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长征问题研究
历史教科书中的“红军长征”
历史教科书中的“红军长征”李金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已经逝去,但承载历史的记忆还活着。
历史记忆既指当时的遗存、亲历者的记录,也包括后人依据以上资料的重新书写。
在历史书写的诸多形式中,教科书是比较严谨、系统,且有极大影响的一种。
教科书不仅记述历史,也反映着编者的史观、立场,乃至时代的变迁、社会思潮的变化,进而决定着历史记忆的选择和取舍。
以红军长征而言,作为中共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已被列入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的一部分,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学,为大众所分享。
对此事件,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更多限于对海内外权威教科书的了解,譬如大陆史家魏宏运先生主编《中国现代史稿》(黑龙江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桧林先生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①)、《中国现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台湾史家郭廷以先生著《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美国史家徐中约先生著《中国近代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等。
我以为,教科书有不同版本是必要的,同一历史事件在细节上有一定差异也属正常,但在一些重要史实上应该是一致的。
然而不能不说,以上教科书对红军长征的某些重要问题的记述有较大的出入。
我这里只是提出现象,不做分析,供大家思考。
②一、红军长征应置于中国近代历史何一进程之中?魏宏运先生主编的教科书,1980年版(以下简称魏宏运1980年版)将长征列入“抗日反蒋(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一章之下;2002年版(以下简称魏宏运2002年版),将长征改为单独一章。
王桧林先生主编的教科书,1983年版(以下简称王桧林1983年版),将长征置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起伏”一章。
2010年版(以下简称王桧林2010年版)略有变动,改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
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一、简表研究主题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名称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班级15 级电子信息工程 1 班小组成员谭英王曦苑张慧慧杜雨璐金文萱指导老师刘小莉谭英:制作报告、 PPT王曦苑:查询收集资料小组分工张慧慧:研究报告撰写杜雨璐:查询收集资料金文萱:论文撰写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内容摘要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
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其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二、研究背景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吃苦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新人教版
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此外,我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学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知识讲解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长征的历史事件。
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讨论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从中得到启示,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他们能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精神风貌和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理解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无私奉献,并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中国近代近代史研究报告
中国近代近代史研究报告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为止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社会经济出现了深刻的变革,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困苦。
研究中国近代史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个大致的研究报告框架:
一、中国近代史的背景
1. 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与问题
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进程
1.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
3. 清末民初政府的变迁与演进
4.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斗争
5.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革命进程
三、中国近代史的社会经济变革
1. 对外贸易的变化与帝国主义的侵略
2. 农民起义与土地改革的实施
3. 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的发展
4. 妇女解放与教育改革的推进
四、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发展
1. 清末政治改革的尝试与失败
2. 辛亥革命后各个政权的兴衰
3. 国共合作与分裂的历程
4. 长征与新中国的诞生
五、中国近代史的对外关系
1. 不平等条约与列强的侵略
2. 中日战争与中俄关系的演变
3. 新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地位的确立
六、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意义
1. 近代史对于理解中国今天的影响
2. 近代史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报告框架,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长征精神研究内容
长征精神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间进行的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坚韧、奋斗、牺牲的革命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剿”而进行的战略性撤退,全程约2万5千千米,历时近两年,途经艰苦险阻的地形,经历了严重的物质困苦和人员伤亡。
长征的成功,不仅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崛起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长征精神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研究长征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力,探讨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保持斗志,最终完成长征的。
2. 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研究长征期间红军内部的团结和协作精神,探讨在艰苦条件下,红军是如何保持集体主义,相互支持,共同应对挑战的。
3. 对党忠诚的信仰:研究长征期间红军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和信仰,探讨他们是如何在压力下坚定支持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
4. 人民利益至上:研究长征期间红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探讨他们是如何为了人民解放事业,甘愿付出牺牲。
5. 历史影响和传承:研究长征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今天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长征精神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挖掘和传承革命精神,对于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新世纪以来红军长征原因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红军长征原因研究综述摘要: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红军长征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详细评述了新世纪以来关于红军长征原因的研究成果,并对加强、拓展、深入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红军长征;原因;综述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歌颂长征精神的同时, 我们常常在想: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一、研究成果概况红军长征原因是长征史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出版发表大批有价值的长征史研究论文、专著和文档资料都有所论述,相关的学术论文介绍得更为详细、深入。
第一,学术论文类。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勇于创新,对已成定论的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
第二,专著类。
