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案件的各种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诉状之日起三日内审理案件。
”这一条款是民事诉讼法实施的核心规定,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体现了国家对司法机关加快受理程序的要求。
同时,这一条款也为当事人提供了及时解决民事纠纷的司法途径。
第二节第一百一十九条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诉状之日起三日内审理案件。
从字面上看,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审理案件的期限。
也就是说,一旦经审查满足立案条件,人民法院就应当在收到诉状之日起三日内审理该案件。
从司法实践来看,本条规定是合法且有效的,它体现了民事诉讼法实施的基本原则:及时公正。
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有义务为他们及时解决纠纷。
同时,这一条款也能够有效地鼓励司法机关加快受理程序,对合理审查案件予以支持,同时也能够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地处理案件。
第三节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给出了审理案件的期限,即在接到诉状之日起三日内审理案件。
同时,一些其他条款也对审理案件的期限有所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案件的审理期间不得超过三个月,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审理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对原定期限作出修改。
例如,在一些重大案件中,审理期限可以延长到六个月;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审理期限可以延长到九个月。
同时,司法机关也有权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延长审理期限;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司法机关也有权延长审理期限。
第四节第一百一十九条的案例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为例,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张某某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检察机关在收到张某某的诉状后,认定符合立案条件,应当正式审理此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诉状之日起三日内审理此案。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理期限是多久

Authorization is like flying a kite. The weak line of the subordinate's ability must be closed, and the subordinate's strong ability must be release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理期限是多久导读:一审审限一般6个月。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一审民事案件的审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审限为3个月,不能延长,若3个月内不能审结,转为普通程序继续审理。
民事诉讼一般情况下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两者的适用是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以及涉案金额等方面确定的。
简易程序相对于普通程序来说审理的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案件的结果,因此还是比较利于双方当事人的,可以节省诉讼的时间,尽快确定结果。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理期限如下所述。
一、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理期限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46条的规定,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要短于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
这是因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均为简单的民事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且争议不大,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调查取证,就能够查明案件事实。
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审理期限为二十日。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刑事案件的期限为三个月;需延长的,报本院院长批准,在以延长三个月。
案件的审理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计算。
二、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审理延期的情形简易程序的审限应准予延长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精神,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不得延长;如果3个月内不能审结,则应转为普通程序审理,否则就视为超审限。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民事诉讼是⽇常⽣活中较为常见的⼀种诉讼形式,了解其相关简易的程序审理期限对我们来说会有⼀定的帮助。
那么,您是否知道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是怎样的呢?那么,接下来就由店铺⼩编就为您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供您阅读,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第⼀百六⼗⼀条⼈民法院适⽤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案之⽇起三个⽉内审结。
相关知识:审限指从⽴案的次⽇起⾄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的期间,是⼈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遵守的期限。
在我国,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主要包括⼀审、⼆审和再审的审理期限。
⼀、⼀审审限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审限为3个⽉,不能延长,若3个⽉内不能审结,转为普通程序继续审理(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审限从法院正式⽴案的次⽇算起。
)。
⼈民法院适⽤普通程序审理⼀审民事案件的审限为6个⽉;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审审限⼈民法院审理⼆审民事案件⼀律适⽤普通程序,审限为3个⽉,特殊情况由本院院长批准延长;针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限为30天,不能延长。
三、再审审限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案件的审限依据适⽤的程序确定,按照⼀审程序再审的适⽤⼀审普通程序的审限,按照⼆审程序再审的适⽤⼆审程序的审限。
四、不计⼊审限的情况根据最⾼⼈民法院适⽤民事诉讼法若⼲问题的意见的规定,下列事项耽误的期间不计⼊审限:(1)公告期间,即从法院在报纸上正式发出公告之⽇起⾄公告期满的时间。
(2)鉴定期间,即从当事⼈提出书⾯鉴定申请⾄鉴定机构出具正式的鉴定结论之间的时间。
