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4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人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人教版

2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目标导学(2分钟左右)1、引入课题同学们,在第四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有关秋天的两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诵吗?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揭示目标(1)会写“音、客、何”3个生子。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生字,颂读古诗。

(8分钟左右)1.学生自学(3分钟),教师板书生字。

(1)听课文录音,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注上拼音。

(2)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3分钟后比谁读得最好。

2.合作探究(5分钟左右)(1)指名朗读古诗。

(2)学生纠正读错的地方。

(3)优生范读古诗。

(4)集体朗读古诗。

(2)在课文中标出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读一读,背一背:少—小时候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疏稀了。

客——诗人自己何处—哪里(3)根据上面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说一下《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大意。

2.合作探究(1)作者是谁?哪个朝代?(贺知章唐代)(2)比一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3)小结:《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是: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得以返回,家乡的口音虽然没变,但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孩子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客人《你从哪里来啊?”第三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背诵古诗。

1.学生自学:背诵古诗《回乡偶书》2.合作探究(1)比一比,谁会背古诗《回乡偶书》。

(2)集体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第四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1.学生自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3个生字,注意他们的占格位置、结构,然后在课本田字格内写两遍。

2.合作探究说说“音、客、何”3个生字的写法和组词。

三、达标测评,拓展提升。

1.达标测评(1)《回乡偶书》是()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读说说音音乐——客客人——何何时—2.拓展提升:收集其他贺知章的古诗进行交流。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

以下是一个适用于四年级上册的古诗教案,包含两首古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 学习古诗中的常见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意思。

2. 朗读古诗,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3. 学习古诗中的常见词语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 习题册、课本和教辅材料。

2. 音乐播放设备。

3. 课堂布置:张贴《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诗词及相关的插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将教室布置成古代的楼阁,张贴《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诗词及相关的插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其中的场景和氛围。

3. 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古诗,他们对古诗有什么了解。

(二)呈现1. 教师将古诗《登鹳雀楼》朗读一遍,然后请学生跟读。

2. 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古人对华夏文明的赞美。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人登高望远的情景。

(三)讲解1. 教师呈现《登鹳雀楼》中的部分句子,将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揣摩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

(四)练习1. 学生小组讨论《登鹳雀楼》中的一些生词和词语的意义。

2. 小组代表列出生词和词语的词义及相关诗句。

3. 教师再次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五)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登鹳雀楼》中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表演《登鹳雀楼》,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引入1. 教师播放音乐,营造出山水风景的氛围。

2. 引导学生欣赏《望庐山瀑布》的诗词,感受其中的美好与壮丽。

(七)朗读1. 教师给学生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义,然后请学生跟读。

2. 学生大声朗读,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八)讲解1. 教师呈现《望庐山瀑布》中的部分句子,将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

(知作者)二、学诗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

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

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出示庐山图。

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横着看,庐山;侧着看,庐山。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我站在近处看,庐山;我站在高处看,庐山;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

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多诵读。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教案概述1.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部分,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能够正确朗读《古诗两首》;•能够理解《古诗两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两首》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两首》的意境和情感,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两首》的欲望。

2.2 学习《古诗两首》通过老师朗读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古诗两首》的诗句和韵律。

2.2.1 《《古诗两首》第一首》•讲解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分段解读,让学生逐句理解古诗的表达;•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情感和意境。

2.2.2 《古诗两首》第二首•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古诗两首》第二首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3 情感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两首》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延伸3.1 诗词鉴赏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古代诗词作品,拓展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会文学艺术的乐趣,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授《古诗两首》,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两首》这部分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doc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教案

课题: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指导“辞、舍”的字音;指导“陵”的字形。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背诵古诗。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和工具书、边读古诗边想画面的学习过程,指导理解古诗、鉴赏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激发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运用查找资料和工具书、边读古诗边想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二、创境激趣(启动板—教师创设情境)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三、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核心板: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1、理解题目。

2.读通古诗:读准字音3、小组合作,理解诗句意思: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班级汇报交流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指导朗读。

6、用上述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实践创新,知识反馈(升华板—拓展延伸训练)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代诗人()的作品,这首诗前两句叙(),后两句写(),诗人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深情。

2.《赠汪伦》前两句(),后两句用了()的修辞手法抒情。

全诗表达了朋友之间( )深厚友情。

五、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六、课后反思:本课两首古诗,学生已经在暑假积累完成,都能够流利地背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四班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解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伴侣依依惜别之情,培育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精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嬉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许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嬉戏,好吗?我说上句,你接下句。

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1、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又快又好,果真名不虚传啊!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伴侣,今日我们一起来观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

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留意左边略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1、一起来读读: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留意节奏。

你看,留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知大家: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楚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猎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观赏这首古诗。

四、读精确、读流利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情愿读给大家听听。

还有想读的吗?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4)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4)

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课时编号:
教学内容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
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诗中,感受作者在诗中
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

《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地山村记游诗。

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
气息十分浓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
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课前准备:ppt课件,有关阅读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前置
测评
教师:以前同学们都学过哪些故
事?能背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从而引入新
课。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1.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定期回顾和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思,检查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2.设计填空、连线、选择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和诗句。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解释诗句的含义,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仿写诗句、创作自己的诗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或者听说过这些地方?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3.通过简短的故事或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介绍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年代、背景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识读能力、词汇积累以及简单的句子理解能力。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难以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2.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不够,可能影响阅读理解;
3.缺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难以在心中描绘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4.部分学生可能因为阅读习惯不佳,导致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绍兴县富盛镇中心小学四年级教研组执笔:章素娥邮编:电子邮箱:一、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

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最新《古诗两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品)

最新《古诗两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品)

《古诗两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枯等7个生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相应的乐曲、彩笔和画纸、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励引入1、回顾已经学过的古诗背诵。

2、引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二、范读激趣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3、同桌互相交流朗读。

4、个别展示读。

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四、启发想象,感悟大意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一锤,原野上有会长出青青的野草。

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呀。

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眼前出现了那些景象。

2、四人小组合作画画。

五、诵读全诗六、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枯、荣。

认识这两个生字吗?大声地说说它们的名字。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烧。

七、自己读我知道写好字,背背古诗,读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

第二课时一、赏图引入1、图画上画的是什么,猜猜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新绿初绽的树枝、栅栏、花丛掩映的小径 )当学生说出图画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时候,追问:蝴蝶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2、古时候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

3、老师朗读全诗,在画中找找诗歌描写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1、自己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2、展示读,全班交流,纠正读音。

3、联系朗读故事,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话结合,感悟诗意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捕捉一直黄色的蝴蝶,蝴蝶飞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两首》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

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

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

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学过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导入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

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解题1.齐读诗题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

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

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三、初读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9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1一、教学内容: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2课时)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2)体会作者的感情;(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
意图:了解背景,整体感知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意图:通过理解,提升感情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意图: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意图:帮助学生学习给古诗归类,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