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基础化学1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元素的氧化数(或称氧化值)是指某元素一个原子的形 式电荷数。这种电荷数是假设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 较大原子而所求得的。
氧化数反映元素的氧化状态,可为正、负、零或分数。 周期表中元素的最高氧化值呈周期性变化 ⅠA~ⅦA族(F除外)、ⅢB~ⅦB族元素:
最高氧化数=价电子总数=族序数
说明:其他主、副族元素的最高氧化数变化不规律
26Fe2+的核外电子分布是
[Ar]3d6
而不是
[Ar]3d44s2。
请写出25Mn2+核外电子分布的原 子实表示式。
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电负性(X)
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称为元素电负性。 元素电负性越大,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能力越强。
鲍林电负性值是指定最活泼非金属元素氟的电负性为4.0, 然后,借助热化学数据计算求得其他元素电负性(见表2-3)。
能级组
7p
7
6d 5f
(7s5f6d7p)
7s
6p 5d 4f
6s
6 (6s4f5d6p)
5p
能 量
4d 5s
4p 3d
4s
5 (5s4d5p)
4 (4s3d4p)
周期 . 七
六 五 四
3p 3s
2p 2s
3
(3s3p)
三
2
(2s2p)
二
1
1s
(1s)
一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相同电子层,l值越大,电子能量越高。 不同亚层,其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不同,如图2-3、 2-4所示,s亚层为球形;p亚层为无柄哑铃形;d亚层为四瓣花 形。 3.磁量子数(m) 磁量子数就是描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伸展方向 的量子数。 m取值是从+l到-l包括0在内的任何整数值。即
普通化学教案物质结构基础
表面吸附与反应
表面吸附的概 念:物质在固 体表面上的聚
集现象。
表面吸附的原 理:由于表面 分子的作用力 与内部不同, 导致气体分子 在表面上的聚
集。
表面吸附的分 类:物理吸附 和化学吸附。
表面反应的定 义:在表面吸 附的基础上, 表面上的分子 与其他分子或 离子发生化学
反应。
界面现象与性质
润湿现象:液体在固体表面 铺展的现象
相变:晶体在不同 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发生结构转变的现 象
晶体缺陷对相变的 影响:缺陷可以促 进或抑制相变的发 生
相变在晶体缺陷中 的应用:通过控制 晶体缺陷来调控材 料的性能和功能
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晶体结构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不同晶体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如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 展性。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常数:描 述化学反应快慢的 物理量
活化能:反应进行 所需的最低能量
反应机理:化学反 应的步骤和过程的 描述
催化剂:降低反应 活化能,加速反应 进程的物质
溶液中的相变与热力学
相变:溶液中物质 状态的变化,如溶 解、结晶等
热力学基本概念: 如熵、焓、自由能 等在溶液结构中的 意义
振动与转动的能量:较低,常温下即可发生。
振动与转动的光谱特征:可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和研究。
分子的极性
影响因素:元素的电负性、 键的极性、分子构型等
定义: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导致分子表现出极 性
极性分类:永久极性、诱导 极性、取向极性
物理性质:溶解度、熔点、 沸点等
分子光谱与分子能级
THANK YOU
汇报人:XX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抵抗变 形的能力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导航】“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英语: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所预言的最后一种基本粒子(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已发现61种,包括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以物理学者彼得·希格斯命名,是一种具有质量的玻色子,没有自旋,不带电荷,非常不稳定,在生成后会立刻衰变。
2012年7月4日,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LHC(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紧凑渺子线圈探测到两种新粒子,这两个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但还有待物理学者进一步分析确定。
——维基中文百科【重难点】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又一同构成了原子。
由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因此,在化学中研究原子结构主要在于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如图1-1)图1-1 原子的结构图1-2 核外电子运动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核外电子运动无法用牛顿力学来描述,具有测不准性。
(如图1-2)(1)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
(如图1-3)是p电子云的形状。
离核越近,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云密度越小。
(如图1-4)图1-3 p亚层结构图1-4 核外电子概率分布(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四个量子数(n、l、m、m s)多电子原子中,决定能量的量子数是n、l。
(3)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及洪特规则。
根据n+0.7l的整数部分相同,近似分成若干近似的能级组。
3.原子结构与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等)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一般而言,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和电负性逐渐增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离能和电负性逐渐减小,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Ⅷ族)。
