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试用本教案它们有多大

合集下载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试用本教案它们有多大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试用本教案它们有多大

它们有多大【教学目标】1.正确使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出示方格纸师:谁能说说,方格纸有什么作用?(通过它知道图形所占方格数,从而知道图形的面积。

)师: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1cm ),所以每一小格的面积就是——(21cm ) 出示图形A (衬于方格纸下)师:图形A 和B 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数方格)二、探究新知1.规则图形师:我把图形A 放在方格纸上,你还能知道它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①竖的占3格,横的占5格,5315⨯=(格),每格21cm ,就是215cm 。

②根据面积公式S 长255315a b cm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生:用面积公式比较简便,只要知道图形的长和宽,就可以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师:长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正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板书完整)2.不规则图形师:(出示图形B )那如果是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又有什么方法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呢?(1)请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试一试。

(2)汇报交流:①把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割21=326S a b cm ⨯=⨯=22=4312S a b cm ⨯=⨯=31S S =2123=+621224S S S S cm +=⨯+=②把缺掉的4个角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4个长方形——补 21=+1+++54=20S a b cm ⨯=⨯=⨯(31)(211)22=111S a a cm ⨯=⨯=212=+420+1424S S S cm ⨯=⨯=③把图形右边部分割下,并一分为二,再分别移到左边去——移2=+1++54=20S a b cm ⨯=⨯=⨯(31)(31)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试用本它们有多大_课件1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试用本它们有多大_课件1

4cm 4cm
× ×
4×4 =16 (cm2)
你能计算下面两副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吗?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
要求:
1、任选一题,独立完成。
2、在图中画出解题思路。(画虚线,请用尺。) 3、列式计算,并说说式子的意思。
下面这幅图的面积是多少?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
3cm
3cm
2cm 3cm
2cm 3cm
4cm
3cm
2×4+3×3 =8+9 2) ( cm =17
计算下图面积正确的是(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


①5+3
② 5× 3
③无法计算
计算下图面积错误的是(


单位:米
4 3 3
①4×3+3×3
② (4+3)×3
③4+3×3
小小建筑师:求小胖家的总面积。 单位:米
5 3 2 4
3×3+2×3 =9+6 =15 (cm2)
3cm
1cm
2cm 2cm 1cm
5cm
3×1+5×2+2×1 =3+10+2 2 =15 (cm )
3cm 2cm 1cm
1cm
3cm
3cm
5×4-2 ×1 -3 ×1 =20-2-3 2 =15(cm )
5cm 3cm
5×3=15 (cm2)
下面这幅图的面积是多少?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cm)
”,
1cm
3cm
1cm 2cm 4cm
2cm
3×4+2×1+2×1 =12+2+2 3×4+2×1×2 =16 (cm2)
3cm 2cm
1cm
3cm 5cm 2×5+3×1+3×1 =10+3+3 2 × 5 + 3 × 1 × 2 =16 (cm2)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写数字0-9;2.认识圆形、矩形、三角形、正方形四种基本图形;3.通过探究,初步理解大小的概念及大小比较;4.能根据图形特征判断物体大小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认识圆形、矩形、三角形、正方形四种基本图形,通过探究,初步理解大小的概念及大小比较。

三、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特征判断物体大小的多少。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发现物品大小不同的图,由学生讨论哪个大,哪个小,并谈论背后的原因。

2.引入圆形概念(10分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圆形,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圆形,让学生感受圆形的大小。

学生是通过摸、量、比较的方法辨认大小,也可以用手绘画圆形,也可以通过实物角度感受大小,为学生感知圆形的大小打下基础。

3.引入矩形概念(10分钟)同上,学生通过感受实物大小学会矩形概念。

4.引入三角形概念(10分钟)同上,学生通过感受实物大小学会三角形概念。

5.引入正方形概念(10分钟)同上,学生通过感受实物大小学会正方形概念。

6.大小的比较(10分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圆形、矩形、三角形、正方形四种基本图形,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图形的大小。

