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充满挑战的时期。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挑战,中国人民意识到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发展壮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压迫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威胁。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新式理论家提出了"废除封建,救亡图存"的主张,呼吁中国人民觉醒并寻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尊。

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和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倡导中国人民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自信心。

在这方面,翁同龢、胡适、梁漱溟等学者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解读,使中国人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对外界文化有了更加理性的看法。

此外,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外界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中。

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要保持民族独立和文化自信,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为此,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吸收外国文化,并在吸收中坚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这种对外和自主相结合的思想,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实现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体现在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中。

茅山学社、光复会、航海学社等各种运动组织和团体的兴起,显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关注和追求。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更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激励了无数中国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梦想。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也与教育的改革息息相关。

新式教育的兴起使得中国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有了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孙中山的教育改革思想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使得中国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练习--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练习--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2.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3.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

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

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的主权。

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推动B.民主意识的觉醒C.中国国力的增强D.外交策略的得当4.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5.太平天国运动在宣传“四海皆兄弟”等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名分,“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指导思想B.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束缚D.与传统农民起义斗争方式一致6.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

它反映了我国()类型数量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工人(单位:人)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 5 000万10 000洋务派民用企业27个 2 964万25 500~29 500私人资本企业170个879万60 000A.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高涨7.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即是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这一单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领导阶层、代表人物、主张(口号、纲领)、结局等,又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各派主张与实践活动的差异,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征与作用,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我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少,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差,对历史学科又不重视的特点,我在复习时重在对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分以下几步系统复习这一主题: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三、中国近代化的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四、中国近代化的过程:1、抢分必会(本目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也是本主题复习的重点,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3、从上述事件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特点?与西方的近代化有何不同?特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与西方的不同:西方近代化是从思想变革——政治革新——经济变革五、中国近现代化的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化四件大事

中国近代化四件大事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指导思想(思想主张)
自强(前期)、
求富(后期)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民主、科学
主要活
动内容
前期:军事工业
后期:民用工业
导火线报刊
开端高潮
发展
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
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触动顽固派利益,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袁世凯的两面性,没发动群众等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革命纲领,没发动群众。
影响及意义
P30
P35
P41
P46
加快近代化历程
政治民主化进程(思想启蒙,为思想传播奠定基础)
进一步加快近代化(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
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思想多元化
特点
学技术→
学政பைடு நூலகம்制度
学政治制度→
学思想文化
根本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发展资本主义
发展资本主义
教训、启示
在两半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救不了中国
公车上书(思想-政治),办学堂报刊,光绪帝《定国是诏》,戊戌六君子
建革命小团体,成立同盟会(1905)武昌起义(1911),中华民国(1912)、《临时约法》
创《新青年》,《新青年》和北大成为主要阵地。前期民主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失败原因
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近代化四件大事
近代化:指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由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指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多元化。

中国近代探寻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 solo

中国近代探寻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 solo

中国近代探寻救亡图存的曲折道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人学习西方,持续不断地寻找强国救国的方案,经历了器物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三个历史时段。

此外,还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展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

但是,他们坚持“中体西用”,不愿意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导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第二阶段,王韬、郑观应等在参与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器物救国的局限,于是提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但没有引起国人的共鸣。

(以上早期的维新思想不作要求)洋务运动一方面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诞生,为日后随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另一方面,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加重了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感高涨起来。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仅仅器物救国无法实现国家富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继承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进化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制度救国的实践。

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也是行不通的,但这场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加强了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得以深入人心。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甲午战败促使了中华民族“救国图存”的重心开始向民族独立与民主运动转移。

随着列强瓜分狂潮和预备立宪失败所引起的国内矛盾激化,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派,组建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倡“三民主义”,进行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然而,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薄弱与妥协性,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支持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政权,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希望与现实的落差,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思想、旧文化,引进民主与科学,开展了文化救国的道路。

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专题总结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专题总结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清末“新政” 1.含义: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 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 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内容: (1)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 机构。 (2)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3)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4)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 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 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政府 1937 年 9 月 6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政权结 构为: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参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机关,设边区、县、 乡三级,主要领导人由同级参议会选举产生;司法机关,设高等法院。陕甘宁边区的 政权是抗日人民的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它的阶级基础除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 级外,还包括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建设作出 了巨大贡献。
——1945年9月5日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半世纪以来”,日本对 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结论] (1)①发动或参与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屠 杀中国军民: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③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④违 反人道主义,推行“慰安妇”制度,蹂躏中国女性;⑤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 “三光”政策;⑥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

高考历史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23课辛亥革命与共和制的诞生

高考历史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23课辛亥革命与共和制的诞生

[小练1]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 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结合中国 同盟会纲领,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提示] 积极意义:谋求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局限性:具有种族主 义思想。
2.发展: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___黄__花__岗_____起义引起巨大 震动。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据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 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 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 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 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 从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其对革命的 态度,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
[小练2]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 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由此引发了四 川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 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 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2)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____中__华__民__国__临__时__政__府______在南京成立。 (3)袁世凯窃权。
学者观点——辛亥革命的结果及特点 史料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 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 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 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 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事业单位备考常识: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

