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全球史_与杰里_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魏凤莲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写作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原名为T raditions &Encount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直译为《传统与碰

撞:以全球史观看历史》

)一书,自2000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各大高校广受欢迎,是目前美国最畅销的世界史教科书。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该书的中译本,中译书名为《新全球

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全书七大部分,42章,共155万字。①除了颇具规模、图文并茂、文

字简洁流畅等一般特点之外,该书更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试图完全摒弃欧洲中心论的新的全球史观,以及其编纂世界历史的体例。以下是对该书特点的简要分析。

一、试图完全摒弃欧洲中心论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的前言中,谈到了他所理解的全球史观。他认为,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因而要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考察那些对不同社会中人们之间交流有促进作用的网络和结构,

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②在他看来,世界上

所有的民族都理应受到尊重,所有民族的历史都理应得到考察,所以,他关注个体社会的组织、维持和衰落。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群中就产生出特点各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来管理社会事务。某些传统出现了,又很快消失了,而另外一些传统则影响人类达百年、千年之久,有些甚至传至今日。所以,《新全球史》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考察曾经塑造了各民族生活和经历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发展。书中特别重视那些大型的、人口密集的、以城市为基础的复杂社会,它们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同时对那些较小的和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全球史》关注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没有局限于欧亚大陆,当然更没有局限于欧洲。该书最成功的地方,可能就是对非洲和澳洲的描述。国内的世界史编纂多数都是在讨论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和欧洲的殖民帝国时,才会涉及到非洲。而在《新全球史》中,从第一部分到最后一部分都分出专门的章节来描述非洲(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的发展。大洋洲相对较小且相①②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9—10页。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英文原书第三版由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

对孤立,但本特利却认为大洋洲能微观而清晰地反映整个世界的历史,因而对这里的移民、文化传播、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等内容非常关注。对欧洲人到来之前的美洲,他也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讨论了中美洲庞大的帝国,同时也没有忽略北美不同社会的发展。这些内容在别的世界史教材中是很少见的。

二、关注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在本特利笔下,世界不只有一个中心,在不同的时期,世界可能有着多个不同的中心,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传统,因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世界五彩斑斓的画卷,促成了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新全球史》自觉突破强调社会特殊性、文化排他性、经验地方性的史学传统,特别关注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突出影响各个社会的共同因素,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新全球史》在考察一个地区(或社会)的文明传统的同时,也考察这种社会传统对其他地区(或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考察不同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除了它们自身的特点与发展逻辑外,是否还存在着横向的互动。该书通过两个主题来完成这一任务,“传统”主题考察一个地区的文明传承,反映单个社会的独特经历;而“交流”主题则考察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互动,关注在多种文化交流中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

从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开始,人们就有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只不过当时的交流还局限于某个区域范围之内,接下来,联系和交流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有了交通、运输和贸易网络的支撑。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有效发展,这些网络反过来对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日渐加深,也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集和系统化。在全球运动的总趋势中,本特利强调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帝国扩张战争、远距离贸易、农作物的传播、疾病的传染、生产技术的传播以及宗教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人们联系和交流的形式,它们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变化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对各个社会组织以及世界整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些交流形式中,跨地区的技术传播、农作物传播、病毒传播容易一些,而文化传播所遇到的阻力可能最大,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的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非常少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英文原著的书名T raditions and Encounters 所表达的含义更为贴切,encounter 不仅指“交流”,还强调“冲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交流和融合有正面的效应,也会有负面效应,经济摩擦、文化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这一观点在《新全球史》一书中表达得也较为充分。

为了说明不同传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新全球史》做了一系列的主题研究,关注大范围、长时段的整体运动,拓展了世界历史研究的视野。从一些章节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到

研究范围的延展:“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第12章)、“跨文化的交流”(第22章)、“跨

洋交流与全球联系”(第23章)、“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第29章)、“亚洲、非洲和

5

41《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帝国认同”(第36章)、“帝国的结束”(第39章)、“没有国界的世界”

(第40章)。作者不仅关注跨越国家和种族的经济互动、技术转移和帝国扩张,而且,举凡能够影响各个文明之间互动的自然环境变化、移民潮流、疾病传播、观念和信仰的演变等历史现象也都在作者的思考和挖掘之列。很多被传统史学研究忽略的现象被揭示出来,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哥伦布交换说”就是指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各种疾病和动植物的广泛传播。而对这些主题的思考,也使世界历史的基本叙述单元“社会”成为一个变动的空间,可能覆盖一个局部地区,也可能覆盖整块大陆、整个大洋、半球甚至全球。三、新的世界历史分期的提出

《新全球史》把复杂的世界历史分为七个阶段,这种划分是按照时代特征、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文明间交流的程度和全球化的进展情况而定的,这七个阶段代表着紧密联系的几个历史时期,搭建了世界历史的大框架。依照这种划分,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探讨的是人类出现后的早期社会

的发展,关注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北部、中国、中美洲以及安第斯山脉中部各自独立发展出的复杂社会。这一部分关注的焦点是各复杂社会发展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经济传统,以及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商业交流和人口迁移。

第二部分“古典社会组织”(公元前500—公元500年)关注的是在波斯、中国、印度和地

中海地区发展起来的社会。这些社会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管理庞大疆域的挑战、来自古典社会内部的起义、内战和派系冲突的挑战、来自外部游牧民族的挑战,等等。同时在这一时期,远距离商贸活动非常频繁,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欧洲的广阔土地,商业活动加速了社会内部的经济一体化。

第三部分“后古典时代”(公元500—1000年)是东半球各社会做出重大调整的时期。多

数古典帝国衰落之后,后古典社会面临的是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谋求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历程,远距离贸易得到重建,贸易量的增加便利了物种的交换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人口规模得以增长。后古典时代对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至关重要,伊斯兰教兴起于这个时期,并很快成为横跨北非至北印度的扩张性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基础;佛教超越南亚次大陆和中亚,成为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而在欧洲,基督教一统天下,后来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公元1000—1500年)关注了游牧民族的影响。游牧民

族建立了跨越后古典国家疆域的帝国,为不同社会和文化区域的各族人民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一时期,跨文化交流使东半球尤其是印度洋地区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为欧洲航海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公元1500—1800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与1500年以

前不同,因为此前东西半球和大洋洲之间只有零星的联系,也与1800年以后的现代历史不同,因为此后欧裔人口凭借种种经济、政治、军事、交通、通信条件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取得了优势地位。这一阶段是全球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动植物、疾病和人群跨过大洋来到新的土

641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