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历史上很多事件,有被视为必然性的,也有被视为偶然性的。
历史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法则性,它是一种可以从前因的发展趋势中推断出后果的概念。
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必然”事件,其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确定其结果,但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偶然性是指一定的条件下,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力和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料的。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总是有其必然与偶然的焦点,并互相交织。
一些事情可能会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不同的条件,事情发展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偶尔也可能结果大不同,这就是偶然性。
例如,曾经有一场东西战争,由于它太远,欧洲的强权都没有注意到,所以它的发生是偶然的。
可以说,历史的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也有某些无法预测的偶然性,历史的发展会由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个部分组成。
历史的发展是把一些必然性的因素同一些偶然性的因素结合起来,再加上几百年来人类的不断创新及不同历史背景等,才有了今天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必然与偶然,这就是客观历史规律,我们应勇于总结历史经验,创作科学的历史文章,为促进神州大地的长治久安大业而努力奋斗。
关于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论述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必然性是指现实中由本质因素决定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和唯一可能的趋势;偶然性是指现实中由非本质的、互相交错的因素决定的以多种可能状态存在的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就是相对的。
从特定层次、特定关系上来看就是由非本质的因素产生的偶然联系,从另一种层次、另一种关系来看可能将就是由本质因素所同意的必然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非本质的因素由于自身的积累和条件的改变会转化为本质的因素,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不确定的、偶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必然的联系;本质的因素也会因自身的演化和条件的改变不再有根本性的意义,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确定的、必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偶然的东西。
必然性和偶然性就是阐明客观事物出现、发展和覆灭的相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必须出现的、确认持守的趋势。
偶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认出现的,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不能确认的趋势。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再从政治、历史以及我们的革命领导力量方面阐述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联东欧的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第一,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看。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具体包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农业合作化、推进工业化等。
在我看来,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的几个方面:1.结合中国实际: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和基础。
它深刻理解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具体包括国家贫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相应的路线和策略。
2.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3.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发展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工农业合作化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历史阶段与历史任务的对应: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历史阶段的特点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相对应。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面临巨大的任务和挑战,如实现国家独立、推动经济发展、加强阶级斗争等。
过渡时期总路线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认识,提出了适应这些任务和挑战的战略和方针。
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它以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历史任务等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
论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辨证统一的思想观-最新文档资料
论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辨证统一的思想观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动力因素辨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统一。
他说:“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
”[1]能把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辨证决定论”吗?恩格斯的观点有宿命论色彩并且有十九世纪的有历史局限性吗?首先,我们来看恩格斯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一般论述。
恩格斯对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论述正是基于偶然性与必然性一般关系的论述的,忽视了这一联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首先批判了形而上学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把偶然性与必然性割裂起来、对立起来,怎么也不能理解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又是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当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一个事物,一个关系,一个过程要么是偶然的,要么是必然的。
这种观点要么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的产物,要么抬高必然性根本拒斥偶然性,或者把因果关系与必然性关系等同,从而陷入了机械的决定论。
与形而上学不同,黑格尔提出了辨证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
“黑格尔提出了前所未闻的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它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2]黑格尔的命题在当时被当作文字游戏,当作自相矛盾的荒唐话而不予理睬。
而恩格斯恰好是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理论,这从恩格斯的概括中已可以看出这点。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英国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届政府都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制定的重大决策都尽量符合其国情,贴近民众利益。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各国都在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各国政府在确定执政方针时,都必须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寻求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这充分显示出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各国发展道路的特质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在英国培训期间,几乎每个授课老师都无一例外地多次提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亲身体验,并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学习研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局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低碳经济、节能降耗减排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了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民生角度鼓励家庭节能减排等多项措施,并专门成立了独立官方顾问机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意见和能力支持。
历史的发展是偶然还是必然发言稿
历史发展是必然的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表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比如,回顾人类发展历程,人类物质的生产活动是在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类从原始的社会形态发展为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必然还会继续提高。
