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教授《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古文读后感的内容。
本课的主旨是通过识别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性的种种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角色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对比现代与古代女性地位的差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刘姥姥进大观园》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分析人物性格的不同表现,理解人性的多样性。
2. 将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深刻理解现代女性地位的差异,明确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价值。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故事中的细节、人物及情节进行点评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①分析人物性格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人性的多样性。
②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明确古代女性地位于现代社会的不同。
如何教授学生细致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当下的社会之中。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5分钟)学生先交流分享了《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经典场景,并围绕经典场景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古文读后感。
同时,也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这篇文章被称作“读后感”,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1)理解基础情节引导学生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第一章到第二章的基础情节,并清楚描述故事的基本内容。
其次,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性格将学生人口分成小组,分析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强调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故事发展的关系。
他们要记下故事中重要的细节,并在小组内讨论,记录下其他人对其分析的看法,最后进行整理、总结,展示出他们对于人物性格性格的分析。
(3)讨论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角色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课稿(三篇)附教学反思语文初三(上)
人教部编九年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说教材本文节选自《红楼梦》,课文讲的是一个乡下人刘姥姥,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从农村的环境中一下子走入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对大观园里的一切都处处感到新鲜和好奇,因此也闹了很多笑话,同时对大观园里的豪华奢侈的生活,并没有表现出羡慕敬仰的情怀。
通过作者的笔墨,活灵活现了刘姥姥。
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刘姥姥的人物形象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蓼溆、麈、操攮、掂掇、砒霜、”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操攮、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3.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4.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6.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三、说教法和学法: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蓼溆(liǎo xù)麈尾(zhǔ)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zhù)砒霜(p238;)调停(tiáo)撮弄(cu244;)发怔(zhèng)筵席(yán)理解词语。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
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吃早饭时,在秋爽斋,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酒席间刘姥姥上演“笑”剧。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2)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3)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篇短篇故事,描述了刘姥姥一人进入大观园逛玩的情节。
本文将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的分析与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导这部经典作品。
一、教学实录1. 教学内容安排:本次教学的内容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教学目标:1)导入:教师结合《红楼梦》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背景。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向学生介绍刘姥姥是如何进入大观园,并描述她在园中的所见所闻。
3)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目的和她所遇到的困难。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刘姥姥进大观园》所反映的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本节课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准备的故事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二、反思与建议1. 故事情节的讲解应更生动在讲解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入更多生动的语言描述和适当的语音语调,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园中所见所闻在讨论环节,教师应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所看到的景象和她的感受,以及这些景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结合现实社会加深教学内容理解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情节和主题与现实社会做对比,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4.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园中景象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情景,从而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的反思,可以得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生动形象地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见所闻,并结合现实社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导这部经典作品的目的。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1. 引言1.1 《刘姥姥进大观园》简介《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明代小说家凌濛初所著的短篇小说,描述了江南一个贫寒老妪刘姥姥被邀请进入大观园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描绘人性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刘姥姥与大观园中各色人物之间的矛盾、短视以及人性的褒贬,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情冷暖和虚伪。
作品以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人性的善恶与真伪,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文学佳作。
教学实录目的是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社会和道德等议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文学之美,感悟人性与现实的关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认知水平。
