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败”的好课
一堂“失败”的好课
浅谈《一堂“失败”的好课》
我同意这节课的确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没有到达,备课不充分,没有做好对学习者的分析,老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认识到热胀冷缩的道理。
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好的地方是,这堂课真实,充分反映出不足之处及今后改进的地方。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主体,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敢于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注重了过程和方法。
这堂课由我来上,我是不会上好这堂课的。
通过阅读案例以后,要上好这节课,课前,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对液体的了解程度,做到讲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等。
利用网络查找关于液体的种类,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不同种类的液体,先对不同液体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小组对多种液体进行试验,效果会好一点。
我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教师从实际,教材特点,教师个性出发,做适合学生的课堂。
内容丰富,概念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思路清晰,多媒体的并用,教师的着装典雅,教态自然大方,要让学生好学、乐学、轻松学习,这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在我们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共开课中,由教研室的一位老师讲的七年级下册《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一堂课利用导学案,导学问题围绕目标,具有层次性、思维型,能突出重点。
教师课前了解学情,并收集了不同学生到学校的交通工具。
创造性使用教材,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把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优化方法、提高能力贯穿始终。
我的一堂失败课
我的一堂“失败”课贵州省三都县 丰乐中学 蒙 春上完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后,本想继续往下上新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作业和练习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说明过程写不好,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本人在网上和其他练习里组织了一部分题目精心准备了一堂课,近10道题。
可是没有想到课堂上只讲了两道题,花了45分钟,想想真无奈,这堂课虽然没有按计划完成练习,可是学生给我的收获是全新,让我感到欣慰。
怎么也想不到学生的思维那么好。
上课开始,首先让学生口述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它们有什么区别,接着出示题目:如图:已知∠ABC=800,∠BCD=400,∠CDE=1400,是确定AB 与DE 的位置关系。
解析:从图形表面看,AB 与DE 是平行的,如何说明呢,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延长ED 交BC 于F 点,想办法说明∠ABC=∠EFB 即可。
与学生一起书写阶梯过程如下:解:AB//CD 。
延长ED 交BC 于点F ,B CDAE因为 ∠CDE=1400所以 ∠FDC=1800-∠CDE=1800-1400=400所以 ∠BFD=1800-∠CFD=1800-[1800-(∠FDC+∠C)] =1800-[1800-(400+400)] =800 又 ∠ABC=800所以 ∠ABC=∠BFD所以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时我自认为该题讲解结束,可是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于是我让这个学生把他的解题思路说出来,该生的思路让我也吃惊,一个平时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也能想出这么好的解题思路。
解:过点C 作CF//DE, 因为 CF//DE所以 ∠FCD+∠CDE=1800 所以 ∠FCD=1800-∠CDE =1800-1400 =400所以 ∠BCF=∠BCD+ ∠FCD =800 又 ∠ABC=800所以 ∠ABC=∠BCF所以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了前面的教训,本人不直接往下讲,而是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动脑,动手画画,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约过5分钟,有一个学生小声说:“我发现了一种做法,不知对不对”,这个学生比较腼腆,不好意思大声说,在我的鼓励下,该生断断续续的把解题思路说完,于是我把他的解题思路过程在黑板上整理出来。
一堂失败的展示课的启示
驾驭。
啦,这都是对诗歌创作的要求 ,怎么
能用此 评价 学生 在课 堂上 的 “ 就 急 章”呢?如果当时我用鼓励 的态度对 学生 的作业给予积极的评价 ,哪怕是
对一句话 ,一个词 加以赞赏 , 也许课
课上完后 ,自己感觉很累 , 失 很
师也都早早地 坐在 了多媒 体教室里 ,等 待我 上课。我面带微笑信 心百倍 地开始 上课 。一 开 始上 课 ,我就 把 本课 的最 大亮 点 “ 听诗——读 诗——画 诗——写 诗——背诗 ”这一 教学思路板书在 黑板 上 ,并强调我们整堂 课将按 以上步骤进
行教学 。接 下来我巧妙地设问 ,学 生精彩地 回答 ,有感情地 朗读……这些都在 我的预料中有条不 紊地进行着 ,偶尔一瞥,我触到 了听课老师赞许 的 目 。 光 当学生进行到第 三个 环节 “ 画诗”时 ,我觉得他 们还饶有兴趣 地展开 了丰
示课 ,现在想来 ,我对课堂上学生写 出的 “ ”用 过高 的评 价标 准要 求 诗 了,什 么 “ 音韵美 ”呀 , “ 意境美 ”
都要 有适 当的、多套的预案,只有充 分成功的预设 ,才会有生成 的美丽 。 上述展示课之所 以不成功 ,就因为备 课时忽视 了学情预案的设计 , 教者 执 在遭遇学 生实际能力 ( 写诗)达不到
又一个难熬 的三分钟过去 了,我点 起来 的学生要么读起诗来 结结巴 巴毫 无
情感可 言,要 么东拼西凑完全谈不上诗 的音韵 美, 更谈不上诗的意境美 。此 时此 刻整个课堂 出现了冷场的局面 ,见此 情景我尴尬极 了,此 时的我只感觉学生状
KET ANGJ AOXUE I
况 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 出还 苦。我没有想到会 出现 这种 状况 ,只能一边在 心
一堂“失败”的好课
一堂“失败”的好课作者:陈士策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23期“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六上数学教材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有较强的探索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需要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发现树叶中隐藏的秘密。
