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自我评价,提高教学有效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幼儿自我评价,提高教学有效性
[摘要]有效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引导幼儿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对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从实践中幼儿自我评价的角度切入,探讨幼儿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对导致幼儿无法正确自我评价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对幼儿的学习评价是新课改背景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之一。所谓“有效”,主要是指一段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努力幼儿能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无效果,不是看教师教学认真与否,而在于幼儿有没有得到进步或发展。
我们在课堂上时常能看到,有的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积极踊跃的举手,但是当请到他发言的时候却往往答不上来。有的幼儿在活动开始时并不乐于去尝试,会跟教师讲自己不会做,很抗拒教师的任务。还有的孩子在遇到任务时干脆就说:“我很笨的,学不好!”于是一些教师便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一些幼儿都“高估”或“低估”了自己?本文尝试从自我评价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将幼儿自我评价水平进行划分,阐明能否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对幼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矫正问题的可能策略。
二、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对幼儿学习、发展的意义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self-concept)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它不仅仅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而且是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等多方面的的评价。L.E韦尔斯和G.马威尔在1976年出版的《自我评价:概念与测量》一书指出,人们通常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进行自我评价:(1)对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2)对自己的德行或价值的感受。所以幼儿是通过对自己效能的感受来进行自我评价,判断自己是否能完成某项任务的。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①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涉及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实际上是回答“我能完成学习任务吗”的问题。它是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学习行为的预料。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他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他们在完成活动时的情绪和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而主体的实际表现为自我效能感的评估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成功的经验一般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则会使其降低。
但是不论是自我效能感还是自我评价均是幼儿的主观判断。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可能与客观事实相符,也可能与客观事实有偏差。“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那就意味着学生要进行自我导向与控制,自我审视与诊断,自我促进与激励”②,个人在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认知活动需要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信心等信息进行加工,如果幼儿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等的评价出现偏差,就会直接
①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338页.
②何云峰,胡建.自我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影响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任务的积极性和坚持性,以及对自己完成任务时可能会出现的困难的错误估计。由此可能导致任务完成的结果出乎自己的预料比如任务失败,从而影响幼儿对自我的认知,阻碍自我效能感的正常发展。自我效能感发展的缺陷又会导致幼儿自我评价的偏差。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评价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幼儿自我评价的不同水平层次及矫正问题的有效策略
教师在判断幼儿能否准确的进行自我评价时,不仅要询问幼儿是否认为自己能成功完成教师给与的任务,也需要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具备完成任务的学科能力。因此笔者根据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自我评价的讨论和自己对幼儿完成活动时的观察,从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与学科能力两个角度将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分成四个层次。如下表:
自我评价能力:幼儿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或实际上自己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教师也认定幼儿确实完成了任务。
学科能力:幼儿认为自己具有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能力,并且教师也认定幼儿确实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代表教师认定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或者学科能力正常。
“?”代表教师认定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或者学科能力有问题,但是因问题原因不明,所以用“?”而不用是“×”。
整个表从一到四按照幼儿自我评价水平层级由高到低排列。
第一层级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认为自己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最后也确实成功的完成了任务。教师对他们完成的结果是认可的。这一层级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对教师的任务、完成的标准和自己的能力都有清楚而准确的认识,他们在自我评价上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学科能力也相对较强,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学科能力。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应该属于正常发展的自我效能感: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事实上他们经过努力一般总是能够完成任务的。同时,每次任务的完成也就自然成为他们自我效能感的自我强化物。久而久之,他们将越来越信任自己独立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正确性,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也就能够持续保持正常状态。
第二层级幼儿分成两种,A类幼儿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结果确实也没有成功完成。他们在对任务、完成任务的标准和自身能力的认知上是比较清楚的。这一层级幼儿基本上能够比较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即他们认为自己有困难,实际就是有困难。但是学科能力上有待提高。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澄清: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困难的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教师的帮助以及需要教师什么样的帮助;其次,我们还需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降低任务的标准,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努力。因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确立目标来影响学习动机的。如果某个幼儿在某一领域的能力有限,教师却为他们确立了超过他们能力的目标,那么,他们就总是不能成功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