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
海洋生物论文
作者:冯银惠学院:商学院班级:物流管理121班学号:12313907内容摘要: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
它虽然没有脊椎,但身体却非常庞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撑其巨大的身体。
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
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直径从1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
水母的种类很多,我国大约有400种左右,常见的约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
水母直径从1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我们常吃的海蜇也是水母的一种。
迄今全世界发现的桃花水母属仅有的11个物种中,有9种在我国发现并命名。
然而,有关国内所定种类的可靠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对国内桃花水母的分类、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和方向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桃花水母的资源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母、水母繁殖、桃花水母正文:一、水母(英文:J e l l y f i s h)是一种低等的海产无脊椎浮游动,肉食动物。
在分类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已知道的约有200种。
水母一词广义也指具水母型(钟形或碟形)的刺胞动物,如水螅水母、管水母(包括僧帽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
本纲的水母分为两型自由游泳水母及营固着生活的种类(以柄栖附于海草及其他物体上)。
营固着生活的形似水螅的种类构成十字水母目。
水母含有95%的水份,它们在运动之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
水母具有再生的能力,水母如果遭受其他捕食者的攻击,而造成局部较轻微的受伤,如失去部份触手等,是可以再生的。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
水母的近亲包括海葵及珊瑚,水母体可分为三个主要部份:一是圆圆的伞体;二是触手,上面布满刺细胞;三是口腕,捕食猎物。
特征:1)水母是腔肠动物,是一种古老的低等生物。
2)水母整体呈伞形,伞体下有带毒触手,它通过伞体的收缩运动来形成水流推动前进,速度很慢,依靠触手捕捉小鱼或小虾为生;3)水母通体含水,含水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4)水母被称为“温柔杀手”,虽然它外表美丽无比,但是,它的触手是有剧毒的,每年都有很多人被水母蜇伤,如果不及时抢救,轻则瘫痪,重则生命垂危;如果被大型水母咬到,如北极霞水母(它的伞体直径可达2到5米),那是可以让人立刻毙命的(小型水母毒性一般较小)。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浅谈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内容摘要藻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主要谈谈藻类的贡献与危害.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与陆地与水的比例.显然,水是占了优势.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
关键词:海洋藻类人类贡献危害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藻类,是最简单的光合营养有机体。
藻类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
藻类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原植体植物。
藻类的生殖器官多数是单细胞,虽然有些高等藻类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直接参加生殖作用,形成孢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没有不孕细胞层包围。
它可以定义为:无胚、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藻类是低等植物中的一大类。
藻类种类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藻类可以分为海水藻类和淡水藻类。
严格意义上讲,它可以分为8个门类:蓝藻门,金藻们,硅藻门,甲藻门(其中包括隐藻),裸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后两门为海水藻类,如:裙带菜、紫菜、石花菜和海带等肉眼可见的较大的海洋藻类。
淡水中6个门的藻体需显微观察。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藻类作为食物、药材、饲料等。
藻类与工业、农业、水产、地质、水域环境保护、航天业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和研究藻类。
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上陆地与水的比例。
显然,水是占了优势。
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
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
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
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和破坏。
关于海洋生物论文4200字_关于海洋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关于海洋生物论文4200字_关于海洋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关于海洋生物论文4200字(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论文摘要:随着人类对海洋的探究的不断深入,海洋中蕴藏着的多种对人类身体有益的功能性成分或生物活性物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海洋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并且具有良好的生产及科学应用价值,如今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海洋中不同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功能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至今已发现2000多种具有生理及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近几年来,国内海洋药物研究获得了很多成果,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共发现具备药物价值的生物700多种[1],其中很多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等作用,还有多种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活性物质被有效分离出来,同时实现了提纯处理,对具备较强作用和特殊功能的物质进行了人工改造、合成,以使其能为临床所用,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活性物质类型较多,包括生物碱类、多肽类、聚醚类等物质,其中具有较好研发潜力和市场应用前景的是多肽类物质[2]。