同样有压迫就有反抗、侵略、奴役,民族压迫必然会引起斗争、反抗。
而偶然性是指历史发展中表现的外部的非本质的联系。
比如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杰出的领袖人物,是无法具体到人名的。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恩格斯在《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中说:“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通过这段话我们知道,历史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各种偶然性表现出来,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
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社会的经济发展、物质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必然性,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所支配的。
然后是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
恩格斯说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事件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替代者是会出现的。
”时势造英雄,“时势”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中各种不同阶级不同力量造成的社会形态,伟大人物是为了解决时代任务而产生的,具有历史必然性。
而“时势”通过它自身的特殊历史背景,提出特定的历史任务,呼唤伟大人物的出现;同时,“时势”依靠其特殊历史环境,锻造普通民众。
普通民众再依靠自身努力在时代的烽烟中成为一代豪杰。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着独特的诠释。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历史的发展既有其必然性,又存在偶然性。
如何看待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议题。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具有必然性。
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逻辑进行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就是改变自然的形式。
”这表明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社会结构的演变。
这种内在的规律性使得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定的趋势性。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也承认历史的发展存在偶然性。
历史是由人类活动构成的,人类的意志和选择也会影响历史的发展方向。
历史中的许多事件、转折点都具有偶然性,没有绝对的确定性。
例如,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决策,往往受到领袖的个人意志和选择的影响,具有偶然性的成分。
另外,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历史的偶然性,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作用的。
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而偶然性则是历史发展的具体表现和细节。
历史的必然性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趋势,而偶然性则造成了历史的曲折和变数。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偶然性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具体变数和意外情况。
历史唯物主义鼓励我们从规律性和意外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1经济发展形势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成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1.2历史传统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农民阶级经常遭受剥削,中华民族传统倡导公平正义,这也让社会主义变成了中国必须要走的道路。
1.3共产党的科学理论
共产党执政后,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指引,使社会发展变得更加健康,帮助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
2、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分析
2.1阶级斗争
从经济发展的当时状况可以看出,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经济
斗争日渐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更好地构建社会主
义政治结构,确保劳动人民的基本权利。
2.2社会实践
共产党在执政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改善了当时的生活水平,更为社会创造了积极的效益,中国社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因此,
实践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正确发展的过程。
2.3世界前景
对于世界上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社会主义也是不可回避的,它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平等、经济增长,蒙受更少的剥削,有利于维护全球持续发展的秩序。
综上所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由以上分析可以清楚
的看出,当时的经济发展,历史传统以及共产党的科学理念,都为中
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然条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认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和文化的总和,是人们对以往事物和事件发展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即宏观历史、微观历史和个体历史,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并引发我们对历史的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认识历史的意义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宏观历史角度是指以国家或者民族为单位对历史进行研究,关注历史的长期进程和大的历史变革。
宏观历史角度的研究范围大多涉及国家、政权、战争、经济等方面,重点关注国家或者民族的兴衰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律。
从这种角度来认识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的演变。
宏观历史角度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启发我们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
微观历史角度是指从个体、团体或者社会小范围入手,对特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微观历史角度的研究范围通常包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人文精神、人类活动等方面,强调个体或者团体的历史经验和命运,关注历史中的个体故事和微妙变化。
通过微观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个体历史角度是指从自我和个体经验出发,对自身的个人发展和命运进行历史化的反思。
个体历史角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个人经历、成长过程、职业选择、生活变迁等方面,重点关注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选择与命运。
通过个体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成长历程,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对我们个体的影响和塑造。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共同构成了对历史的多元化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内在规律和深层意义。
对历史的反思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深入思考,不断丰富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强化对历史的反思和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借鉴历史,实现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变革,是中华民族从国运低谷走向国运高峰、实现持久繁荣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它是中国自清朝以来经历了百余年种种苦难和磨难而实现的,它就好比是一条金秋时节渐渐长成的长江,以洪水的方式把沿岸各地的河口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道滚滚红尘的江河。
回顾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要从中国历史千年来古老而新鲜、变化与革新并存的文化精神诸多层面来进行考察和深入分析。
中国文化精神认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人民,他们将珍惜祖先发明的宝贵精神文明,坚定信念及理想,抱着“先吃亏再赢利”的企业家思维,咬定了不回头。
传统中国政治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精神更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正是因为古老政治文化的中国特色,让中国历代有政治硬实力;正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让中国的英雄气概、团结进取的精神备受赞誉;正是因为政治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的“厚积而薄发”的精神,让中国拥有了一个屹立不倒的“庞大基石”。
