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图的应用及其实现
无损检测实验报告范文
无损检测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六种无损检测(超声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六种无损检测的方法,仪器及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3.了解六种无损检测的使用范围,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一)超声检测(UT)1.基本原理超声波与被检工件相互作用,根据超声波的反射、透射和散射的行为,对被检工件经行缺陷测量和力学性能变化进行检测和表征,进而进行安全评价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金属中有气孔、裂纹、分层等缺陷(缺陷中有气体)或夹杂,超声波传播到金属与缺陷的界面处时,就会全部或部分反射。
超声波探伤仪的种类繁多,但在实际的探伤过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应用的最为广泛。
一般在均匀的材料中,缺陷的存在将造成材料的不连续,这种不连续往往又造成声阻抗的不一致,由反射定理我们知道,超声波在两种不同声阻抗的介质的交界面上将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能量的大小与交界面两边介质声阻抗的差异和交界面的取向、大小有关。
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
目前便携式的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大部分是A扫描方式的,所谓A扫描显示方式即显示器的横坐标是超声波在被检测材料中的传播时间或者传播距离,纵坐标是超声波反射波的幅值。
譬如,在一个钢工件中存在一个缺陷,由于这个缺陷的存在,造成了缺陷和钢材料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同介质之间的交界面,交界面之间的声阻抗不同,当发射的超声波遇到这个界面之后,就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能量又被探头接受到,在显示屏幕中横坐标的一定的位置就会显示出来一个反射波的波形,横坐标的这个位置就是缺陷在被检测材料中的深度。
这个反射波的高度和形状因不同的缺陷而不同,反映了缺陷的性质。
2.仪器结构a)仪器主要组成探头、压电片和耦合剂。
其中,探头分为直探头、斜探头。
压电片受到电信号激励便可产生振动发射超声波,当超声波作用在压电片上时,晶片受迫振动引起的形变可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从而接受超声波。
实验6 蒸汽压缩制冷
实验6 蒸汽压缩制冷(热泵)装置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蒸汽压缩制冷(热泵)装置。
学习运行操作的基本知识。
2. 测定制冷剂的制冷系数。
掌握热工测量的基本技能。
3. 分析制冷剂的能量平衡。
二、实验任务1. 测定水冷式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
2. 了解壳管式换热器的性能,节流阀的调节方法和性能。
3. 了解热泵循环系统的流程和制热系数的概念。
三、实验原理该系统是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制冷机的作用是从低温物体中取出热量、并将它传给周围介质。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本实验用制冷装置,需要消耗机械功。
用工质进行制冷循环,从而获得低温。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经济性可用制冷系数ε来评价。
鉴于实际设备存在的各种实际损失,故ε值可分为“理论制冷系数”和“实际制冷系数”。
图6-1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1. 理论制冷系数图6-1为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T-S图。
1-2未压缩过程,2-3-4为制冷剂冷凝过程,4-5为节流过程,5-1为吸热蒸发。
理论制冷系数ε为理论制冷量q2和理论功w之比:ε= q2/w = ( h1-h4) / (h2-h1)2. 实际制冷系数实际制冷系数是指制冷机有效制冷能力Q0与实际消耗的电功率N之比:εγ= Q0/N =εηiηmηdηm0式中ηi为压缩机的指示效率,ηm为压缩机的机械效率;ηd为传动装置效率;ηm0为电机效率。
实际制冷系数约为理论制冷系数的1/2~2/33.工作原理1)工作过程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系统,是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四个基本部件组成。
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向冷却介质(水或空气)放热,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实验六+图形界面
实验六图形界面实验日期: 2016 年 6 月 12 日班级:软件1401 学号(后四位):__0127_______ 姓名:_程瑞强_______ 成绩:成绩:一.实验目的1.掌握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法2.掌握常用的构建用户界面的组件的用法3.掌握事件操作的原理4.能够对所设计的用户界面进行事件处理5.能够应用运算符解决实际小问题6.进一步熟悉Java的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二.实验题目(前2题任选1题,第3,4题任选1题)1.采用图形界面实现两个内容的交换,图形界面如下图1所示所示:图1 内容交换代码如下:package TestChange;import class TestChange extends J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006L;JPanel panel;JTextField tt1;JTextField tt2;JButton button;public TestChange(){("TestChange");(355, 85);;panel = new JPanel();tt1 = new JTextField(10);tt2 = new JTextField(10);button = new JButton("Change");(this);(tt1);(tt2);(button);(panel, ;(false);(true);}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str){ new TestChange();}@Override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if() == button){String temp = ();());(temp);}}}2. 采用图形界面设计如下图2所示的界面。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答案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答案第十章上机实验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为深入掌握课程内容,最好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做习题和上机实验。
上机实验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理解和消化基本理论,而且能锻炼初学者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在第二版的基础上编写了六个实验,前五个实验属基础理论实验,第六个属应用综合实验。
实验一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
实验二时域采样与频域采样。
实验三用FFT对信号作频谱分析。
实验四IIR数字滤波器设计及软件实现。
实验五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与软件实现实验六应用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在双音多频拨号系统中的应用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上机进行实验。
建议自学的读者在学习完第一章后作实验一;在学习完第三、四章后作实验二和实验三;实验四IIR数字滤波器设计及软件实现在。
学习完第六章进行;实验五在学习完第七章后进行。
实验六综合实验在学习完第七章或者再后些进行;实验六为综合实验,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再进行。
10.1 实验一: 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1.实验目的(1)掌握求系统响应的方法。
(2)掌握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特性。
