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国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
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
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
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
“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
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围剿
频繁反倾销调 查直指中国
贸易壁垒
全球化在发达 国家就是化全
球
中国遭遇
全面围追 堵截
政治遏制
军事包围圈 对华合围
文化渗透
第二板块由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6个部 分构成,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是第九部分,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 领导。
《决定》共9大部分,3个板块
第一板块(1-2)
主要阐述新形势 下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重大意 义、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重要 方针。
中共中央对文化发展的历次部署
4
2002年十六大
中央首次提出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5
2005年
6
2006年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 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对文化发展的历次部署
7
2007年十七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惠民工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
主要内容
一
全《决定》主要内容及关键词句
四
结束语:《决定》五大关键词
十七届六中全会 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的深意是什么呢?
一、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
新文化运动。没有新 文化运动的兴起,就不会 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换 句话说,我们党从成立的 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 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 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 色和品质。
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宣传语
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宣传语1.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智慧。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3.文化立国,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4.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辉,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
5.建设现代文明,打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6.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引领时代的潮流。
7.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8.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财富。
9.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10.以文化人,以文化抱团,才能塑造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
11.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加强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然选择。
12.以文化的力量凝聚国家和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4.大力培育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注入希望和活力。
15.以文化的力量强化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6.倡导文明礼貌,培养中华民族的良好社会习惯。
17.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经济繁荣注入新动能。
18.引导中华民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19.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20.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贡献智慧和力量。
21.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2.弘扬先进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
23.让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充满中国特色,闪耀着世界的目光。
24.以文化的软实力塑造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
25.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开创中华文化的美好未来。
26.以文化的光芒引领中华民族的未来道路。
27.把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28.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9.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智慧。
30.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启示意义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启示意义摘要:韩国文化产业取得的瞩目成就,成功掀起了全球的“韩流”。
其成功经验是:政府战略上高度重视、财政上大力扶植:企业做强自己、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国民在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同时,非常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融资渠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韩国;中国;文化产业;启示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这表明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
利用好政府政策,抓住市场机遇,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的经验,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韩国与中国同属于东方文化范畴,地域上也非常接近,韩国文化产业成功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文化产业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通过开发利用文化内容知识产权,生产有形或无形的艺术产品和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
各国在界定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时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角度,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共识。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1996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表示要继续扩大国际文化交往,在文化上做出国际贡献并传播文化。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贸易立国的目标,80年代又喊出技术立国口号,而文化立国新国家规划的出台,是日本政府适应形势变化而进行的新的战略调整。
在日本最早提出文化立国口号的则是大平正芳。
1979年1月大平在就任首相的施政演说中,指出了战后30多年来日本为经济发展所做努力的功过、明治以来以欧美为范本的近代化模式以及近代物质文明本身的局限性,认为日本已经从经济中心的时代过渡到了重视文化的时代。
同年,大平创设的政策研究会文化的时代研究小组召集了200多位有识之士讨论日本的未来,于1980年发表了《文化的时代》报告书,对日本的文化行政提出了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重视文化建设的转变,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的转变,提高人民对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振兴地方文化建设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政策性建议。
这一构想由铃木内阁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并在中曾根内阁时期发展成为如下发展战略:对内科技立国,对外立足亚太,以东盟为主导推动在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日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实现政治大国。
竹下内阁是倡导国际文化交流的先锋。
竹下内阁强化了实施文化交流的体制,同时强化传播日本真实面貌的宣传功能。
其中,日本政府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向亚洲地区输出电视节目。
例如,创下62.9%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收视率最高纪录的((阿信》(1983年),在1980年代后半期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通过其文化交流项目购买版权后,先后无偿提供给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世界上59个国家和地区播放,通过展现八佰伴公司创始人一生坎坷而又辉煌的创业经历,向世界传递了日本人民善良、真诚、坚韧、永不放弃的人性之光。
电视剧在中国和东南亚播出时,深受观众喜爱。
2003年日本政府通过国际交流基金会向伊拉克无偿提供这部配上阿拉伯语字幕的电视剧,希望通过展现一位克服千难万险、走过动荡时代的日本女性的形象,激励正在着手战后重建的伊拉克人民。
日本实施“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实施“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将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
内容产业不仅自身市场规模很大,而且带动其他产业增长的规模效应也很明显,在日本很受重视,其产业发展轨迹也具有很强的日本特色。
日本在1990 年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艺术权威组成的文化政策促进会议,作为文化厅长官的咨询机构。
1995 年7 月,文化政策促进会议提出《新的文化