1.2 教学实录目的教学实录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深入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实录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观察学生在阅读这一文学作品时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程度。
教学实录的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辨。
教学实录在评价教学效果和反思改进的也可以为教学改进建议提供依据和参考,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实录,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思维品格和文化底蕴。
2. 正文2.1 教学实录内容分析教学实录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刘姥姥这一角色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她的言行举止影响了大观园中的其他人物,通过她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大观园内部的种种矛盾和现实。
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也是非常有趣的,贾母和王熙凤等人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和言论都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些细节的描写和展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能够引发他们对于人物性格、社会风貌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一、教学实录1、教材分析:教材为《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一部国画风格的单元图画书。
文字采用简单易懂的小学生容易学习的语言,节奏抑扬顿挫,情节生动活泼,表情传神,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较好地调动他们有效学习的热情。
2、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团结协作和关爱他人的情感;(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3)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关于传统文化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教学准备:国画纸、画笔、书刊、录音机、投影仪、录播等教具。
4、教学步骤:Step 1: Before Reading1) Warming-up: 师生一起点歌“友谊地久天长”,激发学生的相互友爱感情;2) Pre-reading: 师文呈现实例,引出“当一个人有困难,天下没有难事”的话题,让学生围绕团结协作展开思考讨论;Step 2: During Reading1) Fast-Reading: 快读图画书,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有关内容拼图表述,以全局观察整本介绍;2) Careful-Reading: 慢读图画书,展示片段,教师重点指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Step 3: After Reading1) Post-reading:投影出图画书的故事来回想重要地细节,展开思考讨论;2) Reviewing:教师总结点出学生讨论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表达出来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课学内容;Step4: Consolidation1) 分角色演示故事,学生自编情节加讲话,实践让学生表达步骤、语言表达能力;2) 衍生性活动:结合实际制作来有趣表达团结协作的意义;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尝试了几个具体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水平来看,教学结果比较理想,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参与兴趣比较浓厚,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完成任务。
(二)教学方案较为科学,从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出发,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描绘了普通老百姓刘姥姥首次进入贵族园林大观园的情景,展现了刘姥姥在陌生环境下的种种笑料和困惑,带给读者无尽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意图,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等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和作者2. 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故事背景资料、红楼梦的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纸笔,课堂笔记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介绍故事背景(10分钟)通过PPT展示《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的生平,让学生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作者曹雪芹是清代文学家,他终生致力于创作《红楼梦》。
Step 3: 阅读故事(10分钟)教师请学生课前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刘姥姥在大观园中遇到的困惑和笑料,并从中分析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Step 5: 合作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目的和她在大观园中的遭遇对她产生的影响。
Step 6: 写作练习(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章或故事,要求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和情感。
Step 7: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和作者,通过阅读理解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了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民间文学传统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文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材。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实录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更好地开展该作品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进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工作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学习、分析和讨论这部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2. 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要综合考虑《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可以通过讲解、导读、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思维,采用引导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题导学、情境引入、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 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和辅助,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5. 教学评价的方法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要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除了传统的答辩、作业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研究、小组展示、学习笔记等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明确度在进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明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充实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更加充实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作品的意蕴和魅力。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章,该章以刘姥姥带着过生日的杏子和甜饼来探望贾母为主线,描绘了贾府对客人的热情款待以及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惊叹和感慨。
