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T-192.5-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 石棉纤维浓度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1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1
锌及其化合物
GBZ/T160.25-2004
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时间保存。
空气中气溶胶态锌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乘以1.24或2.084分别为氧化锌和氯化锌的浓度,mg/ m3
锆及其化合物
GBZ/T160.26-2004
样品在室温下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气溶胶态锆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
硫酸及三氧化硫
GBZ/T160.33-2004(6)
采样后,将滤膜的采样面朝里对折2次后,置于具塞比色管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3d。
空气中三氧化硫和硫酸雾用微孔滤膜采集,空气中硫酸的浓度,mg/m3;乘0.82即为三氧化硫的浓度。
氢氧化钾(MAC)
氯化钾(无限值)
GBZ/T160.17-2004
37mm或25mm微孔滤膜;
氰化物(MAC)
GBZ/T 160.29-2004(5)
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min流量采集5min空气样品。
采样后,将滤膜放入具塞刻度试管内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样品至少可保存7d。
磷酸
GBZ/T 160.30-2004(3)
37mm或25mm微孔滤膜;
短时间采样:5L/min;15min
石棉纤维浓度
GBZ/T192.5-2007
采样流量:由石棉纤维采样器决定,一般个体采样可采用2L/min,定点采样可采用2L/min~5L/min。
采样时间:可采用8h连续采样或分时段采样。每张滤膜的采样时间应根据空气中石棉纤维的浓度及采样流量来确定,要求在每100个视野中,石棉纤维应不低于20根,每个视野中不高于10根。当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浓度高时,可缩短每张滤膜的采样时间或及时更换滤膜。
样品可长期保存。

2007年职业卫生新标准

2007年职业卫生新标准

2007年职业卫生新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等5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Z/T 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3-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5-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以上标准于2007年12月30日起实施。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等13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代替GBZ/T 2-2002)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代替GBZ/T 2-2002)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89.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 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 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以上标准于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要求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技术规范及质量控制要求
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
化学因素
339种 毒物
粉尘
47种 粉尘
生物因素
2种 白僵蚕孢子等
物理因素
12种 因素
18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卫生技术培训一2014.06.06.
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 第一部分化学因素
•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 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 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是指在遵守 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 锑及其化合物 —硝酸 ➢ 氢化锂 —0.01mol/L盐酸溶液洗脱液 ➢ 钾及其化合物 —10ml 水洗脱 ➢ 钠及其化合物 —10ml水洗脱 ➢ 锡及其无机化合物 …1:10硫酸: 硝酸 ➢ 消解液 ➢ 铊及其无机化合物 —硝酸溶液洗脱
27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卫生技术培训一2014.06.06.
• 检测专业知识与经验 • 职业接触限值标准 • 采样规范的应用 • 检测技术标准 • 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
状评价、日常检测—检测特 点及其要求
13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卫生技术培训一2014.06.06.
职业卫生检测类型
➢ 按照委托:
— 企业的日常检测 — 技术服务机构的委托检测 — 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测 — 建设项目的类比检测 — 建设项目的控制效果评价 检测 — 现状评价的检测
• 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 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瞬间浓度。
—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 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 超限倍数(EL)是指未制定PC-STEL的化学 有害因素,在符合8小时PC-TWA的情况下,任 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 过PC-TWA的倍数值。

GBZ_192.1_2007_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_192.1_2007_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ICS 13.100C 52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 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2007年06月18日发布 2007年12月30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T 192.1-2007前言GBZ/T192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本部分是GBZ/T XXX的第1部分,是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钢铁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分析仪器厂。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刘占元、陈卫红、陈镜琼、李济超、易桂林、杨静波、梅勇、祁成、彭开良、刘家发、叶丙杰。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5748-85。