对于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认知?究竟是要让学生发现书中早已确定的结论,还是在实践中得到自己的思考?又如何在课堂中关注儿童的真问题、真思考以及“真结论”呢?本课教学,我想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真参与、真实践。
一、发现研究特例我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找不同的树叶——考虑当下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原因,我并没有要求每人每种找10片,而是各找几片,尽可能多找几种。
这样能够多找出几种不同树叶,并且每一种树叶可以凑成10片进行研究,真正参与的人就会更多一些。
实际教学时学生带的树叶种类不少,数量不多,但也能够找出几种数量较多的树叶,教学就采用现场统计数据的方法进行。
以香樟树叶、黄芽树叶、枇杷叶为例,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结论:同一种树叶虽然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是相似的,长与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
但当我们继续研究柳树叶时,问题来了。
表1中的统计符合我们的预期,相同的树叶长与宽之比大致相当,有差距,这种差距虽然有点大,但长与宽的平均比值7.64符合柳叶狭长的特征,并且所有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基本在平均值上下,差距不是太大。
学生对此的观点是:有些柳树营养好,树叶长得胖一些,有的营养不足,长得瘦一些,但基本能够看出柳叶的特点:细而长。
正当我以为可以得出预期结论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第2片柳树叶和第4片柳树叶长与宽之比差距会这么大?比值11.4与比值5.15之间的差距确实大,虽然都是狭长,但这个差距超过2倍。
此时无法顺势得出结论,必须面对学生真实的疑问进行探究: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课无法按预设进行,只能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片柳叶,很快学生发现原因了:树叶的新旧有变化,树叶4采集时间较短,肥嫩有汁,叶子更宽一点,长与宽的比值稍小;树叶2采集时间稍长,叶子本来就老,并且更干燥,所以显得更细长。
《一堂“失败”的好课》读后感
我的感悟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我感受颇深,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
之所以说这是一节好课,原因如下:1,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不断的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实验———观察———总结”这一主线进行课堂教学,以达教学目的。
2,充分体现了真实的一面。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经常存在类似的问题,敢问在公开课上能够如此真实呈现下去的能有几人?但是罗老师做到了。
依我看,这是一节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真实的课,这是教师能力的真实反映,学生课堂的真实表现。
3,罗老师注重结合教材实际内容来充分地创设情境:用水、酒精、煤油的加热与冷却来探讨液体的热胀与冷缩,给学生们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实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其中去得结论。
说这节课失败,是因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做到充分地备学生,我认为罗老师在学习者分析这一块做得不够到位,没有分析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考虑到问题可能的生成,导致教学目标没有如愿地完成。
我的设计假如我上这节课,我会在罗老师教法的基础上,发扬罗老师的优点,弥补罗老师的不足之处。
例如:1、激发兴趣:提问,水有哪些性质?再列举一些液体如煤油、酱油、醋等。
让学生知道他们和水一样都具有水的特征,充分理解像这些会流动的物体就叫做液体。
让学生了解体积的基本概念。
2、探究新知:出示实验器材,先倒入水,再滴几滴红墨水,向学生说明滴红墨水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大家观察。
让学生分组试验,然后各组汇报试验结果。
(放入热水中,液面上升,冷却后液面下降。
) 3、验证结论:学生分组完成,把水换成其他液体(比如红茶、果汁、牛奶、煤油、醋等),每组一种液体(互不相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发现与水的实验现象一样)。
那么我们就把这种液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现象叫做热胀冷缩.4:课堂检测: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等。
在检测中,引导学生认识酱油、菜油都是液体,再联系本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而判断该句子的正确有否,我想就容易多了。
一堂“失败”的好课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这是很多学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阅读案例《一堂“失败”的好课》,讨论以下问题:λ 1.你是否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如果同意,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为什么?2.这堂课由你来上,你将如何设计?λλ 3.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课的标准,与同伴分享一下你见过的好课。
回答完后,请阅读本组其他学员的帖子,选择1个帖子回复。
表明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他(她)的观点,简述理由。
案例材料:一堂“失败”的好课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
为节省篇幅,这里只呈现课的一些片段,并隐去了所有的真名。
课有些不平常,听课人中有2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派来的专家、4位省教研员、3位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
上课的老师叫罗吉,约四十多岁。
她经历过一些大的场合,但今天这种阵势,估计也是第一遭。
课是以这种方式导入的:"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
"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
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
"里面有什么?"老师问。
"红色液体。
"学生答。
"说详细一点。
""红色液体充满了烧瓶,并上升到玻璃管中。
""对"老师点头,然后说"红色液体其实是水,为便于观察,加了两滴红墨水。
