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e18f1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b.png)
五年级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收集一、文言文阅读(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古代国家的名字。
③山之阳:山的南面。
④山之阴:山的北面。
⑤仞: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迷惑失道:(2)遂得道:(3)乃掘地: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1处)蚁壤一寸而仞有水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4.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③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④归取之。
及反,市罢⑤,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lǚ):鞋。
②度:测量。
③至:等到。
④反:同“返”,返回。
⑤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B.而置.之其坐(搁,放)C.而忘操.之(操作)D.遂不得履.(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2.郑人买鞋不试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坐等其成,安于现状,终将一事无成。
B.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C.做事粗心,大大咧咧,终将一事无成。
D.不信度而自信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翠鸟①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
②避患:避免灾祸。
1.文中出现了三个“之”字,都是指代作用,指代的是。
2.结合注释,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小学语文十一年级文言文阅读
![小学语文十一年级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9fbdd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c.png)
小学语文十一年级文言文阅读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一种用于书写和交流的官方语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小学语文十一年级的文言文阅读内容。
一、《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它强调了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
这部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常被用作文言文阅读的素材。
通过读《孝经》,学生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家庭价值观念,并且学习如何尊重和孝敬长辈。
二、《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其中,“太史公自序”是这部巨著的序言,也是作者司马迁个人的自述。
这一部分文言文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三、《论语·述而》《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述而》是《论语》的第七篇,它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和对话。
通过阅读《述而》,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孔子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
四、《诗经·齐风·无衣》《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其中,《齐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篇古体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阅读《无衣》,学生们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五、《庄子·南华经·养生主》《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南华经是《庄子》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禅理智慧。
在《南华经·养生主》这一篇中,庄子讲述了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平衡的观点。
通过阅读《养生主》,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哲学思想,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有更深入的思考。
六、《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中国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编撰的一部古代文言散文选集。
其中包括了很多古代文言散文的经典作品,如《孟子·离娄上》、《荀子·劝学》等。
通过阅读《古文观止》,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言文,并且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0455eddce2f0066f5332249.png)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解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曰: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绝:断绝.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
若:好像。
曰:说.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洋洋:广大谓:认为,觉得之:代词必:一定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得之:知道,明白。
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
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不复鼓:复:再,重新。
再也不弹琴。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一生不再弹琴。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真题试卷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真题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c658da8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e.png)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真题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A. 代词B. 助词C. 连词D. 副词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哪部作品?A. 《岳阳楼记》B. 《出师表》C. 《滕王阁序》D. 《桃花源记》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述的是哪种情景?A. 一个人的力量很大B. 一个人在关口,很多人无法通过C. 一个人守着关口,很多人无法通过D. 一个人在关口,很多人可以轻易通过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A. 尊老爱幼B. 个人主义C. 利己主义D. 集体主义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人们会自然地在树下行走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会自然地生长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很受欢迎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花很美丽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天行健”指的是什么?A. 天空行走的很健康B. 天空运行的很强壮C. 天空运行的很稳定D. 天空运行的很快速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A. 塞翁失去了马,但不知道这是福是祸B. 塞翁失去了马,但可能因此得到福气C. 塞翁失去了马,但可能因此得到祸害D. 塞翁失去了马,但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9.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学习新知识很重要B. 复习旧知识很重要C. 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学到新知识D. 学习新知识比复习旧知识更重要1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话出自哪部诗歌?A. 《诗经》B. 《楚辞》C. 《古诗十九首》D. 《乐府诗集》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______,死而后已”,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对学习的态度。
12. “______,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人的赞美。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6a1ee749649b6649d74723.png)
1、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朝代】宋【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赏析】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小学一至四年级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
![小学一至四年级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de9d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3.png)
小学一至四年级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小学一至四年级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所编写的一本寓言故事集,收录了许多历史上名人的轶事和言行。
其中包括一些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可以读懂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古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以文言文的形式,介绍一些小学一至四年级适合阅读的《世说新语》故事。
1.《童心无双》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叫做小明的男孩,他非常聪明,喜欢读书学习。
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长者,长者看到小明手中的书籍,便向他询问了一道难题。
小明答不上来,长者突然大笑起来说:“你还是个孩子,童心未泯,不要惧怕挑战,努力向前。
”小明听后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决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不懈。
这个故事给小学生们传递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告诉孩子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学习。
同时,也告诉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并不妨碍自己取得成就,只要肯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2.《贤良儿童》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小丽的女孩,她是一个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
小丽家里条件不太好,但是她依然努力学习,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她每天都早早起床,认真复习课本知识,同时也帮助母亲做家务。
她一有空闲时间就阅读各种书籍,努力提升自己。
