;由于对道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可分成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言〃和政治有紧密的关系,不同的“言”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
22.王逸对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简答)★★
王逸以儒家的经典为依据,论说屈原作品是如何符合经义的。“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西汉中叶以后,儒家思想处
于总揽地位,经书成为衡量一切的最gao准则。班固依托经义来贬低屈原,王逸引经据典来还击,他在(楚辞章句序)中称(骚)为“经”,表现出对(骚)极端的推崇;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榜样,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15.(毛诗序)内容(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1)(毛诗序)主要内容:(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首先,它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其次,(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其三,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25.“文以气为主”
(名词解释)★★★
“文以气为主".曹丕所谓“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此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因此,不同作家各有所长。但过分强调作家的材性,而不懂得作家的风格是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的结果,观点不够全面
26.四丕(典论•文章)的文学主张(简答、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4)第四章唐宋 (6)第五章金元明清 (8)者却“亏夺民衣食之财”,置办乐器设备;并且“废丈夫耕稼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纸之事”,为他们演奏。

第二、从王公大人、士君子直到农夫、织妇,如果沉溺于音乐享受,都有害无益,或荒废政事,或影响生产。

第三、遇上大国攻小国、大家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之类的严重问题,也不能用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笙等等演奏音乐的办法去解决。

较常考得背墨子的“非乐”主张★试述《非命》篇里的“三表”。

(论述题)《非命》篇里的“三表”,就是他为了判断“文学”、“言谈”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个标准: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求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求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与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学”不同。

但“三表法”对于狭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也同样是适用的,直至今天,也还有借鉴意义。

很常考必背庄子(选录)★★试评价《庄子》一书。

(论述题)《庄子》一书,在文学领域里发生影响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它有时成为某些封建知识分子消极避世、自我解脱和自我慰藉的药饵,有时又成为某些知识分子蔑视名教和对抗当时统治者的精神支柱,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追求理想的引诱力。

从稀康、阮籍到李白、苏轼,他们的创作以及理论主张,往往强调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体验,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忽视社会作用。

