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强度课程设计思考

合集下载

飞行学员整体课程设计思路

飞行学员整体课程设计思路

飞行学员整体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飞行原理及飞机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飞行器设计和飞行操作的相关概念。

2. 学习并掌握航空气象学基础知识,了解天气对飞行的影响。

3. 熟悉航空法规、飞行规则和空中交通管理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飞行前检查,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飞行计划。

2. 掌握飞行操作技能,包括起飞、巡航、降落等各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和应急处理方法。

3. 学会使用航图、导航设备、飞行仪表等工具,具备自主导航和飞行监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飞行中的相互协作和沟通能力。

2. 树立安全至上的飞行观念,强化纪律性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3. 激发学生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培养其不断追求飞行技术提升的积极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针对飞行学员设计,侧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飞行技能和航空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学员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飞行充满兴趣,动手能力强,但需要系统学习和指导以提升飞行专业能力。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分析和模拟飞行训练。

2.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定期进行技能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飞行原理与飞机结构:涵盖流体力学基础、空气动力学原理、飞机各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功能等,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进行深入讲解与案例分析。

- 流体力学基础与空气动力学原理- 飞机结构、发动机及机载系统2. 航空气象学:介绍气象学基本知识、航空气象预报解读、天气对飞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气象学基础知识- 航空气象预报与飞行决策3. 航空法规与飞行规则:系统讲解国际、国内航空法规,飞行规则及空中交通管理,提高学生的法规意识和遵守纪律。

- 航空法规体系与飞行规则- 空中交通管理及应急处理4. 飞行操作与导航:包括飞行操作技能、飞行程序、航图使用、导航设备操作等,结合模拟飞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张赟,蒋科艺,沈伟,王永华,王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4期张赟,蒋科艺,沈伟,王永华,王琳(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器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1)摘要:针对飞行学员这一教学对象的特点,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飞行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验环节等方面,探索了航空发动机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实践表明,课程更加符合飞行学员作为装备使用者的培养目标,加强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9-02资助项目: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作者简介:张赟(1983-),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健康状态监控;蒋科艺(1977-),男(汉族),湖南宁乡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沈伟(1975-),男(汉族),四川乐山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流场计算仿真及性能评估;王永华(1975-),女(汉族),山东海阳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性能分析及寿命可靠性评估;王琳(1980-),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测试、控制及故障诊断。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是我院飞行学员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以现役航空发动机装备为牵引,教学内容涵盖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多个方面,突出发动机理论知识与使用实际的结合,提高了飞行学员对航空发动机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后续飞行阶段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本文结合飞行学员这一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培养飞机飞行人才为目标,准确定位本课程在对培养飞行学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为培养优秀的飞行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航空发动机课程设计

航空发动机课程设计

航空发动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航空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类型的航空发动机特点。

2. 使学生了解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掌握相关里程碑事件及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现状。

3. 帮助学生掌握航空发动机性能参数,如推力、燃油消耗率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航空发动机故障原因及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的航空发动机模型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航空发动机相关资料的能力,提高信息处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热爱,增强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提高对工程技术的尊重和敬业精神。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相互尊重、沟通协作的精神。

本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年级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航空发动机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航空发动机基本原理: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燃烧、压缩、涡轮、喷气等基本过程,对应教材第一章。

2. 航空发动机结构及分类:介绍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并讲解不同类型的发动机特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航空发动机性能参数:学习推力、燃油消耗率、效率等性能参数,并进行实际计算,对应教材第三章。

4. 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回顾发动机的发展历史,了解国内外重要里程碑事件及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现状,对应教材第四章。

5. 航空发动机故障分析与改进:分析典型发动机故障案例,探讨故障原因及改进措施,对应教材第五章。

6. 航空发动机模型设计与制作: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发动机模型,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应教材第六章。

航空发动机专业课程

航空发动机专业课程

航空发动机专业课程
摘要:
1.航空发动机专业的简介
2.航空发动机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
3.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4.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
正文:
航空发动机专业是一门研究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及管理的学科。

在我国,航空发动机专业属于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培养掌握航空航天发动机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航空发动机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工程力学、热力学与传热学、气体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燃烧与排放、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航空发动机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和验证理论知识的机会;实习环节安排在发动机制造企业、维修企业、航空公司等单位,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
展,对航空发动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航空发动机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因此,航空发动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毕业生可以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维修企业、航空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设计、制造、维修、管理等工作。