(3)分析、观察及检验系统的稳定性。
2.实验原理与方法在时域中,描写系统特性的方法是差分方程和单位脉冲响应,在频域可以用系统函数描述系统特性。
已知输入信号可以由差分方程、单位脉冲响应或系统函数求出系统对于该输入信号的响应,本实验仅在时域求解。
在计算机上适合用递推法求差分方程的解,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MA TLAB语言的工具箱函数filter函数。
也可以用MA TLAB语言的工具箱函数conv 函数计算输入信号和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的线性卷积,求出系统的响应。
系统的时域特性指的是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质、因果性和稳定性。
重点分析实验系统的稳定性,包括观察系统的暂态响应和稳定响应。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对任意有界的输入信号,系统都能得到有界的系统响应。
或者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满足绝对可和的条件。
系统的稳定性由其差分方程的系数决定。
实验六 双机通信
系别
计算机系
班级
B110507
学号
姓名
课程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日期
2013-10-28
实验名称
双机通信
成绩
实验目的:
掌握串行口通信工作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图中1#机的发送线与2#机的接收线相连,1#机的接收线与2#机的发送线相连,共阴极BCD数码管BCD_LED1和BCD_LED2分别接各机的P2口,两机共地(默认),晶振为11.0592MHz,波特率为2400bps,串口方式1。(实验电路所用元件见表1)
(3)在uVision3中进行C51串行通信程序的编写、编译及调试;
(4)启动ISIS的仿真运行,并进行联机调试。
仿真结果:
图3仿真结果
1#机发送程序:(查询法)
#include <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ime) //定义延时函数
if(RI==1)
{
RI=0; //若接收完成,清RI标志位
receiv=SBUF; //取得接收值
SBUF=receiv; //结果返回1#机
P2=receiv; //显示接收值
}
}
实验小结:
经过这次的上机实验,我掌握了串行口通信的工作原理,熟悉C51单片机的编程与调试方法,掌握Proteus ISIS模块的原理图绘图方法及及单片机系统仿真运行方法。同时在实现串行通信功能时提高了程序的编写及调试能力,在1#机中用了查询RI和TI标志位的软件查询结果完成发送程序功能,在2#机中根据RI和TI的中断请求,在中断函数中完成接收程序功能,两种方法结合实现实验要求程序功能,灵活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实验六程序存储器EM读写操作实验
实验六程序存储器EM读写操作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P226 实验箱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数据的输入端,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的输入端,实现程序存储器EM 的读写操作。
【实验目的】掌握模型机中程序存储器EM 的引脚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主要集成电路芯片及其逻辑功能】本实验所涉及的主要集成电路芯片为HM6116,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
HM6116是一种2K ×8位的高速低耗静态CMOS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芯片包含11条地址线(A0~A10)、8条数据线(I/O1~I/O8)、1条电源线、1条接地线GND和3条控制线--片选信号CE(E)、写允许信号WE(W)和输出允许信号OE(G)(控制信号均为低电平有效)。
HM6116引脚结构如下图所示,其读写操作逻辑如下表所示。
【实验涉及的逻辑电路及原理】程序存储器EM 由一片HM6116构成,通过一片74HC245与数据总线DBUS相连,存储器EM的地址可选择由PC或MAR 提供。
存储器EM读写操作实验原理逻辑电路如下图所示,其中EMRD、EMWR、EMEN分别为存储器读、存储器写、存储器连通控制信号,ICOE为中断信号,CK为脉冲信号。
存储器EM 的数据输出直接接到指令(控制)总线IBUS,指令总线IBUS 的数据还可以来自一片74HC245。
当ICOE 为0 时,这片74HC245 输出中断指令B8。
程序存储器EM读写操作实验原理逻辑电路【实验内容及步骤】(1)实验连接线实验具体连接线如下表所示。
存储器EM读写实验连接线连接信号孔接入孔作用状态说明1 J2座J3座将K23-K16接入DBUS[7:0] 实验模式:手动2 IREN K6 IR、uPC写允许低电平有效3 PCOE K5 PC输出地址低电平有效4 MAROE K4 MAR输出地址低电平有效5 MAREN K3 MAR写允许低电平有效6 EMEN K2 存储器与数据总线相连低电平有效7 EMRD K1 存储器读允许低电平有效8 EMWR K0 存储器写允许低电平有效9 CK 已连PC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10 CK 已连MAR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11 CK 已连存储器写脉冲上升沿打入12 CK 已连IR、uPC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2)PC/MAR 输出地址选择二进制开关K5、K4分别用于置控制信号PCOE、MAROE。
实验六 图及其应用
实验六图及其应用数据结构实验六图及其应用1、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图的两种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表示方法 ? 掌握图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加深对图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2、实验内容:采用邻接表或邻接矩阵方式存储图,实现图的深度遍历和广度遍历;用广度优先搜索方法找出从一顶点到另一顶点边数最少的路径。
1.问题描述:利用邻接表存储结构,设计一种图(有向或无向),并能够对其进行如下操作:1) 创建一个可以随机确定结点数和弧(有向或无向)数的图; 2) 根据图结点的序号,得到该结点的值;3) 根据图结点的位置的第一个邻接顶点的序号,以及下一个邻接顶点的序号;4) 实现从第v 个顶点出发对图进行深度优先递归遍历; 5) 实现对图作深度优先遍历;6) 实现对图进行广度优先非递归遍历; 编写主程序,实现对各不同的算法调用。
2.实现要求:(以邻接表存储形式为例)编写图的基本操作函数::对图的各项操作一定要编写成为C(C++)语言函数,组合成模块化的形式,每个算法的实现要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上进行评价。
1)“建立图的邻接表算法”:CreateGraph(ALGraph *G) 操作结果: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构造没有相关信息的图G2)“邻接表表示的图的递归深度优先遍历算法”:DFSTraverse(ALGraphG,void(*Visit)(char*)) 初始条件:图G 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返回图的按深度遍历的结果。
3)“邻接表表示的图的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BFSTraverse(ALGraphG,void(*Visit)(char*)) 初始条件:图G 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返回图的按广度遍历的结果。
4)“邻接表从某个结点开始的广度优先遍历算法”:BFS(ALGraph G, int v)初始条件:图G 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返回图从某个结点开始的按广度遍历的结果。
分析: 修改输入数据,预期输出并验证输出的结果,加深对有关算法的理解。
实验五CMOS集成逻辑门的逻辑功能测试报告模板实验六 译码器及其应用
实验五CMOS集成逻辑门的逻辑功能测试一、实验目的1、掌握CMOS集成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器件的使用规则。
2、学会CMOS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将测定与门CC4081,或门CC4071,非门74LS04,与非门CC4011,或非门CC4001的逻辑功能。
各集成块的引脚排列图如下:CC4081四2输入与门CC4071四2输入或门74LS04六反相器(非门)CC4011四2输入与非门CC4001四2输入或非门CMOS电路的使用规则由于CMOS电路有很高的输入阻抗,这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麻烦,即外来的干扰信号很容易在一些悬空的输入端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以至损坏器件。