以下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实录与反思,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对该篇文章的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教学活动一:导入与展示1. 导入:教师利用图片和幻灯片的展示,让学生回顾《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展示:教师将精选的文章摘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意境。
教学活动二:阅读与理解1. 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对景物和人物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2.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文章,分析刘姥姥的心情转变和描述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描绘贾府的繁华与荣耀,从而展示社会阶层的不公平和命运的无常。
教学活动三:课文分析与解读1. 教师将文章分段展示并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跟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和语境的理解。
教学活动四:情感体验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受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惊讶和无奈。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刘姥姥这个角色的理解和评价,在团队中分享自己的思考。
教学活动五:写作与表达1.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学生选取文章中的一段进行背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活动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对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录与反思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贵族生活;2. 掌握叙事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4.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观园;2. 引导学生说出大观园所代表的含义;3. 介绍本文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二、课文速读(20分钟)1. 展示课文,先由老师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2. 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课文讲解(30分钟)1. 依据文本结构和情节发展,介绍文章大致内容;2. 详细解析文中比喻手法等等。
四、课文细读(4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并按照情节发展思路,预测一些内容;2. 学生在阅读时标注一些重要的词汇、句子或段落,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彼此的理解和发现。
五、关键点梳理(30分钟)1. 请学生展示自己标注的关键点内容,让全班一起梳理;2. 基于学生归纳的重点,再次阐述和解析相关的文本细节。
六、理解巩固(40分钟)1. 请学生回答老师针对关键点问题的提问;2. 剖析学生理解问题的深浅程度,更好地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作文练习(30分钟)1. 老师对本文进行作文的指导;2. 按照学生的理解和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进行书写。
八、总结评价(10分钟)1. 总结本次教学的特点和评价教学过程;2. 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想,提出有效建议。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针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提炼,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古代贵族生活,掌握叙事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的实践中,还应不断加强文本和教学思路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训练。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部分,是一篇以刘姥姥入住大观园为主题的短篇故事。
该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刻画了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种种滑稽和感人经历,展现了她朴实无华的品质和中国传统的善良美德。
在教学实录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经典故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感人之处;理解刘姥姥的善良品质和中国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主要讲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分析故事中的幽默情节和刘姥姥的感人经历。
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故事的内涵,并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师生对话,简要介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老师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带领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引导学生思考刘姥姥的善良品质和中国传统美德。
(3) 经典台词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故事中的经典台词,感受故事中的幽默和感人之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倾向能力。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刘姥姥的形象和善良品质,并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展示分析结果,相互交流。
(5) 情景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扮演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此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反思:通过课程总结,督促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反思刘姥姥的品质对我们的启示,加深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理解。
4. 课堂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动手实践中,充分了解并体会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内涵和主题,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倾向能力。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教学的班级是一年级高一普通班。
本课是文学选读课程中的一篇文学作品,教学地点为教室。
二、教学目标1.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作者、背景、题材、文学特点等。
2.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训练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通过一张《大观园平面图》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寻找故事中所提到的景物,之后引入本篇小说的主题和内容,打响本节课文学阅读的基调。
2.讲授环节(1)作者和作品首先,通过PPT和课件,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作者、背景、题材、文学特点等。
包括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阐明这篇作品的特色是在对古代社会道德底线的探索和反思。
(2)人物形象之后通过剧情,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人物性格、行为言语上入手,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找出刘姥姥的传统品质,如诚实、朴实、质朴等。
(3)文化内涵在人物形象之后,我向学生阐述了《红楼梦》中的一些文化内涵和含义,如王熙凤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女性地位和婚姻观念等。
