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课文讲解
2024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 果和见解,其他小组可以 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 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思 考和表达能力,同时指出 需要改进的地方。
20
总结归纳,加深对课文理解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 结归纳,概括出莫高窟的艺术特
第二句话介绍了莫高窟中的藏经洞,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莫高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 也暗示了藏经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024/1/27
16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补充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 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 教艺术地之一。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以佛教题材为主, 同时也涉及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古代中国历 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024/1/27
10
03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2024/1/27
11
生字词解析及运用举例
生字词
辉煌、瑰宝、壁画、佛像、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举世闻名、漫天遨游
瑰宝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辉煌
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 年前。
2024/1/27
12
生字词解析及运用举例
腊艺术的独特魅力。
27
比较中西方石窟艺术在风格、技法等方面异同
风格差异
中西方石窟艺术在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石窟艺术注重整体效果和意境表现,强调线条 的流畅和形象的生动;而西方石窟艺术则更加注重细节刻画和立体感表现,追求真实和精确。
技法差异
在技法上,中国石窟艺术主要采用浮雕、线刻等手法,注重平面效果和轮廓线的表现;而西 方石窟艺术则运用透视学、解剖学等科学原理,通过雕塑、绘画等手段塑造立体形象。
2024年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4
7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2024/3/24
01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 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 后分述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 文化价值,最后再总结全文。
02
写作特点方面,文章注重细节描 写和形象刻画,通过生动的语言 和具体的例子来展现莫高窟的魅 力。
心得3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莫高窟壁画和雕塑的精美绝伦所震撼。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才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5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01 02
应用1
通过学习《莫高窟》,我可以更加关注和了解身边的文化 遗产,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比如,可以 参加相关的志愿者活动或者向身边的人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的重要性。
莫高窟的塑像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写 实风格的作品,也有夸张变形的作品 ,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 艺术特色。
精湛的雕刻技艺
塑像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细节处理 得当,无论是衣纹的处理还是面部表 情的刻画都栩栩如生,显示了古代雕 刻家的高超水平。
2024/3/24
13
建筑风格与布局规划
2024/3/24
2024/3/24
5
创作背景及意图
2024/3/24
创作背景
余秋雨在游览莫高窟后,被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壮丽的 艺术景观所震撼,决定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对莫高窟的赞美和 思考。
创作意图
通过《莫高窟》这篇散文,余秋雨旨在引导读者关注中国传 统文化和艺术瑰宝,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他也希望借助莫高窟这一载体,探讨人类文明、艺术 创造和历史传承等深刻主题。
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
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一、说教材《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
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课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
课文共5个自然段,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第二段(第2—4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希望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
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找中心句的方法。
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
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
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因此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
《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关于《莫高窟》的深度解读和教学。
《莫高窟》是一篇描绘中国古老文化遗产——莫高窟的精湛之作。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介绍这篇文章,它们分别是:文章背景、作者介绍、莫高窟历史与艺术特色、教学方法和总结。
一、文章背景《莫高窟》这篇文章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文化遗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而《莫高窟》这篇文章,则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莫高窟的敬仰之情。
二、作者介绍《莫高窟》的作者余秋雨,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和作家。
他的作品以历史文化散文为主,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余秋雨的文字既有文化散文的韵味,又融入了学术研究的精准。
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度剖析,将莫高窟的历史与艺术特色呈现得淋漓尽致。
三、莫高窟历史与艺术特色1. 历史背景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是一座由十六国时期的东晋佛教僧侣们创建的古代石窟群。
它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莫高窟仍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2. 艺术特色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壁画和塑像上。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宫图等。
这些壁画以生动逼真的形象、色彩鲜艳的色彩和富有层次感的构图而著称。
其中,飞天图是莫高窟壁画的代表之一,这些美丽的飞天形象以其轻盈的身姿和生动的表情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3. 文化内涵莫高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艺术水平。
莫高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四、教学方法针对《莫高窟》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和韵律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莫高窟
反映古代社会风貌
壁画中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 生活和人物形象,对于研究古代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融合多元文化
莫高窟壁画在表现佛教文化的同时 ,也吸收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 多种文化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 魅力。
塑像造型艺术特点分析
塑像造型生动传神
莫高窟的塑像注重人物的神态和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刻画和传 神的塑造,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有力的排比
