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最新版】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指引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指引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指引
演讲人
目录
01.
相关知识
02.
临床表现
03.
辅助检查
04.
相关治疗
05.
护理措施
06.
健康宣教
相关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概述
术后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等
手术目的: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神经外科手术的定义: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类型:包括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等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06
健康饮食和运动对神经外科患者的益处
术后注意事项
2018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01
2019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药物过敏
02
2020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
03
2021
定期复查,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05
康复指导
术后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B
恶心呕吐: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与麻醉反应、颅内压升高有关。
C
意识障碍: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可能与脑损伤、颅内压升高有关。
D
肢体活动障碍: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可能与神经损伤、脑损伤有关。
并发症
1
感染:术后感染是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顺畅,防止窒息
03
预防感染: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04
观察手术进展:关注手术进程,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
01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指南与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

指南与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

指南与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手术患者出凝血管理是围术期的重要问题。

由麻醉学专家对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等达成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在考虑为患者选择恰当的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监测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査。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1)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2)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3)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査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査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査。

出凝血监测大体可分为: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査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

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出凝血功能检测出凝血功能检测大体可分为:凝血功能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査(SLT),包括PT、APTT、INR、FIB、D-二聚体等,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VHA)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VHA包括血栓弹力图(TEG)和旋转血栓弹力图(ROTEM)等。

术中建议在制定了比较恰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监测VHA以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的用量。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

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挽救了很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多系统、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

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为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讨论了相关研讨,并同时邀请了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内专家作为顾问和指导,共同制定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既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重症护理等多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又是重症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专科化、精确化、目标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单元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共识主要适用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

针对涉及的相关内容,本共识在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合作及指导下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标准和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见表1)。

表1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循证医学标准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1.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和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和监测技术、依托先进的设备、仪器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单元。

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的规范标准[1],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单元做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高级以上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管理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管理

素或者正常剂量普通肝素
第1天: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在术前
24h进行,评估INR值
第0天:手术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服用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根据手术出血和术后6h的头颅CT复查情况,在术后6-72重新开 始肝素治疗,待出血风险控制后再开始服用新型抗凝药物。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老龄化社会时代,患有心梗、脑梗、房颤及心脏瓣膜疾病等心脑血 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抗栓 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抗栓药物治疗过程中颅内出 血患者比单纯颅内出血患者预后差,并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高。
目前,国内对抗栓药物治疗中的颅内出血处置方法相对不规范。 1.抗栓药物治疗的矛盾性;2.涉及多学科专业;3.传统观念认为抗 栓药物治疗情况下手术是禁忌。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什么是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
肝素
将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1.5-2.0倍
依诺肝素
1mg/kg 2次/d或1.5mg/kg 1次/d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用药剂量为每次85 I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间隔12小 时。可依据患者的体重范围,按 0.1ml/10kg 的剂量每12 小时注射一次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金属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支架术 后6周进行, 需同时继续服 用阿司匹林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术后612月进行,需 要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
术后6个月内需 行限期手术, 则建议围手术 期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和氯吡 格雷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2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全文)原发性脑干出血(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PBSH)是指排除了外伤、血管畸形、肿瘤等可溯源继发性因素的自发性脑干出血。

在无法溯源的PBSH中,多数伴发高血压病,在国内常称为高血压性脑干出血(hypertensive brainstem hemorrhage,HBSH),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最致命亚型。

血肿通过对脑干神经核团、传导束、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重要结构造成破坏、挤压,迅速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

通常起病急,致残、致死率极高,对现存所有治疗手段构成挑战。

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理念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很少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积极手术干预,特别是对PBSH的手术治疗列于手术禁忌之列。

虽然国内许多单位已开展PBSH的手术治疗,但缺乏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

因此,目前国内外均没有PBSH相关的专家共识和指南。

随着医学影像、评估方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不断受到挑战。

本文汇聚国内医学会和医师协会两大脑血管外科学组专家及所在单位的经验,同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达成以下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大家提供PBSH临床诊治的参考和建议。

一、概要PBSH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严重的亚型,占所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6%~10%,最常见部位发生在桥脑。

责任血管位于脑干内部、邻近的小脑或丘脑,溢出的血液在脑干间质内扩展或由邻近丘脑、小脑向脑干内扩展并形成血肿,还可累及脑室系统。

损伤类型包括原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及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损伤。