同时,中国开放改革的重大进展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1978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以经济改革为重心、要素变迁为核心实施多元化改革,形成了一套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服务为基础、法治为标准的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国,也持续拓展经贸合作,取得了大量的累积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助推力。
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继续保持着他们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勿忘奋斗的浩然正气”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来越可见。
在世界经济、技术、贸易、文化等多个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总之,古老而新鲜的中国文化精神、政治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精神、持续拓展的经贸贸易以及人民顽强的斗志,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到一个可靠的基础。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然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偶然内容摘要:在历史发展中,偶然性是有一定作用的,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并对历史打上特有的烙印。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一定要出现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历史是一个整体,既有偶然因素,又有必然因素,各种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都各有其存在的原因。
偶然性与必然性,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支配力量,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
通过对武则天在历史的作用的描述,进一步说明任何历史人物都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且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关键字:历史人物必然性偶然性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影响较大,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鲜明印记的知名人士。
他们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任何历史人物,不管他如何伟大或反动,归根到底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首先应坚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把他们放到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离开了具体的历史条件,不是苛求古人,就会把古人现代化。
我国唐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的一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在长达45年的统治期间,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平定叛乱势力、巩固统一国家;发展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胸襟气量宽阔,善于纳谏从善。
她是一位基本上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从历史中不难看出,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镇压叛乱,反对分裂,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发展了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抑制了世族地主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实行屯田,减免赋役,限制逃亡,减轻了劳动人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善于纳谏从善,容许别人讲话,能够听取、采纳臣下的合理建议,表现出宽阔的襟怀和宽容的气度。
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
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摘要:人们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必然性理论具体解释历史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主要是对历史和必然性以及历史决定性因素、必然性和决定性因素之间的区别等问题上存在教条主义理解和泛化的运用,造成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困难和混乱,因此有必要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还历史本来面目。
关键词:历史;必然性;决定性因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学习和运用这一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时,由于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主要是对这一观点的教条主义理解,生搬硬套,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困难,败坏了理论的声誉。
把人类鲜活的历史变成了僵死的教条,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献一孔之见。
一、历史必然性之“历史”在表述历史必然性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叙述是历史发展本身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那么,对这里的历史做如何理解,就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
从广义的角度,这里的历史当然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狭义的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自然界发展的历史一般比较好理解,当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问题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起来就大不同了。
笔者认为:首先,这里的历史并不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也不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时空的宏观角度的高度概括。
这里的历史只能是从和自然界发展历史相区别的人类历史,超越这个内在的规定性,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个别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这里的历史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前者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偶然性,后者呈现出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必然性。
其次,历史必然性之历史,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类历史研究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把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这里出发,马克思找到了解决历史问题的突破口,比较清晰地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特征。
关于社会发展中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发展中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点思考摘要: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必须具有复杂的思维方法,才能对二者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
首先,要承认是由多个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一个历史事件,是众多因素相互交互的结果;其次,对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行探讨和研究,就需要充分考察历史事件;最后,充分认识到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充分把握,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必然性;偶然性;社会发展;思考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对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承认了社会发展的偶然性。
它深入研究了偶然性的历史作用,指出正是因为这些偶然性,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
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一般规律,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正是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中,历史才不断演进和发展进步。
关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有规律的进行历史整体的变更。
经过科学研究,马克思揭示出有一种必然联系和必然规律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具有一般、客观的规律和联系,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可见,对历史必然性进行探索,就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高度认可,并在联系中对历史规律正确把握。
只要在历史发展规律中,纳入全部的历史事件,并用历史发展规律加以说明,就能对历史的必然性进行总结。
当然,必须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才能发现历史必然规律。