立国目标当前振兴文化的重点和对策》报告,开启了文化立国战略的初步设想。
1996 年7 月,文化厅正式提出了《21 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标志着日本文
化立国战略的正式确立。
文化立国战略的核心即是通过知识产权内容产品的创造,带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打造国家软实力。
2003 年,日本政府组建了由小泉纯一郎首相挂帅的知识财产战略本部,下设内容产业专业调查会;2004 年,内容产业专业调查会发表《内容产业振兴政策软实力时代的国家战略》,将内容产业定位于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明确提出10 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2009 年,日本内阁官房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事务局又宣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方案2009,2010 年确定《文化产业大国战略》。
围绕这一战略,日本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本,以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将文化立国战略固定下来。
如2001 年的《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2 年《知识财产基本法》,2004 年又推出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等。
新的法律颁布后,往往还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意见与实施方针。
比如,同《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相配套的就是《关于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方针》。
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作者:安宇沈山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在新经济时代,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诸多问题,文化工作者适应了数字时代的创作方式,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发展。
诸多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鼎力扶持和对新兴文化产业的就业政策导向,使文化产业与就业及其相关政策已经演化为一项国家策略和城市战略,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化立国”战略与“文化城市”建设,即增强国家、区域和地方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及其政策1.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确立100多年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军事立国战略阶段(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立国战略阶段(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文化立国战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二战以后,日本高举“科技与贸易”的大旗,实施“经济立国”战略,经济发展创造了“日本奇迹”。
20多年来,日本年均国民经济增长率接近10%,成为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人均GNP、国民总资产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可以和美国、欧洲相抗衡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负效应,如1960年代的严重公害问题、全国环境破坏问题等。
日本政府和国民开始认识到,经济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物质与文化的建设严重失衡;物质的富足促使人们对生活方式、环境质量和精神生活提出新的标准,产生新的需求;人们对文化的热切向往和要求建立舒适的文化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在社会朝着地域分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各州道县纷纷从本地实际出发,用新的思维方式积极发掘地域文化特色,以体现本地域的文化主体性。
70年代后期,日本关西地区倡导“文化行政”,神奈川县知事长州一二提出了“地方时代”的口号,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所谓的“地方时代”,旨在全面提高地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创建地域舒适的生活环境时,将文化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建立起地域社会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律性。
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
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向全世界、全人类的庄严宣示。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呢?这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什么重大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间对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发展、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
我们曾经有过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教训。
后来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并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认识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十七大更是提出了“两大一新”的文化发展目标(即“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这样,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水到渠成,又有了提升和飞跃。
诚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战略目标,但有没有这样的战略目标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
二战结束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暴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和战争,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从总体上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其结果,一方面刺激了文化的消费和繁荣,促进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引起了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即对文化的价值、作用及其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联合国也积极进行倡导,1995年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提出“把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重要命题。
韩国文化立国
韩国:“文化立国”成就后起之秀2011-10-18 10:52:45 来源: 新华网一提及韩国及其文化,中国人首先会想起的便是《大长今》、“流氓兔”、俊男靓女的歌舞组合、节奏明快的K-POP(一种类似西方嘻哈乐的韩国流行音乐)、泡菜、拌饭、网游……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韩国算是后起之秀,起步虽晚,但其发展势头却不可小觑。
20世纪末,“韩流”概念“横空出世”,席卷亚洲并走向世界,在为韩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让外界进一步认识并了解这个国家,大大增强了韩国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快速有序发展韩国文化振兴院经营支援本部长金龙宽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介绍,1993年,韩国制定了“文化商品”政策,决定将旅游、传统文化和艺术等进行商品化,这是韩国政府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
而其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遭受金融危机之时。
当时,韩国的传统制造业受到重创,政府认识到,单一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经济的脆弱性,因而欲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8年金大中出任总统后,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确定将低消耗、无污染、立足于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扶持。
目标确定后,韩国随即启动了政策、法规、组织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将文化产业推向了有序的快速发展道路。
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概念广泛,包括了影视、音乐、游戏、动漫、演出、广告、出版、卡通形象、创意性设计、传统食品、传统工艺品、传统服饰等领域。
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还进一步拓宽到多媒体软件、网络和手机信息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增长潜力的领域。
据韩国文化振兴院提供的数据,2009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达到69.4万亿韩元(约合38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约占当年GDP总量的6.5%。
资料显示,2005至2009年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为4.8%。
金龙宽表示,虽然与此前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相比有所放缓,但由于基数扩大,实际增长规模仍十分可观,这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对解决国内就业难题也大有帮助。
文化立国、文化立人与文化立校浅论
文化立国、文化立人与文化立校浅论郭智君摘要: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根基决定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未来生命,在于创新。
一个大国的崛起首先是国民素质的崛起,国民素质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长期陶铸的结果。
大学的本质是文化,实现高职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文化立校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文化立国;文化立人;文化立校作者简介:郭智君(1970-),男,江苏如皋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