(3)处理管辖问题的期间,即从当事⼈提出书⾯管辖异议⾄⼆审法院就管辖问题作出终审裁定书的时间以及处理⼈民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4)因当事⼈、诉讼代理⼈申请通知新的证⼈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院决定延期审理⼀个⽉之内的期间;(5)有关专业机构进⾏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6)中⽌诉讼(审理)或执⾏⾄恢复诉讼(审理)或执⾏的期间;(7)当事⼈达成执⾏和解或者提供执⾏担保后,执⾏法院决定暂缓执⾏的期间;(8)上级⼈民法院通知暂缓执⾏的期间;(9)执⾏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立案【普通立案】符合立案条件的,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材料的,在补充材料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立案期限从补正后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
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下级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次日起算。
(民诉解释126条、208条)立案庭应当在决定立案并办妥有关诉讼收费事宜后,3日内将案卷材料移送相关审判庭。
(审限管理规定第14条,审理期限若干规定第7条)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应当在10日内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民诉解释286条)【第三人撤销之诉】人民法院应当对第三人提交的起诉状(第三人撤销之诉)、证据材料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书面意见进行审查。
必要时,可以询问双方当事人。
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30日内立案。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30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民诉解释293条)【法院受理人数众多且无法确定案件的公告】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人数尚未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向人民法院登记。
)规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通知权利人向人民法院登记。
公告期间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得少于30日。
(民诉解释79条、民诉54条)【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后交纳诉讼费的时间】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转为普通程序的,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用通知之日起7日内补交案件受理费。
原告无正当理由未按期足额补交的,按撤诉处理,已经收取的诉讼费用退还一半。
(民诉解释199条)【特殊案件按撤诉处理的再立案】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6个月内又起诉的,比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七项的规定不予受理。
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的规定有哪些

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的规定有哪些民事诉讼是我国对于⼀些⽐较⼩的纠纷的诉讼,但是这些诉讼也是需要⾃⼰起诉的并且起诉的时间⼀样要是在诉讼时效之内,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的规定有哪些,店铺⼩编整理了“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的规定有哪些”的内容为你答疑解惑。
《解释》第九⼗九条⼈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的举证期限。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协商,并经⼈民法院准许。
⼈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五⽇,当事⼈提供新的证据的第⼆审案件不得少于⼗⽇。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的瑕疵进⾏补正的,⼈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解释》规定⼈民法院确定⼀审普通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五⽇,第⼆审案件提供新证据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修改了此前⼈民法院确定⼀审普通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审案件没有举证期限,若提供新证据,除不开庭应当在⼈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以外,其他应在开庭前或开庭审理时提出的旧规定。
同时《解释》规定在缩短庭审前准备阶段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的同时,⼜给当事⼈提供了在之后提供反驳证据或补正证据的机会;改变了以往“⼀⼑切”的⽅式——简单规定法院指定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更符合民事诉讼实践要求。
《解释》第⼀百零⼀条当事⼈逾期提供证据的,⼈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证据。
当事⼈因客观原因逾期提供证据,或者对⽅当事⼈对逾期提供证据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未逾期。
第⼀百零⼆条当事⼈因故意或者重⼤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民法院不予采纳。
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五条、第⼀百⼀⼗五条第⼀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
当事⼈⾮因故意或者重⼤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予以训诫。
当事⼈⼀⽅要求另⼀⽅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误⼯、证⼈出庭作证等必要费⽤的,⼈民法院可予⽀持。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一、起诉时限根据《民事诉讼法》,起诉时限是指民事诉讼的起诉阶段必须遵守的时间限制。
具体规定如下:1.普通民事案件对普通民事案件提起诉讼的时限,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起诉时限为两年。
但对于房屋买卖、建筑工程、医疗事故等特殊民事案件,起诉时限可以延长至三年。
2.合同纠纷涉及合同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一般为两年。
但如果合同中约定了更长或更短的起诉时限,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的约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合同中约定了质量保证期或者过渡期,起诉时限从该期满之日起计算。
3.人格权纠纷涉及人格权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一年,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4.劳动争议涉及劳动争议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一年。
5.知识产权纠纷对于知识产权相关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三年。
这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维权案件。
二、中止时限中止时限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案件无法继续审理的一种时间限制。
以下是部分常见的中止时限:1.举证期限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原告在起诉状中应当附上证据材料。
被告在法庭开庭前提交答辩状时,应当附上本人的证据材料。
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告知对方当事人证据的种类和数量。