总之,航空发动机专业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

航发结构课程设计

航发结构课程设计

航发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航空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包括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等关键部件。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航空发动机,如涡扇、涡桨、涡轴和冲压发动机,并了解它们的应用场景。

3. 学生能够解释影响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主要因素,如空气动力学、热力学和材料学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或图表分析航空发动机的构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工作过程。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或模拟,以验证发动机某一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术语准确讨论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航空发动机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航空领域的热情。

2. 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相互尊重和倾听的沟通技巧。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认识到发展航空发动机技术对国家科技进步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假设学生为高中二年级理科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航空科技感兴趣,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要求: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动手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设计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航空发动机概述:介绍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及主要性能参数,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航空发动机基本结构:- 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等关键部件的构造与功能,对应教材第二章。

- 不同类型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特点与应用,如涡扇、涡桨、涡轴和冲压发动机,涉及教材第三章。

3. 航空发动机工作原理:- 空气动力学、热力学基础原理,包括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等过程,对应教材第四章。

航空课程总结

航空课程总结

大型飞机是一个国家航空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大型客机和货机为代表的大型飞机,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基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都要求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型飞机,大飞机的发展对航空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讲座之后,大飞机班老师为我们安排了全面、丰富、专业的课程,从大型飞机概述到总体气动设计,从结构强度到材料学,从发动机到环控系统等等。

在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中,我对大飞机相关的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部分所学课程所做的总结。

1、课程学习1.1 总体气动设计课程刘沛清教授、张云飞教授、朱自强教授等老师对大型飞机总体气动相关知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刘沛清老师和张云飞老师主要侧重于飞机总体设计,所谓飞机设计,是指设计人员应用气动、结构、动力、材料、工艺等学科知识通过分析综合和创造思维,将设计要求转化为一组能完整描述飞机的参数的过程。

飞机的研制过程主要分五个阶段:(1)论证阶段:研究设计新飞机的可行性;(2)方案阶段:设计出可行的飞机总体技术方案;(3)工程研制阶段:进行详细设计,提供图纸试制原型机;(4)设计定型阶段:进行定型试飞;(5)生产定型阶段:少量改进,小批量生产。

个良好的设计应具有很好的总体性能,各部分充分协调,可以顺利通过后续的专业性的计算或者试验的验证而不需作根本性的改变。

“飞机设计,气动先行”,气动力设计的内容包括气动力性能设计与计算,操纵安定面设计与计算,进发匹配设计与计算,风洞模型设计与吹风实验以及载荷的计算等。

在气动布局的设计方面,翼型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位老师都详细讲到了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有利于防止出现激波和减小附面层分离的程度,进而提高临界马赫数。

它还有利于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同时改善低速飞行的性能。

但它由于上表面平坦,在减缓气流加速的同时,也会减小升力,为克服这一缺点,可增加下翼面后缘部分的弯曲来弥补升力的不足。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飞机的飞行安全和效率。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作为航空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进行航空发动机的原理、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系统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以期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的引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专业发展。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有望为提升航空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2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航空发动机原理》是航空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涉及到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等内容。

通过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创新来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结合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航空工程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简述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论,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探索与思考

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探索与思考

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飞行器动力工程是一个涉及航空、航天、自动化、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校企融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践任务和项目,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校企融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采用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探索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应用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实践经验,深入了解该教学模式在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通过分析实践案例,挑战与解决方案,以及对成果评估与展望的探讨,旨在发掘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校企融合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校企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为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1.3 意义和价值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了解行业需求和趋势,提前接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这有助于缩短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适应期,提升就业竞争力。

其次,校企融合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搭建起校企之间的桥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课程设计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课程设计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课程设计报告姓名:肖庭文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班级:080141H指导教师:李书明(教授)但敏二0一一年十一月题目及要求题目 基于ANSYS 的叶片强度与振动分析1.叶片模型把叶片简化为根部固装的等截面悬臂梁。

叶片模型如右图所示,相关参数如下:叶片长度:0.04m 叶片宽度:0.008m叶片厚度:0.002m叶根截面距旋转轴的距离为0.16m 材料密度:3m /kg 7900弹性模量:a11P 10.12泊松比 : 0.32.叶片的静力分析(1)叶片在转速为5000rad/s 下的静力分析。