从实物中挑选出几个图形进行比较,让学生手摸、切割、拼接以及用比较符号来表达大小,加深学生的理解。

7.巩固练习(5分钟)出示一幅图中的多种图形,请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六、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准确地认识圆形、矩形、三角形、正方形;2.能否通过实物中感知物体大小,用比较符号表达大小比较;3.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排列多种形状大小的顺序。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确定比较大小时的先后顺序。

2.学习使用相等、大于、小于三种比较运算符。

3.通过一些题目的练习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理解比较运算符的用法。

2.学生掌握比较大小时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PowerPoint演示文稿: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例题。

2.练习册:用于课堂上进行练习。

3.条形图和数字牌:用于比较大小的演示。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杯子、桌子、椅子等日常用品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2.对比较时涉及到的大小关系进行初步归纳,如“杯子1大于杯子2”等。

第二步:学习比较运算符
1.分享PPT中的内容,介绍相等、大于、小于三种比较运算符的符号
和用法。

2.利用练习册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解题思路。

第三步:练习比较大小
1.展示条形图和数字牌,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选择几道涉及比较大小的题目,分组进行练习,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较和讨论。

第四步:作业布置
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运算符的使用,我采用了条形图和数字牌的方式进行演示。

同时,在训练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时,我也加强了小组讨论的环节,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它们有多大沪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它们有多大沪教版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会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解释大小、长短、高矮等词汇的含义,并示范如何用这些词汇描述物体的大小。同时,我会强调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这些符号表示物体的大小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1.识别和运用大小、长短、高矮等词汇描述物体;
2.学会使用比较符号(如>、<、=)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
3.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不同大小的物体,并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判断。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例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带来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大小、长短、高矮等词汇描述物体,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
1.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带来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大小、长短、高矮等词汇描述物体,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2.经历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自信心;

它们有多大(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掌握比较不同长度单位的方法,并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3.能够发现和应用数学中的规律;4.培养学生对各种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和量测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通过实物、教具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差异;2.学习比较不同长度单位的方法及长度单位的换算;3.让学生掌握规律性,了解数学规律对日常生活的帮助。

教学难点1.长度单位的换算;2.通过具体情境探究问题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长度衡量教具;2.教师准备长度计量标准;3.教师准备长度计算练习题。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引出学生日常生活中对长度单位的使用,例如,我们走路会用到尺子,我们去超市会看到商品上标有长度单位。

2.要求学生带来与长度有关的物品或图片。

每位学生谈谈自己带的物品,并阐述其中的长度单位及测量方式。

学习环节1.讲解长度单位的分类;–厘米;–分米;–米。

2.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实物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差异。

3.让学生结对,伸出手臂作为长度的初步感知,分别用手指、手掌、手臂测量出自己的身高并表述其长度,了解长度的量度和计数规则。

4.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的长度单位,分别用厘米、分米、米进行度量计算,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互相转化关系。

5.通过练习题和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比较方法。

练习环节1.学生跟随老师完成长度的测量学习;2.学生结合练习题完成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比较。

拓展环节1.通过学习材料上的有关长度信息,了解到世界上最长的江河、天空中最高的山峰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进行计算和比对。

2.学生结合日常所见物品及场景进行测量在线上发表自己的感悟。

教学效果的评估1.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随堂测试;2.学生自由组合完成长度练习和测量;3.分享学生在线上的感悟与心得体会。

总结通过本次长度单位的学习,学生们对尺度的概念和大小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有效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它们有多大(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它们有多大”这一单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准确地表达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准确地表达出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进率的理解。

2.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刻度尺、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要准确地表达出物体的长度,我们需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新课1. 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并解释它们的意义和进率。

2. 教师示范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三、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长度单位的概念、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等。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板书设计:一、长度单位1. 米、分米、厘米、毫米2. 进率二、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1. 方法2. 注意事项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请家长检查学生的测量结果,并签字确认。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使用量词“米”、“千克”、“升”、“个”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物体大小、重量、容量的比较。

2.能够根据所给物品的大小、重量、容量,合理选取相应的量词进行描述。

3.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测量实际物品大小、重量、容量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使用量词进行实际生活中物体大小、重量、容量的比较。

2.能够选择合适的量词进行描述。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先出示几个物品,如篮球、桌子、书包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大小。

