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第十章-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痕迹效应。在运动生理学中,一般将大脑受到不同性质
和强度的刺激后残留的兴奋性,称之为"痕迹"。
(二)准备活动的安排
一般性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
(三)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时间: 10-30min 强度: 45%最大吸氧量
或 心率:100~120次· min-1
内容与形式:与专项相适应 与正式练习的间隔:不超过15min
第十章
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的生理分析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负荷与运动负 荷阈的概念;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2.熟悉运动训练课各组成部分的任务、目 的、要求,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特征。
3.了解过度训练、停训与恢复训练的生理 机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防治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1、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课各组成部 分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特征;训练效 果的生理评定。 2、运动训练课各组成部分人体生理功能 变化的特征。
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肺活量是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有效指标,经常参 加体育锻炼的人呼吸系统发育良好,在安静时所 测定的肺活量大。连续五次肺活量测试结果稳定 在高水平或渐渐增高,说明呼吸肌耐力好。
(四)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是反映心肌收缩力、大动脉弹性、中小动脉阻力, 是心血管反射的综合指标。 经常体育锻炼者心脏功能好,心肌收缩力较强,血管弹性好, 平均动脉压较高。运动员会出现运动性低血压。舒张压可低于 40mmHg。
练课后对学生或运动员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进行 评定。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及运动员的训 练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提供生理学依据。
评定运动员三态状态下的功能水平 “三态”:相对安静状态、定量负荷状态、极量负荷状态
第四节
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一、安静状态下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㈠ 过度训练的概念 过度训练指运动员长时间或过大的运动强度训练后,训
三、极量负荷时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极量负荷时,要求充分发掘机体功能潜力,各器官生理功 能指标均达到自身的最高水平。反映各器官系统的最高水 平,功能潜力。 常用评定指标:最大搏出量、氧脉搏、负氧债能力等。 训练良好者表现为: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第五节 过度训练、停训与恢复训练
一、过度训练(overtraining)
一般教学课2~3min
二、基本部分
(一)运动负荷与运动负荷阈
运动负荷就是人体练习中所达到的生理负荷量。 生理负荷量是指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量或范围。 运动负荷阈是指在运动训练课中,适宜运动负荷的低限
至高限的生理范围。 运动负荷阈包括运动练习的强度、时间、密度与数量等四 个基本因素。
(三) “极点”与“第二次呼 吸”
2. “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原因
概念: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
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 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 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 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产生原因: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
渐增负荷训练安排示意图
训练阶段超负荷应用示意图
减荷 期 增荷 期
二、专门性原则
训练的专门性:专项技能与素质训练、专项的代谢机制。
指在运动训练中,采取的练习项目、强度、频率、时间、 手段与方法等应与训练的目标或专项的要求相一致。如能 量代谢、技术动作形式、输出功率等。
生理依据:任何形式的负荷只能作用于人体特定的器官
1
技能
2
体能
3
技能
生物力学
体能
竞技能力
4 5
心理 战术
生理、生化
心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
智力
运动训练的本质
通过合理的方法、有效的措施使运动员 的竞技能力由现时状态向既定目标发展的过 程。
目的:提高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
运动训练的过程
运动 刺激
应激 反应
运动 疲劳
超量 恢复
机能 水平 提高
适应 能力 提高
第四节
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五)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从接受刺激到机体做 出反应的时间。 反应时 感受器的灵敏度
灵活性(中枢延搁)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运动技能熟练程度等因素
经常体育锻炼者反应时明显缩短。
二、定量负荷时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定量负荷是一种限定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运动负荷 常用指标:心率、血压、肺通气量、恢复时间等。 各项生理指标特点:动员快、反应小、恢复快。
不同超负荷安排身体机能的不同发展速率
渐增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训练课中的应用: ① 增加负荷强度:如跑步训练中加快速度,负 重训练中增加负重量等; ② 增加练习次数:如在速度不变情况下增加次 数或组数,在负重量不变情况下增加练习次 数与组数等; ③ 增加练习密度:在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缩短 次间或组间间歇; ④ 增加运动总量:可以通过同时增加速度、次 数及密度来实现,应注意负荷总量增幅不能 过大。
渐增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训练阶段中的渐增负荷应用 ①每一负荷维持一段时间,渐增负荷并非指每天 的训练负荷都有所增加,而是呈阶段性增加。 增加负荷的总体规律是:机体对每一新增负 荷都有一个反应—适应期,待机体对这一负 荷基本适应后再增加负荷。 ②安排减荷小周期连续进行数个超负荷小周期 后应注意跟随一个减荷小周期。减荷期的负 荷应明显降低,以利用该小周期的轻负荷, 将过去超负荷小周期中机体有可能堆积的疲 劳予以消除,以免造成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在训练影响下各个器官系统均产生了良好的适应,评定常 用的生理指标有基础心率、肺活量、血压、反应时等。
(一)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起床前、清醒、空腹、静卧 时的心率。 一般正常情况下,基础心率相当稳定 身体健康、功能状态良好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且随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平稳下降。优秀耐力运动 员的基础心率可低于40次· min-1 儿童少年的基础心率高于成人。
第一节 运动训练原则
一、渐增负荷原则
