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会同县历史事件述评
“罗老”的红色情怀——记湖南省会同县红色故事宣讲员、“粟裕故
“罗老”的红色情怀——记湖南省会同县红色故事宣讲员、“粟裕故事大王”罗本义作者:粟道、廖名地、张平扬来源:《中华魂》 2019年第7期2019 年2 月的一天,湖南省会同县粟裕同志纪念馆退休职工、县红色故事宣讲员罗本义在家里认真阅读《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等红色故事书籍,准备在新学期走向校园和部队为广大中小学生和部队官兵宣讲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事。
“在环卫工岗位上担任起义务讲解员”1907 年8 月10 日,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
他自幼聪明好学,又受过良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
为追求真理,粟裕青年时期就投向了革命,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向毛泽东、朱德学习军事理论,掌握了指挥作战的精髓,参加并指挥了上百场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战斗,战功赫赫,被称为“ 常胜将军”。
1955 年, 被授予大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和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84 年2 月在北京因病去世。
为铭记和怀念粟裕大将的丰功伟绩,会同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在会同修建了粟裕同志纪念馆、粟裕纪念碑和粟裕公园。
1989 年9 月, 年近5 旬的罗本义从县文化局调入到会同县粟裕同志纪念馆工作,当了一名环卫清洁工,负责铲地锄草和清扫垃圾。
一有空余时间他就钻进纪念馆阅读粟裕大将故事书籍,对粟裕产生了浓厚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因纪念馆没有专职讲解员,游客只能知道粟裕一些粗线条的东西,罗本义心想,纪念馆要有一名讲解员多好啊!1990 年清明节,会同县一完小的师生来为粟裕将军扫墓,一孩子忽然问道:“老师,粟裕爷爷打了哪些胜仗啊?”几位老师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正在粟裕纪念碑旁边锄草的罗本义看到这一幕,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放下锄头向师生们侃侃谈起了粟裕参加南昌、湘南起义,五次反“围剿”斗争,指挥孟良崮和淮海等著名战役的故事。
这是罗本义第一次讲解,没想到这一讲就上了瘾,从此在粟裕同志纪念馆当了一名“兼职”义务讲解员。
通道转兵:一座湘西小城的厚重
通道转兵:一座湘西小城的厚重作者:印宇鹰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6年第05期八十二年前,红军长征在湖南期间,中央红军负责人在渠水河畔的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又称通道会议),会议促成了“通道转兵”,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而今,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挖掘和传承通道转兵会议的精神,不仅能够感受到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理想追求,更能够从中汲取正能量、凝聚精气神,为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积蓄强大动力。
从1930年12月到1934年12月的4年间,曾有中国工农红军的三路大军途经通道县境。
第一路由邓小平、张云逸等率领的红七军,从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向江西中央苏区集中,于1930年12月途经通道。
第二路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受中共中央派遣执行长征先遣任务,从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转移,于1934年9月途经通道。
历史上的通道转兵,是指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时,放弃了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而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挽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
红军每次经过通道都留下了珍贵的革命文物和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最初确定,并报共产国际批准,进行转移目标,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为达此目的,1934年11月底,当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就打算从广西资源大埠头出湖南城步向湘西进军。
但此时,发现敌追剿总司令何键指挥其所属的湘军和中央军近20万人马,向新宁、城步、绥宁一线推进,堵击红军北上。
而广西桂军则有从大溶江口、龙胜一带袭击红军左侧之可能。
为此,红军决定不出城步,而继续向西开辟前进道路。
12月4日,朱德电令“我野战军以继续西进至通道以南及播阳所、长安堡地域之目的。
”很明显,电令所指的通道以南为目的,决不是停留不走,而是要从此地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会同:中国革命老区县
国道 、 怀 通 焦柳 铁 路 贯 穿 南 北 会同县地 处怀 化市南部, 南通桂 北, 西依黔东南 7乡 3 4 5个 村 1 3 1 疗公早 ,车 { 共 和 围 第 一 大 将 粟 裕 的 故 乡 。个 县 : 地 总 而 积 2 唇委 会 , 总人 口 3 6万 ,其 中 侗 、苗 等 少 数 民族 人 口 占 6 5 . 1 %。 会 同革 命历 史悠 久。在新 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一批 革命志 为 了民族 的解放投 入到革命
会同古迹的历史与现状
莫氏大宗祠
2008年8月2日上午,莫氏大宗祠重新修整竣工,众 乡亲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揭匾仪式。400余会同乡亲从世界 各地赶回来,参加揭匾仪式。会同村莫氏宗亲联谊会在 莫氏大宗祠内席开40围 ,宴请乡亲父老,菜肴之丰盛不 亚于唐家湾传统民俗“九大簋”。席间,久别的乡亲父 老畅叙乡情,共谋会同发展,情深意切,拳拳之心,溢 于言表。
中西合璧的会同村选址隐幽,先抑后扬的空间引导暗 合中国传统的诗意追求。坐东向西的方位,东高西低的走 向,山环水绕的环境,符合中国传统村落风水勘舆理念。 村落布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村镇规划的先进理念,格局严 整。 蜿蜒的小路两边,农林、果园、水田相间呈现,一大 片高大茂密的樟树下,依稀的一段古村墙;踏过一座横卧 的石桥,来到会同村口。抬眼望去,2座碉楼、3座祠堂整 齐地排列在村前大街上:典型岭南风格的祠堂,清一色的 硬山顶,青砖墙,门廊、月台、屋脊上都是精美的石雕装 饰;而体量高大的碉楼却挟带着浓烈的西洋风格,无言展 现着当年的雄心与视野,使得起伏雄健的村前建筑轮廓交 织起中西两种语言,让每个前来探访她的人强烈地感受着 这座著名岭南古村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
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似 牌坊,右边瓦窑真排场,塘园 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场, 真係会同村仔好村场。”一首
典型的岭南民谣,道尽了会同村曾 经的风光。 岁月虽已蹉跎,风景虽已颓败, 但仅仅是石梁托、雀替、牛腿这种 100多年未失风采的高超的镂空雕刻 工艺已足够后人琢磨昔日的痕迹。 精致、静谧已不中滋味。
风起碉楼
•
保 护 现 状