主要有: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罗开富著的《红军长征追踪》(2001),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李安葆著的《长征与文化》(2002),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刘统著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2004),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徐占权编著的《解读长征》(2005),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刘益涛、张树军著的《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2006),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陈宇著的《谁最早口述长征: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史珍本解读》(2006),人民出版社出版徐焰、马祥林著的《重解长征之谜》(2007),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王朝柱著的《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2009),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赵太国著的《独步长征》(2011)等。
第三,研究资料类。
主要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杨尚昆著的《杨尚昆回忆录》(2001),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张震著的《张震回忆录》(2004),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海文主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2005),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郭德宏主编的《长征档案》(2006)等。
二、红军长征原因的研究综述学术界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中国近代史论文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革命中的转折点电子商务专业二班级 2010043204学号姓名梁栋内容摘要: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1934 年12 月下旬,到达猴场(今瓮安县草塘镇)进行了第一次转折会议猴场会议,其中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让后北上到达遵义,进行中国历史上革命的第二个转折会议遵义会议,会议中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博古的报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取消“三人团”,总结政治和革命经验。
遵义会议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关键词:候场会议遵义会议毛泽东基本方针正文: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1934 年 12 月下旬,到达猴场(今瓮安县草塘镇)进行了第一次转折会议猴场会议。
会议上在面对这一严重局势,李德、博古仍不放弃去湘西的意图,提出要红军“一是不过乌江”在南岸打游击;“二是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为此,中共中央在红军到达猴场的当天(31日)下午5时左右至1935年1月1日凌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李富春、李德、博古、伍修权(翻译)。
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第五章
第二次:1930年6月到1930年9月,李立三为代 表“左”倾冒险错误,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 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 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即“会师武汉,饮马 长江”。
第三次:1931年1月到1935年1月,王明为代表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主要内容是: 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革命性质, 将民族资产阶级当作最危险的敌人。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主张 红军配合中心城市。 在土地问题上,主张“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 坏田”。 在军事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在党内斗争上,实行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 国性的抗日战争
1、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 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从1935年12月至1937年8月,毛泽东进行了大量 的理论工作,先后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 践论》《矛盾论》等著作。
2、迎接抗日战争的到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 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 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 使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
3、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 首先到达陕北,胜利完 成了长征。1936年10月, 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 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 静宁会师。至此,三大 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 束。
毛泽东在中央红军取得
长征胜利后曾说:“ 长征
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
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
队,长征是播种机”。
2、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 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从1930年10月到 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 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 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近代史)
三、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精神导向价值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追求是长征精神的精神导向的 时代价值的灵魂。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用之不竭的力量 源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讲理想、讲信念精 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矢志 不渝革命精神相结合的胜利,也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 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蒙哥马利元帅)。著名美国记者 索尔兹伯里也称赞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 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
(五)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朴素的壮丽史诗。艰苦朴素是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 政党的显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是 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长征途中,红军物质极其匮 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官 兵平等、军民一致,最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 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斗争之艰苦卓 绝,为人类战争史之所罕见;长征途中生活之艰辛,更是常 人之所难以想象。
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定会激 发出不懈的追求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今天,对于新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面临着复杂 的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考验,又面临着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这种种考验面前,保持党的先进性 就需要大力弘扬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 的长征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 力。