G 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
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5~6h,在冰箱内可保存3d。
蒸馏水
甲苯二异氰酸酯
GBZ/T 160.67-2004
串联两只各装有10.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以3L/min,采集15min.(2个样品的样品编号写一个就可以)
样品在室温下避光可保存5d。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GBZ/T 160.67-2004
串联两只各装有10.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以3L/min,采集15min.(2个样品的样品编号写一个就可以)
苯解析
辛烷
壬烷
GBZ/T160.38-2007
(100mg/50mg)活性碳管
短时间采样:300ml/min;15min
长时间采样:50ml/min;2~8h
个体采样:50ml/min;2~8h
样品室温至少可保存10d
二硫化碳溶剂解析
戊烷、己烷、
庚烷
GBZ/T160.38-2007(6)
(100mg/50mg)活性碳管
GBZ/T160.33-2004(6)
采样后,将滤膜的采样面朝里对折2次后,置于具塞比色管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3d。
空气中三氧化硫和硫酸雾用微孔滤膜采集,空气中硫酸的浓度,mg/m3;乘0.82即为三氧化硫的浓度。
氢氧化钾(MAC)
氯化钾(无限值)
GBZ/T160.17-2004
37mm或25mm微孔滤膜;
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气溶胶态钼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
镍及其化合物
GBZ/T160.16-2004
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气溶胶态的镍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
锡及其化合物
GBZ/T160.22-2004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1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1
沉降时间不能<3h。
游离二氧化硅
GBZ/T192.4-2007
本法需要的粉尘样品量一般应大于0.1g,可用直径75mm滤膜大流量采集空气中的粉尘,也可在采样点采集呼吸带高度的新鲜沉降尘,并记录采样方法和样品来源。
采样结束后,小心取下采样头,取出滤膜,受尘面向上放入滤膜盒中,不可将滤膜折叠或叠放!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振动,以防止石棉纤维落失而影响测定结果。
长时间采样:1L/min;4~8h
个体采样:1L/min;2~8h。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具塞试管中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3d。
空气中的磷酸雾用微孔滤膜采集
砷及其化合物
GBZ/T160.31-2004
37mm或25mm浸渍微孔滤膜;
短时间采样:3L/min;15min
长时间采样:1L/min;2~8h
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气溶胶态钼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
镍及其化合物
GBZ/T160.16-2004
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气溶胶态的镍及其化合物用微孔滤膜采集
锡及其化合物
GBZ/T160.22-2004
样品在室温下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锡的浓度,乘以系数1.28为二氧化锡的浓度,mg/m3;本法不能测定锡的氧化物及以气体或蒸气状态存在的锡化合物。
化学因素现场
有害因素名称
国标
采样方法
样品的保存及运输要求
吸收液/浸渍液配制方法
粉尘
总尘
呼尘
GBZ/T192.1-2007
GBZ/T192.2-2007
测尘滤膜:40mm、25mm、75mm
短时间:15L/min~40L/min,15min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 1 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192."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06-18发布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 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 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 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 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 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 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 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3: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teGBZ/T 192.3-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192的第3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的。

本部分与GB5748-85相比,修改了标准格式。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武汉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吴维皑、易桂林、陈卫红、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各类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滤膜溶解涂片法3.1 原理将采集有粉尘的过氯乙烯滤膜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粉尘颗粒的混悬液,制成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和计数粉尘的大小及数量,计算不同大小粉尘颗粒的百分比。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

职业卫生--检测国标与方法
铅及其化合物
GBZ/T160.10-2004
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铅尘、铅烟和硫化铅用微孔滤膜采集,铅尘、铅烟不能分别采集测定。
锰及其化合物
GBZ/T160.13-2004
样品在室温下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锰的浓度,乘以1.58为二氧化锰的浓度,mg/ m3;
钼及其化合物
GBZ/T160.15-2004
短时间采样:5L/min;15min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具塞比色管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长期保存。
氢氧化钠(MAC)
碳酸钠(纯碱)
GBZ/T160.18-2004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具塞比色管内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样品可长期保存。
空气中钠的浓度,mg/m3;乘以1.74或2.30分别为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浓度;
长时间采样:1L/min;2~8h
个体采样:1L/min;2~8h
/
/
氟化氢(MAC)
GBZ/T160.36-2004(3)
40mm玻璃纤维滤纸
浸渍玻璃纤维滤纸
短时间采样:5L/min;15min
分别测定氟化物和氟化氢时,前一张用玻璃纤维滤纸,用于采集氟化物,后一张用浸渍滤纸,用于采集氟化氢。
浸渍滤纸提前准备,实验室分析浸渍滤膜就可得出氟化氢浓度。
长时间采样:1L/min;4~8h
个体采样:1L/min;2~8h。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具塞试管中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3d。
空气中的磷酸雾用微孔滤膜采集
砷及其化合物
GBZ/T160.31-2004
37mm或25mm浸渍微孔滤膜;
短时间采样:3L/min;15min