他们之间尽管情况各异,但深受《庄子》影响这一点,是无可讳言的。

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是尚友也.从而形成了知人论世说.即应该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6.“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而形成了知言养气说.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强调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里的“气”抓住了人内在最本质的蕴含,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7.“虚静”和“物化”说,这是《庄子》的关于艺术创作的论述,认为要在艺术创作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庄子》所谓的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9.“发愤著书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10.“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点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还是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讽谏”说的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11.“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化,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说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12.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虽然在情志关系上.《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秦“诗言志”的志接近,但它正确也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字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13.疾虚妄说: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表明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观点.提倡真实,反对虚妄,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基础上,由于他谈论的对象主要是论理之文,因而很着重为文的真实可信.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对于“增”,王充反对妄增,肯定妥增,显然看到了前人著述的一点为文之用心.有着文学批评的意味了,已涉及如何看待生活之真与艺术之真辩证关系问题.14.文体四科八体说: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体裁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有不同,这当时最早提出的对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15.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16.文章“十体”说: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17.“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把文体分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诗缘情而倚靡”说,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大打折扣.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2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3.“滋味”论,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的诗歌评论家,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提诗之至也”.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24.“风骨”(风少)论: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起了这一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似而不重形拟以及风格明朗简洁等内容特征.2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从而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真正究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26.“兴寄”和“风骨”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先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27.“取境”说:皎然在探讨诗歌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 “取境”的问题,关注到了有易、难两种情况.一是“有时意静神王(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即灵感开通,创作顺畅,这是前人如陆机等已经论述过的;二是“取境”艰难的情况:“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种创作情况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而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思的需要,深入采掘、遴选境象,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是很可取的.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论述到,这种“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以后最好又不露斧凿痕迹,这才是他称许的创作的“高手”.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像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28.“气盛言宜”说:韩愈在《答李诩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画也”,“气盛”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并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为创作原理,从而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2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30.“为对”“为事”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强调诗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明显是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但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作了积极的发展.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说就是“裨彩时缺,救济人病”,“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补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揭示时政的弊端.31.(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活动并且表现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32.“韵味”说:晚唐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了更多的探讨,他在《与李生论诗中》从鉴赏的角度开宗明义的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苦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这里强调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显然就是指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而是意境作品的特质.司空图这种“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33.四外说:所谓四外说是司空图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探讨得出的.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一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境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赖于鉴赏者调动自己以往的审美经验去与之应合,才能将它们召唤出来,再现出来,这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4.“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于创作潜能的关系.他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险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这涉及了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35.随物赋形说: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之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反应在具体形象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36.“枯淡”说: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对于诗歌风格的这样一种审美观点是欧阳修评梅尧臣诗时所说的.”“古淡有真味”思想的继续发展.37.传神论: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在苏轼的文论中也得到了发挥,他从诗与画的共同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对象时,要“得其意思所在”(《传神记》)即要从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对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艺术家的天才在于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38.词“别是一家”说: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认为诗与词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词在音律上远比律诗严格,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3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的,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为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严羽以禅论诗,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40.兴趣说:“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诗品序》词空图所说的“韵味”有著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4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其理论基础即是“妙悟”和“兴趣”.他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以说明妙悟不同于学力,他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兴致”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42.清空说: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这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理论,“清空”主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的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联想.43.意趣说: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意趣有各种各样而张炎所谓“意趣”,偏重指超凡脱俗的高远之意趣.4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人模写情景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就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 (《思冥诗话》卷二),这种“适合”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明”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45.“四格”说: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兴,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而言,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意绪,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二者相比较介于情理之间,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同的.46.童心说: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闻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源头.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47.“性灵”说: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挚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当代诗文不可能传世,而“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擎破玉》《打草竿》之类,就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肯定了民歌的价值.4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剧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如《琵琶行》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脑.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但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49.(王夫之的)情景说:王夫之特别注重诗歌的意境的创造.他从气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情、景之间有必然的感应关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他认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天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情景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50.“现量”说: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对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应自发地完成,不应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的独创性和创造性.51.“理、事、情”说: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从创作客体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的分别.对于自然之物来说,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而对于社会事物来说,理是指道理,事是指所发生的事件,情是指人的感情,叶燮虽对二者没有作出分别,但实际上其理、事、情是兼有以上两方面的含义的.诗歌虽是抒情的,但并不排斥理和事,只不过诗歌所写的是“不可名言之理,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政教”,道家则重视“审美”,而墨家则提出了“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的理论。

一、诗言志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话概括了诗歌表达情感和意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提出了诗歌教育的要求和理论。

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之作”,对古代抒情诗的繁荣和叙事诗的不足发展产生了影响。

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___的文学思想___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他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即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提出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___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句话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以自己的意愿来推测诗人的志向,另一种是以诗人的意愿来推测诗人的志向,还有一种是以整篇作品的意境来推测诗人的志向。

这个理论说明了___对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和读者主体能动作用的认识。

此外,___还提出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两个理论,前者是指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后者是指了解言辞背后所隐藏的实质,以及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四、______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将言语分为“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和“小人之言”。

他的文学思想基本内容包括“明道”、“征圣”和“宗经”,其中“明道”是核心。

此外,___还肯定了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重视乐教。

五、______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他提出了“非乐”和“言有三表”的理论。

前者否定和反对音乐,而后者则强调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简述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答:首先,先秦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至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而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文化领导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生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子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一,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

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二,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格。

文学史上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答:主要内容:第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读有多方面的功用,核心的东西就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第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和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第三,主张“中和之美”。

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反映在审美追求上便是“致中和”。

第四,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地说是“善”与“美”两个标准。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 (精简)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 (精简)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及作者1.诗话的源起,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2.《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3.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4.《论语》论诗(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5).不学《诗》,无以言;(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5.《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6.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7.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8.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9.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

10.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1.诗大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就是诗经的“六义”。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12.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13.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14.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15.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16.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梁代昭明太子編纂的《文選》(又叫《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總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一、文论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从《诗经》的评价到《左传》的叙事批评,展示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雏形和发展轨迹。