2.询问学生这些物品的大小,并让学生回答。

3.教师教授“米”这个量词的意思,并在黑板上写出“一米”、“两米”的表示方法。

2. 讲解环节1.教师出示一个物品,如一米长的绳子,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猜测这个绳子有多长,并听取学生的回答。

3.教师告诉学生实际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重复“一米”这个量词的表示方法。

4.教师出示另一个物品,如一千克的沙子,让学生观察。

5.让学生猜测这个沙子有多重,并听取学生的回答。

6.教师告诉学生实际重量是1千克,并让学生重复“一千克”这个量词的表示方法。

7.在黑板上写出“一升”、“两升”、“三升”等表示方法,并教授“升”这个量词的意思。

8.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两个”、“三个”等表示方法,并教授“个”这个量词的意思。

3. 练习环节1.让学生自带一些物品,并分为大小、重量、容量三类。

2.让学生用正规的方法,使用尺子、秤、容器进行测量,并合理选择相应的量词进行描述。

3.分别进行展示,并纠正错误的描述。

4. 总结环节1.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简述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2.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今天教学的方法,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巩固和帮助。

五、教学后记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使用量词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教师应该让他们在生活中认识到物品的大小、重量、容量,并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测量实际物品。

它们有多大(教学设计)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教学设计)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 -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理解“长、宽、高”概念。

2.掌握比较长度大小的方法。

3.掌握用尺子、直角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1.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相同物品不同部位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尺子、直角尺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3 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测量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2.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长、宽、高的概念2.不同部位的长度比较3.使用尺子、直角尺测量长度2.2 重点和难点2.2.1 重点1.长、宽、高的概念2.不同部位的长度比较2.2.2 难点使用尺子、直角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不同长度、不同形状的正方形木块,引出“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三维空间。

2.师生互动问答:“什么是长度?答案是什么单位量度?”3.2 讲解环节1.讲解不同部位的长度比较。

例如,问桌子的长和宽哪个更长?2.讲解使用尺子、直角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教师在黑板上摆放一些物品,让学生使用尺子、直角尺进行测量,并进行合作讨论和分享。

3.3 实践活动1.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种物品,使用尺子、直角尺测量长度,然后汇报结果。

2.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方法。

3.4 总结复习师生一起回顾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同时,师生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以及后续计划4.1 教学评估1.能否明确“长、宽、高”的概念?2.能否使用尺子、直角尺测量相应长度?3.小组合作是否积极,能否合作完成实践任务?4.2 后续计划1.下节课,进一步练习和巩固“长、宽、高”的测量方法,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它们有多大-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它们有多大-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它们有多大-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长度单位进行物体的测量。

2.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推理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推理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学习使用长度单位进行物体的测量本课将通过具体的展示来让学生了解何为测量长度以及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同时,学生将了解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长度,从而更好地掌握测量的方法。

2.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本节课将引入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通过实例的训练来加深对长度单位换算的认识。

3. 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推理和计算方法。

本课通过实例训练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课时名称时间分配内容学习使用长度10分钟介绍测量长度的概念,展示物体不同的长度范围长度单位换算2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实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通过实例训练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五、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一系列实例训练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

在二年级时又进一步学习了分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学习了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因此,本课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测量范围和深化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换算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1.演示法:在实物、图片或PPT的帮助下演示长度测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测量方法。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互动,共同完成组任务,通过合作互动,学生可以提高理解水平和学习兴趣。

3.解决问题法:通过丰富的实例训练引导学生使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材料和工具1.长度测量实物(铅笔等)2.PPT、教学视频3.黑板、粉笔八、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2.作业测试:通过布置作业来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讨论小结:课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堂内容,检验教学效果。

它们有多大【导学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导学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它们有多大(导学案)知识目标1.经验成数完数的比较及应用。

2.通过练习,掌握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经验成数完数的计算方法。

3.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了解周围大小事物的大小关系。

教材解析1. 经验数经验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经验归纳而形成的数值概念。

如:“那只狗看上去有10斤重”、“明天会下20厘米的雪”等。

这些数学概念既有实际意义也有感性理解,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实例。

2. 完数完数也叫做“完全数”,是指一个正整数的所有真因数(除去自身的因数)之和恰好等于它本身。

例如:6就是完数,因为6的真因数有1、2、3,而1+2+3=6。

3. 数的比较数的比较就是通过观察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与差分析它们的大小关系。

