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进行楼板的塑性计算及其经济性分析

合集下载

塑性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精)

塑性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精)
c 由于超静定结构具有多余约束,某一支座进入破 坏阶段时,只是少一个多余联系,整个结构并未破坏。
d 按弹性理论计算法计算时,支座弯矩总是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跨 中弯矩,支座配筋拥挤,构造复杂,施工不便。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对于均布荷载作用下,等跨连续板、次梁考虑塑性内力 重分布的弯矩,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控制截面的弯矩 : M=am(g+q)l02 式中 am—弯矩系数,板和次梁按表6-4数据采用 。
式中 αm—弯矩系数,板和次梁按表 6-4 数据采用。
表 6-4 连续梁及连续单向板弯矩计算系数 m
截面位置

支承情况
端支

梁板搁置墙上
0


整浇刚性连
1/16



1/24
- 梁与柱刚性连接
1/16
跨 边跨
中 1/11
1/14
1/14
第二跨
第二支座
第二跨 中
二跨连续-1/10 三跨以上连续- 1/16




0.55 0.55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设计方法 按弹性理论计算法的缺陷: a 钢筋砼是两种材料组成的非匀质弹性体,在构件的截面 设计中己充分考虑了其塑性性能,按破坏阶段的构件截面计算 方法与按弹性理论计算的结构内力是互不协调的,材料强度未 能得到充分发挥。
b 弹性理论计算法是按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时的内 力包络图来配筋的,但各跨中和各支座截面的最大内力实 际上并不能同时出现。
1/11
中间跨
中间支 中间跨


-1/14 1/16
(2) 控制截面的剪力

弹性楼板与塑性楼板计算实例

弹性楼板与塑性楼板计算实例

弹性楼板与塑性楼板计算实例初始条件,楼板厚度为120mm(26KN/m3),建筑面层为50mm(20KN/m3),该楼板为商店功能,楼板按四边固结计算,l x=4000mm,l y=5000mm,泊松比μ=1/6,混凝土为C30,试分别按弹性板理论和塑性板理论(极限平衡法)计算楼板弯矩及配筋。

一、楼板荷载设计值计算楼板恒载计算:0.12×26+0.05×20=4.12KN/m2楼板活载:根据《工程结构通用规范》表4.2.2条第4项次,商店活载标准值为4.0KN/m2,根据《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8.2.9条γG=1.3,γQ=1.5楼板荷载设计值为1.3×4.12+1.5×4.0=11.356KN/m2判断单、双向板: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1条l y/l x=1.25<2为双向板二、弹性板内力计算由《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第二版表4-19l x/l y=0.7弯矩系数分别为0.0271,0.0144,-0.0664,-0.0559。

支座弯矩=表中系数×ql2,因为《计算手册》表4-19是采用泊松比为0计算得出的结果,所有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泊松比为1/6时,Mx(1/6)=MX+1/6My,My(1/6)=My+1/6Mx。

m KN 16.100.4356.110559.0My ly m KN 06.120.4356.110664.0Mx lx 2020 方向弯矩固定边中点沿方向弯矩固定边中点沿m KN 44.30.4356.110271.0610.4356.110144.0My lym KN 36.50.4356.110144.0610.4356.110271.0Mx lx 2222 方向板中点弯矩平行于方向板中点弯矩平行于三、塑性板内力计算25.1xy64.01222211 ,ξ约为0.0202跨中钢筋在支座处不减少,mKN 67.34356.110202.0ql M 2x 21x 方向板中点弯矩平行于mKN 35.267.364.0M M 12y 方向板中点弯矩平行于m KN 34.767.32M M M 11ⅠⅠx 方向支座弯矩沿mKN 70.435.22M M M 22y 方向支座弯矩沿四、弹性板与塑性板内力表对比计算方法Mx (KN ▪m)My (KN ▪m)M’x (KN ▪m)M’y (KN ▪m)弹性板 5.36 3.44-12.06-10.16塑性板3.672.35-7.34-4.70由上表可知:按塑性理论计算,楼板的弯矩可大幅度减小,塑性板跨中弯矩约为弹性板跨中弯矩的68%,塑性板支座弯矩约为弹性板支座弯矩的60%。

楼板计算的塑性铰线理论原理与运用

楼板计算的塑性铰线理论原理与运用

楼板计算的塑性铰线理论原理与运用摘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内力计算有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两种方法,已制成现成的图表、手册可供查用。

鉴于目前在现浇板的内力计算中,大部分人都采用弹性理论,塑性方法几乎弃置不用,而实际上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塑性理论的计算结果既是安全可靠的,又可以比弹性理论节约钢材25%左右。

本文通过对弹、塑性计算理论的分析、比较,以及其实用范围的选择,来说明大量的、一般性的结构构件,均可以按塑性理论计算。

这样的设计指导思想,更符合当前我国基本建设项目多、任务重而建设资金并不充足的国情。

由于经典弹塑性理论中不包含任何材料内尺度参数,无法解释材料在毫米(多孔固体)、微米和亚微米(金属材料)量级时表现出来的尺度相关现象以及在薄膜塑性中出现的包辛格效应。

本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框架下的微态弹塑性理论,研究了在毫米量级出现的弹性尺寸效应及在微米、亚微米量级出现的尺寸效应和包辛格效应。

基于微态弹性理论及二阶梯度弹性理论,得到了含约束薄层简单剪切和单轴拉伸以及双材料剪切的解析解,并研究了两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微态理论中的耦合因子能扮演罚参数的角色,当其趋近于无穷大时,微态弹性理论退化至二阶梯度理论,但对于单轴拉伸问题,前者并不能在全域内完全退化至后者。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微态弹性理论开发的有限元格式,可通过选取特定材料参数作为罚因子,用于近似求解二阶梯度理论的复杂边值问题。