2.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修辞技巧的提高、发展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等。

二、古代文论家及其代表作:1.刘勰《文心雕龙》:主要包括文论概论、文体论、修辞论、文义论、评说论等内容。

强调“雕饰”修辞语言,重视形象和表达的精确性。

2.韩愈《韩文公论》: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性、发人深省,不同于追求艳丽的辞章,提倡以内容为主的文采。

3.欧阳修《五代诗论》:提出“人情之文章”的观点,主张文学要紧密结合人生,把握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

4.柳宗元《文心雕龙钞》: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扩充和解释,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三、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修辞论:主要讲述修辞技巧的运用、辞章的雕饰和修辞手法的分类等,如《文心雕龙》的篇章等。

2.文体论:讨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如《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等。

3.诗歌批评:主要评述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如《五代诗论》对于五言绝句的评价等。

4.散文批评:关注散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韩文公论》对于散文的论述等。

5.文章的修辞技巧:注重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辞章的雕饰,如《文心雕龙》对于修辞方法的阐述等。

6.评说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重视对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如《文心雕龙》的评说论等。

四、文论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论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和范例,如现代的文化批评、修辞学等。

2.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古代文论通过提出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如宋代构建的文人文化体系等。

3.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和参考:古代文论通过对文学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如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等。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深入了解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

“诗”是“乐”的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是忽视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的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复礼”的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全部作品,说明他重视内容,并把“仁”看成“礼”和“乐”的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他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他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二、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他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1.试析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1)“诗可以兴”:孔子重视诗对人们的感兴、启发作用。

(2)“诗可以观”:通过诗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考察政治的好坏得失,可以懂得风俗的盛衰兴替。

(3)“诗可以群”:学诗可以使人们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和睦相处而又不至于放荡。

(4)“诗可以怨”: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也就是肯定诗具有批评、讽刺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多方面地阐明了诗的社会作用,强调学诗的重要性。

2.孟子谈读书的“以意逆志”,交友的“知人论世”,对文学批评有什么启发?“以意逆志”即依据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把握作品。

“知人论世”,孟子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的。

“知人论世”说具有文学批评的意义,即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3.举庄子一则论技艺的寓言,谈谈庄子思想对后世文艺创作理论的启示作用。

《庄子》中有不少善于技艺的寓言故事,本是用来比喻说明养生、修养的道理的,而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引申出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些观点、方法。

(1)如“庖丁解牛”、《达生篇》讲到孔子见到一丈夫“蹈水如履平地”。

庄子指出庖丁之所以技艺通神是因为他“依乎天理”,“蹈水”丈夫之所以能如履平地是因为他“从水之道不为私焉”。

所谓“天理”、“水之道”,即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使技艺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蹈水如履平地的化境。

这一境界看似神秘,实质上很有道理可循,对文艺创作很有启发。

(2)如“梓庆削”、“偻丈人承蜩”,强调要达到技艺的化境必须专心一致,全神贯注,郑重对待,严肃认真。

这对文学创作本身、对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3)如“解衣盘礴”这则寓言的内涵同样涉及到文艺创作心理学问题,对后世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

第二编两汉4.《毛诗序》怎样论述诗的情感特征及社会教化作用?(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周易》观物取象2、孔子兴观群怨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庄子心斋坐忘5、汉代文论1、孔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1)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

‛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3)总的看来,孔子把诗的作用区分为‚兴‛、‚观‛、‚群‛、‚怨‛,是一种素朴的说法,带有很大的相对性,暂不必一一地去确定四者的界限,重要的是从总体上去把握它,抓住孔子美学思想的特征;重视艺术的情感特征。

这可说是孔子所开创的中国美学的一贯传统。

孔子注重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孟子孟子的文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孟子在自己‚仁政‛思想基础上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无论是诗、乐、舞还是别的文艺,都能否要看到‚与民同乐‛。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就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得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得著作得汇编。

《尧典》就是我国古代文论得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她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得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得具体情况。