职业健康标准目录

职业健康标准目录

目录1. GBZ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 GB 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 GB 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4. GBZ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5. GBZ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6. GB Z T 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7. GB Z T 19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8. GB Z T 192.3-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9. GB Z T 192.4-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 GB Z T 192.5-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11. GB Z T 189.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12. GB Z T 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13. GB Z T 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14. GB Z T 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15. GB Z T 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16. GB Z T 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17. GB Z T 189.7-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18. GB Z 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19. GB Z T 189.9-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20. GB Z 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21. GB Z T 189.11-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22. GBT 17061-1997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23. GBZ_T 173-2006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24. GBZ 229.1-2010-T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25. GBZ 229.2-2010-T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26. GBZ 229.3-2010-T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27. GBZT 224-2010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GBZT.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5部分,是在GB16241-1996《车间空气中石棉纤维卫生标准》附录A《车间空气中石棉纤维测定方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石棉纤维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16241-1996同时废止。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武汉钢铁公司工业卫生技术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李济超、吴维皑、闫慧芳、张敏、杜變袆。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6241-199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3 滤膜/相差显微镜法3.1 原理用滤膜采集空气中的石棉纤维粉尘,滤膜经透明固定后,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石棉纤维数,计算单位体积空气中石棉纤维根数。

3.2 仪器3.2.1 滤膜:微孔滤膜或过氯乙烯纤维滤膜,孔径0.8μm。

粉尘法律法规

粉尘法律法规
序号
粉尘行业法规标准
备注
1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5577-2007)
2
《粉尘防爆术语》(GB 15604-2008)
3
《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GBT 5817-2009)
4
《镁铝粉尘加工安全防爆规程》(GB 17269-2003)
5
《粉尘爆炸泄压指南》(GBT 15605-2008)
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3-2007)
2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
2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 192.5-2007)
28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2部分: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GBZT 210.2-2008)
11
《港口散粮装卸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7918-2008)
12
《烟草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8245-2000)
13
《粮食立筒仓粉尘防爆安全规范》(AQ 4229-2013)
14
《粮食平房仓粉尘防爆安全规范》(AQ 4230-2013)
15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7440-2008)
《呼吸性粉尘个体采样器》(AQ 4204-2008)
7
《粉尘采样器技术条件》(AQ 4217-2012)
8
《粉尘物性试验方法》(G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913-2008)
9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收尘器防爆导则》(GBT17919-2009)
10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除尘系统安全技术规范》(AQ 4273-2016)

职业卫生25---石棉纤维浓度的测定原始记录

职业卫生25---石棉纤维浓度的测定原始记录
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度检测记录
第页共页
被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年月日
检测依据
委托检测协议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 192.5-2007
检测仪器
检测条件
温度:℃湿度:%
样品标识
样品数量
操作步骤:
1.用无齿小镊子小心取出采样后的滤膜,粉尘面向上置于干净的玻璃板上,用剪刀将测尘滤膜剪成楔形小块,取1/6-1/8写形小块滤膜放在载玻片上。
计算公式
a---目镜测微尺的计数视野面积总值(mm2)
t---采样时间数值(min)
样品标识
采样流量
(L/min)F
滤膜采尘面积( )A
视野总数n
纤维总根数(f)
N
石棉纤维浓度(f/ )
检测人:复核人:
4.随机测量20个视野,当纤维数达到100根时,即可停止计数,如不足100根时,应计数测定到100视野。计数完一个视野后移动推片器找下一பைடு நூலகம்视野。移动时应按行列顺序,不能挑选,要随时停留在视野上,以避免重复测定和减少系统误差。计数时,滤膜上的纤维分布数量应合适,每100个视野不低于20根纤维。每个视野不多于10根。
2.用滴管加2-3滴酯溶液于载玻片的中央,将滤膜粉尘面向上放在酯溶液上,滤膜慢慢湿解变透明,30min后,放上盖玻片(应避免产生气泡)
3.利用物镜测微尺对目镜测微尺的刻度进行校正,算出计数区的面积各标志的实际尺寸,将样品先放在低倍镜(10X)下,找到滤膜边缘,对准焦点,然后换成高倍镜(40X),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尺寸。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测定

