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解力学题的三条主线应用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学应用教案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学应用教案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学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初步掌握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合理地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实验装置、实物模型等。

2. 教材准备:关于力学的相关教材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小车的运动、摆钟的摆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力学规律。

【核心内容教学】1. 探究力学基本概念(1)重力:让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力是使物体下落的原因,并引入重力的公式F=mg。

(2)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2. 力的应用(1)平衡力和不平衡力:让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物体所受的力是平衡力还是不平衡力,并进一步理解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斜面上的力:通过实验演示斜面上物体受力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斜面上的重力分解成平行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3)弹簧的弹力: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弹簧的弹力与其形变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巩固提高】设计一些力学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小组或个人的讨论和展示。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力学知识,重点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公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力学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学原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初步掌握了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力学的其他内容。

六、作业布置布置力学应用的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

(2)若滑块恰好能够经过 C 点, 设此时滑块的速度为 v C', 根据牛顿
解得水平恒力F应满足的条件为F≥0.625 N。
-7-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2的小车支架上用细线悬挂着一质量为m3 的小球停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1的小车以速度v0向m2撞 来,并立即与它粘连在一起。求小球m3能向上摆起的最大高度。
-10-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例1(优质试题· 全国卷Ⅲ)如图,水平地面上有两个静止的小物块a 和b,其连线与墙垂直:a和b相距l,b与墙之间也相距l;a的质量为m,b 3 的质量为 m。两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现使a以初 4 速度v0向右滑动。此后a与b发生弹性碰撞,但b没有与墙发生碰撞。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满足的条件。
答案:2������ (������
������ 1 2 ������ 0 2
1 +������ 2 )( ������ 1 +������ 2 +������ 3 )
解析:m1、m2碰撞瞬间,m3保持静止。设m1、m2碰后共同速度为 v1,由动量守恒得 m1v0=(m1+m2)v1①
即 v 1=
������ 1 ������ 0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 + ������ 2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然后m3上摆的过程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系统机械能守恒,三 者速度相同时小球m3向上摆起的高度最大,设三者最后共同的速度 为v,有 (m1+m2)v1=(m1+m2+m3)v②
1 1 2 2 ( m 1 +m2 ) ������ 1 =m3 gh+ ( m1 +m2 +m3 ) v ③ 2 2 ������ 1 ������ 0 由①②式得 v=������ +������ 1 2 + ������ 3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大招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大招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大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物理定律和公式;
2. 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应用;
3. 力的平衡、合力、分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问题理解和解题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介绍概念、定律和公式;
2. 演示:展示实验装置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3. 实验: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
4. 演练:解答例题,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动力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相关公式;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力的平衡和合力的概念;
4. 实验:让学生进行悬挂重物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5. 演练:解答力学题目,训练学生解题技巧;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实验操作和问题解答;
2. 学生的作业表现:是否独立完成作业,解题过程是否清晰;
3. 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是否准确,数据分析是否恰当;
4. 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对力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
1. 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相关习题;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问题和疑惑。

初中物理力学完整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完整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完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3.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4.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和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实验验证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三要素的作用效果。

4.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

5.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应用。

6. 实验验证: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实验验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三大力学观点中的三类典型题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三大力学观点中的三类典型题

“三大力学观点”中的三类典型题学案1内容归纳:1.解动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1)力的观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知识解题,可处理匀变速运动问题。

(2)能量观点: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

(3)动量观点:用动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

2.力学中的五大规律规律公式表达=ma牛顿第二定律F合W合=ΔE k动能定理W合=m v-m vE1=E2机械能守恒定律mgh1+m v=mgh2+m vF合t=p′-p动量定理I合=Δp动量守恒定律m1v1+m2v2=m1v1′+m2v2′突破一“滑块—弹簧”模型模型图示模型特点(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与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若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

(2)在能量方面,由于弹簧形变会使弹性势能发生变化,系统的总动能将发生变化;若系统所受的外力和除弹簧弹力以外的内力不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

(3)弹簧处于最长(最短)状态时两物体速度相等,弹性势能最大,系统动能通常最小(完全非弹性碰撞拓展模型)。

(4)弹簧恢复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系统动能最大(弹性碰撞拓展模型,相当于碰撞结束时)[典例1]两物块A、B用轻弹簧相连,质量均为2 kg,初始时弹簧处于原长,A、B两物块都以v=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质量为4 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会粘连在一起运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碰撞刚结束时的共同速度为3 m/sB..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块A的速度为3 m/s C.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36 JD.弹簧再次恢复原长时A、B、C三物块速度相同[练习1]如图所示,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C 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但不固连,将弹簧压缩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C紧连,使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C可视为一个整体。

