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
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
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
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颜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美丽情景。
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感受人物内心的体验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自己在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
课上,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说着蜻蜓的知识。
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爽的小故事。
若何让师长教师体会陶师长教师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导,又能激起师长教师对蜻蜓常识的了解,对小植物的寻找兴味,是教授教化的重点。
在教授教化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1、捉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应用舒缓的音乐,精细的图片,激起孩子对蜻蜓的爱好,再引出陶师长教师,出示读书请求:用自己爱好的方法读课文,划出描述陶师长教师神志、举措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遭到甚么?让师长教师带着后果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摩,商量的口气、当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合营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浏览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师长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了解,并能在读准确、迟滞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停止言语文字的练习,感触感染陶师长教师的人格魅力。
2、应用文本常识延长,激起寻找的兴味。
师长教师默读课文,经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师长教师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常识,并整合书本资本与课前汇集到的资料。
来引见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应用蜻蜓常识大年夜比拼的环节,目标在于激起孩子寻找植物世界的兴味,有的师长教师展现了出色的手抄报,有的引见了蜻蜓的毕生,有的说清晰明了甚么叫走马不美观花……孩子们眼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常识的记号,让我明确了,他们关于蜻蜓常识的了解其实不比教员少。
回忆教室教授教化,也留下了很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授教化时间控制不准。
在上课时,因为主要,总想使教室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十分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控制上有掉偏颇,以致于在教授教化第一环节浏览课文,指导情绪朗诵,感悟人物笼统的教授教化时间太长,而招致让师长教师交换课前汇集的蜻蜓常识环节的第二教授教化时间显得有些主要。
2、疏忽教室生成性资本的发生。
因为我急切欲望教室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换了师长教师的思维,都认为这是教授教化的需求,疏忽了师长教师的生成性资本的发生,让出色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仔细聆听师长教师的回答,和当教室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少教室机灵。
放飞蜻蜓看图写话_放飞蜻蜓教学反思3篇
放飞蜻蜓看图写话_放飞蜻蜓教学反思3篇【教学设计】放飞蜻蜓教学反思3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放飞蜻蜓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缺乏课堂机智。
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的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
最新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精品)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缺乏课堂机智。
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的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备课时,在反复深入研究教材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放飞蜻蜓》课后反思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放飞蜻蜓》课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飞蜻蜓》课后反思1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放飞蜻蜓》课后反思2x月6日,观看了李老师的《放飞蜻蜓》,有收获,有反思。
这节课的课前交流得非常好。
教师在课前交流的时候把《四块糖果》没讲完的部分讲给孩子们听,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课的学习,而且使学生对陶行知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对本课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有的课前交流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熟悉老师,消除紧张;有的课前交流为本节课做铺垫,本节课的课前交流就属于后者,我认为后者效果更好。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6篇一、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
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二、精读2—6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
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该怎么读?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
(师拿着书模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耐心、慈爱、亲切)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
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生:七嘴八舌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
你们坐下!师:你坐哪儿?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生:田埂上。
师:对。
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
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
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到前面,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
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______________。
2022课文《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 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 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 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 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 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 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 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 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负担,而是享受, 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10页 共10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7页 共10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 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 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 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K12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放飞蜻蜓》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维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婴幼儿,让俺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
(出示词语)慈祥抚摸复杂入神结构调整七嘴八舌蜻蜓露水苍蝇蚊子孑孓田埂不计其数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2、齐读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身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同学1:因为蜻蜓是俺们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放飞了蜻蜓。
(板书:俺们的朋友。
)同学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俺们的朋友啊!(吃食)同学3:因为陶行知先生告诉俺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们的朋友。
同学4:俺通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俺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俺们的朋友,让俺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
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通用8篇)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通用8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放飞蜻蜓教学反思(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
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
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
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颜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美丽情景。
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感受人物内心的体验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
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一、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下面是小学教学反思范文《放飞蜻蜓》有帮助!篇一:《放飞蜻蜓》教学反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场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展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擅长考虑,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究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遨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详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开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应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如今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仰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理解得很透彻。
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老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展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重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入的感悟.篇二:《放飞蜻蜓》教学反思语文课是严密联络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假设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时机了。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蜻蜓放飞的活动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我进行放飞蜻蜓教学时,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种教学
方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蜻蜓放飞的活动中,学生
需要亲自制作蜻蜓模型,并合作将蜻蜓放飞到空中。
这需要学生们动手实践和相互配合,
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放飞蜻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每名学生制作一个蜻蜓模型
的时间较长,导致了课堂进度的延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将适当调整
制作时间,或者提前准备好蜻蜓模型,以保证课堂进度的流畅。
学生在进行蜻蜓放飞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有些学生在放飞蜻蜓时不慎操作不当,导致蜻蜓掉落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更加强调操作的注意事项和
安全规则,并提前开展安全教育。
放飞蜻蜓教学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掌握有一定
的限制。
虽然我在教学中重点强调蜻蜓的特点和生态习性,但学生们对于其他昆虫和生物
的了解并不深入。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以便让学生获得更
全面和深入的学习成果。
放飞蜻蜓反思
放飞蜻蜓反思篇一:放飞蜻蜓反思范文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
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
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
