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吟诵之美探诗词之魂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烁着瑰丽光芒的珍珠,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吸引着无数读者。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以三个部分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典优美的语言之美。
第一部分:古代诗词的音韵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音韵美成为吟咏者和读者的心灵寄托。
通过押韵和对仗,古代诗人使诗词旋律动听,充满节奏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草”和“枯荣”、“尽”和“吹”形成了对仗,使诗词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通过对仗和押韵,古代诗词不仅在韵律上让人陶醉,在情感上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部分:古代诗词的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诗词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富有意境的语言,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简短的诗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和寂静的景象,唤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情感。
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使人们对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第三部分:古代诗词的修辞之美修辞是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古代诗人使诗词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典型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其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它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和修辞之美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经典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欣赏和传承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丽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总结:中国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
享吟诵之美,探诗词之魂
享吟诵之美,探诗词之魂作者:李小瑜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27期摘要: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当学生平长仄短诵诗词,轻吟慢诵现情境,索本求源真追随时,会让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境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因诗词的精魂激发学生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吟诵;乡土教育;生命教育;索本溯源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
然而,怎样让学生们真正吟诵起来,享受吟诵深沉意蕴,并体悟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素养,感受古诗文的强大能量?这还是有径可循的。
一、平长仄短诵诗词使用吟诵教学法,学生不再是记录者、旁听者,而是主动参与者,课堂是“活”的。
魏书生老师曾说:“衡量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
”当老师真正把学生带进吟诵,其实就是给学生搭好通向诗词王国的桥梁,学生定会更快进入诗词的境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老师轻松有趣的示范,为吟诵教学奠定了最好的基础。
吟诵这种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是非常简易的。
主要是将普通话里的四声分为平仄声,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平声用横线来表示,配以从左到右的水平手势;仄声用竖线表示,配以从上到下垂直的手势,对学生来说,只要愿意摆手势,愿意开口都是不难掌握的。
刚开课的时候,笔者笑说:“同学们有右手吗?有的请拿出来!”学生哄堂大笑,跟着就摆起手势吟诵起来了。
两分钟不到,学生就通通过关,对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学习方言吟诵,用乡土教育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需依据本地区自然、社会及人文等方面的资源,满足多样化及选择性需求,增强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在吟诵里,还有一种叫入声字,很奇特,很有意味,普通话里是没有入声字的,但方言里几乎都有。
可惜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会讲自己的家乡话了,会讲的,也不好意思显露。
聚焦意象,引领学生探究古诗词之美
课堂教学
聚焦意象,引领学生探究古诗词之美
郝 会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 富,是中 国 古 代 文 人 抒 情 写 意 的 一 种 表 达 方 式,承载着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结构、思维智 慧以及艺术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一直 以来都是文本选材的重要来源,在语文教学中 占据了一 席 之 地。 “意 象 ”是 打 开 古 诗 词 世 界 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去品读与鉴赏古诗词就 不得不提到“意象”,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对 某一意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有效提高古诗 词的课堂教学效率。
《梅花》,简单朴素的语言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 一个洁白如雪、长于墙角远远散发清香的梅花 形象。如果只是从意象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们 了解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却无法理解作 者其中的隐喻。即通过将雪和梅花进行对比, 突出梅的冰清玉洁,随后借助“暗香”证明梅胜 于雪,由这 一 意 象 联 系 到 我 们 的 人 类 社 会,作 者意在表明“坚强高贵的人格总会散发出无形 的魅力”,更是借梅花比喻自己,无论身处怎样 的困境都要坚守自己的品性与气节,梅花的行 为不仅仅启迪作者的人生,也为后代的文人志 士树立了一个人生奋斗的榜样。我们很容易 发现很多古诗词中,作者借助梅花这一意象表 达自己的志向和态度。
探索古诗词之美——《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与艺术魅力