• 3.1 工作日内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比较稳定的采 样点,可在整个工作日内进行短时间采样,采样次数不少
于6次,并应均匀覆盖整个工作日。

检测结果按式(4)计算

{(c1 + c2 +…+ cn)/n}×T

C = —————————— ……(4)

8
2021/10/11
• 式中: • C - 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
1998
2021/10/11
• 橡胶加工炼胶车间防尘规程GB21657-2008 • 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
范DL5061-1996 • 铸造防尘技术规范GB8959-2007 • 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95 • 化工粉体工程设计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HG20532-1993 •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2部分:煤
设备处理不同物料时,按物料种类分别设 采样点:单台产尘设备设1个采样点。
2021/10/11
• ⑵ 移动式产尘设备按经常移动范 围的长度设采样点。

20m以下者设1个,

20m以上者在装、卸处各设1个
采样点。
• ⑶ 在集中控制室内,至少设1个采 样点,操作岗位也不得少于1个采样点

2021/10/11
,h。

8 - 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8h计,h。


2.2 优缺点:

A、容易发现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峰浓度。

B、多次采样、多个样品、多次测定、多个数据,操作和计算较复杂。

2021/10/11
3、 不连续多次采样(定点和个体 )

粉尘检测工作数据处理办法与实验室要求

粉尘检测工作数据处理办法与实验室要求
6
仙游东湖矽肺事件
• 2003年东湖石英粉厂陕西/贵州民工矽肺 • 福建仙游职业病防治工作现场会-• 卫生部副部长 陈啸宏,安监总局副局长
王德学,全总工会书记张鸣分别讲活。
7
警惕可燃性粉尘
•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燃料)、氧气、热 量(着火源)。
• 粉尘爆炸五要素--除燃烧三要素外,当可 燃性粉尘在空气中悬浮并且处于封闭空 间或建筑物内,遇到火源时就可能引发 爆炸
52
• 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 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 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 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 吸带
53
某矿掘进风钻作业现场采样
回风侧 凿岩作业的采样位置,设在距工作面 3~6m
54
注意事项
• 同一天平 • 仪器检定 • 防爆 • 现场流量校正
55
现场流量校正桶用于长时间低流 量采样头
定点采样/TWA浓度测定结果比较
样本
3 环境粉尘浓度mg/m
范围
区域平均浓度
一工作班内在各区域 作业时间(h)
煤场
18
0.00--0.60
A=0.34
2.0
进煤口
20
0.25--15.00
B=4.02
0.8
电控室
20
0.20--1.40
C=0.69
4.5
出渣口
20
0.25--6.60
D=2.65
0.3
• 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 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 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 度等。
• 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 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5部分,是在GB16241-1996《车间空气中石棉纤维卫生标准》附录A《车间空气中石棉纤维测定方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石棉纤维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16241-1996同时废止。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武汉钢铁公司工业卫生技术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李济超、吴维皑、闫慧芳、张敏、杜變袆。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6241-199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纤维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T 19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3 滤膜/相差显微镜法3.1 原理用滤膜采集空气中的石棉纤维粉尘,滤膜经透明固定后,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石棉纤维数,计算单位体积空气中石棉纤维根数。