长期以来,珠海市各界高度重视保护会同古村的历史 文化资源,2004年至2005年,珠海市在编制《唐家湾新 城分区规划》等城市规划的同时,又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同编制了 《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概念规划》和《唐家湾历史文化名 镇保护规划》,其中对会同古村都做了专题研究。 • 爱国爱乡,薪火相传,古今相衔,生生不息,与时俱 进,再创辉煌。这座近代岭南传奇村落将在新时代焕发更 耀目的新光芒。 • 终得拨云见日时 • 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没落的会同村依然坚 守着昔日的辉煌。明末清初,在珠海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的 村落,对于那些极具眼光的会同村村民来说,去香港甚至 国外淘金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工种。他们的确实现了他们的 梦想,在珠海会同村建起了当时最为风光的建筑群,在那 些大理石堆砌起来的整齐的住宅群里,他们享受了珠海最 早的电灯以及贵族般的待遇。如今依然坚固的宅舍成为历 史的见证,虽然它日渐萎缩,但近日被香洲区评为区级文 物保护单位,足以表明今人对他们的尊敬。
会同县基本情况
会同县情简介会同县地处湘西南边陲,怀化市南部,东枕雪峰山脉,南倚云贵高原,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同志的故乡。
全县总面积2258.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其中6个民族乡),345个村民委员会,1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6万人,其中侗、苗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65.1%,属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县、比照省扶贫工作重点县、视同民族自治县、革命老根据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
会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唐贞观八年始置朗溪县,迄今已1300余年。
北宋崇宁二年改为会同县以来,已有900余年历史。
县名取自《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会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根据正在挖掘整理、倍受炎帝研究学会关注的“炎帝故里会同新说”,会同是“华夏同始祖,天下共连山”的炎帝故里;诸葛亮、李白、石达开等历代文贤武杰在会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人文遗迹;当代更有战功赫赫、名扬中外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境内水秀山美,风光旖旎。
生态人文资源丰富,粟裕故居和粟裕纪念馆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 级景区高椅古村被誉为“全国十佳古村”、“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境内绿色明珠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绝壁、怪石、奇峰、飞瀑、溶洞、溪涧于一体,生态秀美,尤以生物多样性而誉称“中国南方生物基因库”。
境内侗苗民俗浓郁,民风淳朴,竹编工艺和傩戏《扛菩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会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6.6℃,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广木之乡”、“楠竹之乡”、“木本油料之乡”、“黄金之乡”、“中药材之乡”的美称。
全县森林蓄积量678万立方米,立竹蓄积达8000万根,森林覆盖率达72.14%,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全国21个楠竹生产示范县和南方集体林区12个用材林基地县之一。
境内有动物571种,其中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37种;植物1798种,其中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33种。
“炎帝故里在会同”研究述评
“ 炎帝故里在会 同” 新说 的提 出 , 对于研究炎帝 文化 、 弘扬 炎帝精神 、 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学家 、夏商周断 “
代工程 ” 首席科学 家李 学勤先生在“ 国首届炎帝故 里文化研 全 讨会”新闻发布会上指 出,全 国首届炎帝故 里文化研 讨会 ” “ 有 利 于克服 “ 对古史传说 态度 的过左过 右” 认 为湖南特 别会 和“
司马迁在 《 史记》 中记载 :黄帝者 , “ 少典之子 , 姓公孙 , 日 名
轩辕。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 , 幼而徇齐 , 长而敦敏 , 成而聪 明。 轩
辕之时 , 神农 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 , 暴虐百姓 , 而神农弗能征。 于 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 以征不享 , 诸侯成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 ,
其一。
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 ,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为中华 民族崛起 而 自强不息 、 顽强拼搏 、 创新奉献的精神支 柱。 自2 0 年开始 , 05 湖南会 同县连山中学教师杨 明军 、 毛成舟
调查研究发现 : 山地形地貌特别是“ 连 八庙 ” 遗址与易学八卦图 有着惊人的相似。随后 , 怀化研究人员 阳国胜根据他们二人 的 有关材料及推断, 进行 了进一步研究 , 2 0 于 0 5年 6月 2 4日《 边
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 , 诸侯咸归轩 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 治 五气 , 艺五种 , 抚万 民, 度四方 , 教熊罴貔貅握虎 , 以与炎帝 战于
同等湘西地区上古时期是荒蛮之地 ” 这样两种偏见 。
那么 ,炎帝故里在会 同” “ 究竟有什么样 的依据 呢?我们研
阪泉之野。三战 , 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 , 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
喋血发生在拂晓
喋血发生在拂晓作者:帅建忠李明华来源:《党史文苑》2008年第11期1950年2月21日凌晨,资溪匪首曾皋九纠合闽赣边境泰宁、广昌、南城、光泽等县匪首率匪600余,突然袭击资溪县城,残杀革命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无辜群众;抢劫军械、粮食、财物,县藏档案材料亦被焚掠殆尽。
制造了一起自解放军南下解放江西后最为严重,震惊中央的反革命暴乱事件,史称“资溪事件”。
匪患缘起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蒋家王朝面临崩溃之势。
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方天秉承蒋介石旨意,召开“应变”会,向全省各地部署“应变”任务,即“建立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有计划地部署大量武装匪特潜伏到山区和农村,网罗社会上地痞、流氓、恶霸、国民党残部及大刀会等反动帮会骨干,欺骗、胁迫群众,成立了地方武装组织“江西省民众自卫军”,妄图负隅顽抗,东山再起。
这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部即从安庆至九江段横渡长江进入江西境内,势如破竹地迅速解放了赣东北各县、市。
5月8日,资溪县城解放,10日资溪全境解放,随即成立中共资溪县工作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
资溪位于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西麓,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草深林茂,地形复杂,旧时交通闭塞,且人口稀少(1950年全县仅25000余人)。
资溪国民党当局窜逃前,时任“江西省民众自卫军”第七师第五团正、副团长的国民党资溪县县长徐日泰和县保警队队长宋靖,“委任”不久前从南昌保安司令部潜逃回资溪任县保警大队副队长的曾皋九为“第五团代理本部少校团副兼常备第一连”连长,令其“留守资溪,伺机而动,以期完成反共复国戡乱之大业”,曾皋九遂拉上三十余人潜入深山为匪。
他们出没于林莽,作恶于乡里,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资溪一度成了当时匪患猖獗肆虐之地和重灾区。
8月31日,二野部队驻资溪南下工作队奉命开赴大西南战场。