现A以初速度v0沿B、C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与B相碰并黏合在一起。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妙招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妙招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解题妙招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掌握物理力学中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巩
固知识点。

教学内容:力学解题妙招
教学重点:物理力学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应用解题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举例引出解题技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力学解题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解题的基本步骤,包括分析题目,确定解题
方法,逐步推导,最终得出结论。

三、介绍常见的力学解题技巧:如受力分析、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通过例题演练,让
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

四、引导学生独立解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力学问题,要求学生采用所学的解题技巧进行
解答,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学习到的解题技巧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力学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掌握力学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
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物理初中力学试题讲解教案

物理初中力学试题讲解教案

物理初中力学试题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分析力学试题,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力学中的重要公式和定律;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力学重要公式和定律;3. 力学试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2. 复习力学中的重要公式和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重力势能等;3. 强调力学试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讲解试题(20分钟)1. 出示力学试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2. 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纠正错误和解答疑惑;3.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分析物体运动状态、运用公式和定律等;4. 总结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训练。

三、试题讲解(25分钟)1. 针对每道试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2. 分析试题中的关键点和易错点,提醒学生注意;3. 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和公式进行解答;4. 举例说明相似试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和应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2. 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纠正错误和解答疑惑;3.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学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3. 强调课后复习和练习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力学知识的巩固。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教学资源:1. 力学试题库;2. 教学PPT;3. 参考书籍和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学试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力学知识。

在讲解试题过程中,要注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运用公式和定律进行解答。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物理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掌握物理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四、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解物理力学中的力学问题,包括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力学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梳理基础概念:讲解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等基础知识,让学生理解力学问题的基本原理。

3. 解题方法:教授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如何画出力的示意图、如何应用公式等。

4. 练习讲解:对一些典型的力学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解答问题。

5. 拓展练习:提供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力学问题的知识;
3. 准备下节课的相关内容。

以上为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讲解教案范本,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5.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6.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7.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再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避免产生误解。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17力学三大观点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17力学三大观点

力学三大基本观点的综合应用一、三大观点及相互联系二、三大观点的选用原则(一)力学中首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

从两个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看出多项都是状态量(如速度、位置),所以守恒定律能解决状态问题,不能解决过程(如位移x ,时间t )问题,不能解决力(F )的问题。

(1)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优先考虑使用两个守恒定律。

(2)若物体(或系统)涉及速度和时间,应考虑使用动量定理。

(3)若物体(或系统)涉及位移和时间,且受到恒力作用,应考虑使用牛顿运动定律。

(4)若物体(或系统)涉及位移和速度,应考虑使用动能定理,系统中摩擦力做功时应用摩擦力乘以相对路程,动能定理解决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特别方便。

(二)用三大观点的解物理题要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1.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

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统或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系统,宜采用整体法;在需讨论系统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宜采用隔离法;对于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的系统,应慎用整体法。

至于多个物体间的相互联系,通常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寻找。

2.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

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

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

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

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像中去挖掘。

4.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分析制约条件,探讨各种情况。

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图示表示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拍打篮球时手对篮球的力,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演示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三要素。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演示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图示表示力。

6. 巩固知识:通过课堂练习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并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来。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力学在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讲解教案
我们需要明确力学问题的核心概念。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高中阶段,我们主要学习的力的种类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这些力的性质和作用是我们解题的基础。

我们要熟悉力学问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一般来说,解决力学问题需要以下几步:1.分析力
的情况,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确定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3.根据
力的平衡条件或者动力学定律列出方程;4.解方程得到结果。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对物理知
识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加深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质点受力分析开始,逐
步过渡到刚体的受力分析,再到系统的受力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具体
的问题,如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弹簧振子的运动等,来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
验来验证理论。

我们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
答案。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讲解需要我们从基础概念入手,通过具体的解题步骤和实例,逐步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力学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
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力学题初中讲解教案

力学题初中讲解教案

力学题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培养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3. 通过对力学题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力学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力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力学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力学题目及解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重力、摩擦力等;2. 提问学生:力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讲解力学题(20分钟)1. 出示力学题目,如:“一个物体在平地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是10N,另一个力是15N,求物体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2. 分析题目,引导学生注意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3. 讲解解题步骤,如: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列方程求解等;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5. 给出解答,并解释解答的依据和原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类似的力学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2. 引导学生注意题目的关键词和条件,如:“作用点”、“方向”、“大小”等;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和解答疑惑。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力学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2. 提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组织力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力学知识;3. 开展力学知识竞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学题目,让学生掌握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了他们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导学案(网传)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导学案(网传)