第1章物质结构基础(含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量子数,不正确的是------------------- ( B )A.n=2,l=1,m=0,m s=-1/2 B.n=3,l=0,m=1,m s=1/2C.n=2,l=1,m=-1,m s=1/2 D.n=3,l=2,m=-2,m s=-1/22、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 A )A.n=3,l=1,m1 =+1,m s=+1/2 B.n=4,l=5,m1 =-1,m s= +1/2C.n=3,l=3,m1 =+1,m s=-1/2 D.n=4,l=2,m1 =+3,m s= -1/23、原子序数为19 的元素的价电子的四个量子数为----------- ( D )A.n=1,l=0,m=0,m s =+1/2 B.n=2,l=1,m=0,m s =+1/2C.n=3,l=2,m=1,m s =+1/2 D.n=4,l=0,m=0,m s =+1/24、在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其合理状态的一组是----------------- ( D)A. n = 1, l = 1, m = 0 B. n = 2, l = 1, m = 2C. n = 2, l = 0, m = 1 D. n = 3, l =1, m = 05、在等价轨道的d轨道中电子排布成,而不排布成,其最直接的根据是-------------------- ( D )A.能量最低原理B.Pauli原理C.原子轨道能级图D.洪特规则6、若将N 原子的基态电子构型写成1s2 2 s 2 2p x2 2p y1,这违背了--------------------------------- ( B )A.泡里原理B.洪特规则C.对称性一致的原则D.玻尔理论7、下列电子排布式中不正确的是:DA.1s2 B.1s22s22p3 C.1s22s22p63s23p63d3 4s2 D.1s22s22p63s23p63d4 4s28、下列分子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 C )A. PBr3 B. CH4 C. BF3 D. H2O9、元素N的核外电子正确排布是-------------------------- ( A )A. 1s22s22p x12p y12p z1 B. 1s22s12p x22p y12p z1 C. 1s22s22p x22p y1 D. 1s22s22p x12p y2 10、在B、C、N、O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 C )A. B B. C C. N D. O11、下列离子半径变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A. F->Na+>Mg2+>Al3+ B. Na+>Mg2+>Al3+>F-C. Al3+>Mg2+>Na+>F- D. F->Al3+>Mg2+>Na+12、下列的等电子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 ( A)A. Al3+ B. Na+ C. F- D. O2-13、既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又存在配位键的化合物是--------------------- ( C )A. H3PO4 B. Ba(NO3)2 C. NH4F D. NaOH14、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C )A. I2 B. BaCl2 C. H2SO4 D. NaOH15、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C )A. KCl B. CO C. Na2SO4D. NH4+16、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不等性sp3杂化的是-------------------------- ( C )A. BF3 B. BCl3 C. H2O D. SiCl4 17、下列分子中,键和分子均具有极性的是--------------------------- ( D )A. Cl2 B. BF3 C. CO2 D. NH3 18、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 C )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大学化学普通化学习课后题答案
普通化学 马家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习题4 假定有下列电子的各套量子数,指出哪几套不可能存在,并说明原因。
(1)3,2,2,1/2;(2)3,0,-1,1/2;(3)2,2,2,2;(2)当角量子数l 取0时,磁量子数m 不能取-1。
(3)当主量字数取2时,角量子数不能取2;自旋量子数不能取2,只能取+1/2或-1/2。
5写出原子序数为47的银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并用四个量子数表示最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
Ag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64d 105s 1 5,0,0,+1/2。
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1) H 2S 分子的键角为920,而PCl 3的键角为1020。
(2) NF 3分子为三角锥形构型,而BF 3分子为平面三角形构型。
(1) H 2S 分子与H 2O 分子一样,中心原子采取sp 3不等性杂化,在两个孤电子对的作用下,两个H-S键键角减小。
之所以键角小于H 2O 分子中两个H-O 键的键角104045’,是因为H-S 键的成键电子对更靠近H 原子,两个H-S 键之间的斥力小,被压缩的程度更大。
PCl 3分子与NH 3分子一样,也是中心原子采取sp 3不等性杂化,同理Cl-P 键的成键电子对更靠近Cl 原子,所以两个P-Cl 键的键角小于NH 3分子中两个N-H 键的键角。
(2) NF3分子与NH 3分子一样中心原子采取sp 3不等性杂化,使分子产生三角锥形构型;BF 3分子中心原子B 采用sp 2等性杂化,使分子产生平面三角形构型。
7 为什么(1)室温下CH 4为气体,CCl 4为液体,而CI 4为其固体?(2)水的沸点高于H 2S ,而CH 4的沸点低于SiH 4?(1) 从CH 4→CCl 4→CI 4分子量增加,分子间色散力增大,而色散力在范德华力中占较大比例,即分子间力是增大的,而分子间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2) H 2O 分子与H 2S 分子相比,水中H 2O 分子之间存在氢键,虽然H 2O 分子间的色散力较小,氢键的存在却使沸点更高一些。
第一章物质结构第一节至第四节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砖石—原子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砖石 原子3 原子
(1)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 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2)此外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倒数第三层最多容纳32个电子; (4)第n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富有个性的微粒—分子 Leabharlann 子1 第二节 富有个性的微粒 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通 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子 何人工合成的分子约有3000万种。 分子在运动:布朗运动:所有物质含有的,用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粒无不都在水中生气勃勃 的运动。实质:水分子的运动引起水中其他微 粒的运动。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砖石—原子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砖石 原子2 原子
电子云形状与电子的能量由有关,当电子层数 相同时,s,p,d,f电子云的能量依次升高,,即 E(ns) <E(np) <E(nd) <E(nf). 科学研究证明,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量先排在 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K层、K层排 满后,再排L层等。
化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元素周 第三节 化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元素周 期律1 期律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1/5为非金 属,包括所有的气体,一种液体(溴)和数种 固体。4/5是金属,金属元素除汞以外,全部 是固体。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的不同种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把具有一定数目 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化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元素周 第三节 化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元素周 期律2 期律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 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 放应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对元素是一 种很好的分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1-1.简答题(1) 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除s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
