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PPT 藏象学说

6、志:
肝在志为怒。 肝——怒
7、通于春气
a
29
五脏 — 肾
位置:
a
30
生理功能
1、主藏精
来源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a
31
精的功能:
① 化生成天癸,促进生长发育并维持生殖机能 ② 化生成髓,维持脑、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 ③ 化生成诸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功能和康复功能 ④ 转化化生血液,补充血液的损耗。
6、通于长夏:
a
23
五脏 — 肝
位置:
a
24
生理功能
1、主疏泄: • 疏通体内的运行通道 • 促进消化吸收 • 调节精神情志 • 调理冲任二脉
a
122 5
生理功能
疏通体内的运行通道:
体内运行通道
水道 脉道 谷道 息道
肝 气 的 升 降 出 入
a
调 畅 全 身 气 机
2疏6泄
主藏血
(1)涵养肝气 (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
a
32
女性
气肾 中 精
0 7 14 21 28 35 42 49年龄
男性
气肾 中 精
0 8 16 24 32 40 48 56 年龄
a
33
2、主水
生理功能
“肾者水脏,主津液。” ------《素问ㆍ逆调论》
a
主3水4
(1)肾阳的气化作用:
水液
肾阳气化 水液的代谢正常
水液的平衡
肾阳
(阳气之本)
肺脏阳气 心脏阳气 脾脏阳气
a
69
谢谢大家!
a
70
气化津液
呼气 汗液 尿液
肾阳 肾阴
促进加速水液气化 抑制减缓水液气化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象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鼻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肺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面色 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淡红荣润 和缓有力 节律均匀 舒畅 心火亢胜 心脉瘀阻 面赤 灰暗
说明
(一)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 藏神
1.心主血脉 1.心主血脉 含义: 含义: 主持、管理、 主— 主持、管理、主宰 血— 心脏及全身的血液 血脉, 脉— 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 的通道,又称“血 之府” 之府”
两 主血 大 主脉 行血 方 面
生血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 液运行的作用。 液运行的作用。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 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得到血气 的充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功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分工合作,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 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 五脏六腑之大主。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 ),而且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中医学藏象-五脏

心
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筋, 开窍于舌。
脾
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统摄血 液,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 水液代谢,主纳气,濡养温煦 脏腑,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相互关系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 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 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 ,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 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 畅达全身。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二者 在呼吸运动方面相互配合,共
同维持呼吸深度。
06 肾系统与功能
肾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形如蚕豆。
形态结构
肾脏外有黄脂包裹,内有肾盂、肾盏等结构,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脏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
01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和主水,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
•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 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 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03 肝系统与功能
肝脏解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横隔之下,右 胁之内。
按摩保健
可定期进行腰部按摩,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疲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剖位置及形态
解剖位置
质地与颜色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 上。
肺质软,呈浅红色或红白色,富有弹 性。
形态
肺脏呈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 面和三缘。
肺脏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学:藏象学说

内容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精 气 血 津液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脏腑
脏腑分类
五脏 奇恒之腑 六腑
何谓脏?
名 称:心 肝 脾 肺 肾 形态特征:实质性脏器 功能特点:化生 贮藏精
何谓腑?
名 称: 胆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三焦
形态特征:空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受纳 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
肺 宣降
肝疏泄
胃 受纳 脾 传输
脾与胃
上焦 三
中焦 焦通道
肾 气化 膀胱开合
决 下焦 渎
脾与胃
运化赖以脾气作用 饮食水谷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来源
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管运化水谷和水液,分而不离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与胃
脾气健运
“食”消化良好、肌肉丰富、精力充沛 “水”转运、输布、排泄正常
无水肿或脱水
脾失健运
✓脾气虚弱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消瘦、水肿 精神不振、气血生成不足
脾与胃
脾气(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湿停留--水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2 主升清
升 上升 升举 清 水谷精微
脾与胃
脾升清--升精 精微上输肺 经肺转心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眩晕泄泻
脾失健运:气化生不足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出血)
血溢脉外:尿血 肌衄 流出体外:崩漏 鼻衄 便血
“脾不统血”
4 窍---口 华---唇 《灵枢》“脾气通于口 脾气正常:口唇红润
脾与胃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辨五味
脾气异常
• 脾气虚弱:口淡无味 唇色无华 • 湿热蕴脾:口粘腻或糜烂 唇红肿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 第三章 藏象(脏象)