《力学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利用力学三大观点处理多过程问题;2.能从实际问题中梳理力学三大观点的相关公式。

【学习重点】应用力学三大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

【学习难点】应用力学三大观点解决多过程问题以及选用原则的梳理。

【学习过程】例1 (2021·浙江6月选考·20)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高H=0.4m 的水平台面,台面上竖直放置倾角θ=37°的粗糙直轨道AB 、水平光滑直轨道BC 、四分之一圆周光滑细圆管道CD 和半圆形光滑轨道DEF ,它们平滑连接,其中管道CD 的半径r=0.1m 、圆心在O 1点,轨道DEF 的半径R=0.2m 、圆心在O 2点,O 1、D 、O 2和F 点均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小滑块从轨道AB 上距台面高为h 的P 点静止下滑,与静止在轨道BC 上等质量的小球发生弹性碰撞,碰后小球经管道CD 、轨道DEF 从F 点竖直向下运动,与正下方固定在直杆上的三棱柱G 碰撞,碰后速度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与碰前相同,最终落在地面上Q 点,已知小滑块与轨道A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21,sin 37°=0.6,cos 37°=0.8,g 取10m/s 2。

(1)粗糙直轨道AB 说明了什么?能否将其表达式写出?(2)小滑块在直轨道AB 上做什么运动?若小滑块的初始高度h=0.9m ,请用动力学角度求小滑块到达B 点时速度v o 的大小?(3)若小滑块的初始高度h=0.9m ,试着用其它方法求小滑块到达B 点时速度v o 的大小?(4)滑块与等质量小球发生弹性碰撞,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5)碰撞后,请分析小球能完成整个运动过程的条件?(6)若小球能完成整个运动过程,求h 的最小值h min(7)小球与三棱柱G碰撞后做什么运动?写出其水平、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8)若小球恰好能过最高点E,且三棱柱G的位置上下可调,求落地点Q与F点的水平距离x的最大值x max练习小结1.从(2)问可知,当物体做运动,涉及运动细节,可用动力学观点解决问题,试着写出相关的表达式;2.从(3)问可知,当涉及,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试着写出能量相关的表达式;3.从(4)问可知,当物体发生,可用动量观点解决,试着写出动量相关的表达式。

初中数学力学题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力学题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力学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力学基本原理:牛顿三定律、摩擦力与重力的计算等。

3. 实际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拉力、压力、浮力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为例,引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如抛物线运动、滑板运动等。

2. 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 讲解力学基本原理:牛顿三定律、摩擦力与重力的计算等,通过示例和习题,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的应用。

4. 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拉力、压力、浮力等,每组选取一个现象进行讲解。

5. 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力学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力学现象,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3. 练习法: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解答:检查学生作业和练习册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初中数学力学教材,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图片和视频:用于直观展示力学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

关于力学的教案设计模板

关于力学的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

2. 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掌握惯性的概念。

3.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

2.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3. 牛顿第二定律和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 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提出问题:力有哪些特性?如何描述力?二、新课1. 介绍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现象。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

2. 强调力的作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

2. 提问:力有哪些特性?如何描述力?二、新课1.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讲解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3.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惯性的作用。

三、牛顿第二定律1. 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讲解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现象。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牛顿第二定律。

2. 强调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掌握程度。

20120330公开课16全校公开课《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途径》教案

20120330公开课16全校公开课《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途径》教案
汕头市第一中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
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途径
科目
物理
班级
高三(17)班
授课教师
邹逸俊
课型
复习
日期
2011-03-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复习重温三大守恒定律、两大定理和牛顿定律-运动学公式;
2、学生理解和选择上述几个重要规律的原则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考题,去除高考神秘感;
演示
板书
讲解
提问
观察
笔记
思考
回答




1.如图所示,一条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粗糙的ab段水平,bcde段光滑,cde段是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一小段圆弧.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和B紧靠在一起,静止于b处,A的质量是B的3倍.两物块在足够大的内力作用下突然分离,分别向左、右始终沿轨道运动.B到d点时速度沿水平方向,此时轨道对B的支持力大小等于B所受重力的3/4,A与ab段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g,求:
学生仔细阅读题意,养成关注题目本身特有的条件的习惯.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推理归纳、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脑等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开门见山
*“三大守恒定律—两大定理—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原则
*多体整体隔离—多力正交分解—多程分段分析”的方法
*原创好题都有题目自己特殊关键条件,一定要靠认真读题来获取!
(1)计算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
(2)根据AB与C碰撞过程分析k的取值范围,并讨论与C碰撞后AB
的可能运动方向.