文章还运用了有力的排比手法,如“有的慈眉善目,有的 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使得语言更加有气势和节奏 感。
PART 03
莫高窟艺术特色探讨
REPORTING
壁画内容及其反映的历史文化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
莫高窟壁画涵盖了佛教故事、历 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既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有浓郁
。
塑造手法多样
塑像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 多种塑造手法,既有立体的造型
效果,也有教 艺术的传统,又融入了中原地区 的雕塑技艺和审美观念,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筑风格与布局规划
建筑风格独特
莫高窟的建筑风格以洞窟为主,结合山势地形进行布局,既体现了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也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 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蒋勋,1947年生,福建长乐人,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 。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艺术研究所,后留学巴 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 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课件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
文章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壁画和彩塑,展现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精美和灿烂,表达了作者对敦煌莫高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美。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壁画和彩塑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和同桌交流,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壁画和彩塑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价值。
4. 互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讨论敦煌莫高窟的美。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敦煌莫高窟历史壁画彩塑艺术价值七、作业设计1. 课后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画一画你心中的敦煌莫高窟,并写一段话描述你的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敦煌莫高窟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
文章通过描绘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壁画和彩塑,展现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精美和灿烂,表达了作者对敦煌莫高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
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莫高窟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
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最后总括全文。
以这种思路安排课文的结构,可以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分写:第2——4自然段,文章没有按游览的顺序来描写景物,而是选择莫高窟的艺术杰作作为对象来描写,三个景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又自成一体。
在写彩塑与壁画时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得形象、生动、逼真,而且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
总写:总括全文,写作者的感受,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篇课文语言精美,富有音乐感。
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如描写彩塑时用了“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写壁画是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莫高窟课文原文【2】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 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最新《莫高窟》教学课件(课文讲解)知识讲解
威风凛凛的天王
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 一 尊 卧 佛 长 达 16 米 , 他 侧 身 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 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 人无不啧啧赞叹。
“惟妙惟肖” 说明什么?
2.作者在描写莫高窟的彩塑 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体 会其好处。
敦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飞天
莫高窟彩塑
彩塑复原效果图
我会读
凛 lǐn 凛冽 侵 qīn 侵入 瑰 guī 瑰丽 摹 mó 描摹 绣 xiù 锦绣
卧 wò 卧室 肖 xiào 肖像 煌 huáng 辉煌 录 lù 录取 掠 lüè 掠夺
断崖绝壁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腐败无能 瑰丽 记录 银弦 殿堂 腐败 敦煌 描摹 遨游 帛画 刺绣
我会写
绝
价
值
卧
详宏录绘
银
降
辉
铜
库
简介莫高窟
莫高窟在我国甘肃东南,也叫 “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 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 代,均有修建。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 高窟的什么?
1.作者的怎样描写莫高窟的
彩塑的?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 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3.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莫高窟的?每个方面重点介 绍的是什么?
4.你发现了吗,课文第二至 第四自然段是怎样衔接起来 的?
说说藏经洞的情况。
收集莫高窟的图片或有关资料。
坐佛
驯马
佛像
帝王图
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
口语交际:
如果你是一位导游, 你打算怎样向大家 介绍莫高窟?
三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园地三、阅读莫高窟(节选) 知识精讲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园地三、阅读莫高窟(节选) 知识精讲人教部编版莫高窟是我国重要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临夏市永靖县境内。
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共开凿窟龛735个,造像数以万计,是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与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代的第17窟,俗称为尼泊尔窟。
这个窟龛高度约为35米,是莫高窟中最大的一个。
尼泊尔窟以佛教故事为题材,雕刻了近千尊佛像。
这些雕像的立体感十分强烈,栩栩如生。
而且,尼泊尔窟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而著称。
例如,《报效佛国品》的题材被精心地刻画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除了尼泊尔窟,莫高窟的其他窟龛也各具特色。
例如,第96窟被称为“上方深窟”,是莫高窟中最有特色的窟龛之一。
这个窟龛开凿于北魏和北周时期,共雕刻了319尊佛像。
这些佛像的表情和姿势都十分各异,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感觉。
此外,莫高窟中还有一些窟龛雕刻了歌舞、宴会、货币流通等社会生活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莫高窟所雕刻的佛像形象丰富多样,有各种不同的佛菩萨、阿罗汉等。
这些佛像不仅仅是艺术形象的表现,更是对佛教思想的呈现。
例如,莫高窟中有一个称为“法相宗”的窟龛,其中的佛像形象以横眉怒目的形象为主,具有强烈的威严感。
这些佛像形象通过艺术手法的表现,将佛教中的法相学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莫高窟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更有其历史和社会的价值。
莫高窟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与古代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莫高窟中,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我国北方的文化交融与碰撞。
这些文化元素的交织,使莫高窟成为一座文化宝库。