事业单位备考常识: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

事业单位备考常识:中国近代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1.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 制度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只是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评价: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未涉及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未能真正推行。

3. 结果由于指挥失误,内部腐败严重以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二、洋务运动1.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2.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3. 代表人物: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 内容(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军事工业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

(2)民用工业代表: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张之洞,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3)海军: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4)新式教育:同文馆建立,举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7.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道路

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道路

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道路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的炮舰轰开了大清帝国紧闭的国门。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欺压,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象征着近代先驱力量的知识分子崛起了,他们以救亡图存为时代的主题,不同的阶级立场,表现的却是相同爱国观。

鸦片战争让我们见识到西方列强的武器装备之先进,也使我们意识到长期闭关锁国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提出了开眼看世界的主张,他们翻译外国书籍,介绍外国先进的军事科技,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促进了新思想的萌发。

19世纪60年代,以洪秀全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革新的《资政新篇》,代表了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方案。

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从而兴起了洋务运动。

,他们引进外国的先进军事科技和工业技术,开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

把“师夷长技以制夷”落到实处,但因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经过洋务运动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意识到,中国要真正的救亡图存,不仅需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他们公车上书,著书立说,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自上而下实行变法主张,但因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薄弱,而又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变法只是昙花一现,。

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黑暗腐败专制的满清王朝,颁布《临时约法》,建立三权分立,民主共和,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最终革命果实被窃取了。

旧民主主义的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革命的彻底胜利,不能清醒的认识到中国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革命,这就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救亡图存的运动

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救亡图存的运动

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救亡图存的运动所谓的救亡图存运动是指国家面临生死危难时发起挽救国家的行动。

在近代中国,晚清开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外国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瓜分中国领土;在内,国家腐败无能,三座大山压得人民喘不过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恩格斯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近代中国这块深负深重灾难的土地上也一样,暴发了大量有主观无主观的救亡运动。

一、由有识高级官僚发动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辟道路。

二、由地主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5讲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5讲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二、晚清统治的变化
(1)地方势力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下移 制的破坏 (2)列强干涉中国内政: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外国人在华横行霸道 (1)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冲击。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 官僚体系 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的演变 (2)汉族官僚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中,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引入:鸦片战争后,产生于西方的外交制度和国 际法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古代的宗藩体系逐渐瓦解 国家治理 (2)海关税收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国境关 的变化 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3)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出现,1898年创立的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社会 变迁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厂制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与此同时,近代西方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
研学 核心命题
考点一 列强侵华和晚清统治的变化(高考常考点)
考点解读:晚清时期,由于列强侵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清朝的统治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 满足列强侵华权益的一面,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近几年高考命 题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变化”上。
2.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的表现 (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2)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之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 争之后列强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 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 强侵华方式转变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

请评述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请评述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请评述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主要是围绕着如何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实现强盛富强的目标。

其中,众多知识分子推崇"救亡图存"的主张,认为中国的出路只能从救国、建国之路中寻找。

以下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性思想:
1. 洋务派:通过借鉴西方文化、科学技术,改革制度,推进现代工业化,从而实现中国的强盛。

2. "戊戌变法"派: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加强教育,改革政治制度,加强民族自强。

3. 清末民主派:主张推进民主制度改革,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寻求实现自由民主和人权保障。

4. 都市绅士:秉持新文化运动,倡导找回自我、自力更生、走向民族复兴。

以上思想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中国出路方面的一些主要思想和追求。

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中国的引进和接纳外来文化打下了优秀的基础。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即是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这一单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领导阶层、代表人物、主张(口号、纲领)、结局等,又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各派主张与实践活动的差异,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征与作用,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我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少,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差,对历史学科又不重视的特点,我在复习时重在对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分以下几步系统复习这一主题: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三、中国近代化的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四、中国近代化的过程:1、抢分必会(本目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也是本主题复习的重点,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3、从上述事件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特点?与西方的近代化有何不同?特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与西方的不同:西方近代化是从思想变革——政治革新——经济变革五、中国近现代化的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把握这三条主线,力求让学生对中国不同阶层的人们,为挽救中国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和探索。

对于这三条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第三条,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史,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探索的曲折性,以及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即:引导学生得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引导学生得出: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主要介绍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如: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邓士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以列表的形式,重点引导学生
在中央以奕为代表
在地方以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张之
洞为代表。

四、引导分析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艰难曲折的原因: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落后;列强的侵略;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五、中国近代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那么就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近代青年群体在民族复兴救亡图存途中的作用

近代青年群体在民族复兴救亡图存途中的作用

史纲作业:试述近代中国历史上青年群体在救亡图存,寻求民族复兴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开篇明义;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