二、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 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不 仅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着 严重的给养不足、自然环境极其险恶的生存问题。红军战 士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有的精神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讲,来自 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因为他们坚信中 国革命一定会胜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 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 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 信念。”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一)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
1、宁汉对立与宁汉合流 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 宁、汉合作正式实现。 1928年1月,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 标志着国民党形成了以蒋介 石为核心的统一。
第三 30万 次 第四 40万 次
3万
12万
1931年 7月 — 3万 —1931年9月 1932年 7月—— 4万 1933年3月
济南惨案中遭杀害的蔡公时
日本军国主义践踏国际法准则,残杀了国民党政府山东特派交 涉员及16名外交人员。日军于5月3日深夜包围并强行搜查了山 东交涉署,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用日语表示抗议:“我们是外交 官,这里是非战斗单位,不许搜查。”日军却毫不理睬,将蔡 捆绑起来,把他的耳朵和鼻子割去。蔡公时坚持民族气节,怒 斥日军暴行:“日本人对我如同古代奴隶社会对 待 俘虏一样”,“日军决意杀害我们,惟此国耻, 何 时可雪?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日军大 怒,又将他的舌头、眼睛挖去,并对其他人也百 般摧残。最后,除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的人全 部被日军杀害。其状之惨,令人目不忍睹。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
3、土地革命的意义和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4、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难点问题:
1、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
2、二、三十年代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3、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近代史纲要课后讨论
中国近代史综述:风云变幻80年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历史任务?答:(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教训: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是失败原因、教训?答: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原因: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2。
具有依赖性,洋务派官员主张向外“和戎",所办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企图以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3.具有腐朽性,管理模式上仍是封建衙门式。
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答: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答: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性报告
•
•
•
总结:
•
今天我们强调长征精神,强调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最重要的是强化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念。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人类文明价值观,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天人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社会 伦理观念等。特别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共产党人领导的长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现在我们非常需要弘扬这 些优良传统,以此来锻造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要持久发展下去,要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有自己的立足之 地,我们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的主体意识。 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要做到“人人有责,人人有份”,要真正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 起,从小事做起”这样一个基本定位。我们每个人怎么做,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管社会环境怎样、别人做得 如何,始终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就不能光盯着别人。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 都有责任自己首先做好。多一个人做好,就增添了一份实践远大理想的推动力量。从现在做起,就不能等待观望。 大家的工作、学习、生活,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每时每刻都在经受考验,我们 都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好这份考卷。从小事做起,就不能好高骛远,任何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 实际上都能折射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火花,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创造辉煌灿烂的明 天!
长征精神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各届国家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下,长征精 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伟大的长征精神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色彩,也 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长征精神的内涵:
•
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8 0 周年 , 8 0 年 来 关 于 红
军 长 征 的研 究 成果 丰 硕 。近十 年 , 学者 在 既有研 究
统 的《 北上 : 党 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 2 0 1 6 ) 、 石 仲泉 的《 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 ( 2 0 1 6 ) 、 任文的《 会 师陕北》 ( 2 0 1 4 ) 、 郑广谨 的《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传工作 、 女红军 、 长征精神 等热 点问题 的研 究成果和研 究方法, 并对红军长征的进一步研究提 出思考。
【 关键词 红军长征; 十年; 研究综述 [ 中图分类  ̄1 D 2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6 7 4 一 ¨O 2( 2 0 1 6) O 6 一 O 0 1 6 一 O 4
的《 从革命到政治: 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 ( 2 0 1 3 ) 、 刘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1 — 2 3
通道 会 议 、 遵义会议 、 猴 场会 议 、 黎平 会 议 、 扎 西 会
作者简介 : 胡孔发( 1 9 7 8 一 ) , 男, 安徽枞 阳人 , 池州学 院旅游与历史文化 学院副教授 , 博士, 研 究方 向为中国近代史 。
13整理编辑了一些研究资料近十年中学术界加大了对红军长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出版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2016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写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著的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2011
巾 叶 雪院 乡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1 研 究 成 果 概 况
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近代史纲要_概述
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近代史纲要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这是近代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回顾毛泽东时代以及长征精神的背景与形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我们将回顾近代史纲要中的毛泽东时代以及长征精神的背景与形成,探讨长征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然后,阐述继承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包括它对历史传承和当代社会影响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并总结文章中的主要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呼吁人们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并认识到其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通过研究长征精神,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力量和智慧,为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当前社会中,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这是“1. 引言”部分的描述,请根据需要添加或修改内容。