要求:得到von Mises 等效应力分布图,并对叶片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说明。

3.叶片振动的有限元分析(1)叶片静频计算与分析要求:给出1到10阶的叶片振型图,并说明其对应振动类型。

(2)叶片动频计算与分析要求:计算出叶片在转速为1000rad/s ,2000rad/s,4000rad/s,8000rad/s,10000rad/s 下的动频值,用表格形式表示。

(3)共振分析要求: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做出叶片共振图(或称Campbell 图),找出叶片的共振点及共振转速。

4. 按要求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说明:网格划分必须保证结果具有一定精度。

各输出结果图形必须用ANSYS 的图片输出功能,不允许截图。

课程设计报告基于ANSYS 的叶片强度与振动分析1.ANSYS 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步骤 (1)前处理前处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构有限元模型。

在Preprocessor 处理器中进行。

包括:分析环境设置(指定分析工作名称、分析标题)、定义单元类型、定义实常数、定义材料属性(如线弹性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建立几何模型(一般用自底向上建模:先定义关键点,由这些点连成线,由线组成面,再由线形成体)、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分为三个步骤:赋予单元属性、指定网格划分密度、网格划分)在本课程设计中,先在Preferences 中定义了所要研究的对象是structural (结构),然后在Preprocessor 中定义材料的类型为structural solid->Brick 8node 45,再设定材料密度为DENS=7900kg/m 3,弹性模量为EX=a11P 10.12 ,泊松比为PRXY=0.3 。

浅谈航空发动机构造专业课教学

浅谈航空发动机构造专业课教学

这 时 , 员 可 以 因势 利 导 地 归 纳 出 “ 气 活 门在 教 放
起 动 时 , 弹 簧力 的作 用 下 是 打 开 的 , 在 当转 速 达 到 关 闭转 速 时 , 十级 压 缩 气 体 的作 用 下关 闭 ” 一 知 识 在 这 重 点 , 得 很好 的教 学 效 果 , 为今 后 更 好 地 理 解 高 获 并 压 燃 油泵 控 制 五 、八 级 放 气 活 门 的 打开 和 关 闭打 下 良好 基 础 。 另 一方 面 , 员也 可 以进 行 现 场操 作 , 自动 手 , 学 亲 通 过看一看 、 一摸 、 一拧 、 一转 , 复实践 , 摸 拧 转 反 加 深 了学 习 的刺 激 程 度 , 于 强 化 学 生 的 记忆 力 , 深 便 加
讨论教 学法、 模块 式教 学 法和启发 式教 学法 , 以提 高教 学效率 , 获得满意 的教 学效果。
关 键 词 : 动 机 构 造 ; 学 法 ; 业 发 教 专
中图分类号 : 4 . G6 2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6 2 5 5 ( 0 )0 0 3 — 3 17 — 4 X 2 1 1- 2 9 0 1
《 装备制造技术)0 1 ) 1 年第 l 期 2 0
浅 谈 航 空发 动 机 构 造 专 业 课教 学
姜晓 莲 , 忠春 , 彦斌 蔡 董
( 军航 空 大 学 , 空 吉林 长 春 10 2 ) 30 2
摘 要 : 对 航 空 发 动 机 构 造 是 容 纳 多 学科 、 互 渗 透 、 践 性 较 强 的 专 业 课 程 的特 点 , 教 学 中 采 取 了 实 物 教 学 法 、 针 相 实 在
航 空发 动 机构 造 ,是 航 空 工 程 技术 应 用 型人 才 接 感 悟 , 细体 味 , 深 了 印象 。 仔 加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教学设计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教学设计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教学设计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是一种利用活塞往复运动产生动力的发动机,广泛应用于各种飞行器中。

它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耐用可靠等优点,因此在民航、军航等航空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下面我将就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造;2.掌握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循环过程;3.了解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造;2.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循环过程;3.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4.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展示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老师对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造进行简要讲解,重点介绍活塞、气门、曲轴、燃油系统、点火系统等关键部件。

3.实践操作: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己拆解和组装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重要部件,并进行相关测量和检查工作。

