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素材作文素材《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

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

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赤峰地区是蒙古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蒙古族同胞们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之上,他们的生活和服饰受到草原文化的熏陶。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审美情趣,也承载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本文将从蒙古族服饰的类型、特点、历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蒙古族服饰的类型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分为男女两种,男性服饰包括长裤、长袍、马靴、腰带、斗篷等;女性服饰包括长袍、披肩、头巾、腰带、靴子等。

在不同的季节和场合,蒙古族的服饰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夏季,他们会穿着宽大的长裙和厚底的皮靴,以防止被草原上的高草和昆虫叮咬;而在冬季,则多穿厚实的皮袍和厚底的马靴,以抵御严寒。

蒙古族的服饰以及饰品多数以纯天然的原料制作,如羊毛、牛皮、鸟毛、珍珠、玛瑙等。

这些原料在他们的服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保证了服饰的保暖性和耐用性,也赋予了服饰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它们通常呈现出简单、朴实、耐用的特点。

在服饰的设计和用料上,蒙古族人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朴实无华的风格。

他们善于利用大草原上的天然资源,将羊毛、牛皮等纤维原料巧妙地加工制成各种服饰,使之保暖、耐用又美观。

蒙古族的服饰还具有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

他们喜欢使用鲜艳的红、黄、绿等颜色,这不仅符合了蒙古族人爱好鲜艳的审美趣味,也能在广袤的草原上吸引他人的目光。

蒙古族服饰上常常绣有各种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往往是蒙古族生活和信仰的象征,如天马、永恒之轮、太阳十字等,使得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三、蒙古族服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蒙古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帝国时期,当时的蒙古族人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服饰风格。

在那个时代,蒙古族人主要以皮裘和羊毛制成的服饰为主,外加金属饰品和珠宝,形成了独特的蒙古风格。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他们的服饰通常以保暖为首要考虑,采用了很多天然的纤维和皮革原料,加上宽大的褶裥和斗篷,以适应草原上多变的气候。

蒙古服饰特点简短介绍

蒙古服饰特点简短介绍

蒙古服饰特点简短介绍
蒙古服饰特点
(一)头饰
1、八宝匾:蒙古族传统服饰的标志,它由银丝或铁丝编织而成,上面
刻有八宝图案,凸显着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偸马钗:也叫双心钗,由金属制作,上面有两个马的形象,分别是
停止的马和就绪的马,反映了蒙古人骑马占有大草原的牛斗精神。

3、假发:蒙古族用大毡裘制作假发,系在上面有明晰的蒙古花纹,比
以往略显新潮,又不失传统特色。

(二)上装
1、男士式服装:男士服装一般是久经蒙古王朝和符号,典雅端庄,龙
泉定风轩,突出衣衫的稳重大气。

2、女士式服装:蒙古族传统服装中的女性服装,采取绿色面料,缝纫
采用尼罗织花做装饰,内搭蒙古国八角绣花,可谓素雅典雅。

(三)裤装
1、毡裤:蒙古族男俊装饰裤子是采用质地柔韧且质量优良的羊毛织布,经手工拆绒和手工钩织而成,腰带一般是采用腰肩带制作而成。

2、尼罗裤:由彩色棉料编织而成,具有很好的透气性,袋里还有一个
小布袋,因此又叫“袋裤”,这种裤子对蒙古族的衣服装饰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四)鞋子
1、绒靴:采用拆毛的羊毛织布,手工拆绒和手工钩织成型,兼具保暖
和保护双脚的功能,鞋底由乳牛皮制成,表面有花朵细节装饰。

2、绒拖鞋:它们由柔软拆绒羊毛织布制成,表面加上了抓绒花边,穿
着看起来特别柔软,尽显蒙古族贵族气度,显示着蒙古族特有的恬淡、灵动。

蒙古族风俗习惯图文简介

蒙古族风俗习惯图文简介

1、主要信仰: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宗教习俗有祭腾格里、祭火、祭敖包。

2、蒙古族风俗习惯:蒙古族饮酒风俗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

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

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

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3、娱乐和节日:赛马、摔跤、射箭——男子三技、马头琴、蒙古象棋、年节、马奶节、那达慕。

4、饮食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肉食、奶食、粮食,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

早晨中午一般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5、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男袍多为蓝色和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

6、居住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族春节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