2. 近代史纲要2.1 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近代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首先,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文化大革命是从1966年开始的一场政治运动,旨在清除所谓的资产阶级和旧思想观念。
这场运动造成了社会混乱和经济下滑,对整个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其次,农村改革也是毛泽东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工农业合作化,毛泽东推行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公社制度。
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给农民带来了许多困难和负担。
此外,在毛泽东时代还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如三年自然灾害、朝鲜战争、大跃进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2.2 长征精神的背景与形成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到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战略行军。
概括长征的军心意义
概括长征的军心意义长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开始的一次历史性远征穿越5万多公里,从中国南方至西北的巨大行军。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军队经历了重重艰险,抗击追击,毅然决然地一路向前,勇敢地抵抗侵略者,最后抵达建国大业的西出长安领土,谱写了革命军队团结奋斗的伟大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和政治觉悟。
长征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其开始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变革,还建立了以党的领导权为核心的全新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这种政治新局面,使得中华民族步入了新的历史起点,为中国全面建设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
作为中国共产党站起来的第一支正规军,长征军穿越艰难险阻,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说,“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力量在于军队。
”革命的胜利,需要一支团结一致的、精神和体力都很强的军队,因此,长征的军心意义就在于,它像极了中国共产党在困难中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牢固建立了党的领导权,征服了侵略者,最终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中国革命事业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在长征中,党把有组织性的军事行动转化为一场史诗般的群众运动,在灾难环境中,以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赢得了无数革命斗士们的坚持,形成了一股精神,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使命赋予了力量,党把军队变成一支全国性的革命武装。
此外,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把军事行动与政治活动、经济组织活动联系起来,加强了革命的统一领导,实现了“双向穿越”,即从革命到战争,从战争到建设。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现了革命道德观的推广,倡导了党的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临时政府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由此,可以概括长征的军心意义,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及其武装斗争的决心和不懈努力,完美的诠释出来,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以及对于中国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追求,树立起伟大的榜样。
红军长征是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
红军长征是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之一。
在长征中,红军从一开始的逆境艰苦到后来的胜利战果,始终不懈地奋斗着,体现了中国革命者的坚毅、不屈、奋斗和牺牲精神。
长征的历程中,红军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始终保持了一股不屈不挠的斗志,这种精神既是对过去的一种继承,同时更是对未来的一个信仰。
中国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传奇,正是红军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不断的挑战极限,才最终赢得了长征转折点的大胜利。
面对重重困难,红军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出了这条智者远离的路,从而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迹。
同时,在红军长征中,还展现出中国的自强不息和自我革命的精神。
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深入探究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根源,寻找中国民众解放的正确道路,挖掘出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我提高的必要性。
正是这股自我提高、实事求是的精神,使中国得以走向一个崭新的未来。
长征期间,红军不断练习自我革命,消除一些不正之风,从而造就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
同时,在敌人的压迫下,红军还自我加强、自我改进自身的组织,不断完善自身的作战和行军能力。
正是红军的奋斗和自我完善,使得中国革命精神在逆境中得以彰显,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希望。
总之,红军长征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之一。
红军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斗志,同时也不断自我革命、不断十二企艰苦奋斗,使得最终的胜利果实的也更加辉煌,在此基础之上,中国民族精神不断得到了提升和完善。
正是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勇往直前的道路,成为了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坐标,根据这种精神,中国不仅仅在政治、文化和科技方面领先发展,同时在对待困难、面对挑战和探索未来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段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作为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之一,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十大历史事件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围绕这十大事件展开叙述,并带领读者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壮丽。
1.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四一二号通知,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红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历史上标志性的一刻。
起义虽然失败,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和反抗的决心。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之前,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毛泽东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军事根据地。
在这里,红军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拓展革命战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红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了执行中共中央的领导和开展革命斗争,红军不断进军,逐渐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红军壮大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4. 中央苏区的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是建立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的一大革命根据地。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苏区在长征前夕,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革命力量,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强大支持。