四野南下工作团第一大队五小队接管资溪,正式建立中共资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武装大队。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 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我国优秀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这些红色旅游景点和场所是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见证,也是我们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一、怀化会同抗战纪念馆怀化会同抗战纪念馆是一个重要的红色旅游场所,位于会同县城市中心。
这座纪念馆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会同县发生的各种战斗和抗战经历。
参观者可以通过展览和文物,了解到当年抗战的艰苦与困难,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英雄们的坚韧和勇敢。
二、红军长征会同集结地会同县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集结地之一。
在红军长征的不朽历史中,会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年,红军在会同县聚集、休整,为长征做好准备。
如今,红军长征会同集结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三、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是会同县的重要红色旅游场所之一。
在这座陵园内,安葬着许多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雄烈士。
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表达对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
四、革命广场会同县的革命广场是举办各种红色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个广场宽阔整洁,中央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用以纪念当地的革命先烈。
每年重大的红色节日或者纪念日,都会在这个广场上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五、革命博物馆会同县的革命博物馆是良好的红色教育基地。
博物馆内陈列着多幅珍贵的照片和文物,生动地再现了会同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
这里是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之一。
通过参观会同县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场所,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英雄们的勇敢和牺牲,更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性。
这些红色旅游场所见证了会同人民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传承了红色基因,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总之,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作为一个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参观这些景点和场所,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英雄们的伟大,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怀化大事记四(公元1643年
怀化大事记四(公元1643年清(1644~1911)1644年世祖顺治元年(甲申)△清军攻陷北京,黔阳邱式耔化名邱良玉,得南明靖州守将陈友龙之助,成立靖州“临济会”抗清。
顺治六年(1649),邱式耔被清廷诱捕后杀害,“临济会”仍坚持抗清斗争达十余年之久。
1645年世祖顺治二年(乙酉)(大顺永昌二年)△三月,李自成兵至辰州,将与张献忠会合,而献忠己入四川,自成遂留屯黔阳。
时有1O余万人,结营于罗公山(今黔阳罗翁八面山),倚险筑堑,打算长期屯驻。
由于缺粮,自成亲率轻骑外出找粮食,中南明何腾蛟埋伏,伤亡惨重,仅余数十骑突围走村落中,为地主团练包围,自成与左右都陷入泥淖中,遂被害,年仅39岁。
村民不知为自成,戮其首献何腾蛟,验之左胪有箭伤,始知为李自成。
李过闻自成被害,带兵赶至,仅夺回自成尸体,于是结草为首,按帝王礼葬于罗公山下。
余部奉李过为首,改名李绣(一说名李锦),后又改名赤心,继续坚持抗清斗争(按:《明史》、《永历实录》等书,均言李自成遇害于湖北通城九宫山,惟清初谷应泰所著《明史纪事本末》、《荡寇志》及旧志述李自成遇害于黔阳罗公山事甚详,必有所据,特录之)。
1646年世祖顺治三年(丙戌)△七月,定湖广绿营兵编制。
其中,偏沅巡抚标下2营,兵1500人;辰州副将标下3营,兵3000人。
1647年世祖顺治四年(丁亥)△三月,南明何腾蛟部破清军于辰州。
△是年,李自成旧部王进才及南明马进忠率部克石门,取慈利,占领沅陵坳坪、渭溪等地。
随后进驻乌宿一带,曾在明溪一个大洞穴中驻军达半年之久。
义军自耕自食,秋毫无犯。
今“藏军洞”内尚有石凳、石磨等遗物。
1648年世祖顺治五年(戊子)△二月,偏沅巡抚线缙上言:南明江西贵溪王朱常彪与当地苗民联结抗清,分兵二路攻沅州。
清廷派兵进剿,克永宁,杀朱常彪。
△同月,南明南宁侯张先壁部据靖州、沅州。
l649年世祖顺治六年(己丑)△四月,清军克沅州、靖州。
△八月,清军克辰州。
△是年,南明王进才、马进忠、高必正、李赤心等攻沅、靖州。
毛连洞红色教育主题
毛连洞红色教育主题毛连洞红色教育一、引言毛连洞是中国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一处历史悠久的红色教育基地。
该地区孕育了众多的革命先烈,这些英雄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毛连洞以其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独特的红色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篇文章将介绍毛连洞的红色教育主题。
二、毛连洞的历史毛连洞位于怀化市会同县,是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之一。
该地区地勤山高、地势险要,一直是当地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
上世纪30年代,共产党员毛连东在毛儿湖革命根据地奋起反抗国民党,率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毛连东不畏艰险,坚持斗争,最终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了革命的楷模。
三、红色教育资源毛连洞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首先,毛连东烈士陵园是纪念毛连东和他的同志们的一座重要场所。
陵园内有纪念碑、烈士墓和烈士事迹展览馆等设施,向人们展示了毛连东和他的同志们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牺牲。
其次,毛连洞还有红军小学和红军幼儿园,这些学校以红色教育为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意识。
学校内的展览和讲座向学生介绍了毛连东和其他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此外,毛连洞还有毛儿湖革命根据地和毛连洞红色文化广场等景点,这些地方都充满了红色氛围和革命历史的印记。
游客可以在这些场所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革命的艰辛与胜利。
四、红色教育的意义红色教育在毛连洞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红色教育可以让年轻一代接触和了解革命历史,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红色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和英勇精神,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激发自己的斗志和奋进精神,追求卓越,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红色教育可以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