蒙古族春节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

蒙古族春节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独特的春节传统。

蒙古族春节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将对蒙古族春节传统服饰与装饰品进行介绍。

一、传统服饰1. 男性服饰:蒙古族男性在春节期间常常穿着传统的蒙古袍。

蒙古袍是一种宽大的长袍,以黄色或红色为主,上面装饰着独特的图案。

袍子通常由厚实的羊毛织成,能很好地保暖。

在寒冷的冬季,蒙古袍是男性的主要服装之一。

2. 女性服饰:蒙古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而精致。

她们常常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袍子上装饰有各种精美的刺绣和绣花。

蒙古族女性的头发通常盘在头顶,头上戴着华丽的头饰,如花环、绣花发簪等。

她们还会佩戴各种耳环、项链和手镯等珠宝饰品,使整个装扮更加亮丽。

二、传统装饰品1. 鞑靼包:蒙古族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装饰品之一是鞑靼包。

鞑靼包是一种由羊毛、马鬃、牛毛等草原上的动物毛制成的袋子。

蒙古族人相信鞑靼包有辟邪的功效,所以在春节期间,他们常常佩戴鞑靼包,以保护自己免受疾病和灾害的侵害。

2. 绣花手巾:绣花手巾是蒙古族女性春节期间的常见装饰品。

手巾上常常绣有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话语,如繁花似锦、福禄寿喜等。

女性将绣花手巾系在衣襟上或插在腰间,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3. 蒙古香囊:蒙古族春节期间还流行使用蒙古香囊。

蒙古香囊是一种小小的布袋,用来装香料或草药,并系在衣物上。

蒙古族人相信蒙古香囊可以驱邪避凶,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

4. 帽子与鞋子:蒙古族男性春节期间常常戴着皮帽和制作精美的靴子。

皮帽通常由羊毛制成,具有很好的保暖效果。

而靴子则是用牛皮或马皮制作,经过精心加工,既美观又实用。

以上是关于蒙古族春节传统服饰与装饰品的简要介绍。

这些传统服饰和装饰品不仅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彰显了他们对春节这一重要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服饰与装饰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蒙古族的独特文化,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风俗习惯

蒙古族风俗习惯蒙古族风俗习惯1. 多彩的服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

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

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

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

质料有布、麻、绸、绢等。

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

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

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

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

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

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

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

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

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

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

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蒙古袍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

内蒙古族的民俗

内蒙古族的民俗

内蒙古族的民俗
在我国56个民族中,内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他们以游牧生活为主,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以牧养牛、羊、马、骆驼为主。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他们的“那达慕”大会,届时将举行摔跤、赛马、射箭和歌舞表演等活动。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男子穿白色或蓝色蒙古袍,外面罩黑色或蓝色的蒙古坎肩,腰束红腰带。

妇女穿民族服装。

女子穿镶花边的上衣,腰间系一条缀满彩珠的腰带,并戴各种首饰,有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

蒙古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高雅的象征。

他们以白色为尊贵,用白色作祭祀用物。

节日里要穿上最鲜艳的衣服。

他们对穿红衣服特别忌讳,认为穿红衣服会使人染上血病。

他们也不愿以红色作装饰,认为红色会给人带来不幸。

蒙古族家庭的摆设
蒙古族家庭一般都有炕房(火炕)和锅台(炉灶)。

炕房是一种用土坯砌成的长方形窑洞,其大小不等,一般长10米左右、宽5米左右、高4—5米不等。

—— 1 —1 —。

蒙古族的传统礼仪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礼仪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礼仪服饰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习俗。

在蒙古族的传统礼仪中,服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多样而华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观。

男性服饰蒙古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蒙古袍”(deel):这是蒙古族男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蒙古袍通常由柔软而耐用的羊毛制成,保暖性能非常好。

它的特点是宽大而宽松,适合骑马和步行。

蒙古袍通常用蓝色或红色的布料制作,上面装饰着丰富的刺绣和纹饰,展示了蒙古族的手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

“扎尔”(zhal):扎尔是一种类似于腰带的配饰,用于固定蒙古袍。

它由宽大的织物制成,上面装饰着金属扣和纹饰。

扎尔的样式和材质可能会根据男性的社会地位和场合而有所不同。

“帽子”(hat):蒙古族男性通常戴着一顶特殊的帽子,称为“蒙古帽”。

这种帽子通常由羊毛制成,保暖性能很好。

它的特点是宽边和高顶,有时还有装饰性的羽毛和皮毛。

“鞍具”(saddle):蒙古族男性在马匹上所骑的马鞍也是传统服饰的一部分。

这些马鞍通常由精心制作的皮革和金属件组成,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女性服饰蒙古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非常美丽和独特,体现了她们的优雅和女性特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女性服饰:“和田”(hada):和田是蒙古族妇女常常佩戴的一种颈饰,类似于项链。

它通常由贵重的金属、宝石和珠饰制成,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地位。

“蒙古袍”(deel):蒙古族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一件袍子,与男性的蒙古袍略有不同。

