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摘要: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动力能力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及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比较;企业发展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A.一、理论发展回顾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
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
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
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
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
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探讨
战略人 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及实践探讨
武惠 太原 市 市 政建 设 开 发 中 心 山 西 太原 0 3 0 0 1 2
摘要 : 战 略 人 力 资 源 管理 从 一 个新 的 视 角 证 明 了人 力资 源 管 理 的 战略 价 值 , 并 对 人 力 资 源 管理 理 论 进 行 了很 大程 度 上 的 充 实 。 随 着 战 略 人 力 资 源 管理 理 论 的 不 断 深 化 , 其 理 论 基 础 不 断 完 善 。 本 文 从 理 论 及 实 践 探 讨 的 角度 对 战 略 人 力 资 源 管理 加 以探 讨 。 关键 词 : 战 略 人 力 资 源 管理 ; 理论; 实 践 探 讨 ‘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 Nhomakorabea的实践探讨
( 一) 战略资源人力管理实践可 l 凸 目 织创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能提升组织知识资本的存景, 进而促进组织创新。在竞争日 益激烈的时 代背景下, 知识资本是组织所拥有的所有知识的总和 , 可以用来获取竞 争优势。组织往往投资重要资源来开发员工的知识资本, 从而战略性的 增加组织的创新能力。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促进组织学习, 从而促进组织创新。学 习型的组织善于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转移知识, 并以新知识、新见解 为指导, 勇于修正已有的组织行为。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影响组织氛围从而促进了组织创新组织的 创新不仅仅依靠个人的创造力, 更需要组织内群体对新思想的理解和支 持。创新的组织氛围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 活力, 组织能够容忍失败 , 能够给员工 自由的创新空间和 当的评价和 鼓励。从而鼓励员工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继而促进组织仓 l J 新。 ㈢ 战略资源人力管理实践影响事业单位绩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 实践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动机、员工技能和员工参与, 从而直接影响了员 工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的直接影响是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忠诚度。满 意的员工将会增加对组织的认同感, 从而表现出愿意成为组织的一员、 愿意在组织中长期贡献的一种意愿和忠诚感。员工对组织的忠诚籽会 对员工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向。忠诚的员工将会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 致 力于做出与组织利益一 『 勺 干 亍 为。
浅论以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的管理战略
的用 途 ,企 业 的竞 争 优 势 源 自企业 所 拥有 的资源 。 流动性 ;第四,事前限制竞争的战略 ,强调企业以较
外 部 的市场 结构 与 市场 机会 对 企 业 的竞 争 优势 产 低的成本从市场上获得优势资源。根据这 四种不
生一定的影响 ,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同的战略,对核心资源进行 区分 。
在战 略管理领域 中,资源基础理论是研究企 在假 定绩 效 决定 于 核心 竞争 力 的前 提 下 ,资 源 的 差异 用来 解 释 战略 的差 异 ,战 略 的差 异 用来 解 释
业竞 争优 势理 论 中最 重要 、最 流行 的理 论 ,该 理论 企业 竞争 力 的差 异 ,这是 一个 从 资 源 到战 略 、再 到
二 、“资 源 ”的 含 义 及 资 源基 础 理 论发 展
来持 续竞 争 优势 的 战略 性 资源 必 须 具备 以下 4个
(一 )“资 源 ”和 “能 力 ”的 辨 析
特征 :价值性 、稀缺性 、不可完全模仿性 、不可等效
2O世 纪 8O年 代 以后 ,战 略管理 理 论形 成 了 主
的 。不 能很 好地 解 释产 业 内利润 差异 甚 至 比产 业
替代性 。
流 学 派 与非 主 流学 派 ,先 后 形成 具 有 代表 性 的三
“资源—战略一绩效”是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 大主流学派 为:结构学派 、能力学派 、资源学派。结
·
31
维普资讯
构 学 派 以 迈 克 尔 ·波 特 教 授 为 其创 立 者 和代 表 人 何协 调 、利 用这 些 内外 部 资源 ,长 出一 部 分或 全体
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形成了奇异的组织惯例 。更多 一 方 面 ,企 业 战略 的对 象 是创 造 持续 竞 争 优 势 的
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资源基础理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战略理论也在不断演进。
其中,资源基础理论是一种新兴的战略理论,强调企业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类型。
有形资源包括物质资产、设备、人力资源等,而无形资源则包括企业的品牌声誉、专利技术、企业文化等。
企业通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资源是企业战略的基础,企业通过战略选择和配置资源,来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
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战略原则:资源的异质性、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资源的持久性。
资源的异质性指的是企业各种资源之间的差异性。
企业资源的异质性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资源越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企业越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是指企业的资源不能轻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或替代。
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资源的价值和稀缺性,来保持其竞争优势。
资源的持久性是指企业资源的持久性越高,其竞争优势就越持久。
企业通过战略选择和长期的积累,来建立和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还强调了资源的动态特性。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力的变化。
只有具备强大的资源动态能力,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为企业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企业应该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和评估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战略。
同时,企业还需要注重资源的创新和升级,不断提升资源的价值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资源基础理论是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
它强调了资源在企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资源的异质性、不可替代性和持久性等战略原则。
只有通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嬗变与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涉及到企业的定位、发展方向、经营策略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嬗变,同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本文将从理论的嬗变和新趋势两个方面来阐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这种理论主要体现在SWOT分析和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上。
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缺乏对外部环境的考虑,忽略了竞争对手的影响。
2.资源基础理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发展为重视企业资源的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基础。
企业需要通过内部资源的积累和管理来实现战略目标。
这种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能力定位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等方面。
3.竞争策略理论竞争策略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又一次嬗变。
竞争策略理论强调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竞争策略理论主要体现在波特的竞争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等方面。
4.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嬗变。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企业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寻找商机,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企业和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相对于前面的理论来说,更加重视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体现在战略联盟、开放式创新和战略共生等方面。
1.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态,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2.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也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和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品牌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来源:《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2期)Rumet、Schendel和T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
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
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
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
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
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
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
在微观经济学上,则是现代企业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