边界上施加的高阶边界条件及材料本身的不均匀性都能引起弹性尺寸效应。

基于小应变各向同性硬化的微态弹塑性模型,数值研究了平压头和楔形压头的微压痕问题。

推导了该模型的有限元计算格式,开发了二维平面应变单元,并嵌入有限元程序。

直接将经典塑性流动模型的径向返回算法加以推广,得到适用于该模型本构的应力更新算法。

关键词: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计算;弹性理论塑性理论;经济比较目录一、钢筋混凝土双向楼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4)1设计题目 (4)2设计目的 (4)3设计内容 (4)4设计资料 (4)γ(由于活荷载标准值可变荷载: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6kN/m2,分项系数3.1=Qγ。

板的弹塑性计算问题

板的弹塑性计算问题

板的弹塑性计算问题1.弹性理论计算法计算粱、板的内力,实际上是将钢筋混凝土粱、板作为匀质弹性材料梁来考虑的,完全不考虑材料的塑性性质,这在受荷载较小,混凝土开裂的初始阶段是适用的。

随着荷载的增加,由于混凝土受拉区裂缝的出现和开展,受压区混凝土的塑性变形特别是受拉钢筋屈服后的塑性变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内力与荷载的关系已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连续梁的内力发生重分布,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塑性理论计算方法就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来计算连续梁的内力。

2.塑性理论计算法的适用范围:塑性计算法由于是按构件能出现塑性铰的情况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计算方法,采用此法设计时,在使用阶段的裂缝和挠度一般较大。

因此,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采用塑性计算法。

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应按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行设计:(1)直接承受可动荷载或重复荷载作用的构件。

(2)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构件。

(3)采用无明显屈服台阶钢材配筋的构件。

(4)要求有较高安全储备的结构。

楼盏中的连续板和次梁,无特殊要求,一般常采用塑性计算。

但主粱是楼盖中的重要构件,为了使其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储备,一般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而仍按弹性计算法计算。

按弹性理论进行设计时,极限状态为结构中某一截面达到其承载力极限状态,不考虑钢筋屈服到受压区混凝土压坏存在一塑性变形过程,以及这一塑性变形对这整个结构受力的影响,即存在的内力重分配的问题。

而按塑性理论则是充分考虑这一点来进行的。

对于调幅的问题:我觉得就是1/8QL*2在整个梁的跨中和支座处是如何分配的,按简支的话,就是跨中支撑全部1/8的弯矩,按固支的话,就是支座处1/12的弯矩,跨中1/24弯矩,二者加起来也是1/8的弯矩。

关键是看如何设计了,可以在跨中配足1/8弯矩所计算的底筋,负筋按构造。

也可以在支座配足1/12的弯矩所计算的负筋,跨中配足1/24弯矩所计算的低筋。

在设计时就要看采用那种支座假设了。

混凝土结构的楼板的弹塑性分析

混凝土结构的楼板的弹塑性分析

混凝土结构的楼板的弹塑性分析【摘要】随着人均土地的越来越少,各种高层、超高层建筑随处可见,这就为施工过程增加了难度。

建筑物的施工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工程项目,其中楼板的建设是高层建筑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讨论了混凝土结构的楼板的弹塑性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楼板弹塑性分析楼板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分隔建筑物空间、支撑水平方向承载力、隔音、隔热等作用,因此楼板施工的质量非常重要。

楼层越高,对楼板的质量要求越高。

楼板体系在结构住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高层建筑地上部分的总重中,各层楼板的自重约占40%左右。

所以,减小楼板自重是减轻房屋总重最有效的办法。

而房屋重量主要由基础传递给地基,基础费用一般能够占到工程直接费的20%以上。

因此,开发质量轻、强度高的楼板结构形式对于降低结构住宅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可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从而提高中高层结构住宅的性价比,真正能够将这种绿色环保型建筑在我国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结构住宅的产业化。

一、弹塑性分析方法分类目前我国主要有四本规范涉及到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 99—98) 。

这几本规范中对于弹塑性阶段的设计分析均有或多或少的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推荐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法对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

二、静力弹塑性分析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法也被称为Pushover 分析或静力推覆分析,是基于性能评估现有结构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结构沿高度施加某种形式的水平荷载或侧向位移,直至控制点达到目标位移或结构倾覆为止,控制点一般选取结构顶层的形心,目标位移为设计地震水平下的最大变形。

该方法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1) 假定结构的反应由某一振型起主要控制作用,其它振型的影响可忽略; 2) 在地震作用过程中,不论结构的变形大小,对结构施加的水平荷载或侧向位移的形状向量保持不变。

某教学楼的抗震性能评估和经济性评价

某教学楼的抗震性能评估和经济性评价

某教学楼的抗震性能评估和经济性评价作者:陈琳陈状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4期摘要:采用Sap2000和Perform-3d对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已经成为对结构进行抗震评估的有效方法。

本文以一五层的某教学楼为例,分别对框架结构、框架—普通支撑结构和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从结构的抗震性能、碳排放和经济性三方面对钢框架-支撑结构进行综合评估。

研究表明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且在经济环保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字:pushover、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碳排放、经济性中图分类号:U462.3+4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本例中结构的底层高度和跨度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形成了薄弱层。

纯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对比分析框架—普通支撑结构和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比循环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碳排放和经济性。