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后应该会明白,只要自己用心学习,不论贫富,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这个故事能够激励孩子们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3.《友善待人》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叫做小刚,他非常友善待人。
他总是愿意帮助别人,乐于助人。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受伤的小猫咪,他立刻将小猫咪送到兽医那里进行治疗,期间还主动和小猫咪玩耍安慰它。
通过这个故事,小学生们能够理解什么是友善待人,懂得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
同时,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4.《孝道至上》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叫做小花,她非常孝顺,父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她每天都会亲自为父母擦洗衣物,帮助他们打理家务。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35篇(综合练习题)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35篇(综合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6fae3f7cd184254b3535af.png)
文言文阅读(一)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俄而..雪骤(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4)公欣然..曰( ) 2.翻译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古代像谢道韫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示例吗?(二)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思而不学则殆.()饭.疏食饮水()2.翻译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3.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两个。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三)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弗食,不知其旨.()教学相长.也()虽有至道.()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小学六年级经典文言文阅读
![小学六年级经典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ee76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2.png)
小学六年级经典文言文阅读
在小学六年级的阅读课程中,经典文言文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分。
通过阅读古代文言文,学生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
统价值观,提高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
学六年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言文作品。
1.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可以让学生们了解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可以选择一些简短的篇章,例如《学而篇》或者《述而篇》,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2.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言文诗歌的经典之作。
可以选择
其中的一首或几首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们感受其中的优美语言
和深刻意境。
3. 《红楼梦》选段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可以选择一些简短的选段进行阅读,让学生们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4. 《史记》中的故事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篇目,其中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故事进行阅读,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培养学生们的历史意识和思考能力。
以上是一些建议的经典文言文作品,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阅读。
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eb06b7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c.png)
小学文言文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素养,还能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果断。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鸟坚持不懈填海的精神令人敬佩。
《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勤奋好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能成功。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则故事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和幽默风趣。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要不断学习。
四年级的文言文含古诗词
![四年级的文言文含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5bb977d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1f.png)
四年级的文言文含古诗词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时,可以接触到一些基础的、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文言文和古诗词:1. 《论语》选段《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有许多简短而富有哲理的句子,适合小学生学习。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不断地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2. 《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用三字一句的形式,讲述了许多历史故事和道德教育。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人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
)3. 《诗经》选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情感的诗篇。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鸟在河洲上鸣叫。
)4. 李白的《静夜思》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
《静夜思》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甫是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绘春雨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文言文阅读精选3篇(含答案以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文言文阅读精选3篇(含答案以及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03612d4693daef5ff73d82.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文言文阅读精选3篇(一)后羿射日尧①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②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③死,堕④其羽翼,故⑤留其一日也。
(选自《楚辞章句》卷三《天问》注文)【注释】①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
②命:命令。
③皆:都。
④堕:掉下。
⑤故:故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十日并.出。
______________ (2)中.其九日。
______________2.后羿为什么要射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后羿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神话体现了人类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书飞禽走兽①,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选择《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注释】①飞禽走兽:泛指鸟类和兽类。
禽,鸟。
兽:野兽。
1.“惟不知读书”中“惟”的意思是()。
A.维护B.唯一C.只是D.但是2.“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不读书,也比禽兽聪明B.人不读书,禽兽是不知道的C.人不读书,与禽兽是没有关系的D.人不读书,和禽类兽类没什么区别3.为什么说“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二媪让路艾子行,出邯郸道上,见二媪相与让路。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及译文启示精选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及译文启示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7f47d2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6.png)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及译文启示精选一、宣王好射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
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
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岂不悲哉?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
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
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
这难道不是悲哀吗?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而失去了真实的水平。
启示:1.一个人如果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2.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盲目自大,自欺欺人。
3.不能好大喜功,要讲究实际,实事求是。
二、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267e2a168884868762d696.png)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为.设果(),是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儿应.()声答曰.()。
“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先子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之字解释。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35篇 、拼音 (综合练习题)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35篇 、拼音 (综合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c753941f46527d3240ce0cb.png)