1肽类毒素功能分析海洋肽类毒素的相关研究也是目前生物研究的热点,肽类毒素是一种具有攻击性和防卫性的武器,海洋肽类毒素种类较多,一般来说,以神经毒素为主,该毒素经分离纯化后可用于抗癌、抗菌,经过提炼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可以说将该物质用于临床药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肽类毒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有效性是比较高的,剂量小效果好,其分子量较小,可以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实现批量化生产,目前市场上已研发了40多种肽类毒素,其中以海葵毒素最多。
1.1海葵肽类毒素海葵属于一种腔肠动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海域中,在海葵触手中有大量神经毒素、细胞毒素,通常海葵肽类毒素分子较小,分子质量低于5000k。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离子通道作用,对人体神经系统和信息系统有较大影响,目前针对海葵肽类毒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钠通道毒素,这种毒素能够与钠离子通道上的特异受体进行结合。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与保护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与保护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生物在水环境中生存、繁殖、演化的过程和机理。
它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
水生生物包括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如藻类、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等。
由于水生生物受到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生生物学的研究水生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可以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水生生物的形态、解剖、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
1.形态与解剖水生生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关键性意义。
研究形态和解剖可以为我们了解水生生物的适应能力提供重要信息。
例如,鱼类的侧线系统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水域的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水生环境。
2.生理水生生物的生理过程包括代谢、呼吸、产生能量等,这些过程对其生存和繁殖都非常重要。
研究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生生物的生存机理,同时还可以为水生生物的养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生态水生生物的生态可以从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
研究生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生生物的生态位、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基本概念,同时还可以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进化水生生物在环境中的进化过程对其生存和繁殖都有重要意义。
研究进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生生物的进化机理,也可以为水生生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生生物保护水生生物保护是指通过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监测和管理等方式,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维护生态平衡。
1.环境污染水生生物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尤为严重。
水体中的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农药等污染物质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染物质的排放。
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需要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生物论文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潘宏博,姜佳枚,王丽卿,陈立婧,唐文乔(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摘要:水生生物学是农林院校及涉海高校的专业课,作者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计、考核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和创新能力,为我校水产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83-02《水生生物学》是农林院校及涉海高校的核心课程,在我校上海海洋大学,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具有雄厚的教学基础和相关教学资源。
本课程开设广泛,几乎为水产与生命学院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真正接触水产养殖/水生生物的第一门课程。
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我校水产创新人才的培养成功率。
但目前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学习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严重缺乏,多数处于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状态,这也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水产领域从业意向逐年减少及考研深造数量一直不高。
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1)水生生物学涉及面广、内容繁多。
因避免内容同其他相关课程有较多重叠,理论课目前过于注重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而该内容又多以枯燥的讲授为主。
(2)实验课内容较古板,均为固定标本。
虽观察和生物绘图是生物学/水产类专业的基本功,但单纯的观察易加快学生的学习疲劳,降低学习兴趣。
(3)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
(4)学生没有理解本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缺乏兴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希望增加教学互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同时,更喜欢用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学习,而非毫无生气的生物模式图;更喜欢团队合作的多媒体展示,而非传统的书面作业;此外,实验课上他们更爱动手探索,而非单纯按部就班。