革命的历史和革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怀化红色事迹
怀化红色事迹
怀化红色事迹是指怀化地区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发生的与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迹既包括了红军长征中经过怀化地区时的故事,也包括了当地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在红军长征中,红军经过怀化地区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指导,继续前进。
怀化地区成为长征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人民军队的英雄事迹发生在这里。
例如,红四方面军在怀化地区奋战了数月之久,直到最后转移到其他地区。
此外,怀化地区的人民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土地革命,组织农会和农民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许多人因为参与革命运动而被迫离家,或者失去了生命。
他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怀化红色事迹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以及当地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
这些事迹激励着后代人民坚定革命信仰,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家乡的高椅古村
家乡的高椅古村时间:2018-04-22 13:24:42 | 作者:shenhuaqing六月,粉艳的桃花已消失在了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没留下任何足迹。
会同,我的家乡。
这里有很多旅游景点,其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高椅古村,最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高椅古村是中国十佳古村之一,它位于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湘西南的会同县境内。
因其三面环水,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
高椅古村,现保存有明洪武一三年到清光绪七年,也就是1380年到1881年,五百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一百零四栋古民建筑物竟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总建筑面积占19416平方米。
真不愧是有“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称的古村。
清晨的高椅古村,晨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间,给我村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从整体看来,高椅古村的先辈们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哲理的规划布局融合在一起。
每栋古民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乡村落分为五个自然村庄,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高椅古村都极具人文特质。
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进入村中,如入迷宫,叫人找不着出路,由于地形地物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古村建筑均为木质穿斗式结构,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子屋。
这种建筑因是高墙密封,仅开小窗,对于防风、防盗、防火具有特殊功能。
近百年来,高椅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毗邻的先例。
这种建筑格式,用小青石砌筑地基,高出地面60公分,有较深的排水沟,在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
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复杂而安全的地形,这就是高椅古村,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的陶醉吗?沈华清一完小187班。
粟裕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分析
第29卷第1期2019年03月湖南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Vol.29.No.1March 2019粟裕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分析*刘圣陶,姚 远(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粟裕走上革命道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的混乱局势的影响。
粟裕的远大抱负与黑暗社会的矛盾冲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向往,以及他从小生活的会同的地域特色文化的环境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通过对粟裕走上革命道路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丰富的心路变化。
关键词:粟裕;革命道路;原因中图分类号:D263∶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19)01-0055-04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侗族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十大大将之首。
自1927年走上革命道路起,他参加和指挥了多场战役,“在战争中学会打仗”的军事思想更是使他在战场上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有“常胜将军”“战神”等称号。
粟裕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他忠于党和人民的高贵品质,对共产党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和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等。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正如粟裕诗中所说,“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1]34在学习和研究粟裕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就是粟裕是怎么走上革命道路的?一 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不仅影响人的身体素质的好坏、智力素质的高低以及性格的类型,而且也会影响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粟裕生活成长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着他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会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会同位于湘西南边陲、怀化市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雪峰山区。
湖南省会同县简介
土文化、浓郁的侗苗民族风情等等。
粟裕故居粟ຫໍສະໝຸດ 纪念碑粟裕纪念馆鹰嘴界
高椅古村
炎帝故里
• 想知道更多请点击
/291790123?ADUIN=29 1790123&ADSESSION=1356430863&ADTAG=CLIE NT.QQ.4855_MyTip.0&ADPUBNO=26092&ptlang= 2052#!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52901 926
湖南省会同县简介.ppt
蓝色虚线内
