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主要代表人物3个:Alan Newell、Herbert Alexander Simon、
2、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是研究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的加工过程是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的结构指人的知识在头脑中是怎样表征的。

3、信息加工观点:将人脑和电脑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是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

Simon &Newell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处理器。

其功能可概括为:输入、输出、储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

4什么是表征?表征是指某种东西的信号,代表某种事物,并传递某种事物的信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三种类型的表征:命题表征(抽象的意义表征),表象表征,程序表征(不可明确表述的表征,如技能)。

5、研究方法
反应时:reaction time ,RT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之间的时间,既从刺激输入到中枢加工到反应输出的全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减法反应时:
由唐德斯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假设,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映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括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者两种反映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因素相加法:
实验假设: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因素对作业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的性质,那么这些因素一定是影响到作业的同一加工阶段。

因此,从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时间的影响,就可能把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区分开来。

经典实验: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第二章知觉和模式识别
1、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刺激物说
观点: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根据以前的知识进行无意识的推理。

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而与人的经验无关。

实验:Gibson 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观点: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

实验:Warren,1970 音素恢复实验、Miller,Isard,1963 句子知觉实验、Biederman ,1972 视知觉实验
2、知觉加工
Bottom-up: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
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Top-down: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对细节的注意等。

3、模式识别
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

Pattern Recognition(模式识别):觉察到某个模式的存在,并将它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确认所知觉的这个模式是什么。

即对模式的觉察、分辨和确认。

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模式一个名称。

有图象识别、表情识别、语言识别等。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第三章注意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

自动加工:不受人控制,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第三章知觉
1、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选择性注意:人们在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输入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信息,并对其作出反应,而对其他信息则不进行加工。

分配性注意:人们在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输入时,必须同时注意这些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2、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比较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

自动加工:不受人控制,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第四章记忆结构
1、感觉信息的瞬间储存称为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由于它的作用时间比短时记忆更短,可称瞬时记忆。

图象记忆由Sperling,1960 部分报告法实验证明感觉记忆的存在。

Erikson,Collins 1967视觉感觉记忆实验证明感觉记忆的时间特性。

Averbach,Coriell 1961视觉感觉记忆实验证明视觉记忆的时间为250ms 视觉感觉记忆特点:可将感觉信息储存几百毫秒,保持感觉信息的原有的直接编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容量至少为9个项目或更多。

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象记忆,其作用时间可达4s,比图象记忆要长。

2、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记忆分为三个系统:感觉登记、短时储存、长时储存。

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

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其中部分信息很快被丢失,另一部分信息被传送到短时储存中作进一步的加工,或直接进入到长时记忆中。

短时记忆有两种功能:缓冲器和信息加工器。

信息在短时储存中随着复述而保持下来,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形式可能不同于原来的感觉形式。

信息加工器将来自感觉登记中的信息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还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用以当前的信息加工活动。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当新信息不断输入并代替了旧信息的时候,旧信息就会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被认为是具有永久性的,而且它的容量似乎也是无限的,信息是通过“自寻址”而被提取的。

该模型认为:结构是和控制分离的,控制程序支配着信息从一种储存流向另一种储存,并使每一种储存都完成自己对信息的独特处理。

3、关于复述
认为机械复述只能使记忆的单词维持在语音信息的层次不能长久保持,称之为维持性复述,而另一种精致性复述: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它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的结果使记忆的单词进入较深层次的分析,因而较能抗拒遗忘,得以长久地保持。

第五章短时记忆
1、组块: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Miller指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组块。

组块的特性:受到材料性质的制约,与人的知识经验也有关。

即不同材料中的组块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材料进行回忆时,组块也可能是不同的。

2、分组:与组块相似的一种操作为分组,它是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

有可能也将分组看做一个组块,称之为时间组块,但是它与组块的本来意义是不一致的,以意义组块有原则区别。

3、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代码: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4、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
短时记忆可表征范畴意义,存在某种语义代码,因而其储存液收到前后材料的意义联系的影响,否则就不会再应用同意范畴刺激(字母)时,出现强烈的前摄抑制,也不会在应用另一种范畴刺激(数字)时,出现“自前摄抑制释放”。

(看书上的图)
5、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Sternberg 的经典研究:给被试呈现一列数字(识记项目)如,5,8,7,3,这些数字一个个相继呈现。

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1.2秒,全部数字,呈现过后,过2秒,在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被试判定的测试数字是否刚才识记过的,即为是否包含在识记项目之内,计时也随之停止。

如果数字是8,则作出“是”的反应,如果是“4”,则作出“否”。

这是一种再认实验,要求尽可能快的作出正确反应。

识记项目都在短时以及容量之内,反应时为指标。

6、短时记忆的遗忘
消退说:由于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对所记忆的材料不进行复
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会随着时间而消退。

