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合集下载

最新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最新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分析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使我们清醒地、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不要过于乐观。

同时,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国际比较、工业化程度、产业竞争力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而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一、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1.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1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2给出了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注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译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注2:①、②、③、④分别为世界银行以199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的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755美元以上但低于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2995美元以上但低于9266美元)、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三次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包括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产业结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变化包括二次转移和三次转移两个阶段。

1、二次转移阶段二次转移阶段发生在农业比重开始下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传统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增加。

因此,工业部门的比重开始增加,而农业部门的比重开始下降。

这种变化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2、三次转移阶段三次转移阶段发生在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开始衰退,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开始增强。

因此,工业部门的比重开始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开始上升。

这种变化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经济从制造业驱动转向创新和服务驱动。

三、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制造业优化升级。

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

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

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宋立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竞争力提升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当前一产比例略高于理论预期值,二、三次产业比例略低于理论预期水平,但偏离程度处于合理区间。

据此判断,我国现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已趋于基本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十二五”后期到“十三五”时期,要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从三次产业比例关系调整转变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上来。

面对世界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问题和挑战,要在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同时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全球产能过剩背景下的竞争新优势。

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当前二次产业比例虽然基本适当,但其中包含了个别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虚胖现象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因素。

下一步要加减法并举,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保持动态竞争力。

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型产业,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要推动过剩行业产能调整,适应全球化高峰期过后世界经济发展和分工与布局变化新特点,改造提升周期性过剩产能,加快转移成本制约型过剩产能,坚决淘汰绝对过剩型产能,在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

近年来服务业比例缺口有所缩小,既包含了奢侈性生活服务业过度发展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生产性和人本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方面要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电信、运输、金融等因受管制而相对滞后的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出口与走出去,努力改善服务贸易逆差局面。

另一方面要在抑制个别生活性服务业过度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人本型生活服务业。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一、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扩大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偏向消费者更有价值的以服务、高端制
造消费品,以及新型包括旅游、互联网、体育等现代服务业的消费,提升
综合消费水平,从而拉动实体产业发展。

2、转变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企
业原有经济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协同发展,建立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

3、流动性稳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改善金融
机构服务质量,改进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升流动性安全。

二、优化思路
1、加快政策创新: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多渠道、多领
域施加政策,深化,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
积累稳定动力。

2、发动市场:改变传统经济模式,把市场有效发挥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市场准入政策、行业活动规制、补贴政策等激活市场,提高行业
竞争力。

3、优化环境氛围:加强环境保护。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一、产业结构演变历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轻工业为主,农业占比较大。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主导产业为国有企业,整个经济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调控和计划。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产业结构,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重工业更加发达,轻工业和服务业不足。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形,非国有企业开始蓬勃发展,组成了一个小而活跃的私营企业群体,三个产业逐渐平衡。

第三阶段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制造业仍然是主要产业,但服务业发展较快,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高科技创新成为热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由上面的分析可见,产业结构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则可以带来以下意义:1.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方式和经济模式的升级,从而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2.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并且有利于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实现国际化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对产品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有助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

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产业政策,包括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以激励企业发展。

2.改善城乡经济结构。

重视农业和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城市和特色小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3.推进企业改革创新。

加快企业改革创新,建立创新平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产业分工的灵活度。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作者:谈辰光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27期【摘要】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只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内部运作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用,可以说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变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投资消费率作呈现一定关系。

文章在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理论指标进行评价,提出一些产业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增长就业结构投资消费引言1.产业结构定义。

产业结构是指国名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2.产业结构的分类。

产业结构有很多分法,我国采用的是三次产业分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二、文献综述库兹涅茨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是总量增长,即总量增长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

他以创新为基点考察了在某些部门率先出现的创新,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复杂关联,对产业结构转换发生的重大影响,尤其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主导部门通过其扩散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换,从而加速经济增长的状况。

这两种分析虽然有所不同,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1.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我国自1978年起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28.2%下降为2008年的11.3%。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期间比较稳定,在42%—48%之间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不断上升,1978年的20%上升到40%左右。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最新】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最新】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仍然存在,并且不容乐观。

关键字:产值、劳动力、偏离度、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的划分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般说来,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理论,已普遍用于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

但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国统字【2003】14号,《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表1从表1可见:①我国1993~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46.6%逐年上升到1996年的47.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33.7%逐年下降到1996年的32.8%。

②我国1996~2002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3.7%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13.7%,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47.5%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44.8%,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2.8%逐年上升到2002年的41.5%。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其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变。

近年来,与新经济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地位有所下降。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思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1.传统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尽管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但是传统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依然重要,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一部分。

