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循序而致精 驰思而杳冥--《〈论语〉选读》“一体四面”教学的实践探索
循序而致精驰思而杳冥——《〈论语〉选读》“一体四面”教学的实践探索王江锋(新昌县知新中学,浙江新昌312500)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论语〉选读》是以文言形式呈现的文化经典,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文字层面由言及意、从文章层面因体定教、从文学层面批文入情、从文化层面沿波溯源,引导学生感悟经典魅力。
关键词:《〈论语〉选读》;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论语〉选读》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就形式而讲,它是语录体;以内容而论,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正如《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语文》所写,《〈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以便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以便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从而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也曾提出文言文教学要文字落实、文章鉴赏、文学欣赏、文化深厚,强调“四文结合”。
[1]59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应有效统一,回归“语辞世界”感受文言魅力。
[1]23为此,在具体执教《〈论语〉选读》的过程中,笔者围绕“文字要义”“文章体裁”“文学魅力”和“文化内涵”四个层面,循序而进,引导学生赏析《论语》。
一、探究文字要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文字是文章的基础,虽然《〈论语〉选读》中的文字相对浅显,课后又有详细的注解和译文,理解难度不大,但是《论语》毕竟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成书较早,至今已有2700多年,期间汉字发生了巨大衍变,其字形、字音与字义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在执教过程中,需深入探究。
(一)因音释言因音释言,,辨析词义笔者在执教《〈论语〉选读》过程中发现,“乐”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48次,在《〈论语〉选读》中先后出现了15次。
在圣贤的光芒里读响高中文言文课堂
在圣贤的光芒里读响高中文言文课堂摘要:随着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离丰富的实践愈来愈远,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听不到传统的诵读声。
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论语〉选读》时根据文本特点开展了自由诵读、集体诵读、开火车式诵读、派代表诵读及分角色诵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营造了特殊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又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激活弱势群体等好处。
关键词:诵读高中《〈论语〉选读》文言文浙江省新课程对高二年级的课程安排是,第一学期上必修五和ia 选修模块的《〈论语〉选读》。
必修五的课内阅读文章基本上都是文言文,《〈论语〉选读》更是三千年前灿烂文化的精华,为此,高二学生在一个学期中几乎要完全沉浸在文言文中。
《〈论语〉选读》文本以对话体展开,少有情节,且语意含蓄,哲理性强,解读较为困难,可以预见学生上课时的乏味。
高中生本来对文言文兴趣就不浓,畏难情绪很大,假如老师还逐一串讲,那课堂就更是枯燥无味、效率低下了。
笔者在第二轮教学《〈论语〉选读》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上课时采用了诵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感觉诵读不单调,古文不枯燥,在诵读中走近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读出《论语》与今日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语文课程教育研究专家李海林教授说:“我曾经有个很极端的做法,就是当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教一篇课文的时候,就干脆带着学生把这篇课文读三遍。
我始终相信,这样读它三遍,效果一定比我在课堂上言不由衷地讲解要好,至少学生接触了语文本身。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这就是我曾经说的语文教学要‘语文化’的含义。
”[1]再者,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读是难以掌握的。
作为书面语的《论语》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就为诵读《〈论语〉选读》提供了前提条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论语〉选读》中应加大五度
《〈论语〉选读》中应加大五度新高考新国学2010-08-29 1100《〈论语〉选读》中应加大五度《〈论语〉选读》一书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它距离我们久远,许多字的注解与现代汉语有这较大的差异;其二几个章节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篇文章,每个章节之间有这思维的跳跃性;其三因为附带译文,所以学生往往忽视了字词的积累,对全文缺少深入的理解。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论语〉选读》学习中,如果注意了五度,那么将会给我们学习带来莫大的帮助。
一、研读课标的标度《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文件,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它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最好评价,更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如在《学科指导意见》中对《〈论语〉选读》的定位为“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有了如此明确的定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有了标准和规范,这样就少走路、少走弯路。
二、夯实知识的厚度我们在学习《〈论语〉选读》时往往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注重了分析孔子的思想,而忽视了课本中一些基本的知识。
学完一篇后,感觉对孔子的某一思想掌握了不少,但在具体的分析做题中与我们的希望值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能准确的理解,关键是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因而学习在《〈论语〉选读》时,首先是应该夯实知识的厚度,应该和学习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一样去积累知识,反复的梳理。
如在第二课《克己复礼》中就有许多的文言知识需要我们梳理重要字词“必”、“用”、“社稷”、“相”、“年”、“劝”等。