3.2 仪器3.2.1 滤膜:微孔滤膜或过氯乙烯纤维滤膜,孔径0.8μm。

3.2.2 石棉纤维采样器:包括采样头和采样器两部分。

3.2.2.1 采样头:采集纤维的采样头。

3.2.2.2 采样器:流量按照采集石棉纤维的要求确定。

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

3.2.3 相差显微镜:带有X-Y方向移位的推片器;总放大倍率为400×~600×,至少应具有10×及40×两个相差物镜;目镜可采用10×或15×,应能放入目镜测微尺。

见图1。

a)目镜测微网b)LM-1型目镜测微尺图1 纤维观测用目镜测微尺3.2.4 目镜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能测量纤维的长度和宽度,见图1。

3.2.5 物镜测微尺,每个刻度的间距为10μm。

3.2.6 载物玻片,75mm×25mm×0.8mm;盖玻片,22mm×22mm×0.17mm。

使用前,放在无水乙醇中浸泡,蒸馏水冲洗后,用清洁的绸布擦干净。

3.2.7 无齿小镊子。

3.2.8 剪刀或手术刀片。

3.2.9 带盖玻璃瓶,25ml~50ml;滴管。

3.2.10 计时器或秒表。

3.2.11 丙酮蒸气发生装置,见图2。

3.2.12 注射器,1ml,带皮内注射针头。

3.3 试剂3.3.1 丙酮:分析纯。

3.3.2 三乙酸甘油酯。

3.3.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3.3.4 草酸二乙酯。

3.3.5 酯溶液: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草酸二乙酯1:1混合,每毫升溶液中加入0.05g洁净滤膜,摇匀,放置24h后离心,除去杂质。

取上清液置于带盖玻璃瓶中备用,可使用1个月。

3.4 采样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样本采集步骤参见GBZ/T192.1。

3.4.1采样流量:由失眠采样器决定,一般个体采样可采用2L/min,定点采样可采用2L/min~5L/min。

3.4.2采样时间:可采用8h连续采样或分时段采样。

每张滤膜的采样时间应根据空气中石棉纤维的浓度及采样流量来确定,要求在每100个视野中,石棉纤维应不低于20根,每个视野中不高于10根。

当工作场所石棉纤维浓度高时,可缩短每张滤膜的采样时间或及时更换滤膜。

3.4.3采样结束后,小心取下采样头,取出滤膜,使受尘面向上放入滤膜盒中,不可将滤膜折叠或叠放!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振动,以防止石棉纤维落失而影响测定结果。

3.5 测定3.5.1 样品处理3.5.1.1 用无齿小镊子小心取出采样后的滤膜,粉尘面向上置于干净的玻璃板或白瓷板上,用手术刀片或用剪子将测尘滤膜剪成楔形小块。

取1/6~1/8楔形小块滤膜,放在载玻片上。

3.5.1.2滤膜的透明固定,方法如下:3.5.1.2.1 丙酮蒸气法:用于微孔滤膜。

打开丙酮蒸气发生装置的活塞,将载有楔形滤膜的载玻片置于丙酮蒸气之下(见图2)。

由远至近移动到丙酮蒸气出口15mm~25mm处,熏制3s~5s,使滤膜透明。

同时频频移动载玻片,使滤膜全部透明为止。

不要使丙酮蒸气过多,也不要将丙酮液滴到滤膜上。

处理完毕后,先关电源,再关丙酮蒸气发生装置的活塞。

用装有三乙酸甘油酯的注射器立即向已透明的滤膜滴上2~3滴,并小心盖上盖玻片。

操作时,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载玻片接触,再与液滴接触,使它扩散,然后放下盖玻片,应避免发生气泡。

用记号笔在载玻片的背面画出楔形小块滤膜的轮廓,以免镜检时找不到透明的滤膜边缘,同时做好样品编号。

如果透明效果不好时,可将载玻片放入50℃左右的烘箱中加热15min,以加速滤膜的清晰过程。

图2 丙酮蒸气发生装置3.5.1.2.2 苯-草酸透明溶液法:用于过氯乙烯纤维滤膜。

用滴管加2~3滴酯溶液于载玻片的中央,将滤膜的粉尘面向上放在酯溶液上,滤膜慢慢湿解变透明,30min后,放上盖玻片。

应避免生成气泡。

如有气泡,可用小镊子在盖玻片上轻轻加压,排除气泡,不能用力过大,以防止滤膜的面积扩大。

3.5.2 石棉纤维的计数测定3.5.2.1 按使用说明书调节好相差显微镜。

3.5.2.2 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利用物镜测微尺对目镜测微尺的刻度进行校正,算出计数区的面积(mm2)及各标志的实际尺寸(μm)。

