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扬州慢

合集下载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扬州慢》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姜夔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他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最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在西子湖畔。

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格调甚高,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二)【论世】满目疮痍,悲从中来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使这所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被洗劫一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杜牧咏扬州的名篇①《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②《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四)慢词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

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

令、慢是词的两大类别。

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即“引”或“近”。

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

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盛行。

慢词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词人路过扬州所目睹的,抚今追昔,抒发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一)带疑初读(25分钟)
1、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后,完成下列任务。
(1)注音
夜雪初霁( ) 予怀怆然( )荠麦青青( )
2、解释
《黍离》之悲:
念:
(二)置疑探读(15分钟)
1、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从序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3)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用的是什么手法?
《扬州慢》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6年5月25日
课题
扬州慢
阅读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
2、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
阅读过程
走近姜夔及其作品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பைடு நூலகம்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4)分析对比的两幅画面的特点,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5)找出对昔日扬州描写的句子,齐读,思考: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是属于实写还是虚写?
(6)找出对以前的扬州描写的句子,齐读,思考:是属于实写还是虚写?
(7)体会作者情感。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发展扩读(10分钟)
积累抒发对国破家亡的忧愁的诗词。

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1]

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1]

《扬州慢》导学案设计:审核:高二语文组班级:组号:姓名:课前部分【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用时40分钟左右,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用蓝色或者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学习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全词。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化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那种抚今追昔、忧国伤时的情感,黍离之悲的深沉哀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预测】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学法指导】课前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抓意象营造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

并通过鉴赏全词,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化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可结合第一单元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共同赏析诗歌。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难点: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

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

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4.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

《题扬州禅智寺》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赠别二首》(其一)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遣怀》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二)梳理基础知识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淳熙()初霁()荠()麦怆()然自度()其曲黍()离窥()江戍角()豆蔻()2.解释字词夜雪初霁霁:丙申至日至日:荠麦弥望弥: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则:寒水自碧自:予怀怆然怆然:因自度其曲因:度:淮左名都淮左:解鞍少驻初程少:自胡马窥江去后去:清角吹寒吹寒:杜郎俊赏俊赏:纵豆蔻词工工:算而今重到须惊算:念桥边红药念:渐黄昏渐:3.翻译小序: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一)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2、背景简介:(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三)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扬州慢》导学案 1课时

《扬州慢》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第十一单元第五课《扬州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 把握典故的表现手法3. 背诵这首诗。

【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姜夔kuí(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石道人歌曲》;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诗集》。

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最终死于杭州。

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2、背景简介: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3、整体感知词意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②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1 / 2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②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名句探究】鉴赏下列名句好在哪里。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姜夔--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姜夔--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特色
水乡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水乡自然环境优美,为地域文化
特色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
水乡社会生活
江南水乡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括 水上交通、渔业生产、水乡民俗等 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
水乡文学艺术
江南水乡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涌现 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家 ,如唐诗宋词中的江南水乡描绘等 。
问题一
《扬州慢》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情感?
问题二
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表达主题和 情感有何作用?
问题三
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词人匠心独运的是哪一 句或哪一段?为什么?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心得一
通过阅读《扬州慢》,我深刻体会到了词人对扬州昔日繁 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景象的感慨。
心得二
词中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让我感受到了词人情 感的细腻和表达的巧妙。
心得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词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还 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 2
应用一
借鉴《扬州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 的写作水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喻
词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等句,以具体形象的事 物来比喻抽象的情感或景象。
拟人
词人还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如“自胡马窥江 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句,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04
文化知识拓展与延伸
中国古代城市风貌变迁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理解《扬州慢》一词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扬州景象及其蕴含的情感。

(2)掌握词中运用的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作者黍离之悲的深沉感慨。

(2)感受词的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他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终老。

其词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也有不少感慨国事之作。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语言典雅,风格清空峭拔,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表达了对国事的痛惜和对人民的同情。

四、文本解读1、诵读全词,正音正字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词意疏通(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金兵侵略长江流域以后,荒废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至今仍厌恶说起战争。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全都回荡在这座空城。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课题:《扬州慢》编写人:任婷莉课程性质:选修磨课阶段:二磨班组:_______ 姓名:_______ 自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关注词中关键字词,明确词文大意。

2、能力目标:学习本首词表现手法的运用,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深思品评,感受词人的“黍离”之悲。

一独立学习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法指导使用双色笔圈点勾画重点内容,并进行积累与识记。

