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综合07年高考时事热点缕析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1
-热点材料 材料⼀ 2007年《政府⼯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开发;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重点是继续加强粮⾷主产区⽣产能⼒和农产品加⼯转化能⼒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技术产业。
东部地区,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主创新能⼒和国际竞争⼒,在改⾰开放和科学发展上⾛在前⾯。
材料⼆ 2006年7⽉16⽇,《经济⽇报》发表⽂章《⾃主创新是中原崛起的关键》,⽂章指出,实现中原崛起的⽬标,加快发展是第⼀要务,⽽科技的发展是加快发展的主导⼒量,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加快发展的根本,所以说⾃主创新是中原崛起的关键。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影响长远、带动全局的重⼤科技问题,集中优势,全⼒攻关务求突破。
材料三 2006年9⽉25⽇,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商总局、国家⼴电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全国⼯商联、中国⼯业经济联合会及⼭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开幕。
材料四 2006年9⽉26⽇.吴仪在⾸届中部博览会“万商西进”⾼峰论坛上强调:“坚持改⾰开放,加快中部崛起”吴仪指出中部崛起是⼀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国上下坚持不懈为之艰苦努⼒。
当前尤其需要中部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新的思想埋头苦千,扎实推进。
她提出六点要求:⼀是要继续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式上下功夫,⾛新型⼯业化道路;⽴⾜提升传统⽀柱产业⽀撑发展,⼤⼒发展特⾊产业;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分珍惜和合理集约利⽤⼟地,着⼒发展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
⼆是牢固树⽴开放意识,切实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统⼀⼴⼤⼲部群众思想,尽快建⽴统⼀、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进⼀步提⾼对内对外开放⽔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主动进⼊跨国公司、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产业链和配套环节。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问题扫描分析与训练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问题扫描分析与训练由于高考要体现国家意志,这就决定了高考命题必定要关注社会热点,这同时也说明国家选拔人才重视作为人才所应具备的丰富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怀。
如果是一个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漠不关心的人,或者是对这些问题不能持有正确的立场和态度的人,抑或是不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的人,都不会是高素质的人才。
当然,高考命题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是有规律的。
当前发生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热点问题都是高考复习备考所必须关注的。
在众多的热点问题中,只有符合以下四种条件的热点才是我们备考复习的关注点。
第一,以我为主。
即国际国内的热点以国内的热点问题为主,国际上的热点以与我国有关并且影响重大的为主(如中非、中日、中美、中俄等)。
第二,贴近学生。
即这些热点是学生应该了解而且可以了解的,同时还必须是不超越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范围的,也就是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凭借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认识和说明的问题。
第三,具有长效性。
即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政府必须长期关注的问题。
第四,已有定论。
即中央已经有了定论或已形成社会共识的问题,而不是尚有争议或变数大的问题。
除了上述选定热点的四个条件外,对多年连续关注的热点,在命题切入的角度上也是变化发展的。
对同一个热点问题的切入角度必定是遵循其发展的逻辑顺序并跟踪和体现这一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据此,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07年的“两会”等会议的主要精神以及当前发生在国内、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我们可以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7年高考命题的走向,对命题的切入点作如下预测。
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材料】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7年高考时政重点备考指导(非常重要)
2007年高考时政重点备考指导(非常重要)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是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其丰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意义在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原则。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道路是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发展的代际延续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去。
(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注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由又快又好转化为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007年时政热点专题分析1.rar
2007年时政热点专题分析1一、热点综述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
”讲“全面”、“协调”、“可持续”,本身都不是目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
因此,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扭住不放。
(5)不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五个统筹”,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不能眼里只盯着GDP,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综合链接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贯通的。
三、综合实练1、分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两眼只盯着GDP,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007年申论十大社会热点
2007年申论十大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热点、焦点之一:教育问题一、上学难问题(一)、原因1、政府投入不足。
国家投入不足,是教育面临的最大瓶颈。
............二、乱收费问题(一)、乱收费产生的主要原因1、利益驱使。
极少数干部职工,宗旨意识淡漠、服务意识不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热点、焦点之二:医疗问题一、看病贵问题(一)、看病贵原因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七个方面: ..............热点、焦点之三:就业问题一、就业难问题(一)、形成就业难的原因...........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1)、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增长低就业)..........热点、焦点之四:资源、能源问题一、资源能源紧张问题(一)、我国能源问题的表现:二、电力紧缺问题(一)、电力紧缺的原因1、电源建设滞后热点、焦点之五:“三农”问题:一、农民工问题(一)、进城务工人员存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拖欠民工工资问题(一)、问题的提出:总理关注引出“清欠风暴”三、农民增收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
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状况,总的来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热点、焦点之六:社会保障问题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一)、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二、房屋拆迁的社会保障问题(一)、问题的提出:2003年7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个拆迁百姓的心里话》,........热点、焦点之七:安全问题一、食品安全问题(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一)、.主要问题:................二、安全生产问题(矿难问题)(一)、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1、从我国煤矿的自然条件来看,目前⒉6万多处煤矿中,50%左右是高瓦斯矿井,..................热点、焦点之八:科学发展观问题一、科学发展观(一)、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1、经济结构不合理;.............热点、焦点之九:和谐社会问题一、和谐社会问题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一)、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的原因:................三、信访问题(一)、主要问题:信访洪峰热点、焦点之十:反腐倡廉问题两点思考:首先,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反腐败是一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2007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