探索古诗词之美——《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摘要:本论文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诗在意境营造和艺术魅力方面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本文展示了王建如何通过《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艺术魅力前言: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古诗词创作中,意境的营造和艺术魅力的展现是评价一首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
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习惯。
中秋之夜,王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本论文将首先分析《十五夜望月》的意境营造,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何共同构建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画。
然后,本文将重点剖析《十五夜望月》的艺术魅力,揭示王建如何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最后,本文将对《十五夜望月》在古诗词研究领域的意义及影响进行评价。
希望通过对《十五夜望月》的深入剖析,能够进一步挖掘古诗词之美,为当代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典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探索作者背景与诗歌基调的联系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习惯。
中秋之夜,王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课文中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作“十五夜望月”。
宋本《王建诗集》及《万首唐人绝句》题下自注:“时会琴客。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之夜。
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
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清幽冷寂。
二、意境的描绘、意境构建与情感抒发意境是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诗歌通过语言表达所创造出的情感氛围、画面感和心境,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特定的情感和氛围。
读古诗词的乐趣
读古诗词的乐趣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它们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寓意吸引着无数读者。
读古诗词不仅能够带来心灵的愉悦,还能够开拓思维,丰富人生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读古诗词的乐趣,并分享一些读诗的心得体会。
一、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美深受人们喜爱。
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它们都以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深远的情感和哲理。
读者可以通过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感受到文字流转的节奏感和音韵的和谐。
这种美妙的韵律感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情感的起伏和世界的多彩。
二、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它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出大自然的壮美和人性的微妙。
读者可以通过古诗词欣赏到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领略作者在短短几句诗词中所表达出的广阔情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凝思之余思考生活的真谛,感悟人生的意义。
三、古诗词的情感之美古诗词以其真挚的情感美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它们常常通过对爱情、友情、离别、人生等主题的表达,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读者可以借助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品味其中的深情表白、思乡之愁、离别之痛或者希望之美。
通过这种情感交融,读者能够体验到古代文人对人间情感的真挚描绘,也能够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共同经历。
四、读古诗词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热爱古诗词的读者,我深深感受到了读古诗词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在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诗词中的美景所吸引,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之美;我也会被诗词中深情的叙述所打动,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之美;同时,我也会通过古诗词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生活的真谛。
这种思考和感悟,使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了一份心灵的慰藉和指引。
在我看来,读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通过读古诗词,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我们还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启发,增长自己的智慧,塑造自己的人格。
经典不朽,精神永恒:探寻诗词之美
经典不朽,精神永恒“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唐朝的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永远不朽的经典,是中国文化的巅峰。
一首首精美的诗篇,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的光影。
作为中国古代的巅峰时期,大唐帝国不知曾引起多少人的神往,光阴似箭,今日之人只能通过一首首唐诗看那辉煌而又浪漫的时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亭外,古道边,柳色碧连天。
满斟一杯浊酒,送友人踏上远方的路。
远方是何方?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河西走廊,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北方大漠,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总可窥见,那策马奔腾的豪放,那长长飘飞的潇洒,那对月而酌的缠绵。