例如:5比2大,3比2小。

导学过程任务1请观察以下物品的大小,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序。

1.桌子2.筷子3.小饰品4.电脑5.沙发任务2我们在练习中,常常会遇到经验数的算法问题。

请计算以下的经验数可以表示成哪个完数,再写出这个完数。

1.水瓶里装了5瓢水。

2.收到了7封学生来信。

3.今天晚上跑步时,出了140步。

任务3比大小1.12与15的大小关系是什么?2.9与11的大小关系是什么?3.5与9的大小关系是什么?任务4请把你家厨房中各类食品的重量(单位千克)按照从轻到重排序,依次写在下表中:食品种类重量(千克)面粉米饭面条牛肉猪肉青菜小结1.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经验数。

2.完数是一类特殊的正整数,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3.数的比较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获得答案。

练习1.请给以下物品排序。

书包、文具盒、树、长椅、鞋子2.如何计算一个数是否为完数?请以6为例进行说明。

3.比较以下数的大小。

25和48,36和49,99和1014.请把你家里一组家具的大小标记出来,并按照从小到大排序。

提示:可以通过测量长、宽、高来获得家具的大小。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上5.4它们有多大word教案 (5)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上5.4它们有多大word教案 (5)

精品试题、试卷、教案 它们有多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正确用方格数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2. 能力目标:
通过图形割补求面积。

3. 情感目标:
创造思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什么是面积?你会求哪
些图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教学图形A
1. 观察图形上有什么
师:请大家看书第65页图A ,上面有些什么?要知道面积大小,先要知道哪些条件?
(数出长和宽分别占几格并记录在旁。


2. 探究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知道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呢?
试用你喜欢的方法求出A 的面积。

3. 小组互相说说:数格子的方法和用计算的方法各自的特点。

反馈两种方法的长短处。

数格子的方法要注意些什么?用计算的方法又要注意些什么?
三、练一练
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000cm
9dm 四、图形B 、C 的面积探究
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物体并不都是一个长方形,有时会有很多长方形拼合而
15cm 2m 4dm 28dm
9cm
16m
精品试题、试卷、教案
成的1 图形B可以怎样求面积呢?
1. 小组讨论,出示计算方法
5×4 - 4
2×3+2+2+3+3
4×3+2+2
2. 独立完成图C的计算
反馈计算方法
五、小结
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不规则图形又如何计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 它们有多大 4教案 沪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它们有多大 4教案 沪教版

它们有多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巩固运用方格数来求图形面积;以及运用面积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移”的方法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3. 情感目标: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透明网格纸、彩色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师:昨天,小丁丁班举行了一次微型拼图大奖赛,小丁丁、小巧两人拼得又快又好,分别获得了第一和第二名。

你们看(媒体出示):(小巧的拼图)(小丁丁的拼图)2.问:把他们的拼图放在透明方格纸的下面,你们能看出这2幅图的大小吗?(生答)3.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在方格纸上每个格子都表示1cm2,所以只要数一数这2幅图分别占了几个格子,就知道它们的面积了。

)[说明:通过创设“微型拼图比赛”的情景,不仅巩固了运用方格数来求图形面积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 设疑揭题师:可是,小胖却把这2幅拼图放在了方格纸的上面(媒体演示)你们觉得,他能够求出它们的面积吗?用你们桌上的图片和方格纸,象小胖那样试一试,算一算——“它们有多大”(出示课题)(小组合作交流:面积计算的方法)[说明:给学生设置一个疑问,让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新知。

]2. 交流反馈(小巧的拼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把那些被图片遮住的方格线补充完整后数一数图片所占的格子数。

(2)由于每个小格子的边长均为1cm,所以可先观察图形的边长分别为多少厘米,然后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

3. 交流反馈(小丁丁的拼图)师:现在这幅图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

那么我们除了可以用“补充方格线”的方法来算它的面积外,还有其它办法吗?学生的方法:(1)在明确每条边长的基础上,用“割”的方法,先把图分成三部分(用虚线);再用面积公式分别求出三部分的面积;最后把三部分的面积相加。