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资源基础理论
摘要:探讨了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认为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战略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下一步研究将深入到知识或能力的微观活动过程,资源基础理论将演化为知识基础理论和能力基础理论,并将在最后走向融合。
关键词:企业战略企业资源企业理论1.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二战”以来,物质产品空前丰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逐步转化为多样化的买方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大量涌现,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正确把握、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己成了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企业战略理论就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目前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1经典战略理论阶段企业战略埋论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市场呰销埋论混众在•起,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如何占领、开拓市场等问题《随卷战略管埋模式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在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之上的经典理论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休系,SWOT分析框架逐渐流行。
概括地讲,经典战略理论主要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套基本的忍路和程序:首先,分析企业相对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弱点,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分析外部环境提供的发展机会及可能带来的威胁:再次,结合前闹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战略B标,确保既要抓住可利用的发展机会,又要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后处制定实现战略B标的战略步骤,架起B标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正如前向'所述,经典战略埋论仅仅提供了•套力法和程序,掌握f该理论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制定战略,W为分析企业的实力、弱点、机会及威胁还需要其他非常专业的知识、丨:省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1。
此外,经典战略埋论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战略B标和战略步骤,•切功夫都在诗外。
1.2产业分析法随者产业组织埋论的发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产业分析的范式引入了战略埋论。
在这些努力中,波特宽献眾著,他在《竞争战略》■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范式,指丨丨i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竟爭优势,而企业竟争优势又■定程度地取决于企此所在产业甚本的竞爭结构,即由五力_tf ri竞争力呈潜在竟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现在竟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i、丨还价的能力所形成的竟争结构。
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Rumet、Schendel和T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
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
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
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
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 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
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
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
在微观经济学上,则是现代企业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
Rumelt、Schendel 和Teece的思想给我们很大启发:战略管理之所以会在70年代迅速地引入经济学的思想必须归功于经济学的这种转变,而集中了现代企业理论发展主要成果的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了战略管理吸收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
战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战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战略管理是一门涵盖了组织的目标、资源、竞争环境和决策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对于企业的发展和长远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战略管理的课程,我对战略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我对战略管理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对环境的分析和预测。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对环境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趋势,包括行业的竞争格局、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要分析内部环境,如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只有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和趋势,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其次,战略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和执行计划。
学习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为企业提供指引,帮助企业聚焦资源,提高效率和执行力。
而执行计划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和步骤。
在制定执行计划时,企业要考虑到资源的配置、实施的时间和各项任务等因素,以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另外,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战略目标和执行计划需要灵活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可能需要对战略目标和执行计划进行调整。
因此,企业要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调整,以确保战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再次,战略管理需要激发组织内部的创新和学习能力。
在学习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创新和学习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学习,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竞争力。
创新和学习能力需要建立在组织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基础上。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同时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另外,学习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创新和学习能力需要持续投入和培养。
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增强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精选)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依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制定并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长期目标的战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兴起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的资源和能力。
企业应该注重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以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
这一理论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性,引导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其内部资源配置和组织架构。
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创新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强调企业要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渗透到组织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不断创造和塑造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战略的转变和升级。
三、平台经济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蓬勃发展,平台经济逐渐崛起。
平台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平台,连接供需双方,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流动。
在平台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和参与平台,拓展市场和资源,实现战略合作与共赢。
四、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企业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五、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和竞争。
因此,制定和执行全球化战略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
全球化战略要求企业在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法律、经济等方面具备跨国经营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平衡。
六、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企业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的因素,追求长期的、有利于全球共同发展的目标。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治理资源基础理论摘要: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动力能力理论是当今最具阻碍力的三种企业战略治理理论,对企业进展的定位及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回忆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进展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战略治理理论;比较;企业进展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治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治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缘故等有关企业进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进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进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治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中意的答案。