(江苏南通226007)一.文化是立国的关键所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构成,软实力指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家机构的程度。
实力就是影响他人籍以取得施加影响者所希望之结果的能力。
约瑟夫・奈如此定义“软实力”:一种靠着吸引而非强制与收买达到目标之能力。
德国《时代周报》主编约瑟夫・约菲认为,美国的软实力甚至强于其经济与军事资源:“美国文化,无论其通俗还是高雅,都向外辐射着只有罗马帝国时代才有的炽热,而且手法更新颖、迂回。
罗马和苏联文化都止步于它们的军事控制范围。
美国软实力才真正造就了一个日不落的帝国。
”《(左传》云:“国于天地,有与立焉。
”日本明治维新后,近30年的“脱亚入欧”导致物欲横流,伪劣泛滥,道德失范。
那段时间,日本错误地解读了欧洲,没有看到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为新教道德伦理所规范的。
尔后,以与张謇同时代的涩泽荣一为代表,用《<论语>+算盘》公式所体现的儒家“义利合一”观重塑道德伦理,规范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
Ⅲ美国学者亨延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绘了一张世界文明谱系图。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及实施途径-精品文档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及实施途径2011年10 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并对这一新时代国家战略理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策法规、中央部署、具体贯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推进。
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既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文化立国”战略实施过程及其成效的促进,也是中国国内社会道德、环境生态及经济产业等领域现实问题的需求,更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呼唤。
美国“文化立国”战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自然延伸。
美国人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国家扶助与控制而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巨头,成为全世界许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资讯来源,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不但维护其文化霸权,而且是其政治、经济霸权的一部分。
1995 年,日本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明确提出了日本国21 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审美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
[1]P45-49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 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内社会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大国诉求而提出的。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实施三十年来,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器等传统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动漫画、游戏业约占国际市场的1/3 比例,日本文化俨然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
中国近邻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在文化领域一直领跑世界,几乎很少有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日本知名动漫人物的,单是日本动漫产业的产值就达到日本GDP的10%。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促使日本政府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
从1995年日本确立文化立国方略开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振兴文化产业发展。
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积极推动并倾力支持第一,政策内容明确具体。
1995年确立了日本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日本的“文化政策促进会议”提交《新的文化立国目标——当前振兴文化的重点和对策》,初步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构想);2001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要在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
对振兴地区和地方文化,日本政府也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政府应支援地区文化活动,包括重新挖掘、振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等;制定长期规划,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提供综合援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手举办全国规模的文化节。
第二,经济配套措施全面护航。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来扶植和保护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财政政策方面,日本采取政府推动、政府和民间一起投入的机制。
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企业的证券发行,在文化产业中鼓励发展风险投资,而且日本文化产业内部建立了由社会各方共同投资的文化产品开发的投资联盟体系(例如,吉卜力工作室代表作《千与千寻》就是在产品开发的投资联盟体系支持下获得了巨大成功)。
·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日本不仅在政策上予以鼓励,而且还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是197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
该法经过20多次修改,于2001年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并开始实施。
文化立国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化立国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以下内容:引言是任何一篇文章的起点,它为读者提供了整个文章的背景和主旨。
本篇长文的主题是"文化立国的例子",将探讨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种独特而活力四溢的精神财富。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发扬光大和保护自身文化,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本文结构如下: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篇长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阐述文化立国的概念,然后探讨文化立国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中将总结文化立国的例子,并对其他国家的启示进行一些探讨。
通过对文化立国的探讨,旨在向读者展示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以便在自身的国家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
文化立国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向,更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接下来,将详细阐述文化立国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逻辑顺序,方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会给出文章主题的背景和概述,介绍文化立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解释文化立国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所在。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文化立国的概念和重要性。
其中,2.1部分会对文化立国的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定义、内涵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2.2部分会探讨文化立国的重要性,以各个国家实施文化立国战略的成功案例为例,具体阐述文化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结论部分会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总结,重申文化立国的重要性,并总结文化立国的几个典型例子以及这些例子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此外,结论部分也可以展望文化立国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1996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表示要继续扩大国际文化交往,在文化上做出国际贡献并传播文化。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贸易立国”的目标,80年代又喊出“技术立国”口号,而“文化立国”新国家规划的出台,是日本政府适应形势变化而进行的新的战略调整。
在日本最早提出“文化立国”口号的则是大平正芳。
1979年1月大平在就任首相的施政演说中,指出了战后30多年来日本为经济发展所做努力的功过、明治以来以欧美为范本的近代化模式以及近代物质文明本身的局限性,认为日本已经从“经济中心的时代过渡到了重视文化的时代”。
同年,大平创设的政策研究会“文化的时代研究小组”召集了200多位有识之士讨论日本的未来,于1980年发表了《文化的时代》报告书,对日本的文化行政提出了“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重视文化建设的转变,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的转变,提高人民对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振兴地方文化建设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政策性建议。
这一构想由铃木内阁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并在中曾根内阁时期发展成为如下发展战略:对内“科技立国”,对外“立足亚太”,以东盟为主导推动在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日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实现政治大国。
竹下内阁是倡导国际文化交流的先锋。
竹下内阁强化了实施文化交流的体制,同时强化传播日本真实面貌的宣传功能。
其中,日本政府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向亚洲地区输出电视节目。