""将装置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烧瓶变热!""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老师听后笑道:"真的不了解水!不信就动手试一试。
记一堂难忘的、青涩的、失败的公开课
红一 阵 白, 先 前 的窃喜 、 淡定 早 巳不 复存 在 。早 知道
他严 厉 , 但也 没想 到这么 不 留情 面 , 我 如坐 针 毡 。又 听庄 老 师 继续 说 到 : “ 这 节 课 失 败 就 失 败 在 教 师 没 有 把 握 好 正确 的课 堂 观 、 学生 观、 教 师 观 。 教 师 眼
中校 的市 级 数 学公 开 课 , 问 我 有 问题 吗 , 当 时 年少 轻 狂 的 我说 没 问题 。接 下 来 的 日子 。 我 为这 节公 开 课 开 始 了精 心 的准 备 。到 了开课 的那 一 天 。 来 听课 的老 师有 4 0多人 , 有兄 弟 学 校 的老 师 、 有 学科 校 际 组 的成 员 、 还 有 晋 江市 教 师进 修 学 校 的数 学 教研 员 庄 老师 。 来 了这 么多 老师 , 我 当 时还真 的不 紧张 。 这 节 课我 自认 为准备 得很 充 分 。我 自己用彩 纸剪 了一
时. 学 生 就可 以 自己归纳 总结 出直线 与 圆经 历 了相
太快 。 学 生思考 的时 间太 少 … …我心 里 嘀咕: 你们 是
很会说 , 你来 上 上试 试 , 没 准 毛 病更 多 。那 时 。 我 真 正 关 心 的是 : 教 师进 修 学校 的教 研 员庄 老 师对 我 这 节 课 的整体评 价到底 怎 样 ?早 听 说庄 老师是 一个 对
课。 接下 来 。 大 家集 中在 一 个会 议 室 对 我这 节课 进
的, 不 是 有 血有 肉的 ; 教 师 搞 一 言堂 , 只顾 自己完 成
教学任务 , 没有 或 较少 关注 师 生互 动 。 这样 的教 学
是 低效 的、 失败 的 。还 有教 师 也没 有抓 住 这 节课 《 直
好好讲课 讲好课
好好讲课讲好课
是否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难。
说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看了这个案例,正如教授评价的“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是这节课的闪光点之所在,超越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这一高度,课上的很真实,老师是临时顶上来的老师,学生也是一张白纸的学生,虽然没有达到完成掌握热胀冷缩这一学习任务,但课堂活跃,紧凑,不失是一堂好课。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准备不充分是这堂课失败的关键:其一老师是顶上来的,对课程和学生的结合研究的不是很透彻;其二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是不可能不预习课程的,起码有一定学习基础来参与老师的“解惑”的。
这堂课的失败和老师的大意、自我准备和认识不足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这堂课让我来上,我感觉让学生从一无所知到理解掌握,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像罗老师这样一堂课就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那只有失败性的填鸭式的灌输和造假才是必然的结果。
我希望把这一知识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授,先让学生预习,在课下先有个思考的过程,带着疑惑来参与和罗老师一样的实验过程(一课时),通过引导和理解做好第二课时的总结工作,保证学生对课程要点的自觉理解。
在我的心目中,实现课堂真实的交流互动,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知识点,是检验一堂好课的唯一真理。
在以前的许多听课观摩中,我也学到了很多讲课的技巧,例如课堂情境的导入,很多老师都是别出心裁,有的课堂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这一案例也让我懂得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只有认真学习,多操心,好好讲课,才能讲好课。
《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教学案例(山东诸城市贾悦镇孟疃初中白俊)
一堂失败的语文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白俊在毕业班教学,对于初一、初二的课文大多只是走马观花。
在教研组举行的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
这是一堂认真准备的课,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也体现了我校正在进行的课改理念,可是我总觉得对于这篇课文还应该有点什么没有做。
下面是根据课堂听课记录整理的教学实录:师: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师:上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看两幅有趣的图画,同学看一看,从不同角度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多媒体课件播放两幅图】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两幅图都很有趣啊?生(齐声):有趣。
师:那么你们从这两幅图里看到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们积极举手来说说你看到的。
生1:第一幅图看到了帆船,生2:第一幅图是座长桥。
生2:第二幅图如果看中间的就是一个杯子,看两边就是两个人脸。
生3:从不同的角度看图的内容就不一样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要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课件打出检查预习的生字词内容,学生积极举手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
边读边思考屏幕上的几个问题。
【问题】: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生读完文本静下来,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师:很多同学学得非常不错,他们在文本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由《一堂失败的好课》引发的思考
由《一堂"失败"的好课》引发的思考通过我对《一堂"失败 "的好课》案例的学习,引发了一些思考。
罗老师的意思,他认为失败在于,最后仍然没有使学生掌握: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然而这绝不是罗老师的失败。
我认为罗老师的失败在于:结尾设计。
进一步说,在于他对错误的结尾设计,没做任何补救措施。
且自己茫然的表情又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临下课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
全班同学的回答均不合老师的意图____都说"错"。
老师(愣片刻)后来还是把结论塞给学生:"这是你们的猜测,实际上,是会的"。
这属于一个归纳推理的问题,让学生从一些液体热胀冷缩(归纳)出:酱油、菜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首先归纳推理并不能给人类确定无疑的知识(休谟对此有很好的说明,水在摄氏4度时体积最小)。
学生的回答正是人类这一心理的反映。
