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3 东海之大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合.同.异 古义:_合__,__合__而__为__一__;__同__,__相__同___ 今义:一种法律文书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轻视) (3)汒然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 (4)穷.众口之辩(使动用法,使……穷尽) (5)离坚.白.(形容词作名词,硬度;颜色) (6)将忘子之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 (7)然.不然,可.不可(均为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可)
(8)于拘 莫于 大.虚 于.也 海( (被 比, ,介 介词 词) ) 反于.大通(到,动词)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无义,语气助词) (9)焉有 弊神 弊 形人 焉 容.居 ( 词焉 相 词.( 当 尾)“ 于于 “之 然” ”, ,在 …那 …里的, 样兼 子词 ,)
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③巧妙对比,凸显主题。首先是两种景象之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 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其次,感悟对比。河伯感受,“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将其踌躇满志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河伯见 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 闻叹息,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次,动作神态对 比。
阶 段
1
三、东海之大乐
阶 段
3
阶 段
2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两涘.(sì)渚.(zhǔ)崖 灭跗.(fū) 孑.(jié)孓.(jué) 右膝已絷.(zhí)矣 適.(tì)適.(tì)然 呿.(qū)而不合
不似礨.(lěi)空 所开吾喙.(huì) 汒.(mánɡ)然 隐.(yìn)机大息 大.(tài)皇 奭.(shì)然四解
陆地。辩:通“辨”,分别,辨别。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
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洋:水多的样子。野语:俗
Leabharlann Baidu
语。百:泛指数量大,很博。少:看不起、轻视。殆:危险。
北 海若 曰:“井鱼 不可以 语于 海者,拘于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
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一过程中,首 先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河伯以及坎井之蛙那种画地为牢、故步自 封、安于小我的心态。河伯在秋天雨水涌来,两岸及渚崖间分不清牛马的时候, 沾沾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全在自己。坎井之蛙占一沟之水,跳跃于井口栏圈之 上,休息于井壁残砖破瓦之间,就认为是天下至乐。这种褊狭的心态,说明了 河伯、井蛙之辈既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其次有一点 也相当关键,这就是,即便我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也不能够自满。大 家看北海之大,吸纳万川,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然而海神未尝自我赞许,反 而深刻地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在渺渺宇宙中“方存乎见少”。这种 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译文:_认__为__没__有__谁__能__赶__上__自__己__。___ (5)莫大于海。(状语后置) 译文:_没__有__什__么__比__大__海__更__大__。___ (6)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_说__的__就__是__我__啊__!___ (7)莫能吾若也。(宾语前置) 译文:_没__有__谁__能__够__像__我__这__样__。___
秋水 时至, 百 川 灌河。 1.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去。
泾流 之 大,
两涘
渚崖 之间,
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
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分不清牛马。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
己。顺流而东 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己了。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
[文脉·梳理]
秋水时至黄 ↓ 大河 海— —河 北伯 海( 若小 () 大)
↓ 大
学无止境 境界无限
东海之大乐
相对主义 坎井之蛙(窄)
不自满 求上进

龙牟之辩东海之鳖(阔)


[文本·层析] 1.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_懂__得__大__道__理___ 今义:不吝啬或洒脱
(2)计中.国.之在海内 古义:_中__原__地__区___ 今义:国家
(3)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古义:_大__道__理___ 今义:地名
(4)至.于.北海 古义:_到__达___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 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 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 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所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 就是要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在实 践中填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语野 曲语 士.有 不之 可曰 以( 语.话于语道, 者名 (词 谈) 论,动词) (2)知不 困知 百.论 家之 之不 知.及 (与 智( 慧知,道名, 词动 )词) (3)方敢 方.问 存其 乎方 见.( 少道 (理 正, ,名 副词 词) )
见.笑于大方之家(用在动词前, (4)见 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副词)
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之义者,
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 难穷也,
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
吾非至于子 之门 则殆矣, 吾长见 笑于 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那些懂得大
大方 之家。” 河:黄河。泾流:即水流。泾,借作“ 道理的人笑话了。”(jīnɡ)”,水脉。涘(sì):水边。渚:水中
【答案】 比喻生动形象,使所言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如选文第 2 则用蚊子不能负山、商蚷不能驰河,来比喻不知是非者不能 观庄子之言;用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来比喻浅陋拘泥地用明察和辩说索求庄 子的意旨,所得不过是九牛一毛;用寿陵余子学步于邯郸,来比喻公孙龙不具 备学习庄子之言的资格,而且方法也不对,硬要去学,只能落一个寿陵余子的 下场。这些比喻都非常奇妙。
于是焉河伯 始旋其面目, 望洋 向若 而 叹曰:“野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
语有之曰:‘闻 道 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
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
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
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
[整体·感知]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 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 气象、格局的道理,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 2 则选文除了讲明要 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要讲方法的 道理。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 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们永远不应该自满。
【答案】 ①想象瑰奇,哲理深刻。庄子借虚构的寓言故事,将黄河拟人 化为河伯,将大海拟人化为北海若,通过他们的对话展开故事,通过两种精神 世界的交锋,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显现出认识无止境的哲理。
②直观的形象,雄阔的意境。作者先描绘河水暴涨的景象,并用河伯与北 海若两个生动形象的描绘,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可感,将不可道之道传达 得鲜明清晰、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4.以第一则寓言为例,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请具体谈一下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存乎见.少(显现,动词)
(5)少少 不.仲 以尼 多之 少.闻 进( 退看 者不 (起 跟、“轻多视”, 相对动词 ,) 形容词) (6)始始 始. .吾 旋弗 其信 面( 目开 (始 才, ,副 副词 词) ) (7)乃子 乃.乃 逸.规 而规 走然 (而 于求 是之,以连察词()竟,竟然,副词)
2.阅读全文,谈一谈作者在提升自我方面渗透出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 受时间拘囿,并且不被所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 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造成蒙蔽。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 得到提升。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 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判断句) 译文:_这__就__是__东__海__的__大__乐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译文:_我__就__会__永__远__地__被__那__些__懂__得__大__道__理__的__人__笑__话__了__。___ (3)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 译文:_又__凭__什__么__自__我__赞__许__呢__?___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不辩牛马(“辩”,通“辨”,分别,辨别) (2)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 (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 (5)汒然异之(“汒”,同“茫”) (6)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 (7)出跳梁乎井 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 (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第一个“知”,通“智”;竟,通“境”) (9)反于大通(“反”,通“返”)
开始,河伯神态“欣然自喜”,其次,“望洋向若而叹”,一“喜”一“叹” 鲜明地表现出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的志得意满, “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最后是后果对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而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贻笑大方;第二次 所见体现的是河伯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这使河伯在认识上实现了从无知 到有知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