• 会同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矿 藏达20多种,其中黄金产品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 面积很广,是全国商品材基地之一;楠竹产量位居 全省首位;柑桔面积7万亩,年产柑桔15万吨,是全 省柑桔基础县;会同县是茶叶之乡,朗江茶叶为清 代宫廷御用贡品,宝田绿茶是全省名茶。
• 会同县交通通讯发达,能源充足,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会 同正处于张家界(怀化)—桂林(通道)这一旅游纽带的中心环 节,这些城市到会同所有的景区都在半日车程之内。近年来 ,会同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设施水平大幅提高,县内公 路通车总里程达1105公里。209国道贯穿南北,S222省道在 县域东部自北向南纵贯,北接邵怀高速公路洪江区连接线经 本县黄茅乡、若水镇、团河镇、沙溪乡南入靖州苗族侗族自 治县;焦柳铁路(枝柳铁路)纵贯全境,总长38.25公里, 境内自北至南设相见、园冲、会同、连山等4个火车站;
怀化有个:会同县!
怀化有个:会同县!在怀化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位于怀化市南部,湖南省西南边陲,是湘黔边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咽喉要冲,是视同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之一。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宋崇宁元年设三江县,二年改为会同县,县名取自《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皆有名人出于此,当代更有战功赫赫、名扬中外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城市的灯火阑处看腻了那些名胜景点那你一定要来会同县如果你来会同,我会带你去...▽在会同县,有处“共和国第一大将故居”,叫粟裕故居!粟裕故居,位于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旧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851-1861),分为东、西两个大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小房间有30余间。
故居现保存的房屋即为东院正屋,占地约416平方米,房屋坐东南朝西北,由三栋两层的木房组合构成,其中前厅是为“品”字型客厅,前厅与正屋之间有一“一”字型天井,两者正好构成“一品” 之意,寓意深厚。
在会同县,有处“中国最佳红色旅游景区”,叫粟裕同志纪念馆!粟裕同志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示粟裕生平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三个展室。
馆内陈列有粟裕铜像和粟裕同志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光辉业绩,纪念馆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在会同县,有处“江南第一古村”,叫高椅古村!高椅古村,位于雪峰山西麓,沅水支流巫水河畔,村庄山环水绕,天、山、水、田、人、房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村落始建于唐宋,成形于元代,兴盛于明清,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保存完好并正常使用的古民居有75栋,最早的古民居修建于明洪武13年,时间跨度有600余年。
全村85%的村民为杨姓,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
说说会同县的来历
说说会同县的来历
会同县因为沅水、巫水、若水、渠水四水会合之地,故名。
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两汉、三国,为镡成县地,属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为舞阳县地,梁为龙檦县地,唐贞观八年(634年),析龙标县置朗溪县,属巫州;五代时为蛮地,不受朝廷控制。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置三江县,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改名会同县,属靖州。
清属湖南靖州。
1949年10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会同,县人民政府于同年11月1日在洪江镇(今洪江市洪江区)宣布成立。
1950年1月8日,改为会同专区,治芷江。
辖8县:芷江、怀化、黔阳、绥宁、会同、靖县、通道、晃县及洪江市(1950年10月19日置,县级)。
1950年3月20日,县政府迁至老县城(今林城镇)。
1952年8月15日会同专区改名芷江专区。
12月,芷江专区迁驻黔阳县安江镇,改名黔阳专区,会同县属黔阳专区。
1968年,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
1981年,黔阳地区改称怀化地区行政公署,会同县属怀化地区行政公署。
1997年11月29日,撤消怀化地区,设立地级怀化市,会同县属怀化市。
雪峰山属"原始江南古陆"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
广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浅变质的板岩、变质砂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地层,震旦系变质碎屑岩亦发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细砂岩等组成的地层间有出露。
因受加里东运动的抬升,形成一系列北北东至北东向的隆起与拗陷;又经燕山运动的强烈影响,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断裂和褶皱,从而进一步奠定了雪峰山构造地貌的格局。
会同:粟裕大将故里
会同:粟裕大将故里
佚名
【期刊名称】《湘潮》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会同县地处怀化市南部,南通桂北,西依黔东南,209国道、焦柳铁路贯穿南北,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
全县土地总面积2248平方公里,辖8镇17乡345个村13个居委会,总人口36万,其中侗、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5.1%,是视同少数民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县、比照西部开发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
【相关文献】
1.粟裕大将故里行 [J], 姚茂椿
2.我的军事家叔叔粟裕大将 [J], 粟刚兵;
3.永兴:大将故里大将风 [J], 赵宇
4.重温粟裕大将精神注魂『丽水之干』绿色发展『挺进师』 [J], 朱乐
5.重温粟裕大将精神注魂“丽水之干” 绿色发展“挺进师” [J], 朱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怀化红色事迹
怀化红色事迹怀化是我国红色事迹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的红色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怀化地区的革命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毛泽东同志的红色事迹怀化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一段时光。
毛泽东同志在怀化接受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了他的革命理想和英勇斗志。
他在怀化时期积极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后来成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的战略家、理论家、诗人。
毛泽东同志的红色事迹深深影响了怀化地区,也深深影响了全国。
二、白鹤山的红色事迹白鹤山是怀化地区的一座名山,也是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
在抗日战争时期,白鹤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毛泽东同志曾在白鹤山召开过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策略。
