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全方位合力育人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全方位协力育人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合力育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西外小学始建于1952年中,现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叙永城西。
地处县城商贸繁华、交通汇集之要冲,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
有教学班28个,其中小学部22个班和幼儿学前部6个教学班,小学1310人,幼儿学前班部395人,全校学生近1700人,是城区首间集幼儿、学前、小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完善,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体育室以及每班的电子白板等。
学校教师年富力强,现有教职工61人,大专以上学历57人占94%,中级职称教师人占54%。
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教师20多人次人,有省骨干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县骨干教师8人,县课改中心组成员3人,校级骨干教师12人,县兼职教研员2人,师资群体专业化、骨干化,整体素质高,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配备。
校园环境优美,别看学校场地狭小,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质量求生存,科研求发展,形象求效益”的办学方向,坚持“主动发展、厚实内涵、特色彰显、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
“文明和谐、崇德尚学,追求成功!的校风;博学善教、乐业爱生、协作奉献的教风”已成为西外小学师生的宝贵财富。
学校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荣获“是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全国留守儿童、流动人口示范家长学校”,县首批“最佳文明单位”、“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县语言规范合格学校”,“泸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新领域,构建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大平台。
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一、我们在学习中认识提高学校教育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园地。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作总结
目录 引言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重 要性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成 果 改进意见和建议 结论
引言
引言
本次总结旨在回顾学校家庭社区三 结合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果,以 及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学校家庭 社区三结 合教育的
重要性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 的重要性
谢谢您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赏聆听
提高学生品德素质:通过家庭、学校和 社区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品德素质得到 有效提升。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家庭、学校和社区 的协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 的成果
促进家校社区合作:通过三方合作 ,促进了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 紧密联系与合作。
改进意见 和建议
改进意见和建议
家庭教育的作用:强调家庭作为孩子教 育重要的第一学校,培养良好的家庭教 育氛围。 学校教育的作用:提供全面的课程和教 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 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的作用:利用社区资 源,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机 会和社会实践经验。
学校家庭 社区三结 合教育的
成果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 的成果
加强家庭教育支持:提供家庭教育培训 和指导,引导家长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教 育。 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供更多多样化的 教育资源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 求。
改进意见和建议
拓展社区教育项目:开展更多 适合学生的社区教育项目,增 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
结论
结论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是提高学生综 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加强合 作,完善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 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 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 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
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 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 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 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协调一致, 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我校学生的素质、家庭环境差异较大, 因此, 更应该加大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
现就我校开展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以人为本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 学校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教育更自觉, 目的性更强一些, 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 因此, 我们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 如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 还可以举办家长学校, 召开家长会, 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 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 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另外, 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等形式与家长沟通, 互通情况, 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 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也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 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 校内外结合, 控制学生所处环境, 减少消极影响, 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表明, 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那么, 德育工作就要以人为本,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作为活动准则, 把“管、卡、压、罚”转变到“疏、导、育、教”上来,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促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促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发布时间:2022-05-03T15:17:15.325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5月作者:赵俊丽[导读]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在搭建家校社多重对话平台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之下,学校家长以及社会能够更好的交流与互动,更好的承担起对学生的责任,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引导。
家校社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契机,完善反馈体系,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全面覆盖学生的教育,进而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保障,切实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与帮助。
赵俊丽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校【摘要】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在搭建家校社多重对话平台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之下,学校家长以及社会能够更好的交流与互动,更好的承担起对学生的责任,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引导。
家校社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契机,完善反馈体系,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全面覆盖学生的教育,进而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保障,切实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与帮助。
【关键词】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初中教育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5-188-01引言: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指的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切实发挥各自的作用,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协同配合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佳教育成效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之下,三位一体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好学生、好孩子以及好公民,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自身的三种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家校社共育模式之下,学校应当切实彰显联动作用,强化与社会与家长的交流,建立高效的教育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落脚点以及出发点,营造优良融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
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三结合教育是指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是指在实施三结合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育工作所要遵循的规范和制度。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的建立。
首先,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应建立多方协作的机制。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应与家长和社会各界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共同关心和参与学生的教育。
学校应建立家委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了解家庭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家长们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决策。
在社会教育中,教育部门应加强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共享。
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其次,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应注重家庭教育的培育。
家庭教育是每个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应协助家庭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和支持。