退一步说,无论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都存在于人类心理的结构深处,就是说它几乎是人类本能,无需强求。
它们也都建立在学生对现象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就是说,要有足定量现象,又要给学生感悟时间。
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者,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应该说无关紧要,这仅呈现了学生的认知状况。
它正是老师的教学或引发学生思考的逻辑起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
我认为教师此时似乎不应该直接把结论说出来,而应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继续探究并寻找答案,从而自主地构建知识。
教师可以开导:同学们在课后或者回到家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到家里或者问长辈、或者自己想方设法做一做试验(这两种方法均可,都是学习),这样必然会有学生得到结论。
他回到学校必然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浅谈一堂失败的好课
浅谈《一堂“失败”的好课》今天看了罗吉老师的一堂自然课,感慨很多。
初看的时候,感觉到这堂课非常失败,因为许多环节都令人揪心,学生的思维都不在罗老师预设的圈内,罗老师的紧张、窘迫更增添了失败的感觉。
可是,当我再细看课堂实录,慢慢咀嚼回味,却发现这堂课并不是很失败,它有许多可取之处;1、首先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罗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自主得出结论。
学生始终在积极思维,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符合自然课的课型要求。
小学自然课,主要就是通过实物、实验、生活现象等,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理解本质规律,得出科学结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具有科学意识。
罗老师的这节课,没有老师知识的灌输,而是采用实验,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不断探求,不断研究。
3、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知识所得有限,同时形象思维占优势,罗老师根据这些学生特点,采用实验演示,形象直观,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得出结论。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般到普遍,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提升。
4、落实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这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探索,得到知识的同时,具有了探求知识的能力,对科学现象具有浓厚兴趣,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内容的拓展延伸,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精神。
静心反思,这堂课失败在哪里呢?根本原因有:1、知识准备不足。
教师备课之前,没有采集相关资源,没有研究相关知识,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因此课程内容,自身都没有消化、理解、吸收,相关的知识链没有建立,课堂遇到问题,就会愚钝,缺乏应对。
有时误导学生,把学生引入怪圈,也无能为力。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但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来看,这节课罗老师建构了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理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罗老师迈出了第一步,正如她所说:“……学生说,老师听,这方是新课堂。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她敢于给学生机会说心里的话,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使我们听到那么多让我们吃惊的解释,那些符合他们思维方式及已有的经验和理解的言论!那么我们能够认为这绝不是一堂上给别人看的课,而是学生和老师全身心投入,有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一节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在这里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老师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又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揣好奇。。。。。。正如叶澜教授说的,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无疑,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因而,一节好课应该是教师具备真正的学术意识、童年意识,知道敬畏生命,并给知识注入生命,给生命融入知识,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
课堂教学,永远没有最,只有更好。我们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一堂“失败”的课
以人为本” 的核心思想下 . 我们老师就要学会变异思通 , 当的 适 个捣蛋鬼要倒霉了 , 都不 由自主地转过头去 , 看着那几个雏事的 “
也 如果 这 堂 课 学生 . 等待 着 “ 戏 ” 上 演 。他 们 白己也 仿 佛 已经 知道 要 “ 难 时 候 改 变或 偏 离 一 下 常 规 的模 式 , 是无 可 厚 非 的 。 好 的 大 真 算 是 一 堂 “ 败 的课 ” 失 的话 , 我倒 宁愿 多上 几 次这 样 的课 , 我 让 临 头 ” . 个 个 “ 眉 顺 目” 坐 在 那 里 , 待 着 我 的 “ 风 暴 了 一 低 的 等 狂
声怪 异 的 “ 阳 出来 了” 而 且声 音 还 特 别 大 , 平 常 那 几 个 特别 太 , 是
儿叮叮 当》 《 、马儿咯咯答 》 等各种学生 自创的乐 曲。 也许用常规的标 准来衡量的话 ,我这节课应该 是一节不合
调 皮捣 蛋 的学 生 。全 班 学 生 顿 时 哄 堂 大笑 ,他 们 也 跟 着 在 做 鬼
维普资讯
放 松 情 绪 ,缓 和态 度 。和 他 们 来 个 研 讨 式 的交 流 。于是 。 和颜 悦 色 来 到他 们 身 边 :能 告 诉我 我 “ 你们这样的理由吗?” 初他们都不敢看我 , 起 更
别 说 回答 了 。 当 我 用更 温 柔 的声 音 问 他们 时 , 但 他 们 看 看 我 平 和 的 神 态 , 像 生 气 的模 样 , 时 不 顿
雨 ” 。
的 学 生 在 快 乐 中求 知 . 探 索 巾创 造 . 音 乐 中 享 受 , 正是 我 在 在 这
我 知道 。 如果 我 真 的来 个 “ 风 暴 雨 ” 狂 的话 , 节 课 也 就 泡 汤 所 乐 意 看 到 的 。 这 了 。不 仅 教学 内容 无 法 完 成 , 的好 心情 也 会 荡 然 无存 了 , 时 我 同
一堂失败的语文课