CMOS电路的使用规则如下:V DD接电源正极,V SS接电源负极(通常接地⊥),不得接反。
CC4000系列的电源允许电压在+3~+18V范围内选择,实验中一般要求使用+5~+15V。
所有输入端一律不准悬空,闲置输入端的处理方法:按照逻辑要求,直接接V DD(与非门)或V SS(或非门)。
在工作频率不高的电路中,允许输入端并联使用。
输出端不允许直接与V DD或V SS连接,否则将导致器件损坏。
在装接电路,改变电路连接或插、拔电路时,均应切断电源,严禁带电操作。
焊接、测试和储存时的注意事项:电路应存放在导电的容器内,有良好的静电屏蔽;焊接时必须切断电源,电烙铁外壳必须良好接地,或拔下烙铁,靠其余热焊接;所有的测试仪器必须良好接地。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数字电路实验箱、CC4011、CC4001、CC4071、CC4081。
四、实验内容测试验证CMOS各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判断其好坏。
与非门CC4011、与门CC4081、或门CC4071及或非门CC4001逻辑功能,其引脚见附录。
以CC4011为例:测试时,选好某一个14P插座,插入被测器件,其输入端A、B接逻辑开关的输出插口,其输出端Y接至逻辑电平显示器输入插口,拨动逻辑电平开关,逐个测试各门的逻辑功能,并记录。
光电检测与显示实验六 面阵CCD应用实验:总结 计划 汇报 设计 可编辑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面阵CCD实验仪的基本操作和各个部件的功能;
2.掌握隔列转移型面阵CCD的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面阵CCD各路驱动脉冲波形及其所涉及部分的功能;
4.掌握面阵CCD输出的视频信号与PAL电视制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1.带宽50MHz以上双踪迹(或四踪迹)同步示波器一台;
实验6面阵CCD应用技术实验
面阵CCD图像传感器主要用于采集物体图像信息。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能够按PAL电视制式(或其他电视制式)形成视频电视信号的常被称为面阵CCD摄像头。面阵CCD实验指导主要针对面阵CCD摄像头展开的,通过对它的驱动波形分析使学生掌握面阵CCD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然后展开它的应用实验和如何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为机器安装“眼睛”与“大脑”。为达到利用面阵CCD完成“电眼”功能,还需要掌握有关《图像数字处理》方面的有关内容,为此实验指导增设了一些图像数字处理最为基础的实验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大体了解如何将面阵CCD摄像头输出的视频信号转变为数字图像,又如何从数字图像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2.YHACCD-Ⅲ型彩色面阵CCD多功能实验仪一台。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开机过程
1)将被测的标准图片如图3-1所示,安装在“被测物夹持架”上,将USB接口线正确连接到计算机上;
2)打开计算机的电源开关,并确认YHACCD-Ⅲ型彩色面阵CCD实验仪的“面阵CCD尺寸测量实验”软件已经安装;
3)将外置面阵CCD摄像机的镜头盖打开;
3.面阵CCD行、场自扫描电视制式的测量;
4.视频输出信号的测量。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①首先将示波器地线与实验仪上的地线连接好,并确认示波器的电源和实验仪的电源插头均已插在交流220V插座上;
实验六 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用双棱镜测定光波长光的干涉是普遍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光强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长虽然很短(4×10-7~8×10-7m之间),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测量技术、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力及形变研究和照相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双棱镜获得双束光干涉的方法,观察干涉图样的特点,加深对干涉的理解;2.学习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3.进一步熟悉测微目镜的使用与测量方法;4.熟悉干涉装置的光路调节技术,深刻理解多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重要性,掌握有关调节方法.·实验仪器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凸)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钠光灯等.双棱镜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形状如图6-1示,其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很小(一般为37'或40'),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平行的玻璃板.折射面折射棱角图6-1 双棱镜示意图·实验原理狭缝光源S发射的光束,经双棱镜折射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它们的重叠区内,将产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两束相干光可认为是由实际光源S的两个虚像S1、S2发出的,称S1、S2为虚光源.如图6-2所示.S S1 S2O Ex2a图6-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干涉条纹以O点为对称点上下展开.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疏.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到红的彩色条纹.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xDd∆=λ(6-1)式中d为两虚光源S1、S2间的距离、x∆为干涉条纹间距、D为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由(6-1)式可知,测得相邻条纹间距x∆、狭缝(光源)到测微目镜分化板的距离D及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便可求出入射光的波长λ.·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调整光路按图6-3布置光路,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图6-3 双棱镜干涉装置图1.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节点亮光源,先将狭缝稍放大点,光具座上只放光源、狭缝、透镜,观察屏放在测微目镜位置.调狭缝中心与透镜的主光轴共轴,并使主光轴平行于导轨(共轴等高调节方法见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再放入双棱镜,并调节左右高低,使屏上出现两个强度相同、等高并列的虚光源的像.最后用测微目镜代替观察屏,调节测微目镜,使两个虚光源的像位于测微目镜中心.2.调节狭缝与双棱镜的棱脊平行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观察者在双棱镜的另一侧,逆着光路透过双棱镜观察,直到同时看到两个虚光源为止. 二、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取下透镜,缩小狭缝,并用目镜观察是否有干涉条纹出现.若没有,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使能清楚地看出干涉条纹为止,再适当调节缝宽,使干涉条纹较清晰.三、测干涉条纹宽度∆x调节狭缝、双棱镜及测微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目镜视野中至少能够看清15条以上的干涉条纹(条纹宽度不能过窄).将双棱镜和测微目镜锁紧,(在后期的整个测量过程中,都不能移动双棱镜的位置)将目镜叉丝对准所选定的某条暗纹的一侧,从镜里的标尺及旋钮上记下读数x 1,再转动旋钮,使叉丝经10条暗纹的同侧,记下读数x 2,由(6-2)式即可求得x ∆,如图6-4.测3-5组,取平均.10||21x x x -=∆ (6-2)x∆图6-4 干涉条纹的宽度四、测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D双棱镜的楔角小于1°,可近似认为虚光源与狭缝在同一平面,测量过程中,我们是用测微目镜进行观察的,因此D 实际上应该为狭缝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距离.