经过艰苦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类历史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的向前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的开始,给更多无数聪明机智勤勉的中国人以机会,畅游世界,分享全球发展的财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重大转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的演变来说,此次复兴的过程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众多著名的社会运动、经济变革以及文化折衷,都是为了让中国社会和文化取得新的进步,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
这种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他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并且有着强大的精神文明,是一种具有深层内涵的历史特征。
此次民族复兴的必然性,在于中国国家长期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成果,又一次获得了传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融合了中西方精髓,充分发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优势,以及中国独具特色的优秀历史成果。
以经济改革为引领,大力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现代化,政治制度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然而,在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很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成果,不仅是发展的常备素材,也是历史经验的普遍可贵财富,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也体现在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上。
近几十年来,中国已经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历史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全球化为基础,以多元文化为基础,以文明包容为核心的世界性大国。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秉持着包容开放的精神,中国拥有着超凡的包容力。
中国古老的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华民族在面对种种不公的困难时,也能够从容面对,不断振兴中华文明。
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上。
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致坚定地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未来发展大趋势,依托发展新动能,以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的公民道德,全力推动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历史主体决定历史推进的动力。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与历史主体的关系是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演进过程,更好地识别未来可能的趋向。
本文将从定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与历史主体的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关系的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定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人们无法改变其发展走向的性质。
历史主体的关系指的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的作用。
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到特定的时代,不管历史人物如何艰苦才得以达成,它都有一定的“必然”性,不是一切结果可手控的。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历史学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反映了过去发生的种种事件对未来可能演变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影响未来发展的关联。
三、历史主体的关系历史主体的关系是指人们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以及在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历史主体不仅指个人,也指集体,如企业、组织、国家甚至整个社会体系。
历史主体起到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历史发展也会受到它们的影响。
历史主体的关系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不同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历史发展的走向。
四、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它记录了历史的过去,并影响着历史的未来。
同时,历史主体也是无法抗拒的,它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甚至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所以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合作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和变化。
综上所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关系一方面可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演进过程,更好地识别未来可能的趋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在这漫长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成就和败落,而维护它辉煌的历史,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伟大复兴。
而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上着手。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由上古时期的西周文明构建而成的。
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的理念强调了以保护民族和统治权力为主要任务,导致中华民族在实践当中不断追求高效率、节约成本的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强调“中国中心”,强调统一、稳定、文明,使中国建立起了一个由皇帝统治的强大中央政权,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局面。
其次,必须正确理解历史的不断发展。
中国历史经历了众多的变化,它们不仅影响着中国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政治的实践。
例如,清朝时期,顺治皇帝恢复了中央集权,以中央统治的模式,实施了大规模的改革,使中国政治生活逐渐稳定;而从孙中山到蒋介石,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转型;而从科技方面来看,不断开拓自身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中国进入自动化时代。
这些发展,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础。
第三,需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地位。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它不仅要求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更需要我们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取得更大的提高。
所以,如何回应伟大复兴这一号召,实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课题。
最后,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复兴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实现伟大复兴,我们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现实观,让所有的国民懂得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各领域的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以实现文明发展;最后,我们要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提高国际信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推动中国经济、文化与世界持续交流与发展。
以上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的论述。
历史必然性的意思
历史必然性的意思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是历史之为历史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现实,即“如果没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这个转化的客观性。
“历史的真正的‘内容’,在其对于客观的人来说是外在的过去的人身上,同时也是外在于他的,但是只有在对于他自己本身来说却成为外在于他的过去的人身上才得到确证。
”[1]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和方向。
它是客观的、绝对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它的表现形式具体的、历史的;而偶然性则是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重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