尤其是在一些人力成本较低的行业中,如服装、纺织、鞋业、家具等,中国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2.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快速推动,如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

特别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5G网络领域已经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这些新兴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3.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中国产业集群发展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和高端化的趋势。

比如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江苏苏南地区的纺织业、浙江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产业升级和规模化的推进,中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优化思路1.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方向,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研发更多高新技术,鼓励企业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和工作流程,提升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还需要加强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合作,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环境。

2.发挥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支持,通过降低税收、提供优惠融资和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快集聚和协同发展。

同时,优化产业集群内部的环境和条件,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水平,加快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

3.推进跨界跨行业的合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企业加强合作。

政府应该鼓励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面升级转型。

最新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最新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分析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使我们清醒地、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不要过于乐观。

同时,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国际比较、工业化程度、产业竞争力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而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一、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1.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1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2给出了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注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译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注2:①、②、③、④分别为世界银行以199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的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755美元以上但低于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2995美元以上但低于9266美元)、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一、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开放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高度依赖投入性行业向高科技服务行
业转变。

目前,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上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多元化、
渐进式结构,技术进步、投入资源有效利用和产业股份分类开发结合形成
新的经济结构。

目前,中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工业结构稳定。

中国的工业指数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目前机械、电子、冶金、通信等重工业比重占比也占GDP的45%左右,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高技术服务行业发展快速。

服务业贡献经济增长的比重也正在上升,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
新的动力。

3.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正在缩小。

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走出去
政策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城乡双方的收入也
在不断改善,人均GDP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二、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思路
1、完善价格机制,促进产业调整。

2024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2024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2024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一、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新的面貌。

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制造业正逐步向中高端转型。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尤其是在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以其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特性,正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将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发展。

服务业将更加注重品质和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高新技术产业将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二、政策导向与市场响应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支持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

这些政策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市场响应方面,随着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同时,传统产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整体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和配合。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升级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布局等手段,我国传统产业正在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环境状况也较为复杂。

因此,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研究作者:郭晓萌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20期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历经了多次变革,但还很不合理。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看,各次产业问比例偏差较显著;从内部看,需要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等进行优化调整。

关键词!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变化调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总的看来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率低、服务业比重低、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的现象。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半阶段。

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农业却后继乏力,比重持续下降。

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及特点(一)总体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

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如图1所示)。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内部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农业基础仍显落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这期间有政策调整的原因,内部结构得到了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4.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2.6%。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130410131 赵梓希【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

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

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将先进行二者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对我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发展一、文献回顾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许多经济学家就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有:库兹涅茨、钱纳里和罗斯托。

库兹涅茨提出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就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i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 1949) 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为此, 库兹尼茨(Kuznets, 1957) 用50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 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将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 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

钱纳里(Chenery, 1960) 通过分析部门增长的决定要素出发, 并利用51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说明,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 服务行业和农业变化最小, 而制造业增长最大, 由此提出产业增长的模式, 并认为这种工业化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正如库兹涅茨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一样,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因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且因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获得的结构效应也能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又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均衡, 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优化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优化

1)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资所占比重只有2%左右,结果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两个比重下降不同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每年每个农村劳动生产率约为200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

具体表现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加工工业盲目建设和扩张,一般加工工业供过于求,高质量的加工产品供不应求,传统加工业比重大,以电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航空航天等科学领域带动的新兴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3)在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地,使得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处于世界较落后的水平。

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

工业化阶段是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

由于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其加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优化(1)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要走出集约型产业投资的道路。

(2)合理安排第二产业投资,在保证第二产业投资绝对量有所增长的同时,使其内部投资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3)强化第三产业投资,第三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现实问题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现实问题分析

作者: 赵峥[1];姜欣[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创新
页码: 64-6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产业结构;历史进程;现实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1991年)、产业结构演变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提升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够仍然是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需要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一、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和调整。

在这篇论文报告中,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政策调整以及未来展望。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是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人群的需求也在逐步升高,这促使某些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到更具前瞻性、更新的行业中。

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也带来了海量资金和技术与管理经验,这同样也推动了一些行业的转型和发展。

三、主要趋势总体上,中国经济正在向服务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发展。

随着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服务行业成为了自然的首选,这包括了居民服务、教育、医疗等等。

同时,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领域的发展也成为政策的重点方向。

而一些传统行业将逐渐退出市场,其中包括玻璃制造、钢铁制造等重污染产业。

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变革、调整将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的五大方向发展。

整个产业格局逐渐适应高技术发展和信息时代特征,在国际市场方面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同时,新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也将更多的成为支柱产业,如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