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开庭前十五日。
2.申请证人出庭的时间在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中,对证人的传票应当提前五日送达。
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在收到传票后三日内到达法院。
3.申请鉴定的时间对需要鉴定的案件,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申请鉴定,并提供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信息。
鉴定结果应当在开庭前五日提交法院。
三、裁判时限裁判时限是指法院在民事诉讼案件中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时间限制。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时限为:1.一审案件对于一审案件,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后六个月内作出判决。
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至十个月。
2.二审案件对于二审案件,法院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后三个月内作出判决。
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至六个月。
民事诉讼流程时间表(DOC)

(3)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4)对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3.人民法院在上述法定期间内不能判定起诉、自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律师提醒:1.由于法院存在案多人少的客观情况,所以对于部分应当登记立案的法院可能不予登记立案;2.各法院年底要进行结案率的考核评比,故大部分法院在年底将以各种理由不予立案。
送达送达时间及方式:1.送达时间: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诉状副本送达被告;(新民诉125条)2.直接送达: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新民诉85条)3.留置送达: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新民诉86条)4.委托送达或邮寄送达: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新民诉88条)5.转交送达: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
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
(新民诉89、90条)6.公告送达:国内公告送达:适用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天的,视为送达。
(新民诉84条);涉外公告送达:适用于不能用其他方式送达的。
民事诉讼法对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期限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对⼩额诉讼程序审理期限的规定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法院适⽤⼩额诉讼的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案之⽇起两个⽉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个⽉。
关于民事诉讼法对⼩额诉讼程序审理期限的规定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你详细解答。
⼀、民事诉讼法对⼩额诉讼程序审理期限的规定1、⼈民法院适⽤⼩额诉讼的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案之⽇起两个⽉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个⽉。
2、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百六⼗⼋条⼈民法院适⽤⼩额诉讼的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案之⽇起两个⽉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个⽉。
⼆、民事起诉要注意的事项1、准备起诉的当事⼈须满⾜适格原告的条件,即拥有诉讼权利能⼒和诉讼⾏为能⼒,并且与发⽣的纠纷存在利益关系,还应满⾜主体条件(须是公民、法⼈和其他组织)。
2、原告向法院申请⽴案时,需要提供明确的被告信息,如姓名、⾝份证号、住址等。
3、原告提起诉讼要能清晰的表明⾃⼰的诉讼请求,并且能够充分的陈述案件基本事实和理由,以便在⽴案后法官可以尽快了解和判断案件的基本情况。
4、要判断所要提起的诉讼是否应当由法院主管,⽐如劳动纠纷应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约定了仲裁条款的合同纠纷应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还要根据管辖判断规则,选择有管辖权的法院。
5、⼀般情况下,如⽴案庭经形式审查符合上述条件时,会在七⽇内予以⽴案并作出通知;如不符合,也会在七⽇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此外,如果在⽴案后法官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时,会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
对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的裁定,当事⼈可以申请上诉。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法院适⽤⼩额诉讼的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案之⽇起两个⽉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个⽉。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按钮咨询,或者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

浅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应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前言(一)基本概念1、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法律制度。
《民法通则》第137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诉讼时效法律规定\知道或.doc 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分为:普通诉讼时效两年最长诉讼时效二十年特殊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法律规定\《民法通则》诉讼时效规定.doc . .\诉讼时效法律规定\特殊诉讼时效.doc2、时效中断2007.1.16借款期限3个月2007.4.16还款期限届满,自此开始计算诉讼时效2007.4.16――――――2009.4.16 若在2008.10.16主张了权利则时效中断,自此重新计算诉讼时效2010.10.163、时效中止4、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是指因时间经过,权利人的权利当然消灭的期间。
总结学界对于诉讼实效制度价值的态度:1、权利行使督促说或惩罚权利睡眠者说。
2、避免被告举证困难。
3、效率说(诉讼效率;经济效率)避免法庭耗费大量精力纠查已模糊的事实,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经济效率指经济流转的效率。
避免资产的浪费和闲置,发挥资产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促进资金的流转,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财富。
4、维护经济秩序安全说。
一定的事实状态长期存在势必产生种种法律关系,多年以后,若容许原权利人主张权利,则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
(二)诉讼时效之于金融机构的意义(三)该规定出台背景..\诉讼时效法律规定\《民法通则》诉讼时效规定.doc相关司法解释虽对其进行了补充规定,但仍不够完善。