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知识。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以及其生活环境的科学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水生生物学研究逐渐成为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水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水生生物分类学研究进展水生生物分类学是水生生物学的基础,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水生生物的命名、分类、鉴定和分类密码学。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学已经与分子分类学相结合,加深了对水生生物分类关系的认识。
基于形态和基因相结合的综合分类学手段为水生生物的分类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依据,提高了分类学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二、水生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水生生物生态学是水生生物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主要关注水生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域中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水生生物的适应性、生活史、生殖行为、种群动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长期观测和实验研究,对水生生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保护和管理水生生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水生生物保护研究进展水生生物保护是为了维护水生生物群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开展的研究和保护行动。
近年来,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研究者通过保护区建设、种群保护、栖息地恢复等措施,成功保护了多个濒危水生生物物种,促进了水生生物的繁衍和演化。
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保护难题,如环境污染、引入物种和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研究进展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水生生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药物资源,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对象。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和资源管理措施,有效提高了水生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同时,研究者也注重研究水生生物的养殖技术和资源保护,为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生生物学》课程开放互动式实验教学的探索
Ex l r to f O p n a d I t r o m un c t a h n o e o h p o a i n o e n n e c m ia e Te c i g M d n t e
Aq a i — i l g u s s u t b o o y Co r e c
s t. uis K e o ds: a uai — il g yw r q tc bo o y;o e nd i tr o p n a n ec mmun c t i ae;e p rme tlta h n x e i n a e c i g
开 放互 动式 教学模 式 现 已成 为高 校教学 方法 改 革 的一 项重要 内容 。这 种 模 式 是 以学 习者 为 中心 ,
充 分利 用灵 活多 样 的信 息 渠 道 和 先进 的教 学 手段 ,
是一种 广渠 道 、多元化 吸 收知识 的教 学模式 。它 能 从 教学 内容 到教 学方法 均 能营造 出学 生参 与教学 的 空 间 ,使学 生能 深刻领 会 和掌握 运用所 学知 识 ,鼓 励 学生 积极 参 与教学 过程 ,加强 师 生之 间的交 流及 反馈 。让 学生领 略克 服 困难协 同攻关 收获 成果 的喜 悦 ,从 而 最大 限度地 调动 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 与参 与 意识 ,启迪 创新 思维 。
外数码 照 相 ,输 入计 算 机 ,利 用 Feh o epit ls 、Pw ron 制成 软件 ,实验 时用 电脑 投影 仪进 行演示 ,以弥 补
实验 品种 的不 足 ,丰富实 验教 学 的 内容 。
2 2 建立 水生 生物保 种 室 .
XU e Zh n,LU ih n Ka — o g,L N a I Xi
水生生物学水下生命的奇观
水生生物学水下生命的奇观水生生物学:水下生命的奇观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起源、生物组织发育和生命现象的科学。
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水生生物学——研究水下生物群落、生物生态以及水下生命现象的学科。
一、水中的生物多样性水生生物学研究的首要内容之一是探索水中的生物多样性。
水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从微观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无一不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
例如,在珊瑚礁上,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珊瑚、鱼类、海胆等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这些生物之间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精密而独特的水下生态系统。
二、水下生命的适应能力水下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维持离不开水下生物的适应能力。
水具有浮力和阻力,对于生物的生活和繁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适应水下环境,许多水生生物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特征。
例如,鱼类的鳞片和鳃尤其适合在水中生存和呼吸。
鳞片可以减少水的阻力,而鳃则能够将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
三、水下生命的繁衍方式水生生物繁衍方式的独特性也是水下生命的奇观之一。
相比陆地生物,水生生物的繁殖方式更加多样且独特。
例如,珊瑚虫通过产卵来繁衍后代,并且形成了庞大的珊瑚礁。
另外,一些鱼类如鲫鱼和鲤鱼会选择在河流中产卵,利用水流帮助卵子受精和迁移。
这些繁衍方式不仅展示了水下生命的多样性,也对水下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水中的共生关系水生生物学研究还关注水中的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水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共生关系。
例如,水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珊瑚和藻类之间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
珊瑚为藻类提供养分和保护,而藻类则为珊瑚提供光合产物。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对珊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水下生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生生物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下生命的奇观,还可以为水下生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水生生物学专业论文)水稻胞质FBA基因在鱼腥藻7120中的表达及其对光合..