必然性是事物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基本趋势,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必然趋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偶然性是事物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非基本趋势,它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偶然性是一种可能性,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法西斯主义总是被人们视为一种必然性,而被称为一种“偶然性”,是当时法西斯主义的战略需要决定了这一状况。
又如,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一切阻碍民主力量发展的因素就变为“必然性”,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们不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绝对对立起来,应该把二者的关系掌握好。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联系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转化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必然性向偶然性转化的特殊情况。
所谓偶然性,是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偶然性虽然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却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同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偶然性,使人类第一次认识了重力场。
所以,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科学地揭示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关系,即“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经过一百几十年的艰辛斗争,中华民族从失落到崛起,从受压迫到解放,从无力到强大,实现了由困境到胜利的历史变迁。
伴随着这一历史变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日益显现,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性和文化性事件。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历史的必然性。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着文化渊博、军事强大、经济辉煌的历史优势。
从勤劳勇敢的先贤秉持的“仁义”精神,到革命烈士甘心投身的爱国精神,从伟大的大清帝国在国际上的强大地位,到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取得的伟大贡献,都表明中华民族有着不可忽视的优越性。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经历近代命运波折而仍然在不容易的环境里崛起重生,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
此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受到了国内外诸多因素的推动。
从外部来看,国际大势的变化,表明中西方两大文明的对话对立的处境,逐渐走向了交流与和谐,中国也承担起了把握主动权的重要责任。
从内部来看,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力,新的精神风尚和价值观念也不断出现。
一场惊天动地的时代变革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发展注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必然让中国人从失败到胜利,从被屈到立足,从苦难到辉煌,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与国际斗争结合起来,携手国际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战争,在充满波折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人民赢得新生活、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必然的,必然的并不等于容易的。
历经100多年的艰辛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过自己的革命之路,开创了新的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的压制到民主共和的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它不仅是一部充满坎坷和挣扎的历史,也更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刘予歆14346015“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的话题一直在被人辩论着。
有些历史事件,比如武昌起义,始于一次意外的枪走火,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说远一点,在法国历史里,民主制仅以一票的优势取代了君主制,使法国的国家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事件看似是一些偶然的事件引起的,所以有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于偶发事件引起的。
但是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顺应了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法则。
社会历史总是和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
提到历史的发展,我不得不说说国家形成的原因。
在《理想国》里记载,苏格拉底提到:一个国家,至少4人,一个种地,一个织布纺衣,一个盖房子……从而满足人的生活需求。
当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了,就会寻求更多的满足:画家、舞蹈者……自身产品不能自己的寻求,就会出现商人到外地交换东西。
这就是一个集体的形成,解释了人对生活不同层次满足的渴求。
所以,为了过上物资更加充足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他们要提高生产量。
工业革命是必然的,因为这是一个劳动者不断发明蒸汽机、纺纱机等工具逐步积累的过程,怎么能说它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呢?有了欲望,有了科技,就会寻求资源来生产,那么资本和殖民会取代封建社会。
有了资本的剥削,就会有无产阶级工人的反抗——社会主义就此而生——这是无产阶级对生活需求的满足过程。
所以,这些一直是人们的欲望在推动社会的更替。
即使有些重要的转折点来源于偶然的事件,但是假设这件事情不会发生,也会有其他替代的事情发生,从而推动历史。
比如在清朝末年,民不聊生,如果没有武昌的意外枪响,由于民心所向,总会有其他革命事件发生。
在英国、俄国、美国等等,都走上了民主的道路,即使法国的民主的票数不够而失败,必然也会有更多的运动来推翻君主制。
创办时间1956年9月1998军事战争1984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在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3期(总第204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o.13,2010(General No.204)·哲学研究·关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思考王彦有(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人们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必然性理论具体解释历史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主要是对历史和必然性以及历史决定性因素、必然性和决定性因素之间的区别等问题上存在教条主义理解和泛化的运用,造成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困难和混乱,因此有必要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还历史本来面目。
关键词:历史;必然性;决定性因素收稿日期:2010-04-06作者简介:王彦有(1962-),男,吉林农安人,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理论、中国近代史。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学习和运用这一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时,由于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主要是对这一观点的教条主义理解,生搬硬套,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困难,败坏了理论的声誉。
把人类鲜活的历史变成了僵死的教条,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献一孔之见。
一、历史必然性之“历史”在表述历史必然性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叙述是历史发展本身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那么,对这里的历史做如何理解,就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
从广义的角度,这里的历史当然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狭义的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自然界发展的历史一般比较好理解,当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问题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起来就大不同了。
笔者认为:首先,这里的历史并不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也不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
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时空的宏观角度的高度概括。
这里的历史只能是从和自然界发展历史相区别的人类历史,超越这个内在的规定性,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个别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这里的历史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前者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偶然性,后者呈现出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必然性。