女性的蒙古袍更加修身,通常由丝绸或柔软的面料制成,上面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和纹饰。

女性还会在蒙古袍上佩戴丝质的腰带,以展示自己的优雅。

“头饰”(headdress):蒙古族女性通常会佩戴一种特殊的头饰,称为“花钿”。

花钿通常由金属和宝石制成,形状各异,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款式。

花钿的装饰物象征着女性的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

以上只是蒙古族传统礼仪服饰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服饰和配饰,每个地区和家庭可能有所不同。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定稿版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定稿版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定稿版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介绍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一、服饰的种类蒙古族传统服饰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夹袄、长袍、袍褂、马褂和靴子。

夹袄是蒙古族的主要上衣,通常由丝织品或皮革制成,有长袖和翻领。

长袍是蒙古族的传统外套,前后闭合,具有保暖和隐形性的功能。

袍褂是一种宽松的外套,与长袍类似但不完全一样。

马褂是一种不对称的外套,通常有一侧较长。

靴子是蒙古族的传统鞋类,由皮革制成,具有保暖和防滑的功能。

二、颜色的象征意义三、装饰的细节蒙古族服饰的装饰非常讲究细节。

常见的装饰包括刺绣、珠子、纽扣、饰带等。

刺绣是一种蒙古族特有的装饰技艺,通过在服饰上刺绣花纹,可以增加服饰的美观和独特性。

珠子是蒙古族服饰中常见的装饰品,可以增加服饰的亮度和华丽感。

纽扣和饰带也是常见的装饰品,可以调节服饰的松紧度和形状。

四、服饰的功能蒙古族服饰不仅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有实用的功能。

由于蒙古族生活在北方的寒冷地区,他们的服饰通常有保暖和防寒的功能。

例如,夹袄和长袍都是由厚实的丝织品或皮革制成,可以有效地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侵害。

同时,蒙古族的服饰还具有防风、防水和防滑的功能,适应草原环境的特殊要求。

五、服饰的意义蒙古族的服饰文化具有深厚的意义。

首先,蒙古族的服饰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蒙古族人表达了他们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其次,蒙古族的服饰也是社交交流和亲友间互赠礼物的方式。

蒙古族人会通过送礼物的方式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深情厚意。

最后,蒙古族的服饰也是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的一部分。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族人会穿上盛装,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优雅。

总之,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蒙古族的服饰种类丰富多样,颜色象征意义强烈,装饰细节讲究,功能实用,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 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 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 豆腐、奶酪、奶果子。
节庆习俗
• 春节、中元节、端午节、重阳 节 摔跤 • 那达慕 赛马 (6.9) 射箭
赛 马
• 是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赛手不穿靴 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 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 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一 二 三 四 五
民族概况 服饰 舞蹈 习俗与礼仪 禁忌
民族概况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 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黑龙江、 辽宁、吉林、新疆、甘肃、 青海、宁夏、河北、河南等 地。其中一部分生活在草原 牧区,另一部分生活在农业 区。蒙古人多信奉藏传佛教。
服饰
• 靴子 • 袍子 • 腰带 • 首饰
蒙古族的靴子
一、 顶 碗 舞
基本动作:硬肩、耸肩、软手
二、筷子舞
三、安代舞
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
习俗与礼仪
礼貌礼节 饮食礼仪 节庆习俗
饮食礼仪
牧区以红食、白食为主食:以奶为原料制成
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 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 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这 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蒙古人以白为尊, 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而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
腰带
• 是穿蒙古袍子时 所必备的,有的 是布料,有的是 绸缎,长有五米, 颜色和袍子相协 调。
首饰
• 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 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 绸子把头缠上,男子, 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 多戴羊皮、狐皮帽。
舞蹈
蒙古人能歌善舞其舞蹈热情奔放、 刚劲有力,而且含蓄细腻,表现力 很强,比较有名的有 “安代舞” “筷子舞” “顶碗舞”等。

蒙古族风俗特点范文

蒙古族风俗特点范文

蒙古族风俗特点范文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蒙古族的风俗特点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服饰、住房、婚姻习俗、饮食文化、节日庆典和艺术表演等方面。

以下是对蒙古族风俗特点的详细介绍。

一、服饰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上衣和下身分开,头戴斗篷,腰围皮带,穿靴子,头戴僧帽或高达两尺的高帽。