通过这个实验发现,虽然三磷酸甘油酸(3-phosphate—D—glycerate,简称3-PGA)是C02固定中第‘步的产物,但它不是直接从3个C02生成的。
而是一个C02分子与一个五碳糖——1,5~二磷酸核酮糖(Ribu!ose一1,5一bisphosphate,简称RuBP)分子反应生成的。
fi碳糖的羧化产生c6中间物,又马上被分解成两个分子的3-PGA。
催化这一反应的酶足二磷酸核削糖羧化酶功u氧酶(Ribulose一1,5-bisphosphateCarbosylase/oxygenase,简称Rubisco)。
随后Kandler(1961)将”C02掺入组囊藻(Anacystis),5秒钟后首先测到”C的产物为3-PGA,说明”C02与RuBP结合后部分分解,首先形成三磷酸甘油酸。
这个结果与梅文卡尔文等的发现致,说明蓝藻中也有卡尔文循环,能够同化CO:。
此后,【纭循环中催化各步反应的酶相继被识别,它们的体外动力学特性也得到了研究。
卡尔文循环各反应』不节逐渐被研究清楚。
}尔文循环一共涉及11个酶催化的13步反应,分为3个阶段:羧化、还原和再生。
①羧化阶段只有一个反应:Rubisco催化RuBP与C02的羧化反应,产生两个3-PGA分子。
②还原阶段有两步,在3一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eeratekinase,简称PGK)和}j油醛一3一磷酸脱氯酶(glyceraldehydes一3一phosphatedehydrogenase,简称GAPDH)的图1-1卡尔文循环示意图佰:化作用下,将3-PGA4专变为磷酸丙糖——甘油醛一3一磷酸(glyceraldehydes一3一phosphate,简称GAP),这一阶段消耗ATP和NADPH。
③最后一步也是反应步骤最多的一系列反应,是RuBP的再生。
本文所研究的FBA酶即是催化这个阶段中3C化合物转化为6c’立献练运两类FBA在绿色植物中,是不同的异构酶,一套位于叶绿体,另一套位于细胞质巾。
水生生物学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在水生环境中的形态、生理、生态和进化等问题的科学。
它不仅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也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展开介绍。
一、水生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水生生物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学者们对海洋生物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描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生生物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荷兰显微镜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这为水生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9世纪末,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水生生物学开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水生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类,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水生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淡水生物:淡水生物生活在淡水中,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等。
淡水生态系统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2.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包括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珊瑚、海藻等。
海洋生态系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3. 湿地生物:湿地生物生活在湿地环境中,如鸟类、鱼类、昆虫等。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
4. 极地生物:极地生物生活在极端的极地环境中,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
极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和指示性。
三、水生生物的生态功能水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以下生态功能:1. 物质循环:水生生物通过摄食、排泄等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促进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2. 能量流动:水生生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实现了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探讨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教学改革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海洋科学等领域研究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但水生生物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而零碎、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研究对象种类繁多。
该课程着重介绍了各类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其中,形态结构和种类鉴定是水生生物学理论课程中的主要内容[1-2]。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水生生物形态分类为主,结合实验观察固定标本绘图为辅。
这种理论上以枯燥的讲授为主、实验单纯地观察标本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学习疲劳且降低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现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如何提高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内蒙古农业大学也进行了历次改革,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改变。
压缩课程学时数,增加学生选修课程,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在不断减少。
水生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时也被一再压缩,这就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
如何能在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是水生生物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创新实验方法和立体化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水生生物学课程中形态与分类是核心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浮游生物体型非常微小,有些种类之间的形态和结构差别不明显,学生感觉到学习难度较大,对于形态及分类鉴定内容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水生生物的实际应用价值,即不了解水生生物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认为学习这些内容没有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讲解水生生物形态、分类和鉴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时,与水产饵料生物、水域生物多样性、水环境生态修复、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等相关领域知识结合起来,重点讲授与渔业生产和水域生态相关的水生生物如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桡足类、枝角类、轮虫、水生昆虫等内容。
