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 变态心理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
课程作业
——到底怕什么之“鼠魇”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到底怕什么之“鼠魇”
短片中的女主人公李菊,患有失眠症有八年的历史了。她总在半夜突然醒来,睡眠中总是隐隐约约的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常常感觉在睡觉时身上爬满了老鼠。经过多方的治疗,依旧不见效果。对失眠和梦中老鼠的巨大恐惧,让她觉得自己很平庸,老为失眠发愁担忧,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最初,李菊在很久没有整修过的老家旧宅里睡觉,半夜突然有只老鼠掉到自己脖子上,瞬间剧烈的惊恐突破了她的心理防线。后来当回到自己的干净整洁的房子里也经常失眠,常梦到耗子,久而久之形成了“鼠魇”。医院精神科里,一位细心的大夫发现了她没有高血压、大脑中枢神经病变、内分泌失调等器质性的创伤,却经常失眠。
于是,大夫采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比如自由联想法,发现她对“老鼠”的字眼很敏感,猜测她每晚所恐惧的老鼠只是幻想,并不真时的存在。用刺激满灌疗法先消去李菊对老鼠的恐惧感,让她用手触摸布做的老鼠、玩玩具老鼠,甚至在电梯里与老鼠单独在一起。最后,利用李菊对老鼠的怜悯之心,将老鼠浸在水中若不亲手捞出,老鼠会死去。这样李菊真正的与老鼠接触了。
然而这样,李菊的睡眠状况似乎好点了。但是,没有到达理想的效果。深度治疗中李菊说出了曾经的一个晚上家中失窃的情景。那家中被盗时的动静,恐惧和长期的单独生活的不安全感,让她把所有的情绪都转移在偶然出现的老鼠身上。与丈夫的离异以及对女儿的思念,让李菊对生活中压力时间找不到合理有效的宣泄和倾诉对象。
梦魇,指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然后对梦境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通常在夜间睡眠的后期发作,儿童在白天听恐怖故事看恐怖影片后常可发生。成人在应激事件后,如遭遇抢劫强暴等灾难性事件后,可经常发生恶梦和梦魇。睡眠姿势不当也可发生梦魇。某些药物如受体阻滞剂,镇静催眠剂等常引起梦魇,突然停用镇静安眠药物,也可诱发梦魇。经常失眠的她,就习惯把恐惧和老鼠联系起来。所以在梦魇的时候会害怕,产生了老鼠的幻觉。
[诊断标准]
1、李菊在夜间睡眠或午睡中惊醒,能清晰和详细地回忆强烈的对老鼠的恐惧的梦境,这些梦境危及到了李菊的生存、安全,和自尊,且经常发处于睡眠的后半夜。
2、一旦从恐怖的梦境中惊醒,李菊能迅速恢复定向和完全苏醒;
3、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很为难。
失眠,经常伴随着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又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多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产生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
其实,类似李菊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支气管炎、尿频、腹泻、便秘等等。很多的身体“疾病”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病,只是由于心理和情绪问题引起的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就是与情绪及心理关系尤为密切的疾病和症状。患者可能存在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睡眠障碍、进食障碍以及各种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症状为慢性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濒死感、消化不良、肿瘤、男性性功能障碍、
女性月经不调等。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四方面的因素有关,个人的人格素质、外部环境(比如工作压力)、遗传背景,还有就是神经递质化学物质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有关调查显示,一名因心理因素导致身体疾病的患者去急诊的次数是普通病人的7倍,在确诊患病原因前至少已经看过10个医生。而普通专科医生对这种病的识别率只有50%左右,这导致很多病因迟迟查不出来。”有相当一部分心身疾病的病人,散落在各个科室之间,将大量的时间、金钱花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上,效果却不明显。“这样不仅浪费了病人的时间和金钱,耽误了治疗,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只有找对了病根才能治愈。”
心身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治愈率是比较高的。同时,治愈后也要防止复发,病人要坚持随访,不要自行停止治疗。”
专家建议:关注自身精神状态正确面对情绪问题
怎样才能尽早发现自己的躯体“疾病”其实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呢?如何区分真正的躯体疾病和心身疾病?对患者自身来说,早期出现症状时是比较难以区分的,但是如果身体出现了不舒服、但在相关科室检查后却没有任何异常,就要考虑是不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了,患者要随时关注自身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要正确面对情绪方面的问题,不要因为“病耻感”就讳疾忌医。对于医生来说,要了解与患者疾病相关的社会因素、心理或者情绪状况以及精神活动等。在身体检查没有异常的情况下,要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等方面的情况,建议患者到专业的心身门诊就诊。
引发此类心身疾病的常见因素:
一、社会因素
有些溃疡病和高血压病患者,是中层社会中经济条件偏低者,为了竞争以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他们要付出较多的努力,但他们的个人要求和需要并非经常可以得到满足,因而这种个人需求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就可以引起心身疾病。
人们对社会因素的应激可使血浆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如焦虑、紧张、陌生情况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恐惧、愤怒、挫折均可使血压升高,对有高血压素质(生理始基)者,血压持续增高的倾向更强。
二、心理因素
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feeling of loss)、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最终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病。
三、生理因素
(一)生理始基(analogue)
即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为什么同样的心理社会刺激,如地震、洪水、战祸、灾荒等波及大量人口的刺激,其中只有少数人得了心身疾病?为什么这些患者的心身疾病又不都是一种病?如有人患溃疡病,有人患高血压,有人却患冠心病,这主要是由患者的生理特点不同所致,因而使他们具有对不同心身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患性(vulnerability)。对生理始基的研究不仅对了解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二)中介机制(mediator)
心理—社会因素以各种信息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而大脑皮层则通过植物神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些重要的生理中介机制,影响内环境的平衡,使靶器官产生病变。
四、情感障碍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情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情绪良好使人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思考敏捷,效率提高,反之则使人精神萎靡,思考迟钝,效率下降。
常见的情感障碍有焦虑(anxiety)、忧郁(depression)和应激性(irritability),指各种不同程度的易怒倾向。
五、人格类型
即有些心身疾病具有特殊的人格特征。长期处于孤独、矛盾、抑郁和失望情境下的人易患癌症。有很多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即内向、抑郁、隐藏着愤怒和失望;经常出现抑郁的冠心病患者更易患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