通假字“监”、“希”、“错”等。
活用“君”、“觚”“衣”等。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等。
这些知识其实是对必修1—5中文言知识的一次很好的补充,又是学习《〈论语〉选读》必不可少的知识。
三、拓展视野的宽度拓展视野的宽度主要是强调我们在学习《〈论语〉选读》时,不要不要只局限于文章的本身,而应该从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探讨。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含选修ib模块)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含选修ib模块)新高考新教法2009-12-16 1413《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含选修IB模块)《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一)《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一些要求一些理念1.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只有倾听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倾听与发问同样重要。
3.要鼓励学生质疑,对课文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课程标准内容〔阅读与鉴赏〕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6.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高考重要依据)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高考重要依据)新高考新信息2011-03-03 16165cc149a20100pa9r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高考重要依据)前言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第一阶段语文新课程实验,提高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教学指导意见》按照“课程标准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四个部分编写。
“课程标准内容”是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
“教学目标”是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写要求制定的整个专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三个部分,以表格形式列出。
“基本要求”强调基础性,有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具备的共同基础,也有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所需的不同基础。
强调掌握高中语文学习必需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发展要求”强调选择性,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层次、别提出了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说明"部分主要是为了对学习内容作适当控制,以防加重学习负担。
对于其中提出的指导性学习建议,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取舍。
《 论语 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圣贤的光芒——《< 论语> 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论语>选读》(以下简称《选读》)难上是公认的事实,一是由于《论语》的定位——它是儒家经典,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态,这些内容对于老师来说理解尚有难度,更不用说学生了;二是由于《选读》的性质——学生最头痛的文言文,收录的内容又与他们的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囿于有限的课时,光是文意疏通、理解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许多老师仍然按照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套路,把《选读》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只知揣摩句读,不习个中真味。
失去了文化氛围的课堂也无法给予学生修习国学经典的崇高感,更无法谈及文化的传承了。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建议明确指出“《选读》应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在看似散乱的章节中达成有深度的理解,让课堂既生动又不肤浅,我尝试以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来探索一些心得。
设计过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2、感知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价值所在。
二、教学重难点:解读孔子周游列国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体会孔子身处困境却依然执着的坚定的政治品格。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难题”,这是摆在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面前的两难选择,在上课前,我们也来做一个选择题:如果有一件事,你明明知道一定不能成功,做,还是不做?生选择并回答师:如果选择去做,必定失败,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改弦更张,只有少数人坚持要做失败的英雄,这是你们的选择。
让我们来看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选择!(二)题目理解什么叫“知其不可而为之”呢?是明知这件事做不到却要去做?还是明知这件事行不通却要去做?明确: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第一种理解,明知此事做不到而去做。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语文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之重构(1)
语文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之重构作者:贾桂强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06期从2006年11月起,语文版《〈论语〉选读》作为选修教材全面进入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
《论语》本是零散的语录体散文,篇与篇之间没有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教材编者将原本无序的语录辑成相对有序的教材内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逐句分析、照本宣科的问题,课堂变得“无序”、“无趣”、“无味”!课堂教学不应只是“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的关键,是我们…教什么‟,而这需要我们联系具体的教材作具体的分析。