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
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3分子中B原子采用等性sp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3分子中N原子采用不等性sp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表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2、C6H6、H2;化学式,只表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SiO2等;分子结构式,不但表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结构式可写为C HH HC OO H其结构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
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 波动性;微粒性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 1-6 HF>HCl>HBr>HI ;HF>HCl>HBr>HI;HF<HCl<HBr<HI;HF>HI>HBr>HCl 。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摘要:一、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内容概述二、章节重点知识点梳理1.生命的物质基础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组成2.生物大分子2.生命的结构基础1.细胞结构与功能2.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3.生物的新陈代谢1.酶与代谢途径2.能量代谢与生物氧化4.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遗传的分子基础2.遗传的细胞基础3.遗传的规律5.生物的进化与生态学1.物种与物种形成2.生物进化机制3.生态系统与生物圈正文:一、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内容概述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涵盖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以及生物的进化与生态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本章是高中生物学的入门章节,为学生奠定了生物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其他章节打下坚实基础。
二、章节重点知识点梳理1.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组成以及生物大分子。
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单位,生物体中包含大量元素,如C、H、O、N、P、S 等。
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组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
2.生命的结构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是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完整的生命活动功能。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者在结构上有所不同。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本过程,细胞周期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
新陈代谢包括酶与代谢途径、能量代谢与生物氧化等内容。
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代谢途径是生物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释放的过程。
生物氧化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释放能量。
4.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是DNA,它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载体。
遗传的细胞基础是染色体,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着生物的遗传特征。
遗传的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等。
5.生物的进化与生态学生物的进化与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变和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物质结构教案课件
物质结构教案PPT课件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1 物质的定义与分类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1.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的定义与性质化合物的定义与性质元素与化合物的关系1.3 原子结构原子的定义与性质原子核与电子层原子的大小与质量1.4 分子结构分子的定义与性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形状与结构第二章:晶体结构2.1 晶体的定义与性质晶体的概念晶体的特点:有序排列、周期性、规则形状晶体的性质:熔点、硬度、导电性2.2 晶体的类型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2.3 晶体结构的原子排列晶胞的概念晶胞中原子的排列方式晶体的空间群第三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3.1 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化学键的概念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3.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3.3 键长、键能与键角键长的定义与测量键能的概念与计算键角的概念与测量第四章:物质的状态与相变4.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4.2 相变与相图相变的概念相图的定义与类型相变的类型与原因4.3 相律与相图的应用相律的概念与表达式相图的应用领域相图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第五章: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5.1 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与化学键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物质的化学稳定性5.2 物质的物理性质熔点与沸点密度与比热容导电性与磁性5.3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结构与性质的调控与应用第六章:金属结构与性能6.1 金属的电子结构自由电子的概念金属的电子气模型金属的导电性与导热性6.2 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的类型:面心立方、体心立方、简单立方金属晶体的原子排列金属晶体的性质:硬度、韧性、延展性6.3 合金的结构与性能合金的定义与分类合金的性能:强度、韧性、耐腐蚀性常见合金的应用领域第七章:非金属结构与性能7.1 非金属的晶体结构非金属晶体的类型: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非金属晶体的原子排列非金属晶体的性质:硬度、熔点、导电性7.2 非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玻璃的结构与性能塑料的结构与性能7.3 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纳米材料的概念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纳米材料的性能:强度、韧性、催化性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8.