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干校六记》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马的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和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活动重点:口头交际【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周来,我们观马、查马、说马、谈马、诵马、画马、写马……今天就让我们在“马的世界”里,打开记忆的闸门,奔涌数千年的情感,洋溢起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文学,与马共舞。
请同学们按四个大组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得失。
各组要积极参与,人人发言,资源共享,组织有序,总结深刻,充分体现合作精神,并清楚、简洁、准确、生动地在全班展示。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巡视。
教师在巡视中,适当解疑、点化。
二、活动开始:1、第一章:沿波讨源,见字识马。
第一小组回报“汉语汉字中的马”的研究成果。
(必答、抢答结合:(1)、比美,展示“马”字书法;(2)、比快,查字典比赛;(3)、比多,积累“马”字成语;(4)、比准,“马”字成语造句;(5)比记,背诵马的俗语。
小结:热情澎湃的比试,犹如竞技的赛场。
马尽显无穷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连在一起。
2、第二章: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第二小组传递“历史传说中的马”的探究体验。
(生动地故事,激烈的辩论,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马的一切在我们思想中闪光,请欣赏第三组的创作作品——手抄报、黑板报、手工艺品等。
3、第三章:马在我手中生辉艺术作品展示。
第三小组展示“艺术作品中的马”的制作作品。
4、第四章:马在我心中生根,盛赞马的精神。
第四组见证“文学作品中的马”的高大形象。
(召开诗文朗诵会,重点是关爱动物,和睦相处。
)小结:古人说过,天上有游龙,地上有神马。
过去,马是军队的根本,国家的命脉,虽然马队现代社会来说,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它那雄壮、俊逸的身姿却深印在人们心中。
因为我们毕竟曾是骑在马背上的龙的传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的故事)【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得当、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两篇散文、一篇小说和一篇古代笔记小说。
一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二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三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的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重点难点】1.了解小说的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生于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
15岁起就独自谋生。
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文人生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1897卒于巴黎。
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大多数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讴歌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散文集《磨坊书简》等。
二、写作背景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1.看看这些词语中加点字你都会读吗?喧.闹()纵.身()督.学()郝叟..()诧.异()溜.冰()钥匙..()强.迫()祈.祷()哽.住()锯.木厂()踱.来踱去()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诧异:_________________懊悔:_________________哽咽:_________________宛转:_________________征发:喧闹:_________________3. 写出下列句子主要使用的描写方法。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第一课时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这种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
2.尝试并逐步学会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以利于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与阅读视野。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1.《伟大的悲剧》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2.《太空一日》节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其小标题分别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进行了具体介绍。
3.《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4.《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笔记小说,讲了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知识链接】(5分钟)《伟大的悲剧》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班级:任课教师:目录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第一单元瞻仰名家风采 (5)1.邓稼先 (5)2.说和做 (11)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7)4.孙权劝学 (21)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27)第二单元感受爱国情怀 (31)5.黄河颂 (31)6.最后一课 (36)7.土地的誓言 (43)8.木兰诗 (49)写作:学习抒情 (55)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59)第三单元品味人间真情 (62)9.阿长与《山海经》 (62)10.老王 (67)11.台阶 (72)12.卖油翁 (77)写作:抓住细节 (80)第四单元追求道德高度 (8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83)14.驿路梨花 (87)15.最苦与最乐 (90)16.短文两篇 (95)写作:怎样选材 (102)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105)第五单元感悟人生哲理 (108)17.紫藤萝瀑布 (108)18.一棵小桃树 (112)19.外国诗二首 (116)20.古代诗歌五首 (122)写作:文从字顺 (128)第六单元探索自然科学 (131)21.伟大的悲剧 (131)22.太空一日 (136)23.带上她的眼睛 (140)24.河中石兽 (143)写作:语言简明 (148)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152)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分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杰出人物、家国情怀、平凡人物、中华美德、写景状物、探险与科幻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安排的是以杰出人物为主题的课文。
这些课文,有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邓稼先》,有博学伟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为人类奉献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先生,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孙权劝学》。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气质、品格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1《老王》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初中语文《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读文章,认识老王,感受他的“苦”与“善”。
2、合作探究再生成:精读文章,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教师导思三生成:品味文章,理解作者。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爱的伟大,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理解结尾句中的“愧怍”之情。