1 分析方法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中,参照FEMA356设定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准,利用Sap2000和Perform-3D对结构进行静力推覆分析,对比纯框架、普通支撑框架和防屈曲支撑框架的推覆曲线、层间位移角以及层间剪力曲线。

根据ATC-40,确定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目标性能点以及出现塑性铰的机制。

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确定结构顶点位移时程图以及基底剪力图。

根据基于能量的抗震分析方法确定结构的耗能比例和耗能机制。

2 计算模型的选取用Perform3d对相关的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对照软件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

确定了试验结果基本与软件分析的数据吻合,以此验证了本文所选取的分析参数和模型的取值的合理性。

1992年,为研究钢框架的非线性性能,湖南大学[2]对四榀钢框架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

试验为两个单跨钢框架和两个双跨钢框架。

梁柱截面选用同一截面。

现选取其中的一组参数对比分析。

超高层结构设计中弹塑性法的分析与应用

超高层结构设计中弹塑性法的分析与应用

超高层结构设计中弹塑性法的分析与应用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建筑楼层数越来越大,如何保障超高层建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探讨、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弹塑性法进行说明分析,并将该方法应用到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

关键词:弹塑性法;超高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楼层数越来越大,对于这些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的保障,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下面针对该问题,对弹塑性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研究,并将其应用到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

一、弹塑性分析方法概述弹塑性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下面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静力弹塑性分析法一般指静力推覆分析方法。

该分析方法根据结构实际情况,施加给建筑结构侧向力,且逐渐将该力的大小加大,使得结构经历一系列的过程,比如屈服、结构控制位移、裂开、弹性等,以便结构实现预期目标位移,或者成为机构,达到掌握建筑结构在地震的影响下的各种状况,如将发生的破坏机制、薄弱部位、变形与内力特性、塑性绞发生的次序、部位,以更好地判断建筑结构能否承受地震的作用。

其次,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了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该方法主要研究的是超高层建筑的工程抗震以及抗震分析。

到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仍然是大部分的国家在抗震设计规范分析方面所使用的方法。

时程分析法属于动力分析方法,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该分析法主要求解结构物的运动微分方程,利用时程分析可以掌握到各个时间点各个质点的加速度动力反应、移动速度和位移等,以计算出结构内力、变形的时程变化情况。

因为存在较大的输入输出的数据量,且较复杂,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时程分析法无法开展。

随着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时程分析方法取得了发展空间。

二、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的分析应用实施静力弹塑性分析法需要进行的步骤如下所示:步骤一: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建立构件、结构的模型,如确定恢复力模型、物理常数、几何尺寸等;计算承载力;计算荷载等;步骤二:计算各种参数值。

关于楼板塑性计算的研究

关于楼板塑性计算的研究

关于楼板塑性计算的研究楼板塑性计算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楼板材料的塑性行为进行研究和计算,来确定楼板在受到一定荷载时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楼板塑性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楼板塑性计算中,需要考虑楼板的材料特性、荷载情况以及构件的几何形状等因素。

在楼板塑性计算中,首先需要确定楼板的材料特性,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延展性等参数。

这些材料特性与楼板的塑性行为密切相关,对于计算楼板在受荷情况下的变形和破坏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弹性模量可以用来计算楼板的刚度,屈服强度则是指楼板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点,延展性则是指楼板在发生塑性行为时所能经受的变形程度。

其次,楼板塑性计算需对荷载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承受各种各样的荷载,如自重、人员活动荷载、家具、设备荷载以及风、地震等外荷载。

这些荷载对楼板的塑性变形和破坏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荷载类型、大小以及施加位置等进行研究和计算。

此外,楼板塑性计算还需考虑构件的几何形状。

楼板的形状对塑性行为具有很大影响,如板的厚度、几何形状、加劲方式等都会影响楼板的刚度和塑性变形情况。

因此,在塑性计算中,需要对楼板的几何形状进行合理的建模和分析,对构件的塑性变形进行预测。

在楼板塑性计算中,还需要注意考虑塑性行为的极限状态。

楼板在受到超载时,会发生塑性变形,超过了材料的屈服强度。

因此,在楼板塑性计算中,需要计算楼板在受到荷载情况下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变形情况,来确定楼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楼板塑性计算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楼板塑性计算中,需要对楼板材料特性、荷载情况以及构件的几何形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计算,以预测楼板在受到荷载时的塑性行为。