A.一、理论进展回忆1. 竞争位势理论的要紧观点及局限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治理的主流。
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
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同时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
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进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阻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
也确实是讲,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猎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紧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猎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
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以后企业自身进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
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重视不断提升,而作为企业核心资源之一的人力资源,其在战略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资源基础理论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为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文章将重点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包括其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在资源基础理论下的新定位以及其在企业战略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包括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企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二、理论基础: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只有那些稀缺、有价值、难以模仿且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人力资源被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其管理和开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绩效。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激励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发挥最大
价值,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保障。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提
出了“资源是企业战略的决定因素”的观点。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资源基础理论
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决定了
需要哪些人力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
因此,企业应该在制定战略时就考虑人力资源的需求,并确保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相一致。
第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人力资源的稀缺性是企业发展
的重要约束因素。
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提高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综上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注重资源视角、稀缺性、可持续发展和变革创新等
方面,并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协调,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价值的发挥。
2024年《战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本(4篇)
2024年《战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本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制定、执行和调整战略的过程。
我在学习《战略管理》这门课程中,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梳理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下面将按照主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战略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并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战略管理的核心在于制定并实施战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组织行动来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
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环节。
战略环境分析是指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明确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趋势,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战略制定是指根据战略环境分析,确定企业的长期目标和发展战略,包括目标定位、资源布局和竞争优势的确定;战略实施是指将制定的战略转化为行动,包括组织结构调整、流程优化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战略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及时调整和纠正。
二、战略管理的核心要素和方法战略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战略管理思维、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执行力。
战略管理思维是指具备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考模式,能够从整体和长远角度考虑问题;组织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能够不断创造和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战略执行力是指企业能够有效实施和控制战略,包括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在战略管理的方法方面,主要包括战略规划、SWOT分析和平衡计分卡等。
战略规划是指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分析,制定具体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SWOT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为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平衡计分卡是指通过制定和监控关键绩效指标,使战略目标与组织绩效相匹配。
三、战略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在课程学习中,我结合实际的企业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加深了对战略管理的理解。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与企业对策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与企业对策企业战略管理是以企业整体发展为核心,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决策,来实现企业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
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趋势进行浅析,并提出企业对策。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1. 大数据与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洞察市场动态、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的行为,为战略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也使企业在战略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和智能化地作出反应。
2. 生态化和可持续性: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在战略管理中也越来越注重生态化和可持续性。
企业需要借助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推动企业战略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
3. 开放式创新与生态共建: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依托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
生态共建则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合作,形成生态系统,共同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这一趋势促使企业战略管理抛弃传统的封闭式思维,更加注重多方合作、创新共赢。
4. 体验经济与数字化转型: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战略管理也在不断转向体验经济和数字化转型。
企业需要以客户体验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和满意的消费体验。
二、企业对策1. 积极应对大数据与智能化:企业需要加大对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系统。
培养和引进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将数据应用于战略决策和业务运营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 推动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探讨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了企业资源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战略层面上的管理将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以及资源基础理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如何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被重新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和重要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以及资源基础理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资源基础理论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资源基础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Barney 和Dierickx等学者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企业资源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如技术、品牌、人力资源、关系资源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只有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才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两方面的启示。