这次会议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怀化地区的红色故事怀化地区还涌现了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
例如,怀化地区曾经有一位叫做杨昌济的共产党员,他为了革命事业坚守信仰,不畏艰难,最终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还有一位叫做陈毅的共产党员,他在怀化地区组织了一支游击队,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的斗争,为保卫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怀化地区的红色精神怀化地区的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他们用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怀化地区的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鼓舞着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怀化地区的红色事迹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和丰功伟绩。
怀化地区的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段宝贵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炎帝在会同
炎帝在会同炎帝在会同2011年09月14日2003年8月,湖南省会同县连山中学杨明君老师转给笔者一份简略的研讨线索材料,说会同连山乡有八个古庙,其坐落方位与"伏羲八卦图"的方位相一致,以为连山是传说中的伏羲氏设坛传教的处所;资料后面还附有毛成舟等十一个证实人的名字.笔者查证,连山八庙曾经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八庙与伏羲八卦的方位不一致,不外八庙与八卦所代表天、地、风、水、火、雷等天然物象相一致.这八庙是盘古庙、火神庙、雷公庙、风神庙、镇江庙、山神庙、地母庙、莲花庙.八庙中有七庙在"文革"前被拆除,现幸存盘古庙;此盘古庙建筑于清代,原盘古庙在距现址约五百米的蛇果山上.八庙始建何年何月,不文字记录;现居连隐士的祖宗大多是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的,他们只晓得祖宗一到连山时就有古庙的存在.笔者深刻研究后认为,会同连山不是伏羲氏发明八卦的地方;而是炎帝神农氏改良伏羲八卦的地方,并且连山就是炎帝的故居地.其理由:第一,古书多有记载,炎帝神农氏又叫连山氏,如《世谱》说,"炎帝一曰连山氏";唐代著名学者贾公彦也说,"炎帝之兼号连山".远古时候大多氏族的姓氏是从固定所居地的地名演化而来的,历史学和民族学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会同县志》所载考古资料,在炎帝出生之前,会同连山一带已有农耕部落定居,长期有人假寓的地方就该早有地名.第二,中国最古老的易书是炎帝开创的(连山易),书名"连山"二字又与地名"连山"雷同.《周礼-春宫-大卜》载:"大卜hh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赞》载:"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古代易学家殷晶综合《世谱》、《书传》等群书在《易经的智慧》中说:"《连山易》为神农氏所创,神农氏即炎帝.神农氏将八卦每两卦一重,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因炎帝又号连山氏,故以象征山的良卦为首卦".《周易正义》又说明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会同地处雪峰山腹地,连山为一河谷盆地,四周正好被"连连不绝"的群山所包抄.这阐明《连山易》也有因地得名的因素.第三,连山八庙与易经八卦有着内在的接洽.所谓八卦,是用阴爻"逐一"和阳爻"一一"两种基础符号重叠起来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组符号,这八组符号分辨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类自然物象.所谓八卦图,就是八组符号按四面八方有法则组合的环形图.连山八庙正好坐落在连江山谷中央点的五湖四海,而且八庙与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物象相一致:坤卦代表地有地母庙,良卦代表山有山神庙,坎卦代表水有镇江庙,巽卦代表风有风神庙,震卦代表雷有雷公庙,离卦代表火有火神庙,兑卦代表泽有莲花(塘)庙,乾卦代表天有盘古庙(盘古庙居正西方,义取盘古已归西"天").更有象义的是山神庙居西南,西南方正好有"艮山口"山名,山名与艮卦卦名同;镇江庙居南,南方正好是河水流人连山的方向;风神庙居东南,东南方地势宽阔有利于东熏风的吹入;雷神庙居东,因为连山特别的地形,春夏雷电以东方居多,并有"雷公山"地名;火神庙居北,此庙正处在方圆数十里驰名的"火神坡"上.这么多自然物象与八庙和八卦绝对应,不可能是一种偶合,这说明了易经八卦是古人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明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需要指出是:连山八庙与八卦的象义完整一致,但与我们所能见到的八卦图的每卦的方位不一致,这是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一道在晋代已经失传,我们所能见到的是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的后天八卦.这刚好说明不是伏羲在连山发明了八卦,而是炎帝在连山改进了八卦.前面提到"连山八卦"是以代表山的良卦为首卦的,而连山八庙中唯独山神庙所处地名与卦名同字,也唯独山神庙与其余七庙相距较远(约四十里),且良山口的大山上遗有古人居住的洞穴,这些大概就是以民卦为首卦的原因.至于连山八庙始建何年代?它与"连山八卦"又有何种关系?笔者认为,二者不必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二者一定同源.依据历史和民俗学揣测,炎帝时代会同连山一带已把水、火、风、雷等自然物象作为神灵来敬祀,炎帝据此再联合连山的地形地貌在伏羲八卦的基本上发明了连山八卦;连山八庙可能是根据连山八卦修建的,也可能是出于敬祀自然物象的须要,根据连山的实际地形修建的.详细始建年代难以定夺,但可以确定始建成年代是相称远久的.第四,连山八庙的中央之地原有一著名古庵,名为"古经庵",传说是易学的藏经传经之所,还传说诸葛亮南征途经此地曾经下马人庵谒祭.当地人记得,古庵前有数块石碑,碑有一人多高,碑体已风化,残缺,上世纪五十年代石碑随古庵一起被拆除用于修筑了净水溪水库.现古庵遗址犹存.古庵的存在也解释炎帝故里在连山,由于易学传教始于《连山易》;固然"古经庵"再古老也不可能营建于炎帝时代,但能够这样认为"古经庵"的修建是为了《连山易》传教的延续.- 炎帝旧居会同的佐证根据 -撤开连山八庙,还可以找到许多依据印证炎帝故里在会同:其一,有牢靠的文字记载.《淮南子-地理训》载:"南方火也,其帝炎帝";(汉书-郊祀志)也有相似的记载.《帝王世纪》还说:炎帝"以火承木,居南方.在位一百二十年崩".有名民俗与稻作文化专家,湖南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林河在《耒阳与神农制耒》一文(见2004年9月14日《湖南日报》中,转引东晋时期习凿齿的话明白地说:"地上的神农炎帝的出身地是在黔中(郡)地区".古黔中郡又因境内沉水上游有五条溪而称之为五溪.会后因地处武陵山区更名为武陵郡, 同连山地处五溪的核心区域,五溪之一的渠水穿境而过.其二、有大量的考古依据.众多史书说,炎帝神农氏"以木制来教人耕种五谷",试"尝百草"发明医药,还创造了陶器,等等.除"尝百草"无奈见证于考古外,余者都有大量考古发现.来是一种木制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水田耕作.据刘芝凤著、国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中领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两书记载,考古学家们已在五溪地区挖掘出距今五千至七千年的稻作,制器遗址十二处之多.距会同连山上游不远的新厂斗篷坡遗址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古修建遗址之一,内有洞房基五十四座,灰坑、灶坑二十五个,窑址七座,出土玉、石、陶、木出产和生涯器具三千多件,还出土了大量碳化了的水稻、瓜子、板栗等种子;最有意思的是生活器具中有一件竹饭篓竟和西南地区农家至今还在应用的饭篓截然不同.会同连山下游不远的安江高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三大成绩"中的红陶和黑陶;而且用于祭祀的陶器上还印制有许多神农氏族图腾图案.其三,炎帝是苗族的先人,而苗族发祥于阮水流域.著名学者陈元德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一书中明确指出:"炎帝系南方苗族之酋长,因发现农业又地处神州,故名神农氏".