我们都知道,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在近代史上,青年群体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救亡图存,即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国共对峙到抗日战争,都可以算得上是救亡图存。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还要从维新变法开始说起,接下来就看听笔者慢慢道来。

一.戊戌变法1894年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先是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随后著书立说,成立保国会,宣扬变法的好处。

1895年康梁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时务报》,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

98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变法宣传的新学,抨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近代思想启蒙开辟了道路。

青年群体们留下来的一系列的精神财产,即使是在现在也让我们深深受用。

新政的主要措施有在经济上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编练新军,裁减冗官,废除八股,派遣留学生。

目的在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富强。

变法是青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其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半封的制度上打开一个豁口,给后来的革命派奠定基础。

但是由于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及听信了袁世凯的谎言,最终以六君子惨死菜市口而告终。

虽史称百日维新,我想谁也忘不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忘不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遗憾。

浅谈救亡图存

浅谈救亡图存

浅谈救亡图存中国近代史 15电子商务二班1501050227 罗翠芸摘要:中国近代是社会剧烈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

救亡图存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

“救亡”是指反抗外来的侵略势力和反对国内的腐朽势力。

;“图存”既指保卫祖国独立和民族生存,也指建设祖国,繁荣祖国,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救亡图存探索改革反帝反封建学习西方一、向西方学习器物。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家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驱者。

鉴于鸦片战争后的危局,他们意识到要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就要学习西方的“炮利船坚”、“工艺精良”等军事技术,从而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主张。

虽然当时他们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还很肤浅,“师夷”的内容仅局限在“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巍源:《海国图志》)但是,“师夷”的主张揭开了中国人民睁眼看世界、追求世界先进潮流的序幕,成为中国人民征服世界、向命运挑战的开端。

林则徐第一个开始了解搜集外国情况、翻译西方书刊,编辑了《四洲志》,巍源又以《四洲志》为基础,经过修订、补充,辑成《海国图志》。

这是我国第一部在闭关锁国时代最为详备的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和风情的巨著,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了解西方、打开世界的窗口。

由于他们的努力,从而引导中国士大夫阶层中一切立志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踏上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漫漫征途。

如果说,林则徐,巍源等人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最初倡导者,那么,一些洋务派官员则是“师夷”主张的积极实践者,他们举办洋务事业,把“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变为具体的行动,主张引进技术、扩大贸易、开矿办厂、派留学生、办学堂、译西书等曾轰动一时,成为封建官僚学习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胆尝试。

19世纪六十年代后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另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见识的工商业者、洋务人员或出使人员,他们大多数通过不同途径直接、间接接触过西方文明,对西方社会有所了解,对洋务运动中弊端也有深切的感受,不满意用封建官僚体制办工业,试图寻求一条不触动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以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新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

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奋斗道路。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
败告终。

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给祖国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知识分子是专门从事创造和传播价值的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知识分子承担人类薪火传递、知识承继的社会责任。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近代以来开始形成新知识分子群体。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现象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产生的。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
(1)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西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张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

严复为主要嗲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以下主张进行宣传维新主张。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4、办学会。

5、设学堂。

6、办报纸。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其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的实行变法主张。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的封建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展开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戊戌变法的序幕由此拉开。

百日维新期间,想要有所作为的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

其内容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教育方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但是光绪帝的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但却遭到封建保守派的残酷镇压,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3)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
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近代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曾经历经千辛万难,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制度,但却接连失败。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往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收效甚微,是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

救亡图存之根本,必须从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做起。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先进性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

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就到的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作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他们用他们犀利的饱含感情的笔,去抨击一
切落后的旧道德、就教条。

由于他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获得了人们的强烈的赞同,并产生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阀门,让人们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有其先进性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弱点。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三、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潮流收到影响的知识界为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提供了基础。

俄国的十月革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

她揭开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序幕,也是中国青年运动伟大开端。

从此以后,中国的青年运动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民斗争的每个关键时刻。

它表明中国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都有了迅速提高,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为中国社会的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命题,紧紧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时至今日,仍令后人无法轻易超越,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3)五四运动的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发帝反封建的的彻底性。

这是以往的几次运动所不具备的。

2、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的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
动的相结合。

(4)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唤起了一代人的觉醒。

“五四”前夜,中国正是东方许多矛盾的焦点。

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七十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努力向西方学习,进行了多次的奋斗,结果都失败了。

国家的命运每况愈下,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中国向何处去?改造社会的道路在哪里?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仍然是严重的任务。

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有文化的一代青年身上。

“春雷过后,春笋怒生”中国青年中最先进的分子,以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为代表,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实践,探索救国的新道路。

五四运动尽管完全是自发的反抗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屈脊梁,任何民族没有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去进行未来民族道路的探索。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他们会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生存的资格。

被其他民族取代。

我们呼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行动起来,是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是我们的民族足够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