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
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
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生疏,他的训练思想之精髓——“生活即训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实浅显,通俗易懂。
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同学们也是会背的。
特殊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伴侣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学问,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加爱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加同学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学问,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加爱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学问的爱好。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布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判,而是因势利导,跟同学讲起了蜻蜓的有关学问,训练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伴侣,让同学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训练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同学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生疏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学问,我以为并不难,同学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奇妙。
同学们宠爱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同学们心间。
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预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同学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放飞蜻蜓》教学反思1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
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
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一至理格言,那么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表达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
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
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篇一:放飞蜻蜓教学研究反思《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
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学员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观察,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一、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绘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症结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所注释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更自己理解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成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专业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郭沫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猫头鹰,利用蜻蜓知识比比看的环节,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美妙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蝉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孩子们眼中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太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庆幸,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绝妙完美,轻率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基本知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二、忽视课堂天然资源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如愿以偿课堂顺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自然资源资源的构成,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中学生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花絮课堂时我缺乏课堂机智。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放飞蜻蜓是一种美丽的昆虫,也是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教材。
放飞蜻蜓教学活动作为政治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过程在放飞蜻蜓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捕捉和释放蜻蜓的方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我们也引导学生思考蜻蜓与政治的关系,比如蜻蜓的自由飞翔与人的政治权利、蜻蜓的生存环境与政治生态环境等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政治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问题和挑战放飞蜻蜓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蜻蜓是活生生的生物,学生在捕捉和释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对于一些害怕昆虫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蜻蜓的数量有限,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捕捉和释放,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和安排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放飞蜻蜓教学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场地条件,有时候可能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对,做好备用方案。
三、反思和总结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对于害怕昆虫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安抚和引导,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蜻蜓,并且设计合理的捕捉和释放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我们也要做好应急准备,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多与其他老师和同行交流,分享经验和做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在教学《放飞蜻蜓》这首诗时,我觉得我有几个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没有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和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我应该提供一些关于蜻
蜓的图片、视频或实物,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其次,我在讲解诗歌内容时没有采用足够的互动方式。
我只是简单地读了诗歌,并给
学生解释了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我应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和结构,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解读中来。
另外,我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机会。
《放飞蜻蜓》这首诗歌可以成为学生创
作诗歌的素材,我应该给他们一些时间来写一篇关于蜻蜓的自由诗或抒情诗,并且鼓
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最后,我没有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我可以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或电子白板来
展示诗歌的文本和图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美。
总的来说,教学《放飞蜻蜓》这首诗歌时,我需要提供更多的材料和资源,采用更多
的互动方式,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并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将更加有效和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
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
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缺乏课堂机智。
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的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放飞蜻蜓》一课看起来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
其实不然。
就课题提问,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两个问题:谁放飞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
第二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
从课文的第一到第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可以成为放飞蜻蜓的理由之一。
那放飞蜻蜓还有哪些理由呢?有老师认为:因为蜻蜓尾巴的作用很大,所以放飞蜻蜓;因为蜻蜓眼睛的本领大,所以放飞蜻蜓。
我认为这两点很牵强。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课题入手,引导来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放飞的蜻蜓?孩子们有争议有的说是翠贞,有的说是大家,其实就是当时的那些孩子们。
那么是谁让他们放的呢?是陶行知。
陶行知是怎么让孩子们放的?引导孩子去发现,陶行知是用商量的口吻跟孩子们说的,不仅如此,还让孩子们发现,蜻蜓的尾巴和眼睛不仅长得奇特,还有很大的作用。
从介绍蜻蜓上,来告诉孩子们这个蜻蜓必须得放。
孩子们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地开心,因为孩子他们捉到了蜻蜓,到最后他们心甘情愿地放飞了蜻蜓。
只是因为陶行知的方法好,真不愧是一个大教育家。
再次深入,那么,陶行知是怎么让孩子放了蜻蜓的呢?在这里穿插写法,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
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
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
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
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颜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美丽情景。
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感受人物内心的体验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
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
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
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
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
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
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
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
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我将教学要点确定为两点: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书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蜻蜓,懂得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抓住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体会其对孩子们的爱心和谆谆教导。
一、了解蜻蜓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并不困难,在阅读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了解到了蜻蜓的眼睛、尾巴、吃食方面的相关知识。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补充了从课外搜集到的知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蜻蜓吃尾巴”原来不是真的吃掉自己的尾巴,“蜻蜓点水”原来是蜻蜓妈妈在产卵······孩子们的知识也是很丰富的。
二、走近陶行知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让学生感受先生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我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相关词语,并写写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从“慈爱、抚摸、拉着、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商量的口吻”感受到了先生对蜻蜓的爱护,对孩子们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读文本,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再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
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
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
精讲结束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