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与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8.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碳原子的杂化类型有机化合物的键角与空间结构有机化合物的性能:熔点、沸点、溶解性8.3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同分异构体的类型:构型异构、构态异构、位置异构同分异构体与性能的关系第九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性能9.1 生物大分子的概念与分类生物大分子的定义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能核酸的结构与性能糖类的结构与性能9.2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生物大分子的折叠与组装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与性能9.3 生物大分子的应用生物大分子的药物应用生物大分子的生物传感器应用生物大分子的生物材料应用第十章:物质结构与技术进展10.1 材料科学技术的进展新材料的研发与设计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材料性能的调控与优化10.2 物质结构表征技术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谱学质谱学电子显微学10.3 物质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与环保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第十一章:晶体学基础11.1 晶体学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基本特征晶格与晶胞晶体的对称性11.2 晶体的分类与点群晶体的分类点群的概念与表示空间群的概念与表示11.3 晶体的生长与制备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晶体生长的方法与技术晶体制备的应用领域第十二章:电子显微学12.1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1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的工作原理与结构TEM的应用领域TEM样品制备技术1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的工作原理与结构SEM的应用领域SEM样品制备技术第十三章: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13.1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机械性能测试:拉伸、压缩、弯曲、冲击热性能测试:热导率、比热容、熔点电性能测试:电阻、电导、介电常数13.2 材料分析方法光谱分析:紫外、可见、红外、拉曼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分析13.3 材料性能的表征与评价材料性能的表征参数材料性能的评价方法材料性能的优化与调控第十四章:材料设计与应用14.1 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材料设计的目标与方法材料设计的软件与工具材料设计的案例分析14.2 材料的应用领域金属材料:航空航天、汽车、建筑陶瓷材料:电子、光学、生物聚合物材料:包装、医疗、纺织14.3 材料的选择与评价材料的选择标准材料的评价方法材料的应用前景第十五章:物质结构与未来挑战15.1 物质结构的现代研究方法高通量实验方法: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计算化学方法:分子动力学、量子化学实验与计算的结合15.2 物质结构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新能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15.3 物质结构研究的未来方向智能化材料设计生物仿生材料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材料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各类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晶体学基础、电子显微学、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设计与应用以及物质结构研究的未来挑战等十五个章节。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1、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电子所处的电子层。
(2) 副(角)量子数(l) :电子所处的电子亚层及电子云的形状。
l值受n限制,可取0,1……,n-1。
(3) 磁量子数(m):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的取值受l的限制(0、±1 … ±l),共(2l+1)个。
(4) 自旋量子数(m s):描述电子自旋的状态。
取值+1/2和-1/22、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1)屏蔽效应: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排斥作用,削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使有效核电荷数减小(2)钻穿效应:外层电子钻入原子核附近而使体系能量降低的现象。
导致能级交错:如:E4s<E3d3、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至多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的分布在不违反泡利原理的前提下,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低。
(3)洪特规则:在n、l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电子时,将尽可能占据m 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等价轨道在电子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时的状态比较稳定。
原因:两个电子占据同一轨道时,电子间排斥作用使系统的能量升高。
4、原子半径(1)原子半径分类:自由原子半径: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D(r) 的最大值。
共价半径:单质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不同分子的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注:同一元素的范德华半径较共价半径大。
金属半径:固体中测定两个最邻近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适用金属元素。
)(2)原子半径变化的周期性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d区过渡元素,原子半径略有减小;从IB 族元素起,原子半径反而有所增大。
同族: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显著增大。
副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也增大,但幅度较小。