由于狭缝所在平面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不重合,并且测微目镜分划板平面也不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重合,因此必须进行修正.如图6-5所示,e s Y Y D s e ∆+∆+-= (6-3)式中s Y 为狭缝滑座中心的位置;e Y 为测微目镜滑座中心的位置;s ∆为狭缝到滑座中心的距离,00.42≈∆s mm ;e ∆为测微目镜分划板到滑座中心的距离,15.37≈∆e mm .图6-5 狭缝到观察屏的修正距离五、测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将测微目镜取下,插入光屏,移动光屏使狭缝到光屏的距离大于辅助透镜焦距的4倍,固定光屏.将凸透镜置于双棱镜与光屏之间,移动透镜,在光屏上可有两次呈像,此时可利用二次呈像法测虚光源的距离.测量之前要利用小像追大像法再次调共轴(调节过程见薄透镜焦距测定).而若光具座较短或透镜焦距过小,此时虚光源经透镜只能呈一次像,此时只能用物距像距法测虚两光源的距离(两虚光源的像,应为两条亮度相同的平行线).YeYs Ye-YsΔS ΔeD1.二次呈像法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 需借助透镜将两条虚光源成像在测微目镜叉丝板上进行测量.当虚光源平面与测微目镜的叉丝板相距大于4倍透镜焦距值时,透镜在物、像平面之间有两个共轭成像点,透镜在这两点分别将虚光源放大或缩小成像在测微目镜的叉丝板上,用测微目镜分别测量在这两次成像时像面上的两条亮线的距离(两虚光源像的距离),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为:21d d d =(6-4)式中为1d 为虚光源两放大像之间的距离;2d 为虚光源两缩小像之间的距离.放大像与缩小像各测5组,求其平均值.2.物距像距法在双棱镜与目镜间加上凸透镜,调节透镜高度,并前后移动透镜,在目镜中看到二虚光源S 1、S 2的像S 1'、S 2'.将目镜叉丝先后对准S 1'和S 2',测出其间之距离为d '(如图6-6所示).然后根据透镜成像公式(5),即可求得二虚光源的距离d .'d B A d =(6-5)2a S 1S 22a'S 1'S 2'AB图6-6 测虚光源成像光路图式中A 为物距(狭缝到透镜距离),B 为像距(透镜到测微目镜分划板距离).A 和B 可从光具座上测出,注意修正狭缝和测微目镜的附加距离.·实验数据测量1.干涉条纹间距测量数据记录表 单组测量条纹间距数n =条纹序号 1 2 3 4 5 条纹位置X i (mm )条纹序号1+n2+n3+n4+n5+nd d '条纹位置X i +n (mm )X i +n - X i (mm ) 条纹间距Δx i (mm )2.狭缝平面与测微目镜叉丝面之间的距离D 测量数据表狭缝座位置 Y s (mm) 目镜座位置 Y e (mm) 狭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s (mm) 叉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e (mm) D =|Y e -Y s |+Δs +Δe (mm)3.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数据记录表测量对象 放大像间距d 1测量 缩小像间距d 2测量 第i 次 1 2341234左像位置x li (mm)右像位置x ri (mm)d 1i / d 2i (mm)=1d mm =2d mm==21d d d mm·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进行共轴调节,该实验对共轴性要求非常严格,调节时可用白屏在外观察双缝所产生之光束是否亮波均匀,狭缝宽度必须适当;2.测微目镜读数时,读数鼓轮必须顺一个方向旋转,动作要平稳、缓慢,以免产生回程误差;3.测虚光源到测微目镜之距离时要注意修正;4.注意直接测量量与间接测量量单位的统一.·历史渊源与应用前景自1801年起,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连续宣读了数篇基于光的波动说分析干涉现象的论文,他所进行的著名的分波前双孔(缝)干涉实验以后被称为杨氏实验.杨氏实验在物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将波动的空间周期性转化成干涉条纹的间距,通过对干涉条纹特性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的结论,从而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干涉原理及光场相干性的认识.托马斯·杨让一束狭窄的日光通过不透明屏上的两个靠得很近的小缝后,再投到另一个屏上,此时屏上会出现彩色干涉条纹.历史上第一次用该方法获得了彩色干涉图样.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就是在杨氏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增加了相干波面的有效照明面积,从而增强了入射光强,使干涉现象明显,易于测量.该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简捷、准确的测量光波长的方法.·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中学物理课标对双缝干涉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干涉现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实验;3.此实验是高考选考实验之一.·自主学习本实验的构思亮点: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是分波面干涉实验的基本原型,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光的空间相干性从自然光中获得了相干光源,不足之处是两束相干光路基本不能分开,难以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光学测量。
(完整版)离散数学实验指导书及其答案
实验一命题逻辑公式化简【实验目的】加深对五个基本联结词(否定、合取、析取、条件、双条件)的理解、掌握利用基本等价公式化简公式的方法。
【实验内容】用化简命题逻辑公式的方法设计一个表决开关电路。
实验用例:用化简命题逻辑公式的方法设计一个5人表决开关电路,要求3人以上(含3人)同意则表决通过(表决开关亮)。
【实验原理和方法】(1)写出5人表决开关电路真值表,从真值表得出5人表决开关电路的主合取公式(或主析取公式),将公式化简成尽可能含五个基本联结词最少的等价公式。
(2)上面公式中的每一个联结词是一个开关元件,将它们定义成C语言中的函数。
(3)输入5人表决值(0或1),调用上面定义的函数,将5人表决开关电路真值表的等价公式写成一个函数表达式。
(4)输出函数表达式的结果,如果是1,则表明表决通过,否则表决不通过。
参考代码:#include<stdio.h>int vote(int a,int b,int c,int d,int e){//五人中任取三人的不同的取法有10种。
i f( a&&b&&c || a&&b&&d || a&&b&&e || a&&c&&d || a&&c&&e || a&&d&&e || b&&c&&d || b&&c&&e || b&&d&&e || c&&d&&e)return 1;e lsereturn 0;}void main(){i nt a,b,c,d,e;p rintf("请输入第五个人的表决值(0或1,空格分开):");s canf("%d%d%d%d%d",&a,&b,&c,&d,&e);i f(vote(a,b,c,d,e))printf("很好,表决通过!\n");e lseprintf("遗憾,表决没有通过!\n");}//注:联结词不定义成函数,否则太繁实验二命题逻辑推理【实验目的】加深对命题逻辑推理方法的理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汇总
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超低频扫描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用运放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3)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4)通过实验了解典型环节中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DJK01 、DJK15、双踪慢扫描示波器、万用表三、实验线路及原理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R-C 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典型环节,如图8-1所示。
图中Z 1和Z 2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由R 、C 构成。