教学过程一、改题导入今天,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要去认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我们都知道,杨绛是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享有盛誉,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课文的题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写《王老》?“王老”——指受人尊重、有名望的人“老王”——1.亲切2.作者与老王熟悉二、走进老王1.同学们的态度很明确,文章的题目决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个人?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杨绛,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1911—2016 ),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
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不幸的人:老王2.老王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先为老王制作一份简历。
3.课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老王的善良?预设1:送冰。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预设2:送钱先生看病。
预设3:送香油和鸡蛋三、走近杨绛1.杨绛先生究竟为老王做了什么,使得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回报作者呢?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①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第1段);②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第3段);③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导学案导学案:《木兰诗》【导学目标】1. 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故事和作者。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学习感悟诗歌中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价值观念。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1. 学习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题,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品味能力。
3.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分析诗歌的表意。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过程】1. 预习导引教师出示《木兰诗》的课文原文,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诗歌的内容。
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有关《木兰诗》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提前阅读相关资料。
【课堂活动一】2. 导入热身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 你们了解《木兰诗》的背景故事吗?2) 你们知道《木兰诗》的作者是谁吗?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4) 你们能在诗中找到哪些令人感动的地方?3.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木兰诗》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句子,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1) 学生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人物形象。
2) 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桃花”、“苑”、“木兰”等词语的意义。
3) 学生分析诗词的语言风格,讨论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方法。
4) 学生深入探讨和感悟诗中传递的哲理和价值。
【课堂活动二】4. 学习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活动:1) 你认为《木兰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2) 你理解木兰的坚持和勇敢,在现实生活中你有何感悟?3) 你认为《木兰诗》中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4) 在你们说出《木兰诗》的几句诗中,选出一句最喜欢的,为什么?5. 课文分析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 木兰为什么要代替父亲参军?2) 诗中描述的“千里姻缘一线牵”,你对这句诗句有何理解?3) 为什么在诗中提到“黄鹤楼”和“芙蓉帐”?4) 诗中描述的木兰的外貌特征有哪些?包括哪些描写手法?【课堂活动三】6. 学习写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或作一幅画,表达对木兰的敬佩和对传统美德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表格教案
2.学科能力目标:
a.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b.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创作具有生动形象的作品。
c.能够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课文内容理解: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掌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及爱国情怀。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c.记叙文结构:掌握记叙文的结构特点,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不同记叙文的结构,总结规律,结合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毕业典礼上的告别,或是朋友间的分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离别的情感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最后一课》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它通过叙述故事来传达情感和观点。记叙文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课》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记叙文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爱国情感。
e.学习作者通过典型细节传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素养目标:
a.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b.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文本,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导学案
十.《老王》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散文详略的处理;学习散文通过几个生活片段及相关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结尾的作用;把握关键词、重点句的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视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批注阅读的方法,开展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学会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学一.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绛、文化大革命,做些笔记。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二.识记字音字形。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伛(①)荒僻(②)塌败(③)取dì(④)干校(⑤)kūlòu(⑥) dēng三轮(⑦)眼yì(⑧)zhì笨(⑨)攥着(⑩) huáng 恐(⑪)镶qiàn(⑫)愧zuó(⑬)bēng着干皮(⑭)在上列词语中选取五六个,编写一个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颂》这篇课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爱国情感,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并在适当的场合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颂》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赞颂黄河、表达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诗歌。它通过描绘黄河的伟大形象,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课文,看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和形象来表现主题的。这个案例将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运用诗歌形式表达深厚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理解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黄河颂》、《老山界》等课文,感悟民族精神,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技巧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尝试仿写或创作文学作品。