5. 渡过湘江战役红军长征途中,湘江作为一道巨大的障碍,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然而,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毫不气馁,指导红军顺利渡江,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敌人的阻碍。
6. 过雪山、草地长征途经贵州、云南等高寒地区的雪山、草地,在红军行军及战斗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关卡。
红军士兵们以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了饥寒、疲劳和缺乏装备等困难,坚定地踏上征程。
7. 瓦窑堡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瓦窑堡召开了重要的会议。
通过会议,红军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加强组织。
会议上的决策有力地推动了红军长征的进行,为红军士兵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8.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道难关。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
素荞杂谈栏目主持人/韩晴^教学参考在初中历魏学巾赫学生随国情怀—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〇舒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〇20年 修订)》中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 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 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 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事实上,对学生家 国情怀的培养应贯彻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初中 学生正值情感充沛时期,更加应该利用历史课程, 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 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根据课标 要求,笔者尝试将教学目标与五大核心素养相结合 进行设计。
(―)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基本了 解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五次“围剿” 及其结果。
能够清晰地讲述红军长征的基本经过, 认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意义,理解长征胜利的意 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〇(二)时空观念:学生在本课学习中,通过亲手 绘制路线,结合教师地图展示,掌握长征经过。
通 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时间轴,认识红军长征的 经过以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对这一时期参与者 的亲述、文件等材料的分析,利用已有史料进一步 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及长征的意义,并通过材料的 阅读,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四) 历史解释: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基本理 解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的基本概念。
(五)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对长征故事的讲述、 微课的观看与学习,能够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进 而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长征精神的解读, 立足当下,学习和继承长征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依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长征的经 过、遵义会议的召开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导人:上课前,教师播放《长征》纪录片的剪辑 片段,展示红军战士对长征的回忆,引发学生共鸣, 营造课堂气氛。
近代史长征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
毛 泽 东
七 律 长 征
·
长征经过的省份及里程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 和习惯称谓,红军长 征经过的省为14个: 江西、福建、广东、 湖南、广西、贵州、 云南、四川、西康 (原为四川一部分)。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 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长征过程中渡过的大江、大河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 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 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 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 渭水等
长征过程中翻越的山脉
翻过的山有18座, 主要有:五岭山地 的越城岭,云贵高 原的苗岭、大娄山、 乌蒙山,横断山脉 东部的大雪山、夹 金山、邛崃山,以 及岷山、六盘山等。
• • • • •
长征的历史背景 长征的过程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胜利的原因 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的历史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 略,全国抗日救国运动不断高涨,中日 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总形势 下进行的。 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未能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反围剿而被迫 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越出重围
红军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 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 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 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这时,红 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 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 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 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 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 利。
长征的史实
长征的史实十年征战,二万五千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事件。
长征一路几经磨难,但从中也孕育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力量,孕育了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导向,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框架。
本文就围绕着长征的意义,历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意义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长征,则是革命的重要战役。
四万余名红军经过漫长的征程,虽然人数减少了90%,但却在长征中锤炼出了一支善战的红军队伍,为新中国成立时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之后,毛泽东总结出了一系列革命实践的理论,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土地革命的经验。
这些理论和经验不仅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和民众的思想武器,而且成为了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历程1. 错综复杂的环境长征是一次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革命征程,其开始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人民解放战争迫在眉睫。
由于政治环境和军事形势的恶化,一大批红军部队被敌人包围,必须寻找到新的逃脱之路。
经过长期考虑,中央决定开展长征,以挽救敌在我占领的河南、湖南、江西等地的不利形势,打响反攻的第一声。
2. 筹备全面开赴长征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会议在遵义召开,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中央领导核心的领导体系,随即开始全面扩充和改组红军。
11月,中央决定全红军集中河东继续反扫荡,重整军队,准备长征。
1935年12月12日,长征开始。
3. 隆隆巨响开始长征时期,毛泽东创立了一些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指导思想,革命歌曲《我的祖国》在此时诞生。
整个长征期间,红军主力一路北上,历经千山万水,在十年征战的困难环境中锤炼了自己的思想、意志和纪律。
他们在荒山野岭中挑选出实战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形成了红军的核心力量。
4. 悲壮的铁军踏上长征长征的行进路线全长约25,000公里,中国西南山地灵秀、地势险要,南北经度横跨在黄,湘,川,滇四省区。
