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

引论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

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

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

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

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

(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

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

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

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

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

6农耕经济

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

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

7宗法社会

(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宗”,本是“祖庙、祖、族”的意思;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关

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区

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

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其特点: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

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王从王室中分出去,另立为

宗。分宗一般都伴以授土授民的封邦建国,这既是

让失去王位继承权的诸王子分享王室的部分权力,

消除他们的不满,又可以使周王朝的大部分疆土掌

握在最为可靠的兄弟,同姓手中。这就是“封建

制”,所谓“封建亲戚,以蓄屏周”。周初统治者

通过封建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都控制在兄弟、同姓

手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为把他们也纳入血

缘网络之中,周初统治者实行异姓才可通婚制度。(3)宗法制度的本质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家庭、家族

和国家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方面具有共同性,都

是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家长

制,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

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4)宗法制度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崇拜,强调尊祖敬宗,宗族有严格的宗庙祭扫制度,历代君王十分重视宗

庙的营建,并将与社稷并重,作为国家权力的象

征。

8中国文化的特质

(1)《周易》是先秦学术思想和人文观念最集中的概括。《易》居儒家“五经”之首,道家“三玄”(《老子》《庄子》《易》)之一。

(2)《周易》其书

《周易》是周朝巫官求神问卜的记录,加上后来的学者研究论文,前者称为《经》,后者称为《传》。《周易》经历了上古的八卦,中古的六十四卦阶段,下古的《易传》三个阶段。现在一般认为,《经》由孔子整理,并被孔子作为教材而讲授;《传》则是孔子后学的作品,其中记录了孔子本人的观点。

(3)八卦生成图

两仪:阴阳

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

八卦:乾兑离震

(4)《周易》是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是华夏民众在“轴

心时代”文化自觉的理论概括,因此,我们可以从《周易》中领悟中国文化的风貌、特质。

(5)《周易》内在思想

A声声不息的生命意识

B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天人合一”主张所体现的是农耕社会追求自然与人和谐的理想,农民根据万物春生夏长的规律而春播秋获,不违农时、顺应物性,天佑众生,五谷丰登。

C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D取类比象的类比思维

第一章礼仪之邦——儒家文化

1华夏文化即是“礼文化”,“礼”具备了宗教、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功能

2孔子“以仁释礼”,试图通过对自然亲情的体验和提升而唤起并强化人们的道德理性,自觉自愿地遵守“礼”,是谓以仁释礼、仁体礼用。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若斯认为,在广袤的大地上之所以能行成并维系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传统意识形态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3第一节孔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千百年来一直被看作中国文化的象征。

(2)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收徒讲学,为了教学的需要,授集了鲁、周、宋等国的文献,编集了

《诗》《书》《礼》《乐》《易》《春秋》。“五

经”一直是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

象征。

(3)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不受身份、财产限制,他招收的学徒从事各种职业的都

有。孔子以“六经”为教材,教授礼、乐、书、

数、射、御“六艺”。

(4)孔子的仁学

孔子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孔子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是“礼”,即实现西周的“礼治”。

“仁”首先是表示一种情感,即“爱人”,“仁”是以孝悌为根本,又超越血缘关系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

(5)孔子以仁释礼的实质

孔子以仁释礼的实质即是从礼中发掘其内在的血缘亲情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