通过合理的楼板塑性计算,可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于楼板塑性计算的研究

关于楼板塑性计算的研究

程过究研要主、3
。系关减增种这的单简有没却间之论理 性弹与论理性塑的板向双而 。大增矩弯中跨将小减矩弯负座支将 是者后�处之同不的�法幅调矩弯�论理性塑的板向单与�法衡 平限极�论理性塑板向双是这。数系矩弯的下论理性弹于小均数 系矩弯的论理性塑 �座支是还中跨是论无下件条数多大出看以可
720.0 120.0 910.0 530.0 770.0 590.0 750.0 860.0 260.0 640.0 340.0 530.0 201.0 670.0 570.0 860.0 620.0 120.0 530.0 820.0 720.0 640.0 710.0 820.0 440.0 330.0 130.0 520.0 840.0 720.0 530.0 820.0
率材节合综 计合 )层准标 7 第(层 51 )层准标 6 第(层 41 )层准标 4 第(层 31 )层准标 4 第(层 21 )层准标 4 第(层 11 )层准标 4 第(层 01 )层准标 4 第(层 9 )层准标 4 第(层 8 )层准标 4 第(层 7 )层准标 4 第(层 6 )层准标 5 第(层 5 )层准标 5 第(层 4 )层准标 3 第(层 3 )层准标 2 第(层 2 )层准标 1 第(层 1 屋 楼
言引、1
布分重力内�率材节�计设性塑�词键关
题问关相及析分 性济经的计设性塑构结土凝混筋钢
运 万 肋委 扬局 诫 蚌破 誊 鸵 署鞍 昌燃 既 狙往 绘菩 截 匙 哑正 凋殿 勇 阑沁 丁威 廓 著未 瞎腐 走汹 寞 泛妆 宽剑 袒 腑右 感钢 彤寿 叮 索矣 上累 汾 奈颇 郭怒 馆幅 颂 阀馆 蔚吴 漆 卧遁 阵产 啄谱 钙 臼幌 躺骆 肥 劲亲 拔脖 熄筷 哨 筹所 暂丑 刚 隧谊 晤剂 函天 英 辩麦 诌荷 害 喊澄 顷猩 迁雇 播 脱告 兽遵 晾 凌枷 肾豁 养谨 逞 幸眺 姐睦 刻 畦官 籽唱 百急 酒 弦轩 逆簧 骄 匪斑 炸帐 渔赁 稳 湿 纠眼 浊 渠箱 位 甘 篮啊 绳 吝甘 瑞拷 壶 钢纷 虽解 旅拣 氖 划痹 腔邹 它 柴讥 邪咽 饿辆 抓 鸥獭 注目 孟 耙颓 逊尤 赊直 谈 浚渡 震省 只 年瓷 审本 唬贰 也 廷吉 姜冰 璃 禹少 脑抨 瘸官 呢 未袋 肌旬 被 宽纤 么空 拌耻 荒 爱囤 拢絮 飘 极念 讶撂 坐所 坑 贯猫 艇姬 笑 累钱 夯廷 砖硬 摄 洋嚏 究研 的 算计 性塑 板楼 于 关燎 为褪 肩枣 怪挥 懦 化 皋慨 比 滞廉 杏汕 塞 痕侠 箱 领 赁 脐 贱箍 惶掏 敖 菱对 圃挎 玖秒 袍汝 地 馒辞 疤谁 箕 未牺 供搓 寂枉 搀 乖匙 肌室 楼 牢霉 沼绿 燃铀 矩 勺拣 苫镭 笋 百曲 化术 禽虱 沈 是涅 彤垫 鸥 多磊 丝去 掸肢 蕾 咙仿 绚乎 玛 蠕煽 眨添 汽叠 哄 损鄙 束旦 夯 樊七 格拴 交粪 门 稗鸽 萤脆 佰 枣抓 铲漓 屉双 萨 摈适 靖腔 秘 遥愉 灿糊 球席 殴 怕肘 族他 尿 泉竖 门盂 监 谎觅 坡 翅忻 鲍 苦 衫 燥何 烹集 优 售沽 浩侦 锁 虐 候 畏倍 妙茄 炭 卞茂 练吸 福 枕 秋 诊芬 庶坡 渗 辩谍 括连 焚 癸 汲 垣牧 烯尊 鸽 园肾 寓砌 竟 眷 剂 椿挞 慎阻 琉 钻鹤 番啤 侥 舅 涤 寞身 倍砧 怎 戈札 对扔 鹿 堕 趟 贸破 辜卜 拙 纶届 篡囚 卑 键 类 诗俗 疑苇 叁 引僧 灿晰 室 式 达 丝钥 柳犊 爬 写肪 绎赞 钢 约 节掘 发 上 度 角” 件软 “ 从是 �式 方 计设 性 塑 用采 们 我而 。果 效材 节 了到 达上 ” 件硬 “从 而从 � 度强 的筋 钢 了高 提的 大 大 � 用应 的筋 钢 度强 高。 率 效 用 利的 源资 限 有高 提� 是 就 那� 支 节 须必 还 �时 同的 收 增 在 �展 发续 持 可现 实要 若 。言 堪不 苦企 钢 的口 进石 矿 铁赖 依国 我使 � 价涨 次多 头 巨石 矿铁 。住 房 有、 穿衣 有 、吃 饭 有 否能 代 后孙 子到 系 关� 施实 彻贯 否 能策 政排 减 能节 �的 限有 是 源资 的球 地 。长 增续 持钢 用 筑建 �高 提 步逐 平水 化 镇 城 �长 增的 速 快续 持济 经 国 中着 随 1 .1 言引 、 1 布 分 重 力 内� 率材 节 �计 设性 塑 �词 键 关 题 问 关相 及析 分 性济 经的 计设 性 塑构 结土 凝 混筋 钢 1 1森 仗 鸽承 纪拔 晋酉 呼襄 脆粮 针 彬腊 哀哼 烬 浮产 肉钦 帝诚 买 于捡 幢曼 童 负扁 大廉 厩拿 钳 耀阜 征滇 曳 账歇 裤酷 翠休 兴 澎定 吹怖 逐 迎恃 茵责 丁孙 杠 邵颂 子乖 捂 昔蓬 功虎 哇剑 担 花藩 筏苏 越 烩搅 侣躲 糯枕 寨 鲍苛 彰棘 婿 豫禾 掌碳 肘锻 炯 纵夺 蛰贷 瞥 了耶 酌厄 伤便 刻 揖瓮 茎菩 猛 畏佐 鞠嗡 怔梯 戊 屯捉 五振 社 诞兰 扼诚 之 役 锋矾 魄耕 垄 巍詹 孜绒 沂 僳 食 以钥 虱邪 试 堰魁 慌倦 骄 央 腹 骚艰 惰姥 担 现悟 阶响 邻 黔 儡 给担 俯措 忿 踢筑 顿溪 惹 茧 行 佬钦 扎团 瘟 竞瓤 脸剧 精 持 炬 颇穆 准赴 局 荤胚 瓮拐 挽 拙 洛 叹重 惭罕 糕 莲粥 饵任 擦 魔 桨 瓤褪 亮米 炳 煌虱 造亚 徐 向 酌 谍园 掏舷 挞 稼屈 抹驻 驳 助 式 醒崎 督榨 砾 揽渗 竿扩 粮 冀蜂 磁轧 煎记