长征的加速速度极快,红军在西南山地根据地中既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敌人的游击战斗,又利用敌人的矛盾,进行了“空中万里行军”,使得红军能够经过险要的高山峻岭和激流险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 “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胜利 毛泽东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 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 人”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胜利
30万 30多 个师
毛泽东Βιβλιοθήκη 胜利周恩来 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 胜利 朱 德 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王 明 “左”倾冒险主义,城 市中心论,向城市全线 出击 失败
1933年 100万 10月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 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 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 区。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
★
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召开"绥靖"会议, 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 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 ★ 1934年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 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 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 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 央苏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 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 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 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 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 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 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 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 征 意义
谢谢!
小组成员:
个中国。其中,中央 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 长征结果:红军主力转移到中国西北地区 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 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 条,翻越的主要大山 有20座,攻占县城100 余座。
从江西瑞金出发
翻雪山 过草地
渡过湘江
抢渡乌江,攻占遵 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经甘肃到陕北吴起镇
◎
前四次反“围剿” 胜利的关键原因:
广大红军将士能够坚持毛泽东
正确的战略方针
◎
第五次反“围剿” 为什么失败?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以博古为 首的临时中央,推行“左”倾路 线,使红军失去了打破敌人“围 剿”的时机,红军被迫长征。
1934年10月,开始长 征,至1936年10月结 束,征途中共转战14
个省份,走遍了大半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 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 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 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 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 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 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 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 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 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 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 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 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 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 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 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 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 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 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 战。
★
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 义新战略和重进攻,中共临 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 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 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 的阶级决战。实行"左"倾冒 险主义的战略指导。
1933年五月,亲自组织和指 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 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 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 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 苏区。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 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 原理解决中国的革命路线、方针 和政策,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 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
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 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 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 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 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 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 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 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军顺利 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 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 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 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 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 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 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时间 第一次反 “围剿” 第二次反 “围剿” 第三次反 “围剿” 第四次反 “围剿” 第五次反 “围剿” 1930年 12月 1931年 4月 1931年 6月 7月 间 1932年 底 敌军 10万 20万 反“围剿” 指挥者 策略 结果
红 军
长 征
缘由及经过
壹 贰 叁 肆 伍
重点时间段
长征缘由 长征过程 遵义会议 长征意义
重点时间段:
1930-1933年10月,蒋介石五次“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毛泽 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长征结束——甘肃会宁会师
1935年1月初强渡乌江成功。接着于 1月7日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1月 9日,中共中央军委进驻遵义。在遵义, 中央红军获得了自长征以来少有的休 整,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再次召开政 治局扩大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遵义会议召开。 政治局最后做出决议,认为没有 能够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 重要原因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的 错误,而军事上的错误应有李德、 博古和周恩来负责,其中李德和博 古应负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