资源视角强调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企业应该把人力资源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有效的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了企业需要不断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和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将人力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去。
三、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层面的思考和管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管理的新技术与新趋势
资源管理的新技术与新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中,资源管理领域也不例外,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改变了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模式。
本文将以新技术和新趋势为切入点,探讨资源管理领域的变革。
一、物联网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互相连接和互相交流的技术。
在资源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实时监控和控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机器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调控,避免设备的过度损耗和能源的浪费。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和环保领域,通过对城市交通、空气质量、水资源等数据的实时监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模仿人类智能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模拟人类感知、思维、判断和行动的过程。
在资源管理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资源的预测和优化,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制定资源管理策略。
例如,在能源管理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提高资源供应链的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
三、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兴起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成为了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绿色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则强调资源的闭环利用,将废弃资源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不仅可以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区块链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透明。
在资源管理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流通和共享,增加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谈谈资源发展的趋势
谈谈资源发展的趋势资源发展的趋势是指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
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全球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讨资源发展的趋势。
首先,技术进步是资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能源领域,传统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受到替代能源的挑战。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创新使得它们在成本和效率上具备了竞争力。
同时,能源的分布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趋势,通过在社区和建筑中采用小型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传输损失,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环境保护对资源发展的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往往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煤炭开采导致的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采矿业中,矿井的设计和施工趋向于更加环保,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排放的控制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政府和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也越来越关注并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降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再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也推动了资源发展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资源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能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而是要按照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这一理念在能源、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动能源的多元化。
在土地利用方面,要求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农田、森林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并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资源发展还有着区域差异和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不同,因此资源开发的重点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前景_江术元
作者简介:江术元(198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8期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前景江术元,马春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摘 要:资源基础观是最近数十年中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主流理论。
它为企业建立、维持和发展竞争优势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还为其后发展起来的企业能力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是,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在概念定义上的模糊性和使用中的随意性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与应用。
本文回顾了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资源基础观的现状进行反思,为今后的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观(RBV )是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RBV 不但为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还催生出了企业的能力理论[1]。
然而,对RBV 的应用却进步甚微,RBV 早期理论框架的缺陷导致研究者在基本概念上就难以取得一致,因此在经验研究上也分歧众多[2]。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发展历程,界定两者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本文对RBV 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思路。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研究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早期战略管理理论脱胎于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层面也仅限于产业结构。
在后来的发展中,竞争优势理论才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战略管理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四种较为重要的理论,完成了从关注产业结构到内部能力的转向(Teece et al 1,1997)[3]。
20世纪80年代,Porter 的竞争力五力模型(1980,1985)主导了战略研究领域。
Porter 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结构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起到了主要作用,具体来说,五种力量———进入障碍、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决定了企业能够选择的战略组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企业战略管理产生较晚,在4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兴起、热潮、回落、重振、创新的发展时期。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时间顺序来看,大致划分为:古典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环境适应论)、竞争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和新战略管理理论。
从侧重方向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如同一个钟摆:从内部到外部到内部。
从最新的研究趋势上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也许最终会走向为未来而竞争、兼顾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动态化。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波特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提出了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
波特提出了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首先,分析行业区域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一定的进步,但产业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产业结构稳定性差的局限,使得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考虑,停留在对可流动竞争资源的分析上,而对差异资源未能深入分析。