例如,创下62.9%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收视率最高纪录的《阿信》(1983年),在1980年代后半期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通过其文化交流项目购买版权后,先后无偿提供给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世界上59个国家和地区播放,通过展现八佰伴公司创始人一生坎坷而又辉煌的创业经历,向世界传递了日本人民善良、真诚、坚韧、永不放弃的人性之光。
电视剧在中国和东南亚播出时,深受观众喜爱。
2003年日本政府通过国际交流基金会向伊拉克无偿提供这部配上阿拉伯语字幕的电视剧,希望“通过展现一位克服千难万险、走过动荡时代的日本女性的形象,激励正在着手战后重建的伊拉克人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体会300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体会300字范文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积聚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
十八大的召开,提出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因此,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及其产生的意义,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所以,文化强国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是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当代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一步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同时,中央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提出,充分考虑到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国际矛盾在文化上的体现与挑战,我们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这对于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立国战略
文化立国战略关于把“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制造能力、贸易实力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硬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
而审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与我们世界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文化的发展与占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
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则是严重“入超”。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所以,中国要真正地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
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指出,现在中国国民整体缺乏两个重要元素:“诗”和“原则”。
“我们文雅的风气从明代开始就一天一天地没落了,文化的世俗化就开始了。
”在多年从事电影编剧的经历中,苏叔阳深感传统文化的匮乏对中国电影事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我们的女演员里有多少(像《诗经》里描写的那样)…深情的含有真切的爱‟的眼睛,顶多算勾人。
”社会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低俗文化却堂而皇之地上市。
二、.文化立国战略的作用在美、日、韩表现得非常明显。
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文化产业大国,每年出口的视听产品占全球市场的57.6%,其中音乐唱片占全球消费量的60%。
美国电影产量虽然仅占全球的6%,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
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
[1]美国以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向世界大规模推行着自己的文化价值。
这种推行如此常见,但又如此深刻,使得许多民族文化产业迅速被边缘化和异国情调化。
美国的文化标准左右了“非美国”的文化世界。
日本: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
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打算
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个人打算绪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相信这也是政界和学界、中央和地方的共识。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将如何更好立足世界之林,独创性与差异性已经成为重要决定因素,而国家文化作为国家独创性和差异性的主要标志,这项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哪个国家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他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因此,世界许多国家也纷纷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智力支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他与经济、政治、社会一起,有如四块坚固的基石和四根参天支柱,支撑着共和国大厦光照寰宇。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向现代化,如何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如何认识和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和谐文化,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1 中国文化现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历史的精髓,从上古文明,炎黄尧舜至今天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它从属于最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它是唯一没间断过的血脉,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我国虽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不可否认,就当前形势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缓慢,趋于停滞不前,未能好好加以利用,不容乐观。
早在公元前,数学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萌芽,但却总是纸上谈兵;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却为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奠定了基础;前两年风靡一时的电影《功夫熊猫》更是最真切最实在的例证,功夫,熊猫,这两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却成为了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最大的卖点,他们多中国元素熟练的掌握程度,真是叫国人惭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七大报告
一、文化立国概述
在新经济时代,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诸多问题,文化工作者适应了数字时代的创作方式,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发展。
诸多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鼎力扶持和对新兴文化产业的就业政策导向,使文化产业与就业及其相关政策已经演化为一项国家策略和城市战略,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化立国”战略与“文化城市”建设,即增强国家、区域和地方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发展进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进行解放思想的精辟阐述。
其中,有一个理论创新,就是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
即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环境文化、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建设。
文化既然是一种综合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那么文化立国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已走上文化立国之路。
二、文化立国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文化是立国之本,力量之源。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交融,文化功能越来越强,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谁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因此,文化立国正成为中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
三、文化立国的重要特征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三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是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五是建设创新型的国家。
六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七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四、文化立国的国外借鉴
(一)韩国: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流”
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认识到,在本国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应将目光转向文化产业,以“文化立国”战略推动本国经济的复兴。
其措施主要有:加强文化立法;加大投资力度;开拓国际市场。
(二)日本: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
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l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并通过一系列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
同时,政府对于文化艺术领域的财政预算大幅度增加,社会团体对于文化创意行业的赞助规模也越来越大。
日本的推进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行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