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

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布局:②“__鸟__”__的位置明显突出;③“__土__ _地__”__在画面中居主体地位;“河流”流 淌在“土地”上;“风”吹刮在“土地” 上空;“黎明”画成远景。 整体色调:④_灰__暗__的__冷__色__调__。 局部色调:“黎明”为暖色调。
解说词:这幅插画中的元素来自诗歌中的意象。
画面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鸟”。暴风雨肆虐,鸟显 得那么弱小,但它仍对着广袤的土地,向着奔腾的河流, 唱出了对土地的热爱,唱出了与河流一样的悲愤,唱出了 风一般的激怒和反抗,更唱出了对黎明、对未来的渴望。
文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读 出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 后 我 死 了 ,
节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习《我爱这土地》时,有同学提议:“为教材配一幅插图, 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你会如何设计这幅 插图?请阐述你的构思并为之配上解说词。 元素:①_小__鸟__、__土__地__、__河__流__、__树__林__、__暴__风__雨__、__黎__明__的__阳__光__。
这句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我”进行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两 句是全诗的精华,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刻骨铭心、 至死不渝的爱,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普遍的爱 国之情,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当时饱经沧桑的 中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 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字词清单
读读写写 yǎ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

我 爱 这 土 地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 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 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 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 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 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 华人。当代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
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 ──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等职。
诗集有:
我 爱 这 土 地
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蠕动着人影,总有五十人乃至一百人以上,他们在日 军刺刀的逼迫下转来转去拖拽着尸体,丢向江流里去。 作业完毕,苦力们被排列在长江岸边,哒!哒!哒! 一阵机关枪声,只见仰面朝天、翻身仆地、腾空跃起, 一一都跌落江中,被滚滚波涛卷走。”据在场作业的 一个日本军官说:“这里被杀害的中国人大约是两万 人。”南京市崇善堂在难民区内组织了“崇字掩埋 队”,下设4个分队,从本月起,南自中华门、通济 门外,西自水西门外,东自中山门外,城内自城南经 鼓楼至挹江门以东,共收尸112266具。
我 爱 这 土 地
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
余者全部遇难。16日,日军在下关煤炭港、鼓搂四 条巷一带屠杀我无辜同胞数万人。17日,日军在下 关上元门屠杀我同胞3000余人,在三叉河杀害四 五百人。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将中国男女老幼 同胞5.7万人集体残杀,“先用机枪扫射后,复用 刺刀乱戮,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骸骨悉数投于 江中”。在这前后,日军还在上新河一带残杀中国被 俘军人及难民28730人。到处尸骸遍野,人血染 地,南京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间地狱。日本《东京朝日 新闻》从军记者铃木二郎记述道:“我随同攻陷南京 的日军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图文解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图文解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课《我爱这土地》一、作品梗概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文题中的“我”指诗人,“土地”象征着祖国。

题目表明了这是一首抒发“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作,点明了诗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一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嘶sī哑:声音沙哑。

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黎lí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fǔ烂:烂掉,朽坏;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二、主题概述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作品结构第1节:假设“我”是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

第2节:直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鉴赏品读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成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描述。

2.简要分析“嘶哑”一词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2课《 我爱这土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2课《 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 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 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 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 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 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第一单元 2 我爱这土地
精彩开篇词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 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 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 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 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 心弦。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 之所系。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 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 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 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 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 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 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一试,相信你会写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 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 船……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每一个山丘,每一片田野,都记载着我的童年。

我爱这土地,这里有我生命的记忆,这里有我甜蜜的梦想。

黎明时分,我看见东方的天空,云霞绚丽,美丽极了!四季轮回,我看见大地的面容,浩荡深邃,壮丽无比!我是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爱这土地!教案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痴迷。

文章配有贴切生动的描写,突显出祖国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背景与诗歌背景;2.学生能听懂、朗读、理解并背诵全诗;3.学习相关的生僻词汇、短语、句型等,并学会运用;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形象、主题;5.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与情感,并能够进行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僻词汇、短语和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与看法,并引发他们对祖国的情感与热爱。

预读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整体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阅读,了解诗歌确立的主题及文中突出的内容、情感色彩。

体验朗读全诗,体验其中的情感,运用语言把诗歌的情感传达出来。

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激发学生自己的祖国情感。

深入理解就生僻词汇、短语等进一步进行词汇讲解,让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

运用通过对生字、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分组完成课文朗读。

作业反思祖国对你一年的期望,并用诗歌,科技作品、音乐、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祖国情怀。

总结本篇课文通过歌颂祖国,交代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和珍爱。

令人们意识到祖国的伟大与祖国情感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感受祖国情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歌,学习语言也就有了真正的灵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 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 6 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 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 10 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 “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 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 “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 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 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 “土地” 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 “嘹亮” 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原文中英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原文中英文

《我爱这土地》原文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其英文译文如下:
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
Of this land buffeted by storms,
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
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
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 ——Then I would die,
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soil.
Why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
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眷恋和执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课堂笔记《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课堂笔记《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课堂笔记《我爱这土地》一、课文背景及作者介绍《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艾青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写下了这首诗。

二、重点字词解释1.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形容祖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是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和迫切希望。

3.无比温柔的黎明:这里比喻人民渴望的民主革命胜利、人民解放。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而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问题探讨1.诗人为何要用“鸟”来自喻?诗人用“鸟”自喻,是因为鸟具有象征意义,在诗歌中,“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以鸟的形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

同时,这种象征手法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诗人为何要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形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诗人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形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是因为这些形象具有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着祖国,“河流”和“风”则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悲愤和激怒,“黎明”则象征着充满生机的未来。

这些形象不仅具有生动的形象,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能够深刻地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

3.诗人为何要用“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来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感情?诗人用“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来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是因为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又表达了作者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而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决心。

这种决心是坚定的、真挚的,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高尚品质。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诗歌要注意停顿。 请你按下面的停顿朗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朗读诗歌要注意停顿。 请你按下面的停顿朗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诗歌馆(新疆石河子市)
1959-1975年,艾青在石河子“劳改”十五 年
朗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朗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作背景:
•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 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 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 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 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 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土地”有什么象征意义?
• 土地——祖国。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在 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
语文 九年级 下册
我爱这土地
作者
阅读
扩展
作者简介 艾青
1910-1996 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 著名诗人
艾青简历:
• 1910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原名蒋正涵, 字养源,号海澄。 • 1929年去巴黎,1932年回国,由于加入 “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判刑6年。 • 1935年提前出狱,投身抗日。 • 1957年被划为“右派”,1958年发配北大 荒,1959年到新疆,1978年平反。
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 第一节:对“爱土地”、 “爱祖国” 主题的铺陈描述 • 第二节:对主题的概括。
仿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象征意义: •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人民心中的悲愤。 •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独立自由的曙光。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 鸟——人、作者 • 歌唱(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 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为祖国 献出一切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