难以规范现实经济生活繁纷复杂的各种情形。
(四)如何讲解二《规定》部分条款讲解第一条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1、一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2、二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七条: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3、特别程序《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三十日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但审理选民资格的案件除外。
人民法院受理选民资格案件后,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4、审判监督《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民事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民事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5、特别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期间,不受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限制。
关于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程序的相关规定:。
商事诉讼各种期限一览表(修订版)

商事诉讼各种期限一览表(修订版)
本文档旨在提供商事诉讼中各种期限的详细概述。
以下是商事
诉讼中常见的期限及其相关内容:
一、立案期限
1.原告提起诉讼的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原告应在发生争议之日起一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被告应当递交答辩状的期限:被告应在收到法院传票之日起
十五日内递交答辩状。
二、证据交换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原、被告应
当在开庭前五日将所依据的证据材料提交给法院,对方当事人有权
在开庭前三日提供反证或者补充证据。
三、诉讼程序期限
诉讼程序期限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一审期限:一审案件一般不超过六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
2.上诉期限: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
起十五日内提起上诉。
3.再审期限: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判决申请再审的期限为
一年。
四、执行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对执行
裁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执行裁定书之日起五日内向法院提起
异议;对于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五、其他期限
除上述期限外,商事诉讼也涉及其他期限,例如证人出庭时间、达成调解协议的期限等。
具体内容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确定。
以上是商事诉讼中常见的期限一览表,但具体情况仍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认和补充。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不具备法律效力。
如需准确信息,请咨询专业律师或参考相关法律法规。
感谢阅读本文档。
民事诉讼流程时间表

(3)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决定是否立案;(4)对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决定是否立案。
3.人民法院在上述法定期间不能判定起诉、自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律师提醒:1.由于法院存在案多人少的客观情况,所以对于部分应当登记立案的法院可能不予登记立案;2.各法院年底要进行结案率的考核评比,故大部分法院在年底将以各种理由不予立案。
送达送达时间及方式:1.送达时间: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将诉状副本送达被告;(新民诉125条)2.直接送达: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新民诉85条)3.留置送达: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新民诉86条)4.委托送达或邮寄送达: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新民诉88条)5.转交送达: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
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
(新民诉89、90条)6.公告送达:国公告送达:适用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天的,视为送达。
(新民诉84条);涉外公告送达:适用于不能用其他方式送达的。
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的法律规定

审理民事案件适⽤诉讼时效制度的法律规定⽆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其实都是有⼀定的期限规定的,不过,我们在⽇常⽣活中⽤到关于民事案件的更加多⼀点,所以,今天店铺⼩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的⼀个规定,跟着店铺⼩编⼀起看看吧。
⼀、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诉讼时效制度若⼲问题的规定为正确适⽤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条当事⼈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民法院不予⽀持:(⼀)⽀付存款本⾦及利息请求权;(⼆)兑付国债、⾦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的缴付出资请求权;(四)其他依法不适⽤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当事⼈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民法院不予认可。
当事⼈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释明及主动适⽤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裁判。
当事⼈在⼀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审期间提出的,⼈民法院不予⽀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当事⼈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民法院不予⽀持。
当事⼈约定同⼀债务分期履⾏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期履⾏期限届满之⽇起计算。
未约定履⾏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条、第六⼗⼆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期限届满之⽇起计算;不能确定履⾏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要求债务⼈履⾏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起计算,但债务⼈在债权⼈第⼀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不履⾏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明确表⽰不履⾏义务之⽇起计算。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百四⼗条规定的“当事⼈⼀⽅提出要求”,产⽣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当事⼈⼀⽅直接向对⽅当事⼈送交主张权利⽂书,对⽅当事⼈在⽂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式证明该⽂书到达对⽅当事⼈的;(⼆)当事⼈⼀⽅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当事⼈的;(三)当事⼈⼀⽅为⾦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约定从对⽅当事⼈账户中扣收⽋款本息的;(四)当事⼈⼀⽅下落不明,对⽅当事⼈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其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怎么确定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怎么确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因起诉状内容欠缺通知原告补正的,从补正后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