延缓回忆测验
干扰说:由于对其他材料的记忆或对其他作业的操作干扰了对目标材料的记忆,因而造成了遗忘。

探测法实验
7、消退说与干扰说的进一步检验
材料:3个词一组的刺激,5个词一组的刺激
程序:向被试呈现刺激,要求在15s后进行回忆,在保持时间内进行分心作业:即呈现噪音刺激,并在噪音中嵌入纯音信号,要求被试在听到纯音信号时按键。

假设:由于分心作业非常难,所以被试几乎不可能对目标刺激进行复述;分心作业与词的记忆很少相似之处,所以不会干扰对词的记忆。

结果:时间是15S时,被试没有表现出遗忘迹象。

结论:干扰可能是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类型
情景记忆:接收和储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

语义记忆:关于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
表象系统—表象代码—类比表征
言语系统—语义代码—命题表征
结论:信息依据命题来表征。

当某一事件发生之后,所记忆的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命题。

当回忆这一事件时,首先提取命题,然后再基于这个命题去重新塑造记忆,所以可能会发生记忆扭曲。

3、层次网络模型
内容:①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其中圆点代表一个概念,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还指明各级概念分别具有的特征。

②该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储存。

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储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储存在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

③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处于网络中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

这些概念之间,概念和特征之间的连线模式已经预先在网络中建立。

当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就可以沿连线进行搜索。

④核证一种属性是不是属于某一概念,所需时间决定于需要搜索网络中的层次数。

争议:Rips 1973,Conrad,1972 , 网络的概念之间并不必然地是一种层次排列,属性可能被储存与许多概念之内,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之中。

概念与特征联系的频率或强度决定搜索或提取需要的时间。

典型性效应,熟悉效应,否定判断需时
少。

缺点:①缺少横向联系;②对于人来说,提取速度更为重要,而层次网络模型却是分级储存,虽节约了空间,却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③难以解释否定判断、熟悉性、典型性效应。

第七章表象
1、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的通常的实验范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视觉定位实验、锐敏度实验、McCollough效应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
2、心理旋转
定义: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知觉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知觉经验的心理过程。

实验:图形旋转实验Shepard,Metzler 1971
字符旋转实验Cooper,Shepard 1973
(1)R字符旋转实验
Cooper和Shepard(1973)以字符为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2)心理旋转的验证
1984年,Cooper和Shepard又以多边形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同样设计的实验。

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具有前行信息,被试都会进行心理旋转这种操作然后再进行正反位、匹配等反应。

它表明了心理旋转的心理真实性。

3、表象的功能
表象在知觉中的作用
字母判定实验、视觉定位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Segal,Fusella 1970
表象对记忆的作用
成对联想学习实验:记忆的好坏取决于可供选择的记忆代码的数量。

图片能产生表象,又能命名,因此对它的记忆即能使用表象代码,又能使用语言代码,因而能提高记忆成绩。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心理旋转实验、Huttenlocher 1968给被试两个命题:汤姆比迪克高,哈里比汤姆高,要求尽快判定谁最高,谁最低。

被试可能在头脑中出现高度不同的三个人,根据对表象的比较,被试可以直接说出答案。

(1)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Hayes(1973)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当前要知觉的字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致时,识别所需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母。

表象所携带的方位信息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知觉加工。

可以说,表象为知觉相应的客体做了准备,成为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

(2)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Pavio(1969)进行成对联想学习实验
中发现,表象在一些字词识记中起着中介作用,是有利于学习和记忆的。

(3)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借助于表象而实现的有思维活动称为形象思维,以区别于逻辑思维。

Shepard 等的心理旋转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人在完成某种作业或解决某些问题,主要领带于视觉表象过程。

4、心理扫描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表象不仅可以在心理水平上进行操作,而且具有空间特性,可以被扫描。

距离效应:图片扫描实验、地图扫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被要求注视图上某一物体并形成表象点,然后请被试判定主试所说的另一物体是否为图中的物体,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从心理的注视点“画”一条最短的线路到达目标点,记录反应时。

大小效应:大小是物体的空间特性之一,人根据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和环境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知觉物体的大小,并进行大小判断。

表象是否也具有大小这一空间属性。

在客体知觉过程中,小的客体总不如大的客体看清楚。

表象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为心理扫描提供另一个心理真实性。

Kosslyn(1975)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

实验通过训练使被试形成四种颜色正方形,它们之间各相差6倍。

表象包括两个组成部分:表层表征和深层表征。

表象的生成是从深层表征向表层表征转化而来的。

5、选择性干扰实验
同一信息通道干扰
早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表象与想象表象存在干扰现象。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红柿,与此同时,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西红柿的图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Segal和Fusella(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听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

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觉性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视觉表象组听觉信号感受性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