一堂失败的语文课作者:李学岭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9期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我败给了自己,败给了学生。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每节课我都做到了精心准备,虽谈不上经验丰富,却也积累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及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自认为资历颇深,可这次,我却失败了,并且败得一塌糊涂。
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不愿再提起。
但是,通过这次失败,我也学到了很多,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那是在三年前,我教得是五年级的语文,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因为有学校领导老师来进行听课活动,所以,我更加重视,进行了精心准备。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至深的课文,讲得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天气特别寒冷,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他的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了战士,最终取得了长征胜利的故事。
对这节课,我做了精心设计,配上了感人的音乐来朗读,配上了多媒体来展现当时的恶劣天气和军需处长在风雪中穿者单衣镇定、安详的神态。
我想突出表现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让学生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自己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也就是说,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能用的我都用了。
教学设计出来后,我很得意。
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结构严谨,课堂教学内容丰富。
备好了课,我曾经多次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现教学内容。
为了课堂上能够“出彩”,在有些环节中,我还设计了课堂活动。
上课那天,我以为没有问题了,但还是有些紧张。
上课铃响了,听课的老师还没有到位,我有些着急,因为我知道我今天课堂内容丰富,时间会比较紧张。
听课老师终于进教室。
开始上课了。
简单的导课之后,学生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第一个环节,我的课堂预设是我先配音乐范读课文,然后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上,为了追求新形式,我放弃了自己的一贯做法,结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说出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使得我的课堂越发精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简直是炉火纯青!从各位听课老师的面部表情也不难看出,我的课很成功,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
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
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后,我颇受启发。
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
这节课是好是坏,要一分为二的看。
成功的是罗老师能创设情境,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这样的角色中,能反映出课堂的真实情况。
失败的是罗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估计不足,在学生对课堂理解还没有水到渠成的情况下,就匆忙地抛出问题,供同学们研究,造成有的同学乱说,有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尽管教师再三加以解释,都无济于事,结果还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如果我上这节课,第一要明确自己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很少,日常经验太少,应先举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例,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再导入新课。
大家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导入新课,在讲新课时,只要学生能观察到这种热胀冷缩现象就行了,不需深刻理解,过分强调,因为他们还小。
第二假如在教学中遇到了罗老师课堂上的问题,就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的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争取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一堂好课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六点:
1、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
2、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
3、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
4、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
5、结论让学生自主尝试获得
6、应用让学生自主拓展
但是由于学科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任何好课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也是针对学科而言的。
总之,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各方面能力还能提高的课就算是“好课”。
一堂“失败”的好课分析
一堂“失败”的好课(科学课)案例分析我看了半天案例和作业要求,分析起来还是觉得挺难,因为我们各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持的观点也不一样。
看了阅读案例《一堂“失败”的好课》,从我的角度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这堂课既有值得老师们肯定的一面,也有值得老师们商榷的一面。
肯定的是:(1)、课堂呈现了它的真实感,没有半点做作和虚假,是一堂绝对纯真朴实的课。
(2)、师生互动性比较大,当遇到意外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扼止学生的正常思维发展,课堂上师生一直在连续对接,尽力启发。
(3)、能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教学中去感悟、发现和论证模糊的知识点。
(4)、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生成性。