肾
肾 藏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物质基础 充养培育
后天之精
肾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所藏之精,又称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 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参与血液生成和提高机体抗 病能力的生理作用。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 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主要依赖脾气的气化和升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包括“化”和“运”两个过程。 “化”
脾阳的温煦 饮食物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运”
全身
心肺
水谷 受纳 胃 腐熟 小肠 受盛化物 水谷精微 糟粕 脾 升清 “散精”
气血
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饮食物
消化吸收 转输
水谷精微
“后天之本”
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胃
“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纳——受纳、固摄
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清气 (肺) 下归 防止呼吸表浅 肾 (摄纳)
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二)肾与“体华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在体合骨 2.肾其华在发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4.肾在志为恐 5.肾在液为唾 6.肾与冬季通应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2021/2/7
中医基础理论
2 在窍为鼻
肺精肺气上布于鼻与喉,故鼻能司嗅觉,喉 能发声音。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
3 在志为忧
悲、忧皆为肺志。此处之忧作“忧伤”解。
2021/2/7
中医基础理论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20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中医基础理论
2021/2/7
中医基础理论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021/2/7
中医基础理论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2021/2/7
中医基础理论
3 主宣发与肃降 1)主宣发:
是指肺气的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2)主肃降:
是指肺气的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
2021/2/7
中医基础理论
肺主宣发与肃降作用之比较
─────────────────────────────
肺气的宣发作用
肺气的肃降作用
─────────────────────────────
2021/2/7
中医基础理论
运化之
运化之
“运”
“化”
(1)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生理过程(掌握):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

PART
02
五脏之肾—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精: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概念和分类
广义:
狭义:
泛指一切精微 禀受于父母的
物质(气血津 生殖之精
液、水谷精微)
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 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 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 精微和脏腑代谢化生 的精微物质
促进生殖繁育: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 的充盛,故称肾主生殖。
PART
07
五脏之脾—生理系统
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脾其华在唇
3、脾开窍于口
4、脾在志为思
5、脾在液为涎
肺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PART
01
五脏之肺—简介
肺,位居胸中,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 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在五行属金,为 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与四 时秋相应,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PART
06
五脏之肝—生理系统
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 2、肝其华在爪 3、肝开窍于目 4、肝在志为怒 5、肝在液为泪
脾
谏议之官 知周出焉
PART
01
五脏之脾—简介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在 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主运化、主统血,输布 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 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与四时长夏相应, 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PART
02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 肝主疏泄的作用: 1、调畅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 2、调节情志—情志指情感、情绪 3、助脾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4、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中医综合:五脏(藏象)整理