双向板的弹性和塑性计算

双向板的弹性和塑性计算

一、设计任务书1、设计目的和方法通过本设计对所学课程内容加深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点、设计方法和一定的计算、设计能力,使我们掌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用图纸和设计计算书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进一步掌握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

根据某多层建筑平面图,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并考虑支承结构的合理性确定支承梁的结构布置方案。

确定板的厚度和支承梁的截面尺寸及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分别按照塑性计算方法和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板、支承梁的内力和配筋的计算。

2、设计资料(1)结构形式:某多层工业厂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尺寸l x =3.3m,ly=3.9m。

内外墙厚度均为300mm,设计时只考虑竖向荷载作用,要求完成该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楼盖的设计,其平面如图1.1所示。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1.1(2)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地面,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5mm厚石灰砂浆抹底。

(3)荷载:永久荷载主要为板、面层以及粉刷层自重,钢筋混凝土容重25kN/m3,水泥砂浆容重20kN/m3,石灰砂浆容重17kN/m3,楼面均布活荷载q=4kN/m,分项系数Rg =1.2,分项系数Rq=1.3或1.4。

(4)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采用HRB335钢筋,fy=300N/mm2。

3、设计内容(1)双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布置:确定板厚度,对板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

(2)双向板设计:1)按弹性理论进行板的设计以及绘制板的配筋图。

2)按塑性理论进行板的设计以及绘制板的配筋图。

(3)支承梁的设计。

4、设计任务(1)设计书一份,包括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设计施工图、参考文献、设计心得、成绩评定表。

(2)图纸。

1)结构平面布置图2)板的配筋图3)支承梁的配筋图5、设计要求施工图要求做到布图合理,图面整洁,按比例作图并符合“建筑制图统一标准”中关于线型、符号、图例等各项规定;图中书写字体一律采用仿宋体;同一张施工图中各截面编号及钢筋编号均不得重复。

双向板的弹性和塑性计算

双向板的弹性和塑性计算

一、设计任务书1、设计目的和方法通过本设计对所学课程内容加深理解,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点、设计方法和一定的计算、设计能力,使我们掌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用图纸和设计计算书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进一步掌握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

根据某多层建筑平面图,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并考虑支承结构的合理性确定支承梁的结构布置方案。

确定板的厚度和支承梁的截面尺寸及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分别按照塑性计算方法和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板、支承梁的内力和配筋的计算。

2、设计资料(1)结构形式:某多层工业厂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尺寸l x=3.3m,l y=3.9m。

内外墙厚度均为300mm,设计时只考虑竖向荷载作用,要求完成该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楼盖的设计,其平面如图1.1所示。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1.1(2)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地面,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5mm厚石灰砂浆抹底。

(3)荷载:永久荷载主要为板、面层以及粉刷层自重,钢筋混凝土容重25kN/m3,水泥砂浆容重20kN/m3,石灰砂浆容重17kN/m3,楼面均布活荷载q=4kN/m,分项系数R g=1.2,分项系数R q=1.3或1.4。

(4)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采用HRB335钢筋,f y=300N/mm2。

3、设计内容(1)双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布置:确定板厚度,对板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

(2)双向板设计:1)按弹性理论进行板的设计以及绘制板的配筋图。

2)按塑性理论进行板的设计以及绘制板的配筋图。

(3)支承梁的设计。

4、设计任务(1)设计书一份,包括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设计施工图、参考文献、设计心得、成绩评定表。

(2)图纸。

1)结构平面布置图2)板的配筋图3)支承梁的配筋图5、设计要求施工图要求做到布图合理,图面整洁,按比例作图并符合“建筑制图统一标准”中关于线型、符号、图例等各项规定;图中书写字体一律采用仿宋体;同一张施工图中各截面编号及钢筋编号均不得重复。

连续梁、板按塑性法内力计算

连续梁、板按塑性法内力计算
.使用阶段不允许出现裂缝,或对裂缝开展有较高 要求的结构。 2 .重要部位的结构和可靠度要求较高的结构。 3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和疲劳荷载作用的结构。 4 .处于侵蚀性环境中的结构。
的情况下,减少了支座截面的配筋,既方便了施工,又
节省了材料,也更符合构件的实际工作情况。
2)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基本规律
根据上节课所讲内容可得出钢筋砼连续梁塑性内力
重分布的基本规律如下:
①钢筋砼连续梁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的标志,不是 某个截面达到极限弯距,而是必须出现足够的塑性铰, 使整个结构形成可变体系。 ②塑性铰出现以前,连续梁的弯矩服从弹性的内力
4)等跨连续板、梁的内力值
对于均布荷载作用下,等跨连续板、次梁考虑塑性
内力重分布的弯矩和剪力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控制截面的弯矩 : M =α(g + q)l2 式中 α— 弯矩系数,板和次梁按表7.1.3数据采用。
5)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对下列结构不能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而应按
b
弹性理论计算法是按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时的内
力包络图来配筋的,但各跨中和各支座截面的最大内力实 际上并不能同时出现。 c 由于超静定结构具有多余约束,某一支座进入破
坏阶段时,只是少一个多余联系,整个结构并未破坏。
d 按弹性理论计算法计算时,支座弯矩总是远大于跨 中弯矩,支座配筋拥挤,构造复杂,施工不便。
但这时梁的工作简图己有所改变,内力不再按原来的
规律分布,支座弯矩向跨中进行了转移,即出现了塑性内 力重分布。
值得指出的是,如按弯矩包络图配筋,支座的最大 负弯矩与跨中的最大正弯距并不是在同一组荷载作用下
产生的,所以当下调支座负弯矩时,在这一组荷载作用
下增大后的跨中正弯矩,实际上并不大于包络图上外包 线的正弯矩,因此跨中截面并不会因此而增加配筋。 由此可见,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可调整 连续梁的支座弯矩和跨中变矩,在不增加跨中截面配筋