他们的心正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为了“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深情,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他们出发了。
一千多年后,他们成为了这个帝国的符号,他们的出发,让他们的豪放,他们的潇洒,他们的缠绵成为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往事如风,烟花易冷。
大唐的一切都是用砖泥做的,桥是砖泥做的,城墙是砖泥做的,就连皇帝的宫殿也是砖泥做的,砖泥总是会在历史的黄沙中湮灭。
再看看我们现在吧,人类的技术已经高到了能够建筑几百米高的巨厦并使之能够向不同角度旋转,并确保其在十级地震下毫发无伤,可是终有一天,这些大厦将会崩倒,就像人终有一天会走向死亡,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能使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成长。
从唐诗中,我孜孜不倦地吸取营养,使我不断成长。
我变得旷达,变得乐观,唐人面前的沙漠正如我前面横亘的困难,在此种精神鼓舞下不断成长。
而古人用他们的精神筑成这名为“经典”的思想巨厦,在世代的传承中永恒,使人受益。
当下,我们固然应当接纳不同文化,但绝不能就此失掉我们的特色,更应当从经典中吸取营养,使自己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一吐诗人心中的豪气,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牢记这种精神,这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成功之关键。
探索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探索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它们以精练的语言、婉约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诉说着古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愉和心灵的撞击。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一、音韵之美古代诗词注重音韵的运用,讲究平仄对仗、押韵和语调的协调。
通过精心雕琢的音韵组合,古人将自然界的景色、人物的形象和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用平仄匀称的韵脚和押韵的方式,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壮志豪情展示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二、意境之美古代诗词以简约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境,常以写景抒怀的方式将人物、事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抵美意自天生,何须学问到丹青。
众人欢笑隔窗纱,凭他人独倚杏林。
”通过描绘一个秋夜的场景,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情之薄的思考,引人深思。
三、哲理之美古代诗词常常以浅显的词语表达深邃的哲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明了人们应该不断超越自我,在不断进取中追求更高的境界。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大抵美意自天生,何须学问到丹青”,表达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与天生的直觉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保持纯真的感受力和直觉。
四、情感之美古代诗词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对情感的精湛刻画和饱满表达。
古人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寥寥数字呈现即能触动人心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凭他人独倚杏林”,只是一句简单的形容,却生动地展示了孤独和寂寞的心情,引起读者共鸣。
五、艺术形式之美古代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得诗词具有图文并茂的美感。
古人善于运用象征与意象,结合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视觉上的享受。
诗词的美妙之处
诗词的美妙之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拥有独特的韵律和深远的内涵,被誉为“历史的眼泪”和“心灵的鸣钟”。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爱不释手地赞美着诗词的美妙之处。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象美、表现美以及醉人之处等角度,探讨诗词的美妙之处,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一、音韵美诗词以其独特的音韵美成为了文人雅士追捧之物。
从古至今,人们反复吟唱着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江城子”,流传千年。
诗词的音韵如同一串串珠子,串联起优美的节奏和和谐的音调。
在读诗词时,人们常会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仿佛置身于诗词的世界中,感受着旋律的律动和声音的飘逸。
二、意象美诗词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勾勒出丰富多彩的意象,成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杜甫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将我们带入了别离之苦的深处,让人倍感孤独的凄美。
而李清照的“钗头凤,冻鬓霜”则勾勒出了尔虞我诈的宫廷生活,展现出了深情浓意。
这些意象通过诗词的形式,以鲜明的色彩呈现在人们面前,令人如痴如醉。
三、表现美诗词以简洁而丰富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作者的情怀和才情。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让人感叹华夏大地的广袤和壮丽。
而陆游的“钗头凤,冻鬓霜”则写出了失去爱人后的伤痛和思念,流露出无尽的哀愁和无奈。
诗词凭借精炼的语句和质朴的词藻,以最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浓郁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四、醉人之处诗词的美妙之处令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片诗意的世界中。
读诗词时,人们往往能够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沉浸在一种安静与宁静的氛围中。
在那个时刻,只有诗与词,只有灵魂与文字,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正因如此,诗词成为了人们倾诉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语:诗词的美妙之处无法言尽,需要我们通过细细品味和深入理解来体会。
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诗人,他们用诗词表达着内心最深处的感悟和情感。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摘要】古诗词朗诵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艺术表现的领域,其魅力在于将诗歌的音乐美与文字美完美结合。