因受损结构特殊,残存功能有限。

此外,重症管理不当及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也不容忽视。

由于出血量、累及部位、基础疾病、重症管理与操作水平的差异,PBSH 预后可能大相径庭。

适当的血肿分型可对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带来方便,但目前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规范化精准施治。

其次,因多数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临床常用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等评分方法对该病预后评估的区分度不高,难以对疗效作精细化评价,不利于现有方案的优胜劣汰。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PPT课件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PPT课件
3
主要内容
• 一、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解剖生 理学基础、危险因素与发生机制 • 二、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临床特 点 • 三、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 • 四、小结
4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解剖 生理学基础、危险因素与发生 机制
5
神经外科手术出血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颅脑组织的解剖生理学特性决定了神经外 科围手术期具有容易出血的特点。由于脑组织 血运丰富,而且组织结构层次复杂,任何一层 组织止血不完善都可能成为术中及术后出血的 来源。此外,颅内血管细、脆,大多数情况下 不能用丝线结扎止血;有些手术部位深在、视 野狭窄及操作不便,使其止血更加困难。
8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 的临床特点
9
术前颅内出血
临床上除了可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 状、体征外,共同的表现是颅内压增高,重者 形成脑疝甚至危及生命。头颅CT检查可以明确 诊断并了解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对周围组织 的影响。一般出血量超过30 -40ml,中线结构 发生移位,后颅窝血肿,以及由于动脉瘤或脑 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风险较大,常需要手术处 理。
12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 的防治
13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原则
• 1. 一般原则: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尤其是 术中出血不可避免,止血不彻底会影响手 术的治疔效果,重者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应该对围手术期出血进行有效防治。防治 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术前系统评估、 预防为主,术中彻底有效止血,术后严密 观察、及时处理。
11
术后颅内出血
术后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 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术后颅内血流动 力学改变、高血压、脑肿瘤分离切除困难、血管损伤、残 留瘤腔出血等是导致术后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术后颅内 出血虽然通常发生在手术操作部位,但也可发生在远隔部 位,如幕上开颅手术并发小脑出血,常在术后即刻或数小 时内发生,可威胁生命。此外,后颅窝手术也可并发幕上 颅内出血。硬膜下血肿有高纤溶特性,是术后局部出血的 一个重要原因。术后颅内出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现意 识障碍或进行性恶化。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妇科良恶性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贫血,对千大量出血和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是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但输血存在固有风险。

研究表明,贫血、出血以及异体输血均是手术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的核心内容为:优化术前红细胞量;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益;增加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把握急性输血指征。

因此,PBM是整体解决围手术期患者贫血、出血和异体输血的优化方案[2]。

PBM的全球定义是以患者为中心,采用系统化、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管理和保护患者自己的血液以改善其结局,同时提高患者安全和主动参与意识[3]。

2022年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WS/T796—2022)发布并千202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然而针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更缺乏相关指南和共识。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提供规范化和可行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PBM的实施方案。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一)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1采集病史: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液状况采集相关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是急性还是慢性贫血,患者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肾脏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2实验室检查:O血常规:血红蛋白(hemogl o bi n,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 ean corpuscul a r hemogl o bin c oncentration,MCH C)可初步判断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比例可判断骨髓红系增生情况。

@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筛查[4]。

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主要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术部位发生出血或再出血,重者可导致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危重者可引起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脑疝,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围手术期出血及再出血的有效防治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血液科、麻醉科等多名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其旨在提高神经外科医生对围手术期出血的认识,使之防治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效、更规范。

一、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解剖生理学基础、危险因素与发生机制1.神经外科手术出血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颅脑组织的解剖生理学特性决定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具有容易出血的特点。

由于脑组织血运丰富,而且组织结构层次复杂,任何一层组织止血不完善都可能成为术中及术后出血的来源。

此外,颅内血管细、脆,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用丝线结扎止血;有些手术部位深在、视野狭窄及操作不便,使其止血更加困难。

2.神经外科手术出血的发生机制与原因、危险因素:术前颅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外伤性颅内出血、脑血管病性出血以及其他颅脑病变伴发出血。