“诗”就是“乐”得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就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得,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与谐得节奏与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就是一个很好得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得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得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得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得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得“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得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就是忽视反映现实,而就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得真情实感得前提下以抒情得笔触,反映激动过她得现实。

2、《论语》《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得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得言行,就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得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得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她提出“正名”、“复礼”得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得学说。

孔子得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得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得全部作品,说明她重视内容,并把“仁”瞧成“礼”与“乐”得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她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她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得高度。

二、文艺得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与乐可以培养人们得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她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得目得;“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就是孔子从她得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三、诗歌得艺术特征:孔子已经注意到了诗歌反映现实得特征,并且认为诗人就是带着激情反映现实得,同时她也注意到诗歌具有“言外之意”得艺术特征3、《墨子》墨子,名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派创始人,做过木匠,在政治上代表小生产者得利益与要求,成为儒家得主要反对派。

其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

“非乐”就就是反对、否定音乐。

“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于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就是墨子社会思想得总原则,也就是她文艺思想得总原则。

音乐究竟怎样不符合“圣王之事”“万民之利”呢?第一、古代圣王也向万民收税,但那就是为了造“舟车”,于万民有利,而后代统治者却“亏夺民衣食之财”,置办乐器设备;并且“废丈夫耕稼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为她们演奏。

第二、从王公大人、士君子直到农夫、织妇,如果沉溺于音乐享受,都有害无益,或荒废政事,或影响生产;第三、遇上大国攻小国,大家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之类得问题,也不能用演奏音乐得办法来解决。

《非命》篇中得“三表”就是她判断“文学”、“言论”就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得三个标准: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求根据古代圣王得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求参酌但就是人民群众得实践经验;第三表:“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求在“刑政”得实践中去检验,瞧她就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得利益。

《小取》中“举她物而以明之”得“辟”虽然就是从逻辑角度讲得,但却就是对“比”得特点所做得最早得解释。

4、《庄子》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人。

其思想明显呈现出相对主义与宿命论得特点,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就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在文学领域里发生得影响就是复杂得,它有时称为某些封建知识分子消极避世、自我解脱与自我慰籍得得药饵;有时又成为有些知识分子蔑视名教与对抗当时统治者得精神支柱;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追求理想得引诱力。

从《齐物论》、《天道》得两段文字来瞧,庄子从根本上否定事物得差别,并且否定认识事物得必要性。

轮扁这则故事,说明了文章写作得精妙之处就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得结果,并非语言所能表述得。

这种文学主张成为我国文学批评中所谓“言意之辩”得重要理论。

5、《荀子》荀子,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名况。

韩非、李斯都就是她得学生。

荀子批判与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得学术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得优良传统,建立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唯物主义自然观。

她反对孟子“性善”说,认为人得天性就是“恶”得,而立意道德之类“善”得东西,并不就是先天就有得“良知良能”,而就是人为得结果,特别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得影响,由此建立了她得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得政治观。

《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得文艺思想,一开头将音乐得产生。

认为人得喜怒哀乐之类得感情必然“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表现为音乐;接下去讲“立乐之方”。

其目得在于“感动人之善心”,而排出“邪污之气”对于人得影响。

“立乐之方”就是荀子进行诗教、乐教得总原则。

荀子把国家得治乱兴衰归因于音乐得邪正,当然有片面性,但就是她充分估计了音乐得社会作用,有其可取之处,同时,文艺作品不可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而就是通过对于人得精神世界得影响发挥其社会作用得,这一点荀子得认识就是深刻得。

另外,荀子认为“礼”与“乐”必须相辅相成而行。

使礼乐相辅相成,为“王道”服务,这就是荀子乐论得实质。

两汉1、《毛诗序》“毛诗”二字,就是汉人得称呼,在汉代流传得有齐、鲁、韩三家得诗说,就是立于官学得,赵人毛苌传得《诗》,在每首诗题下面都有序。

本文就是诗之大序。

本文得中心思想就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得政治服务。

文章开头提出《关雎》一诗表现得就是“后妃之德”,就就是说,它得作用就就是服务于统治者对“乡人”与“邦国”得教化与统治。

接着,作者用儒家得诗歌理论来作为论据:“就是故治世之安以乐,其政与;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紧接着,她认为变风、变雅得产生,就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得影响,就是为为当时得政治服务得。