通过对小说细节的分析,我让学生注意到小说中存在的一些道德、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以及这些反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涉。
(4)艺术价值最后,我着重讲解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艺术价值,包括语言典雅、视角新颖、文学手法独特,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探究等。
3.练习环节(1)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就小说中刘姥姥的形象和言行、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价值观等展开探讨和思考,并将得到的结论和体会展示给全班。
(2)课外阅读要求学生课后按照教师给出的指导问题阅读小说,从文本语言、叙事结构、文学风格等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整合思路在本次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针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文学作品,从多个方面进行讲解和引导,包括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人物形象的呈现、文化内涵的梳理和艺术价值的强调。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上课时间:2021年8月17日
地点:在线授课
授课教师:XXX
学生人数:30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方式;
2.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和主题;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造型技巧。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师生互相问候,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3.播放一段介绍《红楼梦》的视频。
二.讲解内容(30分钟)
3.讨论小说中反映的现实问题。
三.互动讨论(20分钟)
1.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课堂总结(5分钟)
1.总结本次授课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3.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的互动方式需要改进,应该增加更多的小组讨论、对话和角色扮演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在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时,应该结合具体的情节和文本片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3. 在互动讨论环节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多元化、包容性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扬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老师:我们来看看刘姥姥这个人物。
她是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妇人,平时过着朴素的生活。
她第一次来到大观园,看到了这里的奢华和繁华,心生感慨。
我们可以从刘姥姥的角度了解到,她对世俗的远离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与作者曹雪芹的宗旨是一致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刘姥姥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世俗之无奈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学生:老师,刘姥姥的这种心情在今天看来是不是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呢?老师:是的,刘姥姥的心情在现实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也在追求奢华和繁华,但有些人却对这种物质生活感到疏离和无奈。
这就是刘姥姥的心情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因。
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结。
老师: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大观园象征着世俗,刘姥姥象征着精神世界。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俗之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明确这种象征意义,通过对文章中的具体描述进行分析,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学生:老师,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感慨是不是也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呢?老师:是的,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感慨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
她看到了这里的奢华和繁华,产生了骇然之感。
这种感慨实际上是她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的一种表达。
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以及她对世俗生活的态度。
反思: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与学习,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我们应该意识到作者通过刘姥姥的视角,表达了对世俗之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这种向往正是作者曹雪芹自己的心声,也是很多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我们应该思考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态度,是否也存在对世俗之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与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也能够更好地反思现实生活中的态度。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一篇描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短篇小说,通过刘姥姥的经历展示了大观园的华丽和宏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怀旧情绪。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主题、语言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我会给学生们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让他们了解到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古代封建社会。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一起读第一段,让他们感受到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描述,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刘姥姥和大观园的对比。
学生们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描写,对比刘姥姥的贫寒和大观园的富丽堂皇,思考为什么刘姥姥会对大观园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思考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权贵生活的虚幻。
然后,我会把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小说的语言运用。
他们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方面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大观园的美的赞美,从而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思考。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接着,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的心理变化。
他们可以思考刘姥姥对大观园的印象是否和自己预期的一样,刘姥姥面对富丽堂皇的大观园,会不会感到羞愧或者嫉妒等等。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我会让学生们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让他们对小说的主题和故事进行总结和思考。
这样可以检验学生们对小说的理解程度,并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参考资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小说。