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下级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次日起算。
关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怎么确定的问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解答。
一、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怎么确定1、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的规定如下:(1)因起诉状内容欠缺通知原告补正的,从补正后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
(2)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下级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次日起算。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二十六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案期限,因起诉状内容欠缺通知原告补正的,从补正后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
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下级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次日起算。
二、民事诉讼法院立案条件有哪些1、原告是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权益遭到他人的侵害或与之发生了权利、义务争议。
“明确的被告”指的是原告起诉的相对方应该是明白、确切、具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如果没有被告或被告不明确,就不能起诉和送达。
当然被告下落不明不属于没有明确的被告。
“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解决的请求内容其内涵外延应当明确、具体,请求人民法院保护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应当清楚、明白、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即必须向法院说明案件事实和证据事实及其理由。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指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提起的诉讼,应当属于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范围。
民事诉讼上诉期限规定是怎样的?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民事诉讼上诉期限规定是怎样的?导读:民事诉讼上诉期限为收到一审判决书后的十五日内、或者是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
一般来说,上诉期限都会在在判决书、裁定书之中注明。
收到了判决书、裁定书的案件当事人,若是对裁定不服,就可以在既定的上诉期限内提出上诉请求。
一、民事诉讼上诉期限规定是怎样的?1、民事诉讼上诉期限为收到一审判决书后的十五日内、或者是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
具体规定如下:《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一般来说,上诉期限都会在在判决书、裁定书之中注明。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宣告离婚判决,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
第一百五十二条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
判决书内容包括:(1)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2)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适用的法律和理由;(3)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4)上诉期间和上诉的法院。
判决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二、所有的案件都可以上诉吗?并不是,需要结合与以下的规定确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一)不予受理;(二)对管辖权有异议的;(三)驳回起诉;(四)保全和先予执行;(五)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六)中止或者终结诉讼;(七)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八)中止或者终结执行;(九)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十)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是多久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是多久对于⼀般的⼀审案件,如果当事⼈不服判决的,可以在指定的期限内,向⼈民法院提起上诉,⼈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抗诉。
那么,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是多久呢?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是多久民事案件当事⼈不服地⽅⼈民法院第⼀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起⼗五⽇内向上⼀级⼈民法院提起上诉。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检察院对⼈民法院已经发⽣法律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可以通过抗诉⽅式进⾏监督。
但法律并没有规定当事⼈向⼈民检察院申诉抗诉的时限。
为此,最⾼⼈民检察院在《关于规范省级⼈民检察院办理民事⾏政提请抗诉案件的意见》中规定:“申诉⼈在⼈民法院判决、裁定⽣效⼆年之内⽆正当理由,未向⼈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应不予受理。
”与此相呼应的是最⾼⼈民法院也在《关于当前审判监督⼯作若⼲问题的纪要》中规定:“原审案件当事⼈在原审裁判⽣效⼆年内⽆正当理由,未向⼈民法院或⼈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民法院不予受理。
”但是检察院⾃⼰抗诉就没有期限。
刑事案件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起算。
⼆审程序的上诉和抗诉的区别(1)主体不同。
有权上诉的主体,刑事被告⼈、⾃诉⼈及其法定代理⼈有独⽴、完整的上诉权;被告⼈的辩护⼈和近亲属,经被告⼈同意有权提起上诉的主体仍然是被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及其法定代理⼈,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享有完整、独⽴的上诉权;被害⼈没有上诉权,但有请求⼈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权利。
但被害⼈只能就⼀审的判决请求抗诉,对裁定不能请求。