沪教版三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方格纸
师:谁能说说,方格纸有什么作用?
(通过它知道图形所占方格数,从而知道图形的面积。


师: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1cm),所以每一小格的面积就是--(1c㎡)
出示图形A(衬于方格纸下)
师:图形A和B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数方格)
二、探究新知:
1、规则图形:
师:我把图形A放在方格纸上,你还能知道它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整理与提高(它们有多大) 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整理与提高(它们有多大) 沪教版

它们有多大教学内容: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²算式:2×533=16cm²223×233=16cm²②归纳小结“分割法”。

利用分割,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分割的面积加起来再进行计算。

比较不同的分割方法,找出最合适分割方法,分的越少越好。

(板书“分割”“加”)方法二:添补法①学生汇报方法及算式。

算式:5×4—4=16cm²②归纳小结“添补法”。

经过添补,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补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再把添补上的图形减掉。

(板书“添补”“减”)方法三:移动法①学生汇报方法及算式。

算式:4×4=16cm²②归纳小结“移动法”。

通过移动,将组合图形的一部分,补到缺的地方,再进行计算。

(板书“移动”“补”)(3)小结并渗透转化思想小结求组合图形的三种面积方法:将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是我们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转化的方法。

2.探究组合图形二的面积。

算式:面积是()cm²(1)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汇报交流。

(3)优化方法: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

(4)能正确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得一颗☆,方法最简便的再得一颗☆。

三、巩固练习---智慧大考验1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2算一算:下面是工艺生产的一个零件平面图,你知道这个零件的面积有多大?(单位:cm)3选一选:哪个算式不是求得右边图形的面积?()A 10×9-4×6B 4×4 5×10C 5×6 4×44想一想:如果缺少两个数据你还会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试一试!思考题:如果缺少的是另外两个数据呢?你还会计算吗?课下试试看!四、本课小结学习了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新收获?五、板书设计 割 “加” 23×42=16cm ²补 “减” 5×4-4=16cm ² 选择 尺寸移 “补” 4×4=16cm ² 求转化 (熟悉)。

沪教小学数学三上《5.4它们有多大》word教案 (2)

沪教小学数学三上《5.4它们有多大》word教案 (2)

它们有多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用方格数来求图形面积。

2. 能力目标:能用面积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 情感目标:通过解答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计算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的割补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透明网格纸、彩色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 师:昨天,小丁班举行一次拼图比赛,小丁,小巧两人分别获得第一和第二名。

(图示):2. 师:把他们的拼图放在透明方格纸的下面,你们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学生答)3.师:你是怎样想的?(生:在方格纸上每个格子都表示1平方厘米,所以只要数一数两幅图分别占几个格子,就知道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拼图比赛”的情景,不仅巩固了运用方格数来求图形面积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起,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 设疑揭题师:可是,小胖却把这两幅拼图放在了方格纸的上面。

(图示):你们觉得,他能够求出它们的面积吗?用你们桌上的图片和方格纸,像小胖那样试一试,算一算“它们有多大”。

(出示课题)(小组合作交流面积计算的方法)【设计意图:给学生设置一个疑问,让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新知。

】2.交流反馈(小巧的拼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把那些被图片遮住的方格线补充完整后数一数图片所占的格子数。

(2)由于每个小格子的边长均为1cm,所以可以先观察图形的边长分别为多少厘米,然后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

3.交流反馈(小丁的拼图)师:现在这幅画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

那么我们除了可以用“补充方格线”的方法来算他的面积外,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学生的方法:(1)在明确每条边长的基础上,用“割”的方法,先把图片分成三部分(用虚线);再用面积公式分别求出三部分的面积;最后把三部分的面积相加。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它们有多大》说课稿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它们有多大》说课稿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它们有多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它们有多大》是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实际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面积的量化和比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2. 教材结构《它们有多大》这篇教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入部分: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如菜板、窗户等),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大小和面积的概念。

•教学部分:介绍了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以及面积的单位。

•练习部分: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比较,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理解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

–学会将面积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行面积的量化和比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通过观察和比较图形,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面积的计算和比较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理解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面积的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行面积的量化和比较。