在朗诵过程中,表现力、声音的表达与情感传达、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是关键要素。
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准确的节奏掌握,朗诵者能够展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并引发观众的共鸣。
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是朗诵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需要朗诵者深入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并将其通过声音巧妙地传递出去。
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也是提升朗诵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清晰地表达每个字音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古诗词朗诵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将音乐美与文字美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现出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引言:诗歌的音乐美、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正文:古诗词朗诵的表现力、声音的表达与情感的传达、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情感的真实表达结论:古诗词朗诵的魅力、音乐美与文字美的完美结合1. 引言1.1 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是一种充满音乐美的文学形式,它通过优美的语言、优雅的节奏和韵律来打动人们的心灵。
诗歌之所以具有音乐美,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声音美学,能够在朗诵或朗读时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诗歌音乐美的典范,它融合了中华古典音乐的传统和人们对自然、情感的感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音乐魅力。
古诗词朗诵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心灵感悟的传达,它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将文字的意蕴和美感传递给听者。
在现代社会,古诗词朗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音乐美的探索和表现,它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学,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在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时,不可忽视其中的音乐美元素,只有深入理解诗歌的音乐美,才能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1.2 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古诗词朗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音乐美让人沉醉其中。
教师演讲稿_诗词类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以“诗词之美,润物无声”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诗词的魅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诗词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引导学生领略诗词之美,感受诗词的韵味。
一、诗词之美,源于历史沉淀我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一部诗词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诗词之美,源于历史沉淀,让我们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了解历史,感悟人生。
二、诗词之美,在于韵律和谐诗词的韵律,是诗词的灵魂。
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这种韵律之美,使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我们朗读诗词时,感受其韵律之美,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画卷之中。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韵律优美,意境深远,令人陶醉。
三、诗词之美,在于意境深远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我国古代诗词,意境深远,内涵丰富。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诗词之美,在于启迪人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启迪着我们的人生。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攀登,才能看得更远。
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为民族而献身。
五、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诗词之美1. 重视诗词教学,将诗词融入日常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诗词的选材,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鼓励学生创作诗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探究古诗词之美小练笔200字初二
探究古诗词之美小练笔200字初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
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法的探究
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法的探究【摘要】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
吟诵又是一种传统的诗词诵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更说明了吟诵的功效。
我们课题组的师生们在研究了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法一年多来,更深切地体会到吟诵不仅可以使学生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体验和感受,从而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教学法。
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
吟诵又是一种传统的诗词诵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更说明了吟诵的功效。
