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上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合集下载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云岗石窟
再见!
统一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 (467-499),拓 拔宏,鲜卑族人 5岁登基, 19岁亲政,深受汉 文化熏陶,是古 代少数民族著名 的政治家、改革 家之一。
二、迁都洛阳
平城(今大同市),北魏时期都城。从拓跋珪于天兴元 年(398)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 都洛阳,共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
孝文帝带 头纳汉女为妃, 让五个弟弟娶 汉女为妻,把 公主嫁给汉人,
耕织图
画卷一 从洞穴走向朝堂 ——内迁与统一 画卷二 迁都洛阳 画卷三 锐意改革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长期 割据纷争的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 相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目的: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 大地区的统治。 内容: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话, 通汉婚,用汉制,行汉礼。 作用: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 族融合。
今日平城(大同)
洛阳新貌
为什么要迁出平城呢?为什么要迁往洛阳?
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 平城自然条件恶劣;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能更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 好地接受汉族文化; 平城保守势力严重;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保守势力较弱便于改 …… 革……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1)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1)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1)一,揭示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史实,明白北方显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缘故;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以及阻碍;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明白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方法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教学1、阅读P114,找出北魏建立以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刻,并找出当时北方各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缘故?2、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及阻碍?3、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4、阅读P116,找出什么是北朝?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四,检查自学成效五,教师点拨板书设计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3、民族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4)婚姻(5)政治(6)风俗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六,当堂训练《导与学》第20课练习《教师用书》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差不多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要紧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摸索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第一,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明白得和摸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摸索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进展差不多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冀教版历史七上《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冀教版历史七上《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创设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文本、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复习提问导入法: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学生答: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

)对,南朝是汉族地主政权。

而同南朝相对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就是北朝。

南朝在政治上是动荡的,在经济上是江南得到开发。

北朝则出现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马上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板书)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对,混乱的局面。

第21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1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1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2.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一、新课导学【自主梳理】(5分钟)请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1.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的、、、、等少数民族相继内迁至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在和上出现了逐渐相同的趋势,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2.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强大起来,建立政权,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3.494年,孝文帝将北魏都城由迁到,使洛阳很快发展成一座壮观的大城市,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成为北方的和中心。

4.迁都以后,孝文帝继续进行和改革,主要措施有,说、穿、改、与汉族人、采用汉族、,学习汉族、尊崇、以治国、尊老养老。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学生探究基本史实①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②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③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历史意义?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教师小结: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强调: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学生换位思考: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结合前秦失败的教训,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师点拨:要吸取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教训,防止民族矛盾激化;鲜卑族落后于汉族,要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现状必须向汉族学习,促进民族间友好交往;“顺者昌,逆者亡”,我们应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主动向汉族学习。

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课前小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加深、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割据混战的局面的史实,认识到民族融合与统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迁都洛阳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分析问题和阅读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自主学习一、北方的统一(阅读课本P114—115)1、民族的融合: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的、、、、等少数民族相继内迁到黄河流域。

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影响,在和上,出现了逐渐相同的趋势,民族界限逐步缩小。

2、北方的统一:匈奴灭西晋后,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历史上称。

其中氐族建立的,在苻坚统治时期,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惨败,被征服的民族纷纷起兵,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混乱。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长期纷争割据的局面。

二、迁都洛阳(阅读课本P115—116)1、迁都原因:①、②、③不利于鲜卑政权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2、迁都的影响:三、孝文帝改革(阅读课本P116—117)(一)迁都之前的改革(二)迁都之后的改革1、原因(目的):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2、内容:①②③④⑤3、影响(意义):①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民族融和。

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所起的历史作用是()A、加快汉文化的传播B、促进民族融合C、加速封建化进程D、巩固封建统治2、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①曹魏②孙吴③前秦④北魏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③④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4.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B.鲜卑C.氐D.匈奴5、北魏迁都洛阳最主要的原因是()A、洛阳的地理位置好B、洛阳的气候好C、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一些大臣的建议6、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A、建立统一国家B、创立科举制度C、维护国家统一D、促进民族融合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C、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已知:A、他是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间的交融现象,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深入了解北周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现象。

教学目标- 了解北周政治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结构- 掌握北方民族的主要特点和融合现象- 分析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1. 北周政治的特点和组织结构- 北周的政治制度- 北周政权的组织机构- 北周政治的特色和变革2. 北方民族的主要特点和融合现象- 北方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北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北方民族对北周政权的影响3. 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周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挑战- 北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对后世政治和历史的启示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与理解。

-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

- 视频资料欣赏:播放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作业写作:布置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讨论和提问等。

-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包括作文、小组讨论记录等。

- 课堂测试:安排与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相关的知识测试,检测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教程》- 视频资料:《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人物传记:《周武王传》等相关资料教学延伸-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更多信息。