《年龄左氏传》载:"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这和苗族对于姜央和姜央妹匹配繁殖人类的传说不约而同.苗族在他们的《古歌》中明确否认本人是炎帝后裔.最早提出苗族称呼的是(后汉书-南蛮传),书中还把南方苗族散布地区称为"蛮夷之地":"使白起伐楚,略取戎狄,始置黔中郡".这把苗族寓居五溪的历史已经追索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大批史料和口碑资料说,盘瓠是苗族最古老的祖先,报载2002年考古学家们果然在黔中郡故城邻近发现盘瓠洞,洞内遗存人证实,洞穴中人类栖身已有一万五千年之久.其四,用民俗材料也可印证本文论点.林河先生在《古傩寻踪-炎帝是哪里人》等众多著述里提出:神农氏族特殊崇拜火神,所以象征火的太阳和凤鸟就成了其氏族的图腾;还指出:沉水的"沉"字苗语意为"鸾",鸾即"凤"的雄性.前面提到高庙遗迹中已在祭奠用陶器上发现很多代表神农氏族图腾的太阳跟凤鸟图案.笔者发明,沉水流域的这种图腾文明连续至今.会同、靖州、绥宁、洪江及宽大周边地区,在一些窗花剪纸、古建造屏风和老式家具上都可见到"鸾凤呈祥","双凤向阳"等雕刻图案;古墓的墓碑上这类图案更是亘古未有.再者,会同连山因有"火神坡"的存在,至今当地老庶民仍有前往敬祀火神风俗.此外,五溪地域传播许多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黔阳有个"药王谷",说的就是神农试吃"断肠草"逝世后羽化的故事.一些中草药郎中每月初一十五还要敬祭药王神农.- 炎帝诞生会同与终寝茶陵的关联 -炎帝神农氏出生于沅水流域的会同,死葬于"长沙之尾"的茶陵,二者相互印证,体现了"南部说"的准确和完全性.但出生于会同的炎帝怎么又死葬到茶陵去了呢?依照林河先生的观点,神农是沅水流域或更大规模的一个以水稻为主的农耕氏族或氏族团体,炎帝是这个氏族中的一个天然人.从以上所列考古资料"一斑"可知"全豹",在炎帝出生以前,要沅水流域的农耕业,制陶业已比拟发达.著名考古专家贺刚认为(见2004午3月10日《湖南日报》记者采写的《见证七千前文明》:安江高庙遗址"在全国史前文化中存在主要的位置",它"对洞庭湖区乃至岭南文化的交换发生过踊跃影响".此前,考古学家在洞庭湖区的城头山遗址已发掘出四千年前的历史古城和九千年前的水稻田.到炎帝之时,神农氏族到达壮盛时代,影响范畴更普遍.出生于会同连山的炎帝大略在总结沉水流域先进稻作、制陶(炎帝有"火师"之称)、医药、八卦等技术方面有所翻新,而成为众族的领袖;进而在由南向北宣扬、推广进步文化、技巧的进程中,被包含中原在内的众多部落推重为帝.当时炎帝没有同一的部队,各部落间常有纷争,社会不安宁.后黄河流域的黄帝轩辕部落富强起来."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肆虐百姓,神农氏弗能征hh轩辕乃修德振兵hh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得其志,"(见《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战败后不得不带领一批神农氏族人退归南方,或许在退归途中病卒于茶陵.与苗族同祖源的湘西侗族的《族源歌》这样唱道:"中原出了个轩辕大黄帝,能呼风唤雨要管货色南北hh南方炎帝号神农,领着咱们众族住回次州武陵和会稽山".这里的"武陵"指的就是湘西武陵山,这也证明炎帝是由南向北发展,再由北退归南方的.因为炎帝曾经人主中原,巡游甚广,传说良多,其生卒地的问题做作就变得庞杂了,就有了北部说,中部说甚至东部说.实在这些"说"是经不起斟酌的.北部说的重要依据是:《国语-晋语》中载有"昔少典氏娶于有桥氏,生黄帝、炎帝hh黄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且宝鸡姜水流域有一个"姜氏城"地方存在.名义看《晋语》所记言之凿凿,但略加分析,这个故事有点像童话:一母生两子,两子分居两地得两姓,两子又成两帝.有人解释说,炎帝,黄帝不是同胞两兄弟,而是来源于少典氏和有桥氏的两个相邻部落.这样解释仿佛浑然一体,但历史学表明,炎黄及炎黄以前时代实行的是母系氏族走婚制,少典何以授室?黄帝也不是姓姬,而是姓公孙.要害一点陕西宝鸡地区没有充分的、相应的考古发现;从地舆环境剖析,宝鸡也不是以稻作为主的神农氏族文化所出生的地方.炎帝出生中部说的主要依据是:《国语-鲁语》载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日柱,能殖五谷,故祭认为樱."而《水经注》载,湖北神农架房山境内有一山名为"烈山"."烈山氏"和"连山氏"又读音相近,于是有了炎帝出生房山的说法,进而演变走神农架的地名("神农架"的地名到清代方志中才呈现).以地名推姓氏无可非议,但这里"架桥"太多,且笔者研究发现烈山氏并非炎帝.《玉海》载:"炎帝得河图,夏人因之,日《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日《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日《周易》."显然,烈山氏另有所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前会同县历史事件述评人文学院历史系2班陶秀敏1111030223内容摘要:会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最早可循迹于新石器时代。
本文将介绍会同县在建国前的历史事件,并从党派机构与政府组织、农业与林业、军事、教育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叙述。
关键词:建国前会同县历史事件会同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境,怀化地区南部,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宝地。
它东邻绥宁、洞口县,南临靖州县,西连贵州省天柱县,北接芷江、黔阳县和洪江市。
全县总面积2248.55平方公里。
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寒暑适度,四季分明①。
会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地;两汉、三国,为镡成县地,属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为舞阳县地,梁为龙檦县地;唐贞观八年,析标县置朗溪县,属巫州;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二年改名会同县,属靖州。
1949年10月会同县属会同专区,此后,其隶属关系随着专区(地区)名称的变更而变更。
会同人文荟萃。
县籍名人,历代辈出。
元代,按察司使粟朝仪,卸任后于居里阳霞(进坪村镇木臻村)建广德书院,翰林院学士揭係斯为之作《广德书院记》。
会同林业发达,清代、民国时期,林业用地稳定,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清光绪年间,主要的树种有松、柏、杉、枫、槐、桑、杨柳、冬青、桂、椿、檀、木犀、黄紫、榛、白竹、水竹等。
一、党派组织与政府机构民国15年(1926)8月,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派马贞南(会同人)等人为特派员,来洪江筹建国民党洪江市党部。
16年1月,正式建立。
是年夏,湖南省党部派何萃昌(会同人)等人来县组建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处,因“马日事变”影响,组建工作被迫停止,国民党洪江市党部亦因之解散。
20年7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指导委员会,指派刚从国民党省党校毕业的饶德润(会同人)为会同县党务宣传员,成立会同县党务办事处。
25年,更名为会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办事处。
27年,成立国民党会同县党部,设书记长、干事、助理职务。
32年,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成员。
34年,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成员。
此后,国民党打动内战,县内国民党与三青团组织矛盾尖锐,斗争激烈,换届停止。
37年,县内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合并,成立党团统一执行委员会。
会同县三青团的设立始于民国29年春,三青团芷江分团筹备处派人来会同洪江设办事处。
7月,建立芷江分团洪江区队。
30年5月,三青团湖南支团派王卓灿来洪江筹建会同分团,7月正式成立。
32年3月,在县城设立分团办事处。
37年,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
抗战期间,三青团会同分团主办《青年通讯社》、青年剧社,组织女青年协会,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民国32年起,学校区队普遍开办民众夜校,组织群众学习文化。
34年,日军入侵武冈、洞口时,分团组织战时服务队,协助政府疏散群众,收容难民,慰问伤员等。