水生生物学的物种保护与恢复
水生生物学的物种保护与恢复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起源、演化、生态以及物种保护与恢复等问题的学科,对于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生生物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生生物学的物种保护与恢复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一、物种保护的重要性水生生物在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它们既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又是水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载体。
另外,鱼类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许多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和重要的贸易商品。
因此,保护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也是维护人类经济利益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二、物种保护面临的挑战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水生生物的物种保护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过度的渔业捕捞、水域污染以及栖息地破坏等问题导致了许多水生生物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
此外,气候变化和非法捕捞等因素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物种保护的策略为了解决水生生物物种面临的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保护策略。
首先,加强渔业管理,合理设置渔业捕捞的季节和区域,控制渔业捕捞的规模和强度,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加强水域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同时,加强对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确保水生生物有足够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条件。
四、物种恢复的意义除了物种保护外,物种恢复也是水生生物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物种恢复,可以促使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得到增加,避免物种灭绝。
物种恢复可以通过引种、放流、栖息地恢复等措施来实现,其中引种和放流是常用的手段。
通过引种和放流,可以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提高其存活率和适应能力,以促进种群的恢复和繁衍。
五、物种恢复的挑战然而,物种恢复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引种和放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遗传问题和生态压力需要充分考虑。
引种的物种可能与现有生物群落发生冲突,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
水生生物学中水生动植物的生理生态与分类研究
水生生物学中水生动植物的生理生态与分类研究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及其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在水生生物学中,水生动植物的生理生态和分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简要介绍水生动植物的生理生态以及分类研究现状。
一、水生动植物的生理生态研究水生动植物的生理生态研究是研究其在水生环境中如何适应、生长、繁殖等方面的学科。
因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水中的生物要适应这些差异并生存下来,对于生理生态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研究水生植物是适应水生环境中生存的高等植物,其生长繁殖与陆生植物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光合作用产生能量,适应不同的水生环境。
在各种水域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生长的策略也不同。
例如浅水湖泊中的零星水生植被,其根系生长迅速,叶面积小,从而能快速地利用水中营养,进行繁殖生长。
深水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则需要通过漂浮或延长茎干的方式使植物叶子能够伸至浮面上依靠光合作用进行生长。
2. 水生动物的生理生态研究水生动物是适应水生环境中生存的动物,在生长、运动以及繁殖等方面与陆生动物也有很大不同。
水中动物的特殊生理生态,如气体交换和水分的调节,需要通过不同的器官实现,例如鱼类的鳃和泳鳍。
另外,水生动物在繁殖方面与陆生动物的生殖不同,水生动物的卵和精子都是直接释放到水中,需要在水中完成受精和发育。
二、水生动植物的分类研究分类学是对生物种类的分类和命名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比较和分析生物形态、解剖、生理、生态等综合性状的基础上,将生物物种加以归类。
水生动植物的分类研究对于水生生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对不同种类的水生动植物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保护和利用水生生态系统。
1. 水生植物的分类研究水生植物是在水生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根据其形态、功能、环境等因素不同,可以将其分类为浮叶植物、水底植物、漂浮植物等。
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生态保护意义
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生态保护意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学科,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涉及水生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
而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水生生物学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