基于图中A 点的电位为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8-1得:由上式可求得,由下列模拟电路组成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单位阶跃响应。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8-2所示:图8-1 运放的反馈连接图8-2 比例环节(2)惯性环节 (1) )(12Z Z u u S G i o =-=2=410820==12K K Z Z )S (G 111/1/)(21212212+=+⋅=+==TS K CS R R R R CS R CS R Z Z S G取参考值R 1=100K ,R 2=100K ,C=1uF图8-3 惯性环节(3)积分环节式中积分时间常数T=RC,取参考值R=200K ,C=1uF图8-4 积分环节(4)比例微分环节(PD ),其接线图如图及阶跃响应如图8-5所示。
参考值R 1=200K ,R 2=410K ,C=0.1uF)(3 1 1 /1)(12TS RCS R CS Z Z S G ====C R =T , =K (4) 1+= 1+•= 1+==1D 1211211212R R )S T (K )CS R (R R CS /R CS /R R Z Z )S (G D 其中图8-5 比例微分环节 (5)比例积分环节,其接线图单位阶跃响应如图8-6所示。
参考值R 1=100K R 2=200K C=0.1uF图8-6 比例积分环节(6)振荡环节,其原理框图、接线图及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分别如图8-7、8-8所示。
实验六-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六用双棱镜测定光波长光的干涉是普遍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光强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长虽然很短(4×10-7~8×10-7m之间),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测量技术、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力及形变研究和照相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双棱镜获得双束光干涉的方法,观察干涉图样的特点,加深对干涉的理解;2.学习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3.进一步熟悉测微目镜的使用与测量方法;4.熟悉干涉装置的光路调节技术,深刻理解多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重要性,掌握有关调节方法.·实验仪器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凸)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钠光灯等.双棱镜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形状如图6-1示,其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很小(一般为37'或40'),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平行的玻璃板.折射面折射棱角图6-1 双棱镜示意图·实验原理狭缝光源S发射的光束,经双棱镜折射后变为两束相干光,在它们的重叠区内,将产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两束相干光可认为是由实际光源S的两个虚像S1、S2发出的,称S1、S2为虚光源.如图6-2所示.S S1 S2O Ex2a图6-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干涉条纹以O点为对称点上下展开.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疏.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到红的彩色条纹.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xDd∆=λ(6-1)式中d为两虚光源S1、S2间的距离、x∆为干涉条纹间距、D为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由(6-1)式可知,测得相邻条纹间距x∆、狭缝(光源)到测微目镜分化板的距离D及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便可求出入射光的波长λ.·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调整光路按图6-3布置光路,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图6-3 双棱镜干涉装置图1.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节点亮光源,先将狭缝稍放大点,光具座上只放光源、狭缝、透镜,观察屏放在测微目镜位置.调狭缝中心与透镜的主光轴共轴,并使主光轴平行于导轨(共轴等高调节方法见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再放入双棱镜,并调节左右高低,使屏上出现两个强度相同、等高并列的虚光源的像.最后用测微目镜代替观察屏,调节测微目镜,使两个虚光源的像位于测微目镜中心.2.调节狭缝与双棱镜的棱脊平行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观察者在双棱镜的另一侧,逆着光路透过双棱镜观察,直到同时看到两个虚光源为止. 二、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取下透镜,缩小狭缝,并用目镜观察是否有干涉条纹出现.若没有,调节狭缝架上的方向旋钮,使能清楚地看出干涉条纹为止,再适当调节缝宽,使干涉条纹较清晰.三、测干涉条纹宽度∆x调节狭缝、双棱镜及测微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目镜视野中至少能够看清15条以上的干涉条纹(条纹宽度不能过窄).将双棱镜和测微目镜锁紧,(在后期的整个测量过程中,都不能移动双棱镜的位置)将目镜叉丝对准所选定的某条暗纹的一侧,从镜里的标尺及旋钮上记下读数x 1,再转动旋钮,使叉丝经10条暗纹的同侧,记下读数x 2,由(6-2)式即可求得x ∆,如图6-4.测3-5组,取平均.10||21x x x -=∆ (6-2)x∆四、测虚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D双棱镜的楔角小于1°,可近似认为虚光源与狭缝在同一平面,测量过程中,我们是用测微目镜进行观察的,因此D 实际上应该为狭缝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距离.由于狭缝所在平面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不重合,并且测微目镜分划板平面也不与光具座滑座的中心重合,因此必须进行修正.如图6-5所示,e s Y Y D s e ∆+∆+-= (6-3)式中s Y 为狭缝滑座中心的位置;e Y 为测微目镜滑座中心的位置;s ∆为狭缝到滑座中心的距离,00.42≈∆s mm ;e ∆为测微目镜分划板到滑座中心的距离,15.37≈∆e mm .图6-5 狭缝到观察屏的修正距离五、测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将测微目镜取下,插入光屏,移动光屏使狭缝到光屏的距离大于辅助透镜焦距的4倍,固定光屏.将凸透镜置于双棱镜与光屏之间,移动透镜,在光屏上可有两次呈像,此时可利用二次呈像法测虚光源的距离.测量之前要利用小像追大像法再次调共轴(调节过程见薄透镜焦距测定).而若光具座较短或透镜焦距过小,此时虚光源经透镜只能呈一次像,此时只能用物距像距法测虚两光源的距离(两虚光源的像,应为两条亮度相同的平行线).YeYs Ye-YsΔSΔeD1.二次呈像法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 需借助透镜将两条虚光源成像在测微目镜叉丝板上进行测量.当虚光源平面与测微目镜的叉丝板相距大于4倍透镜焦距值时,透镜在物、像平面之间有两个共轭成像点,透镜在这两点分别将虚光源放大或缩小成像在测微目镜的叉丝板上,用测微目镜分别测量在这两次成像时像面上的两条亮线的距离(两虚光源像的距离),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为:21d d d = (6-4)式中为1d 为虚光源两放大像之间的距离;2d 为虚光源两缩小像之间的距离.放大像与缩小像各测5组,求其平均值.2.物距像距法在双棱镜与目镜间加上凸透镜,调节透镜高度,并前后移动透镜,在目镜中看到二虚光源S 1、S 2的像S 1'、S 2'.将目镜叉丝先后对准S 1'和S 2',测出其间之距离为d '(如图6-6所示).然后根据透镜成像公式(5),即可求得二虚光源的距离d .'d BAd =(6-5) 2a S 1S 22a'S 1'S 2'AB图6-6 测虚光源成像光路图式中A 为物距(狭缝到透镜距离),B 为像距(透镜到测微目镜分划板距离).A 和B 可从光具座上测出,注意修正狭缝和测微目镜的附加距离.·实验数据测量1.干涉条纹间距测量数据记录表 单组测量条纹间距数n =条纹序号 1 2 3 4 5 条纹位置X i (mm )条纹序号1+n2+n3+n4+n5+nd d '条纹位置X i +n (mm )X i +n - X i (mm ) 条纹间距Δx i (mm )2.