中国共产党在会同的活动始于民国27年10月,中共湘西工委派梁春阳来会同洪江镇发展组织。
是年11月,中共湘西工委直属洪江支部诞生,随之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成立吼声歌咏队、晨呼队、女子工读团,接办《洪江晚报》。
抗日组织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学校、医院,出墙报,搞演讲。
张贴抗日标语和漫画,演出剧目、教唱歌曲,募捐衣物慰问前方抗日将士。
12月,县城开设“文雷书店”,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少年抗日话剧团,销售进步书刊,演出抗日救亡戏剧,宣传发动群众。
此间,高椅杨国雄成立湘黔边区抗日游击大队,后更名为湘黔边区抗日后援军自卫游击司令部。
30年,洪江党组织遭到破坏,一批共产党员被捕,抗日救亡活动停止①。
会同县的政府机构在唐至元时期,就已设有,但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
明朝时期,会同最高行政机构为县衙,主官称知县,总揽全县政事。
县衙设县丞,辅佐知县;主簿,掌管文书;教谕,管理教育、祭祀;训导,协助教谕;典史,主管缉捕、监狱;阴阳学训,专司天文、占卜;医学训导,执掌医务政令;道会、僧会。
分管县内道士、僧人和道教、佛教事物。
县衙设置吏、礼、户、工、刑、兵6房,各房设吏书,协助知县办理所属公务。
县衙直属机构有:县学、税课局、惠民药局与养济院②。
清初,县衙裁撤阴阳学训、医学训科、道会司、僧会司等机构及县丞、主簿、训导等官职。
康熙年间(1662~1722),县衙设知县、典史、教官(教谕)、吏书、斋夫及书办、皂隶、马快、轿伞扇夫、看监禁卒、门子、库子、灯夫、马夫、膳夫等。
又裁税课局,钱粮归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原称六房)经管征收。
光绪三十三年(1907),撤销教谕,置劝学所,协助知县管理教育。
到了民国时期,旧制被废除。
民国元年,县衙改为县知事公署,知县改称知事。
知事依法执行县内行政事务和发布单行章程。
民国4年,在洪江设置闲县佐,代表知事处理洪江政务,民国5年,内务部划会同县为四等县。
省增派佐治员,加强防务。
置特别办事科,并置会同华洋诉讼处,办理华洋案件。
民国14年2月,省令改知事公署为县长公署,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18(1929)年3月,县长公公署改为县政府。
19年,省令定会同县为三等县,编制有所扩充,县政府先后增设政警队长、承审员、司法录事、检验吏、司法书记。
民国29年,省府厘定会同县为二等甲级县,7月1日起,实行新县制③。
二、农业、林业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全县有耕地面积19.19万亩。
此后因受天灾人祸影响,时有增减。
光绪元年(1875),有耕地19.82万亩。
民国时期,会同鼓励垦殖,耕地增加较多,全县耕地达到29.3万亩,人平均2.02亩。
在农作物种植上,会同县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兼之以红薯、小麦、大豆、玉米等为辅助粮食作物。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全县种植水稻18.93万亩,占耕地21万亩的90.14%。
民国18年(1929),种植18.4万亩,平均亩产93公斤。
38年,播种面积增至26.22万亩,亩产提高到169公斤④。
除了水稻以外,会同在粮食种植上还配有红薯、小麦、大豆、玉米等旱粮。
红薯在清代与民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县内少数地区的主粮。
民国25年(1936),全县红薯产量450吨。
小麦的种植在民国22年(1933)就已达全县5000亩,亩产50公斤,分布于巫水和渠水流域及溪流两岸旱地。
大豆在民国20年(1931)时,全县种植有1.2万亩,总产125吨。
38年下降到1702亩,总产94.5吨。
民国22年(1933),全县的玉米种植达200亩,总产25吨。
38年,扩大到7120亩。
总产152吨。
此外,会同的粮食还有高粱、蚕豌豆、芋头等,但种①《会同县志》卷五,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7页。
②《会同县志》卷六,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15页。
③《会同县志》卷六,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植面积小,产量不多。
农作物中除了粮食作物,会同的经济作物也发展的不错。
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油菜籽、棉花、苎麻、茶叶、烟叶、桃等。
其中油菜籽的经济效益较大,在民国28年(1939),会同就被列为湖南省35个油菜生产基地县之一。
34年,全县播种油菜5875亩,总产123吨。
还有就是桃的种植,县内历来就有白桃、甜桃、毛桃、寿桃等,但都是零星栽培,并未成系统种植。
会同林业用地多且稳定,树种也是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广坪木”,即以广坪为中心产区的会同杉木。
其经济效益比非中心产区的杉木要高。
建国前,会同县在林业发展上被没有多大创新,未有太多引进新树种,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经济林来实现经济效益。
会同的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林、油桐林、楠竹林。
油茶林是县内主要的经济林,遍布全县,茶油更是主要食油。
油桐林在清康熙元年(1662),会同从四川引进三年桐等优良桐种后,才开始增多。
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出售桐籽和桐油已经成为了会同农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民国18年(1929),县成立植桐委员会,号召每户植桐十株。
19年,《中国实业报》载:“会同油桐栽培面积约十万亩,桐子产量亦十万担。
”同年,县政府将督导植桐列入行政计划。
20年,湖南省农业改进所选定会同为全省22个重点植桐推广县之一,并规定乡、保、甲三级植桐株数。
抗日战争期间,桐油外运受阻,油价下跌,部分桐林遭毁。
31年,县长训令各乡、镇、保长保护油桐林。
至37年,全县油桐林有所恢复。
既有林,那就必定有护林。
会同县的林业用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其护林工作也应当是做的很完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会同官府均无防治山火的措施,发生山火。
不能有组织有力的扑救。
一些里、甲(今村、组)虽订“合款”、立“禁约”,但范围小,约束力微。
而刀耕火种、烧田坎、烧灰积肥和清明扫墓等引起山火频仍。
有的一烧数日,许多森林成片被毁。
金龙山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层峦耸翠,高山重霄,森林密茂,兴云致雨。
”以后连年山火,到清末、民国初期,成为荒山。
在山火防治上,会同县未成体系,而在病虫防治上,会同县依旧是,没有任何的救治措施。
民国时期,会同森林病虫害任其自生自灭,如遇暴发便祈求神佑。
沙溪、若水、高椅、王家坪等地,合村男女到发虫山头,敲锣打鼓,舞龙灯。
请“龙”治虫。
朗讲、金坪、坪村等地,请人唱“棒棒戏(木偶戏)”,以求神保佑①。
此种无知之举,毫无效果,劳民伤财而已。
三、军事会同县的军事机构自民国始。
主要有县保甲局、县保卫团总局、县挨户团总局、县政府军事科及县国民兵团。
分别设立于民国2年、民国6~7年、民国16年、民国29年及民国29年2月。
会同的军事机构起步较晚,但其地方武装则从北宋就开始了。
北宋崇宁二年(1103),舒亶率兵攻占会同一带,派官兵戍守,驯养当地土著为弓弩手,加强对苗、侗人民的镇压。
后县内官兵和弓弩手调往河东(今河南一带)抵御金兵,无一生还。
南宋绍兴六年(1136),在靖州境内再募弓弩手500名。
分守所辖会同等3县要害。
“量给土田,且耕且战。
”明中,县衙招募乡兵140名,以补充卫所军之不足。
主要用以保卫城池,守护县库,巡查监狱。
以后,则专供官府差遣,担任迎送官员,拘捕犯人,传递文书等杂役。
乡兵粮饷由县库开支。
清代,设置民壮,招募民间体壮者担任。
主要负责操练器械,防守城垣。
清末,绿营兵逐渐腐化,清政府改办团练。
咸丰十一年(1861),会同一些官吏和廪生为防堵太平军入境,招募団勇1000余人。
同治十四年(1865),洪江募集团勇六七百人,把手关隘,参与清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内官绅乡豪纷纷组织団勇,清乡守土,镇摄地方。
民国时期,会同县内的地方武装有县团防大队、县挨户团常备队、县保安大队、县“铲共”义勇总队、湘黔边区抗日后援军自卫游击司令部、县抗日自卫团、县自卫总队以及县武装警察部队等。
这些地方武装机构在战争期间都起到了防御敌人,保卫家园的作用。
会同县的驻军自北宋就有了,在崇宁二年的正月,舒亶领兵镇压“辰沅瑶”起义,占领诚、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