如:当有学生回答煤油是液体,但不是红色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证实:原来的判断是错误的,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不会受颜色影响的。
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基础和学情了解不足,课上学生的表现与教师预设出现了较大的分歧,需要教师更加灵活机智的处理。
我想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对这一特性会记忆犹新。
然而当学生又一次出现理解偏差失误的时候,教师因受到时间的定势,急于求成,直接告知了答案,我想这也就是值得老师们商榷的一面。
如果我也遇到这样的课我个人上法是:可以让学生再次通过实验论证: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同样不受液体的可否食用而影响。
即使时间不允许,也可以留个悬念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课外去分组探究也无妨。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可能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对于一堂,可能10个老师听课,有10种看法,看了这个案例,我感触很深,在听课的老师,包括罗吉老师本人看来,是一堂失败的课,原因正如罗吉老师说的那样:“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在这堂课中,罗老师该做的实验也都做了,但学生的思维不跟着她走,让她教学过程中有些心慌,其实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验与实验冲突、罗吉老师已经四十多岁,对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个概念,也那个年代在求学时,老师强行灌输的,老师无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些概念在老师的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不但是40多岁的,课改前的罗老师,就抱括我们这些30多岁的年轻教师,在我们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那有实验可做,所谓的结论都老师强行灌输的,在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无法站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立场上去恩考问题,这应该是导致这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这是一堂好课,丝毫没有为上课为上课,虽然教学目的没有达到,但我们看到了一堂最为真实的课,让我们感受了小学生的思想,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这在很多课堂中很难见到的。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用他们仅有的,也许是错误的经验去解决问题,正如博士所说的:"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
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
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
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
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上好一堂课,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重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上了一堂课,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一堂课,罗老师下次再上这堂课的时候,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些异外的情况了。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改进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上法,但无论你怎样上,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课改中,教师的身份已经改变,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为学生释疑解惑。
一堂失败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一堂失败语文课的教学反思引言:语文课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更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体现。
本文将对一堂失败的语文课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背景和现象描述在某高中的一节语文课上,我选择了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从课程开始到结束,整堂课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我希望他们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其次,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我选取了一篇难度较高的古诗作品,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和晦涩,难以理解。
因此,学生们很快失去了兴趣,注意力也开始分散。
再次,教学方法单一。
我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教学态度不够积极。
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表达困惑时,我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解答,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耐烦的情绪,这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反思与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化在教学开始之前,我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本堂课所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知道通过学习这篇古代诗词,他们将会获得怎样的收获及提高自己的何种能力。
通过明确目标,学生会更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动力。
2. 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尽可能选择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课文。