女性则穿着长袍式的衣服,上衣下摆呈喇叭状,上穿彩色图案的袄子,下穿广大的裙子,盖头巾,脚踩靴子。

他们的服饰以蓝色、红色、黄色等鲜艳的色彩为主,充满了豪放和草原民族特有的风采。

二、住房蒙古族的传统住房是蒙古包,又称作“包子房”,是一种可移动的圆顶毡房。

蒙古包由一层厚厚的软毡布搭建而成,外面再套上一层防风防雨的硬毡布。

蒙古包有一个圆形的开口,以便通风和采光。

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简单,可以迅速拆卸和搭建,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三、婚姻习俗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主要包括婚姻介绍、彩礼、订婚、拜堂和婚礼等环节。

蒙古族的婚姻多由父母或媒人牵线搭桥,在男方家中安排一场隆重的仪式来介绍女方。

彩礼是男方送给女方家庭的礼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外,还要准备一些牲畜作为重要的财物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意。

婚礼当天,男方要举行美酒佳肴的盛宴,女方则要穿上传统的婚纱,参加精心准备的婚礼庆典。

四、饮食文化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以牛肉、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要食材。

他们讲究草原上长大的肉,一般喜欢将肉切成薄片,加入一些香料,然后在火上烤熟。

蒙古族人还有一道特色菜叫“涮羊肉”,是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热汤中涮烫,吃的时候蘸上特制的酱料。

在饮食方面,蒙古族人还喜欢喝奶茶,将鲜奶和茶叶混合后煮开,成为浓郁香甜的饮品。

五、节日庆典蒙古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重要的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体育盛会,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娱乐性,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

那达慕大会通常包括射箭、摔跤、马术、赛马和歌舞等项目,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观众。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蒙古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蒙古族服饰结合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 chara。

一、男子蒙古族服饰1.夹克:蒙古族夹克是男子主要服装之一,皮毛材质为主,颜色鲜艳,制作精细,有时还有美丽的刺绣和镂空图案,是蒙古族装束的重要组成部分。

2.长袍:蒙古族男子长袍是一种长袍式的衣服,通常由绿色或红色的明亮面料制成,带有装饰性的纹理或刺绣,全长足以遮盖身体,常与皮帽和高靴一起穿着。

3.皮裤&靴子:蒙古族男子一般穿着皮裤和高筒靴子,皮裤长短固定,达到膝盖以下,靴子是一般为高筒皮靴,可以涂上特殊保养液,避免穿着透气性不佳的问题。

4.普吉(吉尔巴巴):普吉是蒙古族传统服饰,其外层类似于烙铁青布制成,内层是由兔毛制成的温暖衣衫朵,有时也会搭配蓝色亚麻布制成的短袖衬衫。

普吉的衣料厚重而耐用,能有效防寒保暖。

1.袍子(阔氐):蒙古族女子一般穿着阔氐,可以覆盖到脚踝,贴身设计使得女性身材更加优美。

一般制作于红色呢子料或亚麻布料,饰边有缎子或者羊毛条。

2.上衣(初音,朵优心):初音为蒙古族牧民们的夏季上衣,由翻领和衣袖组成,有些有镶边点缀,色彩多变;朵优心是一种半袖上衣,用以搭配袍子。

朵优心是由丝绸面料制成的,穿着柔软舒适。

3.裙装(噶尔须、梅瑞、世兰):蒙古族女性的裙子一般是由绸缎制成,颜色鲜艳,饰边点缀有缎带、银色皮纹等,如噶尔须、梅瑞两款裙装,以及世兰则是一款牛仔裙。

做工精细,风格独特。

4.头饰(哈瓦巴):蒙古族女性习惯上佩戴头饰哈瓦巴,通常是由白色或黑色羊毛制成的。

哈瓦巴上缀满了各种造型各异、颜色丰富的图案和莓子,让佩戴者显得非常优美。

以上就是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的简要介绍,这些服饰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优美的手工艺品和密不可分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赤峰地区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之一,蒙古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也是别具特色。

蒙古族服饰在设计、图案和颜色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蒙古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

本文将对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进行介绍,以带领读者了解蒙古族服饰的风格和特点。

一、服饰类别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分为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两大类。

男性服饰包括“哈达”、“贝子”、“达拉”等,而女性服饰则包括“博凤”、“凤羽”、“汉风”等。

“哈达”是蒙古族男子头饰的一种,通常由细绢或雪纺缝制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贝子”是蒙古族男子的一种盛饰,多用来缀在头上的帽子和头巾上,用以体现男子的权势和形象。

至于“达拉”,则是指男子的外衣,多为长袍式的服装,色彩上注重对比,图案上多以草原、马群为主题。

而女性服饰在图案和颜色上更为绚丽多彩,有着独特的装饰和制作工艺,在服饰上体现出了蒙古族女性柔美的一面。

二、颜色图案蒙古族服饰的颜色以浓淡明朗,图案以简洁多姿为主要特点。

在颜色上,蒙古族服饰常以鲜艳的红、明快的蓝、沉稳的黄为主色调,以突显出蒙古族服饰的鲜明特色。

而在图案上,常以鹰、马、锦、格子等为主,这些图案多与草原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关,反映了蒙古族服饰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密切联系。

