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反复诵读:具体内容:诵读课文: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
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2、自主翻译:具体内容:翻译全文:设计策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虚词:于、以、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
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背景。
3.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的经历。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1.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经历。
2.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勇气和信心。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
第三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如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经历。
第四章:目标设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作业:1. 思考并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并记录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展。
第五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明确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2、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同“弼”)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3、读出节奏: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求:字音读准节奏合理流畅自然4、理解词义: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理解的难字词,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运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⑴常见实词: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本文指“捣土用的杵”名词举于士古代泛指官吏,本文指狱官。
⑵常用虚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表承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⑶一词多义:发:发于畎亩(起,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⑷词类活用:劳其筋骨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空乏使……穷困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使……惊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忍性使……坚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为动词)5、疏通全文: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一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 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 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 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 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重点掌握特殊用法的字词,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准备导学案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第一课时【预习案】一、【预习检查】(5)分钟二、【预习自测】(8)分钟1、读“知识链接”,了解孟子及《孟子》,划出要点内容。
2、课文读两遍,给下面的字注音。
畎亩(quǎn )傅说(fù)(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 )拂士(bì)行拂乱(fú)曾益(zēng)3、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你能解释下列字词,并写出文段大意。
(1)田间主管狱囚的法官做买卖的市井之间翻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2)所以给违背好处重担翻译: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困扰通“横”,梗塞,不顺表现表达晓喻,明白在里面,指国内在外面,指国外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翻译: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生于担忧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周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全文采取罗列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生于担忧死于安乐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生于担忧,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课文论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知道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论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担忧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担忧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原文舜发于畎亩当中,傅说举于版筑当中,胶鬲举于鱼盐当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当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开释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第一使他的内心痛楚,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情坚定,增加他不具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毛病,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秀5篇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闯关第一关朗诵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quan )亩傅说(yue )胶鬲( ge )孙叔敖( ao )拂乱( fu )曾益(zeng)拂士( bi )舜 (shun)百里奚( xi )2、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
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
(出示课件)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市:市场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曾:通“增”,增加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第三关探究内容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三年级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教学课题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
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
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精选1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精选1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篇1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三年级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
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
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
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相关推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突破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的条理,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
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
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
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
今今天的45分钟,我们可一刻也不能够浪费,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有信心完成吗?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完成目标一)。
时不我待,让我们进入目标一。
那位同学来读一下?1、作者简介2、《孟子》简介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完成目标二)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1、自由朗读。
(注意字音、节奏)2、生自由轮读。
(注意在读完后的纠正。
)勇气可嘉。
有几个字,老师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它的读音。
来,看一看。
这几个句子的节奏,我们来一起明确一下。
3、投影出疑难字音,重点句划分出节奏下面,我为同学们示范背诵一下。
4、师范背课文。
(在节奏,字音的把握以外更加注重感情引导)四、整体感知(完成目标三)1、师引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大家边读边思考: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3、全文只有一句话论证了课题中的“死于安乐”,你能找出来吗?4、那么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一部分都论证的是哪句话呢?5、他们在论证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6、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组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代表分享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4.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解读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在教育领域中,有一种教学方法被称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同时在取得成功和安逸时也不忘努力和坚持。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面对挑战,锻炼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坚韧性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任务的启发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前行,不退缩不放弃,同时在取得成功和安逸时也要保持谦逊和努力的态度,不忘初心不忘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究,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共同的提升和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勇敢前行,不畏困难,取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成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教学方法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深入学习和实践,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