–解决实际问题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PPT演示。

2.教学素材:–课本《它们有多大》。

–实物图片(如直角三角形图形、长方形图形等)。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讲解面积的计算公式、练习和巩固、课堂讨论和总结。

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如课文中提到的菜板、窗户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并引出面积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觉得什么决定了一个图形的面积大小?2. 讲解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图形,并介绍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边长×高/2,长方形的面积=底边长×高。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它们有多大》评课稿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它们有多大》评课稿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它们有多大》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它们有多大》是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堂课,主要教授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下:1.了解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在课程开始前,引入一些与面积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体,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物体的面积大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通过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对面积的兴趣,并建立起对面积的基本认知。

2. 概念讲解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或者幻灯片等教具,讲解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可以使用平方厘米作为面积的单位,让学生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宽,并计算面积。

同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面积的计算公式。

3.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上台展示一些图形,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并测量图形的长、宽,估算出图形的面积。

然后,通过对比答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估算过程,并引导他们找出计算面积的规律。

接着,教师出示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通过这些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 拓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到很多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测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课桌、书柜、校园场地等,并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5. 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逻辑结构。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整理与提高(它们有多大)▏沪教版 (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整理与提高(它们有多大)▏沪教版 (5)

《它们有多大》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运用方格数来求图形面积;以及运用面积公式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情感与态度: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练习纸教学过程:谈话引入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因为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

瞧!就像电脑游戏连连看。

每一块的大小就是我们学习过的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

(出示图一:连连看6×8)你们知道这张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它有多大吗?(出示课题)师:它有多大,就是指这个图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个数有多少个。

2、(出示图2:缺了2块)师:老师找到了两块相连的,现在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生:48-2=46平方厘米师:4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师:它的大小就是把总面积单位个数去掉空出的面积单位个数。

马老师这一次的战绩可真不错,看图形已变成这样了。

3、(出示图3:移动后变成长方形5×7)师:现在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求吗?生1:我用数方格的办法。

生2:我用移动的办法。

师:我们可以通过移动的方法,将这个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样计算它的大小就比较方便了。

过渡:请看练习纸上的第一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师:刚才我们已通过在图形上的方格来求出图形的面积,这一次老师把连连看图形中的方格隐藏起来了。

(图4):师:你是怎样想的?(出示格子我们要验证一下)师:你的办法不错,请看2、师:这个图形的面积多大?能算吗?怎么算?请小组合作计算这个图形占几格,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可以在练习纸上写出你们的想法)3、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把那些被图片遮住的方格线补充完整后数一数图片所占的格子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有多大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方格纸
师:谁能说说,方格纸有什么作用?
(通过它知道图形所占方格数,从而知道图形的面积。


师: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1cm ),所以每一小格的面积就是——(21cm ) 出示图形A (衬于方格纸下)
师:图形A 和B 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数方格)
二、探究新知
1.规则图形
师:我把图形A 放在方格纸上,你还能知道它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①竖的占3格,横的占5格,5315⨯=(格),每格21cm ,就是215cm 。

②根据面积公式S 长255315a b cm =⨯==⨯=()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用面积公式比较简便,只要知道图形的长和宽,就可以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师:长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正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板书完整)
2.不规则图形
师:(出示图形B )那如果是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又有什么方法来
计算出它的面积呢?
(1)请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试一试。

(2)汇报交流:
①把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割
21=326S a b cm ⨯=⨯=
22=4312S a b cm ⨯=⨯=
31S S =
2123=+621224S S S S cm +=⨯+=
②把缺掉的4个角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4个长方形——补 21=+1+++54=20S a b cm ⨯=⨯=⨯(31)(211)
22=111S a a cm ⨯=⨯=
212=+420+1424S S S cm ⨯=⨯=
③把图形右边部分割下,并一分为二,再分别移到左边去——移
2=+1++54=20S a b cm ⨯=⨯=⨯(31)(31)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图形C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割”、“补”、“移”的方法求出了图形B 的面积。

现在就请你在练习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图形(出示图形C )。

生计算,并汇报:
①补:把3块缺掉的部分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3个小正方形。

21=5420S a b cm ⨯=⨯=
22=111S a a c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