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思考封建社会的弊端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进行批判性思维。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则短篇故事,讲述了刘姥姥进入贾府,面对种种奇异景观和生活方式的种种感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对比和矛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以此篇小说为材料,进行阅读教学与思想启迪。
在教学实录与反思中,教师需要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并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呢?一、教学内容设计1.文本解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注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的塑造,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表现,贾母对她的态度等,都是值得解读的部分。
2.文本分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学生需要从文学细节中品味人生哲理,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社会现象的揭示等。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涉及到的价值观念,社会风貌以及人性的表达。
3.历史背景介绍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应该进行历史背景的介绍。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所处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历史事件的讲解等方法,对小说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4.人物形象分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还需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性、道德与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小说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法选择1.阅读课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可以通过阅读课进行,让学生集中精力聚焦于文本阅读,通过一次次读,一次次思考,进一步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小组讨论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探讨和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本。
3.情景再现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说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文本。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乡村老妇进入贵族府邸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教学实录进行反思,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本次教学是在高一语文课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冯梦龙的其他作品,对冯梦龙的文学创作风格和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前,我准备了教学设计,并准备了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介绍。
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冯梦龙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冯梦龙的其他作品,你们对冯梦龙的文学风格应该有所了解。
请先来了解一下冯梦龙的生平和作品情况。
冯梦龙是我国明代的一位作家,他精通文学、历史和医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文学全才”。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以及学术著作等,其中以小说为主要贡献。
他的小说以描写社会百态为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学生A:老师,冯梦龙的小说有哪些特点?教师:冯梦龙的小说通常以平民百姓为主要角色,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他的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幽默和讽刺的元素。
学生B:老师,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吗?教师:当然可以。
请你们读一读这篇短篇小说,然后谈谈你们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们开始阅读并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阅读完《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有什么感受和理解?学生C:刘姥姥是一个乡村老妇,她一直憧憬着进入大观园的生活,可是当她真正进入大观园后,却发现那里的生活与她想象的完全不同。
她遇到了种种困扰,感到寂寞和无助。
教师:很好,你已经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主旨。
冯梦龙通过刘姥姥这个平民百姓的视角,揭示了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刘姥姥的遭遇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普遍问题,我们大家可以从中汲取教益。
好,从小说的结构上来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呢?学生D:我觉得小说的情节设置很紧凑,通过对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的一系列遭遇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和好奇的心理。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一、教学背景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的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的情景,通过她的眼睛展现出大观园的繁华景象,以及庄周梦蝶的寓意。
该篇章是《红楼梦》中的名篇之一,富有哲理和文学价值,对于分析人物性格、揭示道德观念、理解浮生若梦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人物特点和文学意义;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3.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浮生若梦的虚幻和无常,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观园景象的描写,庄周梦蝶的寓意;2. 社会风尚、人生观念的对比和冲突。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代大观园的氛围。
然后,教师问学生:在你们印象中,大观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你们有过类似刘姥姥的经历吗?2. 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并重点解读大观园的景象和刘姥姥的心情。
通过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和她对大观园的感受。
3. 解读寓意,引导思考教师解释庄周梦蝶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浮生若梦的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思考人生的真谛。
4. 对比分析,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大观园的图画或图片,让学生对比小说描写的大观园和实际的大观园,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通过创设情境、梳理情节、解读寓意、对比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2. 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
3. 教学过程的改进: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情境模拟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参与和互动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4. 学生评价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和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王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楼梦》;把握经典篇章情节、人物性格及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多读研读,从概括内容入手把握情节、从描写中解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物性格中体会不慕虚荣,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结构内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人物各种不同的笑,赏析这场“笑剧”的用意,和刘姥姥的形象特点。