2007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据《2007高考政治社会热点与模拟测试》、2007年的《考试报》(高考政治)和《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整理)专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试报》(高考政治第25期)关注点:从政治学科看,高考命题集中在坚持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职能、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背景材料:P52二、知识点结合:(一)经济学常识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调控手段、分配政策、财政及税收手段的调节)3、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制度内容、措施)4、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6、市场交易原则。
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7、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哲学常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否则贫富两极分化,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3、联系(不和谐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内外因、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成就与不足)4、因果联系(自觉性和预见性)5、整体与部分关系6、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忽视次要矛盾)8、两点论与重点论9、认识的变化发展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1、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2、价值观导向作用与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三)政治学常识1、我国的国家性质2、国家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007年高考热点专题
极端高温天气频现的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 以及过度城市化是导致极端高温 天气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 夏季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大 背景。 •环流异常是造成极端高温事件 发生的直接原因。今夏欧洲高温 热浪主要受稳定少变的高压系统 控制,美国由于受异常偏强的副 高控制也出现严重高温热浪天气
IPCC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
• 巴黎当地时间2007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小组(IPCC)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 报告,一份对世界未来极为重要的报告。这是该组织 6 年来的头一次信息更新,它再次引起世界公众对全球变 暖这一严肃而紧迫问题的关注。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 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达历史最高对于过去50 年来的全球暖化人类要负90%的责任。 • 报告预测,从人类工业时代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 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至4℃,海平面升高幅 度是19至58厘米。 据报道,这份报告侧重分析全球变 暖的后果,其中,报告指出,气温上升将令中国和澳大 利亚面临严重缺水的困境。
考点链接:
• 天体系统;太阳系的组成;类地、类木行 星的特征;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 运动的意义等。
• 卫星发射与返回时的气象要求;我国三 大卫星发射基地(酒泉、西昌、太原) 自然条件;GPS定位。
(二)天气、气候:
考点链接:
1、以全球气候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大气;考查大气的热力 状况(如大气保温效应)、大气环流等知识对人类生产生 活的影响、考查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以发生的气象灾害(如 台风、龙卷风、沙尘暴、 旱涝等)为切入点,考查常 见天气系统及对人类生产、 生活的影响。 台风:常考台风源地;生成 条件、台风路径;影响地区的 风向(气旋和反气旋)。
高考时政热点
2007年高考宝典之时政热点篇关注高考热点提高应对能力——解答高考热点常用关键词一、07年重大时政热点的常用关键词整合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一)时事热点1、06-07年央行加息与提高存款储备金;2、2006年土地、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3、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问题;4、坚持节能降耗问题。
(二)关键词●时事术语:1、科学发展观、政绩观。
2、又快又好。
3、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稳健财政政策。
5、稳健货币政策。
6、调整产业结构。
7、新型工业化道路。
8、循环经济●经济常识: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有自身弱点和缺陷。
2、宏观调控的重要性:①是社会主义市场基本特征之一;②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宏观调控的手段:①经济手段;②法律手段;③行政手段。
●哲学常识1、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3、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5、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6、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常识1、政府: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捍卫者;③对人民负责原则;④依法治国原则;⑤国家职能(主要是经济与公共服务职能)2、中国共产党:①党的性质;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领导核心;③党应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④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⑤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时事热点1、十六届六中全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简析
2007年高考热点问题简析一、香港回归10周年及2007年的两岸关系1、背景材料:(1)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
(2)2007年,在祖国大陆积极筹备党的十七大、全力准备迎接2008年奥运会之际,“台独”势力会采取一系列破坏两岸关系的举动,试图加速谋求“法理独立”的步伐。
2、相关链接:(1)香港问题:香港的沦陷过程及原因;香港的回归过程及原因;“一国两制”方针;区旗区徽;回归的意义。
(2)两岸关系问题: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原因及过程;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其国际国内原因;我国处理台湾问题这一内政问题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
)。
3、例题: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香港回归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2007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中十分关键的年头。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材料四2007年将是台湾政局演变十分关键的年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陈云林2007年新年贺辞(1)据材料一,分别写出两面旗帜的名称及其首次正式升起的时间(要求具体到年、月、日)。
(2)据材料二,结合16世纪以来列强的侵华进程分析澳门和香港的沦陷历程。
试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
(3)造成材料三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试述明清以后台湾两次被外国占领及其回归的过程。
《乡愁》一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中所述局面至今仍未改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据材料四,结合当前形势分析2007年两岸关系面临哪些“重大机遇”?又面临怎样“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祖国大陆应当采取什么对策?(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你得到了那些认识?参考答案:(1)①图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1997年7月1日。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资料
专题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热点背景】2006年1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把“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必须把握好的五个政策原则之一。
并指出,重点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在优化结构中促进经济总量平衡。
坚持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
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
【专题分析】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重要性: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4.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1)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2007年高考政治备考关注12大热点问题