- 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或博物馆,感受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实际场景。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对北周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巩固改革 措施知识
3、北朝的更替(幻 17)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4、小结(幻 18)
总结意义 学会评价 古人 (老师出示附图, 完善知识示意图) 通过讨论, 学会用示 意图的方 式记知识 在歌声中, 学生慷慨 用一句话祝福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 激 昂 展 现 族 祖国未来 美好的明 天 完成测试 巩固知识
教 难 辅 资
学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点 助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料 北方民族大融合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板 ຫໍສະໝຸດ 设计改革 措施促进 民族 融合
教 学 与 学 习 过 程
教学 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件显示:播放《敕勒歌》张晓农 音乐(幻 1) 问: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原是鲜卑 歌 曲 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 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 了哪个朝代?你想了解鲜卑族历 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幻 1) 北 1、(幻 3)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阅读课文 魏 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文。
学生代表发言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 、 “ 汉 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 经成为趋势 (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
学生简略回答,不必过多停留 (参考 : 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只有 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 展。) 有效过渡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1、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提问)(幻 10)
学校 课 题
城关镇中心校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师 上课 地点
王来程 七(10)班
第 20 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前预习1、北魏是哪个民族成立的政权?都城在哪里?2、北魏何时统一黄河流域?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二、当堂检测1、北魏时有族成立的政权,定都,后来有孝文帝迁都至。

2.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①前秦②北魏③北齐④北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之前秦统治瓦解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地域的割据混乱状态持续了约()A.46年B.56年C.86年D.100连年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全然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C.同意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5.北朝包括哪些朝代()①北魏②东魏③西魏④曹魏⑤北齐⑥北周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⑥三、课后作业一、(必做题)⑴以下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速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法的是()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要求鲜卑人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⑵对孝文帝的改革,以下评判或熟悉不正确的选项是()A.孝文帝改革实际是由冯太后主持的,孝文帝只是是一个傀儡皇帝B.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实行汉化政策C.孝文帝改革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同意汉族的先进文化D.孝文帝改革增进了民族大融合⑶表现魏晋南北朝时社会进步特点的有()①割裂割据,战争不断②北方民族大融和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④东南经济进展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⑷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要紧缘故是()A顺应历史进展的趋势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取得广大统治者的支持⑸曹魏、前秦、北魏这三个政权的一起点是()A都是少数民族政权B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内C都因权臣篡权而亡D都统一过黄河流域二、(选做题)北魏定都洛阳后,鲜卑人在洛阳是怎么生活的呢?用自己的演出,来表现一个鲜卑人在洛阳一天的生活。

3、(试探题)简答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这些改革方法对历史的进展有何作用?。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初中历史冀人200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9258

《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初中历史冀人200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9258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向学生提供民族融合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形象的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通过学生表演历史剧,使学生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迁都与改革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讨论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利用图片等资源;初一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一下子课程增加了很多,相对于他们的身心承受力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些记忆历史的小诀窍。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补充资料讲清具体的史实;十八中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有上网条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史料。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促进融合的措施。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的概念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导入出示56个民族图片“说明了什么?”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讲授】过程鲜卑族的起源学生展示搜集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鲜卑族生产生活状况鲜卑族的发展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驰骋草原阅读知识链接思考此时北魏强盛原因?资料1:以拓跋珪为首的一批在中原流亡过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措施,促使拓跋部落组织解散,成了定居的农民。

建立起新型的政权。

随后,推行了一系列仿效中原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北魏逐渐巩固强盛起来。

入主中原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阅读知识链接思考此时原因?资料2:拓跋焘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需要武功,而且需要“文教”,即通过宣扬礼、乐、法度来化民。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长期相处融合,共同发展,孝文帝改革加快了融合的步伐,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

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深远的意义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本课极具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学情分析】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未知的事物。

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动口、动手能力都较强,因而适合开展一些体验、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民族大融合进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民族平等原则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问题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五、【教学重、难点解读】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解读:通过五胡内迁和黄河流域的再次统一,说明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已经明显加强,北魏迁都洛阳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孝文帝改革既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又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又一个表现,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冀教版七上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山东临沂太平中学王善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明白得和摸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进展差不多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摸索,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明白得把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进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爱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爱好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进展。

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显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现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现少数民族生活适应的图片)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淌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案分析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总课时29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一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地区有7个民族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两个时段。

知道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树立反对侵略、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观念。

2、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使我们的祖国共同发展繁荣的观念。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导入预习交流精讲释疑合作探究拓展训练评价升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课前预习(一)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它于______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请问:这些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归纳出来吗?(提示:阅读课本第114页至115页的绿体字回答)(三)预习检测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__________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3.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统一度量衡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依法治国指导学生思考: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

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

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A、(从地理环境看)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

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B、(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C、(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

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请一位同学用鼠标在屏幕上的具体措施上用彩色线标出来)(课件依次显示缩句)
(通过动手缩句游戏,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
13、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

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

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

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4、问: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学生答略)继续问: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1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作引导)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6、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

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课件展示北朝更替示意图)
三、内容总结,回到现实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生高兴地答:明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去吧!
四.比试比试(课件动态显示)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5.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说呢?
(在学生评价后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6.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教师引导: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通过做此题,让学生明白: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屏幕显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课件放映歌曲:《和谐乐章》)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