狭缝平面与测微目镜叉丝面之间的距离D 测量数据表狭缝座位置 Y s (mm) 目镜座位置 Y e (mm) 狭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s (mm) 叉丝面相对座中心 偏移Δe (mm) D =|Y e -Y s |+Δs +Δe(mm)3.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数据记录表测量对象 放大像间距d 1测量 缩小像间距d 2测量第i 次 1 23412 34左像位置x li (mm)右像位置x ri (mm)d 1i / d 2i (mm)=1d mm =2d mm ==21d d d mm·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进行共轴调节,该实验对共轴性要求非常严格,调节时可用白屏在外观察双缝所产生之光束是否亮波均匀,狭缝宽度必须适当;2.测微目镜读数时,读数鼓轮必须顺一个方向旋转,动作要平稳、缓慢,以免产生回程误差;3.测虚光源到测微目镜之距离时要注意修正;4.注意直接测量量与间接测量量单位的统一.·历史渊源与应用前景自1801年起,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连续宣读了数篇基于光的波动说分析干涉现象的论文,他所进行的著名的分波前双孔(缝)干涉实验以后被称为杨氏实验.杨氏实验在物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将波动的空间周期性转化成干涉条纹的间距,通过对干涉条纹特性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的结论,从而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干涉原理及光场相干性的认识.托马斯·杨让一束狭窄的日光通过不透明屏上的两个靠得很近的小缝后,再投到另一个屏上,此时屏上会出现彩色干涉条纹.历史上第一次用该方法获得了彩色干涉图样.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就是在杨氏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增加了相干波面的有效照明面积,从而增强了入射光强,使干涉现象明显,易于测量.该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简捷、准确的测量光波长的方法.·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中学物理课标对双缝干涉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干涉现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实验;3.此实验是高考选考实验之一.·自主学习本实验的构思亮点: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是分波面干涉实验的基本原型,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光的空间相干性从自然光中获得了相干光源,不足之处是两束相干光路基本不能分开,难以实现广泛意义上的光学测量。
高中物理实验图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图讲解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加深学生对弹簧的弹性性质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簧、挂钩、量程足够的弹簧测力计、尺子、小推拉器
实验原理: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变形,而在弹性系统中,外力越大,变形越大。
弹簧的弹性系数是一个衡量弹簧弹性的参数,表示单位变形量对应的弹力大小。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弹簧悬挂在挂钩上,注意确保弹簧处于竖直位置。
2.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弹簧下方,并读取弹簧的初始长度L0。
3. 用小推拉器挤压或拉伸弹簧,使弹簧发生较大的形变。
4. 读取弹簧测力计显示的弹簧的弹力F和弹簧的变形量ΔL。
5. 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弹簧的变形量和弹力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k。
6. 重复以上步骤,取多组数据,计算平均值。
实验注意事项: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弹簧脱落或滑动;在实验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安静,减小外界干扰。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公式k=F/ΔL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并比较不同实验
数据求得的弹性系数值,找出规律和关系。
实验拓展:可以尝试改变弹簧的材质或形状,观察弹簧的弹性系数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可
以尝试测量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弹簧的弹性性质及其弹性系数的概念,并培养实验操作
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六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实验六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2、掌握SSI集成门电路的应用。
3、掌握MSI集成电路译码器与数据选择器的应用。
二、预习要求:复习课本中相关内容。
1、根据题意列出输入、输出真值表。
2、利用卡诺图化简,写出最简或最合适的逻辑函数表达式。
3、利用指定门电路实现逻辑功能。
4、画出已设计完成的逻辑电路及实验用的接线图。
三、实验内容:1、设计三变量表决电路:要求:画出逻辑电路图,设计相应表格。
自拟实验方案,测试电路的逻辑功能是否与设计功能一致。
(1)用与非门74LS00实现。
(2)用译码器(74LS138、74LS20)实现。
(3)用数据选择器(74LS151及74LS153)实现。
2、用异或门74LS86和与非门74LS00实现全加器电路:要求:画出逻辑电路图,设计相应表格。
自拟实验方案,测试电路的逻辑功能是否与设计功能一致。
四、实验仪器及元器件数字实验箱、万用表、74LS00、74LS20,74LS86、74LS138、74LS151、74LS153、74LS32等。
五、实验报告:画出各部分逻辑电路图、真值表、及列出逻辑表达式,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说明组合电路的特点和分析、设计方法。
六、实验用门电路介绍:1、74LS00、74LS20及74LS32管脚及功能本实验所使用的74LS20(双四输入与非门)、74LS00(四二输入与非门)和74LS32(四2输入或门)是一种低功耗肖特基集成TTL 门电路,其及引线功能及排列图如下:AB Y = ABCD Y =Y = A+B2、74LS138管脚及功能双排直立式集成3线-8线译码器74LS138各引脚排列及功能如图所示。
G1A 1B 2A 2B 2Y GND1Y 1A 1B 1C 1D 1Y GNDNC由功能表可知:三个使能端G 1G 2A G 2B ≠ 100时,八个译码输出都是无效电平,即输出全为高电平“1”;三个使能端G 1G 2A G 2B =100时,译码器八个输出中仅与地址输入对应的一个输出端为有效低电平“0”,其余输出无效电平“1”;在使能条件下,每个输出都是地址变量的最小项,考虑到输出低电平有效,输出函数可写成最小项的反,即:3、74LS151管脚及功能本实验使用的集成数据选择器74LS151为8选1数据选择器,数据选择端3个地址输入A 2A 1A 0用于选择8个数据输入通道D 7~D 0中对应下标的一个数据输入通道,并实现将该通道输入数据传送到输出端Y (或互补输出端Y )。
Photoshop实验教学大纲
《Photoshop》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07325一、适用范围大纲适用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
也可作为爱好平面广告、图形图像处理的其它专业公共选修课教学。
二、课程名称《Photoshop》三、学时数与学分总学时:72 实验学时:34 总学分:4四、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目的:本课程以从事图形图像设计、处理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通过使用Photoshop实现数字图像的艺术创造和再加工,在平面设计、电视节目制作和创意过程中以及摄影作品中使用完美的图像。
为各相应行业培养设计师和电脑设计制作人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Photoshop的使用方法,掌握应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的使用技巧,学会用Photoshop 进行广告和封面设计。