”[1]从教材内容到成为“教学内容”,要经过必要的转化过程,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这一过程就是“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情,遵循学习规律;二要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梳理文本内在联系;三要把握课程理念,符合课改精神。
如何重构教学内容,方法因人而异,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一、重构“选文顺序”,使教学具有梯度《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规定了十课为教读课文,另外五课为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
[2]十篇讲读课文,教材编者是按“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和“哲学”四个主题依次编排的。
编者“前言”中说“上述分类(四个主题)只是为了阅读上的便利”[3]。
编者分类的标准是“阅读上的便利”,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这样的编排顺序并不利于学生的阅读:1.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人都是先从认识自我开始的,只有自身完善了,才能帮助他人,进而造福于社会。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
而教材编排的顺序,先谈政治,然后修身,然后学习与教育,由难到易,由深到浅,很不科学。
2.不符合新课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理念教材要尽量“学本化”,要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从学生的平常生活入手。
《论语》阅读的N种打开方式--兼论整本书阅读教学
摘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不是让学生打开来读下去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打开方式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他整本书阅读也一样。
适合中学生的《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有循注阅读、删减阅读、主题式阅读、话题式阅读、读人式阅读、目标式阅读等,这些方式也可用于其他整本书阅读,只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那种方式。
关键词:《论语》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论语》阅读的N 种打开方式——兼论整本书阅读教学包建新(浙江省回浦中学,浙江临海317000)编者按:浙江省高中语文包建新名师网络工作室以“共建、共研、共享、共进”为基本建设原则,倡导并践行“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
近年来,工作室就整本书阅读教学多次开展讨论,认为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价值和普适方法的探讨上,而要对具体的“这一本”书给出切合实际的阅读指导。
下面两篇文章就是在这个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成果。
本文不讨论《论语》怎么解读,而是讨论怎么打开读,准确地说,所讨论的是中学生阅读《论语》的打开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语文学习的18个任务群,其中有3个任务群都使人自然地想到《论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选修)。
《论语》当然是整本书,而研习、研讨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一部《论语》也就够了。
读《论语》,既简单,也奢侈,柳诒徵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1]因此,让学生读《论语》是必要的。
必要是一回事,怎么让学生乐于打开读又是一回事。
《论语》章句排列是杂乱无序的,加上语言的阻隔,恐怕很多学生难以自主地坚持读下去,要增强阅读效果,需要讨论《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
《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有许多学者、中学一线教师进行尝试。
把各种方式排列开来,选择使用,便于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论语》。
选修课要呈现出必修课未曾有的景象——《〈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选课 呈出修未 有景 修 要 现 必 课 曾 的 象l
一
该单元选文虽然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但是作为必修篇目, 主要是当做 文言文来学 习的, 即学习 “ 与 “ 。 言” 文” 用高中课 程标准中的话来说, 就是既要 “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 义, 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 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又要 “ ,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 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 ,“ 华民族精神”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
局 限” 一 句话 , 。 不能把 必修课 当做选 修课 来 上。
一
浙 江 丽 水 学 院 附 中 ,林 忠 港 .
语文版 《论语> < 选读》 是高中语文选修系列 “ 文化论著研
读” 的一种, 内容分为政治、 修身、 学习与教育、 哲学四个主题, 每个主题 又有不 同的专题, 每个专题设置 ’ “ 正文”( 含参考译 文 ) 课后练习”( 、“ 包括 “ 课文解读” “ 和 文言练习”】 相关 、“ 链接” 三个部分。 编者在前言中指出, 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
正确解读 和 批判 继承传统 文化 的能 力。 这一 目 定位 反映 了选 标 修 课程与必修课 程的互补性 质 。
、
教材分析
教材 编 者只在 必修五 编写 了一 先秦诸 子散 文单元 , 文 _个 选
高中选修教材是高中必修教材的延伸, 为了深入了解 《论 < 语> 选读>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以及其作为 “ 先秦诸子论
孔子的言语交际观  ̄: 论学 习 L- T - 孔子论教育
二、 导读讲座: 走进 “ 论语》 《 文化”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
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
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
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3.读书报告课型: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
4.评点交流课型: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