课堂实录1.导入师:今天来到百年名校——中华中学上课,万分激动,早上特意在家试了几身衣服,妻子在旁说道:“你这是猪八戒照镜子。
”我听见有同学笑了,来说说为什么笑啊?生:我知道这是一个歇后语,觉得挺好笑的……(生欲言又止)师:说得比较含蓄,没关系,可以直接说出来,你只是转述我妻子的意思。
(生笑)歇后语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事件或人物的介绍,像谜面;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评价,像谜底。
今天咱们学习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也含有一个歇后语“刘姥姥进大观园——?”请同学们根据选文补上后半部分内容。
一字,一词,短语与句子皆可。
2.写歇后语(学生静读文本3分钟,思考,师1分钟后巡视,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学生补写的有——一出好戏、大开眼界、丑态毕现、笑料百出、笑倒众人、一演众笑。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写“一出好戏”?生:通过阅读全文和课后的预习提示,我知道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精心设计下表演的一出戏,博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是“一出好戏”。
师:不仅读了选文,还看了预习提示,读2.写歇后语(学生静读文本3分钟,思考,师1分钟后巡视,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学生补写的有——一出好戏、大开眼界、丑态毕现、笑料百出、笑倒众人、一演众笑。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写“一出好戏”?生:通过阅读全文和课后的预习提示,我知道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精心设计下表演的一出戏,博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是“一出好戏”。
师:不仅读了选文,还看了预习提示,读得很仔细。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反思(精选5篇)《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反思1《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在教学前我几经思考,试图通过教学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回顾我的教学过程发现了几点问题值得注意。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刘姥姥虽是其中最为普通的一个人物,看似与贾家毫不相干,但作者实际借用刘姥姥的视野见证了贾家的兴衰。
我所执教的班级大多数学生未阅读过《红楼梦》,只有极少数学生听说过其中的故事,加上学生生活经历与《红楼梦》相差甚远导致课堂进度难以推进。
我在引导学生品析“笑”这一部分,试图把人物进行调换,例如:“林黛玉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
史湘云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只叫一声嗳哟。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场欢笑中,都是各自自然的呈现,不能调换。
学生没有阅读过,自然就不知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证,活动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因此,在教学前应摸清学生的学情,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整本书的意识,帮助学生梳理相关情节和知识,只有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活动,才能避免造成学生“似懂非懂”的现象。
另外“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我在我所执教的A班,我课堂上设计两次朗读,第一次自由读勾画生字词,第二遍边读边思考问题,整堂课效果很差,因此在执教B班时改变方法,我通过朗读,概括小说的内容;通过朗读,辨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在分析刘姥姥时,我让学生先观其言再观其行,精选两个片段的言和行,通过老师范读描写刘姥姥言行的句子,学生自由读,学生边模仿刘姥姥的动作边朗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刘姥姥淳朴、滑稽的形象跃然而出,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想让“主人”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依赖于老师来帮助完成。
课堂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思考搭桥铺路,巧妙引导。
教学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而深,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寻找契机,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又能获得学习的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楼梦》;把握经典篇章情节、人物性格及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多读研读,从概括内容入手把握情节、从描写中解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物性格中体会不慕虚荣,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结构内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人物各种不同的笑,赏析这场“笑剧”的用意,和刘姥姥的形象特点。
课堂实录1.导入师:今天来到百年名校——中华中学上课,万分激动,早上特意在家试了几身衣服,妻子在旁说道:“你这是猪八戒照镜子。
”我听见有同学笑了,来说说为什么笑啊?生:我知道这是一个歇后语,觉得挺好笑的……(生欲言又止)师:说得比较含蓄,没关系,可以直接说出来,你只是转述我妻子的意思。
(生笑)歇后语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事件或人物的介绍,像谜面;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评价,像谜底。
今天咱们学习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也含有一个歇后语“刘姥姥进大观园——?”请同学们根据选文补上后半部分内容。
一字,一词,短语与句子皆可。
2.写歇后语(学生静读文本3分钟,思考,师1分钟后巡视,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学生补写的有——一出好戏、大开眼界、丑态毕现、笑料百出、笑倒众人、一演众笑。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写“一出好戏”?生:通过阅读全文和课后的预习提示,我知道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精心设计下表演的一出戏,博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是“一出好戏”。
师:不仅读了选文,还看了预习提示,读2.写歇后语(学生静读文本3分钟,思考,师1分钟后巡视,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学生补写的有——一出好戏、大开眼界、丑态毕现、笑料百出、笑倒众人、一演众笑。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写“一出好戏”?生:通过阅读全文和课后的预习提示,我知道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精心设计下表演的一出戏,博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是“一出好戏”。
师:不仅读了选文,还看了预习提示,读得很仔细。
“大开眼界”是谁写的?请说说是在选文中哪部分读到的。
生:第一段中“大”字出现好多次,刘姥姥没见过世面,来到荣华富贵的贾府大开眼界。
师:刘姥姥眼中的大观园是大金大银、大红大绿,可进入贾府大开眼界的绝不止刘姥姥,在第三回中还有谁啊?(林黛玉)(师读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内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师:刘姥姥眼中的贾府和林黛玉眼中的贾府却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为何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先放一放。
3.聚焦“笑”字师:大部分同学写的和“笑”相关(板书:笑),老师统计了一下,文本中共出现27 次“笑”。
请同学们画出好笑的句段。
(学生读画出的句段,尝试大声读出好笑的感觉。
学生读刘姥姥的片段,读出俗气、土气、傻气;学生读众人的笑,前仰后翻,情态各异。
)师:老师发现大家找的好笑的片段可以分成两类,刘姥姥的表演引人发笑,众人的笑也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众人的笑在哪一段最集中?(第七段,学生齐读课文。