蒙古族服饰上还常常绣有一些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如蒙古族服饰上常见的龙凤图案就是代表吉祥如意的象征。

三、制作工艺蒙古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主要有刺绣、缝制、编织等。

在工艺上,蒙古族服饰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尤其在刺绣工艺上更是独具匠心。

蒙古族服饰的刺绣工艺以针线绣制和草编织为主要方式,不仅绣制出了美丽的图案和色彩,而且还注重对服饰质地和手感的处理,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蒙古族服饰的缝制工艺也是非常讲究的,其缝合线条细密,线路流畅,质地细腻,耐穿易洗,深受人们的喜爱。

编织工艺方面,蒙古族的服饰以皮毛编制为主,废旧的皮件常被重新加工,制成各种服饰饰品,体现了蒙古族的朴素和节俭。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赤峰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蒙古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的民族特色,也展现了他们的文化魅力。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男女衣物、头饰、鞋子等,每一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装饰,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蒙古族的传统服饰。

1. 男女服饰蒙古族男女传统服饰在款式和装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男装蒙古族男子的传统服装主要包括袍、袴、长靴等。

他们的袍通常是宽大的褶裙式袍子,袴是类似于裤子的长衣裤,一般由麻布或羊皮制成。

而长靴通常是由厚实的牛皮或羊皮制成,鞋面很高,用来保护腿部免受寒冷和伤害。

(2)女装蒙古族女子的传统服装也是非常独特的,通常包括长袍、长裤、头巾等。

她们的长袍多为蓝色或白色,配有丰富的刺绣和装饰,衣襟上常常别着一颗大珠子或小珠串成的吉祥图案,显得十分华丽。

女性还会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项链等,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2. 头饰蒙古族的头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头饰的习惯。

男子通常带有云贵刀头巾,头巾包裹着整个头部,只露出脸部。

而女子的头饰则更加绚丽多彩,既有普通头巾,也有带有羽毛、珠子等装饰的头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身份。

3. 鞋子蒙古族的传统鞋履也非常独特,男女同款。

他们的鞋子主要是长靴,通常由牛皮、羊皮等材质制成,鞋面较高,可以保护腿部不受伤害,并且能够保暖,适合在寒冷的气候下穿着。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体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个性,展现了蒙古族人特有的风采和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蒙古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穿着传统的服饰,但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他们依然会穿着传统的服饰,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遗产。

蒙古族的生话,服装,出行的具体介绍

蒙古族的生话,服装,出行的具体介绍

以下是蒙古族的生活、服装和出行的具体介绍:
1.生活: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带,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息息相关。

蒙古族的住所比较简单,以帐篷为主要的居住形式,也有一些人居住
在房屋里。

帐篷可以迎合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方便他们随时更改栖息地。

2.服装: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装,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其
长袍多为皮、毛、棉、绸面料制成,依季节而定,袍身肥大、袖长,下摆均不开衩。

蒙古袍的领口、袖口、衣边常用锦缎花边镶饰,袍色因男女长幼而异,多喜爱红、白、蓝、黄、绿色,色彩搭配或对比强烈、鲜明热烈,或淡雅协调、含蓄婉约。

腰带很长,男子腰带上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妇女头饰多用珠宝和金银玉器制成,琳琅璀璨、富丽堂皇。

3.出行: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严酷寒冷的高原气候,加之以游牧为特征的生活方式,马上活动时间较长,因此蒙古族的出行方式主要以骑
马为主。

马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游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总的来说,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服装和出行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蒙古族是主要民族之一。

蒙古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色彩闻名于世。

以下是关于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的一些介绍:1. 蒙古族男性服饰:蒙古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三角帽、长袍、直筒裤、骑马靴等。

三角帽是蒙古族男性的标志性头饰,通常由毛皮制成。

长袍是男性常穿的外衣,通常由粗布或绢制成,颜色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调。

直筒裤通常与长袍搭配穿着,通常也是黑色或深蓝色。

骑马靴则是蒙古族男性出行或骑马时常穿的鞋子,由牛皮制成。

2. 蒙古族女性服饰:蒙古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线条和细致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传统的女性服饰包括衬衣、长袍和裙子等。