江苏初中物理教案

江苏初中物理教案

江苏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使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并能够运用力的三要素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拉扯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概念。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实验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三要素。

4. 分析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巩固知识: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力的三要素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应用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应用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应用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应用引言在物理学中,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力的学科。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力学原理及其应用是建立进一步物理知识的基础。

本教案旨在教导学生力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并应用这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一、力学原理的引入1.1 力的定义及作用力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产生的作用,通常以箭头形式表示。

它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停止物体的运动。

1.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定律对于理解其他力学原理至关重要。

1.3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且与施加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数学表示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二、简单的力学应用2.1 弹簧弹力的计算当物体附着在弹簧上时,弹簧会对物体施加反向的力,这种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物体相对于弹簧的位置有关。

可以用胡克定律来计算弹力:F=kx,其中F表示弹力,k表示弹簧常数,x表示物体相对于平衡位置的偏移量。

2.2 动摩擦力的计算当物体在其他物体表面上滑动或者试图滑动时,会受到动摩擦力的阻碍。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度有关。

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动摩擦力:F=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μ表示摩擦因数,N表示物体与表面的接触力。

2.3 重力的计算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mg,其中F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三、力学原理的实际应用3.1 物体的平衡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分析平衡问题,并解决与平衡相关的题目。

3.2 直线运动中的力学应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分析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

当力不平衡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个 单个 单个 系统 系统 系统
过程
过程 状态若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应优先考虑守恒 定律; 若研究对象为单一物体,可优先考虑动能 定理(涉及到求t ,求矢量,才用力与运动 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平抛,圆周); 对于变力作用问题,在中学阶段无法用牛 顿定律处理时,就更显示出动能定理及其 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优越性。
• 解: • (1)滑块B从Q飞出后做平抛运动,有: 1 2 ……(1) (1分) • 2 R gt

L vQ t
2
……(2) (1分)
• 由(1)(2)解得 vQ 2 m s ……(2分) • (2)滑块B从P运动到Q过程中满足机械能守 恒,有: 1 2 1 …… 2 • mvQ 2mgR mv P (3) (2分) 2 22 • mv P N mg • 在Q点有: …… ( 4 ) ( 2 分) R • 由(3)(4)解得: N 12 N (2分)
解力学计算题的三条主线
一,看图说话
主 线 力 与 运 动 规 律 功 与 能 动量
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
对象
过程或状态
匀变速直线运动
(类)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主 线 力 与 运 动 规 律 功 与 能 动量
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
对象
单个
过程或状态
匀变速直线运动
(类)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单个
单个 单个 单个 系统 系统 系统
主 线 力 与 运 动 规 律 功 与 能 动量
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
对象
单个
过程或状态
状态
匀变速直线运动
(类)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单个
• (3)由(3)得: vP 2 5 m s (1分) • 则有 v P v 3 m s ,滑块B在皮带上做 匀减速运动 (1分) f • 加速度 a m g (1分) 2 2 v P v N 2aL • (1分) • 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0 mv N mv A • (2分) • 弹簧的弹性势能 • 1 2 1 2 E P mv N mv A 5 J • (2分) 2 2
作业
完成: 练习1, 2

Q 例题1(18分)如图所示,光滑 的水平导轨MN右端N处与 · · R 水平传送带理想连接,传送带 O 长度L=0.8m,皮带以恒定速率 A B M v v=3.0m/s向右匀速运动。 N P 传送带的右端处平滑连接着 一个在竖直平面内、半径为 R=0.4m的光滑半圆轨道PQ,两个质量均为m=0.2kg的滑块A、B置 于水平导轨MN上,开始时滑块A、B之间用细绳相连,其间有一 压缩的轻弹簧,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使细绳断开,弹簧伸展, 滑块B脱离弹簧后滑上传送带,从右端滑出并沿半圆轨道运动到 最高点Q后水平飞出,又正好落回N点。已知滑块B与传送带之间 的动摩擦因数μ=5/16,取g=10m/s2。求: (1)滑块B到达Q点时速度的大小; • (2)滑块B在半圆轨道P处对轨道的压力; • (3)压缩的轻弹簧的弹性势能Ep。
• • • • • • • • • •
归纳总结 : 解决力学问题的常用程序是: (1)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和受力分析; (2)分析物理情景,按特点划分阶段. (3)选用相应规律解决不同阶段的问题,列 出规律性方程. (4)找出关键性问题,挖掘隐含条件,根据 具体特点,列出辅助性方程. (5)检查未知量个数与方程个数是否匹配. (6)解方程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