4.讨论互动:学生将自己拆解和组装的航空活塞式发动机部件进行展示和讲解,同学们进行互动讨论,提出问题和疑惑。

5.探究实践:老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使用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6.总结归纳: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重点强调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激发学生对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老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以及对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工作原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2.讨论评价:学生在探究实践环节中的互动讨论中展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思考和发现。

3.作品评价:学生展示的拆解和组装航空活塞式发动机部件的作品,以及对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维护和故障排除的认识和掌握。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结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结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结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董立辉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6期摘要:针对《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索结合实验的理论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具体工程问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教学探索实践引言《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航空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该课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基本概念多,内容抽象,公式多而乏味,教师难教、学生难懂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就是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强化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效果,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达到更快、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

一、《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现在我国大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不断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1]。

现阶段《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仍然是以公式推导为主,虽然推导的内容是来源于工程实践,但依旧避免不了枯燥的推导环节,推导出的结果与实际的工程应用也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探索提高《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

《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四学生,已经经历过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实习,学生们对实际的发动机工作原理等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航空发动机强度与振动》课程则比较专业地针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强度问题与振动问题,是在基础知识上的进一步提高。

经过了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在工作中更好地处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在牵涉到强度安全等方面问题的处理上更加能够得心应手,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意义重大。

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性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2]。

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程设计

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程设计

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程设计一、选题背景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和现代空气动力学的不断进步,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与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核心和动力机构,其设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发动机的结构分析是发动机设计的基础,对发动机功能的实现和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探讨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二、研究内容1. 航空发动机结构概述航空发动机的结构是由多个组件组成的,包括气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机、喷管等组件。

这些组件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实现了发动机功能的实现。

2. 发动机叶片的结构分析发动机叶片是发动机的关键组件,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

本课程设计将分析叶片的结构和设计原理,探讨如何优化叶片设计,提高其耐久性和性能。

3. 发动机高温部件的结构分析航空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经受高温的考验,因此,发动机高温部件的结构分析十分重要。

本课程设计将针对高温部件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高温情况下保证这些部件的正常运行。

4. 航空发动机结构的优化设计发动机结构的优化设计是提高发动机性能和寿命的关键之一。

本课程设计将探讨如何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动机进行优化设计,对发动机的功率、效率、可靠性等方面进行改进。

三、参考文献1.杨景林, 唐善民. 航空发动机综合设计[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2.李兵. 航空发动机设计及其实践[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3.3.徐乾元. 航空发动机原理[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9.四、结论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课程设计是对发动机设计和研发的重要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航空发动机的结构与原理,促进发动机设计和研发的进一步发展。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强度课程设计思考.doc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强度课程设计思考.doc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强度课程设计思考一、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设计的作用ﻭ对于飞行器动力工程的学生,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航空发动机构造和强度课程的特点。

性是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本课程研究的是实际发动机的结构及其强度,从表面上看,内容简单、易懂,理论性、系统性不强.但是要学生自己分析,则往往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实际的结构分析、结构设计更是束手无策。

因此,通过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完成航空发动机某一结构的设计,起到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理论向的转化,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

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多学科综合的特点。

实际的航空发动机结构是一个容纳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的、具体的统一体,一个发动机具体结构的诞生是多学科综合的结果。

即使一个简单的叶片结构设计都涉及到气体动力学、传热学、弹性力学、疲劳与断裂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等等。

因此本课程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几乎包括了所学过的所有课程。

总体上看显得内容繁杂,没有系统性和规律性。

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而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航空发动机构造》、《航空发动机强度计算》等专业课程以及《弹性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需要查阅国家标准、材料手册等相关资料。

因此,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设计作为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的后续教学环节,起到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课程的能力、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构造的与强度认识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课程设计作为大学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与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而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设计,由于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的性和多学科性的特点,其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学科的能力以及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

ﻭ二、工科相关课程设计的研究进展ﻭ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要“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

