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北风俗史话——关东的冰雪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东北风俗史话——关东的冰雪文化
文| 于济源选自《大东北风俗史话》吉林市结合本地的独特景观举办雾凇节,那琼枝玉叶的树挂,那氤氲缭绕的雾气,吸引了国内外无数观光者,令人神驰心迷,叹为观止。冰雪,意味着寒冷,但冰雪给人们带来了交通上的方便,带来了生产的黄金季节。每到冬季,农民就开始制作黏豆包、黏火烧、水豆腐,放进缸里或木桶里冻起来,随吃随取;宰杀猪羊鸡鸭,捕捞鱼虾蛤蟆,猎获飞禽走兽,就培在雪中,或放进木槽里浇水冰冻,既可长期食用,又可保持肉色鲜美,不会风干变质。北方多沼泽和山岭,交通不便,只有到了冬天行走才方便,这给伐木、狩猎、捕鱼活动带来极大便利。尤其大雪铺地时,禽兽留下的踪迹就成了猎人追逐猎物的最佳线索。优秀的猎手可以根据印迹分辨出禽兽的种类、大小、性别和走过的时间,雪地也有利于猎犬追逐野兽。满族人主中原后,每年祭天祭祖时都需要用大量的松花江、黑龙江里出产的鲟鳇鱼。为此,内务府就在吉林的乌拉街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派出“打牲丁”捕捉鳇鱼,放养在鳇鱼圈中,冬季结冰时再破冰捕捞,由专人押送贡车,千里迢迢送到北京。
冰雪给人们带来了寒冷,人们却又用冰雪来取暖防寒。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一带,山民在冬季用雪覆盖房
顶墙壁,以保持室内温度。还有的用雪和树叶培盖瓜果蔬菜,防冻保鲜。猎人、木把、砍柴人冬天进山时,用水浇泼棉衣、皮帽、乌拉使之结成冰层,如同甲胄,用以御寒挡风,回到家时,用木条抽打,冰甲脱落,还不湿衣裳。
冰雪与游戏的关系很密切。小孩做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玩冰划子、滑雪橇……通化地区个别地方还有在正月十五晚上轱辘冰的习俗,既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有祈福消灾的意味。
冰雪艺术始于民间,然后走入官府宫廷。据《辽史》记载,历代辽王朝皇帝,每年正月至解冰前,都到鸭子泺(前郭县査干泡)和渔儿泺(大安市月亮泡)举行“春捺钵”活动。辽主率文武百官、后妃、宫侍置御帐于冰上,拉毛网截鱼。辽主帐里,床前凿冰眼4个,中间一个透水,另3眼凿薄而不透水,以观鱼游弋。用冰制灯,也是始于民间然后走向宫廷。据《白茅堂集》载,清初湖北蕲州一位叫顾景新的诗人所写的《排冰箸雪中作灯》诗表明,在庭院中把冰雪堆积成型燃蜡烛于其中,在明末已经有过了。清代西清的《黑龙江外记》就记述了嘉庆年间齐齐哈尔地方人们制作冰灯的情况:“上月(即正月十五),城中张灯五夜……有镂五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烛,望之如水晶人。”据《吉林外纪诗》记载,当时吉林地方人们用“矾水淋雪成冰”,“裁以作灯,夜燃烛放光”。清代诗人金德荣写有一首《巴里
坤冰灯歌》,诗中写道:“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抟为灯;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可见以帆入冰可以提高冰晶的光洁度,冰灯还不易融化。冰灯的形状多姿多彩,式样翻新。当时各地就铸凿有寿星、八仙、观音、仕女、狮子,还有山原、楼阁、石壁、玉屏、几案等等。
冬天伊始,就是冰雪健儿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溜冰滑雪的体育活动古已有之,盖源于游戏、交通运输和生产狩猎活动。滑雪橇、打冰尜,这是最早期的冰雪游戏。而滑雪与溜冰似乎与爬犁、雪板的关系更为密切。据口碑文学记述,金国攻打辽国的宁江州(即松原市宁江区的伯都那),就用了冰鞋。关东地区使用“陆地之舟”——爬犁的历史较为久远。山里人在制作爬犁时约定俗成,相沿成习,格式基本相同,辙距绝对统一。为了减少爬犁道的摩擦系数,山里人在运送木材时,要洒水浇泼爬犁道,结冰以后,光滑明亮,爬犁行走其上,疾快轻捷。爬犁,在北疆冬季运输业中,是不容忽视的工具。自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落后,东北各族的商贾贸易就很活跃。清王朝定都北京后,这种贸易又迅速扩大到关内,爬犁运输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从海参崴、伯力、庙街、金角湾、青岛、黄岛运往齐齐哈尔、哈尔滨、吉林、宁古塔的沙金、貂皮、海参、大马哈鱼、鹿茸等土特产品,或由内地运往上述地区的丝织品、火药、铁器、海盐等,除靠水路、驿路运输
外,冬季运输就靠狗爬犁和驯鹿爬犁。过去,一到冬季,吉林市就兴起冰上贸易。每当松花江冰层坚硬以后,四面八方的爬犁就涌向吉林市。市场就在松花江冰上。从早到晚,冰上市声不断。冰上还设有旅店、饭馆、摊床(统称为水园子)。江边还搭着戏台,整天锣鼓喧天,丝竹之声不断。
关于爬犁,文献早有记载。据《黑龙江述略》称:“江省辖境,有使犬使鹿二部,也驾爬犁,与牛争先。”爬犁可以乘人载物,是冬季雪地主要运输工具,功用远胜于大车。由于运输目的的不同,爬犁的设计也不尽相同。有的爬犁装有蓬盖,铺有兽皮,生着火盆,如同轿车,这就是冰床;有的只有辕子和横木,这是平地运输货物的交通工具;还有种地时用来运载犁杖等什物的,叫爬犁架子;从山上往山下抽木头用的爬犁叫疙瘩爬犁;春夏秋三季往山下运送什物的无辕爬犁称为“倒碴子”或顺坡爬犁等等。
滑雪板,关东各个民族都使用。《北史·室韦传》说,室韦地广积雪,惧陷阱,骑木而行。另据《西伯利东偏纪要》载,赫哲人“雪甚则施板于足下,宽四寸,长五尺,底铺鹿皮或堪达韩皮,令毛尖向后,以钉固之,持木篙行雪上不陷,上下犹速”。西伯利亚“二腰子人”(即当地的鄂伦春人)也是冬著雪板行山林捕牲。《黑龙江志稿·地理》记述,这滑雪板“瞬息可出十余里,雪中乏食,则觅野兽往来
求食之迹,捕而食之,凡逐捕貂鼠各物,十无一脱,运转自如,虽飞鸟不及也”。而《通典·边防》又有这样记载,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上的“流鬼人”(一说为古肃慎人,又一说为古印第安人),早在公元7世纪左右就已开始滑雪。“流鬼人”的居地“地气冱寒,早霜雪,每坚冰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其(足)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由此可见,现在的滑雪运动还是渊源于早年的冰雪游戏和生产劳动,而且其发源地就在关东大地。- 方志吉林-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微信号:fangzhij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