对于难度较高的课文,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辅助材料、多媒体资料和情境化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3. 教学方法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如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堂“失败”的好课摘要:本文是一篇课堂教学“叙事研究”个案,叙述课堂教学中突遇停电,无法使用预先准备好的课件的意外,作者灵活、成功的驾驭课堂,并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了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充分实践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彰显了作者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平等、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一堂;失败;好课这是一节全市创新教学公开课。
学生是异校学生,由于课前突然停电,已准备的电教手段无法使用。
老师直接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磨砺意志的方法”老师笑着对学生说:“磨砺意志的方法有几种呢?哪位同学先介绍一下”?学生纷纷举手。
其中一位学生把书上介绍的三种方法讲述出来。
师:“我们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全班分为三个组,每个组讨论并介绍一种磨砺意志的方法,并举实例说明,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比比看,哪个组组织得最好。
”(老师的要求刚讲完,教室就热闹起来,学生边讨论,老师边指导,十分钟后,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学生似乎兴致未减。
)师:“小组讨论结束,接着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第一组学生介绍第一种方法。
首先用课本理论来分析介绍这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然后用组内同学的实例加以说明。
特别讲到a同学酷爱音乐,目标是报考音乐学院,从小苦练钢琴,坚持不懈,现已通过9级考试,很有说服力。
师:“第一组同学分析得全面透彻,例子也举得恰当而有说服力。
特别让老师感动的是a同学的故事,老师不仅佩服你钢琴考级的成功,更佩服你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老师期待着你考取音乐学院的那一天。
”(老师积极的评价,全班报以热列的掌声,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董存瑞的故事?说说看。
”老师临时决定用学生较熟悉的“董存瑞的故事”代替课件中“保尔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生:b学生生动地讲述了故事。
师:大家想一想,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怎样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迪?结果把问题引偏了,学生更多是围绕“表现”而不是“方法”回答问题。
此时,老师干脆放开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结果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亮点,一些有可能被难住的问题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从固定的预设上升到鲜活的生成。
师(小结并转折):“培养坚强意志需要有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怎样才能培养起来呢?”生:第二组学生介绍第二种方法。
同样在理论分析之后列举了大量实际例子说明。
师:给予评价鼓励后,用“问导”的方法引出了三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
想想看,我们每天要做的小事有哪些,怎么做?想想看,最能暴露自己弱点的小事有哪些,应如何对待?想想看,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小事有哪些,怎么办?生:各组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结合事例说明了自己的看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
师:刚才不少同学都对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都很好。
现在老师赠送大家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第三组学生介绍第三种方法。
(由于有前面同学的示范,学生均懂得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说明问题,一个比一个讲得好。
)师:说说看:你最不感兴趣的家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说看:你最不感兴趣的学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说看:你最不感兴趣的班干职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老师再次用“问导”方法引出了三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了,几乎抢着回答问题;思维更活跃了,并互相质疑和辩论,几次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最后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经验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课上活了,思想教育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师:“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磨砺意志的方法呢?”(老师引导归纳复习,全班集体回答,掌握得不错。
)师:“除了书上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或者同学们在生活中最喜欢用,又比较有效的独特方法有哪些?”(老师进一步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求异精神和创新能力。
)生:积极发言介绍方法并举例证明——略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回答的一位同学,我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是前面精彩描述董存瑞故事,又是提出不想学政治的同学b,现在这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说不感兴趣,似乎有点调皮。
但他却认真地表明:自己已改变不想学政治的看法,并谈了对学习政治课的意义是:考100分;考取重点学校;长大当政治家。
(显然学生对学政治的意义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这样培养起的兴趣也是不会持久的。
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如果老师不急于进入或完全放弃下一个环节的内容——“心理诊所”活动,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解决问题,将会是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一节好课,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课堂讨论还不够彻底,老师便匆忙收转下一环节了。