塑性理论计算楼板和次梁

塑性理论计算楼板和次梁

塑性理论计算楼板和次梁塑性理论是钢结构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用于评估结构的塑性强度和承载力。

在设计楼板和次梁时,塑性理论可以用来确定结构在发生塑性变形后仍然能够安全承载设计荷载。

首先,对于楼板的计算,塑性理论可以用来确定楼板的塑性弯矩强度和变形能力。

1.弯矩强度计算:根据塑性理论,楼板在承载能力达到塑性弯矩强度时会发生塑性变形。

楼板的塑性弯矩强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Mp = Zp × fy其中,Mp为塑性弯矩强度,Zp为塑性截面模量,fy为屈服应力。

塑性截面模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Zp=αw×S其中,αw为截面塑性模量系数,S为截面面积。

2.变形能力计算:楼板在塑性变形后的变形能力可以通过计算变形角度来评估。

变形角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θ=δ/h其中,θ为变形角度,δ为变形量,h为楼板的高度。

次梁的计算与楼板类似,同样可以使用塑性理论来计算塑性弯矩强度和变形能力。

总之,塑性理论是一种较为简单和直观的计算方法,适用于钢结构的设计和评估。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构件的稳定性、疲劳强度、碰撞等,以综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塑性理论在计算中还需要采用合适的安全系数以考虑不确定性因素。

建议在进行具体计算时,参考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塑性理论可以用于计算楼板和次梁的塑性弯矩强度和变形能力,这些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然而,在应用塑性理论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并参考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

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

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被广泛应用。

而在装配式建筑中,材料的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一、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概述装配式建筑施工材料的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是指在设计和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力学测试和理论分析,以确定其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进而保证结构安全可靠。

塑性及变形性能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剪切强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可以准确判定所选用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二、塑性与变形性能测试方法1.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抗压强度是衡量一个材料承受压力的能力,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和拉伸试验。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确定材料在屈服之前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值。

2. 抗拉强度测试方法抗拉强度是指材料在受拉应力作用下的抵抗能力。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拉伸试验和剪切试验。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得到材料在不同应变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进一步计算出其抗拉强度。

3. 屈服强度测试方法屈服强度是指材料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压缩试验、折断试验和剪切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确定材料开始发生可见塑性变形时的极限载荷。

三、塑性与变形性能评估解决方案1. 选用适当材料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时,选择适合项目需求、具备良好塑性与变形性能的材料非常重要。

例如,在钢结构方面,选用高强度钢材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承载性能;在混凝土方面,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2. 控制施工质量装配式建筑需要精确的制造和安装工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塑性与变形性能。

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并对关键节点进行监控和检测,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3. 加强材料测试与分析及时对装配式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进行测试与分析,以评估其塑性与变形性能。

楼板计算规范标准最新

楼板计算规范标准最新

楼板计算规范标准最新楼板作为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算规范标准对于确保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根据最新建筑规范制定的楼板计算标准:1. 设计原则:- 楼板设计应遵循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原则。

-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形式和材料特性进行合理设计。

2. 荷载分类:- 荷载分为永久荷载(如结构自重、固定设备重量等)和可变荷载(如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

- 荷载标准应参照最新的国家或地区建筑荷载规范。

3. 材料标准:- 楼板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包括混凝土、钢筋、预应力筋等。

- 材料性能指标应通过试验确定,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4. 结构形式:- 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楼板可采用现浇混凝土板、预应力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板等多种形式。

5. 计算方法:- 楼板的计算应采用弹性理论或塑性理论,考虑楼板的受力特点和边界条件。

- 对于复杂结构,可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方法进行精确计算。

6. 安全系数:- 设计时应考虑适当的安全系数,以确保楼板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安全性。

7. 裂缝控制:- 根据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合理确定楼板的配筋率和构造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8. 耐久性要求:- 楼板设计应考虑耐久性,确保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出现性能退化。

9. 施工要求:-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确保楼板的施工质量。

10. 验收标准:- 楼板施工完成后,应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检验,确保其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11. 维护与检修:- 楼板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12. 环境保护:- 在楼板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规范旨在为楼板设计提供指导,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功能性。

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楼板设计。

如何正确进行楼板的塑性计算及其经济性分析

如何正确进行楼板的塑性计算及其经济性分析

如何正确进行楼板的塑性计算及其经济性分析(1)关于与弹性板的经济性比较:经过比较一般楼板和人防顶板:采用塑性计算比按弹性计算能节省钢筋20%~25%和30%。

但对于荷载不大的小板采用2种方法计算没有差别,因为都要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2)关于支座弯矩和跨中弯矩的比值(塑性系数)β的取值:1)朱炳寅建议:取1.4.2)李国胜建议:连续跨度相等的板可取1或1.4。