学校可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掌握与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关心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应强化社会教育的导向。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旨在通过社会实践、实践体验和社会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社会实习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也可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与学校共同育人。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对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立多方协作的机制,注重家庭教育的培育,强化社会教育的导向。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才能促使学生全面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旨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本文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三结合教育中,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社会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技能。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施,如实习、社区服务、参观实践等。
在三结合教育中,社会应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如与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社区教育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在实施三结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紧密合作和有效沟通。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和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家庭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
社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交流和合作,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培养。
通过学校的加强教育,家庭的有力辅导,社会的广泛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校社三结合工作计划
一、背景与意义家校社三结合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家校社三结合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增强家庭教育意识。
2.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 拓展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4.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具体措施1. 加强家校沟通(1)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情况。
(2)设立家长学校,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建立家校微信群、QQ群等沟通平台,及时发布学校动态,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2. 深化家校合作(1)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促进家校合作。
(2)设立家长志愿者团队,参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活动,为学校提供支持。
(3)邀请家长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提高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3. 拓展社会资源(1)加强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的联系,争取社会资源支持。
(2)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社区、博物馆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3)邀请社会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展示学生风采,提升学校知名度。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四、实施步骤1. 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对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家校社三结合的重要性。
2. 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各年级的工作任务。
3. 宣传发动,广泛参与。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家校社三结合工作,鼓励家长、社会人士积极参与。
4. 持续推进,总结经验。
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家校社三结合工作。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家校社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家校社三方合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他们之间的紧密合作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一、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之间的沟通是构建良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基础。
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教师也应定期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方案。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增进家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二、构建共同育人理念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构建育人理念,形成合力。
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
学校也要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三、建立互动平台为了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互动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家校社三方共同参与的网上平台,也可以是一个定期组织的研讨会或座谈会。
通过这个平台,家长、教师和社会可以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共同解决教育问题,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不仅在理念上要保持一致,还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阅读、游戏、实践等多种学习资源,学校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
通过共同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学校要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社会要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只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成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会成员。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措施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措施卫贤镇中心小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措施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三结合”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
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开展“三结合教育”,努力构建“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实施家长教育工作的前提下,积极规划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共建工程,紧密围绕“改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发展社会教育、促进三方面教育”这一主线,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一)学校教育——智力发展、品德修养的主要阵地学校要进一步密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与协作。
学校教育的方向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家长,为了优化广大学生的家庭育人环境,学校有责任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德育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和方法上协调统一,而不应该出现教育空白,更不允许相互抵消。
学校教育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包括社会单位的人才、设施和热心学校教育的志愿者队伍,以充实学校教育工作力量,社会应视青少年的教育为己任。
当前,在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外活动中,更应凸现社会的功能,以优化社会环境,推动学校教育,达到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在社会化大教育的实践中,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得到强化,但不能由此削弱学校的作用,相反,在社会学习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学校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从而以显著的成效、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更大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引言“三结合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
本学期,我校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将本学期“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三结合教育”工作目标本学期“三结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的长效机制。
促进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均衡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结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 建立合作机制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三结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
鼓励教师与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5.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三结合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定期收集家长和社区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工作。
成效分析1. 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三结合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增强。
3. 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师对“三结合教育”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入。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
4. 评价和反馈机制发挥作用“三结合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家长和社区的反馈意见得到及时处理。
存在问题部分家长和社区成员对“三结合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
合作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障碍。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下一步工作计划1. 深化“三结合教育”理念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认识。