5、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为气态阳离子,克服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而消耗的能量。
元素原子的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越大,越难失去电子。
分子间力和氢键
§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3)色散力 见图1-19。
± ±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由瞬时偶极之间的作用而产生的分子间力。
+-
+-
图1-19 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
色散力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分子之间的一种分子间力, 除强极性的水分子之间以取向力为主外,其余分子均以色 散力为主。
2.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氢键可使水缔合成(H2O)n,
使分子排列逐步规则,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冰的缔合度远 大于液态水,因此其密度小于水。 ﹡(4)对生物体的影响 隆)DNA,繁衍物种。 根据氢键的匹配性可以复制(克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这种已经和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H原子,
又与另一电负性很大,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之间较强的 静电吸引作用,称为氢键。 氢键形成示意:X-H…Y。X、Y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如图1-21所示
H H O H F
H H H N H第一Fra bibliotek 物质结构基础
氢键也可以在不同分子间形成,还可以在某些分子内形成。
(CCl4)溶剂中,而难溶于水。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1–6 分子间力和氢键
三、氢键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实例分析】如表1-6所示,多数卤素氢化物的熔、沸点 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但HF的熔、沸点却反常高。
表1-6 卤化氢的熔、沸点
卤化氢 熔点/K 沸点/K
HF 190 293
HCl 159 188
符合上述条件的X、Y原子,有O、N、F等原子。
为什么水分子与氧气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 答:因为O2是非极性分子,两个O原子都不具有部分 负电荷,因此无吸引H原子核的能力,不能形成氢键。 说明: 氢键不是化学键,但也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的特征。
无机化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第二章分子结构第三章晶体结构第四章配合物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第九章酸碱平衡第十章沉淀平衡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第十二章配位平衡第四篇元素化学(一)非金属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第十四章卤素第十五章氧族元素第十六章氮磷砷第十七章碳硅硼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第五篇元素化学(二)金属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第二十二章ds 区金属第二十三章 d 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区金属要求绪论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
了解化学发展的现状。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教学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
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元素原子层结构的特征。
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
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1.本章第1、2、3节讨论原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概念。
其中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阅读材料。
2.本张第4节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基本要求是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4个概念,其他内容不作为教学要求。
3.第5节是本章第1个重点。
基本要求是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的推算。
本节小字部分为阅读材料。
4.第6节是本章第2个重点。
基本要求是掌握确定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在给定原子序数时能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状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小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5.第7、8节是本章最后1个重点。
基础化学习题解答(第一章)
习题解答(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思考与习题1.填空题(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量变化不连续的特征,其运动规律可用量子力学来描述。
(2)当主量子数为3时,包含有3s、3p、3d三个亚层,各亚层为分别包含1、3、5个轨道,分别能容纳2、6、10个电子。
(3)同时用n、l、m和m s四个量子数可表示原子核外某电子的运动状态;用n、l、m 三个量子数表示核外电子运动的一个轨道;而n、l两个量子数确定原子轨道的能级。
(4)改错的现象称为能级交错。
3d4S(6)原子序数为35的元素,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用原子实表示为[Ar]3d104s24p5,其价电子构型为4s24p5,价电子构型的轨道表示式为;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ⅦA 族,第四周期,元素符号是Br 。
(7)等价轨道处于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和全空(p0、d0、f0)状态时,具有较低的能量,比较稳定。
这一规律通常又称为洪德规则的特例。
(8)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共价键的本质是原子轨道的重叠,其形成条件是两个具有自旋相反单电子的原子轨道,尽可能达到最大重叠。
(9)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统称为键参数,常用的有键能、键长、键角。
(10)H2S分子的构型为V形,中心原子S采取sp3不等性杂化,键角∠HSH<109°28′(提示:填写>,=或<)。
(11)完成下表2.选择题(1)下列原子轨道中,属于等价轨道的一组是( C )。
A .2s ,3sB .2p x ,3p xC .2p x ,2p yD .3d xy ,4d xy(2)下列用一套量子数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中,能量最高的是( B )。
A .4,1,-1,-12B .4,2,0,-12C .4,0,0,+12D .3,1,1,+12(3)下列不存在的能级是( C )。
第一章《生物学》
*
*
动物的血液和其他组织必需离子,激活酶,植物叶 绿素的成分
*
*
