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数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3分×10=30分)

1.若x 2+m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的值是( ) A .4 B .−4 C .±4 D .±8 2.计算 −p 8∙ −p 2 3∙ −p 3 2的结果是( )

A .−p 20

B .p 20

C .p 18

D .−p 18

3.已知∠A 与∠B 互余,∠B 与∠C 互补,若∠A=50°,则∠C 的度数是( ) A .40° B .50° C .130° D .140°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① x m+n 3=x m+n+3;②m 为正奇数时,等式 −3 m =−3m 一定成立;③等式 −4 m =4m ,无论m 为何值时都不成立;④三个等式: −a 2 3=a 6, −a 3 2=a 6, − −a 2 3=a 6都不成立。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

B .∠A 的补角与∠A 的余角的差一定等于直角

C .互补的两个角不可能相等

D .若∠A+∠B+∠C=90°,则∠A+∠B 是∠C 的余角 6.若m 为正整数,且a =−1,则− −a 2m 2m+1的值是( ) A .1 B .−1 C .0 D .1或−1 7.下列式子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有( )

① x −12y x +1

2y ;② 3a −bc −bc −3a ;③ 3−x +y 3+x +y ;④ 99+1 99−1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如图,某建筑物接地的两边是平行的,则∠1+∠2+∠3=( ) A .180° B .270° C .360° D .540°

9.如图,AB ∥CD ,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 .∠1=∠2 B .∠2+∠5=180° C .∠2+∠3=180° D .∠3+∠4=180°

10.若a =−0.32,b =−3−2,c = −1 −2,d = −1

,则( )

A .a

B .b

C .a

D .c

二.填空题(3分×8=24分)

11.将一副三角板摆放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图中∠1=

12.若M = x −4 x −2 ,N = x +3 x −9 ,比较M 、N 的大小关系为

A

B

C

E

F G

13.如图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下列结论:(1)

∠1=∠2;(2)∠3=∠4;(3)∠2+∠4=90°;(4)∠4+∠5=180°,其中

正确的个数是个

14.2+122+124+128+1216+1232+1+1的个位数字为

15.如果2a+2b+12a+2b−1=63,则a+b=

16.若a n=2,a m=3,则a n−m=,a3n−2m=

17.如图,已知∠B=∠BCG,∠A=61°,则∠ECF=

18.观察下列各题: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根据上面各式的规律,请直接写出1+3+5+7+9+ (99)

三.解答题(46分)

19.计算(3分×4=12分)

①x42+x24−x x22∙x3−−x3∙−x22∙−x②m−n7÷n−m6+m+n3÷−m−n2③xy+2xy−2−2x2y2+4÷xy④−2ab3a2−2ab−b2

20.(6分)先化简,再求值:x+2y22−x+y2x−y2−5y4÷2y,其中x=−2,y=

1

21.(6分)已知x−2

−3=0,求代数式x2+

4

2

−3,x+

22

+1的值。

22.(5分)已知∠β、∠γ与线段c,利用尺规作图(不写作法,只保留作图痕迹):

①作线段AB,使AB=c;②以AB为一边作∠CAB,使∠CAB=∠β−∠γ。

23.(7分)如图,已知∠EFB+∠ADC=180°,且∠1=∠2,试说明DG∥AB。

C

24.(10分)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