有权⼆审抗诉的主体:有权⼆审抗诉的主体仅限于地⽅各级⼈民检察院,最⾼⼈民检察院不能按照第⼆审程序对最⾼⼈民检察院第⼀审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
(2)理由不同。
上诉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不服就可以上诉。
抗诉必须是⼈民检察院认为原裁判确有错误。
民事诉讼法第99条内容

民事诉讼法第99条内容
民事诉讼法第99条规定了关于一审法院对案件的审理程序和期限的规定。
根据该条规定,一审法院应当自收到诉讼材料之日起15日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立案,并通知原告。
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并通知原告。
对于需要补正的,应当一次告知原告补正的内容。
此外,对于一审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情况,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根据该条的规定,一审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期限进行,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该条还规定了一审法院应当及时通知原告立案结果的要求,以保证当事人对案件审理进展能够及时了解。
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
总的来说,民事诉讼法第99条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一审法院对案件审理程序和期限的规定,旨在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案件能够在法定期限内得到及时审理,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效率。
法学中法律时效的名词解释

法学中法律时效的名词解释引言:时间对于法律的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时间限制,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后,个人或组织将无法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或受到法律制裁。
下面将对法律时效在法学中的含义、类型以及相关案例进行探讨。
一、法律时效的含义法律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一定时间期限内,个人或组织可以行使法律权利或需履行法律义务的期限。
对于各种法律行为,法律时效起到限制、保护和稳定法律关系的作用。
法律时效存在的理论基础是法律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一方面,法律时效可以保障法律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如果每个人或组织永远都可以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将导致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混乱。
另一方面,法律时效也体现了法律的合理性,即法律规定一定的期限是基于对各种法律事实、情境和实体需要的权衡。
二、法律时效的类型法律时效主要分为行使时效和消灭时效两大类,并根据具体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可以再细分为多种子类型。
1. 行使时效行使时效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时间内行使法律权利的期限。
常见的行使时效包括起诉时效、申请返还期限、索赔时效等。
(1)起诉时效:起诉时效主要用来规定诉讼的时效性。
在民事诉讼中,起诉时效规定了起诉的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原告将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财产损害赔偿起诉的时效为三年。
(2)申请返还期限:申请返还期限适用于需要向法院提起申请以获取返还的权益。
例如,在劳动争议中,对于未支付工资的申请,劳动法规定了申请返还工资的期限。
(3)索赔时效:索赔时效是指在特定情景下行使索赔权利的期限。
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损害赔偿索赔时效,消费者需要在发现质量问题之日起一定期限内行使索赔权利。
2. 消灭时效消灭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一定期限后,个人或组织的权利被法律认为已经消灭的情况。
消灭时效的标志通常是超过规定时效后无法再主张相应权利。
(1)债务消灭时效:债务消灭时效规定了债权人行使债权的期限。
债务消灭时效的设定可以保障债务人在一定时间后不再受到债权人的追偿,也促使债权人及时主张权益。
民事诉讼法上诉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The time wasted casually can never be won back.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民事诉讼法上诉期限是怎么规定的民事诉讼法上诉期限是15日。
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上诉期为十五日,不服一审裁定的上诉期为十日。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上诉期为十日,不服一审裁定的上诉期为五日。
因各种原因其实就导致在民事诉讼的这一块上诉率是非常的高的,只不过提出上诉这也是案件当中的原被告双方所依法享有的一种基本民事权利。
上诉在大家心目当中应该都不陌生。
有的时候当法庭当庭宣读了相关的判决结果以后还没有把判决书下发到当事人手中,就开始特别的焦急民事诉讼法上诉期限是怎么规定的?一、民事诉讼法上诉期限是怎么规定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上诉的条件1、合格的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合格的上诉人是指依法享有上诉权的原第一审案件的当事人。
2、必须在法定期限内上诉。
上诉期间简称上诉期,是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裁定的上诉期为10天,不服判决的上诉期为15天。
上诉期间从第一审法院的裁判送达次日起算。
诉讼参加人各自接收裁判的,从各自的起算日开始。
共同诉讼人上诉期的计算,因共同诉讼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的上诉期应以最后一个收到裁判的共同诉讼人的上诉期来计算。
因为在必要共同诉讼中,任何一个共同诉讼人在他的上诉期间内,都有提起上诉的权利。
只有在共同诉讼中最后一人的上诉期届满后,裁判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3、应当提交上诉状。
上诉状不但表明与对方当事人在民事权利上有争执,而且表明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有异议,不仅要求上级人民法院确认自己的权利,而且要求变更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通过变更裁判,以达到维护自己权利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转副本送达被告,被告收到之日起15日内答辩,法院收到答辩之日起5日内发送原告(但被告提交的证据何时提交给原告没有明确规定)。(民诉113条)
涉外。答辩期30日,并可申请延长。(民诉246条)
管辖权异议
应在答辩期间内提出,法院应在收到异议之日起15日内作出书面裁定。对该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上级法院应在30日内审结。(民诉38条,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民诉的若干规定第5条)
简易程序的,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简易程序规定12条)
申请鉴定
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但符合证据规定27条规定情形的除外;鉴定机构、人员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证据规定25、26、27、28条)27条指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形。28条规定,乙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法院应该准许。该条规定是否应在25条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出?