一、水生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内容及重要意义1.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其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是指水生生物在种属、遗传等方面的差异。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开展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水生生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中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2.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其保护水生态系统是由水体、水下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水中的生物等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针对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分布、种类、数量等基础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及建模,可以为水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样也是水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生态修复的研究及其保护生态修复是指对被破坏、被污染的环境进行生态恢复或修建人造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回复稳定的一系列工程及其技术方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生态修复相关工作中,水生生物的保护亦非常重要。
二、水生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水生生物学基础研究是基于科学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
常见研究手段包括水生生物群落、种群结构、营养级、种间关系等的统计分析、试验田、二级海板、水族箱、水体模拟实验等的实验研究手段。
三、水生生物学基础研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水生生物学基础研究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护水生物种群稳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之一,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水生生物的保护与修复:针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绝嗣、适应性等基础特性,进行研究,增强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措施,同时针对拓展了水生生物修复的技术与手段。
2.水生态系统稳定的维护:水生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水生生物群落、种群分布、数量等基础信息的研究,可以对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开展科学预测与评估。
【推荐下载】水产2500字:水生态
[键入文字]
水产2500字:水生态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水产论文2500字。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水资源面临的新问题的不断的出现,水环境也面临着新的难题。
历经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以及811 行动、千万农民饮水工程、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强塘固房工程等治水措施之后,浙江提出了五水共治战略决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五水共治部署,抓住当前水利发展的大好时机,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
为了真实、直接反映公众的水生态意识现状,对浙江省社会公众开展了水环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公众水生态意识的现状
从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生活、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
而水作为生命之本,生态之基,使得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尤为突出。
为充分了解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认知现状,我们对浙江省八个县市的近2100位群众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其中非常了解水生态环境的仅占11%,有一些了解水生态环境的占64%,而25%的受访者对水生态环境没有一点概念或一点也不了解。
在被
1。
水生生物学深入水中的奇迹
水生生物学深入水中的奇迹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命存在于地球上的基础。
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水中的生物世界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水生生物学正是研究水中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学科,它揭示了水中生物界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水中生存的奇迹。
一、水生生物的适应能力与陆地生物相比,水生生物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水中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陆地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水生生物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
水生生物主要通过几种主要的适应机制来适应水中的环境。
首先,水生生物通过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来实现在水中的生存。
例如,鱼类拥有流线型的体形和鳞片结构,可以减小水流阻力,并提供保护。
同时,鳃器官帮助鱼类从水中吸取氧气,确保它们的呼吸和代谢正常进行。
其次,水生生物通过行为上的适应来适应水中的环境。
例如,某些水生昆虫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而鸟类通过适应性地改变它们的羽毛密度,可以在水中游泳。
这些适应行为使得水生生物能够在水中寻找食物、避免捕食者,并维护其生存空间。
最后,水生生物通过生理方面的适应来适应水中的环境。
不同类型的水生生物体内有不同的化学反应可以帮助它们适应水中的温度、盐度和酸碱度。
例如,淡水藻类可以通过调节内部渗透压来适应不同的水体盐度。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水生生态系统是由许多水生生物和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水生生态系统可以是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和湿地,也可以是海洋生态系统,如海洋、珊瑚礁和潮汐带。
这些水生生态系统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形成了多样性的水生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是物种多样性,即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比例。
例如,一个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珊瑚、鱼类、无脊椎动物和海藻等生物。
其次是遗传多样性,即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组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使得物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环境变化和疾病的威胁。