外伤性颅内出血包括硬膜外、硬膜下和脑内血肿,多由于骨折、对冲伤、相对运动产生的剪力损伤血管而引起;脑血管病性出血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脑室内出血等;其他颅脑病变伴发出血,常见的有脑肿瘤并发出血,可表现为肿瘤内出血、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出血是不可避免的。

除了解剖生理学因素外,还有其他很多相关因素参与其中,如病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等。

此外,脑组织内富含凝血酶原激酶,受损后快速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炎性细胞、血小板以及受损的内皮组织在创伤早期释放的组织因子可启动一系列的促凝血反应。

广泛凝血的直接结果是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耗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致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进一步减少,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通过优化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出凝血管理策略,可以改 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多学科协作
通过多学科协作,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状态,制定更加合理的出凝血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手
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THANKS
术后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
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05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方案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01
02
03
04
术后出血
手术部位渗血、血肿形成,可 能导致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
障碍等。
脑梗死
术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栓 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颅内感染
手术创伤、植入物等因素可能 引起颅内感染,表现为发热、
诊断流程与标准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进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初步判断出血或缺血等病变可能性。
实验室检测与影像学检查
根据初步判断结果,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影像学 检查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和范围。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 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 症状的疾病,如感染、肿瘤等。
03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与诊断技术
实验室检测指标
常规凝血指标
01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FIB)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状态。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
02
通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检测,了解血小板数量和
功能状态。
纤溶系统检测
03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凝血管理护理课件

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出凝血管理护理课件
心理护理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增 强信心。
术中护理配合
STEP 02
STEP 01
配合手术操作
监测生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 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STEP 03
记录护理记录
详细记录术中护理过程和 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为 术后护理提供参考。
凝血
血液由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以止血。
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三个阶段 。
围术期出凝血异常的原因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组织损伤会引起出 血和血小板活化,导致凝血异常 。
疾病因素
一些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出凝血功 能。
麻醉影响
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 功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STEP 01
神经外科手术是针对脑、 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疾 病的手术治疗。
STEP 03
手术方法包括显微手术、 立体定向手术、内窥镜手 术等。
手术目的包括解除病因、 缓解症状、恢复功能和延 长生命。
神经外科手术的分类
根据手术部位
大脑手术、脊髓手术、周 围神经手术等。
根据手术方式
开放手术、微创手术、显 微手术等。
药物作用
患者可能服用一些抗凝或抗血小 板药物,增加围术期出血风险。
围术期出凝血异常的预防与处理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出凝血 1
评估,了解患者的出凝血 状态和相关病史。
术后护理
4
定期监测患者的出凝血指 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确保患者安全度过 围术期。
术前准备
2
根据评估结果,对存在出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其中脉络膜前动脉来自颈内动脉,供应基底节及间脑的大 部;脉络膜后动脉来自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背侧、三脑 室脉络丛及丘脑背侧。 2.小脑的动脉供应:由小脑上、前下及后下动脉供应。 3.脑干的动脉供应:
①中脑:来自大脑后和小脑上动脉供应。 ②桥脑:来自基底动脉的中央支及小脑上动脉分支。 ③延脑:来自脊髓前、后动脉、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 脉分支供应。
2.丘脑上部(包括松果体、缰三角和髓纹等结构) :其中松 果体为人类的内分泌器官,分泌黑色紧张素和8-精氨酸加压 催产素,两者对生殖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3.丘脑后部(由内、外侧膝状体组成):其中内侧膝状体是听 觉传导纤维的中继站;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纤维的中继站。
4.丘脑下部(由大、中、小三类不同的细胞形成的十余个核团 构成):丘脑下部与体温、水平衡、垂体前后叶内分泌及生 物钟的调节有关。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鲁艾林
2019/9/25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鲁艾林
2019/9/25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鲁艾林
2019/9/25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鲁艾林
2019/9/25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鲁艾林
2019/9/25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鲁艾林
2.间脑

间脑分为五部分:
1.丘脑:是除嗅觉外,身体一切感觉传至大脑皮层的中继站; 维持、调节意识状态、警觉和思考;还是某些运动的整合中 枢。
4.脑干网状下行纤维调节躯体运动并参与姿势反射; 脑干网状下行纤维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5.脑干内的缝际系统参与调节睡眠—觉醒、镇痛、体 温及神经内分泌等活动。
2019/9/25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鲁艾林
4.小脑
1. 小脑借上、中、下三只脚分别与中脑、 桥脑、延脑相连。