衬衣通常由细薄的棉布制成,颜色多为白色或浅色调,领口和袖口处通常有精美的刺绣装饰。

长袍是女性外套的一种,通常由绵羊皮或丝绸制成,颜色多为红色或深蓝色。

裙子则是女性下身的装饰,通常由丝绸或绒布制成,通常有丰富的刺绣图案。

3. 饰品:蒙古族的服饰离不开各种精美的饰品。

男性常佩戴的饰品包括戒指、腰带、护腕等。

女性常戴的饰品包括发饰、项链、手链、耳环等。

这些饰品通常由银制成,上面镶嵌着宝石或珍珠,非常典雅。

4. 现代蒙古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的服饰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蒙古族服饰更加注重舒适和实用,同时保留了传统元素。

现代男性常穿的服饰包括西装、长袖衬衣等,女性则常穿西式长袖衬衣搭配长裙或长裤。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在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蒙古族人民仍然愿意穿着传统服饰,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服饰内蒙古赤峰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蒙古族是最大的民族之一。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衫、袍袖、腰带、头饰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色长袍”。

五色长袍是蒙古族的传统礼服,分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着五方神佛护身。

这种长袍以精湛的织锦工艺制成,色彩鲜艳,图案绚丽多样。

蒙古族妇女还会配戴红色头巾和银饰物,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蒙古族的男子服装主要包括“藏布袜”、“羊裙子”和“撾儿”。

藏布袜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袜子,用藏红花织成,色彩鲜艳。

羊裙子是由绵羊皮制成,具有保暖性能,穿着舒适。

撾儿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短袍子,可以保护身体免受寒冷和风沙的侵蚀。

蒙古族的女子服饰则以“百翠群花”为代表。

百翠群花是一种由多种饰物组成的头饰,用来装饰女子的发髻。

它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山水、红花、蝴蝶、钟煜和发梳。

山水是用金丝线和珠子制成的,象征着大自然的美丽和和谐。

红花和蝴蝶则分别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钟煜是一种用珠子制成的耳环,给整个头饰增添了光彩。

发梳则是用来固定发髻的工具,通常是由银制成的。

除了传统服饰,现代蒙古族的服饰也逐渐受到时尚的影响。

现代蒙古族年轻人更倾向于穿着西式衣物,但在一些特殊场合,他们仍然会选择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服饰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无论是传统的长袍和头饰,还是现代的西式衣物,都能够展现蒙古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

蒙古族服饰不仅是一种穿戴,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色有哪些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色有哪些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色有哪些蒙古族服饰文化特色蒙古族男女都喜欢穿袍子,他们还习惯以红或绿的绸子扎于腰间。

冬天时,蒙古族人多穿羊皮袄、皮靴、皮裤,并在里面套毡袜子以御寒。

夏天时人们穿布裤子、皮靴。

为了美观,蒙古族人很注重对其所穿皮袄的装饰,一般会在外面挂面子,如不挂也要在领、袖及衣边等处用红、黑布或绒线绣上花边。

通常蒙古袍都很肥大,这是因为这样的衣服不仅在乘马放牧中可以护膝御寒,还可以在夜晚当被盖。

袍子细且长的袖筒,在骑马持缰的时候可以冬季防寒、夏季驱虫。

人们常系在袍外的腰带,主要作用是乘马时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

此外在肥大的衣服外面还要系一条腰带,可以起到寒冬保暖、盛夏防蚊的作用。

蒙古族的男子,头顶一般均留长辫。

其腰间佩戴小刀与火镰。

男子还多藏雁尾式帽,也叫风雪帽,其顶呈半圆,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小风的阻力,此外风雪帽帽檐很小,既可遮阴又不会挡住视线。

男子常穿的皮靴多为船型月牙立简靴,这样的靴型便于乘马时纫镫方便,而且在草原上行走时,这样的皮靴拨草性强,可以减小行走的阻力。

另外,靴子的立简还可以防寒防风,还能防止骑行时小腿肚与镫皮磨擦。

蒙古族妇女经常佩带的饰物,除头饰、手镯、项链、戒指、耳环之外,还有一种专门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称“哈布特格”。

这种装饰物约二寸宽,三寸长,有月牙、桃、石榴、金鱼二蝴蝶、五瓣花朵、葫芦等各种形状。

?“哈布特格”多是在两块浆过的硬布中絮好棉花,然后裹上绸缎,缝制成一个空心的小夹子,之后,蒙古族妇女会在其上以各种金银丝线绣上极具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及花草鸟兽等。

?“哈布特格”不仅是一种装饰品,同时它还具有实用价值。

其上方开口中都放有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同佩挂的绳带连接,下端为穗带。

当上下抽动绳带时,舌头就能在袋内外自由移动。

蒙古族妇女多习惯在舌头上别放针线,有的还将自己采集来的香料装在舌头里,这样“哈布特格”不仅可以随时散发馨香,还便于做针线活时方便取用针线。

不仅如此,?“哈布特格”在蒙古族人民的习惯中,还是友谊和爱情的信物,多被当做礼物相互赠送。

蒙古族的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做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采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织成。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敞,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做为装饰。