氯离子是动物体液中主要的阴离子,在维持平衡中 起重要作用,在光合作用中也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根据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 素分成两大类,即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
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 如C,H,O,N,P,S,K,Ca,Mg等。
⑤ 糖类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分子,能和蛋白质、脂类形成复合糖,在生 物体内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四、脂类——生命体的重要构件和储能物质
脂肪 类脂 固醇
脂肪也叫中性脂,是动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类脂包括磷脂和糖脂,其中含有磷酸的脂类衍生物 叫做磷脂,含有糖的脂类衍生物叫做糖脂。
固醇又叫甾醇,是合成胆汁及某些激素的前体, 包括植物固醇和动物固醇。
生物学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生命是物质的,细胞由化学分子构成的。化学分子可分为无机物 和有机物,它们都由原子构成。
一、自然界中的元素 二、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2.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通常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 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 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 少的。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二、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
①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 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 的。
普通化学教案(1) 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Chapter 1:Structure of substance第一节:原子结构本节教学目的要求:只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因此,要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推测新化合物合成的可能性,就必须了解原子结构,特别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一、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1、道尔顿(John Dalton )的原子论——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含核模型1911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它的周围旋转,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电子的质量极小(质子的1/183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是电中性的。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原子核 质子 Z其关系为:原子X AZ中子 A-Z核外电子 Z3、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玻尔提出原子中的电子能量也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
并假设: (1)定态假设 原子中电子在固定轨道上旋转,不吸收能量。
(2)能级的概念 原子在不同轨道上旋转时,有不同的能量(能级)。
2n BE -= 式中 n ——量子数,1,2,3……;B ——2.18×10-18J基态:能量最低状态,如氢原子n =1的状态。
激发态:能量较高状态,如氢原子n =,3,4……的状态。
(3)跃迁时有能量放出或吸收 νh E E E =∆=-12, 式中 h ——普朗克常数,h =6.626×10-34J·s ;ν——辐射能的频率,s -1;E ——辐射能,J 。
在氢原子光谱中,电子从n =3,4,5,6,7跃迁回到n =2时,放出可见光中的五条光谱(其波长为λ=C /ν,C =3×108m /s ),即H α(656.3)、青H β(486.1)、蓝H γ(434.0)、紫H δ(410.2)、紫H ε(390.0)。
第1章 物质结构基础习题
一、思考题1. 试述下列各名词的意义(1)量子化 (2)物质波 (3)波函数 (4)原子轨道 (5)几率密度 (6)量子数 (7)电子云 2. 原子中的能级主要由哪些量子数来确定?答案: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也称能级)主要由主量子数n 和角量子数l 决定。
当l 相同时,n 越大,原子轨道能量E 越高,例如E1s<E2s...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可以用n,l,m,ms 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3. 试述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和它们的取值规则。
答案:(1)主量子数(n ) 它代表核外电子距核的远近和原子轨道能量大小。
n 取值:任意正整数n=1,2,3,…… n =1为第一电子层或称K 层,距核最近,n =2为第二电子层或称L 层,余类推。
离核近,电子的能量较低,离核远则电子能量较高。
因此主量子数n 对于确定电子的能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角量子数(l ) 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表示每一主层中不同的亚层。
l 取值:小于n 的非负整数l =0,1,2,……(n-1)l=0 时,原子轨道(或电子云)是球形对称的,称为s 轨道(或s 电子云)。
l=1 时,原子轨道(或电子云)是纺棰形(或哑铃形)分布,称为p 轨道。
l=2 时,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呈花瓣形分布,称为d 轨道(或d 电子云)。
l=3 时,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形状复杂,称为f 轨道(或f 电子云)。
l 代表电子所在的亚层 ,角量子数l : 0 1 2 3 - - - - 电子亚层符号: s p d f - - - - 对多电子原子来讲,电子的能量由n 、l 决定。
(3)磁量子数(m ) 同一电子层中某一特定形状的原子轨道可以在空间有不同的伸展方向,从而得到若干空间取向不同而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称为等价轨道。
m 决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
m 取值:绝对值不大于l 的所有值m =0,±1,±2……±l 有(2 l +1)个取值l=0 时,m 有一个取值,即m =0,s 轨道球形对称,在空间只有一个取值,轨道无方向性。
基础化学第一章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加。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25
能级组与元素周期表
能级组 一,二,三,四,五,六,七 原子轨道数 1, 4, 4, 9, 9, 16, 16 最大电子容量 2, 8, 8, 18, 18, 32, 32 各周期元素数 2, 8, 8, 18, 18, 32, 32 周期 一,二,三,四,五,六,七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24
原子轨道与能量
1. n相同时,l越大,原子轨道的能量越高, 如: E4S<E4P<E4d; 2. l相同时, n越大,原子轨道的能量越高, 如: E2P<E3P<E4P; 3. n ,l都不相同时,某些n值较大的轨道能量可能 低于n值较小的轨道,称为;能级交错, 如:E3d>E4S; 4. n ,l都相同时, E2Px=E2Py=E2Pz; 等价轨道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36
