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中杂质原子扩散的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导体中杂质原子扩散的机理
微电子工艺2010-09-30 14:05:16 阅读15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Xie Meng-xian (电子科大,成都市)
在向Si和GaAs等半导体内部掺入施主或者受主杂质原子时,最常采用的技术是热扩散(Thermal Diffusion)和离子注入。
对于热扩散技术来说,往往都需要较高的扩散温度;因为施主或受主杂质原子的半径一般都比较大,要它们直接进入到半导体晶格中去是很困难的,然而如果利用高温产生出一些热缺陷,则通过这些热缺陷的帮助即可容易地扩散、并进入到半导体中去。
半导体晶体中原子扩散的机理不同于载流子的扩散。
载流子扩散的快慢主要决定于它们所遭受的散射作用;而原子扩散的快慢则主要决定于晶体中热缺陷(间隙原子和空位)的数量。
(1)原子扩散系数:
杂质原子扩散的快慢用相应的扩散系数来表征。
因为原子在晶体中的扩散,实际上是通过间隙原子或者晶格空位、一步一步地在晶格之间跳跃前进的;如果所需要跳过的势垒高度为Ea,则扩散系数D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常数Ea称为扩散激活能。
实验表明,溶解度愈小的代位式杂质原子,其扩散系数就愈大。
对于半导体中杂质原子的扩散,为了让晶体中产生出大量的热缺陷,就必须对晶体加热,让晶体原子的热运动加剧,以便于某些原子获得足够高的能量而离开晶格位置,并产生出空位和等量的间隙原子。
因此,原子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指数式增大。
对于Si晶体,要在其中形成大量的热缺陷,所需要的温度大致为1000oC左右,这也就是热扩散的温度。
(2)扩散机理:
施主或者受主杂质原子通过热扩散而进入到半导体中之后,必须要处于替代晶格的位置才能起到提供载流子的作用——即具有电活性。
从机理上来说,代位杂质原子扩散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三种:
①利用晶格空位的扩散:
在杂质原子的代位式扩散机理中,可以有两种重要的扩散方式,即(a)直接交换方式和(b)空位交换方式;在这两种代位扩散方式中,杂质原子利用空位的交换方式是最容易进行的(所需要的激活能较低),因此可以认为杂质原子的扩散等效于晶格空位的扩散。
虽然杂质原子以代位方式扩散的速度较慢,需要的扩散温度较高(800oC~1200oC),但是这种扩散可以精确地控制扩散深度(p-n结的结深)和掺杂浓度,只要精确地控制扩散温度即可(往往要求温度控制精度达到±1oC)。
Si中硼、磷等杂质的扩散就属于代位式扩散。
②利用自间隙原子的扩散:
杂质原子也可以通过晶体的自间隙原子来进行扩散,即自间隙原子取代杂质原子、并把杂质原子推到替代晶格的位置上去。
这种间隙式扩散只有在存在空位扩散时才会发生。
实际上,Si中硼、磷的扩散,就是利用Si自间隙原子和晶格空位这两种扩散机理来进行的。
③通过晶格间隙的扩散: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让杂质原子进入到晶格位置,即挤出方式(1)(即杂质原子取代晶格Si原子)和Frank-Turnbull方式(2)。
Frank-Turnbull方式也称为代位-间隙方式(SI),即是间隙杂质原子被空位俘获。
这里不需要Si自间隙原子的帮助;而且这种间隙杂质原子具有溶解度低于替位原子的特点。
此外,对于非施主和非受主杂质的扩散,情况将有所不同。
如Au、Pt等重金属杂质,因为这些杂质原子的半径一般都较小,则这些原子可以直接在晶格间隙中穿行,因此它们的扩散速度都很快(在1000oC 下10分钟就可扩散200~300μm的深度),则所需要的扩散温度也就较低一些(800oC~1050oC)。
总之,半导体中施主或者受主杂质原子的热扩散,主要是以代位式或者间隙式进行,扩散的速度较慢,所得到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erfc分布或Gauss分布,而且表面处的浓度高、体内的浓度低。
但是半导体中一些半径较小的重金属杂质原子(Au、Cu、Pt等)的扩散多为简单的间隙式扩散,则扩散速度很快,并因此可认为扩散以后的浓度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其浓度大小由该温度下的固溶度来决定)。
(3)Fair空位模型:
在杂质原子的代位式扩散机理中,扩散是通过空位交换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此比较常用、且又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扩散模型就是所谓Fair空位模型。