)师:“我们掌握了磨砺意志的方法后,关键是把它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我们开展一个‘心理诊所’活动,通过活动检验和培养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入演示活动。
生:先开展小组讨论,查找同学们在磨砺意志的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扮演“意志薄弱者”,就问题求助“心理医生”(由班级“意志之星”扮演);最后“心理医生”诊断并对症开“药方”,学生评价。
由于时间关系,未安排讨论便开始演示,学生组织准备不充分;老师对学生不了解,“意志之星”竟是性格内向、思维不活、口才一般的学生;加之演示的内容和形式较陌生,学生似乎在演戏,显得随意零乱。
此时,老师未能及时调整方法,扭转局面,结果拖延了时间,还有一组未演示就下课了……这节课的教学,老师积极给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巧妙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活动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应该说是一节开放的好课。
但它有败笔——结尾设置的失败,使一堂开放的课走向封闭。
所以,这又是一堂“失败”的好课。
说这是一堂好课,主要就在于:1、突出“学生主体”的理念。
从整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较好地实现了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转变。
如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举自身或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磨砺意志的方法,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而思考或介绍教材中未列出的磨砺意志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心理诊所”活动等等,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动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心理道德品质的培养。
2、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由于停电,无法使用课件,迫使我整个抛开课件预先设置和衔接好的教学内容的框框条条,把课堂让给学生,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走,不断创设教学情境。
这样,使教师角色地位有了可喜的改变,不再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权威,较好地扮演起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活动的合作者的角色,主导作用得以较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教学活动既活泼,又有序。
这样的创新课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3、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这节课的教学,我很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走进学生,易于引起学生思维、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从而突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两个契机,设置了计划外的两次讨论交流活动:如在学生讨论、介绍完课本的三种方法后,我又让学生交流磨砺意志的其他方法,特别是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常用且有效的独特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又如:在同学b—再表示不想学政治课,对政治课的意义认识不足时,我又组织了一次全班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纠正认识的偏差,解决实际的问题。
至于说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确切地说应是“遗憾”之处,在于“董存瑞故事”的引入和“心理诊所”活动的设置,都太注重形式而偏离学生实际了。
幸好在“董存瑞故事”情景创设学生出现严重偏题的时候,老师仍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取灵活机智的教学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结尾“心理诊所”活动设置失败后,老师没有及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导致课堂出现僵局,错过了教育契机。
如果老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和活动时,能从学生的经验和要求出发,教学则不会陷入僵局。
即使陷入僵局,老师如能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及时把“意志之星”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到全班,进一步开展课堂和课后讨论,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解决问题,将会易如反掌的打破僵局,再次激活课堂。
由此给我这样一个启示:重实际、轻形式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反之则使课堂教学走向封闭。
一节高水平的创新课,必须自始自终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一些,留下的遗憾更少一些。
但是,根据新一轮课改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要真正上好一堂课的确不容易,要把我们所学到、已接受的新的教育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需要有一个过程;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和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验;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在教学中的体现,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求全责备,需要有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1] 王红霞.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文学教育,2009.5[2] 石子胜.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教育与管理,2012.7[3] 刘淑华.高中政治课堂开放式教学初探》.文理导航,2012.20[4] 杨计娥.对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探究.文理导航,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