最后是生境多样性,即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不同的生境类型,提供了适合不同生物生存的条件。
水生生物学的保护与管理
水生生物学的保护与管理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分类、数量、生理结构和生态环境等内容的学科,它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的恶化,水生生物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就水生生物学的保护与管理进行讨论,并探讨一些现代技术和方法在这方面的应用。
一、水生生物学的重要性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水生生物还是生态链中的关键物种,对于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许多水生生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如渔业资源和药用资源等。
二、水生生物的保护与管理1. 建立保护区:为了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水产养殖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可以限制人类活动,保护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存环境。
2. 禁止非法捕捞:非法捕捞是水生生物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采取禁止非法捕捞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可以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3. 科学引种和繁育:通过科学的引种和繁殖技术,可以增加水生生物的数量,保护濒危物种。
同时,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可以进行养殖繁育,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4. 治理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其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是保护水生生物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加强废水处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手段,可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
5. 倡导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水生生物的根本目标。
通过推广环保意识,倡导节约用水和绿色发展等,可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现代技术在水生生物保护与管理中的应用1. 远程监测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可以对水域进行实时监测,了解水生生物的分布和数量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科学管理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生生物的遗传特征和种群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维生素 C 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姓名:文正勇院系:水产学院专业:水产养殖学年级: 2012级学号: 2012308110029授课教师:王春芳维生素C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摘要: 维生素C是水产动物维持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微量成分, 在部分水产动物体内可以合成, 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多。
本文着重介绍维生素C 在水产动物在养殖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常见养殖品种所需维生素C的量及其缺乏症,及维生素C在饲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维生素C 水产动物生理作用缺乏症研究进展Abstract:Vitamin C is a necessary trace components for aquatic animal to maint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t can be compose in some Aquatic animal body, recent years have make a lot studies on i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 and availability of vitamin Cto aquatic animal in the breeding process emphatically,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vitamin C with commen varieties breeding and its deficiency disease. Last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Vitamin C of feed.Keyword: Vitamin C aquatic ani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ficiency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因其对坏血病有防治作用, 故又名左旋抗坏血酸。
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禽类都能利用D- 葡萄糖合成足够数量的Vc,而大多数鱼虾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不具备合成Vc 的能力。
自1965 年Kitamura 等首次通过实验证实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需要摄入Vc 之后[1][2],人们从营养、抗病、抗应激及繁殖等方面对水产动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Vc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作一综述。
1 水产动物Vc的合成能力为了了解水产动物体内Vc的合成能力,日本学者池田等人在鲤鱼和狮鱼体内注射D-葡萄糖-1-14C和D-葡萄糖醛酸内酯-6-14C,经一段时间后,测定其内脏Vc含量,结果表明:鲤和鱼师鱼能用上述糖为原料合成Vc,但合成能力非常低,只有老鼠内脏含量的1/7。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动物体内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是决定动物能否合成Vc的决定性酶。
水产动物体内是否存在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是判定动物能否合成Vc的关键[3]。
在湖鲟(Acipenserful-vescens)[4]、蓝色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s)[5]、金鱼[6,7]、淡水黄貂鱼(Potamotrygon sp.C)、南美肺鱼(Lepidosiren paradoxa)[3]体内发现存在L-古糖酸内酯氧化酶活性,并能够合成Vc。
Yamamoto等[6]和Thamase等[7]报道:鲤鱼合成Vc的场所为肝脏和肾脏,湖鲟[4]、淡水黄貂鱼、南美肺鱼[3]Vc的合成场所主要在后肾,而相当一部分水产动物则不能在体内合成Vc[1-3,8,9]。
其原因可能是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基因缺损所致[9,10]。