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不可少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衣着并使男子汉变得彪悍洒脱;女子则变得身材苗条、矫健。

蒙古靴存有布靴、皮靴两种。

布靴:美观精致、坚硬小巧;皮靴:bigger珞丹,结实合身。

蒙古族的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尝试过的,令我们很向往!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结构直观,收纳便利,运送小巧,十分适宜蒙古族人们的生活。

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采用面积却非常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较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定居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近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著显著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居住过的,我对蒙古族的民居的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喜爱!饮食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

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

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之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上岸,切开条状,一起放进水中蒸熟,然后摆上各种佐料食用。

味道鲜美美味,很受到人们的钟爱,全羊汤就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

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摘要﹞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色彩文化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是人们装扮自我的“形象工程”或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

同样,通过服饰的变化,人们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转型。

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与现代西方文明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蒙古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化的征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失去了主权,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蒙古族开始了近代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

这一时期蒙古族接触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随着沙俄的殖民扩张,蒙古族大片土地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文化和服饰的巨大变革。

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彻底的,同时也波及周边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

因此,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等部落的传统服饰纷纷开始西化,尤其是男子服饰尤为明显。

其次,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涌入,使当时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蒙古族开始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

无疑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服饰都开阔了蒙古族人士的眼界,但这种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再次,一些蒙古族人士走出蒙古草原,到日本、俄罗斯以及内地城市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教育,但这种途径只局限于社会上层、官员、留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商人,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比较有限。

不过欧洲人的望远镜、茶色水晶遮阳眼镜、礼帽、西式马靴等较为实用并适合游牧生活的物件引起了蒙古族的浓厚兴趣,而且后来在蒙古草原成为一种时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

但由于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受气候、交通、经济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

清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大片开垦草地,蒙古族赖以游牧的草原被开垦成万亩农田,如大青山南麓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蒙古族价值观、生活习俗和服饰习俗的改变。

而这种变迁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

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农民,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服饰上改长袍为短衣;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服饰的改变不可避免。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加之流动人口的迅速膨胀、治安管理的薄弱,导致了蒙古族居住地区土匪猖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蒙古族珍贵的珠宝头饰和其他饰品经常遇到抢劫和掠夺,这也给蒙古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雪上加霜。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服饰都发生了巨大而彻底的变革。

尤其是繁缛的服饰、带有浓厚游牧特征的穿着礼仪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和大众化趋势上。

在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演变过程中,生存模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生存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服饰与人、服饰与环境内在关联的形成和审美趋向、审美尺度的形成。

由于蒙古族在高原严酷的地理环境生存繁衍,因此他们在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进行游牧生活的同时逐渐形成独特的生存技能,这点都体现在蒙古族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服装人体工程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以环境为条件、以服装为媒介的系统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服装与人、服装与环境相关的诸多问题,使人、环境、服装三者达到最高的和谐度和舒适度,从而达到更科学、更合理、更愉悦,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目的。

虽说服装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古人在制作服装时也一直遵循着其中的原则和规律。

人、环境、服装是构成服饰文化的三个重要元素,也就是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选择服饰的尺度和标准,正因为如此,蒙古族服饰中的游牧文化特征也奠定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和功能。

无论在选材、设计,还是在功能与舒适度方面都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强调人体工程学的特征。

古代蒙古族妇女在经济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造就蒙古族女性擅长骑马的重要原因。

在元代蒙古族已婚女性发明了一种适应游牧生活的内衣,名曰“堂赫目”。

这种内衣不仅使女性的身材曲线更为突出,同时也具备防止骑马颠簸对乳房造成的损害。

这种类似现代女性“乳罩”的“堂赫目”是蒙古族服饰中人性化的典型代表。

自古美观大方的腰带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袍的腰带较长较宽,不仅具有防寒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防止骑马时颠簸所造成的内脏受损,对人体内脏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保健作用。

另外,蒙古族袍服的腰带在日常生活中也延伸出许多实用功能,蒙古族男子喜欢将褡裢、鼻烟壶、蒙古刀、火镰和箭囊都系挂在腰带上。

另外,腰带和袍服前襟所形成的空间里可以携带物品。

蒙古高原的风沙大、紫外线比较强,因此蒙古族的帽子一般都有较宽的帽檐,并且有的帽檐可以翻卷,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时就把帽檐放下,天气晴朗时候再把帽檐翻卷起来。