为毕业后从事建筑室内外、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以及部分互联网与影视行业奠定基础。
基本要求:了解图像的基本概念,掌握Photoshop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各种工具和使用,掌握图层的应用技巧,掌握路径的操作、通道和蒙板的应用,掌握应用各种滤镜处理图像及色彩与色调的调整,熟悉动画的制作。
具备应用Photoshop工具软件创作设计艺术作品和各种广告的能力。
(一) 教材: 《Photoshop7.0应用与创作教程》王任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二) 教参: 《边学边用Photoshop7.0图像处理》高志清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七、实验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每次实验根据学生学习态度、上机操作熟练程度和作品效果,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记分,所有实验的平均综合成绩以50%比例记入本课程总成绩。
八、实验教学大纲说明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学科,其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教学,讲授与实验是在一个连续时间内完成的,多数情况是老师讲授一个操作方法后学生模拟练习验证,然后才能进行创造设计。
所以本大纲属课堂实验教学大纲。
另本大纲可根据教学时数适当增减。
实验六 运算器数据通路
实验六 运算器数据通路一、实验目的1、熟悉74LS181函数功能发生器的功能,提高器件在系统中应用的能力2、熟悉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3、完成几种算逻运算操作,加深对运算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按图6-1所示参考框图自行设计一个能完成表6-1所列补码运算指令的运算器(为简单化电路,进位和结果触发器可以不设置)。
选择适当元件,画出详细实验电路逻辑图(包括对开关的定义),并组装成电路。
表6-1:在电路上进行表6-1中指令的手动单指令操作(操作数、指令码由数据开关输入)。
设计提示:1、运算器的输入缓存器A S 、B S 分别用一片74LS161来实现,但只用到74LS161的置数功能,禁止其计数功能。
2、用一片74LS273作为运算器操作指令寄存器,只用到6位。
3、用一片74LS244控制运算器的运算结果能否送总线。
三、实验仪器及器材1、实验台和+5V 直流稳压电源各一台。
2、器件由附录A “集成电路清单”内选用。
四、实验电路原理(实验电路原理图)1、四位函数功能发生器(ALU )74LS181的功能74LS181通过“控制参数”3S ~0S 和“模式控制”M ,可对两个输入操作数完成32种算、逻运算,并可以工作于正逻辑输入输出或负逻辑输入输出方式(本实验为正逻辑方式)。
控制端0M =时,属算术运算;1M =时,属逻辑运算。
进位采用补码形式输入输出,电路亦可进行数的比较运算。
其操作功能可查阅实验五中的功能表。
2、数据传送通路实验电路方案运算器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运算的重要部件,它的核心是ALU 函数功能发生器,其次还要有存放操作数和运算中间结果的寄存器、移位门、传送数据的总线等部件,在不同的控制信号下,运算器完成不同的运算功能。
如图6-1所示。
图6-1 运算器数据通路框图在图6-1中,A S 、B S 为存放两个现行操作数的缓冲寄存器。
其中A S 兼作存放中间结果的累加器,并给予显示。
它们仅接收来自总线的数据信息,送入ALU 进行算、逻运算。
实验六:半加减器、全加减器及其应用(tian)
数字电路实验报告姓名:田佳禾班级: 09011101学号: 2011302068实验六:半加减器、全加减器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双进位全加器74LS183和四位二进制超前进位全加器的74LS283逻辑功能。
(2)熟悉集成加法器的使用方法。
(3)了解算术运算电路的结构。
二、实验设备(1)数字电路实验箱(2)数字万用表(3)74LS138(4)74SLS00(5)若干连接线三、实验原理1、半加/半减器原理两个二进制数相加/减,能实现半加/半减。
实现半加操作的电路叫做半加器。
如果用A表示被加数,B表示加数,S表示半加和,C表示向高位的进/借位,M为控制端,当M为1时是半减器,M为0时是半加器。
表1是半加/减器的真值表。
表 1根据真值表,可得到逻辑函数S 的卡诺图如下:AB 00 01 11 10 M 01B A B A B A S ⊕=+=同理可得逻辑函数C 的卡诺图AB 00 01 11 10()()MABM===+A+C⊕MBBMAAMBA2、全加/全减器原理全加器能进行加数、被加数和低位来的进位信号相加,并根据求和的结果给出该位的进位信号。
如果用Ai、Bi分别表示A、B的第i位,Ci-1表示为相邻低位来的进位数,Si表示为本位和数(称为全加和),Ci表示为向相邻高位的进位数。
则根据全加运算规则可列出全加器的真值表;同理,全减器真值表也可列出。
如表2(M为1表示全减,M为0表示全加)。
表2 根据真值表。
列出函数S的卡诺图:MA 00 01 11 10 BC 00011110CBAABCCBACBAS+++=()()CBABACBAC⊕⊕=⊕+⊕=同理可得C的卡诺图为MA 00 01 11 10 BC 00 01 11 10B A M AB MC A M AC M BC C ++++=()()()()A M C B BC C A M B A M C BC ⊕++=⊕+⊕+=()()()()A M C B BC C A M C B BC ⊕⊕∙=⊕⊕+=四、实验内容1、用74LS00和74LS86实现半加/减器(1)由实验原理知半加/减器中B A B A B A S ⊕=+=, ()()M A B M A M A B BM A M AB C ⊕=+=+= (2)实验电路图如下(3)开关A 、B 、M 接高电平对应真值表中的“1”,接地对应真值表中的“0”,灯S 、C 亮对应真值表中的“1”,不亮对应真值表中的“0”,检验实验电路是否能完成半加/减器的功能。
FSK[1]
实 验 六 移 频 键 控 (FSK)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能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伪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2.掌握FSK调制原理及其实现方法;3.掌握FSK解调原理及其实现方法;4.掌握位同步的作用及其提取方法;5.了解数据传输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码再生。
二、实验原理移频控制,或称数字频率调制,是数字通信中使用较早的一种调制方式。
数字频率调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载波的频率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这种频率的变化不是连续而是离散的。
例如:在二进制数字频率调制系统中,用两个不同的载频来传递数字信息。
移频控制常常写成 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广泛应用于低速数据传输设备中,根据国际电联(ITU-T)的建议,传输速率为1200波特以下的设备一般采用FSK方式传输数据。
FSK具有:调制方法简单易于实现、解调不需要恢复本地载波、可以异步传输、抗噪声和衰落性能较强等特点。
由于这些原因,FSK是在模拟电话网上用来传输数据的低速、低成本异步调制解调器的一种主要调制方式。
在一个FSK系统中,发端把基带信号的变化转换成对应的载频变化,而在收端则完成与发端相反的转换,将载波频率的变化转变为基带信号的变化。
由于FSK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是两个载频的切换,那么其频谱是否就是这两个载波的线谱呢?或者说信道的频带只要这两个载频之差就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设FSK的两个载频为f1、f2,其中心载频为()ff f122=+;又设基带信号的速率为f s。
这样,经过分析,FSK的频谱如图6.1所示。
图6.1中曲线A对应的f1=f0+f s,f2=f0-f s,曲线B对应的f1=f0+0.4f s,f2=f0-0.4f s。
图6.1相位不连续信号的频谱示意图从图6.1中可以看出:1. FSK 信号的频谱由连续谱和线谱组成,线谱出现在两个载频位置上。
2. 若两个载频的频率之差较小,小于f S ,则连续谱出现单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图的应用及其实现(相关知识点: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功固图常用的存储结构。
2.熟练掌握在图的邻接表实现图的基本操作。
3.理解掌握AOV网、AOE网在邻接表上的实现以及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实验内容一>.基础题目:(本类题目属于验证性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一]:从键盘上输入AOV网的顶点和有向边的信息,建立其邻接表存储结构,然后对该图拓扑排序,并输出拓扑序列. 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AOV网的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
