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常用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铺陈,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等。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如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作用:与直接描写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通过比较,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照应:语句、篇章间前后呼应。
方式:①结尾与开头;②行文与题目;③后文与前文等。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写作常用表现手法
写作常用表现手法写作常用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渲染、烘托、象征、对比、曲笔、比兴、以小见大等。
(一)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1、正衬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2、反衬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衬的方法。
(二)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四)抑扬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的表现手法。
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
(五)渲染渲染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烘托烘托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七)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借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八)对比对比也叫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九)曲笔(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退想。
(十)赋、比、兴1、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现出作者的态度。
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3、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引出下面的叙述。
(十一)以小见大“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深刻的主题(中心思想)。
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知识汇总1、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3、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4、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5、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拟人、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夸张。
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互文、双关、反语、引用、对比等。
6、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而修辞方法则是比较具体的一种句式,常见的修辞方法,中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意义。
下面是八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 描述描述是表现手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
它通过对人物、场景、环境、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内容。
描写可以是生动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隐喻性的。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描写都有助于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更加生动清晰地呈现出来。
2. 对话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思想的最有效的手法之一。
通过人物之间的口头交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
而且对话也可以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比如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矛盾、人性弱点和舌战群儒的机智反应等。
3. 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都是文字表达中常使用的隐喻手法。
比喻是通过比较和类比来显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而象征则是通过符号来表示一个抽象概念或情感。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女子的美丽、用“蜘蛛网”来象征陷阱等等,这些手法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丰富意义、深化主题的作用。
4. 叙述叙述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最直观的描写手法。
通过故事情节的顺序描述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跟随作品的节奏,全景式了解作品中的情节。
同时,叙述也可以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提供基础,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深层次的含义。
5. 比较比较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对性的描写手法。
它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和特征,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主题。
比如比较大和小、重和轻、嘈杂和寂静等等,这些比较可以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6. 反讽反讽是通过贬低、讽刺或反串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表面和实际含义之间的冲突。
通过反讽,作品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性格、阐明主题和深层次的意义。
对于讽刺性强的作品,反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技巧。
7. 暗示暗示是通过巧妙的措辞、符号和场景,透露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情感。
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思想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使用暗示技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语文常见艺术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表现手法
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艺术或演艺等领域中,通过各种手段来传达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种方式或方法。
它是艺术表达艺术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表现手法,创作者可以塑造作品的形象、情节、气氛,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对社会、人生等的见解。
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手法:描写是文学创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描写,创作者可以用文字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描述,表现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色彩等。
描写手法可以细致入微,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也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环境。
2.比喻手法:比喻是指用某种事物来比拟另一种事物,以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或联系。
比喻手法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通过比喻,创作者不仅可以为作品增添生动的形象,还可以运用隐喻、暗喻等修辞手法来塑造多重意义或隐含的象征。
3.对话手法:对话是人物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是展现人物性格、关系和故事情节进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话,创作者可以直接展示人物的言语、态度和心理等,使作品更具活力和真实感。
另外,对话还可以用于传递创作者的观点、思想,引导读者思考和思索。
4.叙述手法:叙述是用一种连贯的方式将事件或情节进行描述和展开的手法。
叙述手法可以选择直接叙述或间接叙述,以及不同的叙述角度和人称,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感觉。
叙述手法也可以运用悬念、回溯等技巧,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悬疑性。
5.节奏手法:节奏是文学作品中时间、音律和情节发展的有机结合,它直接影响作品的阅读感受和节奏感。
节奏手法通过语言的韵律变化、句子的长短、情节的起伏等来调控作品的节奏感和节奏变化,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表现手法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灵魂所在,它通过多种方式和技巧,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艺术性。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创作者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影响表现手法的重要因素。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01.拟人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小石潭记》凄凉冷清的环境出发了作者长久以来郁积在心里的忧郁与悲伤的情绪,因而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中的“我”看到茂盛的藤萝想到花和人一样生命是无止境的。
13、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天上的街市》中联想想象的运用非常突出,既丰富了使得意境,又增加了诗的艺术性。
作用: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4、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夸张、对比、悬念、照应、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承上启下、虚实相生、卒章显志等。
