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
迟相辉
第一方面:教材的主要内容
这一册教材共十个单元。一、数一数(是将义务教材准备课中“数数、认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二、比一比(是在义务教材准备课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的内容构成的一个单元),(将义务教材中“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折分为两个单元)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四、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在义务教材“认识图形”一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内容),五、分类(是在义务教材准备课中“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构成的一个单元),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七、11~20各数的认识,八、认识钟表,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十、总复习。还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他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须掌握。
第二方面: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学生初步数数、读数,初步学习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会按一定的顺序数数。让学生初步知道用数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这一单元数数练习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多位数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比一比
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同样多”和“多”“少”的含义。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操作、观察、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会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会用自已的语言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多少,长短,高矮。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多少。明确"多少"、"长短"、"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会用不同的标准来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和高矮,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书写规范工整。会用5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5以内的数的顺序和每一个数的组成、分解。认识符号“ >”,“<”,“=”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5以内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能用“>”“<”或“=”和词语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结合5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让学生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初步体验想5以内的加减法得数算法的多样性。初步会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5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和加减法。在学生自主探究数的组成、分解和加减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和长
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会用这些图形拼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述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对它们进行分类。
初步发展几何形体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和图形的各种运算打基础。
第五单元分类
会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功能等进行分类。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能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认、读、写这些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位置。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分解。进一步认识“>”“<”或“=”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正确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的读写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正确的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思考,体验算法多样性。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够正确地认读写11~20各数。能正确地口算10与几相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能估算2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小棒的操作和计数器、数位表的
使用,继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用3、6、7三个单元学习1—20各数及相应的加减法,为今后学习数与计算打基础。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机械钟的钟面和电子表。会认读、写整时、半时和几时半。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拨钟等活动,发展观察能力,辨析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具体时间以及时间的计算做准备。
第三方面:一年数学上册知识结构
一、数一数
一 二、比一比
年 三、1—5
数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学 五、分类
六、 6—10知
识 七、 11—20
结 八、认识钟表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构
第四方面:在教学方面的思考
(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先准备一些各种形状的物品,如:茶叶罐,饮料罐,墨水瓶,粉笔盒,乒乓秋等,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交流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探讨“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这样就可以了解到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感受进行探索,将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发展空间
观念。
(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最喜欢动手了,动手操作其实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操作“放进1盒凑成10”的,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凑10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思维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