1. 定义:是指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量与强 度应该超过已经适应的符合进行训练的原则。 2. 目的:提高机体对抗负荷的能力。(在运动 员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运动负荷必须足 够大,训练频度必须足够高) 3.生理学分析 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使运动员的机能 水平在不断进行的反应 — 适应过程中,逐渐 提高到最大运动潜能。
(二)运动训练的适宜生理负荷量
确定适宜生理负荷量的生理意义及依据:
①生物机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超量恢复规律;
②运动条件反射的 “强度法则”;
③机体抗疲劳、消除疲劳和加速恢复的能力。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极点”及其产生原因
概念:运动员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 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 常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 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 这种功能状态称为极点。 产生原因:内脏器官惰性>躯体运动器官惰性,吸氧<需氧, 大量无氧代谢,乳酸堆积和血液PH下降。影响神经系统兴奋 性,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大脑皮层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五、适时恢复原则
概念:要及时消除训练中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 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和提高机体能力的生理学原则。 生理学依据:人体功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 机制。 六、周期安排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 练原则,也就是依照训练者机体的生物节律,循环往 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生理学依据:适应规律、超负荷原理、超量恢复等生 理机制
或系统,引起特定的功能与结构的变化。不同的运动强度 与时间、部位与动作结构,对神经系统协调性及模式、运 动单位的募集,以及局部肌肉的代谢特征的影响不同。如 耐力运动员的心脏为离心性肥大,以心腔增大为主,也有 心壁增厚;力量项目则为向心性肥大,以心壁增厚为主。
三、可逆性原则(reversibility principle)
第三节 训练课各阶段的生理学分析
一、准备活动(warm
up)
准备活动也叫热身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 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 机能预先提高,身体上的功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①适度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 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③使体温适度升高,提高酶活 性,加快生化反应进行;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肌肉弹性和伸展性, 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并预防运动损伤。④增强皮肤血流,有 利于散热。⑤调节不良赛前状态。
提高,加上运动速度下降,吸氧基本上等于需氧。内环 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 以恢复。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 因素
影响极点的因素: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强 度、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赛前的功能状态,以 及运动开始阶段的运动节奏等因素。 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①良好的赛前状态和 适当的准备活动 ;②掌握好运动起始阶段的 节奏,注意体力分配;③极点出现后,调整 好呼吸和运动强度。
训练过程
刺激
反应
适应
体质增强,运动水平提高
可逆性原则: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各
器官系统的功能,但又会因训练的终止而逐渐下降复原,即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
生理学依据: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规律。 应用:坚持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力量
30周
周 A
B
C A:以后不训练,第30周完全消退 B:以后每6周训练一次,能保持较长时间 C:以后每2周训练一次,基本保持原增长水平
承受 负荷 提高
竞技 能力 提高
• 应答性反应
外部刺激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负荷
破坏—重建
• 结构重建 • 机能重建
适应
训练水平提高
负荷过小:不能引起机体产 生足够的应激反应和适应性 变化,机能难以提高,甚至 下降 负荷 负荷过大:运动员不能完 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负荷持续过大:过度疲劳, 引发运动损伤。
三、整理活动(warm
强度的运动或练习。
down)
整理活动是训练者在完成训练任务后进行的一些中小 生理意义:血乳酸消除加快,有效地促进疲劳的恢复。
防止“重力性休克”
整理活动的安排:50~60%训练强度 ,内容与准备活
动相类似,顺序颠倒过来。
第四节
训练效果的生理评定
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或训
㈡ 心率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心率是最常用、最简便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
心率的应用:运动强度指标
评价训练水平
评价恢复水平
评价功能状态
优秀运动员的心率变化特征 :
安静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 定量负荷时,动员快、反应小、恢复快 极量负荷时,动员快、最高心率与常人差不多,恢复快
第四节
(三)肺活量
二、练习次数和训练频度 练习次数指一次练习中的重复次数。 训练频度指一周的训练天数。 三、运动量 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两个因素, 是二者的乘积。 运动量=平均运动强度×持续时间 运动总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训练频度
课后思考题
1、简述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2、分析渐增超负荷原则及其生理学依 据。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基本要素
一、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 运动持续时间即一次训练期间内从事运动所花费时间
的长短。 持续时间对训练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有氧耐力训练产生 效果的最低限度时间是心肺功能适应运动的最低时间, 一般为5分钟。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所消耗能量的
大小。常用最大摄氧量百分比、最高心率百分比和梅脱 (MET)表示。无氧练习中常用速度,力量练习中常用重 复次数(RM) 运动训练效果与运动强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运动强度 是运动训练的核心要素。
四、区别对待原则wenku.baidu.com
区别对待原则: 指运动项目、强度、频率、时间、手段、与环 境的选择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条件实际情况来确定。 生理学分析与应用 (1)不同个体适应运动负荷能力的差异,包括不 同年龄运动员,同等年龄层次的不同运动员个 体(步长、步频); (2)不同性别运动员适应运动负荷能力的差异; (3)运动员不同生理机能状态适应运动负荷能力 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