文言文阅读(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若..雪骤()..柳絮因风起()(2 )俄而(3)撒盐空中差可拟..曰()...()(4)公欣然2.翻译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古代像谢道韫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示例吗?(二)《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思而不学则殆.()饭.疏食饮水()2.翻译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3.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两个。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三)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弗食,不知其旨.()教学相长.也()虽有至道.()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小学生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
![小学生必须掌握的12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a0251fddccda38366baf07.png)
在小学升学语文考试或面谈中,文言文可谓是必考内容,已经引起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也是升学的重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包含很了多知识点。
文言文中古汉语的字形、字义、句法等知识的理解运用,文言故事中引申的成语、俗语,以及故事中的寓意都是可能考察的部分。
同学们快来测试一下,看看下面12则文言文故事你都能完全理解吗,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F【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小学生升学考试必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
![小学生升学考试必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6fcd87d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0.png)
小学生升学考试必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一、“氏之子“梁国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以下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氏子的答复非常巧妙,妙在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假设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和是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三、“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
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诲:惟:援:俱:“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屡次,我知道在“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3、答复以下问题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译文及启示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译文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47989d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3.png)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译文及启示1. 《捕蛇者说》原文及译文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译文:永州的山野间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着白色的花级;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
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丸,可以用来治疗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还能去掉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
起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蛇顶替他们的租税去缴纳。
于是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干这件事。
表达的主题:《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作品道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一)孟子语录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原本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原本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二)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làn)焱(y 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 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1.女娲:女神名,传说是我国古代化育万物的创世神,有“抟黄土做人”的故事流传2.四极废: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
4.爁炎: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5.颛:纯朴善良。
6.狡虫:凶猛的禽兽译文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裂毁,天不能覆盖,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三)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
在大别山附近、、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四)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1)节选自《非子·储说上》。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命令。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给数百人口粮。
廪:粮食。
食:供养。
(有争议,因为可能是拿几百人的口粮供养他)(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4)逃:逃跑。
(15)立:继承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
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五)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注释耕:耕田的人。
耕者:指农民。
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被动。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身:自己。
为:被。
政:政策。
治:管理。
以:用。
欲:想要。
身:自己。
者:……的人。
几个“而”的意思:第一个“而”:折颈而死:表示承接。
第二个“而”:因释其耒而守株:表示因果关系。
第三个“而”:表示转折。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六)对牛弹琴原文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注释1.昔:曾经2.公明仪:春秋时人,曾子之弟子。
曾参(音骖),字子舆。
曾子,孔子之弟子。
3.为:给。
4.清角之操:这里指高深的曲子。
5.清角:古雅的曲调的名称。
6.操:琴曲。
7.如故:像先前一样。
8.非:不是。
9.闻:听。
10.合:悦。
11.虻:吸血的苍蝇。
12.孤犊:离开母亲的小牛。
13.鸣:鸣叫声,作名词。
14.掉:摇动,摆动。
15.奋:竖起。
16.掉尾奋耳:甩动尾巴,支棱起耳朵。
17.蹀躞:迈小步来回走动。
译文公明仪曾经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可牛却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
原来,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入它的耳。
于是公明仪便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迈着小步来回走着。
(七)楚王好细腰原文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注释昔:从前。
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
好(hào):喜欢。
士:男子。
故:所以。
之:的皆:都。
以:用,用来一饭:每天吃一顿饭。
节:限制,节制。
胁息:屏住呼吸。
带:束带。
比:等到,及至。
期(jī)年:一周年。
“期”表示一年(月)。
黧(lí) 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译文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
等到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八)鹬蚌相争原文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
注释曝:pù,晒太阳。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喙:huì,嘴,专门指鸟的嘴。
译文一只河蚌正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寓意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九)同舟共济原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济:渡河)。
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打仗。
两国的人民也将对方视为仇人。
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
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
但是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眼见船就要翻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顾不得彼此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并且合力稳定船身,才逃过这场天灾,而安全到达河的对岸。
(十)人买履原文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选自《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时代国,在现今省的新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
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7.置:放,搁在。
(动词)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人的。
(代词)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
(动词)13.操:拿、携带。
(动词)14.已:已经。
(时间副词)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
(名词)17.乃:于是(就)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
(动词)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名词)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
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国人没能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墨守成规的人。
(十一)执竿入城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鲁:鲁国,在。
执:拿。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初:开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