★知人论世:相关背景南宋小王朝国势微弱,长江以北的江淮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年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布衣终身,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为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多作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他留下了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杜牧眼中的扬州1、“竹西佳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描写扬州禅智寺的静,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

用“歌吹是扬州”来表现市井繁华的扬州,从而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2、“豆蔻词工”“春风十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3、“青楼梦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赠别》与《遣怀》两首诗写尽扬州的繁华,以及作者当年在扬州奢靡的生活。

4、“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扬州缓(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作者姜夔及其背景;2. 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 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4. 感悟《扬州缓(淮左名都)》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君实,号淮左名都,中国南宋时期闻名词人、文学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以词为主,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扬州缓(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作品背景:《扬州缓(淮左名都)》写于南宋时期,描写了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以其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词的经典之作。

3. 主题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以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为背景,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匹夫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

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忧虑。

4. 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扬州缓(淮左名都)》以其精致的描写、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姜夔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学,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沉思。

其语言漂亮、意境深遥,被誉为中国古典词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审美意义。

5. 情感与思想表达:《扬州缓(淮左名都)》通过对扬州城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贵,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也能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导学活动:1. 朗诵《扬州缓(淮左名都)》,感受其音韵美学和情感表达;2. 分组讨论《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主题和文学特点;3. 小组展示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理解和感悟;4.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思考和感受。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的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

2、品味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3、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黍离之悲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

(2)分析词中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难点(1)领悟词中含蓄委婉、寄寓深远的情感表达。

(2)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扬州的荒凉景象来抒发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 21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在南宋时曾遭金兵两次侵扰,繁华的城市变得破败不堪。

作者目睹了扬州的荒凉景象,抚今追昔,感慨今昔巨变,遂创作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四、字词积累1、字音荠(jì)麦戍(shù)角怆(chuàng)然窥(kuī)江2、词义(1)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2)竹西佳处: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3)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

(4)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5)废池乔木: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

(6)渐黄昏,清角吹寒:天气渐晚,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响起。

五、整体感知1、朗读全词,把握节奏和情感。

2、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写扬州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通过对比,突出了今昔的巨大变化。

下阕着重写词人的感受,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六、文本研读1、上阕“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开头几句,作者点明了扬州的地位和自己的行程。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昔盛今衰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二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况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会忧国伤时的感情及“冷清”的境界。

要点难点:1、稳固相关知识。

2、掌握忧国伤时的感情,体会“冷清”的境界。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一)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姜夔(约1155 -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屡试不中,布衣平生(一世没有做过官)。

精晓乐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他的词格律严实,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月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凉的边地。

但大多半的士医生却只顾宴饮享福,不思恢复。

词人21 岁时经过扬州,目击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往日的茂盛,不由思路翻腾,感触万千。

3.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假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 年的春秋战国期间扬州就开始建城,到现在已有2490 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即是我国东南地域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行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朝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绚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4.填写相关扬州的诗句: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暮霭生深树,夕阳下小楼。

,。

《题扬州禅智寺》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赠别二首》(其一)C.潦倒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遣怀》D.青山隐约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二)梳理基础知识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淳熙()初霁()荠()麦怆()然自度()其曲黍()离窥()江戍角()豆蔻()2.解说字词夜雪初霁霁:丙申至日至日:荠麦弥望弥:入其城,则四顾冷清则:寒水自碧自:予怀怆然怆然:因自度其曲因:度:淮左名都淮左:解鞍少驻初程少:自胡马窥江去后去:清角吹寒吹寒:杜郎俊赏俊赏:纵豆蔻词工工:算此刻重到须惊算:念桥边红药念:渐傍晚渐:3.翻译小序:4..试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导学案
编者:审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二、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

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

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三、自主学习
1、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
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

《题扬州禅智寺》
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赠别二首》(其一)
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遣怀》
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
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四、合作探究
3、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分析。

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5、“名都”是作者联想的,非眼前之景,有何特点?又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赏析名句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你选出体会较深的两个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赏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抒发了什么情感?
五、拓展延伸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⑤。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

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

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

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

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什么?
答案:
2.试分析“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

答案: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答案:
《扬州慢》导学案参考答案:
1、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怀》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概括了写作的主旨(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中的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3、(1)“空城”——破败荒凉。

(2)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实写的手法。

4、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5、明确:(1)繁华热闹。

(2)虚写的手法,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3)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今昔对比,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6、(1)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

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拓展延伸
1.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2.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

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

“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3.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

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

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