例如铝的电离能数据为: 电离能 I1 I2 I3 I4 I5 I6 In/kJmol1 578 1817 2745 115781483118378 这是由于原子失电子 后,其余电子受核的吸引力越大的缘故; I3 I4 < I5 < I6… 这是因为 I1 、I2 、I3 失去的是 铝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即3s、3p电子,而从I4起 失去的是铝原子的内层电子,要把这些电子电离 需要更高的能量,这正是铝常形成Al3+离子的原因,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 第一节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一、量子数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元素周期律↓
2013-7-19
基础化学 第九章
1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 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分 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 子所组成。(质子、中子构成原子核). • 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 序数。 • 核电荷数;是指质子所带正电荷数
物质结构与基础
*经典电磁理论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经典电磁理论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发出连续电磁波→ 连续光谱;电子能量↓ 坠入原子核→ 连续光谱;电子能量↓ → 坠入原子核→原子 湮灭 事实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光谱;原子没有 湮灭
7
核素、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核素(nuclide)---具有一定质子数 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 中子数的原 ( 1 ) 核素 (nuclide) 质子数 中子数 子称为一种核素 • 分类 稳定核素 --- 单核素元素和多核素元素 放射性核素素 质量数 12 • 核素符号 6C 同位素(isotope) (isotope)---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不同中子数 ( 2 ) 同位素 (isotope) 的核素互称同位素,这些核素在周期表中占同位置 8 • 表示 16O、17O 、18O
13
1-4 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
1-4-1 氢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 自然界) (自然界)
14
1666年 1666年:牛顿光谱 (spectrum)
15
1859年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 185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 基尔霍夫 了光谱仪, 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了光谱仪 , 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 使光谱分析成为 认识物质和鉴定元素的重要手段。 认识物质和鉴定元素的重要手段。 光谱仪可以测量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 光谱仪可以测量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拍摄 各种光谱图。 光谱图就像“ 指纹” 辨人一样, 各种光谱图 。 光谱图就像 “ 指纹 ” 辨人一样 , 可 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 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 。 人们用光谱分析发现了 许多元素,如铯、 铟等十几种。 许多元素,如铯、铷、氦、镓、铟等十几种。 直到本世纪初, 直到本世纪初,人们只知道物质在高温或电激励 下会发光, 却不知道发光机理; 下会发光 , 却不知道发光机理 ; 人们知道每种元 素有特定的光谱, 素有特定的光谱 , 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同元素有不 同光谱。 同光谱。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电子衍射实验
当经过电势差加速的电子束入射到镍单晶上,观察散射电子 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完全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的 衍射图像。 从实验所得的衍射图,可以计算电子波的波长,结果表明动 量p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德布罗依关系式 =h/mv。 电子衍射实验表明:一个动量为p能量为E的微观粒子,在运 动时表现为一个波长为=h/mv、频率为 = E/h的沿微粒运动方 向传播的波(物质波)。 因此,电子等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2
(2)德布罗依波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在光的波 粒二象性启发下, 大胆假设电子等实物粒子 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并预言高速运动的微观 粒子(如电子等)其波长为: = h/p =h/mv 式中:m:粒子质量, v:粒子运动速度, p:粒子的动量, 上式即为有名的德布罗依关系式。 1927年,德布罗依的假 设为戴维逊和盖革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因而电子波又称为德 布罗波,由于电子衍射图是从统计的概念出发得到的,所以也叫 概率波。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4
Question
例1-1 电子的质量为9.1091 1031kg,当在电势差为1V的电 场中运动速度达6.00105ms1时,其波长为多少? 解: 根据(7-9)式
h 6.6261034 kg m2 s 1 1.21109 m me ve 9.111031 kg 6.00105 m s 1
基础上,提出了H原子结构模型即Bohr模型。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7
波尔理论要点:
• 氢原子中的电子可处于多种稳定的能量状态(称定态,其能 量不随时间改变),其定态能量为: En= 2.1791018J (1/n2); n =1,2,3 n =1是氢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称基态,其余为激发态。每个原 子只有一个基态,有多个激发态)。 • n值愈大,表示电子离核愈远,能量愈高;当n = 时,电子 不再受核的吸引,即电离。 n值的大小反映出电子所处能级的 高低。 • 电子处于定态时原子并不辐射能量。电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 另一种定态的过程以电磁波的形式吸收或放出能量(h)。辐射 能的频率取决于两定态间的能量差: E=E2E1= h 波尔还求得氢原子基态电子的离核距离r =52.9pm,即波 尔半径。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6
4. 统计性
(1) 不确定原理
宏观物体的运动依据牛顿定律在任一瞬间的 位置和动量都可以准确确定。如卫星、导弹、飞 机的运行,它的运动轨迹(轨道)是可测知的。 而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它们的运 Heisenberg W 动并不服从牛顿定律,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它们的速度和位置。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不确定原理: 电子在核外空间所处的位置(以原子核为坐标原点)与电子运 动的动量两者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x(位置误差)与p(动量误 差)的乘积为一定值h /4π(6.626 1034Js) : xp ≥h/4π 电子运动动量愈精确,p,则x,愈不确定。