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5.课题报告课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6.作业练习课型:结合课文后面“文言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
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
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
六种课型,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而且只能有这六种课型。
而且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达到“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
《<论语>选读》一共36课时,教读时间30课时,复习时间6课时。
每课教读时间平均3课时,具体到某一课的教读时间由教师灵活把握。
四、对于课程评价的建议1.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浅谈文言文教学之细读探究——以《赤壁赋》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2017.11备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这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却在被简单化、程式化。
广大的语文教师基于教学进度、应试压力等种种原因,重“言”轻“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字词句的落实上,在通译串讲中,使学生学得极其被动,无法品味出文言文精妙的情趣、理趣。
尽管语文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倡导改变这一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现状仍普遍存在于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堂。
故而,想要从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突围而出,首先必然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观念。
笔者很认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指导教学指导意见》中对《〈论语〉选读》教学内容三个层次的把握:“文字”“文章”“文化”。
而用在文言教学中,也是一语中的。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之外,更应在章法技巧、文化内涵上加以研究。
让学生领略作品所承载的内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因此,在文言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在“文章”“文化”层面下点功夫,通过文本细读探究引领学生重新审视文言文。
其中文本细读是近几年非常时髦的教学手段,它从文学批评方式借用而来,通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某些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微观分析,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走近作家内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而“探究”能力,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被突出强调,其课程目标中提到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但现实中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传授知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文章的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使学生不能对文章有自己新奇的见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探究一些有价值的文学、文化现象并能触类旁通,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故而这两种文本解读方法学生前对文章首先要有自己的见解,因为教师的阅读深度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能荒废阅读。
在本文中,笔者就以对《赤壁赋》中“饮酒乐甚,扣舷歌之”这节的细读探究为例具体论述这种文言教学方法。
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背诵古文大全,够详细的
高中语文选修1背诵古文大全,够详细的01.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定《选读》背诵部分《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高中语文_《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孔子思想代代传承学习目标1. 语言建构:积累、梳理《论语》七则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鉴赏创造:精读第2、6、7则,感悟孔子思想的内涵。
3. 文化传承:思考新时代下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读释意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注:子帅:子:对“你”的尊称,相当于“您”,句中可特指当政者。
帅:带头,作出表率)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注: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言殊现象:1.责:于:远:2.子.帅.以.正:3.是.可忍.也:4.鬼:谄:5.弘毅:已:句式:子帅以正:八佾舞于庭:仁以为己任:)巧问巧答1.第4则改为“八佾舞于庭,不可忍也”,与原句对比体会感情有何变化?2.结合自身思考:我们拥有了勇气是否就可以做到了义了呢?勇?→为义?联系自己现实生活,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关于“义”的事情4.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杀身成仁的人和事或者名言名句有很多,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听。
5.读完《少年中国说》结合七则论语,谈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用多种形式为自己代言)。
参考答案:1. 责:责求于:对远:远离2. 子.帅.以.正:您;带头,做表率;用3 . 是.可忍.也:指示代词这;忍心做4.鬼:祖先的鬼神谄:谄媚5.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定已:停止句式:子帅以正:状语后置句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句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论语》十则,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之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点,对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意义并深入了解,所以讲课前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阅读教材概说部分以及孔子的简介。