我们课题组的师生们在研究了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法一年多来,更深切地体会到吟诵不仅可以使学生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体验和感受,从而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把吟诵纳入自己的教学,怎样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吟诵水平和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呢?一、吟诵规则做拐棍。
古诗词的吟诵并不是单单把诗中的诗句读下来,而是需要小学生在读的时候具有一定吟诵的技巧性,读出其中的韵味,才能让人们感觉到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吟诵的规则。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般是近体诗,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讲究诗句的语气停顿、平仄抑扬。
所谓押韵,也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和谐之美。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
诗词之美:韵律、意境与情感共振
诗词之美:韵律、意境与情感共振1. 引言在中国文学的漫长历史中,诗词一直被认为是表达情感、展现美感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
诗词不仅具备独特的韵律,还能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并引发读者与作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本文将探讨诗词之美,着重从韵律、意境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加深我们对于诗词之美的理解。
2. 韵律的魅力a. 音乐般的节奏•诗歌中使用了有规律的音节和重复性的辞藻来构建优美动听的音乐般节奏,使得读者在欣赏时产生愉悦感。
•不同韵脚和押韵方式给予了每首诗歌独特的氛围与个性。
b. 谐音与平仄•谐音在古代文人笔下经常运用,在无意中增加了整体作品的趣味性。
•平仄指汉字读音中声调的长短,诗词中使用平仄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作品的情绪。
3. 意境的描绘a. 扑朔迷离的形象•诗词中常常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形象。
•细腻而抽象的描述方式给予了读者更多自由联想与审美空间。
b. 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在表现自然景色或者人物时,作家通过对色彩、光线以及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描绘,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对于细节和感受的捕捉,再加上对心理活动深入挖掘,进而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4. 情感共振与思考a. 探索人性与命运•诗歌在表达个体内心体验过程中能够触及到普遍性认知,并通过一些隐喻与修饰来提高人们对于命运和生活的洞察力。
•所有这些都通过诗歌将这些情感共鸣传达给读者,引发他们对于人性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b. 指向社会与时代•诗词作品不仅是表现自然、人物,也是表达对社会与时代的关切。
缘起当下,回眸过去,预示未来。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作品都通过反映社会风貌、揭示社会问题或者倡导改革来影响和启迪人们。
5. 结论诗词之美以其独特的韵律、丰富的意境和强烈的情感共振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韵律、意境和情感共振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从音乐般的节奏感,还是扑朔迷离的意象描绘,都让我们更深入地体验到诗词之美所带来的独特情感共振。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美的文学形式,而朗诵古诗词则是将诗歌的音乐之美发挥得更加充分的一种表演方式。
在朗诵古诗词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把握好节奏和韵律。
诗歌的音乐之美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上,而朗诵古诗词要想准确表达诗歌的音乐之美,就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要保持平稳有力,不要过于急促或拖沓,可以通过适当的延长或缩短某些音节来刻画诗歌的节奏。
韵律则要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押韵,注意处理好押韵时的声调和拍子,使之与整首诗的节奏和韵律相呼应。
注重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是表达诗歌的音乐之美的重要手段。
在朗诵古诗词时,要注意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等变化,使之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相结合。
有时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声音效果,如颤音、滑音、吐音等,来增加诗歌的音乐感。
合理运用停顿和呼吸。
停顿和呼吸是朗诵古诗词中表达音乐美的重要要素。
停顿可以给听众留下思考和感受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停顿的长度和位置来表达诗歌的节奏感。
呼吸则是为了使声音更加贴切、自然,避免朗诵时出现断气或太急促的现象。
在停顿和呼吸时,要根据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来选择合适的位置和长度。
注重情感的表达。
诗歌的音乐美不仅仅在于其音韵结构上,更在于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
在朗诵古诗词时,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停顿和呼吸等手段来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使之与诗歌的音乐之美相融合。
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选择适当的语调和情感,以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朗诵古诗词是一种表演艺术,需要通过合理运用节奏和韵律、声音变化、停顿和呼吸等手段,将诗歌中的音乐之美展现得更加完美。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在朗诵古诗词中探寻并发挥出诗歌的音乐美的最大魅力。
吟诵,让诗词更美——以《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
51主持人:李薇薇教学探新实 践E-mail:*****************吟诵,让诗词更美——以《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邹娟编者按:古诗是美的艺术。
对古诗美的探寻没有终点,对古诗教学的探索也永不会终结。
选择怎样的路径带领学生步入古诗的诗意丛林?任何一种路径的选择,都是教师学识积淀与教学智慧的体现,也关乎具体教学方式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本期“教学探新”栏目遴选三篇古诗教学稿件,它们或以意象为探究点,或以吟诵为切入方式,或借助多媒体为拓展路径,带领学生徜徉诗意的美好境界,也希望能助您踏上新的古诗教学探索之旅。