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
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
”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
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
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2。
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感知文章内容。
2.划分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4.积累警句,端正忧患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铺垫前段时间有个争论很火,是关于一个著名的文句的,大家都在争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个句子就出自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屏显】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宣扬“仁政”,他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本文按现代文体分法是一篇议论文,依古代文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可以称为“论说文”。
全文围绕一个中心观点,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论说。
根据文体特征,我们今天有四个学习活动。
【屏显】活动一:译读,感论说之意活动二:分读,理论说之序活动三:析读,品论说之美活动四:悟读,抒论说之味1.一读,分类,读准字音老师将生僻字词进行了分类,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字词。
如按人名划分:舜(shùn)傅说(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按多音字划分:空(kòng)乏其身曾(zēng)行拂(fú)乱法家拂(bì)士2.二读,断句,读准节奏师:文言文节奏一般按意义单位划分,诵读时不能读破语意,不能读乱句子内部的结构。
如以下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学生齐读文章。
【屏显】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点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
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
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
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
”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
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
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
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2.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任务。
1.准确朗读课文并积累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重点词句。
2.理解文章说理思路和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并从中获得启迪。
(三)自主探究1.自主学习检测①理解孟子与《孟子》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孟子》一书是他及他的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②读准字音畎.( quǎn )亩傅.说( yuè)胶鬲.( gé)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行拂.(fú)曾.(zēng )益拂.( bì)士2.初读课文,朗读展示①听录音范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②画断句节奏过渡语:本篇文章中有一些句子的节奏较难把握,请同学们试着完成导学案里部分句子的节奏划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师:同学们,谁能将这篇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③指名读。
④齐读全文。
3.译读,翻译展示①我们把握了朗读节奏,读准字音,文章就读懂了一半,下面分小组互读互译,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找出,在组内解决,或者问老师。
同时,小组合作完成归纳积累重点词语部分学生质疑(小组代表提问,教师学生共同解答)师:孩子们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我考考大家。
重点词语解释:举.于士苦.其心志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家拂.士而后喻.管夷吾举于士.翻译重点语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师:翻译得准确吗?这个句子是名言,同学们不但要理解,还要背下来。
下面,把它齐读两遍,牢记下来。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归纳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小组合作学习)通假字:曾同“增”,增加;衡通“横”,梗塞,不顺;拂通“弼”,辅佐。
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资财缺乏;“拂乱”使……受到阻挠;“忍”使……坚韧;“动”使……惊动名词作动词过,犯过错。
动词作名词入,出,在国内在国外一词多义(虚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在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拂士:通“弼”辅佐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四)研读课文,交流展示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说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话,却充分论证了一个道理。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自由讨论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研讨问题一: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述论点的?研讨问题二:文中举了六个人的经历,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这六个人的经历中能够得到什么道理?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研讨问题三:请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问题一: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一步一步论证论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过程:1.摆事实:(举例论证)结合研讨问题二分析,分析基础上解决研讨问题三。
过渡语:在摆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又接着如何论述的?2.讲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由列举事实过渡到讲道理,说明人才的造就必须先经过磨练。
师:作者认为要经过哪些磨练?明确:“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明确:“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说的很好。
我们能够理解为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那么,作者认为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明确:人才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才能。
希望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才。
那么人才的造就除了客观环境的磨难,还要靠什么?(犯了错误要改正,有了不顺要振作,靠的是自己还是别人?)明确:自己。
师: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但注重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
我们上边说得这些都是论中心论点的哪一点的?(生于忧患)哪一句说的是“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忘”)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忘”,这个句说的是亡国的道理,怎样理解?明确: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有长远的意义。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延伸:你知道哪些关于“死于安乐”的故事吗?例如: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不过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3.得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小结:这篇议论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
使用了举例、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师:回过头来同学们还记得---同学在课前三分钟给我们讲的故事吗?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老虎为什么死了吗?明确:老虎只有享乐,没有警惕。
只有不可一世,没有忧患意识。
最终导致死亡。
那么请同学们记住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勇敢地面对,做生活的强者。
最后将课文齐诵一遍。
明确研讨问题二: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伟业。
启示: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强调: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明确研讨问题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解释: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五)理读课文收获展示师: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或者想到了哪些与本篇文章中心论点相类似的名言警句都能够谈一谈。
举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
谁经历的忧患多,谁懂得东西多。
(六)布置作业1.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把自己对“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人道理的看法形成书面文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八、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摆事实:推论:曾益不能讲道理:个人成才国家得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教学反思我们说读书研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用在备课上也是,如果一篇文章反复研究打磨,最终它将会成为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势必在教学过程中能有一个好的发挥。
经过第一次上课得到的经验,在二班上课之前的早自习课上,我先让课代表领着同学们预习课文,包括文章作者简介,字词的注音,并让各小组组长领着学生根据书下注释先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我本次授课相对于第一次授课,有了一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