2Vc的生理作用及机制Vc 是鱼和虾类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与激素合成、矿物质吸收、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并且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坏血病、保护微血管、促进伤口愈合。
Vc 在甲壳生长及蛋白质代谢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2.1 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Vc 可脱氢成为脱氢抗坏血酸,在鱼体内脱氢抗坏血酸很容易被-SH 基还原成还原型L-抗坏血酸自成一个氧化还原体系。
Kanagu[11]等试验表明,Vc 缺乏将导致新陈代谢紊乱。
2.2 免疫增强作用Vc 能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机能提高抗病力。
其机制是Vc 对白细胞吞噬活性、抗体合成等都有激活作用。
艾庆辉等[12]研究表明,Vc 在一定范围内对体液免疫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或不足都将引起抑制作用。
Vc 还能提高水产动物的抗应激能力。
2.3 参与细胞间质的形成Vc 是脯氨酸羟基化酶的辅酶,有利于脯氨酸羟基化酶形成羟脯氨酸。
由于羟脯氮酸是胶原蛋白中含量较多的成分,因此Vc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促进胶原组织如骨、结缔组织、软骨、壳等细胞间质的形成。
Soliman 等[13]的研究证明,当鱼虾摄人Vc不足时,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引起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大,皮下、肌肉、胃肠黏膜出血,表现出坏血病症状。
2.4 对水产动物的繁育性能的作用目前Vc影响鱼虾繁殖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是很清楚。
可能是在卵生成过程中或胚胎形成过程中由亲体传递给后代然后随着胶原的形成而消耗掉。
2.5 解毒作用大剂量的Vc 可缓解铅、砷、铜、苯及某些细菌毒素进人体内造成毒害。
其原理是Vc 是强还原剂。
能将体内的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变为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与重金属离子结合而排出体外,保护了体内活性琉基而解毒。
2.6 参加体内其他代谢反应Vc 参与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酪氨酸代谢过程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
Vc 是维持体内许多羟化酶活性所必需的,并且参与脯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等的羟基化反应。
此外,Vc 还能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
Vc 在消化道内能还原高价铁(Fe3+)为低价铁(Fe2+),维持其还原状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和铁在鱼体内的转运和利用。
Vc还能与VE、Se 等营养成分协同作用,减轻水产动物体脂的过氧化作用。
3水产动物Vc的缺乏症一些水产动物因体内不能合成Vc,对Vc缺乏表现出明显的缺乏症。
Vc缺乏,虹鳟[14]出现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同时引起斑点叉尾鱼回[15]、大西洋鲑[16]、幼草虾[17,18]、星丽鱼[19]生长受阻、饵料利用率下降;Vc缺乏导致乌鳢[20]疾病抵抗力下降,鲤鱼[10]、青甘鱼师[21]抗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斑点叉尾鱼回[22]、硬头鳟[14]、幼草虾[17]死亡率增加;Vc缺乏也引起幼海鲈[21]、斑点叉尾鱼回[15]、星丽鱼[23]、大西洋鲑[16]脊柱弯曲,硬头鳟(Sparus aurataL.)[14]、星丽鱼(Oscar Astrono-tus)[23]、大西洋鲑[16]内出血,鲤鱼[1,9,10]、幼海鲈[22]、红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19]、大西洋鲑[16]皮肤糜烂等。
Vc缺乏也引起机体组织发生病理改变。
表现为硬头鳟[14]、幼海鲈[22]肾肿大变形,对虾外骨骼下的结缔组织以及头胸甲、鳃、腹部和消化道上皮出现黑斑[24],硬头鳟[14]血管损害,幼海鲈[22]、星丽鱼[19]鳃上皮细胞外层畸形、星丽鱼肌纤维萎缩、谷胶原含量明显下降[19],幼海鲈线粒体融解等病理变化[22]。
组织抗坏血酸含量能够反应水产动物抗坏血酸营养状况,Vc缺乏引起一些组织Vc含量极显著下降。
肝脏的抗坏血酸含量在26μg/g以下引起斑点叉尾鱼回Vc缺乏[15]。
当肝脏[25]和肾脏[2]抗坏血酸含量低于20μg/g时,鲑科鱼类出现Vc缺乏症。
乌鳢的Vc缺乏症出现时肾脏Vc含量可高达100μg/g[26]。
因此,肝、肾等组织中的Vc含量可以作为Vc缺乏的标识指标。
4 Vc对水产动物必需的性4.1Vc是维持正常环境适应能力的必需物质添加Vc能够增强鱼类的应激能力[27],提高隆颈巨额鲷[28]、中国对虾[29]对缺氧的耐受力和青甘鱼师[21]对露空的耐受力以及减轻鲤鱼[30]的应激损伤。
4.2Vc是维持水产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必需营养物质添加Vc能够增强斑点叉尾鱼回[31]和虹鳟[32]的免疫力,提高中国对虾[29]体内细胞对病菌的吞噬能力。
4.3Vc是维持水产动物正常繁殖能力的必需营养物质Vc能够促进性腺和胚胎的发育[33],提高虹鳟[33,34]精子的数量和活动性、卵的受精率和胚胎存活率。
Vc缺乏将引起性腺发育受阻和卵的孵化率下降[35]。
5 水产动物Vc的需要量Vc是一些水产动物维持正常生长的必需营养物质。
研究水产动物Vc需要量通常是根据生长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近30年,已确定了虹鳟[25]、大西洋鲑[36]、斑点叉尾鱼回[15]、罗非鱼[37]、红拟石首鱼[22]、星丽鱼[19]、条纹石鱼旨[38]、幼罗氏沼虾[39]、幼草虾[18]、幼对虾[40]、草鱼[41]和异育银鲫[42]Vc的需要量(见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水产动物Vc的需要量存在着很大差异,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产动物种类。
从表1看出,不同的品种,如虹鳟、斑点叉尾鱼回、幼罗氏沼虾、异育银鲫、草鱼、幼对虾Vc需要较高,大西洋鲑、罗非鱼、红拟石首鱼、星丽鱼、条纹石鱼旨、幼草虾需要量较低,可能是不同品种的水产动物Vc合成能力有差异所致。
表1 水产动物Vc的需要量动物需要量(mg/kg)资料来源不出现缺乏症最佳生长组织含量虹鳟20 100 Sato等,1978;佐滕守等,1982大西洋鲑10~20Sandnes,1992斑点叉尾鱼回25 200 300 Lim和Lovell, 1978; Murai 等,1978;Durve 和Lovell,1982罗非鱼50 Soliman等,1986红拟石首鱼15 Aguirre和Gatlin,1999星丽鱼25 Fracalossi 等,1998条纹石鱼旨22Sealey和Gatlin,1999幼罗氏沼虾104 D’Abramo,1994幼草虾26.7 40.8(肝胰)Hsu和Shiau,1998幼对虾209220(肝)210(酮体)Chen和Chang,1994异育银鲫200(肝)王道尊等,1996 草鱼600(肝) 胡志洲等,1988 第二,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Vc的需要量不同,幼龄阶段需要量往往较高。
He[43]研究了同一生长阶段的虾幼苗的Vc需求量,发现重0.1 g的虾Vc需要量为120mg/kg 饵料,而0.5 g的虾需要量仅为41 mg/kg饵料,需要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减少。
这也可能是不同阶段Vc合成能力和生长强度不一样所致。
第三,特殊的生理阶段,如繁殖将增加Vc的需要量。
摄食Vc缺乏饵料的虹鳟繁殖能力下降[44],添加Vc能够促进性腺的发育[45]、提高卵的受精卵和胚胎孵化率[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