叶嘉莹先生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包括“诵读”“吟咏”“吟唱”。
此三者兼有语言性和音乐性,其差别是语言性依次渐弱,音乐性依次渐强。
古人作诗词,先吟再录,遵循创作要求,格律谨严,我们教学古诗词时,就一定要懂得吟诵规则,否则不足以传情达意。
现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述吟诵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平长仄短地“读”——突出诗词节奏美首先,老师出示《望庐山瀑布》全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学生理解“平长仄短”规则,同时按规则诵读几遍,把握诗歌节奏。
对于平仄,教学时老师要深入浅出地介绍:现代汉语中,一、二声调的字大多是平声字,三、四声调的字大多是仄声字。
四个声调的字里都有古代入声字,同时老师标出平仄,带学生将诗的平仄念一念。
这里需要告诉学生吟诵和创作诗词的方法“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中,“生”是首句第五字,不作平仄要求,可依全句看成仄声,应读得短;“看”在古诗中可读平声也可读去声,此诗中读平声,声音拖长,才符合平仄要求。
学生知道平仄规律了,怎样吟出平长仄短的节奏感呢?此时老师一边示范吟诵,一边渗透吟诵方法。
入声字属仄声,应读得短促有力。
虽然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湖南方言中仍然保存。
此时,老师示范着用湖南方言读入声字,学生模仿着读,读得多了,找出规律了,就容易识别并读准入声字了。
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表现力,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情感抒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旨在展示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人们心灵的独特触动。
一、文学之美中国古诗词被誉为“文学的瑰宝”,因为它在形式上追求精练、简练和节约。
古诗词通常采用四言、五言或七言的句式,并借助平仄、韵律等修辞手法来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
这种音韵美既使古诗词在朗读时充满韵律感,也使其成为一种既能咏唱又能独自品味的艺术形式。
其次,古诗词在意象表现上富有特色。
古人善于运用典故、象征等手法,通过精练的语句将景物、情感和哲理表达出来。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展示了作者对明月的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古诗词还注重对自然界的描写。
诗人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山水风景等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诗意,使古诗词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韵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情感之美中国古诗词以其深邃细腻的情感抒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感等的描写,勾勒出了人类情感的纷繁多样。
这些情感不仅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也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
古诗词中的爱情表达常常充满了浪漫与柔情。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作者对秋夜的美好感受,也表达了对情侣之间温馨时刻的喜爱与回忆。
友情是古诗词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忍听浮云让我心酸”表达了对友谊之脆弱的思考和感伤。
古诗词中对友情的赞美和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友谊珍视的态度,也启发着人们思考和珍惜身边的友情。
三、哲理之美中国古诗词以其深邃的哲理和思考引人深思。
许多古诗词通过简洁精辟的表达,寄托了沉思和智慧。
杜甫的《登高》中“万物尽可悲,世人皆可羡”这样的句子,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死、得失等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海探索享吟诵之美,探诗词之魂姻李小瑜摘要: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当学生平长仄短诵诗词,轻吟慢诵现情境,索本求源真追随时,会让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境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因诗词的精魂激发学生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吟诵;乡土教育;生命教育;索本溯源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
然而,怎样让学生们真正吟诵起来,享受吟诵深沉意蕴,并体悟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素养,感受古诗文的强大能量?这还是有径可循的。
一、平长仄短诵诗词使用吟诵教学法,学生不再是记录者、旁听者,而是主动参与者,课堂是“活”的。
魏书生老师曾说:“衡量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
”当老师真正把学生带进吟诵,其实就是给学生搭好通向诗词王国的桥梁,学生定会更快进入诗词的境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老师轻松有趣的示范,为吟诵教学奠定了最好的基础。
吟诵这种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是非常简易的。
主要是将普通话里的四声分为平仄声,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平声用横线来表示,配以从左到右的水平手势;仄声用竖线表示,配以从上到下垂直的手势,对学生来说,只要愿意摆手势,愿意开口都是不难掌握的。
刚开课的时候,笔者笑说:“同学们有右手吗?有的请拿出来!”学生哄堂大笑,跟着就摆起手势吟诵起来了。
两分钟不到,学生就通通过关,对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学习方言吟诵,用乡土教育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需依据本地区自然、社会及人文等方面的资源,满足多样化及选择性需求,增强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在吟诵里,还有一种叫入声字,很奇特,很有意味,普通话里是没有入声字的,但方言里几乎都有。
可惜现在很多孩子已经不会讲自己的家乡话了,会讲的,也不好意思显露。
所以文化工作者才会疾呼“保护传统吟诵”。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忘乡音是多么的宝贵。
由此可见,重视乡土教育,用家乡母语融入语文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词《己亥杂诗》的公开课上,笔者大大方方地说:“我是杨村镇李村人,我家里讲本地话,下面我用我的本地话为大家吟诵!”吟诵完毕,笔者深情地讲了一句:“我想这个时候,我的老祖宗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非常的安慰!”老师的表率,尤其方言吟诵具有的特殊魅力,对所有古诗文爱好者都会是一种鼓励。
课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回家请父母用家乡话教自己读诗词,并约定时间在班上展演。