2007年热点问题专讲第七讲: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联系近两年出现的房价一路飘升、商业贿赂等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分析说明国家在加强其他措施予以打击、调节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重要调控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发挥这一调控体系的作用,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供给不平衡、炒作等原因而在房地产行业、能源等行业出现了供需严重不平衡,房价一路飘升、煤价攀升的同时,也出现了炒房团、炒煤团,以及各个行业里(如医药等)的都存在的商业贿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这需要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予以整治、打击的同时,更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予以调节,以保证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相关资料精粹】相关材料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由于单纯的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明显的缺陷,它往往既不能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能达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
(3)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把它们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相关材料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1)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总量平衡必须建立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
为了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结构合理了,总量平衡了,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治]2007年政治或文综高考须知热点问题
[政治]2007年政治或文综高考须知热点问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热点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医疗改革、教育政策、公共卫生、和谐劳动关系、民主权利保障等。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热点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调利率、消费税调整、房地产调控、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土地保护、发展文化产业、、反盗版、“三品”安全、反垄断法、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完善市场秩序等。
3、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热点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热点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工权益、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等。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热点问题——保护知识产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义务教育法》修订、建设创新型国家、院士大会、科协七大、嫦娥工程、庞加莱猜想等。
6、坚持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热点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GDP、新能源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十一五文化纲要》、反对恶搞、文明上网、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等。
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方面的热点问题——人大监督法、转变政府职能、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反腐倡廉、审计工作、人大政府换届选举、人事制度改革等。
9、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方面的热点问题——《文选》发行、建党85周年、反腐败及陈良宇的问题、中央出台干部任期规定等。
10、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方面的热点问题——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等。
11、实现祖国统一方面的热点问题——两岸经贸论坛、胡锦涛四点建议、拒绝台湾加入联合国等。
12、弘扬奥运精神方面的热点问题——奥运体育图标、福牛乐乐等。
13、共建和谐世界方面的热点问题——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中非合作、俄罗斯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亚欧会议、中国的国际援助、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东盟关系、朝鲜核问题、中美中日等关系等。
2007年文科综合热点分析
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
1、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 资源、能源、旅游资源等特点,明确振兴东 北的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2、了解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加上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部署,预计 2007年高考必定占有相当的份量。复习本专题,首 先要了解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内涵,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必然性,掌握其基本要求;其次,要理论联系实 际,把所学教材理论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学会运 用教材理论分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重要意义及各种新做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八、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高考必然会有所体现。高考 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但近几年以一定的社会热点为背景,综 合考查相关的经济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主观题有所增加。 特别是以国际时政材料为背景,跨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 型材料分析题更为常见。考查的重点知识是世界主题、国际关系 的决定因素、国际格局及我国的外交政策。2007年高考重点应把 握: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构建“和谐世界”的 新主张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外并战略的调整及外交取得的巨大 成就;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 用;其他国际上的重大热点问题(主要是与中国有关的热点问 题)。复习本专题,一是要明确今年甚至是近年来的国际热点问 题, 如“和谐世界问题”、“反恐问题”、“朝核问题”、 “中美问题”、“中日问题”、“中俄关系”、“中欧关系”、 “中非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等。二是要加强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对国际热点要了解背景、意义,结合政、史、地三科 相关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理要注重内政与外交的结合。考查我国外交时通常会结合我国 的总政策来进行命题,通过外交成果来展现国家实力及优越性。
[历史]07高考热点分析:公共安全
[历史]07高考热点分析:公共安全党和国家为何高度关注公共安全、药品、安全生产、飓风等)党的角度:①党的性质、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高度关注公共安全问题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
②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高度关注公共安全体现了党的执政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体现。
党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体现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④体现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
国家的角度:①国家性质②国家机构的性质③国家职能④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⑤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学角度加强安全生产的必要性: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抓好安全生产,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只有加强安全生产,才能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①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是对立统一的。
②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物质保障;抓好安全生产,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就会忽视安全生产;片面强调安全生产,也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④要把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统一起来,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①国家应履行好政治职能,严厉打击危及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的不法经营者,同时制定对完善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②国家应履行好经济职能。