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4、理解词语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却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三、再读课文,文本探究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
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
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测评第二课时一、引入课堂:由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感悟精彩句子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分析主体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1.请仔细阅读课文,分析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授课教案 第6单元 第六单元单元导学
第六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识记、理解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能够结合语境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思维发展:通过比较阅读四篇课文,能从科学性与文学性角度,归纳他传、自传、科幻小说、笔记体著作等文体叙述故事的异同,并将方法迁移到写作中去,提升比较、归纳和运用的能力。
3.审美鉴赏: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品析人物形象及语言,理解按时间叙述故事、引用传主日记、心理描写、悬念伏笔、插叙等手法的作用;能通过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蕴藏的情感。
4.文化传承: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的崇高伟大,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关心时代楷模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
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品析人物形象及语言,理解按时间叙述故事、引用传主日记、心理描写、悬念伏笔、插叙等手法的作用;能通过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蕴藏的情感。
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的崇高伟大,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关心时代楷模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包括探险和科幻两部分内容,题材各异,有传记文学、科幻小说以及笔记小说。
《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叙写了斯科特等南极科考队员的壮举,赞美了他们勇于探索、团结协作和为胜利者做证的诚信精神。
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传记文学,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从中理解传记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太空一日》节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文章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索、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进行了具体介绍,文中充满着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这些都非常值得当下的初中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内化、学习。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学生在阅读时会充分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多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多处运用伏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阅读情趣,学习本文会加强学生对设置悬念和伏笔的理解运用能力。
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集体备课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最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努力成为一名更合格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2)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进行写作指导,通过范例分析、写作技巧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注意过家乡的节日习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家乡节日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各个节日的基本概念。《草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北京的春节》展示了传统节日的习俗,《腊八粥》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妈妈的账单》则揭示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5.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以“家乡的节日”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个人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草原》、《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妈妈的账单》四篇课文的主旨和表达手法。例如,《草原》一文中,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牧民生活来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北京的春节》则侧重于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习俗,展现时代变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杨绛《干校六记》
杨绛的《干校六记》一、作家作品杨绛,本名杨季康,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
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
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里摧残人性的大事件,而只是通过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小事、琐事,以个性化的审视角度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知识分子的命运。
作品以轻盈空灵的笔调,刚柔相济、热中见冷的情思,漫不经意却浑成一体的结构,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从而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二、《干校六记》内容简介《干校六记》是198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杨绛,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
“六记”的首记是“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
1969 年11 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
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
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