这个活动非常受家长欢迎,很多同学的爷爷奶奶说:“拗口压舌跟孙子讲了十几年的普通话,没想到今天可以扬眉吐气讲讲家乡话!”课堂上的家乡话读诗词的展演,同学们虽然带着羞涩,但流淌着“我会讲我的家乡话”的骄傲。
这样的亲情互动,这样生动的学习,已经成为语文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家庭生活之间的纽带。
二、轻吟慢诵现情境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知道的什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经验、认知、体验、情感、心理等,而不是大师的经验和结论,不是教学参考书的标准解读,也不是老师的眼光和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还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当学生用吟诵的方式,去揣摩平长仄短,去感受有趣的入声字,去吟唱丰富多样的调式的时候,心会安静,会慢下来,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触摸诗词的过程。
就像笔者在教学《己亥杂诗》时,同学们正在享受简易又有韵味的吟诵时,问学生看到怎样的情境。
学生张口就说“我看到诗人很愁”“我看到太阳,哦,是夕阳”“我看到诗人骑着马,往东边走了”“我看到落花”“我看到落花变成泥,去保护其他的花”……都是很淳朴的表达,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古诗如此浅显,哪里有那么多的理解障碍呢!当然还要补充作者的创作背景。
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可以去查找、去了解,老师也可以补充。
但这些都是文字,并不形成学生的感悟,立足于“尊重学生的初始视角”,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他辞官南归”“他在路上看到苦难的人民,他心怀百姓”“他的心情豪放而坚定”……老师把握住学生这些感性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已知”与“能知”中搭起桥梁,学生的理解会因此而更加深刻。
三、索本求源真追随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丰富的社会生活,快速的生活节奏,多元的人生价值,导致人们内心迷茫、焦虑,不安定。
尤其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命教育是急需的。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语文是最适合渗透生教海探索命教育的课程。
语文教学涉及生命教育,不是顾此失彼的问题,而是相得益彰,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教材中提取人文素养,让文中光辉、温暖的人物形象,让真实有人格魅力的作者形象根植到学生的心田里不失为绝妙的方法。
如何引导孩子们对这些内在素养的关注呢?笔者仍是很注重先让孩子自己去感觉古诗词的“好”,请学生立足具体的诗词,“用事实说话”,看看诗词真的蕴涵中华特殊的能量吗?是什么能量呢?这个引导就不得了了!有学生说“不畏浮云遮望眼”给人以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有同学说“化作春泥更护花”里有着不计个人恩怨,心怀祖国的奉献精神;还有同学说“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里有不自卑,尽心尽力回报春天的精神等。
笔者认为感性的喜好是暂时的,深刻的认知才能激发人潜在的内动力。
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每一首诗词教学里都会特别设计“探讨诗词之魂”,激发学生蓬勃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己亥杂诗》时,在学生疏通了诗词字面意思,触摸到诗人的爱国、奉献的精神后,笔者仍然会请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背景介绍,在心中重现诗人的形象:看到诗人了吗?他在哪里?怎样的神态?你听到他心中的话了吗?学生很容易就会设想出来:夕阳西下,诗人的离别愁绪就如浩浩荡荡的江水,他吟诵着心中的诗篇,马鞭向东一挥,走到了天涯一角。
诗人说:“我虽然辞官归乡,犹如枝头掉落的花儿,但落花不是无情之物,落花清楚自己的价值,即使化成春天的泥土,也要发挥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这些实在的诗句,满满的正能量,让整个课堂都变得豪迈、振奋。
当一节课上下来之后,并不是学习的结束,相反,学生会感受每一次的吟诵都有新的感受,而对于诗词之魂的发现、感悟,大概是一生的事情了。
最后,笔者想引用一段话跟大家共勉:国失魂则国运不昌,民失魂则民气不生,兵失魂则兵威不振,人失魂则人性不通,诗失魂则神韵难现、格调难高、性灵难抒、境界难出矣!希望大家悟诗魂,通人性,扬兵威,振民气,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参考文献:1.广本的教学解读要从关注学生视角做起(江苏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基于学生视角的文本解读策略研究”成果).2.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学语文,2017.1.(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中学初中部)从“相顾无相识”到“相看似相识”———赏析王绩《野望》有感■杨辉“相顾无相识”,“相看似相识”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绩、孟浩然的诗句,俩诗句相差俩字,可意思、所传达的情感和所流露出的生活态度却有天壤之别。
王绩一生三仕三隐,当其身居庙堂郁郁不得志时,便辞官归隐;身处江湖之远时,又心怀庙堂。
正所谓“进亦忧、退亦忧”,其不断地在仕与隐之间反复转换角色,心灵世界却无所依傍,孤独、寂寞、失落终其一生。
诚如其《野望》中所云“徙倚欲何依”。
原本山野秋晚充满了无限的生活情趣———“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对此,大诗人陶渊明是沉醉其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而王绩身处其间,却“相顾无相识”,形与神的背离,注定其精神上的无所依托,只能孤独、痛苦的生活,饱受精神折磨,无奈地“长歌怀采薇”了。
至于孟浩然,李白的评价是极高的,“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林。
”孟浩然可不是生来就这么潇洒的,孟浩然在四十岁左右,前往京师觅前途,辗转多时,终凭借“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噪一时,可惜,举进士落榜,还发了一通牢骚———“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仕途之路可算被其堵死了。
好在孟浩然看得破、放得下,在漫游名山大川之后,他回到襄阳,过上了归居田园、耕读自适、闲云野鹤的生活。
耕,说明他已成功完成角色转化,已农夫自居。
读,说明他还保留着读书人的习惯和浪漫情怀。
自适,说明他在田园生活中寻觅到生活的乐趣与真谛。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清新脱俗的佳句,才有了“白发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这样情纯意洁,生活味极浓的诗句。
人不可随波逐流,但人需要随遇而安。
附: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东皋(g 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徙倚:徘徊。
依:归依。
③犊(d ú):小牛。
④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
薇,是一种植物。
⑤落晖:落日。
⑥薄暮:傍晚。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