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共识及指南(2023) 小于20M

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共识及指南(2023) 小于20M

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共识及指南(2023)
目录
1.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2
2.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指南_2018版13
3.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19
4.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34
5.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0)39
6.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44
7.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版)54
8.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临床管理中国指南(2022)71
9.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2022)82
10.中国成人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标准技术专家共识(2020)89
11.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96
12.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1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术部位出血或再出血,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甚至引发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和脑病等临床危象,危及患者的生命。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经于2010年组织编写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此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水平。

然而,近年来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有了新发展,首先,患者的疾病谱或自身情况发生改变,许多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对这种患者进行手术,在围手术期止血方面要多加注意;其次,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问题,很多手术都面临着既要抗凝又要止血的难题,给神经外科医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第三,新的止血材料不断涌现,从最早的明胶海绵、再生氧化纤维素到目前的流体明胶纤维蛋白黏合剂(又称生物蛋白胶),止血效果越来越好。

在上述背景下,为及时应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血液科和麻醉科的知名专家,对2010版《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后,撰写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以下简称本共识),以期指导神经外科医生合理地选用技术和止血材料,有效、规范地防治手术中及围手术期出血,提高手术效果。

一、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解剖生理学基础、危险因素与发生机制(一)神经外科手术出血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颅脑组织的解剖生理学特性决定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具有容易出血的特点。

由于脑组织血运丰富,而且组织结构层次复杂,任何一层组织止血不完善都可能成为术中及术后出血的来源。

此外,颅内血管细、脆,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用丝线结扎止血;有些手术部位深在、视野狭窄及操作不便,使其止血更加困难。

(二)神经外科手术出血的发生机制与原因、危险因素神经外科手术出血主要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颅内出血3个部分。

术前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外伤性出血、脑血管性出血和其他颅内病变。

颅内出血按部位分为硬膜外、硬膜下和脑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

其中外伤性出血在这3个部位均可发生,多由外力作用使脑血管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引起;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脑内出血,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其他颅内病变伴颅内出血的情况,多为脑肿瘤伴发出血等。

除了由各种解剖生理因素及手术操作引起的术中出血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以导致出血,比如术前服用抗凝药、患者本身存在凝血机制异常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术前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以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从而造成术中止血困难;术中脑组织受损后,可以迅速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等,启动一系列凝血反应,广泛凝血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加上纤溶机制被激活,使术中止血更加困难。

二、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临床特点(一)术前颅内出血临床上除了可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体征外,共同的表现是颅内压增高,重者形成脑病甚至危及生命。

头颅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了解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一般出血量超过30~40 ml,中线结构发生移位,后颅窝血肿,以及由于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风险较大,常需要手术处理。

(二)术中手术区域局部出血术中手术区域脑组织出血不可避免。

神经外科手术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间比较长;手术视野狭小操作不便;伤口创面广泛;某些肿瘤血供丰富、血管发育类似血窦造成术中止血困难;肿瘤累及或包绕主要供血动脉及分支;凝血功能不良导致颅内出血;脑动静脉畸形有多条分流短路,静脉因分流动脉血液而成为粗大的“红色静脉”;手术过程中远隔部位出血及灌注压突破造成急性脑膨出和止血困难;术中由于不同原因,如血压升高,或出现恶心、呕吐、咳嗽、躁动等使颅内压增高的情况都会加重或引起再出血。

(三)术后颅内出血术后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

术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脑肿瘤分离切除困难、血管损伤、残留瘤腔出血等是导致术后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

术后颅内出血虽然通常发生在手术操作部位,但也可发生在远隔部位,如幕上开颅手术并发小脑出血,常在术后即刻或数小时内发生,可威胁生命。

此外,后颅窝手术也可并发幕上颅内出血。

硬膜下血肿有高纤溶特性,是术后局部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术后颅内出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现意识障碍或进行性恶化。

三、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一)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原则1.一般原则: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尤其是术中出血不可避免,止血不彻底会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重者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应该对围手术期出血进行有效防治。

防治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术前系统评估、预防为主,术中彻底有效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2.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防治原则: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由丹麦HenrikKehlet教授于1997年首次提出[1]。