传统产业整体发展极度不平衡,重视短期利益、忽略市场变化等问题仍待解决。

五、政府政策调整以支持新产业为主的政府政策逐渐成为了现实,其中涉及到了财税支持、金融支持、管理制度规范提升等多方面政策体系的落实。

此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也将是政府政策的重点之一。

六、未来展望在未来,基于绿色制造和技术创新的费时产业,以及同时具备信息与物理性的智能制造,将是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的主导。

然后,新产业为一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技术积累也将具有更大的意义。

政府需要尽快加强监管杠杆,继续改善生产制造框架,适应社会形势和推进升级,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130410131 赵梓希【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

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

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

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

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

(其中在1984年,2013年前后超过第一,第二产业。

)因此从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会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图4 1952—2014年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二 、中国各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时期选择:因为“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

)所以以下就每个“五年计划”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分析。

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作为开端的53年,我国经济以第一产业主导,随后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而到57年时任是第一产业占比最大且高出二、 三产业10个百分点,但有明显的下滑。

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上升并与第三产业持平,第三产业这一时期相对平稳。

原因分析:我国启动“工业化”。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比1952年增长98%;第二产业比重得以上升。

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

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以第二产业主导,其比重先升后骤降。

第一产业与之对应现降后升。

第三产业相对平稳。

原因分析:国内,由于党左倾思想导致的“大跃进”运动,过度夸大人民生产力,大练钢铁,大办工厂,不顾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兴农业。

使我国前期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下降的态势。

但后期,由于过度生产不顾自然规律引发了59—61年的“3年自然灾害”,人民温饱问题严重,各产业生产力下降。

其后几年产业增加值较前期下降。

(1958年第一产业450亿元、第二产业484亿元,第三产业375亿元;1960年第一产业445亿元、第二产业389亿元、第三产业387亿元)。

国外,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回对华援助人力资金物资。

我国工业化进程受阻,其比重剧降,并长时低于第一产业。

三五时期产业结构: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有着先增后降的走势,而工业则先下滑后快速回升。

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任变化不大。

原因分析:国内,《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所以这一时期的农业比重如此之大。

而68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各产业基本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国外,由于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中共中央同时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第二产业在后期得以快速增长。

而服务业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直没有较大变化。

四五时期产业结构:四五时期产业结构变动不大,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比重也缓慢上升,一、三产业较为平缓。

原因分析:国内,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波浪正逐渐平息,国家经济建设得以慢慢恢复,三大产业的继续发展,各产业总值上升。

国外,中美、中日关系的和解,前后的建交都为中国迎来了一个平和的国际环境,冲两国的设变引进也为我国的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五五时期产业结构:五五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元年,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以下滑接近30%,而这时的第三产业有小幅上升但大体没变。

原因分析:国内,78年我国对内实行改革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

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建立以深圳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实验区,各产业增加值明显较上一时期增幅较大,尤其第三产业突出。

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环境,为以后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

国外,对外我国采取开放,放宽外资的引进条件,为外资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加大外资、设备的引进。

而这一时期又主要以港澳台地区的外资进入大陆发展制造业为主。

同时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使得我国的第二产业有明显上升态势。

六五时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有所回升后下滑,大体不变。

第二产业这一时期这有明显下滑。

第三产业后期迅猛发展,并超过第一产业。

原因分析:国内,79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经济调整问题。

会议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要用3年时间进行调整,坚决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

会议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在以后2年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重工业增长速度,努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逐步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和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大力安置城镇青年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81年,开始实行家庭责任联产承包制,也为第一产业的回升提供动力。

可见六五时期,产业结构之所以这样变化,是为了让我国的产业结构趋于正常化,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一、第三产业比重。

不一味地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整体经济结构。

国外,80年代出,国际态势基本向好,无重大事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

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七五时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以往下滑态势,到七五时期时其比重以致最低。

第二产业也有小幅下滑,但较六五时期,下滑速度减缓。

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

原因分析:国内,"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

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

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认真对付的难题。

所以"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

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由此不难看出第三产业比重呈唯一上行产业。

国外,当时由于我国和美国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好,国际市场平稳,有一段“韬光养晦时期”。

八五时期产业结构:随着我国GDP的快速成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行,第二产业这一时期有所回升。

第三产业发展就相对平缓。

原因分析:国内,八五计划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

这是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好处不断显现,国外思潮的涌入,90年代初我国出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了能使国内安心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这都为南方地区的产业平稳增长提供信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也为我国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中国,而第二产业受益最多。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这些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社会安定,民心无疑是有所冲击的。

但好在我国的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好的,并较以往变化巨大,所以冲击很快平息。

从1991年至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年均增长l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