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三结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实施方案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实施方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实施方案中,首先需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家校合作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交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培养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在家庭方面,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孩子的成长,鼓励孩子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在社会方面,社会各界要关注学校教育工作,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些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同时,社会也可以帮助学校和家庭解决一些教育上的难题和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还可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与家庭和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内容,如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家庭和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家庭也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方面,可以加强与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机会,如开展实习活动、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另外,社会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教育讲座、家庭教育培训等活动,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实施方案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好比土壤里的氮、磷、钾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一、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
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本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就着手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利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文化、楼梯间的过道文化、厕所的厕所文化、晨间的朝会文化以及课间操的集会文化等形式,时时处处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规范化训练,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基本实现了“校园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的环境育人场所,彰显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显滞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社区教育看,一方面,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
家校社区 协同育人
家校社区协同育人作者:黄丽霞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08期要想开展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就应该积极建立起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立体式、开放式、全天候、全覆盖的网络体系,根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各自特点,充分挖掘家庭、社区教育资源,重视其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
学校、家庭、社区三者既是一个整体、又要区别对待,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可以使三者之间无缝对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尽其责,在明确各自任务与定位的基础上,达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1.发挥学校的指挥作用。
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远的。
所以家庭教育中有许多方面又反作用于学校教育,家庭德育出现了问题对学校的德育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家庭作为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学校德育起着重要辅助作用。
2.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
通过家长学校,告知家长当前学生德育的主题和任务,并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怎样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家长等问题,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性机制,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学校和德育指导委员会可以培训教师,让教师通过家访解决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问题。
让家长在与教师的接触中产生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对家长提出促使其进步的目标要求。
4.创新家访形式,提升家访质量。
学校要求教师家访的目的要明确,教师家访要讲方法、讲策略,不要告黑状、不要批评学生,更不能指责家长,以鼓励为主,赏识为主,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产生对立情绪。
同时加强家访的形式和途径探讨,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家校联系卡等形式,保证家校联系零距离。
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三年行动计划
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三年行动计划
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三年行动计划是指学校与家长、社会协同育人的总体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合作用。
该计划细化成四大部分:家校合作方式、家校双向交流平台、家校共同育人机制及考核评价体系。
1. 家校合作方式:提出“家校友好、共同育人”的理念,加强家校沟通,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实施综合性的家校合作项目,强化学生的家庭社会教育。
2. 家校双向交流平台:建立家校双向交流平台,支持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教育活动质量的提升,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有效互动。
3. 家校共同育人机制:探索家校共同育人机制,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依存,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育人的目标。
4. 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量定性的家校合作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学校管理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
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三个重要环境,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社会是孩子的实践场所。
这三个环境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孩子的成长环境。
因此,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爱。
同时,家长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共同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在学校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学校还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和成长。
社会是孩子的实践场所,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同时,社会还应该与学校和家庭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校应该注重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和支持,共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全面发展中成长为有用之才。
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
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是一种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模式。
通过这种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教育过程,协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品德、习惯和性格。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建立亲密的关系。
其次,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责任。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校要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此外,社会教育也是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要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实施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合作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建立合作关系,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形成共同育人的氛围。
2. 整合资源: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3. 加强沟通交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注重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发展需求,共同解决问题。
4. 注重实践体验:学生要通过实践体验来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
5. 持续改进: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改进方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家校社共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教育、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成为了当今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是指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共同构建育人的全程化、全方位的教育方式。
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一、家庭育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成长最为重要的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应该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和责任感。
家长应认真关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了解孩子的性格、喜好和问题,因材施教,积极引导,给予有效指导,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学校育人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除了传授知识,还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学校育人以学科教育、教师教育和管理服务为基础,注重学科知识教学与教育思想引导相结合。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和职业素养,通过多方面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社会育人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社会育人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教育注重发挥社会资源和社会机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育人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还能够使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优势,建立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机制。
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学校也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了解家庭的情况,做到教育家庭相互促进。
2.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建立学校与社会协同机制。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外联活动,拓宽社会资源,与社会各界开展良好的交流和合作。