它是通过将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优化组合,在医疗、护理、麻醉及营养等学科的协作下,减少机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预防并发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设备、材料(包括止血材料)的不断革新,ERAS在神经外科领域亦逐步开展应用。

尽管护理、麻醉等措施的优化改进在神经外科ERAS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毋庸置疑,手术是ERAS真正的核心,ERAS包括微创理念、微创手术、减少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其中减少术中出血是实现ERAS的重要因素之一。

减少术中出血可避免失血带来的各种危害、减少输血量及输血带来的并发症;微创手术还包括彻底止血,预防术区出血,避免术后出血才能真正实现术后加速康复。

同时,多种ERAS相关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管理措施,例如术前教育、镇痛方案制定、术中监测、血液制品应用、预防癫痫,术后镇痛、防治呕吐及肠道管理等,又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的可能,降低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2](二)术前评估1.一般原则:越来越多的药物可导致患者在急诊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中出血风险增加。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以及静脉血栓、房颤患者使用的抗凝药物,此外还有治疗慢性疼痛的非甾体抗炎药。

尤其是在当今大量使用冠状动脉及颅内支架的年代,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多,其带来的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及开颅手术时的出血风险使得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更为棘手,也由此衍生出“药物相关性卒中”的概念,特指因药物导致血液成分改变或出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从而诱发的卒中事件[3]。

Chimowitz 等[4]通过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由阿司匹林导致的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2%,其中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36%,由华法林导致的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3%,其中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1%,两者的年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因出血样本量小而无法计算差异统计学意义。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与未服用相关药物的患者相比,服用阿司匹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患者的3个月死亡率至少增加了1倍,使用华法林的患者的3个月死亡率增加了2倍[5]。

Steinberg[6]对4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考察了新型口服抗凝剂和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所致房颤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结果发现,相比华法林新型抗凝药物具有类似的治疗效果,但可降低卒中或系统性栓塞的发生率(RR=0.81,P、颅内出血的风险(RR=0.48, P和全因死亡率(RR=0.90,P=0.0003),服用新型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抗凝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因此,在术前需要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有无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抗凝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使用,并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必要时应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或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风险,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询问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史以及家族史。

(2)有无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史,是否已经停药,以及停药时间。

(3)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可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服用华法林者需常规检测INR水平。

血栓弹力图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变化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可反映血小板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功能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助于评估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出血风险评估。

(4)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自发性颅内血肿,术前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CTA),以确定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动脉的关系、侧支循环等,视情况选择是否给予血管内治疗。

(5)综合病史、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权衡患者的出血和血栓栓塞风险,必要时可请相关科室会诊,比如凝血因子缺乏者可请血液科会诊,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房颤、心脏瓣膜病患者等可请心内科会诊,通过多学科讨论,共同制定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6)对于关键凝血因子缺乏者,应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

(7)对于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者,如要行择期手术,一般需停药5~lOd,具体应参照血小板聚集率。

如需急诊手术,可给予去氨加压素和(或)血小板输注支持治疗[7]。

近期研究报道,在≥65岁的老年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中,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并未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8]。

考虑到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多伴有心脑血管血栓栓塞的风险,停药与否需个体化处理,具体可参考本共识《抗凝药物围手术期处理》部分。

(8)对于口服华法林抗凝者,择期手术可以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如需急诊手术,可给予静脉推注2.5~5mg维生素K,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将INR控制在1.5以下时可以手术[9-10]。

(9)肝素类制剂半衰期短,一般停药12 ~24h即可,如需急诊手术,可用鱼精蛋白进行逆转[11]。

(10)新型抗凝药物半衰期短,但是对于高出血风险的神经外科手术,建议停药5d左右。

如在2h内服药,可口服活性炭吸附,以减缓肠道吸收。

目前已有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的拮抗药物(分别为Idarucizumab和Andexanet),无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议静脉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激活凝血酶原复合物[12]。

(11)有研究表明,肝素类药物通过灭活凝血酶达到抗凝目的,而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可抵抗肝素类药物的灭活,维持凝血活性。

因此,在局部使用含凝血酶的纤维蛋白黏合剂(又称生物蛋白胶)可能对预防肝素化后引起的术后再出血风险有帮助,同时也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研究[13]。

(12)对于有高血压病史、尤其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病史的患者,应于术前控制血压,避免发生大的波动,以防术中、术后因血压升高而发生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