通过详细分析莫高窟中的佛像、壁画以及刻边等艺术作品,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情况,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面貌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莫高窟是我国重要的石窟艺术宝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雕刻技艺以及丰富多样的佛像形象而闻名于世。
《莫高窟》教材理解
《莫高窟》教材理解
《莫高窟》教材理解
壁画的内容丰富,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飞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彩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殿堂。
〔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9册《莫高窟》〕
阅读迁移
小朋友,读了这段话以后,你是不是感到莫高窟的壁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美妙异常,令游人浮想联翩呢?请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仿照文中第三句,用“去观光莫高窟的人真多啊!有……有……有……还有……”练习说话,或进行创造性想象,或用该句式写游人的反应。
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加以想象,把这个片段改写成导游词。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某年月
欢迎大家来到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的身世扑朔迷离,她的传说更为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据史料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尊拄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前身。
《莫高窟》课文
《莫高窟》是一篇介绍我国敦煌莫高窟的课文。
课文中详细描述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彩塑和壁画。
首先,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它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
接着,课文描述了莫高窟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它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
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莫高窟中的彩塑和壁画。
彩塑是莫高窟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壁画则是莫高窟中的另一大亮点,面积巨大,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最后,课文总结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强调了它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欣赏到敦煌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物,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到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景点或艺术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课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莫高窟》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课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莫高窟》说课稿教案网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
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p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二、说学生三、设计理念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莫高窟课文原文及解析
莫高窟课文原文及解析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课文原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莫高窟课文解析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确立了文章的脉络框架,全文分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大体概况,第一句话总领全文。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个自然段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段落结构,即由总到分再到总,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总分结构。
最后一自然段为总结句,总结全文,肯定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全文脉络清晰,通过列提纲更能够将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莫高窟》课文
《莫高窟》课文《莫高窟》课文导语:《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莫高窟》课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莫高窟》课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莫高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小学三年级语文《莫高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莫⾼窟》⽣动描述了敦煌莫⾼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窟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民的⽆穷智慧和伟⼤创造⼒。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莫⾼窟》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莫⾼窟》原⽂ 在浩瀚⽆垠的沙漠⾥,有⼀⽚美丽的绿洲,绿洲⾥藏着⼀颗闪光的珍珠。
这就是敦煌莫⾼窟。
莫⾼窟是古代⽆数⽆名⼯匠创造的艺术宝库。
在保留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塑像2000多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
敦煌的塑塑,每⼀尊都是⼀件精美的艺术品。
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最⼩的菩萨还没有⼀个⼿掌⼤。
敦煌的壁画,每⼀幅都像⼀朵盛开的鲜花。
在万紫千红的鲜花丛中,有些描绘的是古代劳动⼈民打猎、捕鱼、耕⽥、收割的情景,有些表现的是⼈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还有许多讲述的是佛教故事。
在⼀幅巨⼤的壁画上,池⽔清清,莲花朵朵,绕着⾦碧辉煌的亭台楼阁。
乐队演奏着乐曲,⾝着华丽⾐裤的少⼥们随着乐曲翩翩起舞。
她们的⾐衫轻轻飘荡,她们的动作优雅端庄。
其中有⼀个梳头发髻的⼥⼦,微弯着腰,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五指拨着琴弦。
站在壁画前,眼前的⼀切仿佛都活了起来,能听到流⽔淙淙和琴声吓咚,能看到奇妙的舞姿和会说话的眼睛。
看着这些精美动⼈的壁画,就像⾛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篇⼆】⼩学三年级语⽂《莫⾼窟》教案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敦煌莫⾼窟是古代⽆数⽆名的⼯匠创造的艺术宝库。
敦煌的塑像,每⼀尊都是⼀件精美的艺术品,每⼀幅壁画都是那么精美动⼈。
因此,敦煌莫⾼窟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
你们有谁去过吗?能给⼤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下莫⾼窟的塑像和壁画呢?(学⽣谈内⼼的想法) 同学们都盼望⼀睹敦煌莫⾼窟的风采,⽼师今天就带你们去。
⼆、教师范读课⽂,初步感知课⽂内容。
1、教师范读,学⽣思考: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叙述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了对敦煌莫高窟 的赞美以及作为中国人的 民族自豪感。
朗读第一段,想 想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在哪儿呢?
坐落在我国甘肃 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 怀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第2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 绕哪句话写的?
•主要写了莫高窟的彩塑。 •围绕第一句“莫高窟保存 着两千多尊彩塑。”写的。
有慈眉 善目的 菩萨
有威风 凛凛的 天米,侧 身卧着,眼睛 微闭,神态安 详。
读第3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 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 作用?
围绕第一句来写的,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段主要运用 哪种句式来描述飞天 的姿态各异的?
这段主要运用的是 排比句式。
阅读最后一段,想 想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 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