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文化、娱乐和其他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合力育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西外小学始建于1952年中,现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叙永城西。
地处县城商贸繁华、交通汇集之要冲,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
有教学班28个,其中小学部22个班和幼儿学前部6个教学班,小学1310人,幼儿学前班部395人,全校学生近1700人,是城区首间集幼儿、学前、小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完善,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体育室以及每班的电子白板等。
学校教师年富力强,现有教职工61人,大专以上学历57人占94%,中级职称教师人占54%。
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教师20多人次人,有省骨干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县骨干教师8人,县课改中心组成员3人,校级骨干教师12人,县兼职教研员2人,师资群体专业化、骨干化,整体素质高,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配备。
校园环境优美,别看学校场地狭小,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质量求生存,科研求发展,形象求效益”的办学方向,坚持“主动发展、厚实内涵、特色彰显、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
“文明和谐、崇德尚学,追求成功!的校风;博学善教、乐业爱生、协作奉献的教风”已成为西外小学师生的宝贵财富。
学校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荣获“是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全国留守儿童、流动人口示范家长学校”,县首批“最佳文明单位”、“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县语言规范合格学校”,“泸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新领域,构建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大平台。
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一、我们在学习中认识提高学校教育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园地。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学校教育扮演着越重要的角色,我校坚守学校教育这块主阵地,围绕新时期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途径的教育,使学生成长为会学习、能工作、知美丑、爱生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庭教育是品行养成的首要阵地。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最具情感的教育,又是最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同时也是人的终身教育。
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热情,和学生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他们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其自身经历以及社会关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家长的沟通与教育。
社区教育是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家庭是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教育是主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是人的社会化的扩大。
社区教育对促进和沟通地区的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德育的格局与网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是学生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
成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
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家委会主任、社区支书任副组长,德育处主任、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家委会代表组成小组成员。
成立“家长学校”,实行家校联合管理。
聘请李自清同志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家长学校对学校各项工作实施监督,代表学生家长和学校进行沟通,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外情况,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监督,定期举行“家长学校”活动,聘请家教专家对监护人进行家教讨论,帮助他们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搭建共建平台。
学校与县卫生执法大队、县交警队、县派出所、县关工委、镇关工委、黄埔电力、西外社区等形成助力,搭建教育共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环境,挖掘育人潜力。
引进校外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和力量。
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有利于教育互补。
学校校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落实工作,学校分管领导重点对学校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管理;家委会主任重点对“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系统的指导;社区支书重点对校外阵地建设和家庭和睦方面进行督导。
只有学校、家庭、社区结合教育才能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在过程中经历丰富通过德育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教育渠道,学校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出发,依据思想教育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内、家庭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
(一)发挥学校主体教育,加强学生品行培养1、利用传统节日活动教会学生知感恩利用向雷锋同志学习、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开展各项针对性活动。
精心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如:与社区紧密联系,建立社区中队,开拓校外阵地,并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区。
2、利用节假日活动教会学生懂感恩利用双休日、五一、国庆等长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规定学生的活动内容,明确活动要求,如:国庆长假中组织学生在国庆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身边人的变化、围绕中国了不起、了不起的中国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艾滋病防治内容。
相关征文和办一期手抄报(国庆收假进行检查评比),一、二年级进行故事收集,收假后利用班队会进行交流。
放寒暑假时,对学生假期在家表现,学校建立信息反馈卡,有学生自评、家长评、社区评,开学交回学校。
由此指导家长引导学生安排社会活动,做小小好公民。
3、结合时事开展活动会感恩结合时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当前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如,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六十周年唱红歌献礼活动、喜庆十八大活动、献爱心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等开展了系列活动。
丰富了学生生活,使每个学生都从中学到知识,了解形式,明白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4、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活动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机遇,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借助家庭辅助教育,形成家校育人合力1、落实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工作中,我们建立《学校与社区联系制度》、《学校与社区民警联系制度》、《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等各项制度,学校定期与社区取得联系,掌握学生在社区的情况;随时与社区民警取得联系,聘请专人到学校或家长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教师定期家访或与家长联系,填写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每月对教师的家校联系卡进行检查落实,使家校联系工作落在实处。
2、精心组织召开家长培训活动,各年级、各班级针对本班情况制定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计划,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也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
这样使每一个教师和家长明白,老师不是家长的家长,家长不是老师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合作伙伴,有着共同的培育目标。
3、学校还要特别注重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针对留守学生的现状,真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并有对留守学生家长、农民工子女家长,开展如何管理学生生活、安排学习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三)依靠社会各界齐努力,拓展校外教育途径1、学校经常邀请公安、司法、交警等政法部门和武装部门来校为学生作法制教育报告,并与当地派出所建起了警民共建“安全文明学校”的联谊关系,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交通安全征文和法制教育宣传等,有效地增强了学生遵规守法、安全防范的自律意识,通过武装部门的国防教育宣传,增强了学生保家卫国,爱我军队、爱我中华的自强信念。
2、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到社区进行环境卫生宣传和打扫偏街小巷卫生;到街头进行法制宣传,分发传单;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
到机关单位走访调研,了解各行各业,亲身体验各种角色,丰富人生经历,从而了解自身的学习任务、了解家长的苦心、了解社会现状,让学生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勤劳美德的熏陶,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
三、在探索中思考升华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课题《贫困山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中,对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本课题已获叙永县人民政府一等奖,四川省三等奖。
在家教课方面。
还要形成制度,定期请学校领导、派出所、关工委领导到校做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或报告;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聘请老干部和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帮助孩子的父母学会做家长;在与家长联系方面。
还要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等,要有针对性的内容,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向家长讲解“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系”、“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同家长经常联系,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为学校提供好的育人经验。
在加强网络管理和方面。
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家校联系方式,构建家校网络对话交流平台,以更便捷及时的交流方式服务与于家长和我们的孩子。
把学校教师的QQ号(班级家长QQ群)、电子信箱告诉家长,把学校的课程改革趋势、动态、通知,孩子在校各种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要求、对学生的评价等,可以在互动平台中和家长及时交流。
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的困惑、建议等也可及时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
双方互相交流,及时改进、调整教育行为和调整教学方法。
使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效益化。
探索家长开放周工作方面。
学校举办“家长开放周”教学活动。
让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让家长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习在家辅导孩子学习的科学方法,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