BOPPPS模型在“航空发动机强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探索

BOPPPS模型在“航空发动机强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探索
(2)预期目标(Objective)。预期目标可 从知识、能力、素养3个方面设定,明确的预期 目标,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①知识目标指 使学生能复述叶片颤振的定义;准确判断气体力 成为叶片振动的激振力时,气体力攻角与临界攻 角的大小关系;掌握叶片颤振的主要原因;②能 力目标指具备从引发的条件和振动现象,区分叶 片颤振故障和叶片共振故障的能力,具备根据颤
结构分析与设计”“航空发动机原理”及“机械 振动基础”“理论力学”“工程弹性力学”等课 程为先修课程,课程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的特 点。同时课程的研究对象为航空发动机的叶片、 盘等结构,建立其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开展结 构的应力计算和强度分析,较为艰涩、枯燥。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 学,通过PPT采用投影屏幕的形式显示教学内容, 结合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达到合理教学的目的。这种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以被动式学 习为主,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 法及时调整上课的重点。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强度;BOPPPS模型;雨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065(2021)06-0034-05
0 引言
“航空发动机强度”课程是飞行器动力工程 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 育方针,落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 航”)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 越的办学精神,其培养目标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掌握零件或部件的结构特征、工 作条件,理解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掌握叶 片、轮盘等关键部件的静强度及振动分析方法, 了解排除故障的典型措施;②能力目标:具备从 航空发动机实际工程问题中提炼力学要素,建立 力学分析模型的能力;③素质目标:注重学生科 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献身祖国国防事业

航空科普课程设计

航空科普课程设计

航空科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航空科技的基本知识,包括飞机的结构、飞行原理和航空历史。

2. 掌握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飞机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3. 认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航空知识,分析并解释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基本现象。

2.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飞行器模型,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信息检索和整理能力,收集航空领域的相关资料,进行口头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我国航空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3. 通过学习航空领域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航空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课程学习,期待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航空科技基础知识1. 飞机的基本结构:介绍飞机的机身、机翼、尾翼、发动机等主要部分及其功能。

2. 飞行原理:讲解飞机升力、推力、阻力、重力等基本概念,以及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

3. 航空历史:回顾飞机的发明、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事件。

第二部分:不同类型飞机及其特点1. 民用飞机:介绍客机、货机等民用飞机的分类、性能和用途。

2. 军用飞机:讲解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军用飞机的分类、性能和战术应用。

3. 无人机:介绍无人机的发展、分类、应用场景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及未来展望1. 我国航空事业现状:介绍我国航空产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飞机构造课程设计

飞机构造课程设计

飞机构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飞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机身、机翼、尾翼、发动机等主要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飞机飞行原理,包括升力、推力、阻力、重力等基本概念及其在飞行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飞机的设计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飞机各部分的构造及其对飞行性能的影响。

2.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制作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整理和展示有关飞机构造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了解我国在航空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3.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航空知识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飞机构造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 飞机基本构造及功能- 教学内容:机身、机翼、尾翼、发动机等主要部分的构造及其功能。

- 教材章节:第二章“飞机的基本构造”。

2. 飞机飞行原理- 教学内容:升力、推力、阻力、重力等基本概念及其在飞行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飞机的飞行原理”。

3. 不同类型飞机的设计特点- 教学内容:民航飞机、战斗机、无人机等不同类型飞机的设计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 教材章节:第四章“飞机的分类与设计”。

4. 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应用- 教学内容:飞机模型制作、信息技术工具在飞机构造知识学习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实践活动”与第六章“信息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飞机基本构造及功能;第二周:飞机飞行原理;第三周:不同类型飞机的设计特点;第四周: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应用。

飞机原理与构造教学设计

飞机原理与构造教学设计

飞机原理与构造教学设计前言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飞机的原理和构造,因此对于飞机原理与构造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飞机原理与构造,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学设计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飞机原理与构造。

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飞机的原理与构造,了解飞机在空中飞行的物理原理与构造特点;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制图技能与手工制作技巧,以便于进行飞机模型的制作与设计。

教学大纲1.飞机的基本原理–飞行动力学基础–空气动力学原理–飞机设计的基本原理2.飞机的基本构造–飞机的主要构件–起落架和发动机–飞机的电子系统3.飞机的安全与维护–飞机的结构安全–飞机的维护和修理–意外事件处理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飞机原理与构造的基本知识。

2.实践与制作–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制作飞机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飞机的构造与原理。

3.分组研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讨论及制作更加复杂的飞机模型,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

教学工具1.计算机–用计算机进行制图,演示飞机的原理与构造。

2.图表、模型、视频–使用图表、模型、视频等多种教学工具,呈现飞机原理和构造的相关内容。

3.制作工具–使用量尺、剪刀、胶水、尺子、美工刀等制作工具,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平时表现以及制作飞机模型的过程中来进行评价。