)师:老师做了调整,和原文比较,思考这样改行不行。
(投影)林黛玉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
史湘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惜春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薛姨妈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王夫人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宝玉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生:不可以,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笑的情态就不一样。
比如史湘云性格豪爽,大大咧咧,所以才会“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而林黛玉体弱多病,性格内敛,所以“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师:你用了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人物性格的差异,很好!生:我觉得“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的只能是宝玉,不会是惜春。
因为宝玉是贾府嫡孙,深得贾母喜爱,而惜春是宁国府的,亲疏关系不同。
师:很好!你看出了人物之间地位的差别。
生:我认为薛姨妈“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不太合适,虽然薛姨妈是凤姐的姑妈,但是薛姨妈是客人,凤姐是主人,主客有别,王夫人就比较合乎情理。
师:有道理!你发现人物身份之间的差异,读得真仔细!一个“笑”就把众人写得形神兼备,妙哉!(板书:笑而不同)那么对开头我们留下的问题现在大家可能就有思路了,大家回去读一读林黛玉进贾府的章节,看看能不能从人物性格、地位、身份的不同,来解读林黛玉和刘姥姥眼中的贾府为何不同。
除此之外,大家再想一想,不能互换人名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我发现惜春是和王夫人等人一桌,宝玉和贾母等人一桌,惜春滚不了那么远(生大笑),所以宝玉滚到贾母怀里才符合实际。
生:第五段中说“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只坐在一边吃茶”,所以第七段才会有“薛姨妈笑得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第七段照应第五段,所以不能调换。
师:有理有据,很好!这段人物的描写是和第五段的座次形成照应的,所以整个场面才会显得有层次,杂而不乱。
(板书:笑而不乱)群像描写其实是很难的,而《红楼梦》里还有很多精彩的群像描写,这正是《红楼梦》的一大魅力。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些人在第七段没有出现?生:薛宝钗和李纨。
师:请任选一人,想象她们在场的表现,写在第七段旁。
生:我写的是李纨:“李纨嘴角微微抿了抿,看着众姐妹直摆手。
”我的理由是前文第三段写李纨是个厚道人,还劝道:“你们一点好事儿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
仔细老太太说!”所以李纨不会笑得那么夸张。
师:学以致用,知道到前文去找,很聪明!有写薛宝钗的吗?生:“宝钗用手绢捂着嘴,转过身,双肩微微地抖动着。
”因为薛宝钗会注重自己的淑女形象,笑得很含蓄。
师:有没有写薛宝钗不笑的?生:“宝钗一语不发,低头夹碗里的饭菜”,我认为刘姥姥和宝钗母亲的祖上连过宗,多少沾点亲,再加上宝钗恪守封建礼教,笑话一个老太太,于情于理都不合适,所以她是不会笑的。
师:说得真好!曹雪芹在这里的艺术留白,让读者想象,一起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来。
刘姥姥的表演引得众人笑成这样,可是真的那么好笑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感觉一家上下取笑一个乡下老太太有点不太合适,这是尊对卑、富对贫的一种嘲笑,贾府上下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笑里有一丝酸楚。
师:嗯,读出了点味道,有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生:我不太同意刚才的说法,我觉得贾府上下做得不过分,从演出前凤姐、鸳鸯和刘姥姥打招呼,到演出后凤姐、鸳鸯的道歉,加上老太太自始至终的怜老惜贫,大伙笑得是有分寸的,连刘姥姥自己都说“礼出大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师:能结合文本来谈,很好!还有其他看法吗?生:我们觉得挺好玩的,刘姥姥粗俗,没见过世面,说的话和行为举止惹人发笑。
师:刘姥姥没见过世面,怎么会表现得如此从容,一点都不怯场?生:我们认为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设计下,故意表演的,比如前面写刘姥姥把象牙镶金筷子说成农具就是故意的,因为刘姥姥不可能没有见过筷子。
再比如鼓起腮帮子装老牛也有夸张的成分。
师:在富贵之家,故意丑化自己博人一笑,是想取悦谁呢?刘姥姥为何这么做呢?生:刘姥姥是想取悦贾母,结尾处她自己说“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贾母是贾府最有权威的人,刘姥姥心里明儿着呢,她知道老太太开心了,自己能得到好处。
师:刘姥姥得到好处了吗?有没有依据?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过资料,刘姥姥临走时,王夫人和凤姐给了不少银子,贾府上下的小姐丫鬟也给了不少衣服和器皿。
刘姥姥装疯卖傻,其实聪明着呢。
师:预习得真仔细!除了想得到好处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本文是选自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能不能联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相关情节说一说。
生:我好像记得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因为家境贫困,到贾府寻求救济,凤姐给了一点钱,后来刘姥姥家里的瓜果蔬菜熟了,带些给他们尝尝,一来是为了继续维系着和贾府的关系,二来也是为了报恩。
师:说到报恩,其实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的时候更为明显,有没有同学说一说?生:刘姥姥第三次来到大观园的时候,贾府已经没落,凤姐的女儿巧姐险些被家人卖掉,刘姥姥好像花了不少钱,救下了巧姐。
师:能读完《红楼梦》,真了不起!贾府上下和刘姥姥的生活形成反转,曾经救济过刘姥姥的凤姐,现在却需要刘姥姥的帮助,命运无常,让我们唏嘘感慨。
通过大家的研读讨论,我们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了新的认识,“笑”字里意味丰厚。
(板书:笑而有味)这节课里的感悟和思量还是通过补全歇后语的方式来完成吧。
4.再写歇后语(投影:刘姥姥进大观园——?)师:我们把新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哪位同学先来?生:我写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智若愚。
刘姥姥看似呆萌,实际上情商极高。
她两进贾府,获得众人的喜欢,最终得到不少钱财。
生:我写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知恩图报。
刘姥姥第二次和第三次进贾府都是为了报恩,尤其是在贾府已经树倒猢狲散的时候还能伸出援手,真是难能可贵。
我记得巧姐的名字还是刘姥姥取的,刘姥姥救巧姐其实是把她当成自己家人看待的,可见刘姥姥很善良。
生:我写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见证兴衰。
刘姥姥三进贾府,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让人感慨万千。
5.小结师:原来是这样的刘姥姥,原来是这样的大观园,原来是这样的《红楼梦》。
我们还能读出哪些意蕴?单从一节课、一篇文是看不全,说不透的。
如果你愿意去读读《红楼梦》,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好,下课!教学反思语文教材是一个引子,教师应在单篇教学中渗透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节课中,笔者在第一个环节适时引出“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并与“刘姥姥进大观园”进行比读,启发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思考。
本篇课文讲刘姥姥第二次进入贾府,笔者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勾连整本书,关注刘姥姥第一次和第三次进入贾府的相关经历,见微知著,更加全面地理解刘姥姥。
在学生赏析场面描写和艺术留白的妙处时,笔者又激发学生去阅读整本书,书中的精彩之处比比皆是。
《红楼梦》意蕴丰厚,单凭一篇文、一节课很难读懂看透,因此结尾处笔者建议学生读一读全书,期冀他们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人物众多,形象不一,掌握巧妙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赏读第七段群像描写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地位、身份等要素具体分析“笑而不同”,并关注第五段的座次关系来体会“笑而不乱”。
《红楼梦》的魅力还在于全书有许多艺术留白,读者在补白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与作者共同创作并产生共鸣的激动,这正是读经典的乐趣所在。
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关注书中写了什么,更应关注没有写到什么,让学生在留白与补白中体会阅读的趣味。
比读第五段和第七段时,学生发现薛宝钗和李纨在第七段没有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