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
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
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
“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
人教版初一下(七年级下)语文六单元精品导学案
六单元21 伟大的悲剧【导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体会文中意味深长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人类的历史有时往往是很残酷的。
古语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可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用饱含深情的文笔为一位失败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传。
这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包含了怎样深刻的人文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传记《伟大的悲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拽.(zhuài)无垠.(yín)辜.负(ɡū)踉跄..(liànɡqiànɡ)毋.宁(wú) 癫.狂(diān) 凛.冽(lǐn) 海市蜃.楼(shèn)吞噬.(shì) 贮.藏(zhù) 羸.弱(léi) 毛骨悚.然(sǒnɡ)履.行(lǚ) 告罄.(qìnɡ) 遗孀.(shuānɡ) 姗.姗来迟(shān)(2)词义无垠:没有边际。
凛冽:刺骨地寒冷。
羸弱:瘦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章课文导学案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章课⽂导学案⼈教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章课⽂导学案(汇编)21 伟⼤的悲剧学习⽬标:1、积累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关键语句。
3、感悟并学习主⼈公的精神品质。
⼀、预习导学1、导⼊:是的,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候或条件的不⾜,为此献出了宝贵的⽣命。
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献出⽣命的勇⼠们。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
”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的⾁体,⽣命,⽽他们的精神确是有价值的,是伟⼤的。
所以⽂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2、作家作品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国家)著名⼩说家、传记作家。
3.给下列加点字注⾳或根据拼⾳写汉字。
⽆垠()遗孀()夜不成眠()⽑⾻悚()然凛冽()()zhuài()出来diān()狂步l ǚ()鲁mǎng()忧⼼chōngchōng()()4.找出并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跚跚来迟()秧秧不乐()母宁()赢弱()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刻⾻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伦次的话⾥,他们终于明⽩,这个苦命的⼈由于摔了⼀跤或者由于巨⼤的痛苦已经疯了。
(4)但是在这⽩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中的海市蜃楼……⼆、整体感知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中找出实例。
2、斯科特⼀⾏探险的意义何在?三、合作学习联系上下⽂,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的问题。
1、对⼈类来说,第⼀个到达者拥有⼀切,第⼆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表现出斯科特内⼼什么样的复杂感情?)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最冷酷⽆情的职责:在世界⾯前为另⼀个⼈完成的业绩作证,⽽这⼀事业正是他⾃⼰所热烈追求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0《老王》导学案1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10 《老王》学案教师寄语: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学习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老王的思想感情。
3、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资料连接:走进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走近老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两题。
1、识记字词伛()身攥()着惶()恐塌()败愧怍()取缔()滞()笨眼翳()骷髅()()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合作释疑—评说老王(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3、分析人物: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
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的人,从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4、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思想共鸣—怀念老王(教师寄语: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共鸣!)5、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提示:“你”可以为老王写墓志铭、悼词、纪念文章等,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触!注意言简意骇!!!)迁移延伸—关注“老王”(教师寄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6、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品味语言:7、杨绛的文学语言看似平淡,无阴无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校六记》杨绛《干校六记》校定本前言《干校六记》一九八一年五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一九八六年北京出版了第二版,香港亦已再版。
常时有人向我求索此书,说是买不到。
我手边早已没有存书,只好道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重印此书,我很感激,特地订正错宁,并补上一两句话。
整理校本时承多位同志协助,并此致谢。
一九九一年十月检索目录序言 (1)一、下放记别 (2)二、凿井记劳 (6)三、学圃记闲 (8)四、“小趋”记情 (13)五、冒险记幸 (17)六、误传记妄 (22)序言杨绛写完《干校六记》,把稿子给我看了一遍。
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
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
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虐,疾病始终缠住身体。
“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现在事过境迁,也可以说水落石出。
在这次运动里,如同在历次运动里,不少不了有三类人。
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
至于一般群众呢。
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
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
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
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作于心。
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
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
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
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
《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
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
谁知道没有那么一天,这两部书缺掉的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
钱锺书一九八0年十二月一、下放记别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
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