中医综合:五脏(藏象)整理●心●“君主之官”“生之本”“神之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血:“诸血者,皆属于心”“奉心化赤”●心主脉:“脉为血之府”●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生理特性●心主通明:“阳脏”“火脏”●心火宜降:“君火”“相火”●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心系统:心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位汗,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相傅之官”“五脏之长”“气之本”“魄之处”“水之上源”“华盖”“娇脏”●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肺气宣发●肺气肃降●肺喜润恶燥●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肺主通调水道●宣肺利水法=“开鬼门”之法—《内经》●提壶揭盖法=“开上源以利下游”—《医学源流论》●肺朝百脉●肺属金,为阳中之少阴●肺系统:肺藏魄,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吼为肺之门户,在液为涕,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肺与大肠相表里●脾●“孤脏”(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生理特性●脾气宜升●脾主升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升举内脏●脾喜燥恶湿●“脾生湿”“湿困脾”“脾恶湿”——“脾燥则升”●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谷食:“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运化水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统血●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系统: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脾与胃相表里●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刚脏”“罢极之本”“血海”“五脏之贼”●生理特性●肝主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为港脏●生理功能●肝主疏泄(“五脏之贼”)●调畅精神情志:“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协调脾升胃降●促进胆汁泌泄:“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维持血液循行●维持津液输布:“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调节排精行经:“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肝与冲脉并称“血海”●调节血量:“人卧则血归于肝”●防止出血:“肝,其职主藏血而摄血”●肝属木,为阴中之少阳●肝系统:肝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中医基础理论5藏象五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的解剖形象 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 通应的物象。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
一、心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 (如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 宣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与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 等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第二节 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 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 又称为六脏。
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藏象学说 的形成
藏象的概念和结构源于古代 的解剖观察
内脏的部分直观功能源于其
形态学的认识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
而赋予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
修正和完善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
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和功能配合,构成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 2. 主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 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
29
3.肾主纳气
(1)含义: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机制:
肾的纳气作用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3)作用: 防止呼吸表浅,从而保证体内外的气体正常交换。 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呼吸不匀,呼多吸少,呼吸表浅, 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 阳相交,呼吸乃和”。
38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 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 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 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 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 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14
3.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 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 现
15
(3)肺主通调水道的作用
肺 气 宣 发 使水液向上向外布散 到全身,外达皮毛, 若“雾露之溉”以充 养,润泽和护卫各种 组织器官; 肺 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 气 以充养和滋润体内的 肃 脏腑组织器官 降 使一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 废水和剩余的水液,通过呼气 水汽的形式,通过皮肤汗孔以 蒸发和排汗的形式而排出体外
41
谢 谢!
42
8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的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一般称之为 广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血脉;主藏神 主疏泄;主藏血 主运化;主统血 主气,司呼吸;主行 水;朝百脉,主治节 主藏精;主水液;主 纳气
为阳脏,而通神明 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华盖;娇脏,不耐寒 热;主宣发肃降 肾性潜藏;固摄之本
PART
05
五脏系统表
五 脏
心 肝 脾
其 充
脉 筋 肌
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以反映脏腑生理功能。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心藏神功能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PART
06
五脏之心—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 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心与夏气相通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与南方、
肝主疏泄的作用: 1、调畅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 2、调节情志—情志指情感、情绪 3、助脾运化—促进消化吸收 4、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PART
03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气机条畅,血、津 液运行正常 肝气郁结,詾肋、 两乳及少腹胀痛或 詾肋刺痛 肝气上逆、头目胀 痛,面红耳赤
PART
02
藏象学说的形成
形成:
1、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学的区别: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
腑不单纯是指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
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PART
03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 腑
肝、心、 脾、肺、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
胆、小肠、 脑、髓、骨、脉、 胃、大肠、膀胱、三焦 胆、女子胞
受盛和传化水谷 形态似腑,但不 传化水谷 功能似脏,藏精 气而不泻
藏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
泻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腑病多实
PART
04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心 肝 脾 肺 肾
生之本,神之变也 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仓禀之本,营之居也 气之本,魄之处也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其 华
面 爪 唇
开 窍
舌 目 口
其 志
喜 怒 思
其 液
汗 泪 涎
其 神
神 魂 意
肺
肾
皮
骨
毛
发
鼻
耳
悲
恐
涕
唾
魄
志
心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PART
01
五脏之心—简介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外有心
包卫护。在五行属火,血之主、脉之宗、神之居,
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
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与小肠、 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PART
02
五脏之心—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 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 2、血液充盈 3、脉道通利
PART
03
五脏之心—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1、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2、生血,使血液不断得到补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 力,胸部舒畅。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心火旺:面色红赤,舌尖红,心中烦热。 心血虚:面色淡白无华,舌色淡白,心悸 心血瘀阻:面色晦暗,舌色紫黯或有瘀斑,胸前区憋闷刺痛。
署、火、赤色、苦味有一定内在联系。
附:心包络
简称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PART
07
五脏之心—生理系统
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 2、心其华在面
3、心开窍于舌
4、心在志为喜
5、心在液为汗
肝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PART
01
五脏之肝—简介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在五
藏象学说
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
2018.07.11
PART
01
藏象学说的概念
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脏腑的解剖形态;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概念:通过病理变化及其
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肝体阴而用阳:肝属阴脏、藏阴血,而主升主动,其病易
于阳亢和动风。 肝气与春气相应: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与东方、 风、木、青色、酸味有一定内在联系。
行属木,罢极之本,为阴中之阳。以血为体,以气
为用,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
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肝
与四时之春相应。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PART
02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
2、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 能攝。
PART
05
五脏之肝—生理特性
肝喜条达恶抑郁:肝为风木之脏,喜升发、柔和、舒畅, 既不抑郁,也不亢奋。 肝为刚脏:肝性刚强,易亢易逆,若忤其性则恣横欺凌, 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肾,故称肝为五脏之贼。
PART
04
五脏之心—生理功能
心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神的含义: 1、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 谓之神”。 2、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3、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PART
05
五脏之心—生理功能
神的生成:指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作用,精气是产生神的物 质基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五脏藏神:中医学把神分成五个面,分属于五脏,“心藏神,
女子经期紊乱、 月经多、经期长、 男子性欲亢奋、 阳强、梦遗
肝阳上亢、烦躁 易怒
PART
04
五脏之肝—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 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1、贮藏血液:血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 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又可以制约肝的
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
调节情志
肝气升发、舒畅 调达,精神愉快 肝气郁结、心情 抑郁
助脾运化
脾升胃降、胆汁 分泌排泄正常
调节性与生殖
月经周期正常、 精液排泄正常
正常 不及 太过
肝脾不调、胃气 不降、腹胀、便 溏、胆汁分泌及 排泄不足
犯脾克胃、作痛 作胀、气逆上呕、 两肋痛胀、口苦、 纳食不化
女子月经量少、 闭经、无排卵、 男子、精少、不 能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