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研究感受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研究感受和反思
以校为本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它符合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校本研究就是依据这一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更适合学校开展的教育科研形式。校本教研活动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作为一种研究的类型或取向,它既有别于学术研究者进行的质性或量化的专业性研究,也不同于完全的行为研究。本文作者根据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承担的一些教本教研项目的经验,仅就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研究谈几点感受和反思。
一、校本教研内容的涵义和特点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内容有三个基本涵义。一是强调以学校发展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二是强调以教师发展为本,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服务。三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和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基于此,近年来,校本教研活动在祖国大江南北风起云涌,蓬勃发展,教本教研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比较活泼,常研常新,实践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引发和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的又一轮崭新的变革浪潮。但由于受长期以来过于追求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影响,当前对教本教研活动内容的认识和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内容单薄,形式呆板,效果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实际需要不适应。如理论研究与教师实践脱节、教师的研究成为专家课题的执行者、“教育实验”形式化等;而诸如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等这些操作层面一线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比较少的涉及。二是校本教研内容的研究和遴选随意性比较大。一些学校和领导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实质上还是与考试分数和升学(普及教育的看升重点)率划等号,不相信自己的校本教研能解决实际问题,把校本教研内容当成负担,当成应付的差事;加上我们很多教师总以为与自己无关,认为那是大学教授、专业人员和学校领导、骨干的事情,我们做不来,
因而对校本教研内容进行照搬照抄,聊以应付,教研与教学相脱节。三是校本教研内
容的研究比较注重于共性,对个性和个案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校本教研活动应把握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校本教研的内容也应该放在一个大视野中进行考量。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大循环的社会,知识更新更替步伐加快,获取信息的手段
更为简便和迅速。为了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除了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以开放的
心态,自觉地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之外,
关键还必须通过精心遴选一些亟待解决的校本教研内容和问题,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
整合和互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研究重点是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传统课堂下,许多教师上课,手中离不开两本书,一本是教参;一本是他人现成的教案。我们并不反对“拿来主义”,对教参和他人现成的教案进行借鉴,但那只能作为
一种手段,是我们备好课的措施之一,却永远不要把它变成教师备课的全部。校本教
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学校教育为平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认真研究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
点难点,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于那种丝毫不愿动自己的脑袋,课堂上
只知道照搬照抄他人观点、思路的做法,我们坚决反对。教师既谓“师”,就该有自
己的独到之处,有自己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合适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这样才配做“师”。而教研的过程,正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教材,
从而产生个人感悟的过程,以进一步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
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因此,可以说,校本教
研活动是促进和推动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
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在实验的进程中,每位一线教师都
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
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
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校本教研,对教师教
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及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研究关键在让教师准确把握教育教学方法。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其中的差别在哪呢?就在一
个“法”字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界流传的一句老话,但却是至理名
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刻意去要求教研。通过教研,我们教师才能集思广益,选择
最适合本学科、或本节课知识的方法。惟有如此,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推
进学校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此外,在新课程得到深入推广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强化,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的教学就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即“学法”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尽快
由“被动”走向“主动”,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因而“学法”理所当
然应成为我们今天教研活动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本来,我们“教”的目的就是为了
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如果我们教研的结果只是在课堂上多了一些花架子,而没
有把学生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没有使学生得到实质性的收获,那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是
失败的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教研活动。
三、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途径
开展校本教研是构建学习型学校,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这几
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比较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有以下三个基本途径。
第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和校际合作。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
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我们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
育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借助网络优势,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的一些新经验,从而提高教研工作效率。学校可坚持个人自修与培训讲座相结合,校
内培训与校外访问学习相结合的“两结合”方式,在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自我进修的基
础上,组织统一的培训讲座,把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既有学校
统一要求,又有教师自我需求,有力地推动教师参与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可与其他兄弟学校互结对子,经常举办“请进来,走出去”活动,让各校的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听课回来的教师还以“移植课”的形式做
校内展示,供他人借鉴,本校的教师也精心准备教研课邀请他校教师进行指点。
第二是坚持集体备课和校内合作。审视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实施和课
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最重要、最活跃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永恒话题。因此,
从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需要出发,加强了科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以“弹性
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的校本教研活动,这是整体提高科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
力的重要途径。在校本教研氛围中运用“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单人单课孤军奋战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教研组内合作,集体研究,加以
优化整合,并在课堂实践操作中,予以完善修补,反思总结,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
机结合的教学设计。以一个年级六个班为例,每个班级的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主题单
元的课,通过集体讨论,再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行组内教师资源共享,这样半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