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
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
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
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
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
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
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
工、军宣队后来管束稍懈,我们经常中午约会同上饭店。
饭店里并没有好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
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
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说:“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
”我看看他的脸色,猜不出什么事。
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
我是先遣队。
”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
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
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
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因为有你。
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号走。
我们到了预定的小吃店,叫了一个最现成的沙锅鸡块——不过是鸡皮鸡骨。
我舀些清汤泡了半碗饭,饭还是咽不下。
只有一个星期置备行装,可是默存要到末了两天才得放假。
我倒借此赖了几天学,在家收拾东西。
这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没用的东西、不穿的衣服、自己宝贵的图书、笔记等等,全得带走,行李一大堆。
当时我们的女儿阿圆、女婿得一,各在工厂劳动,不能叫回来帮忙。
他们休息日回家,就帮着收拾行李,并且学别人的样,把箱子用粗绳子密密缠捆,防旅途摔破或压塌。
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精,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
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劲。
我久不缝纫,胡乱把耐脏的绸子用缝衣机做了个毛毯的套子,准备经年不洗。
我补了一条裤子,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角壳。
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
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
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
转眼到了十一号先遣队动身的日子。
我和阿圆、得一送行。
默存随身行李不多,我们找个旮旯儿歇着等待上车。
候车室里,闹嚷嚷、乱哄哄人来人往;先遣队的领队人忙乱得只恨分身无术,而随身行李太多的,只恨少生了几双手。
得一忙放下自己拿的东西,去帮助随身行李多得无法摆布的人。
默存和我看他热。
已为旁人效力,不禁赞许新社会的好风尚,同时又互相安慰说: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
得一据着、拎着别人的行李,我和阿圆帮默存拿着他的几件小包小袋,排队挤进月台。
挤上火车,找到个车厢安顿了默存。
我们三人就下车,痴痴站着等火车开动。
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慢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
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
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
默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
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
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何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
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
几次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下还是挤满了人。
我们默默回家;阿圆和得一接着也各回工厂。
他们同在一校而不同系,不在同一工厂劳动。
过了一两天,文学所有人通知我,下干校的可以带自己的床,不过得用绳子缠捆好,立即送到学部去。
粗硬的绳子要缠捆得服贴,关键在绳子两头;不能打结子,得把绳头紧紧压在绳下。
这至少得两人一齐动手才行。
我只有一天的期限,一人请假在家,把自己的小木床拆掉。
左放、右放,怎么也无法捆在一起,只好分别捆;而且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
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
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
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
文学所和另一所最先下放。
用部队的辞儿,不称“所”而称“连”。
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
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
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先退;一路回去,发现许多人缺乏欢送的热情,也纷纷回去上班。
大家脸上都漠无表情。
我们等待着下干校改造,没有心情理会什么离愁别恨,也没有闲暇去品尝那“别是一般”的“滋味”。
学部既已有一部分下了干校,没下去的也得加紧干活儿。
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傅”们也腻味了。
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傅”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
”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
炼人靠体力劳动。
我们挖完了防空洞——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建筑,就把图书搬来搬去。
捆,扎,搬运,从这楼搬到那楼,从这处搬往那处;搬完自己单位的图书,又搬别单位的图书。
有一次,我们到一个积尘三年的图书馆去搬出书籍、书柜、书架等,要腾出屋子来。
有人一进去给尘土呛得连打了二十来个嚏喷。
我们尽管戴着口罩,出来都满面尘土,咳吐的尽是黑痰。
我记得那时候天气已经由寒转暖而转热。
沉重的铁书架、沉重的大书橱、沉重的卡片柜——卡片屉内满满都是卡片,全都由年轻人狠命用肩膀打,贴身的衣衫磨破,露出肉来。
这又使我惊叹,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弱者总沾便宜;我只干些微不足道的细事,得空就打点包裹寄给干校的默存。
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
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
他们一下去,先打扫了一个士积尘封的劳改营。
当晚睡在草铺上还觉得懊热。
忽然一场大雪,满地泥泞,天气骤寒。
十七日大队人马到来,八十个单身汉聚居一间屋里,分睡在几个炕上。
有个跟着爸爸下放的淘气小男孩儿,临睡常绕炕撒尿一匝,为炕上的人“施肥”。
休息日大家到镇上去买吃的:有烧鸡,还有煮熟的乌龟。
我问默存味道如何;他却没有尝过,只悄悄做了几首打油诗寄我。
罗山无地可耕,干校无事可干。
过了一个多月,干校人员连同家眷又带着大堆箱笼物件,搬到息县东岳。
地图上能找到息县,却找不到东岳。
那儿地僻人穷,冬天没有燃料生火炉子,好多女同志脸上生了冻疮。
洗衣服得蹲在水塘边上“投”。
默存的新衬衣请当地的大娘代洗,洗完就不见了。
我只愁他跌落水塘;能请人代洗,便赔掉几件衣服也值得。
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
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
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力红烧鱼。
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
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
大家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
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铁锺书和丁XX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我代他们辩护:锅炉设在露天,大风大雪中,烧开一锅炉水不是容易。
可是笑话毕竟还是笑话。
他们过年就开始自己造房。
女同志也拉大车,脱坯,造砖,盖房,充当壮劳力。
默存和俞平伯先生等几位“老弱病残”都在免役之列,只干些打杂的轻活儿。
他们下去八个月之后,我们的“连”才下放。
那时候,他们已住进自己盖的新屋。
我们“连”是一九七0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