3.5.2.3 将样品先放在低倍镜(10×)下,找到滤膜边缘,对准焦点,然后换成高倍镜(40×),用目镜测微尺观察计数。

3.5.2.4 石棉纤维的计数规则3.5.2.4.1 计数符合下列条件的纤维:其长度大于5μm,宽度小于3μm,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1的石棉纤维。

3.5.2.4.2 一根纤维完全在计数视野内时计为1根;只有一端在计数视野内者计为0.5根;纤维在计数区内而两端均在计数区之外计为0根,但计数视野数应统计在内;弯曲纤维两端均在计数区而纤维中段在外者计为1根(图3)。

图3 石棉纤维在测微尺中的位置及计数法3.5.2.4.3 不同形状和类型纤维的计数单根纤维按3.5.2.4.1并参照图4中a)进行计数。

分裂纤维按1根计数,参照图4中b)。

交叉纤维或成组纤维,如能分辨出单根纤维者按单根计数原则计数;如不能分辨者则按一束计,束的宽度小于3μm者按3.5.2.4.1计为1根,大于3μm者不计[图4中c)]。

纤维附着尘粒时,如尘粒小于3μm者计为1根,大于3μm者不计[图4中d)]。

4-a 4-b4-c4-d图4 各种类型石棉纤维的计数规则3.5.2.5 计数指标:随机计数测定20个视野,当纤维数达到100根时,即可停止计数。

如纤维数不足100根时,则应计数测定到100个视野。

3.5.2.6 计数完一个视野后,移动推片器找下一个视野。

移动时应按行列顺序,不能挑选,要随时停留在视野上,以避免重复计数测定和减少系统误差。

3.5.2.7 计数时,滤膜上的纤维分布数量应合适,每100个视野中不应低于20根纤维,每个视野中不应多于10根。

如不符合此要求,应重新制备样品计数测定;如仍不符合时,应重新采样进行计数测定。

3.6 结果计算3.6.1石棉纤维计数浓度按式(1)计算:...(1)式中:C ——空气中石棉纤维的数量浓度数值,单位为根每立方厘米(f/cm 3);A ——滤膜的采尘面积数值,单位为平方毫米(mm 2);N ——计数测定的纤维总根数,单位为根(f );a ——目镜测微尺的计数视野面积数值,单位为平方毫米(mm 2);n ——计数测定的视野总数;F ——采样流量数值,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t ——采样时间数值,单位为分钟(min )。

3.6.2空气中石棉纤维的8h 时间加权平均计数浓度按GBZ 159计算。

3.7 说明3.7.1 为了确定滤膜是否可以使用,在每盒滤膜中随机抽取1张按上述方法进行计数测定,在100个视野中不超过3根纤维为清洁滤膜,证明此盒滤膜可以使用。

3.7.2 本法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存在于采样和分析过程中,这种误差可用相对标准偏差 (RSD )来衡量;RSD 与计数的纤维总数有关,当纤维总数达100根时,RSD 应<20%;当纤维总数只有10根时,RSD 应<40%。

检测人员应定期对同一滤膜切片按本法要求计数测定10次以上,并求出各自的测定RSD ,并要达到上述要求。

3.7.3本法不能区别纤维的性质。

若要区别不同纤维,需采用电子显微镜观测。

呈链状排列的颗粒粉尘和其他纤维会干扰记数,若非纤维状粉尘浓度过高,会使视野内的纤维变得模糊,观测困难。

3 石棉总尘质量浓度的测定方法同GBZ/T 192.1。

C= a ×n ×F ×t ×1000A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