该模型适用于温度低于1000 oC、掺杂浓度在中等以下的多种杂质扩散的情况。
在Fair空位模型中,空位可以获得电子而带负电荷,也可以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
因为对于Si和GaAs而言,每一个原子都与4个相邻的原子以共价键联系着(GaAs中的价键还带有离子性),当出现一个晶格空位时,即有4个邻位原子的价电子层是不饱和的,所以空位能够带有的电荷可以有4种负电荷的情况(即一个电子电荷、2个电子电荷、3个电子电荷和4个电子电荷)以及4种正电荷的情况(即一个正电荷、2个正电荷、3个正电荷和4个正电荷);再加上中性的空位,则晶体中的空位共有9种不同的带电状态。
因为空位俘获电荷的数量与载流子浓度n(等于掺杂浓度N(x))成正比,所以带电空位的数量正比于[N(x)/ni]j,这里ni是本征载流子浓度,j是带电状态的阶数;又因为晶体中的空位数量总的来说还是很少的,因此每一种空位的扩散都可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从而晶体中杂质原子的总有效扩散系数D可以表示为如下的9项之和:
对于高浓度的扩散,则电子或空穴的浓度就等于掺杂浓度(n或p≈N(x));对于低掺杂浓度的扩散,则电子和空穴的浓度都近似等于本征载流子浓度(n≈p≈ni)。
如果Si材料中存在过多的自由电子时,则Fair模型表示式中的正电荷项可以忽略;如果存在过多的自由空穴时,则Fair模型表示式中的负电荷项可以忽略。
此外,在Fair模型表示式中的高次幂项(3次幂项和4次幂项)一般都很小,通常可以忽略。
若考虑到带电空位的扩散,那么载流子浓度以及扩散系数都将与坐标有关。
例如,Si中硼的扩散,在浓度小于1020 cm-3时,基本上都是依靠中性空位的本征扩散;在浓度等于1020 cm-3时只需要考虑带有单一正电荷空位的影响;而在浓度大于1020 cm-3时,则有些硼原子将处于间隙位置,或者结成一团,这时扩散系数将急剧下降。
又如,Si中高浓度磷的扩散,扩散分布可以区分为三个区域:①在高浓度区(表面附近),浓度基本恒定,这是由于扩散系数可表示为两个部分:一是中性磷原子与中性空位交换的扩散系数,二是带正电荷的磷离子与带两个负电荷的空位所组成的离子-空位对(带有负电荷)的扩散系数;②在转折区,许多离子-空位对发生分解,即造成电子浓度急剧减小,就使得杂质浓度分布也相应地很快下降;③在低浓度区,扩散速度加快,这是由于离子-空位对的分解、产生出了过剩的空位浓度,即使得未配对的磷离子扩散加快。
作为Si中施主的磷杂质,扩散系数较大(大于As和Sb),因此在VLSI技术中,常常用作为阱区和隔离区的扩散杂质。
杂质原子扩散的Fair空位模型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因此在扩散分布的SUPREM模拟程序中,都采用了该模型所给出的扩散系数表示式。
(4)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杂质浓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内建电场的加速作用。
这种作用将具有增强扩散的作用,最大可使扩散系数增大一倍。
例如,在Si中高浓度As扩散时,电场增强的作用就很明显(扩散系数增大一倍),从而导致As扩散的浓度分布变得非常陡峭;但是当掺As浓度超过1020 cm-3时,As将形成间隙式的结团、不能提供电子(即不能电激活),这就将导致高浓度As扩散分布的顶部变得较平坦。
作为Si中施主的As杂质,其扩散系数较小,则其扩散浓度的再分布也很小,因此常常用作为BJT的发射区扩散杂质和亚微米n-MOSFET源/漏区扩散杂质。
②气氛的影响~增强扩散和阻滞扩散:
氧化过程将要影响到杂质原子的扩散。
实验表明,在Si片氧化时,界面附近处将会产生出高浓度的间隙原子,并且其浓度随着深度而降低;在Si片表面附近处这些间隙原子具有提高硼、磷扩散系数的作用,但却具有降低As扩散系数的作用(因为间隙原子-空位的复合,使得局部空位浓度减小,扩散激活能为4.7eV),因此,在氧化过程中,可以认为硼、磷的扩散主要是以间隙原子机制进行的,而As的扩散则主要是以空位机制进行的。
这种氧化所导致的增强或者阻滞扩散的作用,都将要影响到扩散系数的大小。
也有实验表明,在氮化气氛中进行热扩散时,对杂质原子扩散系数的影响,与在氧化气氛中的恰恰相反,即有增强As扩散的作用(扩散激活能降低为3.7eV)以及具有阻滞硼、磷扩散的作用。
因为Si片在热氮化气氛中,在表面附近处会产生出大量的空位。
这种氮化气氛具有阻滞硼扩散的作用,现在已经应用于深亚微米Si器件及其IC的制造中。
当利用热氧化来制作栅氧化层时,往往需要在氧化气氛中掺入一些氮气,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重掺硼多晶硅电极中的硼原子扩散到沟道中,以免影响到器件的阈值电压和降低氧化层的可靠性。
(注意:氢气具有提高硼原子在氧化硅中扩散系数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