法、检提出再审没有期限限制。
法院审查再审期限
法院应在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3个月内审查是否符合179条再审条件,如需延长,应经本院院长批准。(民诉181条)
再审审限
再审案件的审限执行第一审或第二审审限规定(审限若干规定第4条)
执行
申请执行期限
申请强制执行期间为2年,适用中止、中断规定,自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限的最后1天起计算,未规定履行期限的,自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民诉215条)生效法律文书规定债务人负有不作为义务的,申请执行时效期间从债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之日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9条,09年1月1日实行)
特别程序。30日,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0天。
船舶碰撞、共同海损。1年,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
(最高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若干规定第2条,民诉135条,民诉意见170条)
判决书送达期限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
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民诉134条)
二审
上诉期间
对判决上诉。对判决的上诉期为15日。
4年诉讼时效。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提出诉讼或仲裁的。(合同法129条)
最长诉讼时效。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20年。(民法通则137条)
申请财产保全
诉前财产保全。法院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立即执行(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申请人应该在采取保全措施后15日内起诉。(民诉93条)
诉中财产保全。情况紧急的,法院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该立即执行。(民诉92条)
举证期限
由双方协商并经法院认可,法院指定的普通程序不少于30日,但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少于30日,前述举证时限届满后,基于特定事实法院酌情要求提供证据或反证的期限,不受30日限制。简易程序法院指定可以少于30日,当事人协商不超过15日。从收到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次日计算。(证据规定33条,举证时限规定通知1、2条,简易程序22条)
民事案件中各种期限一览表
一审
诉讼时效
普通2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民法通则135条)
1年诉讼时效。身体收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民法通则136条)
3年诉讼时效。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环境保护法42条)
罚款、拘留
复议
对民事罚款、拘留决定不服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的,审理期限为5日。(审限若干规定第2条,民诉105条)
期限耽误后的补救
应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向法院申请延期(民诉76条)
一审审限
普通程序。6个月,经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报上级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
简易程序。3个月。无延长规定,如超过三个月,则转为普通程序,从立案之日起计算审限(刑事案子从转为之日起计算审限,审限若干规定第八条)。
申请执行中止
在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申请执行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7条)
通知被执行人期间
法院受理执行案后,应在3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下称执行工作规定)第24条)
申请延期举证
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并可再次提出,延长的期限同样适用其他当事人。(证据规定36条,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6条)
申请证人出庭
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10日提出(证据规定54条)
简易程序的,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简易程度规定12条)
申请调查取证
申请法院调查取证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提出,对法院决定不予取证的,应当向当事人送达通知书,当事人可在收到不予准许次日起3日内向受理法院书面申请复议,法院应在5日内作出答复。(证据规定19条)
法院调查证据反证期间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提出相反证据的举证期限问题。人民法院依照《证据规定》第十五条调查收集的证据在庭审中出示后,当事人要求提供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确定相应的举证期限。(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4条)
增加当事人举证期限
关于增加当事人时的举证期限问题。人民法院在追加当事人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应当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为新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指定举证期限。该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5条)
对执行标的书面异议的处理期限
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15日内审查。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民诉204条)
中止执行后起诉期限
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裁定对异议标的中止执行后,申请执行人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解除已经采取的执行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条)
简易转普通后举证期限
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应该补足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少于30日。(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2条)
管辖权异议后举证期限
当事人在一审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驳回当事人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生效后,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3条)
立案
法院应在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7日内立案,立案庭应在决定立案的三日内移送审判庭。(审限若干规定第6、7条)
申请先于执行
法院应当在受理案件后终审判决前采取(民诉意见106条)
公告送达
国内。适用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天的,视为送达。(民诉84条)
涉外。适用于不能用其他方式送达的。自公告之日期满六个月。(民诉245条)
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30条的规定,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债权人依据合同法122条的规定起诉时作出选择后,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应该准许。
变更诉讼请求或反诉后举证期限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当事人对期限有约定的,经法院认可。(举证时限规定通知7条)
申请增加当事人的期限
执行管辖权异议
应当自收到执行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
次债务人的执行异议期间
执行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第三人应在收到履行通知书后15日内提出异议,法院不审查异议。(执行工作规定61条)
对执行行为书面异议的处理期限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15日内审查(并作出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同上,第9条)。(民诉202条)
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期间
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在证据规定35条规定的情形下,可以变更诉讼请求。35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证据规定34条)
财产分配方案异议期限
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15日内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条)
财产分配方案异议反对期限
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收到财产分配方案异议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法院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审查修正后进行分配;提出反对意见的,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异议人逾期未提起诉讼的,执行法院依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同上,26条)
再审新证据。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证据规定44条、民诉125条)
传唤期限
法院应当在开庭前3日用传票传唤当事人。对代理人应当用通知书通知到庭(对诉讼参与人没有规定提前多久通知)。传票传唤是按撤诉处理和缺席判决的前提条件。(民诉意见155条)
申请回避
案件开始审理前提出,也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应在提出后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法院应在3日内对复议作出决定。(民诉46、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