因此,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重点开始转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剖析,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RBV)的内涵资源基础理论是由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t)提出,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皮萨诺、舍恩、潘迪安、彼得夫等)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
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企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因果关系是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资源基础理论有三大基本假设:第一,每个组织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是利润的源泉;第二,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开发了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的行业竞争中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第三,资源不能在公司间自由流动。
资源的差异、企业利用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此基础上,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力、人力和组织。
单项资源是无法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只有当机器、设备和企业运行的其他因素能有效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成为战略的相关资源。
并非企业的所有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或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资源和能力是珍贵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时,资源和能力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力和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的基础。
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学习能力的竞争,而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来自比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变化起始于个人,并来自企业内部。
一个团体要长远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制度化的体系保障员工不断地学习的热情,并且要能把学习的成果互相地传授,把学习传授的结果付诸行动。
所以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这种每天不断学习,传授学习的结果,并将其付诸实施的热情是企业的长远竞争优势。
③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企业独特的优势资源。
组织学习。
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
知识管理。
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
企业处置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建立外部网络。
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三、资源基础理论的进步与缺陷1、资源基础理论的进步资源基础理论更注重把企业内部资源要素的分析放在与对产业环境经济分析并列的位置上进行战略思考,并把“不均衡”作为其基本出发点。
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模型的出现,标志着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已经由对短期、外在的竞争优势的追求转向对持久的、内在的竞争优势的追求,已经由目前的产业与产品竞争转向为创造未来而竞争,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不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2、资源基础理论的缺陷①忽视外部环境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②独特资源不易观察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独特的资源,但是具有历史依赖性、因果模糊性以及社会复杂性的资源在定义上就是不可观察的,不可观察性是实证检验资源基础理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③实践中,“资源—战略—效益”的因果关系不清在资源理论的批评者看来,资源理论似乎直接定义了持续绩效差异是企业间资源异质性的结果,而不是假定资源异质性是持续绩效差异的原因。
④对资源理论进行证伪很难企业取得超常绩效则表明企业拥有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相反则表明企业拥有的资源没有价值。
模棱两可的核心假设以及模糊的理论边界削弱了资源理论的应用价值。
⑤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认为企业无法控制市场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就等于企业的战略没有涉及诸如中间商的选择、供应链上的关系、稳定关系合同等企业战略行为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更不存在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设计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的组织结构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Williamson,1999)。
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的控制市场交易行为,也不存在租金耗散问题,更不存在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价值问题。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依靠稀缺的异质性资源内生效率差异产生的李嘉图租金来实现。
然而,实践表明,除了李嘉图租金外,企业还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Montgomery,1998;Demsetz,1989)。
说明在市场中存在初始资源配置契约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治理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效率产生作用,这与资源基础理论的假设条件是相背离的。
四、战略管理理论的新进展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正在形成。
这种新的战略观,要求企业在面对竞争性挑战方面,具有更前瞻的眼光和更强的战略主动性,而不仅仅是适应和内部调整。
正如伦敦商学院的哈梅尔与密西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1994年在其著作《竞争大未来》中所概括的那样,这种新的战略观就是以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为核心、进而创造光辉未来的战略。
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看,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战略管理研究呈现如下重要特征:①注重理论的动态化由于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新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将在两方面进一步动态化:一是环境方面的动态化,即更注重外部环境不连续变化时的战略管理理论;二是内容方面的动态化,即更注重企业愿景、战略、组织能力和内部系统与过程等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适应。
②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思想传统的战略管理研究比较重视理论推理与模型、计量分析,新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更注重从实践中学习并运用于实践。
③理论学派之间有整合趋势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比较偏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用不同的学科工具进行研究,虽然今后多个学派仍将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战略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理论学派将显示出明显的整合趋势,并将在这个范式中有所贡献,而不会出现一个学派的理论统治的局面。
下面介绍几个战略管理新趋势的进展。
(一)竞争异质性理论竞争异质性理论将资源基础理论纳入了竞争异质性分析框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Hoopes等人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异质性理论。
根据竞争异质性理论,资源仅仅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来源之一,模仿壁垒不是异质性生成的必要条件,模仿壁垒只是异质性的隔离机制之一。
竞争异质性的分析单元是多元化的,它承认企业资源异质性是竞争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但是也将企业外部因素如行业结构、组织间的关系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也纳入了分析框架。
也正是因为竞争异质性理论放松了资源理论的约束条件,因此该理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竞争异质性理论认为超常绩效的定义必须独立于企业资源,提出了分析竞争优势的VPC模型。
VPC分析框架建立在讨价还价模型之上,其基本思想是买方和供方就某商品价格P进行讨价还价,该商品对买方的价值为V,供方生成该产品的成本为C。
买方剩余为价值减去价格(V−P),供方利润为价格减去成本(P−C)。
供方的资源和能力影响产品对买方的价值或供方的生产成本或二者兼具。
根据该框架,能够产生并维持最大价值成本之差(V-C)的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因为该企业可以提供更大的买方剩余(V−P)或更大的生产者剩余(P-C)或二者兼有。
VPC框架揭示,拥有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并不必然产生竞争优势。
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可以不同成本提供不同价值,因此V-C可能相同。
这意味着除非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相对于竞争对手的V-C时,否则资源和能力不具备产生竞争优势的条件。
换言之,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能帮助企业取得更高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生产率。
(二)愿景驱动式管理理论(VDM)一个好的公司愿景应包括两个部分:核心信仰与未来显像。
前者包括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用以规定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存在的原因,是企业长久不变的东西;后者包括要10到30年努力来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和对它的鲜活描述,它们是企业期望去变成、创造、并需要重大改变和进步才能获取的东西,其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
①核心信仰规定了组织的耐久性。
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它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一般3—5条。
核心信仰必须被组织成员共享,它的设定是一个组织自我发现的过程,是员工自我看重的价值而非别人强加。
②未来显像的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
真正的宏大远景目标应明确有力,是团队精神的催化剂,有明确的期限,并且容易理解。
对组织整体来讲,这个目标应该需要10—30年的努力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