其次,历史必然性之历史,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类历史研究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把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这里出发,马克思找到了解决历史问题的突破口,比较清晰地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特征。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历史做一狭隘的理解,去套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乃至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研究,就会出现相当的混乱和矛盾,就会造成历史决定论的泛滥。
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个别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这里的历史,只有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历史必然性之“必然性”关于必然性,一般指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跟“偶然性”相对)。
历史必然性说明了历史的发展受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可预测性。
这里的必然性也不指具体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不是指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因为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来观察历史,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必然性,有因必有果。
这里的必然性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历史前进的基本方向。
它不是对历史具体环节的描述,而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论论证。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广到所有的历史事件的具体研究,就会造成对人类发展的选择性和人的能动性的蔑视。
就会把历史变成抽象、空洞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机械决定论者往往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人的存在,把人仅仅当作历史的工具;而唯心主义者则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主体的意志作用,把历史当做人或神的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人类现实生活的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从实践出发,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又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巨大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决定性和选择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两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人们只有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才能为我们自己创造出光明的未来。
三、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历史发展决定性因素面对在历史必然性的理解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差异,甚·24·至是歪曲的理解,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1](P.477)从恩格斯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第一,在这段话中恩格斯用的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并没有直接说历史的必然性。
其实,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就直接是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导致历史发展进程和面貌的多样性和曲折性。
这里并不存在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可以复制的程序和过程。
笔者理解的决定性因素就好比是戏剧的舞台,没有舞台当然不能演出,但是,有了舞台,戏剧的效果如何就看演员的水平高低了。
同一个舞台可以演出丰富多彩的戏剧。
没有地基,大楼当然要倒塌的,同样的地基可以建造风格各异的大楼。
第二,作为历史发展的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
历史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历史发展中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是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历史的发展都因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而呈现出千差万别。
这里面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
其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特别是领袖人物的作用就更大。
学者朱孝远说:“历史是一门理解人的学问,我们所寻求的不是一种机械的理解,而是企图对人的社会、人的生活以及人的内心、思想、欲望、个性等做出广泛的理解”。
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我们既是历史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前提。
我们是带着全部的人类文明的成果进行历史的创造活动,我们并不是历史必然性的奴仆,而是历史的主人。
所以对于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和意义上使用,不可无限夸大它的作用。
正如哲学家李泽厚所指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只是就人类总体生存发展的存在本体亦即从千百年历史鸟瞰的角度而言,它只是哲学提示,并非某种可以直接搬用的公式和教条。
”[2](P.22)我们决不可把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同历史的必然性等同起来,这样对历史的理解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四、历史必然性的主要依据首先,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
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第二,历史的结果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是从许多单个的一致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但是我们在创造历史的时候,是在既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
这就如同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一样,我们是在前人的给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由于各个个人的意志由各自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决定,因而这些个人的意志和意向往往相互交错,甚至相互冲突。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相同地位、从而利益基本一致的人们,一般具有共同的意志和意向。
他们或者反映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或者反映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生产关系的要求。
无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形成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
与历史发展方向相符合的个人的意志和目的在合力中起推动作用;与历史发展方向相对立的个人意志和目的在合力中起阻碍作用。
历史的前提无可逃避,历史的结果只能是合力,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就是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3](P.574)无论人类社会怎么发展,人类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才能从事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科技和社会的所有发展和创造都是为了满足人的这两个需要。
这应该是在历史的背后一只既能看见,但很容易被忽视,为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手。
抓住了这只手,我们就不至于迷失历史方向,就不会把历史解释成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愈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它的曲线愈是曲折。
如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觉,研究的时期愈长,研究的范围愈广,这个轴线就愈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愈是跟后者平行而进。
”[4](P.507)历史是认真的,历史也是充满迷雾的,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的历史理论,就很容易被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所蒙蔽;不具备大量的实证材料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就很容易把历史变成抽象的死人的骨骼,这两方面都是历史研究工作者必须避免的。
这就需要历史的研究者下一番苦功夫,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真正从科学和求实的角度去研究历史,而不是躺在决定论的温床上只满足于抽象、僵死的教条;或是钻到故纸堆里做烦琐哲学的论证,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要坚决的摒弃。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王建武]·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