1.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汇总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汇总文章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对照、对比、象征、表志、借物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等。
16种表现手法1.联想和想象:联想是从一个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或者事物中相似的特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模型。
2、铺垫:在高潮到来之前,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3.象征:通过具体的、易于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具有相似或相近特征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foil):指对a的支持,使a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两种:前衬和后衬。
6.克制:把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一个方面,达到抑制一个促进另一个或抑制另一个的目的。
有两种:先升后抑,先抑后升。
7、(前后)照应:指诗对之前写的东西做出必要的回答。
这种方法运用得当,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正面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加生动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场景和事件与想象的场景和事件相对立,真实的与虚拟的相对立,虚拟的与真实的相对立,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感情。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的感情,含蓄地寄托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常用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侧面描写,也就是从反面或侧面烘托人物的一种方法。
侧面描写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吧!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什么作用?不管采用哪种描写方法,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
但这种描写有时在某种特定场合下是必不可少的。
外貌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直接把人物的性格、品质、心理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情况传神地展示给读者。
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都会透露出他的思想品质,一个外貌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往往能“以貌取人”。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一个穷困潦倒、终日好喝懒做的小伙计,他头戴一顶小毡帽,身上穿着一件破夹袄,总是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甚至还常穿着一双“千层底”的破鞋。
他死得可笑,“连那一声也没有”。
这一句话勾画出他死后可悲的景象。
还有当外貌描写与其他描写结合在一起时,还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王熙凤的美丽、漂亮,就曾引起过很多读者的兴趣,她是怎样的漂亮呢?通过外貌描写让人感到她的美丽是超凡脱俗的。
外貌描写是从正面、侧面描写的总和,由于视角的不同,所以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 1)正面描写: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变长了缩短了伸直了,比喻,拟人等等;(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不直接写某人怎样怎样,而是通过其他人物或周围环境来暗示他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等。
正面描写也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直接描写就是作者用笔对人物直接加以描绘,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直接刻画人物。
直接描写有以下三种方法: A.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以及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外界事物进行具体描写。
B.语言描写:对人物的口头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写。
C.行动描写:对人物的动作、行为举止进行具体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侧面描写,是从反面或侧面烘托人物的一种方法。
那么这种方法要怎样运用呢?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2、心理描写:又叫心理分析,即通过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在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为了更生动、形象、深刻地表达主题和情感,创作者们常常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这些表现手法就像是艺术家手中的魔法棒,能够将平凡的素材点石成金,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是通过特定的形象来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梅花常常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白鸽象征着和平;蜡烛象征着无私的奉献。
在小说中,一座古老的城堡可能象征着被遗忘的过去或者神秘的未知。
象征手法能够让读者在具体的形象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增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
对比也是十分常见的。
通过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比如,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将一个人的勇敢与另一个人的怯懦进行对比,突出勇敢者的英勇无畏。
在描述社会现象时,可以对比过去的贫困与现在的繁荣,展现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比手法能够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衬托则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例如,用绿叶衬托红花,绿叶的平凡更凸显出红花的娇艳。
在描写英雄人物时,可以通过描写周围普通人的平凡和弱小,来衬托英雄的伟大和坚强。
衬托手法能够使主要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景抒情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当作者心情愉悦时,笔下的景色可能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而当心情悲伤时,景色可能是阴雨连绵、秋风萧瑟。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通过描绘一系列凄凉的景物,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托物言志则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比如,竹子在文人笔下常常代表着正直、坚韧的品质,作者通过赞美竹子,表达自己追求高尚品质的决心。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其作用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
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一、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二、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夸张比喻拟人悬念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咏物抒情开门见山承上启下伏笔照应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 1.狭义:
赋比兴、象征、曲笔(对面落笔)、 动静结合、抑扬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 合、以小见大、用典、联想、想象等。
2.广义:基本上所有的手法都可以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景结情、借景抒 情、修辞、描写手法等,答题时一般是广 义上的表现手法,即所有的手法,找最突 出的)
1、渲染(正面):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 气氛。
• 本写“怨”,而一二句却欲擒故纵,欲抑先扬,
突出少妇天真无忧不知愁,后两句笔峰陡然一沉,
感情“抑”了下来——“忽见陌头杨柳色”,刹那
间,陌头柳色牵动了少妇的春心,勾起了她无限的
眷恋和苦闷:“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恨,更
深一层地写出少妇内心痛切的离愁别恨。前之景
愈乐,后之情愈悲;前之兴愈浓,后之怨愈深。
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想象、虚写
悬想 (对写),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 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而 是展开想象,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 会怎样,
1.更自由地展现作者理想的情景,丰富 诗文内容。 2.更能表现所抒发的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描写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全 诗沉郁悲哀(凉)的气氛。
2、烘托(侧面):突出本意。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 态来侧面衬托,突出罗敷的美。
衬托(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
揭示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抑扬结合:可避免诗情的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其作用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一、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二、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夸张比喻拟人悬念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咏物抒情开门见山承上启下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