0
本身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为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
表达式,电子运动规律受其控制。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21
(2)概率密度||2
虽然本身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波函数 绝对值的平 方||2却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代表核外空间某点电子出现 的概率密度。 如用黑点的疏密表示核外空间电子概率密度的大小,就 得到电子云的图形,所以电子云是概率密度||2的形象化描 述。也把||2直接称为电子云,而把波函数称为原子轨道( 注意与经典轨道的区别)。
1 1 RH 2 2 n n 2 1
(1-2)
称里德堡公式,式中n1、n2为正整数(1,2,3),且n2 > n1, RH= 3.289 1015s1,称里德堡常量。对紫外区, n1 =1;对可 见区, n1 =2;对红外区,n1 =3;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5
光栅 高 压
红
真空,少量H2
绿 蓝紫 Balmer系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3
Lyman系 紫外
Hδ Hγ 410 .2 434 .0 7.31 6.91
Hβ 486 .1 6.07
Balmer系 可见
Paschen系 Hα 红外
656 .3 4.57
14
c
/nm 1 ( 10 ) /s
类似可求得绿、 绿、 蓝、 蓝及紫、 紫等。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6
Plank量子论 辐射能的吸收或释放是不连续的,而是以一个基 本量(h)或该基本量的整数倍吸收或释放,这一基 本量(h)称量子或光子。
玻尔理论
1913年,28岁的Bohr在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普朗克的量子学说 氢原子的光谱实验
光速 c 2.998 108 m s 1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4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区 的四条谱线遵循如下数学关系(巴尔末公式):
1 1 1 3.28910 2 2 s 2 n
15
(1- 1)
n:>2的正整数;当n =3、4、5、6时,v分别为氢原子光谱在 可见区的四条谱线的频率。 1913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堡(J.R.Rydberg)仔细测定了 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各谱线的频率,总结出:
E :系统总能量;V:系统的势能; x、y、z:空间坐标;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9
2.波函数()与电子云( | |2) 直角坐标( x,y,z)与球坐标(r,θ,φ)的转换
x r sinq cos y r sinq sin z r cosq
r x +y +z
2 2 2
Ψ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9
释放能量
氢原子光谱与能级关系
红外,帕邢系
红 绿 蓝 紫
吸收能量
紫外,莱曼系
H
H
H
H
656.3 0.457
486.1 0.617
434.1 0.691
410.2 0.731
/109m /1015s1
氢原子光谱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0
波尔理论的局限性
波尔理论虽然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无法解释多 电子原子光谱,也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如用精 细光谱仪可发现氢原子光谱中每条谱线实际是相距很近的双 线。 波尔理论的局限源于其虽然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化概念, 但却并未跳出经典力学的范畴,电子在固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的模型不符合微观粒子的运动的波粒二象性。而该特性是波 尔当时还未认识到的。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8
1.1.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
1. 薛定谔方程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根据德布洛依的波 粒二象性将经典的光的波动方程改造成薛定谔方程:
8 m + 2 + 2 + 2 ( E V ) 0 2 x y z h
2 2 2 2
[psai] :波函数; h:普朗克常量; m:微粒质量;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8
波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基态氢原子的电子在高压电激下获得能量跃迁到高能量的激发 态,由于激发态能量高不稳定,电子会从高能量激发态跃迁回低 能量轨道并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释放的能量: E= E高 E低= h 如氢原子从n=3 n=2: E3= 2.1791018J(1/n2)= 2.1791018J(1/32)= 0.242 1018J E2= 2.1791018J(1/n2)= 2.1791018J(1/22)= 0.545 1018J E= E3 E2= (0.242 0.545)1018J=0.3031018J= h = 0.3031018J/6.6261034Js=0.4571015s1 = c/ =2.998108ms1/0.4571015s1=656109m=656nm (H) 类似可求得电子从n=4,5,6,7等 n=2的可见区, n=1的紫外区 及 n=3的红外区。 不同的元素,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不同,相应的轨 道能级也不同,因而有特征的原子光谱。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基 于此原理。
(x , y , z ) Ψ (r , q , ) R (r ) Y (q , )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20
(1)波函数
:称波函数,是坐标(x, y, z )的函数, 写为(x, y, z )。
为了有利于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和原子轨道的表示,在数学上可 通过坐标变换: (x, y, z ) (r, q , ) 处于每一定态的电子均有相应的(r, q , )。如基态H原子: E1= 2.1791018J 解薛氏方程可得: r 1 e a a0 3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1
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二象性:两重性,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子的性质。 1718世纪一直在争论光的本质是波还是微粒的问题: 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等实验支持光的波动性; 粒子性:光压、光电效应等实验则支持光的粒子性; 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E = mc2 及 c = 有 mc=E/c= h/c p = h / 式中:m为光子的运动质量, E = h; h为普朗克常量: 6.626 1034Js; c为光速:2.998108ms–1;p为光子的动量。 说明光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微粒的性质,称为光的波粒 二象性。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1.1 微观粒子(电子)的运动特征
1. 氢原子光谱与波尔理论
连续光谱 太阳、白炽灯发出的白光,通过三角棱镜的分光 作用,可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连续波长的光谱, 称为连续光谱。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