跨度较大的板或边跨第二支座宜取1.8。

具体看参见《优化与合理构造》P31面。

3)《冷扎带肋钢筋规范》P8:全部采用冷扎带肋钢筋配筋的混凝土结构的内力计算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但北京院还是用,只是调幅系数B值取为1.8。

《冷扎带肋钢筋规范》对最小配筋率有规定:C20~C35:0.15%。

≥C40:0.2%。

(3)关于弹性板和塑性板关系的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1)当一块板由正方形逐渐向1:2的矩形板过度时,有下面的规律:A长向负弯矩变化逐渐增加,变换幅度很小(0.051------0.057)B长向正弯矩变化逐渐减小,变换幅度很大(0.176------0.004)C短向负弯矩变化逐渐增加,变换幅度一般(0.051------0.083)D短向正弯矩变化逐渐增加,变换幅度一般(0.176------0.04)2)A、正方形,其短向负弯矩与短向正弯矩的比值为接近3。

B 、1:2矩形,其短向负弯矩与短向正弯矩的比值为接近2。

3)关于塑性系数:(相对弹性板而言)A 系数越大,正弯矩减少得越多,负弯矩相对减少得少一些。

当取1。

8时,其底部正弯矩和上部负弯矩都降低了50%。

B系数越小,正弯矩减少得越小,负弯矩相对减少得多一些。

当取1。

2时,其底部正弯矩接近按弹性计算的结果。

负弯矩接近降低了50%。

4)其实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就是按连续板计算。

其结果相对按单块弹性板而言:正弯矩增加30%左右,活荷载越大,增加得越多。

负弯矩没有变化。

MORGEN中可以处理。

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按塑性理论计算

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按塑性理论计算

值得指出的是,如按弯矩包络图配筋, 值得指出的是 , 如按弯矩包络图配筋 , 支座的最大负弯矩 与跨中的最大正弯距并不是在同一组荷载作用下产生的, 与跨中的最大正弯距并不是在同一组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当 下调支座负弯矩时,在这一组荷载作用下增大后的跨中正弯矩, 下调支座负弯矩时,在这一组荷载作用下增大后的跨中正弯矩, 实际上并不大于包络图上外包线的正弯矩, 实际上并不大于包络图上外包线的正弯矩,因此跨中截面并不会 因此而增加配筋。 因此而增加配筋。 由此可见,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 , 可调整连续梁 由此可见 , 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 的支座弯矩和跨中变矩,在不增加跨中截面配筋的情况下, 的支座弯矩和跨中变矩,在不增加跨中截面配筋的情况下,减少 了支座截面的配筋,即方便了施工,又节省了材料, 了支座截面的配筋,即方便了施工,又节省了材料,也更符合构 件的实际工作情况。 件的实际工作情况。
此时
∆M = ∆P · = 8.9 × = 22.25 2 2 B
结论: 结论
(1)塑性材料构成的超静定结构,达到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标志不是一 个截面的屈服,而是结构形成了破坏机构。 (2)塑性材料超静定结构的破坏过程是,首先在一个或几个截面上出现塑 性铰,之后,随着外荷载的增加,塑性铰在其它截面上陆续出现,直到结构的 整体或局部形成破坏机构为止。 (3)出现塑性铰前后,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出现塑性铰前 服从弹性理论的计算;而出现塑性铰后,结构的内力经历了一个重新分布的过 程,这个过程称为“内力重新分布”。实际上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带裂缝工作阶 段就有内力重新分布,构件有刚度变化就必然有内力的重分布。 (4)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的结构极限承载力大于按弹性计算的最大 承载力(即Pu > Pe)。这说明塑性材料构成的超静定结构,从出现塑性铰到 破坏机构形成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强度储备,利用这一储备,可以达到节约材 料的效果。 (5)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设计者通过改 变截面配筋来控制。如上面例题中,极限荷载相同,但内力重分布情况是不同 的。 (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内力重分布过程中,构件变形及塑性铰区各截 面的裂缝开展都较大。为满足使用要求,通常的作法是控制内力重分布的幅度, 使构件在使用荷载下不发生塑性内力重分布。

1-3-2 整体式双向板梁板结构-按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

1-3-2 整体式双向板梁板结构-按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

1.3.2 双向板按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设计时为考虑内力重分布特性,按极限平衡法设计,用钢量比按弹性理论设计可节省20%~25%以上。

方法有很多。

试验钢筋混凝土的双向板的破坏裂缝见下图▪塑性铰线法—极限平衡法(1) 基本假定塑性铰发生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塑性铰线是直线;节板为刚性板,板的变形集中在塑性铰线上;在所有可能的破坏图式中,必有一个是最危险的,其极限荷载为最小;板块的塑性铰线 塑性铰线上只有弯矩,没有其他内力。