特别是要做好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工作。
③国家应履行好文化职能,提高公民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道德素质。
④国家应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兴办公共工程,完善公共设施,保护环境,实现安全发展。
党和政府重视安全生产和哲学发展的哲学意义: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2007年高考时事热点缕析郭献林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思想、总主题)主要内容要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我国宏……6.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7.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的经验,提出的“六个必须”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新体会、新认识。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1.“五个统筹”(通过其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微观具体事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和现实途径。
2.以下第二至第二十专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都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体现和展开。
3.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和重点。
具体材料有:2006?2007学年度《时事》第2期P22页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P24页“关键词”中人口红利、P27页一水六用增效益。
第3期P31页“关键词”……增强消费调整分配、P62考考你中论述题《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3期第4页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转型、《时事报告》第5期P75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6期P26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7期P34以科学发展观纠偏、第12期P42暖民心事要一家一户地做主要知识点(或考点)链接:经济常识:1.科学发展观(新课标之新教材和新考纲)。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反映了以人为本。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反映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反映了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这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哲学常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2. 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的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
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全面的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3.经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体现了唯物论。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体现了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体现了实践观。
4.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历史发展主体,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
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
政治常识:1、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是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2、以人为本,人民是发展主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3、以人为本,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社会理想,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我国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主要内容要点: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此处略)。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1、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选准切入点。
这就是:“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点”、“五个着力点”、(见《时事》第3期“学习《决定》问答”一文P12,《决定》第三至第七部分是对上述“重点”、“着力点”的具体体现、部署、展开和细化)。
2、以下第三至第二十专题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和展开。
具体材料有:2006?2007学年度《时事》第1期P27由《蜜蜂的寓言》想到的……第2期P12从美好的蓝图到行动、第3期封二和封三“九大目标”勾画和谐社会走向、P4奏响和谐交响曲、P10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问答、P31关键词 2006?2007学年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期P10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第2期P10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第3期P1在共建中实现共享、P10五大举措促和谐、《时事报告》第6期P42“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第9期P8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上)、第10期P32构建和谐社会:国外做法与启示、第11期P8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P18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新精神经济常识: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第一专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第一专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这体现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哲学常识:1、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建设者和享有者统一,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2、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理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抗是矛盾,差异也是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重视而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采取正确的、不同的方法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常识: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征,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必须不断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体现了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家机构活动的依法治国原则。
三、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内容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2007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概括地说就是:“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
”具体地说就是:1、突出“三个协调”(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变“又快又好”发展为“又好又快”发展。
3、加强固定资产投调控。
投资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方面,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支持薄弱环节的建设。
4、更加重视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引导城乡民民扩大消费。
(2)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3)居民的住房需求,是消费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
既要有效控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也要调整住房需求结构,加快建立适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
5、继续执行……6、继续协调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土地和投资等关键领域的改革。
7、把对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变成现实。
8、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背景材料(或切入点):2006?2007学年度《时事》第1期P28平均数不是万能的。
第2期P22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P24关键词、第3期P22年终岁末话经济、P28怎么看外汇储备增多?P31关键词、P34企业用电提价一举多得、P47增强消费调整分配、2005?2006学年度《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6期P5调整消费税意在公平配置社会资源、P23外汇储备第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