让《〈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
这 一层 面 。
味性不足 。于是 我们教学 的关 键 是 把握 《 语》 中有 趣 的细 节 , 论
设计 有趣味 的问题 ,以提高学 生 探 索 的兴 趣 。在 观 摩 名 师执 教
其 二 是 对 浙 江 高 考 卷 中 《 语> 选读》 试题的 出题 形式 娩 没有很 好的把握 。 “ 任何一个模
教 学 ,不必 过 于讲究 字 字落 实 ,
句 句翻译。语 言文字的理解 和文 化 内涵的探究都 要兼顾 。有些 教 师 也认 真阅读 了选修课程模块教 学指导 意见 ,但是 没有全面地科 学地理解 其精神 ,或 者拘泥于 自 身 的教学 习惯 ,以致 在教 学实践
中 ,设 计 的 教 学 思 路 往 往 以 教 师 为 中心 而 忽 视 了学 生 的存 在 。有
研 习 《论语)选读》 的兴趣 。这样的选修课还有什 么存 在的意义 , <
不 过 是 多 了一 本 文 言 文 的教 材 增 加 了学 生 的 负 担 而 已 。
二 、以教师 为 中心 的灌输式课 型 。 《论语) 选读》 教学 指导 (
意 见指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理 的定位 。它不 同于大 学 中文系 的古代 文学 选修课 ,不追求系统和深度 ;也 不同于 中学 的必修模块
最 不喜欢谁 ,按你所猜 的孔 子对 弟子们 的喜欢 程度排个序 ,并说
间交 流互 动 的做 法 ,长 期 “ 坚 持 ” 下 去 ,必 然 导 致 学 生 对
明理由? ”话一说完 ,教室里立
刻热闹起来 。 学生从弟子们 提问 的内容 、说话 时的态度 、孔 子与 之对 答时 的评价 ,甚至从注释 各
所 ’ ,而 他 的 弟 子 们 ‘ 星 共 众
之’ ,孔 子和 他 的弟子 们在 那个
《〈论语〉选读》和《国学基本教材》之比较
的《 论语 》 分都 是 将儒 学 经典 《 部 论语 》 重新 编 排 , 照 学 生学 习 按
方 式将 内容 分为 不 同主 题 ,在 各 个 主题 下 又 以不 同子 题 目展 开 。 外 , 了便 于理 解 , 另 为 两教 材 都采 用 “ 言文 ” “ 文 注 释 ” 文 和 语 相结 合 的方式 编排 。
善 而成 。
和 以往 教材 相 比, ( 语 > 《论 选读 》 国学 基 本 教材 》 给人 和《 都
耳 目一 新 的感 觉 。 先 , 首 两教 材 的编 排 以学 生 为本 , 注意 发展 学
生个性 , 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 两教材都遵循同一
基 本任 务 , 将传 承 中 国传统 文 化作 为第 一 要 义 。 次 , 套教 材 再 两
堕 堂
《 论语> < 选读》 国掌基本教树》 釉《 毫比较
。 张 华
(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 0 3 ) 10 6 【 摘 要 】通 过 对 《 论 语 > 读 》 《 学 基 本 教 材 》 行 深 入 比较 , 现 两教 材 在 编 排 依 据 、 排 历 史 、 排 < 选 和 国 进 发 编 编
三 、 编排 体 例来 看 ,国 学基 本 教 材》 从 《 更加 合理
《 语》 论 全书 共 52章 , 过 重 编 的 《论 语 ) 1 经 ( 选读 》 《 将 论语 》 按照 主题 重 新 编排 , 录用 14章 。 体 分 为政 治 、 7 大 修身 、 育 、 教 哲 学等 四方 面 , 方 面又 有 不 同 专题 。 样 编排 看 似整 齐 , 每 这 但具 体 展 开 , 政 以德 、 己 复礼 、 贾 而沽 、 其不 可 为 而为 之 、 为 克 带 知 仁者 爱人 、 子之风 、 诸 己 、 而不 比、 君 求 周 出辞 气 远 鄙 倍 、 以致 其 学 道 、 人 不倦 、 山仰 止 、 诲 高 沂水 春 风 、 中庸之 道 、 鬼 神 而远之 等 敬 十 五课 的内容 却 让师 生 摸 不着 头 脑 。 相 比 之下 , 国学 基 本 教 材 》 排更 加 合 理 , 《 编 由教育 部 新 课
《(论语)选读》教学例谈
孔子 , 一是颜子感叹 自己。以下文分 三段。 “ 仰之弥高”四句 ,感叹孔子
的道极其 高深 。 “ 夫子循循 然”至
和 《 学以致其道》 中 “ 哀公问: ‘ 弟
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 曰: ‘ 有颜 回
厚; “ 民信”是学校的软环境 ,领导 有能 力 , 信高,教师就 精神饱 满 , 威 热情高涨。而这篇文章也表现 出消极
对这一章内容的不同理解 。 联系与比较 , 是文化论著研读 的 主要方法之一。由于各地各校教学条 件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 中联系的材料 可以有多少 、 深浅上的区别 , 但无论
度的重视。所 以 《 沧语》 的教学不 能 脱离具体 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 ,应该
在课 堂上抽 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学 生扫
除文字阅读上的障碍 ,让学生背诵课 文中的名句名段 ,以帮助加深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 。
“ 言”的结合 。其实 只要在此基础 上
再深入问三个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拜 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高兴?孔子为
什么要发誓?然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的 话 ,就能激 发学生浓 厚的学 习兴趣与
2 ( .《论语) 选读》 有别 于必 修 课程中文言文的教学 ,其核 b目标是 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
能力
强烈的求知欲望 ,另外也可 以看出 L 子的仁慈 、 赤诚 ,子路的耿直性格。 同样是 《 山仰止》 中 “ 高 颜渊喟
黩
一 \ 一
鄯
艇 根
论 语 一选 读 ) 学 例 谈 )教
继
艳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 容的文学性 ,让 《 论语》 中那些简 明
流畅、含 蓄隽永 的语言 ,让那些至今 还活跃在我们 生活 中的格 言 、警句 、
“何事于仁”究竟该如何解——对《〈论语〉选读》一处解释的商榷
教材研究摘要:对“何事于仁”一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的不同版本,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解释为“何止于仁呢”,并且对“事”单独作了注释;一种是解释为“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且取消了对“事”的单独作注。
参看历代研究者的解释可知,“何事于仁”解释为“何止于仁”更为妥当,因为它体现了“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也使孔子引导子贡实践“仁”有了基础。
关键词:古文注解;《〈论语〉选读》;“何事于仁”“何事于仁”究竟该如何解?——对《〈论语〉选读》一处解释的商榷徐雪莉(浙江省湖州中学,浙江湖州31300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的第五课《仁者爱人》选录了《论语》中《雍也第六》篇的第30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对其中的“何事于仁”,教材的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解释。
2005年7月的第1版(第23页)和2007年6月的第2版(第23页)的解释都是“何止于仁呢”,并且对“事”单独作了注释:“止,仅。
”而2010年6月的第3版(第23页)则解释为“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并且取消了对“事”的单独作注。