这种较为人性化的设计符合了高原的地理气候环境,体现了蒙古族衣冠文化中的游牧特征。

在元代无论帝王还是庶民,蒙古族男子的帽饰大部分都有帽檐,这也是在元以前的中国其他朝代所不明显的重要特征。

除此之外,在蒙古族传统服饰中还可以看到适应游牧生活,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例如马蹄袖可以防寒抗冻等。

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的蒙古民族,经年累月地与朝霞、红日、蓝天、绿草、白雪、黄沙为伴,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活,使他们对纯净的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服饰各旗号不一致,但以赤、紫、黄色为最普遍”。

在诸色之中,以白色最为神圣。

自古以来,蒙古族牧民就喜欢白色,在他们看来,白颜色纯洁而美好,是乳汁和绒毛的颜色,象征着吉祥与纯洁。

他们把一年一度的岁首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译就是“白月”之意。

在公元1246年7月,几位来自西方的使者参加了蒙古大汗贵由的登基大典,他们详细记载了盛典时蒙古贵族们的服装,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七百五十多年前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的服装色彩。

据西方人普兰诺·迦宾尼记述说:“第一天,他们都穿白天鹅绒的衣服,第二天——那一天由贵由汗来到帐幕——穿红天鹅绒的衣服,第三天,他们都穿蓝天鹅绒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的织锦衣服。

”在这种盛大的典礼上,人们穿着颜色纯一的华服,共同参加盛大宴会。

此种风俗,在元朝称为“质孙宴”,质孙的意思就是颜色。

《元史·舆服志》记曰:“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

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

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

”元朝皇帝的质孙服,冬天时为11种,夏天为15种。

百官质孙服,冬为9等,夏为14等。

质孙宴会,今天称为“诈马宴”,在著名的成吉思汗陵附近的蒙古包大帐中,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在盛大的节日里,仍然要举行隆重的“诈马宴”,以欢迎贵客、庆祝丰收。

这一切活动,与元代皇帝在元上都(又名上京,故址在今锡盟正蓝旗)的古正宴会很相近,应是一脉相传的。

据元朝人周伯奇所记:“国家之制,乘舆新幸上京,岁以六月吉日,命宿卫大臣及近侍服所赐只孙珠翠金宝,衣冠腰带,盛饰名马,清晨自城外各持宗杖,列队驰入禁中,于是上盛服御殿临观,乃大张宴为乐……凡三日而罢……名之曰只孙宴。

”蒙古族的服饰,是适应了游牧经济所处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

蒙古高原气候寒冽,风高沙多,加之蒙古以游牧为主,在马背上活动的时间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便于乘骑,牧人所著的长袍、皮裤、腰带、坎肩、皮帽子、皮靴子等一系列独具草原特色的服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这与农耕民族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

同时,蒙古族的服饰,是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

严峻而豪迈的草原生活造就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及其特点。

从考古发掘和典藏的文物资料看,游牧民族的服装都以简练明快、结实和实用为特点,同时又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

布里亚特蒙古人以帽顶象征太阳,以帽缨象征阳光;元代蒙古族的栖鹰帽、固姑冠象征着富贵吉祥;和林格尔鲜卑壁画墓中的鲜卑人身穿紧身束腰的胡服,骑着骏马,带着猎犬,在草原和山林中间行围打猎;敖汉旗契丹壁画墓中的契丹人紧身打扮,正在愉快地烹煮羊肉;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匈奴王金冠饰,以黄金和松石制作出展翅高飞、雄视草原大地的雄鹰,在其足下,是龙、虎、马的造型,象征着匈奴单于统辖大漠、纵横万里的博大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此外,在许多的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佩件上,都雕刻着鹿、牛、蛇、龙、鸟等图案,这都是古老的自然崇拜。

但到了近现代,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尤为突出和凸显,并且这种功能化特征也带动传统服饰的大众化趋势。

其主要原因分两部分,一是来自外部的他律性特征即其外因,也就是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引发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草原地区由于大量移民涌入导致其经济模式的改变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

二是发生在民族内部的自律性即内因,由于政治、经济和环境变迁引发的审美情趣转型而导致的民族服饰功能化特征的彻底改变,即蒙古族服饰以往的装饰功能以及很多社会功能,被更为便捷、更为实用的大众化趋势所取代。

尤其是个别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其服饰的民族特征逐步消失。

许多之前标示身份地位的服饰元素和部落化差异慢慢退化消失,甚至男女服饰出现了除了色彩差异之外基本雷同的现象。

参考文献:1.李莉莎.社会生活的变迁与蒙古族服饰的演变.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2.包笑天.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新民晚报.连载于1973年7~10月,后由苏州市政协文史编辑室编印单行本,转引自诸葛铠. 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历程.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