1.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飞机原理与构造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2.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综合素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3.实践制作:–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制作细致程度等方面的能力。

结语本文介绍了飞机原理与构造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飞机原理与构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强度课程设计思考
一、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设计的作用
对于飞行器动力工程的学生,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航空发动机构造和强度课程的特点。

实践性是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本课程研究的是实际发动机的结构及其强度,从表面上看,内容简单、易懂,理论性、系统性不强。

但是要学生自己分析,则往往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实际的结构分析、结构设计更是束手无策。

因此,通过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完成航空发动机某一结构的设计,起到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

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多学科综合的特点。

实际的航空发动机结构是一个容纳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的、具体的统一体,一个发动机具体结构的诞生是多学科综合的结果。

即使一个简单的叶片结构设计都涉及到气体动力学、传热学、弹性力学、疲劳与断裂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等等。

因此本课程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几乎包括了所学过的所有课程。

总体上看显得内容繁杂,没有系统性和规律性。

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而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航空发动机构造》、《航空发动机强度计算》等专业课程以及《弹性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需要查阅国家标准、材料手册等相关资料。

因此,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设计作为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的后续教学环节,起到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课程的能力、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构造的与强度认识和理解的重
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课程设计作为大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而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设计,由于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的实践性和多学科性的特点,其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学科的能力以及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

二、工科相关课程设计的研究进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清华大学老教授容文盛指出课程设计作为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它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而是全面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设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成为各大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的鲁汉清教授提出要发挥课程设计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人文素质和工程素质的关系。

工程素质是工科学生课程设计培养的主要目标,鲁教授提出工程素质是与人文素质不可分割的,借助课程设计,树立起学生老实做人、严谨治学的思想,为工程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鲁教授提出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第一,设计题目的设置向产品设计的方向靠拢,让学生接受真实产品设计的完整过程的训练和熏陶。

第二,计算机模拟和实物讲解相结合,计算机模拟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进行设计结果的快速仿真分析,实物讲解可以直观地提供设计结果。

课程设计可以充分
利用这两种方法的优点,从中培养学生动手(计算机操作与实物组装)能力。

东南大学开设的“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作为东南大学开放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成功范例其教学方式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通过具体案例讲授相关知识、设计方法和项目实施管理的要求。

随后选题,要求学生自主构思设计项目,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教师通过2周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确定课题项目。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答疑。

在项目完成后,学生撰写项目设计总结包,针对课程设计项目实践过程中如选题背景意义、项目设计规划、核心问题分析、解决思路、理论计算仿真、得失分析展望等主要问题对课题进行总结。

最终进行验收答辩。

整个过程,授课、研究、讨论、设计和实践紧密结合。

除此以外,课程设计的综合化和规范化也值得指导老师的注意。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知识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进行训练,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初步训练,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同时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应当明确课程设计具体任务,制定明确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题目及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易度要适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航空发动机构造与强度课程设计教改思考
首先,教改重点之一改革设计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现有的两种课程设计内容各有弊端,以部件为对象开展课程设计不足之一在于:工作量较大,学生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导致最终敷衍了事;以零件为对象开展课程设计不足之一在于:课程任务量较小,任务相似,而且不利于学生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构造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这两种设计内容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拟采用分组的形式按部件给定
课程设计任务。

以航空发动机的转子部件设计为目标,高、低压气机及高、低压涡轮组件进行分组设计,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

对于给定的部件,要求分工明确,即任务分析、资料查阅、设计、分析、绘图、答辩、设计资料整理等工作由项目小组长指定或抽签确定,保证每个同学在项目的工作过程中从事不同的工作。

其次,改革设计手段,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CAD/CAM/CAE等工程设计软件以及ANSYS、ABAQU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已经成为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不可或缺的设计工具,Excel、MATLAB和origin等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软件也成为工程时必须掌握的工具软件。

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程软件,使设计过程从二维的纸面跃入三维的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设计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设计想象力,有利于克服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和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实体结构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提供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个研究的重点在于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

对于大多数的本科学生而言,初次面对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计的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制定课程设计指导书对于学生尽快进入设计状态,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

同时在指导书中明确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格式与要求、课程设计评定方式,同学们可以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以提高课程设计的规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