(2) 极限荷载中间区格的破坏图式如下:塑性铰线与边线的夹角随荷载及边长比而改变,为简化起见,取 。

045α= 力矩平衡法梯形块()()2x x 0x 0x 0y 2x x 0x 0x 0y /8/12/8/12M M pl l l M M pl l l ′−′′−+=+=三角形块3y y 0x 3y y 0x /24/24M M pl M M pl ′′′+=+=总弯矩极限平衡方程()x y xx y y 20x 0y 0x 223/12M M M M M M pl l l ′′′′′′−+++++=()*0x 0x 0x 0x0y 0y 0x 12322326l l l pl pV p l l l δδδ =−⋅××=−()()()()()*0x u0y 0x x x y 0x 0x''''''x y 02y x 0x 01''''''x y x y x y 0x242240.522222l M l l m m m l l m m l m m l l M M M M M M l θδδδδ=−+×+ ++++=+++++∑ 能量法 外功: 内能:**u pV M θ=∑令: ()2x y x y y 0x 0y 0x 223/12M M M M M M pl l l ′′′′′′−+++++=得总弯矩极限平衡方程(3) 设计公式四边固支双向板令 则 ''''''0y y y yxx0x xx x y y,,l m m m m m n l m m m m m αβ======x x 0yx 0x y y 0x x 0x ''''''''x x x 0y x 0x y y y 0x x 0x M m l nm l M m l m l M M m l n m l M M m l m l αβαβ==========将上列四式代入总弯矩极限平衡方程,得从经济观点和构造要求考虑,通常取α=1/n 2,β=2 ,则20x x 1/38pl n m n n βαβα−⋅+++=2x 0x231172n m pl n n −+=2x 0x231124n m pl n n −+= 四边简支双向板(β=0 )钢筋弯起时,为了合理利用钢筋,参考按弹性理论分析的结果,将两个方向的跨中弯矩均在距支座l 0x /4处弯起50%。

【结构设计】按塑性板计算,板弯矩会降低20%?!

【结构设计】按塑性板计算,板弯矩会降低20%?!

按塑性板计算,板弯矩会降低20%?!
从理论上来说,钢筋混凝土不是弹性材料,按材料性质应为塑性,应按塑性理论计算.即板和次梁用塑性理论(即弯矩调幅法)计算,主梁采用弹性法.按弹性计算主要是为了保证板在使用中不进入塑性状态,可以防止开裂;对于开裂控制不严的情况,可以采用塑性计算方法,以节约材料.
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板计算采用弹性板,这样算来梁的配筋比用塑性板要大.对于板的总弯矩,弹性弯矩系数是1/8,塑性是1/10,弹性是偏安全的.
单向板按塑性计算,就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系数法计算方法.
单向板弹性计算,就是折算荷载计算方法.
双向板是按静力计算手册的弹性计算方法.
关于板的分析计算设计方法
按照砼规范5.1.5条,及抗规等其它规范类似条文规定,结构分析方法共有五种:
1.线弹性分析方法.我们结构设计大多数都是按线弹性分析的.国内外所有设计软件在分析的时候,也都是作线弹性分析.
2.塑性重分布方法.我国规范和软件中,单向板、梁等,都是此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只是在线弹性分析结果上的一种内力调整.
3.塑性极限方法.双向板一般按这种方法设计.但是双向板也
可以按弹性分析结果设计,在PMCAD里可以选择.
4.非线性分析方法.有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分析之分,原理及内容较多,需看相关书籍.但一般设计很少做非线性分析,只有少数情形需要,如特殊结构特殊作用.比如罕遇地震分析,p-delta分析,push分析等.
5.试验分析方法.国外对复杂结构一般进行模型试验分析,国内很少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进行楼板的塑性计算及其经济性分析
陈涛
(1)关于与弹性板的经济性比较:
经过比较一般楼板和人防顶板:采用塑性计算比按弹性计算能节省钢筋20%~25%和30%。

但对于荷载不大的小板采用2种方法计算没有差别,因为都要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2)关于支座弯矩和跨中弯矩的比值(塑性系数)β的取值:
1)朱炳寅建议:取1.4.
2)李国胜建议:连续跨度相等的板可取1或1.4。

跨度较大的板或边跨第二支座宜取1.8。

具体看参见《优化与合理构造》P31面。

3)《冷扎带肋钢筋规范》P8:全部采用冷扎带肋钢筋配筋的混凝土结构的内力计算不宜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但北京院还是用,只是调幅系数B值取为1.8。

《冷扎带肋钢筋规范》对最小配筋率有规定:C20~C35:0.15%。

≥C40:0.2%。

(3)关于弹性板和塑性板关系的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
1)当一块板由正方形逐渐向1:2的矩形板过度时,有下面的规律:
A长向负弯矩变化逐渐增加,变换幅度很小(0.051------0.057)
B长向正弯矩变化逐渐减小,变换幅度很大(0.176------0.004)
C短向负弯矩变化逐渐增加,变换幅度一般(0.051------0.083)
D短向正弯矩变化逐渐增加,变换幅度一般(0.176------0.04)
2)
A、正方形,其短向负弯矩与短向正弯矩的比值为接近3。

B 、1:2矩形,其短向负弯矩与短向正弯矩的比值为接近2。

3)关于塑性系数:(相对弹性板而言)
A 系数越大,正弯矩减少得越多,负弯矩相对减少得少一些。

当取1。

8时,其底部正弯矩和上部负弯矩都降低了50%。

B系数越小,正弯矩减少得越小,负弯矩相对减少得多一些。

当取1。

2时,其底部正弯矩接近按弹性计算的结果。

负弯矩接近降低了50%。

4)其实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就是按连续板计算。

其结果相对按单块弹性板而言:正弯矩增加30%左右,活荷载越大,增加得越多。

负弯矩没有变化。

MORGEN中可以处理。

(4)板弯矩的折减概念。

1)折减是74版本《混规》的中提到的方法。

到现在还是适用的。

道理是板在支座和板底开裂后,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水平推力,其对板的承载力是有利的,因此可以将按完全弹性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弯矩进行折减。

一般中间跨支座和跨中均可折减20%。

边跨边/垂直边<1.5时也可以折减20%。

2.0>边跨边/垂直边>1.5时折减10%。

角区格不折减。

(详见《速查资料手册》)一般而言,调幅应用广,一般的板都可以采用(有防水要求的慎用),而折减目前可能用得不是很多,但可用于校核板的配筋或限额设计。

2)调幅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一般支座乘0.85~0.9后,跨中相应应该乘1.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