而“大雅”“小雅”之分也就是由于政有大小之分。

至于“颂”则就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总之,她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得密切关系,把文艺发展与现实生活得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得产生,人民讽刺上政,就是社会发展得结果。

这就是重视客观现实生活能影响文艺得进步观点。

2、《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本文从文学思想角度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历史著作就是为社会得长治久安服务得;第二、历史应该从政治观点出发,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评价,有肯定有否定,即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第三、最值得注意得就是“发愤著书”得观点。

在剥削阶级统治得社会里,人民群众与正直得、有理想得知识分子常常受到不公平得待遇,内心郁结着愤懑得感情,这种感情抒发出来,表现为文字,就成了天地间得至文。

“发愤著书”就是封建社会得进步观点,韩愈得“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得诗“穷者而后工”都就是对此观点得继承与发展。

3、《论衡、艺增》王充,字仲任,东汉杰出得唯物主义哲学家。

她得著作《论衡》主要就是在哲学上阐述她得进步主张。

王充生活得时代,谶纬迷信之学盛行,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伪而不真得文风。

针对这种虚伪浮华、因循抄袭得现象,作者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疾虚妄”、“归实诚”得主张,对“虚妄”得文风进行全面得批判。

王充在《语增》、《儒增》、《艺增》等篇里系统地对历史上流传得书籍与“传语”,进行了较为细致得分析,指出了人们喜好“言事增其实”得“虚妄之传”就是一种歪曲历史,夸大事实得恶劣作风。

她强调书写与评论事情必须实事求就是,“不可增损”。

在这些篇章中,表现了王充敢于反对虚妄,蔑视不良倾向得进步观点。

她在反对虚妄地夸大事实得同时,对“经艺”上得增语,并未持绝对得否定态度。

在《艺增》中明确得指出“经艺之增”与“百传之语”得夸大事实有一定得区别。

她认为经书上描写得事务,“增过其实”,就是“皆有事为”,即事出有因。

她已经初步觉察到文学作品应用夸张得语言就是为了达到一定得褒善与警恶得社会目得。

说明她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并且开始探索关于艺术夸张得创作规律问题,这对后来得文学理论家起了良好得影响作用。

但就是由于她还不完全清楚文学得特点,以至于她在本文中详细得考察“鹤鸣”能否“闻于天”,武王伐纣,血能否漂杵等问题,用自然科学得真实去要求艺术得真实。

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增之也”,这说明她不完全了解文学作品得规律与特点。

另外,在她得文学理论中还存在一些形而上学得思想。

产生这种矛盾现象得原因除了它思想上得矛盾以外,还在于她对“文”得概念得了解比较含混,分不清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得界限。

但她肯定“经语之增”,实际上承认了文学作品得夸张手段,这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不失为重要贡献。

4、《两都赋》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著有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两都赋》就是班固大赋得代表作。

她反对迁都长安。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汉赋发展得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得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论述汉赋所表现得内容及文学价值。

班固指出汉赋源自于古诗;汉赋得内容:一就是抒下情,通讽喻;一就是宣上德,尽忠孝。

班固赞扬了“大汉之文章”能“炳焉与三代同风”,在同艺术上肯定其价值。

文章第二部分: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得意义,强调要恢复与发展西汉辞赋得传统,并说明自己创作《两都赋》得缘由。

班固得赋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什么就是赋?班固认为赋就是诗得后续,就是另一种形式得诗。

第二、汉赋产生与盛行并不就是在“大汉初定,目不暇给”得时代,而就是在“崇礼官考文章”得武、宣之世。

从而指出了汉赋“雍容揄扬”得特点。

第三、班固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说明了汉赋得价值。

从内容说,赋即可“抒下情而通讽喻”,也可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从形式说,汉赋得文章,彪炳于世,就是不可或少得。

第四、扬雄少而好赋,老而辍不复为,对辞赋持基本否定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