测试数据:教材图7.281、图的定义(用邻接表存储图)#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最大顶点数bool visited[MAX_VERTEX_NUM]; //标记数组intindegree[MAX_VERTEX_NUM]={0};typedefint* INT;stack<int> m;typedefstructArcNode{intadjvex; //该弧所指向的顶点位置struct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个弧的指针}ArcNode;typedefstructvNode{char data; //顶点信息ArcNode *firstarc; //指向第一条依附该顶点的弧的指针}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typedefstruct{AdjList vertices;intvexnum,arcnum; //图的顶点数和弧数}ALGraph;2、相关函数声明:1、/*在图中查找顶点a的位置*/intlocatevex(ALGraphG,char a)2、/* 输入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建立图*/voidcreatgraph(ALGraph&G)3、/*查找每个顶点的入度*/voidfinddegree(ALGraph G)4、/*拓扑排序*/inttopologicalsort(ALGraph G)3、相关函数(主要函数)的具体说明:1、/* 输入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建立图*/voidcreatgraph(ALGraph&G){int i,v1,v2;char a,b;ArcNode* p=NULL;cout<<"输入结点个数,边数\n"; cin>>G.vexnum>>G.arcnum;cout<<"输入顶点的数据:\n";for(i=0;i<G.vexnum;++i) //输入所有的顶点{cin>>G.vertices[i].data;G.vertices[i].firstarc=NULL;}cout<<"输入相关联的边:\n";for(i=0;i<G.arcnum;++i){cin>>a>>b;v1=locatevex(G,a);v2=locatevex(G,b);//输入关联的边p=(ArcNode*)malloc(sizeof(ArcNode));p->adjvex=v2;p->nextarc=G.vertices[v1].firstarc;G.vertices[v1].firstarc=p;//插入节点时每次都是插入到头结点后面}}2、/*查找每个顶点的入度*/voidfinddegree(ALGraph G){ for(inti=0;i<G.vexnum;i++)//通过for循环求出所有顶点的入度{ArcNode* p=G.vertices[i].firstarc;while(p)//通过while循环找到每个节点的入度{indegree[p->adjvex]++;p=p->nextarc;}}}3、/*拓扑排序*/inttopologicalsort(ALGraph G){inti,k,t;ArcNode* p;finddegree(G);//对所有的顶点求入度for(i=0;i<G.vexnum;i++)if(!indegree[i])m.push(i);//入度为0的全部进栈int count=0; //对输出顶点计数while (!m.empty()){t=m.top();m.pop();cout<<G.vertices[t].data<<" ";++count;//输出t号顶点并计数for(p=G.vertices[t].firstarc;p;p=p->nextarc){k=p->adjvex;indegree[k]-=1;//对i号顶点的每个邻接点入度减1if(!indegree[k])m.push(k);//若入度为0则入栈}}if(count<G.vexnum)return 0;//该有向图有环elsereturn 1;}4、函数的调用关系图5、调试分析及实验总结:程序运行如下图:题目一主要是运用邻接表进行的图的操作然后求出每个顶点的入度,根据每个顶点的入度进行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是当一个顶点的入度为0 时将其入栈,然后每次从栈中获得一个栈顶元素将其输出最后将对该顶点的每个邻接点的入度减一。
这道题目主要考察我们对图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又复习了有关栈的知识。
6、程序清单:略。
[题目二]:从键盘上输入AOE网的顶点和有向边的信息,建立其邻接表存储结构,输出其关键路径和关键路径长度。
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AOE网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
测试数据:教材图7.291、图的定义(用邻接表存储图)#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最大顶点数bool visited[MAX_VERTEX_NUM]; //标记数组intindegree[MAX_VERTEX_NUM]={0}; //入度数组intve[MAX_VERTEX_NUM]={0}; //最早发生时间intvl[MAX_VERTEX_NUM]; //最迟发生时间typedefint* INT;stack<int> m;typedefstructArcNode{intadjvex;structArcNode *nextarc;int info;}ArcNode;typedefstructvNode{char data;ArcNode *firstarc;}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typedefstruct{AdjList vertices;intvexnum,arcnum;}ALGraph;2、相关函数声明:1、/*在图中查找顶点a的位置*/intlocatevex(ALGraphG,char a)2、/* 输入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建立图*/voidcreatgraph(ALGraph&G)3、/*查找每个顶点的入度*/voidfinddegree(ALGraph G)4、/*拓扑排序*/inttopologicalsort(ALGraph G)5、/*求关键路径*/voidcriticalpath(ALGraphG,stack<int> T)3、相关函数(主要函数)的具体说明:(与题目一相同的省略)/*求关键路径*/voidcriticalpath(ALGraphG,stack<int> T){inti,dut,k,ee,el,j;char tag;ArcNode* p;if(!topologicalsort(G,T))return; //存在环则退出该程序cout<<endl;for(i=0;i<G.vexnum;i++) //初始化顶点事件的最迟发生时间vl[i]=ve[G.vexnum-1];while(!T.empty()) //按拓扑排序求各顶点的vl值{j=T.top();T.pop();for (p=G.vertices[j].firstarc;p;p=p->nextarc){k=p->adjvex;dut=(p->info);if(vl[k]-dut<vl[j])vl[j]=vl[k]-dut;//调整vl}}cout<<"起点终点路径长度最早发生时间最迟发生时间关键路径"<<endl;for (j=0;j<G.vexnum;j++)//求关键路径和ee、el{for (p=G.vertices[j].firstarc;p;p=p->nextarc){k=p->adjvex;dut=(p->info);ee=ve[j];el=vl[k]-dut;tag=(ee==el)?'*':' ';cout<<G.vertices[j].data<<"\t"<<G.vertices[k].data<<"\t"<< dut<<"\t"<<ee<<"\t\t"<<el<<"\t\t"<<tag<<endl;//输出关键路径}}}4、函数的调用关系图5、调试分析及实验总结: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测试数据在课本186页题目二是对拓扑排序的应用通过对AOE网进行拓扑排序然后按拓扑排序再逆序求出最早最迟发生时间,进而求出关键路径。
6、程序清单略:二>.简单应用题目:(ACM/ICPC训练题,本类题目属于设计性的,要求学生三人为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完成))【题目三】高速公路描述某国共有n个城市(n不超过200),有些城市之间直接有一条高速公路相连,高速公路都是双向的,总共有m条。
每条高速公路都有自己的载重限制,即载重最大值。
通过车辆的载重不能超过公路的载重限制。
如今我们想了解的是,从某一起点城市出发,到达目标城市,车辆最多能带多重的货物。
输入输入的第一行为两个整数n和m。
以下有m行,每行三个整数描述一条公路,分别是首尾相连的城市以及载重限制。
然后是一个整数k,即问题个数。
接下来k行描述k个问题,每行两个整数表示起点城市和目标城市。
问题数不超过一百。
输出输出包括k行,每行对应一个问题,输出从起点到目标的最大载重量。
如果两城市间无路径则输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