这两种解释,意义差距比较大,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那么,“何事于仁”究竟该如何解释呢?首先,让我们参看历代研究者的解释。
第一类:对句子释义,未单独对“事”作注。
以理学的集大成者著称于世的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四书集注》对此句作如下注:“言此何止于仁,必也圣人能之乎。
则虽尧舜之圣,其心犹有所不足于此也。
”[1]111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止是仁,必定是圣人才能做得到;即便圣如尧舜,也是心有所不足。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对“何事于仁”的解释是:“哪里仅是仁道!”[2]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的解释是“这哪里只是仁”[3]119;以姜亮夫先生为学术顾问的《论语直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何止是至于仁呢”[4];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的解释是“此犹谓非仁之事,孔子非谓博施济众非仁,乃谓其事非仅于仁而可能”,解释为“这哪里是仁的事”[5]。
浙江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考纲要求)
01.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定《<论语>选读》背诵部分《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论语》选读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
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
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
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
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
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3.读书报告课型: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
4.评点交流课型: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
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5.课题报告课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6.作业练习课型:结合课文后面“文言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
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
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
六种课型,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而且只能有这六种课型。
而且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达到“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
《<论语>选读》一共36课时,教读时间30课时,复习时间6课时。
每课教读时间平均3课时,具体到某一课的教读时间由教师灵活把握。
四、对于课程评价的建议1.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重视每一课的学习要求达成的质量,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小论文写作或者传统卷面考试。
2.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也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评价。
3.评价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
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4.评价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活动中的表现。
5.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
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l6.1章可以涉及孔于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宇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二克己复礼【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对3.1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该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
16.2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
l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
1.2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2.8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
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
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
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12.1章的“克己”,3.14章的“崇古”,3.1章的“秩序”,16.2章的“道”,l3.3章的“正名”,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1章的“报恩”,3.3章的“仁”等观点。
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课时安排】3课时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这一课教学要抓住叙事要素,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像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
重点抓住前四章教读。
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
l4.21章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报告的艰难,体会孔子“卫道”的精神。
18.5章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接舆的风歌含义。
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要通过反复诵读进而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
18.6章要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
18.7章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要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